1

谢谢您的问题。


关于《资治通鉴》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资治通鉴》的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但是朝政局势不稳、存在弊病。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夹杂苦闷的时代,这是一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一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仁人志士多在考虑如何更好地生活,寻找出路。

图:《资治通鉴》


司马光前后用了19年的时间,终于在神宗元丰七年将编好的《资治通鉴》呈报宋神宗,他在《进书表》中称“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写完《资治通鉴》之后,两年之后就去世了,这本书耗尽了司马光全部的精力,让人敬佩。



图:司马光

《资治通鉴》的内容


  • 书名的由来取自宋神宗对本书的定位:“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本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通过战国至五代期间的1362年的史事脉络梳理,生动详细地叙述了历代帝王将相们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
  • 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民族关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图:宋神宗画像


二、《资治通鉴》的历史意义


  1. 各界专家学者,特别是历史学家,希望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有助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
  2. 其中,司马光主编主编的《资治通鉴》最具代表性。
  3. 本书以儒家正统思想提纲挈领,是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承载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对《资治通鉴》的评价

  1. 根据史料记载,伟大领袖毛主席将《资治通鉴》读了17遍,他说:“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会去自杀。那便是另当别论。”
  2. 毛主席总结性地说:“《资治通鉴》是一部值得再读的好书。”
  3. 清朝史学家王鸣盛评价:“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图:本图形容知识带领我们飞翔


综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生路漫漫,智慧常相伴,智慧源于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从而打造更有价值的人生。通过阅读《资治通鉴》,见贤思齐,可以提高自己的眼界和修养,学习伟人开阔眼界,做人有大格局、有情怀,这些离不开书本的熏陶和自身的实践思考。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家好,我是梅溪沐雪客,了解更多历史故事,可以关注我、欢迎探讨。


最佳贡献者
2

个人认为,《资治通鉴》工工整整记述历史,不卑不亢讲述事实。

3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与他的助手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实实。书中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道“,所以定名《资治通鉴》。

4

第一次听说《资治通鉴》是在中学上老师讲的历史课上,老师说这是北宋年间宰相司马光编写的一部史书,它是我国继西汉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后又一部重要历史巨作,在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老师还说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北宋以前,周威烈王以后,各朝各代的兴衰史,具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史为鉴,谨记失败,避免错误的一本重要历史文献。

我们最早知道司马光是小学时学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故事里的小司马光聪明机灵,勇敢坚强,在一个同伴不小心跌落装满水的缸里时,司马光没有像其它小朋友那样因担惊受怕而逃跑,他稳重沉着,拿起缸边的石块,将缸边砸了一个洞,水从洞中流出,小朋友得救了。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小小的司马光具有超常的智慧,所以一提起他的名字,人人都佩服不已。那么,后来成为宰相的司马光一定不同凡响,他编写的《资治通鉴》这本书肯定伟大,事实也果真如此。

后来,我们经常在一起著名的文化著作中,或者一些重要历史文献中多次看到有关对《资治通鉴》的论述,这更加深了我们对它的印象,不过只可惜,一般人的家中基本没有这本书,大家看到的最多是现代人编写的《上下五千年》,《上下五千年》和《资治通鉴》有异曲同工之理,都是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史为镜,可知兴衰。但这并不能说明《上下五千年》可替代《资治通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你读不到《资治通鉴》的时候,可以多读读《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成书晚,更适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当然,如果你对《资治通鉴》感兴趣可以到图书馆查阅,它里面记载的重要历史文献更适合一些研究历史的学者,或者编写重要书籍的编辑使用。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总之《资治通鉴》是做为北宋统治阶级代表司马光主编的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它的主要目的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告诫统治阶级不要犯一些统治阶级不应该犯的错误,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司马光是北宋的一代文豪,他编写的书文字优美,考证严密,内容详实,有理有据,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的巨著,其历史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思想价值都有较高水平,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仍有很大影响力。所以我们除了膜拜还是膜拜。

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比他砸缸的故事重要多了,因此今天,我们更多的是学习他严谨的治学方式,和认真的研究历史的态度。尽管历史上司马光以反对王安石变法而丑名昭著,但作为读者,我们要读懂的是历史真实事件,而不是对历史的各种评论与总结。

5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主编和主要执笔人司马光

(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司马光于君主为仁,做了具体的解说;对于君主的施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部著作,作为历代帝王的必修参考书.在民主年代可以做研究帝王思想的依据,也是商人和军事家以及一切领导者不得不潜心修习的好材料.

6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道”后定名《资治通鉴》,原名为《通志》。由北宋有名的被称为史学家、政治家的司马光与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前后用了19年的时间所编著,征淮南停笔标志着此书完成,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的集大成之作,更是一部讲述了范围在周威烈王以后至宋朝建立之前,诸多王朝兴衰交替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面总结了历朝历代的政治智慧。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历史发展的规律。

神宗元丰七年,司马光将编好的《资治通鉴》呈报宋神宗:

《进书表》记载:“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意思是:我毕生的精力,尽用在里此书的编著上,果真司马光2年后去世了。关于《资治通鉴》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历史意义

  1. 借鉴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助于治理国家。
  2. 儒家正统思想提纲挈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 具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史为鉴,谨记失败,是一座潜藏了无限智慧的知识宝库。
  4. 给帝皇编写教材,是一本帝王之书。
  5.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名人高评价

  1. 清朝史学家王鸣盛评价:“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2. 明太祖朱元璋常常研读《资治通鉴》,认为“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
  3. 清圣祖康熙也非常痴迷于《资治通鉴》,认为“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
  4. 曾国藩声称:“窃以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

司马光在其序言中写的很明白:

“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篇章也十分浩瀚,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全书294卷,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编写结构上以年月为经,史实为纬,依年代顺序通贯叙述史实;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编者运用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和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还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使用了一套“古怪”的计时术语作为全书的时间框架体系,如“阏逄摄提格之岁”之类。“阏逄”相当于汉语“甲”,“摄提格”相当于汉语“寅”。

如果您想要了解自己的祖先前辈们,在这片土地上的痕迹,以及想要从古今社会找到一些相通又有差异的东西,我强烈建议你去阅读这本《资治通鉴》。

7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8

如果你想要深入了解古代中国,最好的选择就是去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三大优点:

  1. 它的体裁是编年体。即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的历史事件,叙事风格重事件而轻人物。这一点与《史记》相反,纪传体的《史记》,重人物而轻事件。
  2. 全书的时间跨度很大。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五代末期,一共有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故事。
  3. 作者司马光写作目的是给帝皇编写教材,《资治通鉴》是一本帝王之书。

下面我们分别说说这几个优点

一、编年体

编年体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书常用的一种体裁,以年代发展为全文线索。按照年、月、日的发展顺序来记述历史。

采用编年体的体裁写历史,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个时期内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

所以,相较于《史记》那种以纪传体为体裁的,围绕历史人物进行记述的历史书,《资治通鉴》在对于历史事件的完整记述上,优势比较明显。

二、时间跨度大

《资治通鉴》全文包含了16个朝代的兴衰故事,前后共1362年的历史。

涵盖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历代君臣的成败故事,是一座潜藏了无限智慧的知识宝库。

熟读《资治通鉴》,就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古代从战国时期到五代末的历史。

三、帝王之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编写它的目的是为了给北宋时期的皇帝写一本治国的参考书。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过去的各国统治者的兴亡成败作为鉴戒来加强自己的统治,所以将此书命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也因此被称为“帝王之书”。

任何书籍,都是看阅读者的态度来进行阅读的。如果你本身只是想要在闲暇时间进行消遣,完全可以找一本别的书来读。

但如果你想要了解自己的祖先前辈们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以及你想要从古今社会找到一些相通的东西,我强烈建议你去阅读这本《资治通鉴》。

9

上个月刚读完《资治通鉴》,用了8个月的时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讲述从春秋时期到五代十国的各个朝代的历史,时间上是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读完没有太震撼的感觉,与未读之前所想象的不太一样,叙事紧凑,有作者司马光基于某些事件的具体评价,还有引用其他人的评论,但是终究是儒家文化主导的社会环境,写作的过程中无可避免的有些儒家观点,以及删除一些感觉对帝王无益的真实历史事件,可这些都不影响我们想要学习到的思维模式。朝代随时间变更,但是离不开人的因素,王朝开创者的艰辛与努力,继承者的巩固与发展,及末代帝王的垂死挣扎和不问世事,外敌的入侵并不会打倒一个内部团结的国家,所有朝代的衰落都是内部互相猜忌所导致的。看到贤臣良相的忠心为国,明君的广阔胸襟,杀父弑君的乱臣贼子,权倾天下的皇亲国戚,与今时今日有何不同?人性的弱点通过各种事件展现的淋漓尽致。

10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全面总结了历朝历代的政治智慧,记录了上起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展示了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曾经出现的诸多王朝兴衰交替的沧桑历史,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历史发展的规律。


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共跨越1362年的历史。其篇章也十分浩瀚,共分294卷300多万字,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编写结构上以年月为经,史实为纬,依年代顺序通贯叙述史实,用追叙和终言总结的手法说明史实的前因后果,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编者运用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和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还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



目录

战国争雄

三国分晋(卷一◎周纪一)

桂陵之战(卷二◎周纪二)

六国合纵(卷三◎周纪三)

白马非马(卷三◎周纪三)

渑池之会(卷四◎周纪四)

田单封君(卷四◎周纪四)

奇货可居(卷五◎周纪五)

天下一统

范雎罢相(卷六◎秦纪一)

韩非使秦(卷六◎秦纪一)

荆轲刺秦(卷六◎秦纪一)

初并天下(卷七◎秦纪二)

始皇之死(卷七◎秦纪二)

斩蛇起义(卷七◎秦纪二)

赵高弑主(卷八◎秦纪三)

楚汉相争

约法三章(卷九◎汉纪一)

项庄舞剑(卷九◎汉纪一)

西楚霸王(卷九◎汉纪一)

韩信拜将(卷九◎汉纪一)

半壁江山(卷十◎汉纪二)

垓下悲歌(卷十一◎汉纪三)

兔死狗烹(卷十一◎汉纪三)

大汉天下

吕后弄权(卷十二◎汉纪四)

匈汉和亲(卷十二◎汉纪四)

南越谢罪(卷十三◎汉纪五)

廷尉判刑(卷十四◎汉纪六)

晁错进言(卷十五◎汉纪七)

细柳屯兵(卷十五◎汉纪七)

文帝之治(卷十五◎汉纪七)

七国之乱(卷十六◎汉纪八)

武帝崇仙(卷早八◎汉纪十)

张骞之识(卷十九◎汉纪十一)

南征西进(卷二十◎汉纪十二)

泰山祭祀(卷二十一◎汉纪十三)

霍光辅政(卷二十二◎汉纪十四)

燕王谋叛(卷二十三◎汉纪十五)

宣帝贤明(卷二十四◎汉纪十六)

渤海治乱(卷二十五◎汉纪十七)

公主还朝(卷二十六◎汉纪十八)

四海臣服(卷二十七◎汉纪十九)

成帝好色(卷三十◎汉纪二十二)

飞燕身轻(卷三十一◎汉纪二十三)

二王来朝(卷三十二◎汉纪二十四)

王莽篡权(卷三十五~三十七◎汉纪二十七~二十九)

改革币制(卷三十七◎汉纪二十九)

光武中兴(卷三十八~三十九◎汉纪三十~三十一)

董宣强项(卷四十三◎汉纪三十五)

外戚干政(卷四十八◎汉纪四十)

班超归汉(卷四十八◎汉纪四十)

张衡上疏(卷五十二◎汉纪四十四)

母仪天下(卷五十二◎汉纪四十四)

党锢之乱(卷五十五一五十七◎汉纪四十七~四十九)

买官鬻爵(卷五十七◎汉纪四十九)

张角起义(卷五十八◎汉纪五十)

汉室气衰(卷五十九◎汉纪五十一)

三国鼎立

四方伐卓(卷六十◎汉纪五十二)

官渡之战(卷六十三◎汉纪五十五)

卧龙出世(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

孙刘结盟(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

赤壁鏖战(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

刘备入蜀(卷六十七◎汉纪五十九)

煮豆燃萁(卷六十八◎汉纪六十)

汉中称王(卷六十八◎汉纪六十)

水淹庞德(卷六十八◎汉纪六十)

吴下阿蒙(卷六十八◎汉纪六十)

败走麦城(卷六十八◎汉纪六十)

孙权降曹(卷六十九◎魏纪一)

平定南中(卷七十◎魏纪二)

六出祁山(卷七十一◎魏纪三)

智星陨落(卷七十二◎魏纪四)

假痴不癫(卷七十五◎魏纪七)

吴主荒淫(卷八十◎晋纪二)

三国归晋(卷八十一◎晋纪三)


南北对峙

闻鸡起舞(卷八十八◎晋纪十)

王敦谋篡(卷九十二◎晋纪十四)

桓温清谈(卷九十七◎晋纪十九)

淝水之战(卷一百零五◎晋纪二十七)

魏主纳谏(卷一百一十九◎宋纪一)

尊道毁佛(卷一百二十四◎宋纪六)

魏孝文帝(卷一百三十三◎宋纪十五)

范缜无佛(卷一百三十六◎齐纪二)

孝文改革(卷一百三十六◎齐纪二)

高祖伐齐(卷一百七十二◎陈纪六)

淫逸误国(卷一百七十六◎陈纪十)

一统归隋(卷一百七十◎隋记一)

隋唐盛世

杨广夺宠(卷一百七十九◎隋纪三)

炀帝奢靡(卷一百八十◎隋纪四)

东征高丽(卷一百八十一◎隋纪五)

牛角挂书(卷一百八十二◎隋纪六)

苟且偷安(卷一百八十五◎唐纪一)

深宫暗斗(卷一百九十◎唐纪六)

玄武之变(卷一百九十一◎唐纪七)

魏征进谏(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

内助之贤(卷一百九十四◎唐纪十)

文成人蕃(卷一百九十六◎唐纪十二)

太宗驾崩(卷一百九十九◎唐纪十五)

后宫之争(卷一百九十九◎唐纪十五)

二圣临朝(卷二百零一◎唐纪十七)

武氏专权(卷二百零四◎唐纪二十)

整顿吏治(卷二百零五◎唐纪二十一)

玄宗掌权(卷二百一十◎唐纪二十六)

二相治国(卷二百一十一◎唐纪二十七)

贵妃宠侍(卷二百一十五◎唐纪三十一)

禄山叛乱(卷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

颜公忠节(卷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

刘晏冤死(卷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

讨伐淮西(卷二百三十九◎唐纪五十五)

冲天将军(卷二百五十三◎唐纪六十九)

黄巢兵败(卷二百五十六◎唐纪七十二)

举国混战(卷二百六十二◎唐纪七十八)

五代十国

梁晋之争(卷二百七十一◎后梁纪六)

后唐当立(卷二百七十二◎后唐纪一)

石郎造反(卷二百八十◎后晋纪一)

死战契丹(卷二百八十四◎后晋纪五)

朝中内讧(卷二百八十九◎后汉纪四)

后周太祖(卷二百九十◎后周纪一)

北抗契丹(卷二百九十二◎后周纪三)

南征淮水(卷二百九十二◎后周纪三)

世宗归天(卷二百九十四◎后周纪五)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