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读:这话说起来很有意思,历史上英法这一对欢喜冤家曾经进行过多次长周期、大范围、强烈度的战争;也曾经有过密切合作在一战中获胜共同分享丰厚的成果。二战后英法被严重削弱,世界舞台的主角变成了美国和苏联。倍感失落法国产生了与英国合并的想法,建议一度得到了两国首脑的首肯和推动。根据英国广播公司2007年援引英国政府解密文件报导,是法国法国总理摩勒提议并推动。甚至法国打算降级加入英联邦,但是结果还是凉凉的。英国最后拒绝了法国合并的建议,这是为什么呢?


英法两国的历史渊源

英法两国相当有渊源,隔着一道狭窄的英吉利海峡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太久远的历史不在阐述,什么罗马时代的盎格鲁撒克森人、法兰克王国等等不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古代英法两国由于特殊复杂的历史原因有很深的宿怨,并且逐渐的积累濒临爆发。到英国金雀花王朝的时候两国为了领土和利益爆发了世界上最长的战争英法百年战争,战争持续了116年。战争的结果是法国完成了民族统一,而英国虽然丧失了所有欧洲大陆的领土但是也造成了英国的民族主义的兴起。从这场战争开始,英法两国从剪不断理还乱的暧昧关系变得旗帜鲜明的对立。并未后来英法之间的数次规模化(席卷欧洲大陆和美洲)的战争埋下了伏笔。英法两国都迅速成为民族意识明确的封建君主制度的国家。这是英法第一次掰手腕,法国获胜1:0

百年战争后,英法成为世仇并且积极发展为接下来的多次碰撞做准备。在三百年后,西方殖民时代早就风起云涌他。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利益,英法两国纠结自己的同盟军构成了以英法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进行了长达七年的战争,史称英法七年战争。英国集团:英国、汉诺威、葡萄牙、普鲁士;法国集团:法国、西班牙、萨克森、瑞典、奥地利和沙俄。这两个军事集团的对抗绵延到整个欧洲以及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宾等殖民地。这是英法之间第二次掰手腕,英国获胜1:1

这场战争影响深远,以法国为首的集团失败告终。法国把整个加拿大殖民地割让给英国,也基本从印度撤出。英国成为大赢家,开启自己长达数百年的日不落帝国的征程。英国的优越感、高人一头的独立于欧洲之外的感觉由此而生。但是法国对英国更加敌视,所以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积极支持美国。

在法国损失惨重后,客观催生了法国同仇敌忾的民族心理。水到渠成的过渡到了拿破仑时代,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领导下席卷欧洲报了一箭之仇。英法第三次较量开始。巅峰时期,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包括法国、荷兰、西班牙所有的海外殖民地。欧洲除英国外,其余各国均向拿破仑臣服或结盟。法国统治欧洲大陆的时代正式到来(拿破仑售卖北美路易斯安那给美国就发生在这个时代)。

英国最后通过与俄罗斯联盟,再次和一些邦国组成反法同盟最终战胜了拿破仑。这次英法掰手腕最终又是法国失败了。接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因为共同的利益和俄罗斯结成同盟成为获胜者。二战中虽然英法还是同盟,但是可怜的法国早早的就投降了成为英国口中的背叛者。如果不是有戴高乐在英国组建了法国流亡政府,二战后别说法国的常任理事国了估计还得算到法西斯中遭到清算。

法国提议英法合并的历史背景

二战后英法两国均遭到重大损失:一来殖民地大量的丧失,都纷纷独立;二来本土因为作为残酷的世界大战主战场早已经随时惨重。所以英法不得不求救于美国,这就是马歇尔计划的由来。世界舞台的中心早就不是英法的欧洲大陆,而是美苏争霸的格局的到来。英国现代版图:

法国日子也不好过,前文我们说过印度支那在越南、老挝柬埔寨的强硬抵抗下法国被迫放弃殖民统治;北部非洲的阿尔及利亚闹着要独立;而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埃及总统纳赛尔也要收回。这一切都让当时的法国总理焦头烂额,也许是因为同病相怜在加上英法苏伊士运河的利益才让法国总理开始推动英法合并的可能。为什么不报团取暖呢?法国现代版图:

其实如上图所示,别说二战后英法还有不少殖民地或者自治领;即使是现代的英法两国如果合并后也是一支足以和美国匹敌的政治力量。联合国中的两常,英联邦和法语影响的非洲足以让合并后的国家高人一头。但是别幻想,这可能吗?


英国拒绝法国合并的理由

根据BBC披露的解密文件,最后英国是拒绝了合并。如果情况属实的话,我们来冒昧推测一下理由:


1、英国延续日不落帝国的优越感在作怪

英国毕竟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日不落帝国,当时英版图面积曾经超过3000多万平方公里。即使是目前,英联邦也能覆盖几个大洲。就是说我祖上曾经阔过,虽然现在有点家道中落消耗过大但是依然是血统高贵,总有一天会翻过身来。说白了就是看不起这个曾经向德国投降的法国。


2、英法利益纷争恐怕不好协调

英法都是近代历史上强大的国家,都曾在全球范围内分布着广大的殖民地。英语、法语语言覆盖区域非常广阔,并且彼此之间曾经爆发过激烈的战争。如果合并,那么是否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以谁为主导,英法两国民族意识都比较强如何定位?这些都是问题,再说从英法百年战争后英国在欧洲大陆就没有领土合并后如何处理欧洲的邻国的关系都是问题。现在英国独立欧洲大陆之外,已经习惯了自己远交近攻的套路一旦合并怕不会玩。

几个国家合并历史上确有例子,上世纪50年代埃及、也门、叙利亚等国合并后的阿拉伯“阿拉伯合众国”就没能持续多长时间。在埃及主导下,各方利益无法协调和分配。所以没有几年各个国家纷纷推出,最后阿拉伯合众国也就不了了之了。

由此可见民族意识强烈的国家要想合并千难万难,所以英国经过慎重考虑拒绝对英法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


小结:

其实就小编自己的一家之言来说,英法合并绝对是弊大于利。如同现在英国退出法、德主导的欧盟一样,利益分配有问题且不可调和。如同在一起合伙做生意的合伙人,谁都觉得不合适那还凑合在一起干啥?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最佳贡献者
2

因为英国和法国曾经爆发过连绵百年的英法战争,所以自恃绅士的英国人和自恃浪漫的法国人一直以来都很不对付,彼此看彼此不顺眼,就如同韩国人和日本人一样,互相瞧不起对方、讨厌对方。

也正是在这种状况中,其实谁也想不到英国人和法国人也会有商讨合并的一天。

英国和法国商讨合并的事情发生在1956年的时候,根据英国政府近些年的解密文件报告,在1956年时,当时的法国总理曾两次跟英国商讨过合并以及附属的问题。

英国拒绝合并提议的原因

第一次商讨的时间是1956年9月10日。

在那天,法国总理摩勒在访问英国伦敦的时候见到了英国首相艾登。

他们刚一见面,摩勒就迫不及待地向英国首相提出了英法合并的计划,准备让法国和英国合并在一起,成立一个叫做盎格鲁法兰西的国家。

只不过相对于法国总理的一腔热血,英国首相对这件事情却不是很感兴趣。

毕竟法国在当时的状况可不是特别好,如果英国选择和法国合并成一个国家的话,对英国其实没多大的好处。

合并后,为了弥补法国在二战中的创伤,甚至可能需要出钱、出力帮法国重新建设,这点对于在二战中也遭受到了不少创伤但留有一些余力的英国来说并不是多么好的选择。

加入英联邦不了了之

在被英国首相拒绝之后,法国总理就回到了法国。

而虽然第一次没谈成,但是法国总理并没有气馁,在1956年9月28日英国首相访问时,他再度向英国首相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相比于第一次商讨,法国总理这次的计划发生了改变。

这一次,他不再打算将法国合并到英国管辖下,而是如同我们古代的宗藩体系一般想把合并计划换成附庸计划,想让法国如同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一样以英国为宗主国加入到英联邦中,表示在加入英联邦后,会如同加拿大等国家一样以英国国王为元首。

因为让法国加入英联邦不像让法国和英国合并一样会耗费巨大的资源以及人力,所以这一次英国首相面对法国总理的提议非常心动,在回国后,马上跟英国国内的官员商讨起了相关事宜,想极力促成法国加入英联邦。

不过还没等这件事情有什么进展,法国方面就搁置了这方面的计划, 不再提什么合并和加入英联邦的事情,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结束了这件事情。

法国加入英联邦计划不了了之的原因

要说法国方面为什么会搁置了这个计划,其实原因并不复杂,主要跟两个方面的影响有关。

第一个方面的影响就是欧盟前身欧洲共同体的出现让法国找到了比加入英联邦更好的选择。

在1957年、也就是法国总理和英国首相商讨过合并计划的第二年,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意大利等6个国家的外长汇聚在一起签订了成立欧洲共同体的条约。

在欧洲共同体成立后,面对着要俯首称臣又有着不小矛盾的英国,欧洲共同体这个能给法国带来不小帮助的政体自然要更加受到法国的青睐。

而第二个方面的影响就是法国国内存在的反对声让法国总理不得不顾虑。

一直以来,法国总理筹备的合并计划都是秘密进行的,从未在法国国内公开过,也没留下任何的书面文件,只有英国方面的资料显示了法国总理曾经有过这样的打算。

法国总理之所以会选择秘密进行合并计划,原因很简单,就是怕素来讨厌英国人的法国民众们会反对计划、导致这个计划中途破产。

在这种担忧下,法国总理会放弃计划其实很正常,毕竟一旦有了更好的选择,傻子才会选择冒着法国国内之众怒推行合并或者加入英联邦的计划。

这两个原因,就是法国加入英联邦的计划会不了了之的原因。

法国想跟英国合并的原因

而说到这里,可能大家就会好奇了,好奇法国好端端的为什么突然产生了要跟英国合并以及加入英联邦的计划?

这里面的原因同样很简单,那就是当时法国外忧内患实在太过于严重了,面对着他们国内饱受战争摧残的市场环境、面对着外部纷纷争着要脱离的殖民地,他们所能想到的最好办法就是跟英国合并成一个超级帝国,通过强强结合的办法恢复自己原本鼎盛的国力、稳定那些要脱离的殖民地。

要是他们最开始的时候真能合并成功的话,那么他们之间的未来将会是我们很难以估测的。

只要他们能联手安稳住那些庞大的殖民地,到时候未尝没有可能再造一个日不落帝国。

3

英法传言要合并的新闻出现在1956年,当时还确实掀起了轩然大波。

时任法国总理的居伊·摩勒在访问英国时提出英法两国合并,称为“盎格鲁法兰西”(Franglaterre),法国接受英国女王为国家元首的想法。但当时就被英国首相罗伯特·安东尼·艾登拒绝了。  

 

英法两国不管是在地理上还是历史上,都有着相当的渊源。两国隔着英吉利海峡相望,来往两国只需要几个小时;历史上就更加有着复杂关系,好几任英国统治者甚至其实都是法兰西人。

然而看似亲密的关系下却又有从历史到现状的诸多矛盾,理解这些矛盾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英国要拒绝这项看似占大便宜的一统英吉利海峡两岸的决议。   

第一,是英国自身的定位造成的矛盾。

谈及这一点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英国作为一个国家如何给自己确定一个定位。   

英国的疆域其实并不大,用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它的各个阶级之间,虽等级分明,而且时常有着很大的矛盾冲突,但如果面对外国影响甚至入侵,全国各个阶级立刻会统一战线,一致对外。

这是西方文明从遥远的古希腊城邦体制继承下来的一种品德,公民对于自己的城邦(国家)要有负责任的义务,所以议政在古希腊是强制的——所以如今的西方国家,在讨论和参与国家政治的程度与尺度上,与众多专制传统沿袭下的亚洲国家不可同日而语,由此所有英国人都会经常谈论并且关注“英国”的问题,而且不可避免地具有排外性。   

虽然英国真正的封建时代是从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建立强大的封建王权开始的,但在不久的英法百年战争之后,英国就已经转向海外发展,更不用提最终在海外所取得的极其辉煌的成就。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一直在迈向世界顶峰和矗立于世界顶峰的道路上,几百年的时间也为英国树立了绝对的民族优越感。维多利亚女王时期,欧洲诸国都渴求与英国联姻,维多利亚女王由此被称为“欧洲的祖母”;而英国的光荣孤立等政策也是英国上下的政治想法和民族优越感造成的结果。   

所以英国对自身的定位其实是独立于欧洲的。英国人更认为自己是不列颠人,而不是欧洲人中的英国人,绝非大欧洲之中与法国并肩的一个普通成员。

这样的共识在民主政治——舆论、投票等方面,体现得非常明确,英国只需要英国人,自成一隅,光荣孤立。   

第二,是英法两国在历史、文化上的矛盾。

首先要注意“盎格鲁法兰西”这个说法。“盎格鲁”是英国中古时期开始时,从欧洲大陆到不列颠的入侵者,也就是现在的一部分英格兰人。居伊在这里悄悄轻忽了凯尔特人(苏格兰、威尔士等地),这肯定是很大一部分英国人不接受的。   

而前文提到法国的诺曼底公爵侵入英国建立了强大的王权体制,而但他最后加冕的身份是英王威廉一世,不是以法国的名义统治不列颠岛,后来两国的文化走向也很不同。   

首先语言不同,但最明显的一个趋于保守,一个趋于开放。

英国后来保守到什么程度呢?举例,在英国工业革命峰端的维多利亚时期,人们甚至说话的时候都要避免说到腰以下的部位,文化上对性的压抑到了一个极端,此外也极端崇尚道德修养与谦虚礼貌。

而与此同时,法国却正在经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等思想革命的先后洗礼,整个国家的思想呈现出混乱、自由、浪漫这些与英国截然不同的面貌。这些表面上呈现出的风貌其实折射了整个民族深层次的性格差异,英国人嫌弃法国不拘小节、“粗俗”、“下流”,而法国人嘲讽英国佬固执、虚伪。这样的相互嘲讽至今也仍然存在而且其实不限于英法两国。   

历史上的原因也要占一部分。

英法两国交战的历史都有百年以上,但这不是本质问题,本质问题是长时间战和不定的历史,决定了两国关系的不稳固。更换一位君主,两国关系可能就会出现一次波动,甚至同一位君主在位期间的某个举措就能因为引起利益争夺导致两国关系波动,所以这所谓的“合并”其实也是不稳固的。   

历史上只要能够使自身从中谋利,两国都习惯了随时变脸,法国会毫不吝啬地推动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矛盾,英国也会起头拉着七八个国家在法国内乱时搞好多次“反法联盟”。

所以有西方史学家总结:英国和法国就像一对老夫妻,总想着干掉对方,不遗余力地为自己谋利,虽然两者始终有着联系。   

英国明白,即便在名义上合并了法国,法国也随时有为了追求利益挑起内乱的可能。而所谓的文化融合,对于两个国家而言是没有必要也难以成行的。这场所谓的合并没有足够大的经济利益或者威胁,也就没有真正关键的推力。

第三,正是英法的经济利益矛盾。   

1948年,美国对西方进行援助的著名的马歇尔计划推行,英国和法国都被“奶”了一口,所以不存在不联合就过不下去的经济威胁。   

而二战期间,英国虽然也被德国空袭过数次,但基本上凭借海峡天险,本土上没有太大的损伤,只是经济实力遭到了一定破坏。

但法国却在二战期间被德国占领了五年,中间发生过多少大小战争,造成了多少破坏和损失,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弥补。

还有一点则是法国的经济结构在高度工业化的欧洲其实是不合时宜的。英国工业化的历史非常久,程度也已经极其成熟;但法国的赋税制度和尚存的小农所有制都已经是封建时代的残留,而且阻碍着工业化或者现代化的进程,法国的经济结构其实比英国落后不少。   

面对法国外在的经济现状与内在的经济结构两方面实况,一旦它真正被合并为英国的版图,那么英国要为这些地区付出相当大程度的援助支持,还随时面临原本的法国再度独立的风险——这道地理上的海峡和上述的文化历史差异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何况英国也是在自身经济实力与地位下降的当口,答应这个提议,极大可能会造成国家利益的损失。   

近代以来,真正决定国家行为的,绝对是国家利益。   

所以在法国以名义上的妥协换取实际的经济援助的请求下,英国的拒绝其实应该是不假思索的,事实上也是如此。

4

1956年9月10日,法国总理摩勒会见时任英国首相的艾登,并提出了英法合并的建议,BBC称两国合并后,将有一个新的名字:盎格鲁法兰西。

然而,摩勒的这一建议却被艾登给婉拒了。

同年9月28日,艾登访问巴黎,摩勒又一次提出加入英联邦,这意味着法国将接受英国女王为国家元首,艾登对此相当热情,回国后就和内阁大臣诺曼·布鲁克讨论摩勒的提议。

奇怪的是,有关英法两国合并的事此后就没了下文,不难猜测,英国应该是拒绝了。

那么,英国为什么会拒绝法国的合并请求呢?

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英国自诩血统高贵。

在英国人看来,整个欧洲,只有英国是最纯粹的贵族血统了,也就是英国才是欧洲最高贵的种族,有这样一种观念,不难想象,英国人是不屑于与法国人为伍的。

第二,经济问题。

此时,英法两国的经济处于下行期,相对而言,法国的经济更加低迷,如果英法合并,英国需要拿出资金来救助法国,这对英国的经济是极为不利的。

第三,历史问题。

英法两国在历史上可是老对手了,尤其是法国还支持英联邦中苏格兰的独立,这让英国对合并问题不得不慎重。

5

这个确实是真的,而且就发生在近代,在1956年的时候,时任法国总理的居伊·摩勒曾主动提出与英国合并。并低下了了自己骄傲的高卢鸡,接受英国女王的统治,就等于把法国给英国统治,形成一个有自治权的英国附属国,在把名字换一下,咱们两国互相帮助,一起享富贵。

但是英国断然拒绝了,后来国总理居伊·摩勒甚至提出加入英国主导的英联邦,英国也没有同意,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英国把法国兼并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俩国人民逐渐就成了一个国家啊,一个曾经的海上霸主,一个曾经的陆地霸主,绝配啊!可是英国不假思索的拒绝了。

法国和英国曾经在一起过,就是在罗马时代,俩国同属于罗马帝国,也有着一定的联系,而且俩国还有一点血缘关系,于情于理都可以合。其实英国也有自己的考虑:

第一:在二战结束后,虽然俩国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但是英国比法国损伤的少,并且有海外殖民地为英国输送活力,此时的英国并不想管法国这个烂摊子。一旦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强劲的英国势必要帮助法国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英国本土的恢复,只为了一个名义上的统治,真拿物资来援助你法国,英国还是不舍得的。

第二:英国对法国缺乏信任。虽然说在拿破仑之后,俩国好的穿一条裤子,但在之前,英法俩国也经常发生战争,尤其是在法国的王位继承方面,英国经常插手,英法大打出手的例子太多了。现在如果合并了,你法国无论是人口还是国家面积都比我大,万一以后有矛盾,你反过来把我合并了呢?

第三:英国看不起法国。从对纳粹德国的战争中,法国在面对纳粹德国的进攻,短时间内,迅速投降,被德国侵占,这让英国对法国的实力不是很相信。我要一个没有骨气的国家和我合并,不符合我大英帝国的风格。其次,英国认为在欧洲大陆上,自己的血脉是最尊贵的,其他的都掺杂了其他血脉,想让女王承认你,你还不够资格。

就这样两国合并的事情不了了之,不过这确实也是好事,一个统一后的英法国家势必与其他欧洲国家继续进行合并,形成一个比欧盟更团结,更有执行力的国家,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6



根据英国BBC2007年披露的英国政府解密文件,1956年9月10日,法国总理摩勒与英国首相艾登会面,他提出了英法合并的建议,并希望合并后的国家名称为盎格鲁法兰西。艾登婉言谢绝了法国的请求。

数天后,艾登访问了法国。这时摩勒又向英国提出了加入英联邦的请求,表示可以退让一步,奉英国女王为国家元首。这个建议让艾登非常心动,他回国后就开始推动这一决议。

艾登和内阁大臣布鲁克专门讨论这个提议的可行性,他在电话中还提到,应该赋予法国在英联邦成员国中的地位,就像爱尔兰在英联邦中一样。

现在都不确定到底受到了哪方面的阻力,一开始轰轰烈烈,慢慢就趋向了平淡,最终悄悄的陷入遗忘。英法之间的合并就不了了之了,但法国在1957年推动了欧洲大陆的6个国家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也就是现在欧盟的雏形。这6个国家分别是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



几百年来欧洲的局势都类似中国的春秋战国,这些国家相互之间时而结盟,时而宣战。在德国崛起之前,英法就是欧洲的世仇,长期争夺对欧洲的霸权,最知名的莫过于英法百年战争。

在普法战争中,德国击败了法国成为了欧洲的头号强国。这时的英法两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开始修好,不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是如此。

在世界历史上,英国长期以来都是非常傲慢的一个国家。在这片土地上曾经产生过大量的科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工业革命率先从这里发起,他们曾经是殖民帝国时代的最大受益者,号称日不落帝国。

相比较而言,法国除了拿破仑时代之外,就显得黯淡了很多。就连法国的大革命,跟英国比起来也显得野蛮了很多。法国大革命从头到尾都是自己人对自己人的大屠杀,以自由的名义对自己的战友举起屠刀。这一切都让傲慢的英国人不屑一顾。



那么法国人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会向英国人低头,表达强烈的合并意愿呢?因为二战后的法国处在非常恶劣的国际局势中,国内的情况也非常糟糕。应该说这个建议非常符合英法两国的实际利益需求。

在二战结束后,一直被英法两国看不起的美国和苏联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的霸主。而它们这两个老牌的世界强国则成为了世界第二流国家,他们的海外殖民地也在纷纷闹独立。在海外殖民地问题上,英法之间也有摩擦和冲突。

如果在这个时候英法能够实现合并,他们的海外殖民地的冲突都不存在了。英法两国就能够联合起来对那些企图独立的殖民地进行残酷镇压,迫使他们回到自己的轨道上。

最关键的是,英法两国如果能够实现合并,再加上他们广袤的海外殖民地,就能成为与美国和苏联相抗衡的第三大政治经济军事实体,就能化解大量的内部和外部的困境。



英国为什么不愿意和法国进行合并呢?首先就是文化上的对立。英国人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绅士,但内心深处却非常傲慢。他们认为自己国家的一切都是最先进的,与法国相比,他们更容易接受和自己同文同种的美国。

在二战中间,法国人只坚持了42天,当自己的军队被消灭1/10后,就选择了投降。这让自己的盟友英国人感觉非常耻辱,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法国投降后,整个国家都变成了德国的一个工厂和后方。所有的一切都要服从德国战争的需要,大量的法国男人都参加了德国军队。最可怜的是法国的女人,面临饥寒交迫,她们被迫向德国人提供肉体服务,才能换回一点可怜的口粮。

在二战结束后,法国就出现了大量的法德混血儿。在战争中,法国的男人没有办法照顾好本国的女人,让他们受尽屈辱。战争后的法国男人开始疯狂报复本国女人,认为她们给国家丢脸。



法国人的这些行为,让英国人感到非常失望,认为他们不适合当自己的盟友。如果结盟,英国人宁愿选择美国,直到现在依然是如此。前些年英国脱离欧盟,却依然和美国有着紧密的经济和政治合作。

当然这只是英国人的傲慢和偏见,曾经犯过错的法国不代表他们永远都缺乏真知灼见。被英国拒绝后的法国内心非常受伤,他们组建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推动了欧洲经济一体化。

这个组织最终演变成了欧盟,就连英国也不得不加入了进来。尽管欧盟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相互算计,也曾经有过磕磕绊绊,但对于欧洲的这些小国来说,当他们面对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的时候,结盟更符合他们的利益诉求。

整个西欧的面积和中国差不多,法国的面积只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大国崛起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潮流,你想成为强国,首先要看你的面积有多大,它决定了你崛起的上限。

欧洲的国家虽然比较强,但他们的国土面积都太小,让他们面对世界头号强国的时候,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应该说英法合并这个建议虽然没有办法得到两国公民的认可,但却不失是一个伟大的建议。

7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稍微懂些历史的人都知道,英法绝对不可能合并。

别说英法合并,甚至英国都不耐烦加入欧盟,不断闹着要退盟。

这主要是死板的英国人认为,自己国家无论哪个方面都比欧盟绝大部分成员国要先进。

而且英国人将国家管理的井井有条,自认为比整个欧盟都要好。

英国人其实非常看不惯法国人的混乱管理和散漫。

在一战和二战期间,英军士兵对法国士兵很蔑视。不过法国人也确实不怎么样,甚至士兵都不对军官敬礼。

不过,历史上法国确实建议过英法合并,时间是1956年。

在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突然宣布夺取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本来是英国和法国共同管理,

英国企业和银行拥有苏伊士运河公司41%的股份,法国拥有52%的股份,纳塞尔的决定引起英法两国的极度不满。

于是英法都给埃及很大压力。当时埃及态度很强硬,毫不服软。

结果三国就开战了,还加上个以色列。

然而,英法已经是过期列强,有更强的美苏干涉。

美苏已经涉足中东,尤其埃及同苏联的关系很好,美国也和埃及保持相对和睦的关系。

现在英法的举动,等于是在同美苏抢地盘。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直接致电英国首相艾登施压。经济上,美国政府故意抛售英镑,导致英镑汇率浮动并贬值15%,同时否决英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申请,停止向英国的经济援助。


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也提交议案要求英法立即撤军,遭到英法两国否决后又敦促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正式通过决议要求停止战争并从埃及撤除所有外国军队。并建议建立临时联合国军进入埃及。但是英法并没有立即停止。

美国后来通过外交途径谴责英法的侵略行为,并威胁后者尽快解决冲突,否则停止向其供应原油。

苏联也插手苏伊士运河危机,甚至警告英法两国,必要时苏联将动用核武器。1956年11月5日,苏联向三国发送外交照会和最后通碟。(如果不停止侵略行为,将采取军事措施。)。并从以色列撤回了苏联大使,并向美国提议联合军事行动阻止其继续侵略。


11月6日,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英法两国被迫接受停火决议。


由于被美苏挤兑的无法应付,法国开始提议同英国紧密结盟,甚至合并。

据报道,当时的法国总理摩勒提议,法英可以通过合并来巩固同盟关系,联手应对威胁。英国广播公司第四电台在报道中援引英国国家档案局的秘密文件说,时任英国首相艾登却不给面子,断然拒绝了合并的提议,但非常希望推动法国加入英联邦。英国内阁的备忘录记载,一位内阁官员回忆说,接到法国的提议后,艾登特别兴奋,马上和内阁大臣诺曼·布鲁克一起商量。“布鲁克回忆,首相对他说,‘我们应好好考虑吸收法国成为英联邦的一员’,并表示他认为法国接受(英国)女王陛下为国家元首问题不大,而且法国人欢迎英国根据对爱尔兰做出的安排来赋予他们公民权利。”

  然而,这项提议遭到了英国政府的反对。据伦敦大学历史学家詹姆士·艾利森介绍,除了法国,当年英国也在考虑吸收其他国家加入英联邦,比利时、荷兰和挪威都在候选范围内,却不允许法国加入。因为法国本来是一个强国,一旦并入英国就必须取消贸易壁垒,导致英国国内很多工业企业倒闭。

8


众所周知,英法两国历史上为了争夺“欧洲一哥”的地位,曾交战数百年,旧账没算清,新仇接着来,怎么就差点合并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还真就有那么回事儿。


(英法地理位置)


差点合并?连名字都想好了


2007年,BBC公布了英国政府的解密文件,报道指出,在1956年9月10日,法国总理摩勒访问英国时,他向英国首相艾登提出,希望英国和法国合并成一个叫“盎格鲁法兰西”的新国家,艾登拒绝了。可摩勒没有死心,表示可以尊英国女王为国家元首,艾登再次拒绝。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18天后,艾登访问法国。摩勒再次旧事重提,并且做出让步,称法国可以像澳大利亚和爱尔兰一样,加入英联邦。显然,这个提议很让艾登很心动,但这次“热心的联姻”,最终还是不了了之……正如BBC所说“悄悄地陷于遗忘”。


(英国首相艾登)


法国为什么要求合并?


按理说,眼下双方都是世界强国,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压根儿没有抱团取暖的必要。为什么法国还要谋求合并呢?其实,这权是法国“病急乱投医”。


二战后,法国内忧外患,内部满目疮痍,各方形势混乱,经济恢复缓慢,摩勒领导的内阁面临着严重的垮台危机。不仅如此,海外殖民地更是纷纷掀起独立浪潮,埃及政府想要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阿尔及利亚也在闹独立……


(二战后的法国废墟城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法国就打起了英国的主意,想要依靠英国的力量来度过这段艰难时期。除此之外,在中东,以色列和约旦的战火又一触即发,而法国是以色列的好伙伴,英国又是约旦的老大哥,山雨欲来风满楼,经不起战争的法国为了避免两国又在中东交战,所以,才急于发起了“合并请求”。


(苏伊士运河地理位置)


英国为什么拒绝?


加入英联邦,这么具有诱惑力的提议,英国方面为什么又不为所动呢?


1. 英国人的优越感作祟

英国骨子里骄傲惯了。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巅峰时期,殖民地遍及七大洲、四大洋,统治着地球上四分之一的陆地和人口。而且,在二战前的一百多年历史中,英国一直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操纵者姿态。所以说,英国人的优越感是与生俱来的,“高贵”的英国人根本不屑于和法国人玩。


(英国人的鄙视链)


2. 英国地理位置独立

英国本就飘在大西洋上,和欧洲大陆的往来较少,向来独来独往,近代以来也没有被其他国家占领的经历,因此感觉不到联合的重要性。对英国人来说,英国就是英国,欧洲相当于别国。


3. 两国隔阂很大

两国合并并不是一件“过家家”的小事,其中牵扯太多。尽管两国间仅仅隔着一条窄窄的英吉利海峡,但其实从文化、语言到民族上,还是差别很大。常年的战争,也让两国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就算政府通过了提议,两国人民也不会接受。


(两国间隔着英吉利海峡)


消息一出,BBC采访了一些法国人,有人表示,以前对摩勒的印象很好,现在对他的看法要改变了……


4. 战后,英国形势好于法国

战后的两国都处于恢复状态,当务之急是先振兴经济,提升国力,而且,最现实的一点是,当时法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比英国差太多,与其说是两国合并,不如说是英国“扶贫”。英国也看清了法国那点小算盘,于是拒绝也在情理之中了。


(英国拒绝合并,间接促成了欧盟,如今英国也脱欧了)


自古以来,英法就是一对冤家,分分合合也不是什么稀奇事,相互差异把两国推很远,国家利益又把两国拉很近,而“英法合并”只是两国缠缠绵绵到天涯的一个小插曲而已……


关注“全历史”

在这里

文明脉络随心玩转,关系图谱任你来盘

世有万象,史有千面

换个角度看世界!!!

9

英法本身能合并成一个超级强国,为何英国拒绝了法国合并的要求?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历史已经走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了,世界形势不会容许、英法两国国内本身也是不会容许合并的。所以题目说英法本身能合并成一个超级强国是伪命题。

当然,无风不起浪,关于这两个国家合并的说法起源于2007年BBC,也就是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中授引的两份20年前解密的英国政府文件,说时任法国总理居伊·摩勒提议英法合并,英女王为国家元首,这次提议被当时任英国首相艾登婉拒了。然后居伊·摩勒又提出了加入英联邦这个松散的组织,这次英国方面有了一点兴趣 艾登也表现出非常热心。可是这个提议却没有了下文,用BBC的话说,“似乎悄悄的被遗忘”了。

从以上的史实可以看到,法国的总理居伊·摩勒曾经有让法国英国合并的想法,后来英国似乎也有兴趣,可是这一直在首相层次秘密进行中,两国国民并不知道。因为提出想法的时间是1956年,解密文件是1977年左右,而且解密过后20年都没引起人们的关注,说明两国国民也对这个提议是不感兴趣的。

其实,如果真把这件事情摆到台面上,我觉得,合并也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事,不是谁拒绝谁的问题,而是世界说得上话的主要国家政府和英法两国政府及人民都不会同意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英法两国位置图

首先,从英法两国来说,历史上算是亲戚国家——两国的君王曾经是亲戚,可是却闹了矛盾,以至于引发了长达百年的战争。这要追溯到14世纪了。法国卡佩王朝的老法王没了儿子,于是英王爱德华三世说,我是他外孙,我要去法国继承王位。当然他真继承了,说不定英法那个时候就合并了。可是腓力六世却以老法王侄子的身份当了国王。爱德华三世当然不干了,那就只有打了。于是长达百年的战争模式开启了。法国差点被打死,还靠圣女贞德这个小姑娘才把英国赶回了海岛。

英法百年战争

这场百年战争的结果是法兰西完成了民族统一,英国的英格兰民族主义兴起。从此以后英国开始推行“大陆均势”政策。核心就是做一个捣蛋鬼,反正是让欧洲大陆不得安身以避免出现一个统一的国家,以免他在海岛不安身。

圣女贞德

你想啊,就这样的血仇,真要合并了也应该不会省心的。

其次,从世界主要大国来说,也不希望他们合并吧

欧洲的其他国家,像德国、俄罗斯等肯定是不会同意的。英法真要合并,那是真的够强大的,强大得德国、俄罗斯这些国家怕是晚上都睡不着的。而美国还有我们中国同样也不希望欧洲大陆上出现一个庞大的英法联合体:两个常任理事国,两个曾经的老牌帝国,两个今天依然有强大军事存在的发达国家,合在了一起那得多么恐怖啊。

所以,我的观点是,合并只是时任法国总理居伊·摩勒的一个幼稚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他要真在公众面前提出来,后果会是什么呢,我就不说了,直接引用BBC采访法国人的话来说吧,应该更有说服力。

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亨利·苏图:"我真的有点结巴了,因为这种说法是那么荒谬。加入英联邦,接受英女王为国家元首当时不会被顺利接受。如果这一提议提出的时间距离现在更近一些,摩勒可能会落得被送上法庭的下场。
法国律师雅克·米亚尔:"实话对你说,我看到文件时感到非常惊奇。我以前对摩勒先生的印象良好,现在我的看法要改变了。"

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大家发表自己的意见。

10

英法合并是一段长期被尘封而不为人知的历史,直到2007年1月15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披露的英国政府解密文件才使人们得以知道:原来1956年时任法国总理的居伊·摩勒在访问英国时曾提议法国与英国合并,他当时甚至已将合并后的国名设计为盎格鲁法兰西,同时合并后的国家将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国家元首。然而摩勒的这一提议被时任英国首相的艾登婉拒了,而在随后不久艾登访问巴黎之时摩勒又提议法国加入英联邦,前提是法国要在英联邦内享受像爱尔兰等国一样充分的自主地位。根据英国政府现已解密的文件资料显示:艾登回国后曾就此问题专门与自己的内阁成员进行过探讨,然而最终不知是遭遇了哪方面的阻力从而使英法合并一事最终没了下文。当然英国政府公布的解密文件中只是提到英法合并一事最终不了了之的结果,至于英国之所以不愿与法国合并的原因在文件中则并未提到,那么我们只能尝试自行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了。

英法之间实际上存在深刻的民族隔阂:别看两次世界大战中英、法两国都是盟友关系,但在此之前更为长远的历史时期内英、法一直是竞争对手,甚至说两国是世仇也不为过。两国之间的恩怨情仇可以追溯到1066年——这一年来自法国诺曼底地区的威廉公爵渡海征服了英格兰。在此之后的三百年里来自诺曼底的国王和贵族们说着法语统治英国和诺曼底,从这时起英、法两国纠结的关系就开始日渐形成。1154年威廉开创的诺曼王朝因无嗣而断绝,英格兰王位由诺曼王朝的末代之君斯蒂芬的外甥亨利继承,而在此之前亨利是法国的安茹伯爵,因此他所开创的王朝被称为安茹王朝(因其家族徽章为金雀花,故而又名金雀花王朝)。金雀花王朝入主英格兰后统治着从比利牛斯山到苏格兰边境的安茹伯国、诺曼底公国、英格兰王国、阿基坦公国,这意味着此时的金雀花王室除了是英格兰国王之外同时在欧洲大陆的法兰西王国境内拥有诸多领地,理论上作为安茹伯爵、诺曼底公爵、阿基坦公爵的金雀花家族应该是法兰西国王的臣子,但与此同时金雀花家族又是英格兰国王,这就使双方的关系复杂起来。这一时期法兰西国王正在加强中央集权,致力于削弱地方诸侯的实力,在这一过程中金雀花家族治下的安茹、诺曼底、阿基坦等领地也遭到削弱,这自然会引起双方的对立。1328年法兰西国王查理四世死后无嗣,作为其外甥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趁机提出自己对法兰西王位享有继承权——他不仅要恢复自己在法国境内的原有领地,更是打算直接将整个法国纳入到自己的统治之下。然而法国贵族搬出法兰克人的早期《萨利克法典》要求王位由男系继承并推举了查理四世的堂兄弟瓦洛亚伯爵之子菲利普为王,对此心有不甘的爱德华三世发动了针对法国的战争。这场战争从1337年断断续续打到1453年,在长达116年的战争过程中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进入到近代海外扩张时期后英法之间从1689年到1815年为争夺殖民地及势力范围又进行了长达百余年的博弈,而彼此之间的隔阂也不断放大。

英、法两国国民的三观差异较大:百年战争结束后英、法两国走上了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法国收复了英国王室在法国境内的领地,开始逐渐崛起成为欧洲大陆的强国;英国在失去欧洲大陆的领地后反而形成了更为纯粹的民族国家,英语逐渐取代法语成为这个岛国的官方语言。此后英国作为与欧洲大陆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关系的岛国一直对本民族文化有一种自豪感,尤其是随着近代海外扩张和工业革命奠定大英帝国的强盛后英国以现代宪政制度和工业文明起源地而自豪,相比之下同一时期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大陆却长期处于混乱状态。英国人的国民性格中有一种倾向于渐进式的改良主义倾向,而法国人却热衷于狂热的街头政治运动:法国大革命中每当一个新的政治派别上台几乎就意味着将之前的掌权者送上断头台,由此在法国造成了数十年的混乱状态,甚至迄今为止法国人这种热衷于街头政治的个性都不能说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去年的“黄背心”运动就是最佳的证明。根据英国政府解密的资料中透露:摩勒甚至鉴于法国历史上多次处死国王的现象而向艾登保证法国绝不会把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送上断头台。如果说英国在政治上倾向于渐进的改良主义,而法国热衷于激烈的街头运动,那么两国在经济理念上的分歧也是巨大的:英国是一个典型的海权商业文明的国家,是现代金融制度的衍生地,相比之下法国则是一个偏重于制造业的大国,因此两国合并后如何实现两种经济模式之间的互补也将是一大考验。英国人喜欢保持优雅的绅士风格,而法国人却追求热情浪漫,如果把英 、法两国之间的结合比喻为结婚的话,那么这对夫妻的性格差异确实挺大的。

经济问题可能是英国知难而退的原因之一:我们在分析英国拒绝合并的原因之前不妨先看看当时法国为什么希望与英国合并,要知道民族隔阂、三观差异是两国共同存在的,那么法国为什么会愿意放下身段与英国谈合并之事呢?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争霸的世界格局,相比之下西欧各国尽管在科技、经济等领域依然发达且在政治、军事上也具备一定实力,然而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比起来这些国家在规模体量上实在太小了,因此始终在战略纵深、生产资源、国内市场、工业潜力等方面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先天缺陷。早在二战刚结束的1945年戴高乐的顾问亚历山大·科耶夫在其撰写的《法国国是纲要》中就明确指出:随着技术环境尤其是经济规模的变化已使单一民族国家不够大了,只有那些由若干加盟民族国家构成的“帝国”才有可能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欧洲各国要想在美苏两极之间维持自身的话语权和存在感就只有选择联合这一路径。法国是不甘于沦为一个二流国家的,然而二战后的现实不仅使法国丧失了作为老牌大国的骄傲,国内经济也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与此同时埃及政府正在全力要求收回由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的管理权,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正掀起独立运动的高潮。在这样的形势下法国提出与英国合并其实更多是为了借助英国的力量解决自己面临的困境,这也就意味着两国合并后英国必须在经济上大力支持法国,然而英国自身在二战后的经济状态也并不良好,以致于英国连自己的殖民地都正逐步放弃,又怎么会愿意在此时与法国合并呢?

最后这可能和英国的外交政策有关:长期以来英国作为与欧洲大陆若即若离的岛国长期以来一直对欧洲大陆诸国采取均势外交政策:刻意在欧洲大陆诸国之间维持势均力敌的状态,一旦发现欧陆某国有做大做强的迹象就立刻联合其他欧陆国家予以打击。而英国自身则始终保持着不与任何欧陆国家缔结长期盟约以维持自身的绝对自由——这种外交政策被英国人自己形容为“光荣孤立”。二战后随着英国霸权的丧失英国转而在国际外交事务中追随美国,然而在欧洲仍试图扮演主宰者制衡者的角色。英国在国防安全和战后经济建设上都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的扶植,况且美国人在英国人属于同根同源的英语民族国家,而法国则是和自己存在民族隔阂的三观不符的国家。靠近美国使英国得到了可观的援助,而法国却指望从英国身上获得好处,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很自然会倾向于向美国靠近,而美国作为二战后的世界霸主最忌惮的就是某一地区崛起足以独霸当地的地缘政治力量从而威胁到自己在该地区的利益。显然英法合并对美国会构成一种无形的挑战,而执行追随美国这一外交政策的英国可能出现争取美国支持的原因而对此有所顾忌。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