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这个问题都涉及军令状的问题。我们先谈谈什么是军令状
军令状是我们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军令状与军队行军作战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指挥官的责任感,确保战斗的胜利。军令状往往是领受任务,出现竞争情况下的对竞争责任加强,接受重大军事任务者写下的保证书,贵在自我加压,不留后路。同时,立军令状是有极大风险的,因为军中无戏言,立下军令状,白纸黑字,那是要兑现的保证书,表示如果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
再看看问题所及的人物在当时历史事件中的情势、表现和结果。只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矛盾分析理论,就能形成比较客观的结论。
一、关羽放曹操
关羽放走曹操是发生在赤壁之战的一个局部战役,曹军在赤壁遭遇火攻,曹操兵败溃逃,途中又被层层截杀,最后被赶往险要的华容道。曹操到达华容道,扬天大笑,笑诸葛亮算有遗漏,突然关羽率事先奉命设伏截杀的五百校刀手从埋伏处杀出,曹操笑容都僵了。但曹操真不失为一代枭雄,马上转入从危机解困。当时曹操身边只剩下少数亲卫,濒临灭亡。看曹操如何解困,曹操识才揽才很有胸怀和眼光的,他一看截杀他的是关羽,心内又窃喜。因为他太了解关羽了,也太赏识关羽了,当初他收留关羽时,对关羽从来都是优待有加,哪怕关羽不为己用,谋士竭力谏劝杀了关羽,他也不为所动,甚至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他也没有追究追杀。三国演义对曹操的塑造那是奸绝,关羽是义绝,诸葛亮是智绝。曹操一看是关羽时心中又大笑诸葛亮算有遗漏,不该让关羽守华容道,因为关羽为人太讲义气。所以曹操马上和关羽谈春秋大义,谈与关羽过去交往恩情,关羽也果然念及曹操旧时恩情,不得已放走了曹操。身负军令状的关羽回营请罪,倒也光明磊略。
再看看诸葛亮的态度,其实诸葛亮应该是算无遗策的,早在出山之前就算定天下三足鼎立的,所以从战略上讲就没有彻底消灭曹操的思想,一路设伏掩杀就是通过自己的小股部队布疑兵,攻心战曹操,尽量消灭曹军有生力量,不做硬碰硬的实际战斗。因为当时刘备集团实力最弱,也不具备硬拼消耗的实力。实际上在战略部署时,任务已派发完毕,独留关羽没有给予任务。其实就是考虑到关羽性格缺陷会误事。甚至可以这样说,诸葛亮华容道截杀从战略的考虑这个任务已经是不太需要的,华容道就是一个口子,从战略上看就是让曹操溃败逃走留的路。他也深知关羽为人孤傲义气,好胜勇武,没有任务会不甘心,所以给要误事的关羽临时安排了一个任务,只给了500校刀手,军令状里也没有注明生擒曹操或斩杀曹操的内容,也知道关羽带这些人一定会取得胜利而添军功的。
再说,诸葛亮当时还没有在刘备集团真正站稳脚跟,三将军张飞,生性勇猛,但人性格率直,是非分明,除了开始不服诸葛亮调度以外,并未有过违抗将令的事情,杀关羽他肯定决然不会答应的。
为创造条件收复人心,这也是是诸葛亮给后面留下的回旋余地。
关羽回营领罪,只是做做样子威慑羁傲不逊的关羽,最终并未问斩,只是被刘备、诸葛亮责备了一蕃。关羽从此再不敢不听号令。
这样分析,在当时情势下,扩大队伍、攻城略地的争霸大业才是大局!当时正是赤壁之战获得大胜、全军欢欣鼓舞之时,不杀关羽不会引起公愤,对军心影响不大,没有地盘,也就没有多少民心影响可言。而斩杀关羽是形势绝对不许可的,再说关羽也没有带来损失,所以诸葛亮顺带收复人心的同时也给关羽卖了个大人情。
二、马谡丢失街亭
这个事件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过程中。当时诸葛亮秉承先主遗志,北伐中原,命赵云和邓芝占领脊谷,作为疑兵,自己率领十万大军突袭祁山(如今的甘肃一带),最后又委派参军马谡为先锋大将,镇守街亭。临行前再三叮嘱马谡,街亭是战略重地,汉中咽喉,一旦丢失,不但北伐失败,甚至连国家都会面临危险。还安排陈平协助他。不料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安排,骄傲自大,在街亭山上安营扎寨,远离水源,又不听陈平苦劝。最后被魏将张郃纵火烧山,蜀军大败,街亭丢失,诸葛亮的首次北伐也被迫宣告失败。马谡军败逃生,被蜀军抓回,回营后,诸葛亮纵然爱惜马谡才华,但为了安定军心,不得已将其斩首。
马谡镇守街亭是战略的重要一环,荆州集团推荐魏延,益州集团也推荐相应的人选,刘备死前也说马谡不堪大用,但诸葛亮却选择了马谡。当时诸葛亮大军分拨已定,各司其职,胜利指日可待,不料马谡却在大战前夕,丢失战略要地街亭,直接扰乱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最终大军溃败,撤回汉中,直接宣告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原因便是街亭失守,正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为了安定军心民心,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马谡丢失街亭是真正意义上的违抗将令,导致大军失败;马谡又兵败逃亡,此时蜀国如临大敌,要是不斩,难平两大集团人心,会乱了自己的阵脚的。所以马谡无论如何必须杀!??
诸葛亮挥泪也许更大程度上是对一次战略机会痛失的心痛和自己布置失当的后悔!
后人有诗曰:“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