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戴高乐以第5名的优异成绩从军事学院毕业,眼看着“前途似锦”,但却被分配到总参运送供给局工作。原来,戴高乐“叛逆”的举动让 “学究们”怀恨在心,在其毕业的演习中,即使有贝当元帅的过问,依然没有给他优秀成绩。
这对戴高乐来说是个沉重打击。他对军事学院的“迂腐”做法深恶痛绝,“……狗娘养的!以后不当上院长,我就不回这鬼地方!你们瞧着吧……”。当然,贝当也一样痛恨这些“学究们”,他安慰戴高乐来日方长,“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带着“屈辱”来到德国,再次受辱。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尽管有“大人物”贝当元帅的帮忙,但他依然要服从安排到德国莱茵区法国占领军司令部,专管部队饮食的冷藏保鲜工作。然而,在德国的3个月对戴高乐来说,可谓是“度日如年”、“分秒煎熬”。
首先,德国是“耻辱地”、伤心地。一战期间,戴高乐因受伤被俘,度过了三年零三个月的战俘营生活。虽然策划7次“越狱”,但都未获得成功,这对追求“完美”的戴高乐来说,是一件十分痛苦而伤心的事。
其次,冷藏工作,让他提不起兴趣。要知道,按照戴高乐的毕业成绩,是完全可以分配到总参计划局工作,这是制定军队作战、训练计划的部门,是发挥他专长和优势的最佳单位。现如今,被“学究们”下绊、使坏到了这里,自然不开心。
更糟心的是,由于德国未按《凡尔赛和约》规定,没有及时交付战争赔款,法国当局派出7个师的兵力进驻德国鲁尔区,试图逼迫德国就范。谁知,看似正义的举动,并未得到其他盟友的支持,尤其是英、美两国,既反对法国出兵,还支持德国。
结果,法国不仅没有要回自己的钱,反而被迫减少了德国应付的战争赔款。同时,还要向德国支付一大笔所谓的“占领费”,甚至要求法军撤出德国领土。俨然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样的耻辱、窝囊气让谁都受不了,更不要说戴高乐了。
不过,戴高乐更担心的还是,德国民族极端主义和好战情绪有所抬头。而且首当其冲的,很有可能是法国,必须要警惕德国人的报复。在担心和羞辱中,他常想起贝当元帅对自己的承诺,安排到一个合适的岗位,尽快离开这个“鬼地方”。
贝当元帅没有食言,戴高乐“一步登天”。
1925年7月,贝当元帅终于兑现了诺言,将戴高乐调往他的办公室工作,成为其幕僚,这可是“一步登天”的好消息。要知道,此时的贝当元帅,是法国最高国防委员会的副主席,实际是法军的最高指挥官,因为总统兼着主席一职。
“时来运转”的戴高乐一扫过去备受“屈辱”的沮丧情绪,趾高气扬、春风得意的为贝当元帅准备着各种文件和报告。但接下来的事情,让他再也没有轻松、得意的心情,因为贝当元帅让他写一份,在法国边境修建永久性防御工事的论证报告。
这就是二战中最搞笑的“马奇诺防线”。这是法国耗资3500万法郎,修建的一条巨大的防御工程体系,分明就是“学究们”所强调的防御理论,更是法国军界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思想的产物。这对抵制阵地战的戴高乐来说,是坚决反对的。
一是,修建这条防线,就等于预先告诉对手,法国的防御重点在哪里。从而可以制定反措施,另辟蹊径;
二是,此举有将“祸水”引向邻国的嫌疑。尽管比利时边境上高山密林,但不能作为阻挡对手进犯的天然屏障,这种“自顾自己”的做法,让盟友寒心。
当然,现代军事变革的动向,已经让传统、简单的防御成为过去式。从步兵到骑兵,从骑兵到摩托机械化,岂是一条“马奇诺防线”能阻挡。
然而,让他痛苦的是,作为贝当元帅的“身边人”,戴高乐必须放下自己的观点,写出一份“说服力”很强的论证报告,证明自己否决的观点是正确的。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他认为70岁高龄的贝当,已经落伍了,“元帅在1925年即已经死亡”。
贝当元帅十分满意戴高乐的报告,并决定发挥他历史知识渊博的优势,撰写法军历史。这期间,戴高乐还撰写了许多论文,例如《先验论和时机论》,明眼人都清楚这是冲着军事学院去的。“学究们”对他的不公,始终让他气不顺。
整肃军事学院,贝当元帅替戴高乐“出气”。
对于戴高乐在军事学院受到的“屈辱”,贝当是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他安排戴高乐去为全校师生作报告,就是最好的报复计划。当然,他也看不惯军事学院在“学究们”的把控下,成为一个“油盐不进”的小王国。
首先,学风不正。戴高乐在学校的情况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毕业前的军事演习,将“不可一世”的战术教研室主任打败,成绩应该是优秀,但却遭到了报复,只给“合格”成绩。这是典型的为师不尊、学术不正,军校是国家的,不是某些人打击报复的工具。
其次,不给面子。戴高乐在毕业前,贝当专门到学校“打招呼”,强调给戴高乐的“合格”成绩应该改为“优秀”,但“学究们”仅仅只是给了“良好”,根本没有把军队统帅的话当回事,这个脸面必须找回来。
更重要的是,贝当也有一个宿愿和心结。25年前,他曾是这所学校的步兵战术学副教授,因为在学术上与某些“专家”的观点不一致,使其晋升为教授的资格被取消。作为有血性的军人,“此仇不报非君子”。
这一天,军事学院所有教授和学员坐在大会堂里,贝当元帅故意让戴高乐走在前面,在校长的陪同下走进会场。教授们纷纷起立迎接,但脸上的表情却显得十分尴尬和不自然。全身戎装的戴高乐慢条斯理坐在讲台前,开始了他的演讲。
“强有力的人物往往严厉粗暴,甚至使人讨厌……,那些决定别人命运的人宁可重用讨人喜欢之徒,而不愿提拔具有真才实学之士。”坐在台下的教授们心知肚明,这是对他们公开的羞辱,但碍于元帅在场,只得憋着气坐在那里,如坐针毡。
更要命的是,贝当元帅在随后的一个月里,安排了三场演讲会,可让这帮“学究们”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而戴高乐也终于出了口恶气,十分满意。更让人高兴的是,在当了12年的上尉后,他被晋升为少校。从此,青云直上。
戴高乐没有贝当的“帮忙”,还能这么“嚣张”吗?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戴高乐》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