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监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主要服务于古代帝王家庭,直到清王朝的灭亡,这项制度才逐渐消失,中国最后一批太监出自宣统帝溥仪时期,到了1922年宫中还有太监1137人,但由于他们监守自盗,在1923年溥仪下令只留下200人,其余的全部遣散出宫,1924年冯玉祥下令将溥仪等人赶出了紫禁城,所有的太监都流落社会。


没有了清王朝的庇护,丢掉了铁饭碗,这些太监只能自谋出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些太监长期生活在宫中,与生活隔绝,也无谋生的本身,那他们都去了哪里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出处。

1,被家人接纳,这些太监自小被净身送入宫中后就被家人抛弃,要不是他经常拿钱接济家人,出宫后身上还有些钱财,家人是不会接纳他的,毕竟他是个太监,男不男女不女的,家人很忌讳别人异样的眼神,能够被家人接纳的太监少之又少。

2,有些太监以前在宫中担任较高级别的管家,收受过不少的赏赐或者贿赂,混的好的,也就攒下了不菲的资产,这些太监出宫后往往会买几处宅子,置办些田地,开商铺,办酒楼等等,再娶几房姨太太,虽然不能生儿子,但他们可以认干儿子或者过继儿子,总之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与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

3,继续给大户人家当佣人;因为太监侍候人习惯了,他们也很会侍候主子,很多京城的大户人家就会雇佣这些失业的太监,他们侍候过皇室,因此一些有名的太监就成了抢手货。

4,一些中下层的太监投奔并依附散落于京城各地的寺庙,敲钟念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般的太监也会事先给自己留好退路,在宫里是,会经常捐一些钱给宫外的寺庙,到了晚年出宫,就可以把寺庙作为安身之所,度过晚年。

5,流落街头;既无钱财又无能力的人就只能流落街头了,这部分人就过得比较凄惨了,经常的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还要遭受世人的排挤和嘲讽,出宫的那批太监有三百多人流落街头,仅靠乞讨为生,第二年活着的已经不到一半。


到了解放后,还有十个左右的太监,他们都得到了政府的救济,其中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太监叫孙耀庭,因为会识字有文化,被安排到北京寺庙管理组去当出纳,每个月还有三十多块钱的工资,在当时可以说是衣食无忧了,直到1996年才病逝,享年94岁。
总之清朝最后一批太监,后半生大多比较凄凉,他们的消失也标示着封建制度的瓦解,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的终结,迎来民主自由的现代生活。

最佳贡献者
2

香港曾经有一部电影,叫做《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改编自一个叫孙耀庭的人所写的自传,而这个孙耀庭就是清朝的最后一批太监之一。太监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清朝灭亡后就消失了,那么清末的最后一批太监出宫的晚年生活都是怎么样的呢。

孙耀庭曾经这么回忆:“出宫之后,我们这批太监痛苦极了。一方面是生活无着,找不到工作,还被人看不起;另一方面也不习惯紫禁城外面的社会生活。比如说,我们在大街上个厕所都成为问题,进男厕所呢,还是进女厕所? 在被逐出宫的太监中间,大约有三十四人手中存有财物,这些人大多在西郊置地盖房,自立家业, 大部分的穷太监则流离失所。我同二十多个穷太监,最初住在北长街的兴隆寺,一天吃两顿饭。冬天,人家只管炉子不管煤,我们就得天天上街去,拣煤核来烧,在衣不御寒的情况下,不生炉子可怎么过呢?如果不是解放,我们这批生无依靠的人,恐怕早就冻死在街头垃圾箱边。”

当年溥仪因为怀疑太监们监守自盗,偷盗宫里的财物,所以下令把所有的太监都赶出宫,太监这个职业自此从历史舞台消失。

太监们被驱逐出去的时候按照级别给发了一笔遣散费。首领太监每人200元,普通的小太监每个人就可怜了,只有20元。至于他们出宫后的生活,我们分开来讲。

首先是职务高的、有钱的太监。

这些人平时在宫里得宠,可以得到不少的赏赐。有很多职务的油水还特别多,比如负责采购的。其中很多人出宫前就都在北京置办有了产业。除了衣食无忧,有的甚至还纳了几房小妾。比如慈禧跟前的红人小德张。他出宫后经营了好几家绸缎庄、当铺。除了自己纳妾,连他过继来的儿子都有三个老婆。家里面的仆人都有三十多个。不过解放后产业都被充公,沦落到了上街卖卖油炸果子。但是不管怎么说,好歹落了个善终。

普通太监,手上稍微有点钱的。

太监们为了养老,曾经自发的组织了一个养老义会。就想点类似于现在的养老保险,这个最初是在明朝时候就有了。因为普通人都看不起太监,不愿意接纳他们。他们为了养老就集资建庙,出宫了以后就到庙里生活。在宫里的时候趁着能捞钱,就多攒点钱交给庙里。这样年纪大了出宫了就有了去处,不交钱的太监是没资格到庙里住的。现在北京周边的很多寺庙最初就是太监们兴建用来养老的,比如最出名的万寿兴隆寺。

这些太监们死后会被埋到一个专门属于他们的坟场。现在大名鼎鼎的中关村以前就是一片坟地,埋的就都是这些太监。中关村以前的名字是中官村,中官既太监。

最后一部分,最穷的太监。

在任何时代,没钱的人过的永远都是最惨的,这些太监也不例外。很多太监在宫里的时候被人欺负,职务上也捞不到什么油水。一辈子没攒到钱,以至于出了宫以后日子也非常凄惨。因为没有钱交给养老义会,没有地方住只能流落街头。据记载,溥仪把太监们驱逐出宫后有大概三百多人沦落到街头当乞丐。到了第二年这些人就少了一半,大部分被饿死冻死。

解放后的情况

到了解放后,还有不到十个太监健在。政府将他们接到一起进行赡养。每个人每月有16块钱的补贴,识字有文化的还被安排了工作。孙耀庭就被安排到北京寺管组去当出纳,每月有35块钱的工资,在当时可算是高薪了。

到了八十年代,还活着的太监就只剩下孙耀庭和马德清两个人了。政府又给他们安排了一个和尚去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1987年马德清去世。1996年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去世。至此,最后的太监彻底从历史舞台消失。


3

孙耀庭(1902年11月30日-1996年)是中国最后一位太监,是天津市静海区西双塘村人。

他讲述了他成为太监“净身”的经过,及一些在当时绝对不能外传的宫中秘事。太监是我国封建社会独特的产物,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

太监是宫里人,能在皇上面前走来走去,在外人看来,不一般的大臣还要神气。河北省的静海县很穷,穷人想出头,进宫当太监是一条捷径。

到了90年代,孙耀庭虽然身体还算硬朗,思维也还清楚,但他毕竟是已年满90的老人。国家为了他的安全和健康,把他作为重点保护人物,规定须经有关部门批准,才能会见国内外的来访者。

在北京广化寺内,他种种花草,练练书法,打发着为时或许不会太多的岁月。90岁时,他为友人所写的一副“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的对联,也许能表达出他现时的心境。 1996年,“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去世了。

4

孙耀庭,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据说当时家里穷没钱养,所以他父亲准备送他去宫里当太监,孙耀庭也答应了,总比在家饿死强,但是到了宫里询问才知道,要宫里的人帮其净身的话还得出钱,问题是他父亲连这个手术钱都出不起,所以最后决定父亲亲自操刀,孙耀庭胆战心惊,一刀下去孙耀庭当时就昏睡过去了,等到第三天醒来的时候,自己已经是个太监了,当他听到父亲最后一句话“清朝已经亡了。”孙耀庭心如死灰。

(孙耀庭)

言归正传,说上面的话主要是为了阐述在秦朝到清朝,太监的入职一直都存在变化,到了清朝想要当太监已经有了极其严格的制度了,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的,除了要交钱,最主要的一点是必须从儿童阶段开始就要被净身,这个大家都明白,一是有的家庭条件差,无力抚养;二是儿童期间就净身对他们的心理影响会降低。所以说很多太监进宫后大多是已经没有亲人了的。

而中国最后一批太监的去向也不同,因为每个太监的身份地位也不一样,去哪里都是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但是根据以往历史以及最后一批太监的流向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告老还乡,亲人团聚

这些太监是比较幸福的,因为他们还有家人,在宫里的时候就跟家人一直有联系,虽说入宫做了太监,有的会被村里人看不起,但是日子还是得过,亲情还在,能团圆就好。

二:继续留守或者京城买房

这样的太监还是极少数的,他们可能得到了皇帝或者嫔妃的垂怜,自己在仕途上估计混的还可以,所以肯定攒下了不少钱,加上他们跟贵族的关系,在京城买房或者继续给贵族家庭做做管家什么的,也算是衣食无忧了。

三:寺庙祠堂

这也是大多太监的选择,他们孤身一人,举目无亲,寺庙祠堂就是他们最终的去处,因为他们无子嗣,所以互相照顾互相支持。

四:和宫女对食

也有一部分太监,在宫中就已经和宫女对食,也就是搭伙过日子的意思,在清朝灭亡之后,他们自然会相互扶持,找一深山或乡村或家乡,耕田织布,日子也过得逍遥自在。


据史料记载,中国很多太监最终都是埋在现在的中关村,在几十年前,这里是一片满是坟地的荒地,当然还有一些北京的寺庙,去的最多的就属万寿兴隆寺。像白云观、立马关帝庙、褒忠护国祠等被太监们支助过的思念祠堂也是他们的去处。而《老太监的回忆》一书中还明确记录了他们还成立了恩济慈保古会,也就是专门收养宫中出来的太监的,类似现在的养老院,他们有专门的管理人员。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

5

孙耀庭,一般被认为是中国最后一个太监,一时因为他的阉割时间比较晚(1916年),二是因为他的自传名为《中国最后一位太监》。三是因为他一直活到了1996年。但是实际上“最后一个太监”到底是谁,已经无法考证。

阉人究竟何时起源,已经无从得知,但是太监这项制度却在民国建立后被废除,在《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中就有一条明确的要求“宫内各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不得再招阉人”。

虽然官方不再公开招募阉人,但是紫禁城内的小朝廷依然存在,皇帝,后妃也需要有人服侍,由于袁世凯的称帝以及张勋的复辟,很多民智未开的人依然觉得皇帝不会消失太监还有前途,所以类似于孙耀庭这样迫于生计“自宫”的人肯定还有其他,而孙耀庭之所以能入宫当太监,还是托了很多关系。

孙耀庭先后服侍过载涛贝勒,端康皇太妃、以及皇后婉容,甚至还曾追随溥仪来到“伪满洲国”当差。1926年因病又回到了北京,住在万寿兴隆寺,此后又住进了广化寺,直到1996年,94岁高龄去世。

清朝灭亡后,当时大部分太监依旧在宫中过着原有的生活,并未受到影响,但是随着宫中频频被盗,溥仪开始大规模遣散太监,一些有些权势的太监,或偷,或贪,多少积累了些家当,出宫后依然能过着不错的生活,但是大部分被遣散太监命运则非常凄惨。

老年的太监出宫后一般都会在寺庙度过余生,北京周边很多寺庙都是由明朝的大太监出资所修建,到了清朝末年接收太监的寺庙越来越少,而万寿兴隆寺就是其中之一。

而想要住进寺庙养老也不是简单的事,首先必须参加太监中的一种养老组织-“养老义会”,定期缴纳会费,将来才能获得在寺庙中养老的资格。

清朝灭亡后很多老太监都住在万寿兴隆寺,抱团取暖,晚年生活非常凄惨。

6

到1996年,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廷去世,也享年94岁,这一年,才是真正意义上中国宦官历史的结束。

溥仪3岁登基时,紫禁城里大概还有近千名太监,随着皇帝退位,失去了权势,虽然民国政府给予清皇室一定钱粮,但毕竟没以前那么有钱了,渐渐地,宫里有些不老实的太监就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向宫外倒卖转移珠宝翡翠等等,后来溥仪开始怀疑准备进行清点之时,这帮胆大包天的太监竟然一把火烧了建福宫,以毁灭证据。

溥仪忍无可忍,最后在1923年7月16日,把太监全部赶出宫,一个不留,不过,溥仪还是安排给了他们一笔遣散费,首领大太监可以拿200大洋,最底层的小太监也就20块钱,然后,他们就出去了。

在民国时期,这帮太监分成三类,处于统治阶层的总管太监,约有30多人,他们本身在宫内就有多年积累,他们大都留在了北京城里,置办田产屋宅,甚至还娶了老婆,过继个孩子,日子过得相当不错。普通太监大约有400人,他们就差多了,他们一般以寺庙为人生归宿,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一般就会捐些钱财给寺庙,出宫后就到这些寺庙栖身,民国时,这些寺庙在北京城有20多座,他们进寺庙之后,还要服多年劳役,并且行为点检,才能被最终吸纳。

以上2种太监还算有个归宿,但第三类贫寒太监就很悲催了,他们连进寺庙的买路钱也没有,也只有流落街头的命了,这部分太监约有300多人,他们出宫之后就只能在北京街头流浪,最后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被淹没。

1949年建国后,政府在民间收集了还没去世的近10个太监集中赡养,每月给与补助,根据他们的特长适当地安排工作,像著名的孙耀廷,他被溥仪赶出宫后就寄居在寺庙里,解放后在政府的安排下去做了出纳,有补助,还有工资拿,政府还供应吃住等,这几个太监日子过得还是很不错的。

到了1982年,太监还剩下孙耀廷和马德清,政府安也安排人照顾他们,到了1987年,91岁的马德清去世,1996年,94岁的孙耀廷去世,从此,中国几千年的宦官历史真正走到了终点。

7

中国最后一批太监,指的是末代皇帝溥仪时期在宫里当值的太监们。

1922年,宫中太监有1137名,到了1924年,溥仪将大批太监遣散,宫中只剩下200名左右的太监,主要在太妃们和皇后身边伺候。

溥仪遣散太监

辛亥革命之后,皇宫再也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宫里的太监,有很多开始寻思逃走。但对于穷苦人家的孩子来说,入宫做太监依然是一条重要的谋生渠道,所以,有的千方百计的逃走,有的想方设法的进去。到了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但依旧住在紫禁城中。

原则上皇宫已经不允许再招太监,但还是有太监被送进宫中。这其中就有孙耀庭。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的讲述,1922年,尚有太监1137名。

随着局势的变化,人们开始了最后的疯狂,宫中一片混乱,太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偷盗,他们开锁砸窗进入库房偷盗,时不时有火警,还有行凶事件。有的太监居然在外面开起了古玩店,这让溥仪很愤怒,追查毫无结果,溥仪开始下令清点财务,结果在1924年6月27日的夜里,建福宫发生火警,烧了个精光。过了不久,无逸斋再次发生火警,溥仪越发心慌,他悄悄偷听太监们的谈话,他觉得太监们想要谋害他。接下来的一起行凶案让溥仪敏感的神经再也无法平静,事件的起因是有个太监因为被人告发,挨了总管太监的责罚,于是这个太监在一大清早潜进了告发人的房间,用刀猛戳告发人的脸,随后逃得无影无踪。

由此溥仪想到自己曾无数次虐待太监们,他们会不会向他举起屠刀呢?于是整天提心吊胆,睡觉的时候在床边放棍子,让婉蓉给他守夜等等,但这究竟不是长久之计,过了几天他终于下决心遣散太监。

这次遣散并没有赶走所有的太监,太妃们和皇后婉蓉身边还留了差不多200名伺候,这些留下来的太监就等着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离开。

那么溥仪时期的这些太监离开了皇宫,离开了皇室成员身边,又去了哪里呢?太监是有严格等级的:总管太监、首领太监、一般太监。他们离开了曾经赖以生存的土壤以后,其结果也不尽相同。

上层太监

上层太监的代表就是隆裕太后身边的小德张,这些太监除了例银外,还有各种名目的收入。八个字来介绍小德张,那就是“贵敌王侯,富埒天子”,他先是获得了慈禧太后的信任,后成为隆裕太后身边的大总管,基本算是权倾一时,在他还在宫中的时候,什么古玩店,丝绸店都已经开了起来。

1913年隆裕太后去世后,小德张就离开了皇宫去了天津租界区,先是在法租界盖了一座别墅,后来卖出去,又在英租界盖了一座,找了几个姨太太,买了一大批奴仆,过起了逍遥自在的生活,据说他总折磨自己的姨太太们,有一个跑去巡捕房寻找庇护,却被送回来,被小德张打死了事。小德张有钱的那段日子是嚣张的很的。

如小德张这般的太监找不出几个来,但有钱的也不少,置点田产,弄个“像模像样”的家,后半生还算不错。

中层太监

中层太监的代表算是孙耀庭,孙耀庭是1916年进的宫,后来成为婉蓉身边的太监,后来,溥仪去了长春做伪满洲国皇帝,孙耀庭还去伺候过溥仪,不过后来孙耀庭患病,就回了北京。

回到北京的孙耀庭住到了万寿兴隆寺,这里是出宫太监的一个居所,要交纳一部分银两才能住进去,抱团生活。实际上太监们还在宫中当值的时候,在宫外就有团体组织,用来解决老年生活和殡葬问题。

这部分太监出钱置买房产,然后租出去,这样来维持他们在寺里的生活,但长期下去也不是长法,有的还要出去捡废品垃圾度日。

底层太监

这是最可怜的,他们没有多少银子,出宫后没有收留地,就算是老家也回不得,一是没有劳动能力干不了重活,每顿饭白白多了一副碗筷,二是受不了村里人的指指点点、冷嘲热讽。

他们只能乞讨,或者到大户人家家里去做奴仆,最后难逃饿死的下场。

解放后,政府发给存世的太监每人每月16元的生活费,帮助他们找工作,孙耀庭就曾做过出纳,每月有三十五的工资,这让一辈子没有尊严的太监们过上了激动幸福的生活。

1996年,孙耀庭去世,时年94岁,世间再无一个太监。

8

谢邀。

月黑风高放火夜,当今伪皇上溥仪正欢快的和大老婆婉容、二老婆文绣滚床单。屋外骤亮,到处都是歇斯底里的吼叫声。溥仪披着衣服,呆呆的望着漫天火光,然后举起手枪对准报信的太监。镜头切换到了一片烟气森森的废墟上。

以上为电影末代皇帝溥仪的片段,说得是清廷放古董宝物的建福宫半夜大火,无数件价值连城的皇家财物毁于一旦,单单融掉的金子残渣,回炉再造都有三四百斤。

滚床单不知道是真是假,但建福宫大火是真的。那年1923年6月,离1924年11月溥仪被冯玉祥强制驱离皇宫还剩一年多时间。清宫里最后一批太监被裁撤也是发生在这一年,理由是溥仪觉得太监是大火的始作俑者,皇宫宝物众多,太监们监守自盗后又害怕东窗事发,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烧掉藏宝库毁尸灭迹。

7月16日,溥仪打电话让堂弟溥佳进宫,力排众议,宣布了裁撤太监出宫的命令。此次驱逐太监700多名,限定当天全部出宫。北京有亲戚朋友的投奔亲戚朋友,没有的太监暂时被到北京地安门大街雁翅楼内落脚(现在为中国书店),由内务府分发遣散费后各自回乡。(遣散费首领太监一人200元,普通太监一人20元。当时已经为民国。)

据溥佳回忆,当晚乾清门圣旨下达后,太监们咒骂、哭嚎,现场状况凄惨不忍直视。700多人的太监队伍,几小时内便尽数被人从皇宫赶了出去。除了有家的,一部分到了庙里,还有300多人去了临时安置处雁翅楼。之后半年多时间,太监们屡次被军警驱逐,直到1924年,太监们才被全部驱逐出北京。

关于这些太监后来的真正去处,大致有两个确切地方。

1、回乡。

太监这种职业,也是有地区性供给的。比如,山东自古大葱有名,所以种大葱的人就多。古代,直隶河北是太监的主要出产地。青县、河间、涿县、大城等河北各县区。例如,李莲英就是河北大城县的,明朝的魏忠贤是河北肃宁县的。那些被驱逐出皇宫的落魄太监,差不多都是这些地方出生,所以多数被民国政府遣返回了原籍。

2、去寺院。

每类弱势群体都有互助协会,太监也不例外。太监的协会叫——太监养老义会。清末,入会的太监缴纳80块钱,三年后,便可去养老义会下辖的寺庙养老,管吃管住。有钱的甚至可以当方丈,如果老太监们连80块钱的入会费都拿不出来,就只能流落街头饿死了。

注:

溥仪遣散的太监并不是皇宫全部,他给五个宫各留了20名太监,以此来伺候主子们日常生活。后来由于皇宫太大,溥仪又召回了100多名太监伺候皇室的吃喝拉撒。1924年11月溥仪被冯玉祥强制赶出宫,这些太监也就各奔东西了。具体去处无非也是如上那几个地方。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何况更加冷血无情的清宫。清朝最后一批被溥仪驱逐的太监,可能是太监出现以来,下场最惨的一批。

9

尘归尘,土归土!哪怕曾经是万乘之尊的帝王们,死后还不是变成了一堆白骨,更何况是是太监!

清朝的最后一批太监,自然是免不了化作白骨,回归了大自然。



言归正传,清朝的最后一批太监,是被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赶出紫禁的。

1923年6月26日晚9点多钟,紫禁城发生了建福宫大火,这把火上太监们放的。

当时的溥仪依然保留着帝号,住在紫禁城,手底下依旧有一批宫女太监伺候。但溥仪毕竟只是空有一个皇帝的名头,所以手底下的人也就不那么听话 ,顺手牵羊顺走了宫里不少宝贝。为了防止溥仪查,所以放火烧了建福宫。

溥仪一怒之下,写信给京畿卫戍总司令王怀庆,让他带人进宫,然后溥仪把宫里太监全集中起来,宣布遣散,根据级别每人派发一点钱,禁止他们携带任何东西出宫。

听到这个消息,大小太监们顿时嚎啕大哭,放佛天塌下来了一般。但哭归哭,日子总还得过不是吗?被赶出宫的太监有以下这种出路。

1、身家丰厚的,置办产业

地位高的太监,油水那是相当丰厚的,手里存款那是不菲的。他们出去之后,往往会置办产业,过起了大老爷搬的日子。

比如说有一个叫小德张的大太监,被赶出宫后在天津买了房子,还纳了小妾,手底下还有不少仆人,那日子过得是相当滋润。

不过,这个小德张,后来经营不善,资产缩水不少。新中国成立后,小德张参加改造,在国营早点铺炸油果子,后在1957年病逝。

2、中产阶级,进专门的寺庙当和尚

太监里面一些中产阶级,也还是有出路的。当时“太监养老义会”,一般设立在寺庙里面,太监只要缴纳20个银元,便可进入寺庙当和尚。当了和尚之后吃住就由寺庙解决了。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便是进入寺庙当和尚,不过这个人运气不错,活到了新中国成了,还给他安排了一份工作养老。

3、没钱的,四处流浪

地位低的太监,既买不起房产,进不去寺庙,也没啥谋生手段,只能流落街头。

一部分运气不错的,可能会去那些置办了产业大太监家里当差,毕竟大家都是同类。也有一部分会被大户人家收留做下人。

运气不好的,只能沦为乞丐,用不了两年就会销声匿迹,被集中埋在某个地方。

“有些老太监,连这几个钱都拿不出来,出宫后只有流浪各处,冻死、饿死了”(《清宫太监回忆录》老太监张修德、孙耀庭、田壁臣)

4、其他

有些太监可能还有家人,家人还算心地好,这些太监还是有机会回到家里生活的。

但作为一个不完整的人,很多太监其实是没法再次回到故乡的,只能埋骨他乡。



随着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在1996年去世,太监这个存在了数千年的职业算是彻底的销声匿迹了。

10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中国最后的一批太监,大抵应该是清末的那一批太监。清帝逊位以后,他们又干嘛去了呢?

1912年,隆裕太后做了溥仪的主,宣布退位,封建王朝宣布终结。但是,在《优待条例》里面,紫禁城依然是小朝廷,皇帝和太后的日常起居依然由原来的奴婢和仆人照料,也就是宫女和宦官。

也就是说,在清朝作为一个政权结束以后,这些宦官依然在宫中服务,直到1924年冯玉祥打开紫禁城的大门,把溥仪轰了出去。中国再也没有皇帝这个说法了,溥仪也不能再有一大堆人伺候了。

而后,这些太监们也都失了业,但并没有因此沦为赤贫。因为清廷对内侍的薪水还是比较优厚的,再加上他们自己从宫里面连偷带拿顺出来的东西,足够让他们过上顶级寓公的日子了。

看过《霸王别姬》的应该都记得,那个从宫里面退出来的公公,家里之豪奢是让“角儿们”都羡慕的,像他这样的宦官,还有很多。比如说著名的“小德张”,民国二年出宫后,就去了天津英租界做寓公,深居简出,不问政事,广置田产。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