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租借法案”的出台

二战期间,德国闪击波兰,入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进而占领法国,直逼英国进行空战的疯狂态势,使英国陷入四面交困的绝境,美国总统罗斯福竞选连任讲话中与英国达成著名的“驱逐舰换基地”协议,即美国将50艘设备老化的驱逐舰送给英国,而作为交换,美国则有权利在百慕大和英国殖民地西印度群岛建立美军军事基地。

在罗斯福的积极推动下,1941年3月,国会通过《租借法案》,它成为美国在战时援助欧洲盟国、抵御德意法西斯进攻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美国从此迈出了国际外交事务与国内政治斗争紧密交织、打开通向战争后门的关键性一步,走上了在外交上与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结成联盟共同对敌,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争取实现美国世界领导地位的道路。

罗斯福总统总结说:租借法案带给美国的好处,不能用多少美元来评价,因为计算既要计算人的生命,也要包括物资资源。二战后继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也曾表示:“用在租借上的钱,无疑拯救了许多美国人的生命。每一个通过租借法得到装备去参战的俄国、英国或澳大利亚的士兵,都减少了我国青年的战争危险性。”

可以说,美国租借法案的战时运用,为美国的国家安全以及免受战后蹂躏,维持战后发展极为关键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工业体系和经济基础等方面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而这些正是美国在战后千疮百孔的世界中独领风骚的基础。可以说,“租借法案”是美国为实现其国家目标在战时的明智选择。

2.美、英欧洲战略比较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国家战略目标就是要取代战前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这一契机。美英之间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关系最为密切的盟国,在战争期间也有不少的战略分歧和矛盾,但是,美国利用这种关系,稳步地在与英国的矛盾斗争中消解了英国在战前所具有的优势地位,为美国国家战略目标铺平了道路。

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对英、美两国的利益造成了共同威胁。但由于两国在地理位置、经济、军事、政治利益等方面存在诸多的不同,所以也就决定了两国在战时和战后会追求不同的政治目标。英国是正在走向衰落的殖民帝国,它在欧洲所推行的战略路线,主要是为了维持它的传统势力范围和利益。但面对着军事力量逐渐膨胀起来的苏联,英国无法单独依靠自身的力量来保持昔日的辉煌,所以,在战争中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利用美国为自身利益服务。在打败德国和意大利的同时,也要求阻止和限制苏联势力的扩张。但美国有它自己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它们并不总是同英国一致。美国不仅在战时需要苏联的支持,在战后也需要苏联的合作。这也就决定了美英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分歧,同时也导致它们会推行了不同的对苏政策和战略。

3.美、英欧洲战略分歧

两国合作基本成功但矛盾重重。在欧洲战场上执行一条什么样的战略路线一直是两国全球战略争论的焦点。这一分歧从美国参战开始一直拖延到战争结束。具体来说:

就英国而言:

第一,现实背景。在西方对德作战的三大盟国之中,英国是最先卷入战争的。从1940年6月法国沦陷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英国单门独户支撑着控制了大半个欧洲资源并且与苏联的强大的德国的压力,英伦三岛岌岌可危,一千多年来第一次面临遭受入侵的威胁。第二,殖民地状况。英属各自治领、印度和其他殖民地,都不能给予有力的支援和及时的供应。所以法国沦陷后,英国依据它所面临的形势和自己的海军优势,确定了其基本的战略任务是保卫英伦三岛,保卫海上运输线。第三,历史传统。地中海及其周边地区是大英帝国传统的势力范围,埃及和苏伊士运河是帝国的“交通枢纽”。埃及的棉花、伊拉克的石油、印度的粮食、马来半岛的橡胶和锡,这些都是英国进行战争必不可少的战略物资,且都要经过苏伊士运河。

就美国而言:

第一,现实情况。美国参战时,战争已经进行了2年3个月。在欧洲,苏德战场吸引了德军的主力,英国在大西洋、中东和北非对轴心国进行了有效牵制;在远东和太平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拖住了日本陆军,所以美国实际上是第二线作战。第二,地理环境优越。美国的位置得天独厚,有着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天险做屏障,基本不用担心战火会殃及本土。战争不仅没有破坏美国经济,相反还刺激了美国经济,使其在战争中大发横财。第三,从历史传统上讲,美国社会对常备军的不重视,使得通常情况下美国在战争来临前才意识到兵源紧张。在强大的物资基础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保障下,罗斯福政府急于在欧洲打一场速战速决的歼灭战和正面进攻战。4.美、英欧洲战略目标的实现

就英国而言,在确保击败轴心国的同时,如何维护大英帝国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是丘吉尔首相念念不忘的。在他的意识里,除了法西斯敌人,防苏反共的立场也是他所执着追求而不愿放弃的。美国正式参战之前,战争局面对盟军不利,英国此时的军事目标与政治目标大致吻合,全力以赴对付德国,同时防止苏联抵抗崩溃或者与德军单独靖和。在盟军处境好转之后,英国战略中对战后政治目标追求比重逐渐增大,防苏情绪日渐高涨。

就美国而言,美国坚持渡海作战,除了国内政治需要以及反对英国以消耗战为目标的地中海战略以外,也是明显地追求政治目的。在美国整个全球战略之中,美苏关系是逐渐变化发展的。当盟国的战争前途模糊,处境艰难时,美国便集中力量帮助苏联抵抗德国的进攻,答应渡海作战的目的也就在于鼓舞苏联战斗意志,避免苏联崩溃和对德单独和谈。

随着苏联巨大攻势的展开和德国的逐渐败退,战时和战后苏联将在欧洲扩大影响,这是无法阻挡的,即苏联将取代欧洲大陆上由于德国的战败而形成的强势真空。苏联基于战后安全考虑,在东欧建立的势力范围,也并不完全受制于美英的阻挠。因此,美国采取了明智而又折中的办法,尽力将苏联的影响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使英、美、苏在战后保持某种力量的平衡,在政治和军事上与苏联实行必要的合作与妥协。罗斯福是希望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起作用,通过美国在其中起主导或决定作用的某种国际组织来施加美国的影响,但战后任何这类的国际组织如果排除了苏联的参与及合作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在罗斯福眼里,苏联是美国的重要合作伙伴。在远东太平洋战场,美国还迫切需要苏联在欧战结束之后,尽快加入对日作战,以减轻美国两线作战的压力。

美、英在世界反法西斯联合国家同盟体系中,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和矛盾双方。相对于老牌的殖民主义者英国而言,美国是后起之秀,是反殖民主义(旧殖民主义)的先锋。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英国热衷于战后欧洲版图的划分,罗斯福则把关心的重心放在国际秩序的重建上。

5.美、苏关系

美国战时美苏关系的处理,同样对美国实现其国家战略起到了重大作用。在战争中,美国明智地与不同制度的苏联结盟,为实现美国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性一步即赢得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苏战时的合作与战争后期的分裂,都与美国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意图有不解之缘。

在战争后期,美国的对外政策中表现出了愈加明显的理想主义,美苏合作意识远高于敌对意识。罗斯福在对丘吉尔有所保留的同时,对斯大林却持有信任感。按基辛格的观点,“罗斯福在丘吉尔身上找到了一位战时的亲密战友,而在斯大林身上,他看到了一位维持战后和平的伙伴。”罗斯福认为苏联不仅能作为战时盟友,也能作为在战后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合作者。德黑兰会议后,罗斯福曾表示:“我可以说和斯大林元帅相处甚好,他是一个兼具坚定决心,爱好幽默的人,我相信他是俄国心灵纯真的代表人;我也相信我们将和他以及俄国人民相处甚欢。”在雅尔塔会议讨论战后势力范围的划分时,罗斯福甚至是以迁就斯大林对领土扩张的要求,来鼓励他参与未来的世界新秩序。

但是,由于联合国家同盟体系中的美、英特殊关系的缘故,英国一直对苏联深怀戒心,丘吉尔深刻了解欧洲势力均衡的重要性。他认为德国被击败后,欧洲将产生势力真空,方便苏联趁虚而入,进行扩张,因此英国主张联合法、德、美等国一起制衡苏联。此时的美国是一心要与苏联合作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罗斯福的继任者杜鲁门总统起初也是一再重申罗斯福的信条,即战时盟国负有特殊义务维持团结一致,以便建立维持和平的国际秩序。然而波茨坦会议的结局使得罗斯福关于“四大警察”的构想基本破产。同时,苏联从战时直至战后,在对外关系上始终坚持扩张和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将其看作是维护自身安全的重要保障。苏联在东欧建立势力范围、干涉波兰、反对西方国家关于东欧国家自行选举的要求等一系列行动将美苏之间的矛盾公开化、表面化了。

6.美苏关系恶化的过程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恶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首先,在波兰问题上美国开始对苏强硬。美、英、苏三国改组波兰政府问题谈判陷入僵局。1945年4月23日,白宫召开秘密内阁会议,就波兰问题讨论对苏政策。最终,杜鲁门采纳了强硬路线。其次,美、苏战时同盟瓦解。1945年,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举行。7月26日,在未通知苏联的情况下,美、中、英发表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在1945年9月的伦敦五国外长会议失败后,杜鲁门宣布不再举行三巨头会议,战时同盟实际上也就彻底不存在了。再次,美、苏争夺伊朗和土耳其的斗争。二战期间,英、苏、美三国为保障波斯湾的供应线的安全,于1941年先后进入伊朗。1946年初,大部分英美军队撤走后,苏联则在伊朗北部苏占区正式成立亲苏的政府,并索取了伊朗北部的石油开采权。后来,迫于美国的压力,苏联于5月撤出伊朗。美国则立即通过经济、军事援助大举渗入伊朗。同时,美国还给土耳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将土耳其和地中海地区纳入到美国的势力范围内。此外,乔治·凯南的“遏制”政策。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电报,提出战后对苏政策和建议。他指出:“任何美国对苏政策的主要因素,必须是一种长期的、耐心然而坚定、并且时刻保持警惕的遏制俄国扩张倾向的政策。”最后,丘吉尔反共的“铁幕”演说最终将美、苏战时同盟的“临时友谊”击得粉碎。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由杜鲁门陪同,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城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反共演说。这一公开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形成了美、苏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对峙。

杜鲁门对其国务卿说,“我想我们不应该再妥协了,我己经厌倦笼络苏联了”。到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1950年,杜鲁门当局提出了在国家安全方面最具决定意义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声称:“对自由制度的蹂踊现在是世界范围的了,在现今力量两极分化的背景下,任何一地自由制度的失败,就是所有地方的失败。”至此,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到处插手,对国际局势造成重大的影响,外交成为美国政治挥之不去的重要内容。

这样,美国在战时处理美苏关系的过程中,实际上为美国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好了准备,即既利用苏联赢得战争,同时在战争后期也铺垫了战后与苏联争斗、实现美国争霸世界目标的道路。

最佳贡献者
2

冷战的起因严格来说是由美国首先发起

冷战(英语:Cold War)一词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对抗。“冷战”是20世纪发生的最重大事件之一,该时期通常从1947年“杜鲁门主义”跨越到1991年苏联解体。

历史学家们认为,导致冷战爆发的几个原因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由于意识形态冲突以及地缘政治而造成的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美国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原子核武器的出现。

冷战的第一个主要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与英国,法国和美国结成联盟,共同抗击纳粹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当时,构建该联盟的基础是为了摧毁欧洲的法西斯政权和日本在太平洋实施的侵略扩张主义。

1945年,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的战争基本趋于尾声,到了二战结束前的最后阶段。与此同时,苏联和以英美为主的西方盟国之间的联盟关系开始瓦解。这一点在雅尔塔和波茨坦举行的战时会议就能证明。

“雅尔塔会议”与“波茨坦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雅尔塔会议于1945年2月4日至11日举行,是盟军主要领导人之间举行的战时会议,领导成员主要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和约瑟夫·斯大林。会议在乌克兰克里米亚的雅尔塔附近举行,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并商议纳粹德国战败后如何重组欧洲的问题?为此,三个主要大国希望就战后欧洲在重组方面达成共识。但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与罗斯福和丘吉尔之间产生了分歧,彼此之间并不信任。

会议期间,斯大林对美英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认为,英美两国推迟了诺曼底登陆计划以及占领意大利,使苏联军队独自与纳粹德国作战。这种分歧在随后举行的波茨坦会议上被进一步加深。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罗斯福之后的哈里·杜鲁门任美国总统并出席“波茨坦会议”。会议在位于盟军控制区的德国波茨坦举行。会议主要围绕战后就如何确定世界格局问题展开讨论,但盟国在有关德国和东欧未来的前景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同时,最关键的就是,在此次会议上,杜鲁门故意向斯大林透露了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原子核武器计划),明确表明美国已经拥有了一种强大的新武器(美国拥有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

“波茨坦会议”结束不久,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原子弹事件爆发后,美国闭口不提战后苏联在日本的地位问题,由此引发了斯大林对杜鲁门的强烈不满。紧接着几周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更加深了斯大林对杜鲁门的不信任,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更趋紧张,冷战随之正式开始!

因此,许多历史学家将“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视为冷战的开始,他们强调,美国对苏联的不信任造成了两国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从而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冷战开始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核武器的出现。

如上所述,随着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美国开始了核军备竞赛时代。冷战初期,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原子武器的国家。而当时的苏联,由于美国拥有核武器,因此在军事上无法与美国达成平衡。所以苏联开始致力于发展自己的核武器。

1949年8月29日,苏联原子弹项目代号“第一闪电”(俄语:Перваямолния)计划的第一个核试验武器RDS-1 (俄语:РДС-1 )于哈萨克的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进行首次试爆,RDS-1爆炸产生的威力达2.2万吨。

1949年9月23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向世界宣称:“我们有证据显示,在最近的几周内苏联进行过原子弹爆炸试验。”这项声明也成为了刚刚开始的冷战的一个转折点。为此,美国开始加紧研发制造第一枚氢弹。正因为两国之间加速的核军备竞赛,使两国之间的分歧日益扩大。

冷战的第三个主要原因是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

二战结束后的美国是一个基于个人主义原则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苏联是一个基于共产主义原则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两国之间产生冲突的根源。美国极力遏制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美国害怕苏联将共产主义向欧洲和世界各地扩张。因此,冷战刚刚开始时,杜鲁门制定了一项政策,极尽全力的遏制共产主义在世界各地的蔓延。历史学家将其称为“杜鲁门主义”。

诸如美国引发的柏林封锁,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这类事件,其实就是美国在想尽办法挫败苏联,打压世界共产主义阵营。

然而,历史再一次证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真正为人民服务。这次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就是最好的证明。

3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各自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除采取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它从战后初期一直持续到1991年苏联解体,长达40余年。东西方冷战是战后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对世界各国乃至整个国际格局的演变产生了重大深远影响,至今余波犹存。

关于冷战到底是由谁先发动的,各国学者展开了激烈争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美国霸权轮,持这一观点主要是苏联和我国学者,以及部分西方学者。苏联学者认为美国为建立世界霸权,推行反苏反共策略,一手策划了冷战。我国学者认为冷战是美国酝酿和发动的,苏联属于被动接受者。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从杜鲁门上台后就改变了原先罗斯福对苏联的怀柔政策,使得战时同盟很快分裂,最终爆发冷战。

2.苏联扩张论,持这个观点的是西方政界和学界,尤其是美英史学家和政客。他们认为战后斯大林对外政策是扩大苏联影响,企图用世界革命让共产主义影响全世界,无疑苏联是冷战发动者,美国只是对苏联扩张做出的必要反应

3.美苏共同论,这个观点认为冷战是双向行为,并非谁对谁的单独行动。冷战后双方在东欧、德国、黑海海峡、伊朗、东亚等问题互相行动与影响,并经各自领导人上升到更高层面所致。每一方都觉得自己的行为是适当而必要的防御措施,而对方都是进攻性的、扩张性的和侵略性的行动。

4.综合作用论,这个观点认为冷战本身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起源非常复杂,实际上在二战合作过程中已经埋下了未来冲突的种子。美国根深蒂固的反共意识形态将苏联的对外政策目标视之为谋求世界扩张;美国本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实力膨胀刺激了它扩张的欲望和遏制苏联的自信;二战期间苏联在租借援助和第二战场问题上对美国猜疑妨碍了它战后同美国争取和平共处的努力;苏联自己在波兰问题上的大国主义和利己主义刺激了美国政府的反苏情绪;在伊朗和黑海海峡问题上苏联的做法又成为了美国对其实施强硬方针的诱因。

综上所述,个人更倾向于第四种观点,冷战并非由谁率先发起,而是战后的国际环境使得两国在各自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各不相让,两国领导人在对对方认识和外交处理上加剧了双方的对立,加速了全面对抗的爆发和冷战的到来。

4

美苏冷战开始于1947年,1991年以苏联解体而告终。是美国人先发动了冷战。

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局面的的结束,结束了美苏争夺霸权的局面。目前美苏的冷战已成为历史,目前世界暂时形成了美国、中国、俄罗斯三角鼎立的多极化多元化新的世界格局。和平发展仍是世界主流,目前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多元化趋势将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发展成为美苏主宰世界的两极格局。二战后,由于政治信仰不同等因素,美国对苏联采取了敌对和遏制政策,率先发动了冷战。 苏联无论是军备竞赛还是经济对抗均不甘落后,双方处在相互于敌视状态互掐,并且形成了美国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首的西方集团和苏联以华沙条约组织为首的东欧集团之间的对抗。

在此期间,由于美苏双方都拥有数量巨大的核武器,双方军事力量都非常强大且势均力敌,所以谁都不敢动先用军事力量来发动战争。但双方却都在处心积虑搞死对方,虽然美苏两大集团没有动用枪炮,但实际上相互所处的也是一种战争状态。所以美国人伯纳德巴鲁克将这种状态称为“冷战”,以区别动用真枪实弹的“热战”。

美苏冷战是美国人发起的,依据如下。冷战(Cold War)一词,一种说法是,1946年1月20日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在国会发表演说第一次出现,另一种说法是美国政论家斯沃普在为参议员巴鲁克起草的演讲稿中第一次使用。总之是美国人最早提出来的。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的国情咨文,攻击苏联是极权国家。杜鲁门提出的这项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以次开始,美国人开始把盟国苏联公开为主要敌人。“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揭开了冷战的序幕。经济上美国主推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美国领头建立起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除了直接战争外, 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方面对苏联的打压封锁、对抗遏制。虽然这期间也发生了类似朝鲜战争、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局部性的战争。这期间美苏两大集团之间除了古巴导弹危机几乎酿成大战外,美苏双方之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长达40多年的美苏冷战,尽管没有发生世界大战或大规模的局部战争,但导致了许多地区地域间的冲突,,导致造成数百万人死亡和更多的人颠沛流离无家可归。回顾历史,再看当今世界的贸易战的争夺、文化的渗透、疫情变化的发展,虽然和平发展仍是世界的主题,但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切不可掉以轻心。

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局面的的结束,结束了美苏争夺霸权的局面,目前世界暂时形成了美国、中国、俄罗斯三角鼎立的多极化多元化新的世界格局。和平发展仍是世界主流,目前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多元化趋势将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5

指的是从1947年至1991年之间,以和为首的西方集团,与以苏联和华沙为两者之间的长期政治和军事冲突。1947年美国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1955年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1991年,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同时为当时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主导世界的霸权,美苏两国及其盟国展开了数十年的对立。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

6

美苏冷战,就是美苏对峙,二战后美苏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全面冷战局部热战而形成的世界两极格局。

但是这件事情是英国丘吉尔在1946年的铁幕演说拉开序幕。

1947年3月12日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1947年7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经济援助欧洲的计划。

1947年9月22日开始,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美国的杜鲁门主义。

1949年1月8日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美国的马歇尔计划。

1949年8月25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军事同盟,简称北约。

1955年5月14日以苏联为首的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对抗北约而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的政治军事同盟,简称华约。

至此,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实际就是美苏两个强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明里暗里的斗争,牺牲了很多弱国小国的利益。

7

其实说谁先发起的都可以。苏联在二战开始的时候先与德国签互不侵犯条约,然后直接吞并了东欧的一些国家,并成立许多共和国。二战后,欧洲权力分配成为焦点问题,苏联选择继续西扩,美英担心西欧的安全而开始围堵苏联,冷战就此开始

8

冷战没有谁先发起这一说,始于二战结束后的柏林,应该是苏美双方共同开始互相带有敌意的行为一步步把斗争推向高潮。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