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现代人掌握这个技能挺重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现代社会普通话的适用面越来越广,如果我和别人交谈用我的家乡方言,对方可能听不懂,但是说普通话就算他不能完全明白我,但他至少能理解我的意思。
其次,普通话现在是公共场合下的标准语言。假如在车站,或者是机场,想要询问一些事情,普通话绝对是最好用的。因为这些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上岗前都曾经过普通话培训。
最后就是人人都讲普通话,能体现出国民文化素质,展现文化方面的凝聚力。普通话的好处还有很多,在此不再赘述。但是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也总结出了它最大的优点,那就是方便不同方言之间的人沟通。
这就引出了我们的问题,古时候没有普通话,那君主上朝时怎么和下面人交流呢?
古时为了沟通方便,有没有采取过语言统一措施呢? 不同民族之间语言不通影响交流的问题古往今来都是存在的。今天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了普通话,古时候自然也有类似的举措。
比如说元朝建立政权后,因为统治阶层是少数民族,说的也不是汉语。于是就颁布政策,将官方语言定为蒙古语。这样大臣公干以及上朝的时候都要说蒙语。但后宫和民间没有固定规定,可自由选用。
同样,清朝将其官方语言定为满语。但是因为康熙帝时期汉人臣子数量增多,后来满汉兼用。到清中叶以后就全部采用汉语了。
这里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无论将官方语言定为哪一种,最后或多或少都会采用汉语。 古时不同朝代的官方语言变化大吗?统治者以哪里的语言为基础创造官语?
一般来说,因为不同时期都城位置的不同,选用的语言多少也会有所不同。细看官语的历史,我们可以追寻到周朝。当时统治者以汴、洛地区(当时的中原)的发音确定官语,并将其称为“雅言”。后来《诗经》中风、雅、颂中的“雅”便指的这种语言。
西晋时期后,官语的发源地产生了变化,地理位置向南移动了一些。此时的官语以南方金陵的士人的口音为准,但并没有完全放弃此前的北方版本,而是分裂成为两支。
顺带一提,金陵就是南京的前身。随后到了隋唐时期,又对语言进行了一些改动。隋在金陵音基础上加入了洛阳音,唐则完全放弃金陵,只留洛阳音,并以其为准。
此后一直没有什么变化,直到明朝开以南京音为官语的先河,此后一直到清中叶一直采取南京音。甚至当时朝鲜日本,来中国面圣时也说这种语言。
官方语言是所有人包括老百姓都要说,还有仅大臣们说?
除去早期的时候,官语一般都有三个主要功能。
第一,用于官场内的沟通。也就是说官语可以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官员畅通交流。同样,面对皇帝时也是这个道理。官员在朝堂上进谏,发表意见乃至吵架都要说官语。
第二个功能是满足经商者和闯荡者的需求。古时候,客商往往要在全国南北东西到处走,每到一个地方谈生意肯定要说话。但是要让一个人能把全国的方言烂熟于心太难,因此这时候也需要官语来帮忙。不过这对客商要求不高,只要能说清楚,让对方明白意思就行,不需要说的太熟练。
第三个功能,就是各朝各代文化专制的需要。历史上,不管哪个民族是统治阶层,他们的官语一般都是本民族语言。这并不是因为强迫症,而是为同化下层百姓。当所有人都熟悉这个民族的语言,并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时候,他们的政权也就稳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