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王朝建立到最终被秦所灭,周天子一直都是天下共主。只不过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天下共主的地位已由天下的实际掌控者,逐渐蜕变为只徒有虚名“天下共主”了,这个转变表现为周天子失王的过程。
一、天下共主,周天子凭什么
共主,不言而喻,是大家共同认可的处于领导地位的人物,天下共主也就是天下诸侯共同的领导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的获得,除大多数诸侯国都是由周天子所分封之外,还在于周天子对天下诸侯拥有绝对的控制力。这种控制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
1、经济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周时期生产力尚不发达,人们的生活主要都是依靠农业生产,而此时的生产工具还十分落后,为满足生存的需要,人们多数情况下还是保持着氏族部落时期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西周推行的井田制,就固定了这种生产关系,它既保证了西周的经济发展又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当然了,这种生产关系在西周所分封的诸侯国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周王室所辖王畿千里之地,而他所分封的诸侯国最大不过百里,这也就确立了周天子相对于诸侯国经济上的优势。除此之外,按周礼规定,各诸侯国还要定期向周天子朝贡,王畿内采邑主也有缴纳贡赋的义务,这就是“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天下那么多诸侯国,他们的也就使得周王室的经济实力更雄厚了。
2、政治方面:建立起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社会政治制度。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在其封国内再次进行分封,这样就可以使诸侯国的势力相对分散,同时也固化了社会阶层,极大的消除了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
3、文化方面:建立起一套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周礼文化。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在当时如有不遵从周礼规范的行为就会被批判处罚,这就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控制。各诸侯国也不例外的需要遵守周礼,有了这种对周礼崇敬的文化向心力之后,即便是诸侯国国君也不敢轻易违反礼法。
4、军事方面:周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商朝而立国的,正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强大的军事实力无疑也是周王室维系对天下统治的重要因素之一。按周礼对军制的规定:“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这种军制的规定,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周王室,在军事上拥有对诸侯的绝对优势。西周当时在宗周有六师,在成周有八师,正是这样强大的军力,为周王室天下共主的统治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西周时期实际掌控天下的天下共主,到春秋战国时期名存实亡的天下共主,周王室这一失王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周王室相对于诸侯所拥有的这种优势已不再。
二、周天子失王的大致过程
周天子的失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致是从成康之后一直到西周灭亡,致于东周时期,周天子基本上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左传》记载说:“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周本纪》说:“刑措四十年不用“。可见成康之时,是整个西周王朝十分兴盛的阶段,自此之后到达顶点的周王朝就一直在走下坡路了。
周王朝由盛转衰,《周本纪》说:“王道微缺”,是从周昭王时开始的。昭王南征江汉,结果丧师身死,可见此时周室对汉水流域己难于掌控了。
周穆王时周室还是相当有实力的,穆王曾“伐大越,起九师,东至九江。”但穆王无辜伐西戎,也导致了藩属不再朝见周。
到了周夷王之时,情况进一步恶化,夷王因国势衰微,为笼络诸侯,竞打破周礼,下堂迎接诸侯。南方楚国的熊渠竟公然分封其子为王。《楚世家》说:“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
到周厉王更是被国人赶走,堂堂一国之君流亡在外,形势更是相当严峻了。
到周宣王时期,虽号称中兴,但从史料记载来看,宣王屡屡对外用兵,不但大耗国力后期还屡遭失败,甚至还丧南国之师,为补充兵员宣王还打破礼法料民于太原。
周幽王时期,天灾频繁,除水旱灾害外还发生了严重的地震,人民流离失所,但幽王却贪图享乐,任用奸臣,最终导致了申侯联合外族犬戎攻灭西周。
周平王东迁之后,历史进入了东周。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可当时,周王室却存在二王并立的局面,天子的权威又大大削弱。后来郑武公任执政卿士负责周朝内政,但却打着天子旗号为郑国谋取私利。如果说周王室动迁之后,诸侯还对周王室保有敬畏,还处于观望中的话,那么郑庄公,公开向天子发难甚至用射中周天子,这无疑就使得诸侯都以为周天子好欺,此时的周王室基本上已是名存实亡了。
东迁后的周王室,丧失宗周土地六百里,经济上也出现了困境,据《左传》记载,平王死后周王室竟然负担不起葬礼,周天子公然派人向鲁国求取财物。周桓王率领四国联军攻打郑国,还被郑庄公轻易打败,可见此时周王室军队上的优势已是荡然无存了。随后的周王室内部不断方式继承危机,而各诸侯国却在不断兼并其它小国扩充自己的实力。周王室衰微,天子失势,礼崩乐坏,原本的政治秩序实际上己经瓦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沦为名义上的共主就成为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