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邀!

就三国演义来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天下皆知,三人虽是异姓兄弟,却亲如手足。刘备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诸葛亮是刘关张三顾茅庐给请出来的,他深知刘关张的关系,他也杀不了关张,关张能服服帖帖听从他的就不错了。刘备是君,诸葛亮是臣,诸葛亮怎么能砍掉君王的手足。

马谡就不同了。他和诸葛亮情同师生兄弟父子,诸葛亮自然也不忍杀他。但这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场上,街亭之失让西蜀军陷入极度危险之中,并且在马谡领令时诸葛亮再三叮嘱,还给马谡派了助手王平。马谡到了街亭,不听诸葛亮的安排不听王平的劝阻,导致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败。还有一个原因,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之时,刘备专门屏退左右,单独留下诸葛亮,说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

再者,不杀马谡,不可安抚军心,以后军令难行。

综上,马谡挥泪斩马谡。

最佳贡献者
2

谢谢邀请。

在三国里,张飞,关羽多次犯军令。诸葛亮不斩他们,为何马謖犯一次就斩了?

阿呆认为,有以下几方面来看。

1、斩与不斩,要看原因看后果。

《三国演义》中最明显的一处违反军令,就是关羽华容道的捉放曹。尽管这只是演义。但是,从诸葛亮的本意来看,安排关羽到华容道,是个一箭三雕的计策。一是,达到了放走曹操的目的,曹操不能死。二是,达到了降服关羽,杀关羽傲气的目的。三是,让关羽卖个人情给曹操,还当年的恩情。

也就是说,关羽只是个道具,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关羽没有错。军法执行,只是演一场戏而已。

2、斩与不斩,要看这个人的后台。

尽管是违反军令该斩的,那也要看看后台。俗话说,打狗看主人。张飞、关羽那是蜀汉创业的元老,是集团股东。诸葛亮只是个职业经理人,对股东的处罚,是要报老板刘备同意的。诸葛亮要是私自执行,会有篡权夺位的嫌疑了。

3、斩与不斩,要看后果和效果。

斩的目的是维护军法,维护法律的威严。对其他人起到威慑作用。也为以后的执法起到表率作用。

张飞,关羽多次犯军令,一是没达到严重的后果,没必要斩。二是,诸葛亮没权力斩这两人。

马谡为什么要被斩:

一、第一次北伐的失败,需要有人承担责任的。其实第一责任人是诸葛亮。诸葛亮必须找个人来背黑锅。马谡是最好的人选。

二、马谡严重违反军令,没有按照指示进行布防,造成街亭失守。马谡是有重大过失的。

三、马谡的后台尽管之诸葛亮,但诸葛亮需要自保,没有能力保住马谡。

四、斩了马谡,是个最好的方案。1、诸葛亮自保成功。2、堵住了成都方面的压力和攻击。3、给后来清除其他两派势力做了铺垫。4、树立诸葛亮大义灭亲的光辉形象。

结果真的是这样。

诸葛亮斩了马谡,请求自降三级,保住了自己的军权和政权。

诸葛亮通过斩马谡这个事情,为后来处理李严,打击东江派势力,起到了铺垫作用。

所以说,诸葛亮是很聪明的,是深谋远虑的,不得不佩服。

3

刘、关、张桃园结义誓同生死,况三位一体,你叫诸葛亮怎么办呢?

4

题主这问题问的,正史里关羽、张飞什么时候违抗军令了,而且关羽和张飞活着的时候地位都不再诸葛亮之下,能处理他们的只有刘备。而马谡被斩首一是因为他丢失了街亭,二是他兵败以后还畏罪潜逃,所以诸葛亮要严惩他。

在正史里,诸葛亮刚被刘备招揽时只是协助参谋军政事务,刘备夺取荆州以后,诸葛亮负责管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的地方政务。刘备夺取益州以后,诸葛亮以军师将军身份署理政务,刘备率军出征时,诸葛亮留守成都,负责后勤调度。

诸葛亮总揽军政大权,是在刘备去世以后,而关羽和张飞还死在刘备之前,诸葛亮从未管理过他们。更何况历史上并没有关张二人违抗军令的记载,诸葛亮是既没没权,也没必要去处理他们两人。

而马谡被斩首的原因有两个:

一、马谡所犯的错误非常严重,必须严惩。

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命赵云和邓芝率兵出斜谷吸引魏军主力,自己则乘虚攻打陇右,陇右三郡响应。诸葛亮命马谡去守街亭挡住魏军增援部队,是希望为蜀军主力争取时间,以消灭陇右的魏军残余。继而依托陇右和魏军增援部队决战。即使魏军大至蜀军不敌,那么也可以把陇右的居民尽可能的迁到蜀汉,以增强自身的国力。

然而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失了街亭,导致魏军援兵轻松进入陇右,蜀军只能仓促撤退,最后只撤走了西县的千余户居民,损失大而获得小,这都是马谡造成的,必然要加以严惩。

二、马谡违背命令以后畏罪潜逃,是被抓回来的,这也加重了对他的处罚。

在《三国演义》里,马谡战败以后自己回营请罪。但是根据《三国志·向朗传》所述,马谡兵败以后畏罪潜逃,向朗“知情不举”,被诸葛亮撤职。

马谡违反军令导致大败以后还畏罪潜逃,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不可能再宽恕他。实际上当时马谡手下的张休、李盛、黄袭、王平等将诸葛亮也是区别对待的,张休、李盛被处斩,黄袭等人被免职,而在马谡大败时“鸣鼓自持”,虚张声势,以疑兵之计将张郃吓退的王平,反而得到了诸葛亮的奖励。

所以诸葛亮在处理马谡等人时,并非简单的一刀切,而是根据每个人在此战中的表现和罪责轻重区别对待,处理的非常公平,这也是他处理事情一贯的风格。也正是因为赏罚分明,做事公平,所以被他处罚的人也是心服口服。

5

刘备、关羽和张飞铁三角,是蜀汉政权的核心,刘备是核心的核心。这哥仨关系非同一般,吃饭一起吃,睡觉一起睡,除了老婆孩子,其他的都不分彼此。

刘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兄弟没了,犹如断了左膀右臂;老婆没了,就像换了件衣服。刘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救了少主阿斗,糜夫人跳井而死。赵云见了刘备后,刘备当着大伙面,一下子把阿斗扔在地上,还说了句收买人心的话:“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却对死去的糜夫人只字未提,似乎也并不怎么伤心。

诸葛亮加入蜀汉之时,年纪尚轻,颇为自恋,自比管仲乐毅,还作了首《梁父吟》,每日在家诵读,越读越觉得自己了不起,到后来越发膨胀,就自比张良姜子牙了。



关羽喜读《春秋》,熟知其中典故,对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颇不以为然,认为诸葛亮是个夸夸其谈,不知天高地厚的腐儒;张飞呢,性格急躁冒进、直来直去,最不喜欢说话弯弯绕,故弄玄虚的人,而诸葛亮恰恰如此。

三顾茅庐时,前两次扑了个空,关羽和张飞就很恼火,明明留有书信,你孔明不去新野登门自荐就罢了,至少也应该在家等着吧,这也太不把皇叔当国家干部了!



第三次,张飞本来不想去,但又担心刘备生气,窝着火去了。这次诸葛亮倒是在,但却装作睡觉,愣是让堂堂刘皇叔屋外等了两个钟头。当时要不是刘备拦着,以张飞那暴脾气,估计能把诸葛亮抽个半死。

所以说,关羽和张飞打心底是不喜欢诸葛亮的,虽然后来博望坡之战,诸葛亮打了一场久违的畅快淋漓的大胜仗,令人刮目相看,但他们还是没把诸葛亮当自己人。



在关羽和张飞看来,他们哥仨好比蜀汉集团公司的董事,刘备是董事长,诸葛亮最多只能算是董事会聘任的CEO。诸葛亮也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再有能耐,也只是个打工仔,不可能跻身权力核心,所以诸葛亮对关羽和张飞的态度非同一般。

关羽华容道私自放跑了曹操,之前立有军令状,按律当斩。诸葛亮是如何处理的呢?他只是虚张声势的要依法惩处,但刘备稍作求情,要关羽将功补过,然后诸葛亮就放了他,关羽未因此受到任何惩处,既没降职,也没罚款,甚至连记过都免了。



张飞目无法纪,不管战事多紧急,带头违反禁酒令,整天喝的酩酊大醉,别人喝多了是呼呼大睡,张飞喝多了是寻衅滋事,鞭打士兵,有不少士兵被活活打死。诸葛亮作为军师,对于这种情况不可能不知道,但却故意装作看不见。

换做马谡就不一样了,马谡顶多算是一个部门经理,是诸葛亮直接下级。当然,诸葛亮比较欣赏马谡,本来把他当做接班人来培养的,只是马谡太不争气了,虽然读了许多兵书,但只会纸上谈兵,不会活学活用,街亭一战犯了兵家大忌,导致北伐功亏一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其实诸葛亮并不想杀马谡,但治军必须严明法度,不杀他不足以立威,不足以严明军纪。所以诸葛亮别无选择,只有挥泪斩马谡。

6

这个问题只能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说,关羽、张飞是刘备的结拜兄弟,是主公的兄弟,诸葛亮再足智多谋,官职再大,再有理由,也不可能把主公的兄弟给斩了吧!

说关羽违抗军令,无非就是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慌忙逃命,身边只剩下27骑,在经过华容道时,被关羽率领500校刀手拦住,曹操听从程昱的建议,用以往恩情打动关羽,关羽素来重信义,不忍心对曹操动手,于是就放走了曹操。



由于关羽立下了军令状,军无戏言,没有完成任务,按理应当斩首,诸葛亮于是喝令手下武士准备绑了关羽,这时刘备开口说道:我与关云长、张翼德为结拜兄弟,发誓是要共同生死的,现在关云长犯了法,不忍心违背誓言,还是让他带罪立功吧!

刘备作为主公,都开口替关羽求情了,诸葛亮作为刘备手下的军师,能说什么呢?于是诸葛亮就放过了关羽。



而张飞并没有什么特别严重违抗军令的事件发生,只是在诸葛亮初次用兵之时,有些不太服从诸葛亮的命令。因此诸葛亮向刘备请求宝剑和印信,作为行使权力的工具,有了这两样东西,可斩杀不听从命令的大将。

因为诸葛亮首次出山时年龄比较小,至少比刘备小20岁,也比关羽、张飞小得多,因此关羽和张飞有些看不起诸葛亮,对于诸葛亮的安排有些冷嘲热讽,但终究没有违抗命令,一是因为诸葛亮有印信在手;二是因为刘备早有交待。



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出山后的首次用兵,曹操令手下大将夏侯惇率领十万大军前来攻打新野,在诸葛亮一系列的运筹帷幄中,采用诱敌深入之计加火攻,将夏侯惇大军引入一地势险要、树木丛杂之处,采用火攻,大破夏侯惇军。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在之后的新野大战中,先用水攻,再用火攻,将曹军引入新野城,再次火烧新野城,诸葛亮经此两战后,威望大大提高,关羽和张飞对诸葛亮则尊敬了很多,基本上没有违抗军令的事情发生,也就是关羽在华容道放了曹操这一件事而已,况且这事也不算违抗军令,只是关羽素来重信义,一时不忍心而为之。



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关羽和张飞是刘备的结拜兄弟,是发誓共同生死的,关羽和张飞要是能被斩首,那么刘备是不是也不能活了,但刘备可是主公啊,这是绝对不能发生的事,至少在刘备活着的时候不可能发生,除非刘备死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关羽和张飞是当世猛将,刘备手下的人才又少,即使真有违抗军令,也是舍不得杀



但是马谡就不同了,马谡在街亭战败时,刘备早已去世,蜀汉已是诸葛亮当政,诸葛亮治理蜀汉采用的是依法治蜀,这与刘备时代的人治已经不同了,马谡在出战街亭之前立下了军令状。

结果在街亭之战中,马谡违背诸葛亮命令,舍水上山,也不听从王平的劝谏,完全是一幅骄傲自满的样子,最终被司马懿和张郃打得大败,由于马谡的失败,导致了诸葛亮整个北伐功亏一篑、无功而返。



关羽放过曹操,不过是放过了敌方的主帅,并没有对蜀军造成严重的损害,但是马谡失街亭却对蜀汉整个军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不仅损兵折将,而且将诸葛亮整个北伐大军置于危险之中,差一点连诸葛亮本人都送了命,要不是诸葛亮想了个空城计,连诸葛亮也会被司马懿杀害。

马谡的失街亭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军事后果,让整个北伐失败,这么严重的后果 如果不杀,将会产生很严重的不良影响,后面再有蜀军将领犯错,如何服众?



况且当时的马谡也不是什么非常重要的人才,杀一个也无所谓,既能整肃军纪,又能严明纪律,诸葛亮只能以马谡的生命来整肃军纪和严明纪律。

7

答:提问这个问题的人肯定是只看过演义小说而不看过正史;或者说,连演义小说都没看过,只是看过《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甚至,情况可能更糟,小说和电视都没听过,只是道听途说,听人家谈论三国故事,零零碎碎知一点半点这方面的东西。

我简单说一下吧。

第一, 诸葛亮并没斩马谡。

“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精心捏造的悲情大戏,意在衬托诸葛亮军纪严明,不徇私情,勇于自责,执法如山。

而对马谡的刻画也很出彩,其在作战时刚愎自用、专横独断,很有大将风度。惨败而回后,即自缚跪于帐前,听候发落,不失一人做事一人当的大丈夫气概。

但是,据《三国志》卷41《向朗传》的记载,马谡其实是个胆小如鼠、毫无担当的小人,他在街亭之战后,畏罪潜逃,连累了朋友向朗——致使向朗被免去官职。

马谡一意潜逃,却未能躲得开恢恢天网,《三国志》卷39《马谡传》记,马谡后来被缉拿归案,“下狱物故”,马谡病死于狱中。

《马谡传》在写马谡“下狱物故”时,下面还紧连着一句:“亮为之流涕。”

即因为马谡的病死,诸葛亮流下了眼泪。

这说明,诸葛亮是不舍得马谡死的。

《马谡传》中的裴松之注还提及到,马谡临死前曾写信给诸葛亮,说自己和诸葛亮情同父子,恳求诸葛亮在自己死后善待自己的儿子。诸葛亮后来亲自料理马谡后事,“待其孤若平生”,视马谡的儿子如同亲生。

第二,关羽、张飞没有“多次违抗军令”,所谓“关羽、张飞多次违抗军令”,全是《三国演义》瞎编的。比如,很多人喜欢提到的“关公华容道私放曹阿瞒”情节,并不是历史事实。查《三国志》可知,曹操败走华容道,刘备后知后觉,带兵赶去,还放火阻拦,但没起到作用,曹军扬长而去。

实际上,继续查正史,根本就不存“关羽、张飞多次违抗军令”的事,那又何来责罚之说?

第三,在演义小说里,给人的感觉,在刘备集团里面,刘备是老大,诸葛亮是老二,诸葛亮的权力很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想罚谁就罚谁,想杀谁就杀谁。

但这不是事实。

诸葛亮当老二的时代是刘禅时代,在刘备时代,他还没有生杀予夺的话语权。

最后想说的是,即使是在演义史里,就算是诸葛亮掌握生杀大权,就算是关羽、张飞多次违抗了军令,诸葛亮都不可能处以他们斩首之刑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是蜀汉集团的柱石,他们和刘备桃园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三人一体,休戚与共,生死相随,杀他们,就相当于杀刘备;而杀刘备——还谈什么拥刘反曹?还说什么兴复汉室?诸葛亮脑残了不是?

8

刘备起初带领一帮小弟打拼,说的好听一点就叫创业。创业阶段,大家都是兄弟相称。谁要犯一点错那也是大家的错,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那时候都很有包容心。那个时候,虽然刘备很有野心,但是大家东一榔头西一斧子,大半过着寄人篱下看人脸色的日子。后来刘备打下了一些根据地那也是弱小不堪,刘关张诸葛亮也不知自己拼到最后为谁打工,所以有人犯一点错误也是睁只眼闭只眼。还有,创业阶段的制度不很完善,有人犯了错也是无籍可考。最重要的一点关羽张飞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无非犯点小错,使点小性子,那也没有什么战略性的失误,诸葛亮也不可能去下黑手。

三足鼎立,刘备建立蜀汉当上了皇帝,情形就大不一样,关羽张飞开口照样也得称刘备陛下,上朝还要山呼万岁。再说,蜀国朝堂和军中制度律令也相对完善。马谡失守街亭那是犯了军律,按律当斩。为什么《三国》叫挥泪斩马谡,流着眼泪痛在心,马谡本来是诸葛亮的知已心腹呀,最后还是没办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放了马谡诸葛亮没办法带兵。诸葛亮在蜀汉和曹魏的对抗中,面对的是一个强悍的对手。面对强大的敌人,诸葛亮就是六亲不认,也得严肃军纪军法,这是他的统兵之道,也是当时形势所迫,蜀汉必须靠铁的纪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军队。估计关张犯了这样的错,那也是没得救了。刘备的义子刘封在关羽败走麦城之后见死不救,还不是被刘备正法了。

综上所述,因此马谡犯了一次军令就被斩首了。如果你还有不同观点,欢迎交流!

本人头条号《走着聊着》,历史领域创作者,欢迎点击加关注!

9

感谢邀请!关羽,张飞,马谡这三人身份不同,关羽和张飞是刘备的结义兄弟,是一起打天下的左膀右臂,核心人物,马谡就是诸葛亮培养起来的门生,一位幕僚而己。

特殊时期,特出处理,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这也是诸葛亮预料之中,放走曹操也是为了刘备的发展大局,刘备刚有落足之地,如果杀死曹操很可能引来灭亡的危险,同时受着被东吴吃掉的结局,只有曹氏集团制衡东吴,所以曹操不能死。诸葛亮非常了解关羽,派关羽去也是借这次机会,打压一下关羽的傲慢之气,以便服从管理,顺便也让关羽还曹操的恩情,也显出了关羽是位重情重义之人,虽然关羽立下军令状也杀不的。诸葛亮心里非常明白,要想在刘氏集团发展下去,只有驾驭关张二将,自从出山关张二将就不宾服自己,用事理折服他们,杀二将取意于刘备自己无权,诸葛亮用这次机会,树立自己的地位并用敲山震的方式来征制军纪,也让刘关张三人佩服自己,对以后更好的管理和统领众军。

马谡失街亭一次为什么诸葛亮挥泪给斩了?街亭虽小但关糸到第一次北伐的胜败,看一下诸葛亮的计划安排,命赵云和邓芝在脊谷作为疑兵,自己率十万兵突袭祁山,派马谡守战略重地街亭,诸葛亮不放心,平时马谡在自己身边任参事,对军事也夸夸其谈很有谋略,和自己如同师徒,知已良友,马谡还怕诸葛亮不放心,胸有成竹地立下军令状,临走时诸葛亮再三叮嘱,一旦失守,北伐失败国家也受到危胁,还派王平协助,结果马谡持才自大,打乱诸葛亮的安排,不顾王平劝阻在山上扎寨,导致魏军围困断水放火烧山而溃败,街亭失守,诸葛亮差点被擒,北伐失败而归。马谡兵败而逃,后被蜀兵抓回,诸葛亮虽然爱惜马谡才华,为了稳定军心,严肃军纪将马谡斩首。

马谡犯的是关系到一场战役胜败的大错,杀他几次不过为,从这里看诸葛亮察人是有缺陷,刘备提醒过他,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当时也理解诸葛亮的难处,在人才缺少的情况下,不得用上高谈阔论的马谡,锻炼以备候用,可马谡确实是纸上谈兵的庸才,这也是诸葛亮一生用兵的污点,大大折扣了诸葛亮用兵如神的形象。

10

要回答这个问题都涉及军令状的问题。我们先谈谈什么是军令状

军令状是我们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军令状与军队行军作战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指挥官的责任感,确保战斗的胜利。军令状往往是领受任务,出现竞争情况下的对竞争责任加强,接受重大军事任务者写下的保证书,贵在自我加压,不留后路。同时,立军令状是有极大风险的,因为军中无戏言,立下军令状,白纸黑字,那是要兑现的保证书,表示如果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

再看看问题所及的人物在当时历史事件中的情势、表现和结果。只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矛盾分析理论,就能形成比较客观的结论。

一、关羽放曹操

关羽放走曹操是发生在赤壁之战的一个局部战役,曹军在赤壁遭遇火攻,曹操兵败溃逃,途中又被层层截杀,最后被赶往险要的华容道。曹操到达华容道,扬天大笑,笑诸葛亮算有遗漏,突然关羽率事先奉命设伏截杀的五百校刀手从埋伏处杀出,曹操笑容都僵了。但曹操真不失为一代枭雄,马上转入从危机解困。当时曹操身边只剩下少数亲卫,濒临灭亡。看曹操如何解困,曹操识才揽才很有胸怀和眼光的,他一看截杀他的是关羽,心内又窃喜。因为他太了解关羽了,也太赏识关羽了,当初他收留关羽时,对关羽从来都是优待有加,哪怕关羽不为己用,谋士竭力谏劝杀了关羽,他也不为所动,甚至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他也没有追究追杀。三国演义对曹操的塑造那是奸绝,关羽是义绝,诸葛亮是智绝。曹操一看是关羽时心中又大笑诸葛亮算有遗漏,不该让关羽守华容道,因为关羽为人太讲义气。所以曹操马上和关羽谈春秋大义,谈与关羽过去交往恩情,关羽也果然念及曹操旧时恩情,不得已放走了曹操。身负军令状的关羽回营请罪,倒也光明磊略。

再看看诸葛亮的态度,其实诸葛亮应该是算无遗策的,早在出山之前就算定天下三足鼎立的,所以从战略上讲就没有彻底消灭曹操的思想,一路设伏掩杀就是通过自己的小股部队布疑兵,攻心战曹操,尽量消灭曹军有生力量,不做硬碰硬的实际战斗。因为当时刘备集团实力最弱,也不具备硬拼消耗的实力。实际上在战略部署时,任务已派发完毕,独留关羽没有给予任务。其实就是考虑到关羽性格缺陷会误事。甚至可以这样说,诸葛亮华容道截杀从战略的考虑这个任务已经是不太需要的,华容道就是一个口子,从战略上看就是让曹操溃败逃走留的路。他也深知关羽为人孤傲义气,好胜勇武,没有任务会不甘心,所以给要误事的关羽临时安排了一个任务,只给了500校刀手,军令状里也没有注明生擒曹操或斩杀曹操的内容,也知道关羽带这些人一定会取得胜利而添军功的。

再说,诸葛亮当时还没有在刘备集团真正站稳脚跟,三将军张飞,生性勇猛,但人性格率直,是非分明,除了开始不服诸葛亮调度以外,并未有过违抗将令的事情,杀关羽他肯定决然不会答应的。

为创造条件收复人心,这也是是诸葛亮给后面留下的回旋余地。

关羽回营领罪,只是做做样子威慑羁傲不逊的关羽,最终并未问斩,只是被刘备、诸葛亮责备了一蕃。关羽从此再不敢不听号令。

这样分析,在当时情势下,扩大队伍、攻城略地的争霸大业才是大局!当时正是赤壁之战获得大胜、全军欢欣鼓舞之时,不杀关羽不会引起公愤,对军心影响不大,没有地盘,也就没有多少民心影响可言。而斩杀关羽是形势绝对不许可的,再说关羽也没有带来损失,所以诸葛亮顺带收复人心的同时也给关羽卖了个大人情。

二、马谡丢失街亭

这个事件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过程中。当时诸葛亮秉承先主遗志,北伐中原,命赵云和邓芝占领脊谷,作为疑兵,自己率领十万大军突袭祁山(如今的甘肃一带),最后又委派参军马谡为先锋大将,镇守街亭。临行前再三叮嘱马谡,街亭是战略重地,汉中咽喉,一旦丢失,不但北伐失败,甚至连国家都会面临危险。还安排陈平协助他。不料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安排,骄傲自大,在街亭山上安营扎寨,远离水源,又不听陈平苦劝。最后被魏将张郃纵火烧山,蜀军大败,街亭丢失,诸葛亮的首次北伐也被迫宣告失败。马谡军败逃生,被蜀军抓回,回营后,诸葛亮纵然爱惜马谡才华,但为了安定军心,不得已将其斩首。

马谡镇守街亭是战略的重要一环,荆州集团推荐魏延,益州集团也推荐相应的人选,刘备死前也说马谡不堪大用,但诸葛亮却选择了马谡。当时诸葛亮大军分拨已定,各司其职,胜利指日可待,不料马谡却在大战前夕,丢失战略要地街亭,直接扰乱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最终大军溃败,撤回汉中,直接宣告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原因便是街亭失守,正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为了安定军心民心,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马谡丢失街亭是真正意义上的违抗将令,导致大军失败;马谡又兵败逃亡,此时蜀国如临大敌,要是不斩,难平两大集团人心,会乱了自己的阵脚的。所以马谡无论如何必须杀!??

诸葛亮挥泪也许更大程度上是对一次战略机会痛失的心痛和自己布置失当的后悔!

后人有诗曰:“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