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明代的特务们,相信大家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起那个身着飞鱼服,腰配绣春刀,武功高强的“锦衣卫”校尉,或是阴险狡诈、手段残忍的“东厂”大太监。然而,明代的特务机关,除了为世人所熟知的“锦衣卫”与“东厂”,其实还有一个常常被遗漏的“西厂”。 西厂设立于明宪宗成化年间,其设立时间远远晚于明太祖设立的锦衣卫与明成祖所创的东厂。为何明宪宗不用现成的锦衣卫和东厂,偏偏要大费周章另立一个西厂呢? 其实,西厂的成立是一个历史的偶然。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一个叫做李子龙的道士,凭借着所谓的“道法”,结识了不少朝中要人。一日,李子龙在朝中“好友”的帮助下登上了皇家禁地万岁山(现在的北京景山),还借机观察了紫禁城。 幸好这事被锦衣卫发现,报告给了明宪宗,宪宗得知此事后,大为紧张,直接命人将这个道士李子龙给砍了。可是杀了道士后,明宪宗还是不放心,他觉得防卫森严的大内禁地,居然连一个小小的道士都防不住,成何体统,这一定是“东厂”的失职。为了避免类似的事再次发生,明宪宗于次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另设“西缉事厂”,这就是西厂,并由宪宗宠爱的宦官汪直担任首领,所有的厂员都成锦衣卫中选拔。 虽然西厂的机构设置、职权几乎与东厂一样,都是由太监统领,直接听命于皇帝的特务机构,但西厂的权势远超东厂。西厂在侦缉范围上,不只限于京师,还遍及全国。西厂甚至还破格拥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可以在不向皇帝奏请的情况下,随意逮捕、审讯文武大臣,地方官员。这些都是东厂、锦衣卫所不曾拥有的特权。 这也就体现宪宗设立西厂的另一个用意,即利用“西厂”来监视“东厂”及众多文武官员。自明成祖设立东厂起,东厂借皇帝恩宠已日渐坐大,并凌驾于“锦衣卫”之上,使用起来已颇不顺手。此时,正好可借汪直,另立西厂,分走一部分东厂的权力,致使东西二厂相互竞争,这样才能使它们都死心塌地的为皇帝效力。 可令明宪宗未曾料到,他所宠爱的太监汪直却仗着皇帝的宠爱,利用西厂胡作非为,罗织冤假错案,闹得朝野激愤。宪宗为了安抚群臣,不得不于成化十八年(1482年)废除西厂。虽然西厂在明武宗正德年间曾经一度复设,但不久后旋即被废。因此,西厂也与内行厂一起成为明代“三厂一卫”特务体系中较为短命的一厂。
厂卫是明朝的特产,分别是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由皇帝直接控制,是镇压文武官员的统治工具,不用经过各级司法机关,可绕过一切法律手续,抓人、审讯、处置、屠杀均可,捏造罪名也是小意思,有明一朝,厂卫机构地位特殊,权势远超其它机关,君臣关系最紧张、恶劣就是明朝,明亡时崇祯写下“诸臣之误朕也”,与厂卫制度有直接关系。
东厂由朱棣设立,一般由宦官二号人物统领,称为东厂提督太监。
锦衣卫是洪武15年,朱元璋设立的,由亲信武官担任要职,本来是一种军队组织,专门保护朱元璋出行、警卫等安全问题的,有时为了治安问题也干点缉拿的活儿,朱元璋当皇帝什么事都要管,需要侦缉逮捕要通过司法机关,速度慢,程度繁琐,慢慢就让锦衣卫直接参与,朱元璋用起来非常顺手,时常让锦衣卫侦察外面情况,特别是官员的活动,在允许锦衣卫设立监狱后,其特殊的地位体现出来,诏狱的掌管,将锦衣卫权势推上顶点,朱元璋屠杀勋贵时,都是锦衣卫鹰犬办理的。
马顺,明英宗时期的锦衣卫指挥使,在朝堂上被文官殴打致死。
东厂和锦衣卫的性质是一样的,但本质不一样,对于篡位的朱棣来说,锦衣卫是服务于皇帝的,但不是服务于自己的,朱棣登帝位后,也屠杀了很多建文遗臣,比如黄子澄、齐泰、练子宁、卓敬、景清等,发现锦衣卫这个旧有的机构和官员间关系丝缕万千,存在殉情舞弊的情况;且锦衣卫也是外官,署衙在宫廷之外,不方便;而在这场政变和清洗中,宫廷中不受待见的宦官出了大力气,立下大功,宦官是身残之人,无后无牵挂,宦官就在宫廷之内,用起来非常方便,于是在永乐18年,朱棣下定决定,设立东厂,由宦官担任要职,其理由是“内外相制”,署衙就在东安门外,挨着皇城根,有事宦官跑步就能进宫。
明宪宗于成化13年,从东厂和锦衣卫抽调人手增设西厂,由太监汪直统领。
东厂和锦衣卫并存后,有时会争权,更多的是互相渗透,多数上层要么是亲戚,要么是党羽,乌泱泱一片,勾结成风,还是那句话,厂卫是服务于皇帝的,但不是服务于自己的,西厂的设立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事件的推动,明宪宗登帝位后,发现厂卫权势很大,与朝臣内部斗争激烈,自己并不能对厂卫进行有效控制,有一次竟然让一个名叫李子龙的妖道混到皇宫企图杀自己,宪宗觉得现在的厂承不可信任,于是让亲信太监汪直,重新选拔厂卫人员,于是汪直在锦衣卫和东厂里挑选可靠人员,成立为宪宗服务的“西厂”。
电影《龙门飞甲》中,陈坤饰演的西厂厂公有一句十分霸气的台词:“一句话,东厂管得了的我要管,东厂管不了的我更要管,先斩后奏,皇权特许,这就是西厂。”西厂受皇帝信任之深,权力之大,远超东厂,那么明宪宗为何有了东厂、锦衣卫等厂卫机关下,还要在成化十三年(1477)设立西厂呢?我们一一来看。
若要追溯西厂的建立还要从一起“狐妖案”说起,《明史》中对这个案件只是寥寥几笔带过,而据祝枝山的祖父说,明宪宗于成化十二年(1476)率领文武百官祭祀,路上妖风大起,冰凉刺骨,竟然冻死几人。虽然皇帝在车帐内安好无事,但是越想越觉得不安就派人查看,谁料民间也发生了类似“狐妖作乱”的灵异事件,造成多人死亡。再追查下去竟是未果,根据史料猜测很可能是东厂负责追查这起“狐妖案”,所以皇帝对东厂的办事能力有了怀疑。加之东厂并不是由明宪宗亲自设立的特务机构,所以明宪宗希望选用自己的亲信,再建立一个凌驾于百官之上的机关,专门为自己办事,对自己效忠。
而西厂设立的直接原因在《明史》中是这样说的:“成化十二年(1476),黑眚见宫中,妖人李子龙以符术结太监韦舍私入大内,事发,伏诛。帝心恶之,锐欲知外事。”也就是说宫中出现了异象,妖道李子龙串通了太监进入了宫中,后被锦衣卫发现,李子龙被诛杀。明宪宗十分反感这件事,一个身份不明目的不明的人就这样进入了皇宫,还有传言说李子龙是来弑君的,更是威胁到了自己的安全,虽然最终被锦衣卫发现,但是皇帝对此非常在意,认为东厂办事不力,于是“帝因令(汪直)易服,将校尉一二人密出伺察,人莫知也。”派自己的亲信汪直装扮成百姓,在宫外探听消息。
至此,虽然西厂还未正式设立,但可以看出宪宗皇帝已经与东厂之间有了嫌隙,不然他完全可以派东厂去做这件事。而汪直也非常懂得皇帝的心思,在宫外调查,捕风捉影,整理了不少秘密情报呈报给皇帝,皇帝很是满意汪直的表现。所以将这个临时的“调查小组”稳定了下来,于成化十三年(1477)组织了新的内廷机构——西厂。
更加宏观地看,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东厂,至明宪宗设立西厂时,东厂已经存在了五十多年,宦官内部出现了种种问题解决起来很是棘手。而明宪宗时期吏治趋于腐败,统治阶级对人民地压迫越来越强烈,各地都有人民反抗的迹象。
在明宪宗看来,东厂无法满足巩固统治的需求,急需一个更加听话、忠心、办事效率高的特务机关替自己检查百官和百姓。而且当时东厂权势滔天,恐怕皇帝也有想让西厂分化事权,相互监督的意思,否则西厂不会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在人员、职权范围、特权程度上都压过东厂一头。
锦衣卫,东厂,再到西厂,内行厂轮番登场到底为何?
现在以明朝主题的的一些作品中,主打“制服范儿”的锦衣卫,以及那个阴冷而又武功高强的东厂首领大太监是频频出现的“卖点”。即便在当年,它们也确实“不负众望”,很是吸引大家的眼球。从锦衣卫,到东厂,再到西厂,也包括明中叶正德年间成立的内行厂,每一个热闹登场的新机构的成立看似都有它特殊的原因,但要是抹去这层表面后,我想起了家里老人常说的一句大白话:“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特务机构呢?
首先,这类机构之所以会建立,源自皇帝与臣子之间的利益博弈。
打从锦衣卫建立开始,推动这类机构成立的主体最终指向的都是某个帝王本身。目的也很明确,监视官员与百姓。当然了,监督各个大臣是主要工作。臣子们拿着朝廷给发的俸禄,手握帝王赋予的权力。皇帝心里犯嘀咕就很正常了:他们拿着朝廷的俸禄,是不是在兢兢业业的工作?有没有哪个胆大妄为的家伙,结党营私,企图威胁我的统治?基于这个目的,著名的特务机构锦衣卫在洪武年间诞生,它脱胎于原来的一只禁卫军,锦衣卫的首领为指挥使,直接向皇帝负责的,锦衣卫就在其的领导下进行侦查,逮捕,审问……
其次,这些机构的正常运行很依赖其首领对帝王个人的忠诚。而一旦没有了忠诚,在皇帝的眼里它就失去了相当一部分的价值。
锦衣卫监察百官之前,他们首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也处在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关系里。每每调查一个人,这些被调查的人很有可能通过锦衣卫小哥儿的七大姑八大姨找到他。这其中就有了种种牵绊。你说,他汇报上来的东西还可信不?看到父亲朱元璋留下的庞大的锦衣卫,感受到了这股庞大的力量似乎很难被自己牢牢掌握,朱棣的回答是:他不敢信。于是在明成祖的手中,锦衣卫成立38年后,“东缉事厂”正式建立。相比朱元璋对锦衣卫的信任,朱棣把这份信任留给了他手下的太监。东厂从成立的那天算起,不止监察百姓,各类官员(这原本是锦衣卫的工作)。而与前辈相比,新的特务机构东厂权力更大,这一点体现在它恨不得连锦衣卫也一块盯着。既检查百官是不是在认真工作,又检查锦衣卫“是不是在认真检查百官是不是在认真工作”。
东厂成立57年后,明宪宗面对着他爷爷的爷爷的爹留下来的锦衣卫,面临着他爷爷的爷爷留下来的东厂,又产生了与之前朱棣相同的疑问,你说,锦衣卫,东厂汇报上来的东西可信不?他们对我真的忠心吗?于是,“西缉事厂”这个新的特务机构“又”应运而生,第一任首领为皇帝的心腹汪直,它的工作范围同样很拗口,西厂不仅要监督百官,民众。而且手越伸越长,自己努力给自己“抢戏又加戏”,恨不得一并监督着锦衣卫是否在认真监督百官,监督东厂是不是在认真监督锦衣卫是否在认真监督百官。描述这种逻辑是件相当痛苦的事情,但是事实好像就是这样让人头大,所有的这些特务机构都在努力的“揽活儿,抢活儿”。各方势力此消彼长,又轮流压制其他各方……
这样就结束了吗?没有……
西厂成立不到半年时间,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中,被迫关闭。一个月以后,又重新开始,之后,又被关闭,之后又复开……又被裁撤……
西厂成立30年后,正德皇帝心腹太监刘瑾执掌的“内行厂”同样经历了建立……被裁撤的历程。
但效果怎么样呢?
可悲的是,明朝的吏治好像并没有因为厂卫的存在多大改善,但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这些机构的不断膨胀让大明朝背上了越来越沉重的负担。他们的互相钳制,互相攻讦更让这段历史显得混乱不堪……
明朝特务机构最为人熟知的三大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
这三家机构,建立有先有后,职责各有分工,一般说来,若论历史,锦衣卫最为悠久,论权限,东厂最大,论时间,西厂最短。总体上来看,互有竞争,也互有合作,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
那么这三家,到底谁更牛一点呢?明朝的皇帝为什么有了锦衣卫,还要设东西厂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得逐一了解一下三大特务机构的历史沿革
锦衣卫:锦衣卫是由朱元璋一手创立的明朝第一个特务机构,起初的职能有点类似于禁卫军,也就是做为皇帝表面工程的仪仗队并负责皇帝的保卫工作。而锦衣卫的另外一项职能“巡查缉捕”,又把其与其他的禁卫军区别开来。
也就是说除了做为皇帝出巡的摆设在皇宫站岗做保安外,他们还是帝的私人警察。
锦衣卫的首领被称作为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来担任,其中负责侦缉刑事的机构是南北镇抚司,特别是北镇抚司专门处理的是皇帝钦定的案件,而且还有自己的监狱,因而对待他们认定的犯人,可以做到侦察、逮捕、审讯、处决等等一条龙“服务”。
因为有着皇帝在背后亲自坐镇,锦衣卫的权限被无限放大,他们派出去的“缇骑”(负责出外执勤的锦衣卫军士),横行天下,无人敢挡。外加上有些锦衣卫指挥使在任时,充分利用手中权力,为打击异己,不择手段,又四处制造祸端,彻底将锦衣卫的名头给败坏。后来一些不知所谓的指挥使,还充当起了太监们的打手,以走狗的形式,为太监主子们卖命,实在是沦落得可以了。
除了北镇抚司那臭名昭著的监狱外,锦衣卫还有一项很是知名的出产,他们的拿手绝活:“廷杖”。
那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大臣的一种极具侮辱性刑法,之于“廷杖怎么打”,绝对可以写出一部大部头,行刑人的话语以及姿势,都有着各种说道,里面的学问真是海了去。
东厂:
东厂虽然比锦衣卫创立的晚些,从权势上来讲,是大过锦衣卫的。有明一朝锦衣卫除了几位强势的指挥使在位时尤能压过东厂一头,其他时候,都是甘心沦为东厂的附庸。
东厂的建立者是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后,朱棣总是觉得宫外的锦衣卫用起来不怎么方便,外加上靖难过程中太监们还是出了大力的,因而迁都北京之后,创建了一个由太监主导的侦察机构,因为地点设在东安门北侧,也就命名为东厂。
设立初期,东厂只有侦察、抓人的权限,审讯的权利还是交由锦衣卫北镇抚司处理,到了后来,随着权限的增大,东厂开设出了自己的监狱。同样是从事侦缉工作,比起锦衣卫,东厂伸出的手更为宽广,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只要哪里有点风吹草动就少不了他们的身影,而且地,最为重要的,他们就在皇帝身边,打起小报告来比锦衣卫更为迅捷有效用。
东厂的首领一般是由位高权重的太监出任,这是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务,宦官中的第二号人物,被称为厂主厂督。我们所熟知的大太监王振、刘瑾、魏忠贤都曾经在这个位置上显摆过。
东厂中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人叫做役长和番役,役长也被称为档头,而番役就是“声名远播”的番子。
极具讽刺意味地,东厂府衙的大厅内供奉着的是岳飞的雕像,而供奉历届东厂厂主牌位的祠堂前,竟然还立着一座大书“百世流芳”的牌坊。
实质上,东厂这帮死太监是少有好人的,由上至下,全都是些为利是图的人,各种手段无用不其极,东厂番子们更是游走在全国各地,跟明朝政府有着深仇大恨似的,非得要将明王朝折腾垮掉为止。
有意思的是,东厂建立初期,与锦衣卫是平级的,后来却演变成了上下级关系,有段时间,
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约会厂主竟然还恬不知耻的下跪叩头。
西厂:
西厂存在的时间是比较短暂的,但是风头正劲时在当时的影响力即使是东厂也是要退让三分的。
明宪宗成化年间,京城里屡屡发神秘案件,明宪宗朱见深为加强侦辑力量,于是就成立了一个新的内廷机构,命名为“西厂”。
当时西厂的首领是在明宪宗跟前正走红的太监汪直,为了在皇帝面前有个好印象,更是为自己积累足够的政治资本,汪直表现的极为卖力,正是在他的有意卖弄下,许多大案被罗织起来,众多人员都被牵涉了进去。
西厂的军官主要是从禁卫军中挑选,他们又自行选置部下,因而也就在很短时间内,人员得到了很大的增长,还一度超过了东厂。
汪直的所作所为,由于过于不得人心,遭到了大臣们的集体反对,明宪宗不得已下只得裁撤了刚成立五个月的西厂。
之后,只是过去了一个月,明宪宗又想到了西厂的好来,又召回了汪直,重新复立了西厂。
再次回到西厂的汪直,又蹦达了五年,办下了诸多足以遗臭万年的大案子,攀上了他梦寐以求的权力顶峰。也正是他的权力过于庞大,为皇帝所反感,在之后的权力斗争中以失败告终被调出京城,西厂也跟着瓦解。
后来,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的大太监刘瑾掌权,又开办起了西厂,等到刘瑾倒台,西厂又被裁撤掉,并再也没有在明朝历史中出现过。
如果综合判断三大机构的影响力,应该是东厂>锦衣卫>西厂。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出身草根的皇帝朱元璋,对待普通百姓要比官员和蔼亲热得多,因为他对平民及平民生活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中国古代社会的阶层划分通俗来说,到了明代,主要为“皇帝及勋贵——士人——平民” 组成,这是一个大致划分,其中士人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力非同小可,而士人之中,坐堂问道的官僚集团又是主要阶层,他们几乎占据着大明朝的所有“关节”,即或是在朱元璋时代,所谓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之间的明争暗斗无时无刻不存在。
这与宋朝之后文官集团的崛起有很大的直接关系。这是大明朝开国之初的一些基本背景,这个背景是要说明,整整大明一朝,文官集团对于大明的朝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崇祯亡国的时候说,文官欺瞒,人可皆诛,大意是指明朝的文官集团因为缺乏有效的约束,导致朝政大夏倾覆,是为“一害”。但是这种说法也欠妥,因为在文官集团内部,也有一心一意为了国家大义,励精图治者,比如张居正,比如海瑞。
锦衣卫的前身是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为“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的仪仗及侍卫。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设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锦衣卫的首领为指挥使,一般由皇帝亲信的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锦衣卫下设南北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实质上,锦衣卫已经绕过三法司,行使了三法司部分之权。
明朝朱元璋时代的胡惟庸案,蓝玉案等,锦衣卫参与其中侦缉,很是活跃,也可以说,这几大案件,都有锦衣卫的功劳。
朱元璋为什么要设立锦衣卫呢?
一是朱元璋因为文官集团产生了不信任。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的内斗让朱元璋对文官集团产生了不信任,锦衣卫的首领是武将,他需要用武将老制衡文官集团。
二是提高行政效率。皇帝们都喜欢大权独揽,如果很多事政事交由部门文官去办,效率就会低很多,锦衣卫办事直接向皇帝负责,效率大大提升。
三是加大反腐力度。众所周知,朱元璋绝对是中国历史上反腐力度最大的皇帝,而反腐需要一个由他直接领导的部门来落实或者监督很重要,于是,锦衣卫便应运而生。
洪武二十年,按照朱元璋的说法,是因为锦衣卫有人借机滥用职权,制造冤狱,故解散锦衣卫,并将锦衣卫刑具焚毁,所押犯人交由三法司审理定案。朱元璋此举一是为太子朱标铺路,想来也是让锦衣卫成为“背锅侠”,锦衣卫第一任指挥使毛骧惹众怒被朱元璋杀就是案例,因为是他制造了胡惟庸死后的牵连大案。
但是锦衣卫对于皇帝来说是个好东西,他是皇帝的一只耳。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夺取了侄儿朱允炆的江山,遂恢复锦衣卫。但是到了永乐18年,朱棣组建东厂,由宦官太监充当首领,属于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位在锦衣卫之上,直接向皇帝负责。
朱棣设置东厂的原因,一是因为锦衣卫属于外官武将领导的机构,朱棣因为是夺取侄儿的江山,有些得位不正的嫌疑,外官有所非议。所以朱棣用太监,因为太监是身边人,重新组建这么一个机构,便于自己刺探外官情报,对发对自己的人施以主动权。二是文官集团。总是要提文官集团,本来,朱棣夺取江山后,对朱允炆身边的文官们毫不手软,但是总免不了文官们也对他得位不正的非议,西厂不仅仅纠察锦衣卫,还纠察百官臣民,是将特务机构推升到另一个高度。三是因为信任度。在靖难之役中,太监在情报工作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得到朱棣的首肯,在他看来,建立一个更为高级的机构,让太监充任领导,更让人放心。
按说,有了这两个机构,应该没事了吧。可是到了成化十三年,明宪宗朱见深又在东厂之外,增设一个西厂,权在东厂与锦衣卫之上,侦缉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京外地区,直接向皇帝负责,太监汪直提督西厂。若说东厂的设置还能说得过去,可是又设西厂,层层设置事权几乎相同的机构,到底目的何在呢?
朱见深的父辈们可能对他产生过心理上的影响。土木堡之变后,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被废除,直到夺门之变,朱见深又才坐上太子之位,想必在此过程中,朱见深的感受颇深,在深宫大院之中,除了常年陪伴自己左右的万贵妃和太监汪直,朱见深没有人可以信任。
此外,在朱元璋和朱棣时代,因为他们的铁腕手段,文官集团虽然有内斗,但是还不敢造次,到了朱见深这里,文官集团开始逐步壮大,尤其是在土木堡之变,文官集团将王振拉下马后,又将朱祁珏推上皇位,后文官集团的一派又发动夺门之变,将朱祁镇又拉回来了,文官集团在这两次“运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锦衣卫和东厂频繁与文官集团勾连,形成统一的利益联盟,这是让朱见深最为忌惮的事。为此,成化十三年,朱见深组建西厂,由他最信任的太监汪直提督,用以纠察百官臣民及锦衣卫和东厂。
当西厂走向文官集团的时候,内厂又出。明朝中后期的大多数皇帝,都在以不同的形式与文官集团抗争,锦衣卫、东西厂包括后来的内厂,都是这种抗争的必然结果。
我们先来说一下东厂吧,东厂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成立的,是世界上最早的特务情报机构,因在靖难之役之后朱棣即位,但那时大多数大臣对新政权并不满且时有传出建文帝还未死的消息。他觉得有必要成立一个新机构来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
因在靖难之役中一些宦官是为朱棣有过贡献的,所以在朱棣的心中宦官的形象还是老实可靠的,且宦官不像锦衣卫,他们可以活动在宫内,朱棣召见起来比较方便。所以朱棣决定违反朱元璋宦官不能干政的祖训。成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自己信重的宦官担任首领。
东厂的只能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他是直接汇报给皇上。比较可笑的是东厂的大堂里挂有岳飞的画像和百世流芳的牌坊,可是他们做的事情却大大违反了这里面的初衷,他们常常在京城里网罗各种罪证、屈打成招、诬陷良民,从而收取贿赂已达到自己的私利。那时候的人们通常听到东厂二字闻风丧胆。
西厂是在东厂成立一段时间后才成立的,它在明朝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也比较短。它成立的机缘比较有意思,在明宪宗时期京城里出现了妖狐夜出的事件随后又有一位叫李子龙的道士妖言惑众潜入皇宫伺机杀害皇上,但最终败露,被伏法。明宪宗知道这件事情后内心很恐惧,觉得哪里都很危险。便让自己身边得力的一个小太监汪直乔装打扮,出宫体察民情。汪直想借这个机会高升,便在民间捕风捉影,制造了许多的假消息给明宪宗,而处在深宫里的明宪宗觉得这些情报很有用,希望汪直能继续做下去,便成立了西缉事厂简称西厂,让汪直作为最高领导。西厂也是直接汇报给皇上,但西厂的权利要远超过东厂,活动范围从京城到各个地方。明宪宗成立西厂之初是想让汪直为他打探消息,但汪直却为了自己可以升官发财,不断的制造大案,主要打击对象为朝中大臣,一旦怀疑谁便把他抓来言行逼供,弄得人心惶惶!
在西厂成立五个月时,朝中大臣联合起来参奏汪直,明宪宗接到奏折后非常震惊于是撤销西厂,但是在没有西厂的日子里,明宪宗又非常恐惧,就怕别人害了他,奸臣戴缙在得知皇帝心思后,大肆吹捧汪直。明宪宗非常高兴,恢复西厂,在关闭西厂一个月后,汪直复出,他迅速铲除了当时反对他的那些大臣们,办案也越来越残暴!
随着汪直权利越来越大,明宪宗开始警觉,最终汪直失宠于明宪宗被调离京城,西厂解散,几年后汪直死去!
到了明武宗时,大太监刘瑾因与之前还是太子的武宗比较亲厚,所以刘瑾得宠,西厂复开他便作为了西厂的最高领导。在正德五年时,刘瑾倒台,明武宗下令撤销西厂。西厂至此便消失在明朝的历史中!
明代的特务机关一共设立过三个厂,包括东厂、西厂和内行厂,东厂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那么西厂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西厂设立于明宪宗成化年间,西厂的设立与宪宗时期的大太监汪直被宠信有很大关系。汪直因为聪明伶俐,深得万贵妃的喜爱,而万贵妃是宪宗皇帝最宠爱的妃子,所以汪直得以平步青云,不到二十岁就做了御马监的太监,御马监因为负责养马、驯马,所以掌握了一支由训马人员组成的准军事部队,其中包括腾骧四卫和勇士营,这也是后来汪直成立西厂的家底。
宪宗对于汪直也是非常信任,经常派汪直出宫去打听军情,在宪宗成化十二年的时候,朝廷里面发生了一连串奇怪的事情,宪宗在早朝的时候经常会听到盔甲相交和士兵打杀的声音,宪宗以为是宫中混进了刺客,所以一度非常紧张。因为怪事持续发生,所以宪宗对负责皇宫警卫的锦衣卫和东厂的能力就产生了怀疑,东厂厂公尚铭也被痛骂了一顿。这也就是他后来为什么要成立西厂的原因。成化十三年正月,宪宗命令汪直率百余名官校在紫禁城西面的灵济宫审讯犯人,因而西厂成立。
不过,没有几年,因为汪直治理下的西厂横行霸道,引起了朝野的极大不满,所以宪宗很快下命令裁撤了西厂,西厂也很快就消失了。
明武宗正德元年曾经短暂恢复过西厂的设置,不过没几年就因为刘瑾设立内行厂而撤销。从明朝的历史来看,西厂存在的时间并不长,而且与个人的荣辱紧密联系,不过西厂的设立却是明朝黑暗的特务政治的一个缩影,明朝的皇帝们或许是这样想的:一个厂不够就来两个厂,看哪些奴才更用命,更靠谱。
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明代的特务组织。
锦衣卫由朱元璋创建,负责监视所有官民。为了更严密地监视文武百官与平民,锦衣卫拥有非常庞大的情报网络,卫中密探,盛时有六万名之多,吃锦衣卫这碗饭的线人更是多达十五六万人。如此庞大的布控网络之下,即便是隐藏在“街涂沟恤”的“奸宄”,都难逃锦衣卫的“密缉”。
东厂由朱棣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置立,由皇帝亲近的太监统辖。其情报网络比锦衣卫更加发达,负责监视、窃听的密探均取自锦衣卫“旗校”中的业务精英,“最轻黠狷巧者乃拨充之”。
那么朱棣为什么要在已有锦衣卫的情况再设一个特务组织呢?史料是这么说的:朱棣夺位之后,先是“广布锦衣官校,专司缉访。复虑外官瞻徇,乃设东厂于东安门北,以内监掌之”。东厂监视的对象包括锦衣卫。也就是,皇帝出于猜忌的心理,对锦衣卫也不太信任,需要再设一个更可靠的特务机构。
但皇帝设了东厂之后,还是不放心,成化年间,又设了一个西厂,“伺察阴私”,“所领缇骑(密探)倍东厂,自京师及天下,傍午侦事,虽王府不免”,连东厂的活动也受西厂监视。没办法,明代的政治就是这么混蛋。
不要以为设了西厂之后,皇帝就放心睡觉了。不。正德年间,大太监刘瑾又设了一个内行厂,“虽东西厂,皆在伺察中,加酷烈焉”。像明朝这样热衷于设立特务组织的奇葩王朝,可谓绝无仅有,你找不到第二个了。
谢谢邀请!
不管是锦衣卫东厂与西厂,都简称为厂卫,是明代设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办理刑获衙门之外执掌“诏狱”特务机构。执掌这些机构的人,随意抓人,以权谋私,滥用私刑刑讯逼供,杀人如麻,被当时臣民认为“一入狱门,十九无生”。那为什么有了锦衣卫和东厂,还要西厂呢?下面就谈谈他们的形成原因。
一、锦衣卫 锦衣卫原来是皇帝的亲军侍卫队,开始叫鸾司,不过是皇帝掌理仪仗的机构。1382年(洪武十五年),才被改为“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设指挥使一人,统属有将军、力士、校尉等官卒约一千五百人。卫属机构有南、北镇抚司。南镇抚司管卫中刑和军匠事务,北镇抚司传门奉皇帝命令查办的各种案件,就是人们所说的“诏狱”。
由于镇抚司对审犯人,严刑逼供,非法凌辱,颠倒是非,弄得怨声载道。1387年(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为了平息民愤,下令烧毁卫中特制的刑具,将全部狱囚送刑部议罪,并业诏令以后内外诏狱,都要交三法司审讯,以减少冤狱。但是,朱元璋对他的臣下总是猜忌的,曾多次私访或者借助锦衣卫都校尉进行密探。
1478年(明成化十四年),明宪宗给北镇抚司颁发印信,规定所理诏狱,必须立即向皇帝奏报,一切直接向皇帝负责,卫使不得干预。因而更提高了北镇司的特权。
二、东厂 1420年(永乐十八年),成祖迁都北京,立即在东安门北(现在的东厂胡同)设立东厂,专门刺探臣民“谋逆妖言、大奸大恶”的事。朱棣怕外臣徇情面, 不能及时把实际情况直接向他汇报,于是特命他的亲信太监做东厂的提督。从此由太监提督东厂,就成了明代特设的制度。
有了东厂,太监就有了随意逮捕、刑讯朝野臣民的特权。为了平衡厂和卫的权势,朱棣一面令东厂所有的人员,由锦衣卫调充,同时又赋予提督东厂的太监,有监视锦衣卫的权力,使厂卫互相倚赖,彼此制约,不敢有违朱棣的意旨,成为他实行特务统治的工具。
东厂的提督大部分由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任。这样,太监不仅是皇帝的代言人,又可在内阁票拟的文件上“批红”,成了皇帝的代笔人,这样就足够左右朝政了。加上东厂随意缉捕臣民,掌握任意杀赦特权的特务衙门,给太监揽权、专政害民广开方便之门。明熹宗天启时(1621-1627年),魏忠贤以司礼秉笔太监兼领东厂,厂卫罪恶,发展到了极点,惨绝人寰。明代厂卫之祸与宦官专政相始相终,直到明朝灭亡才告结束。
三、西厂 明成化初年,宪宗为了加强特务统治,又别设西厂,令太监汪直提督。西上所辖缇骑比东厂还多一倍,自京师内外到大河南北,缇骑到处寻衅生事,就是亲王府也难幸免。大凡民问斗鸡骂狗一类琐事,也在他们缉拿拷索之列,搞到民心惶惶,不可终日。1482年(成化十八年),曾关闭西厂。
1506年(正德元年)武宗即位,宦官刘瑾专权,要恢复西厂,并命丘聚掌东厂,谷大用掌西场厂。就两个人同是刘瑾党徒,但两厂争夺权势激烈,到处作恶。除了东厂、西厂之外,刘瑾要建立一个“内行厂”,由他们直接指挥,权力更大,连东、西厂都受他们监督。还规定凡是“罪犯”进厂,无论罪名大小,一概都要受杖责,先打皮开肉绽,然后永远充军到边塞,或戴枷发遣,重枷重达150斤,令人发指!官史军民被残酷迫害致死者有数千人。
总而言之,不广是锦衣卫,还是东、西厂,它都是依附于皇帝的权力,假私于太监之手,残害官史军民、臣民百姓,草菅人命、无恶不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