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租借法案”的出台
二战期间,德国闪击波兰,入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进而占领法国,直逼英国进行空战的疯狂态势,使英国陷入四面交困的绝境,美国总统罗斯福竞选连任讲话中与英国达成著名的“驱逐舰换基地”协议,即美国将50艘设备老化的驱逐舰送给英国,而作为交换,美国则有权利在百慕大和英国殖民地西印度群岛建立美军军事基地。
在罗斯福的积极推动下,1941年3月,国会通过《租借法案》,它成为美国在战时援助欧洲盟国、抵御德意法西斯进攻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美国从此迈出了国际外交事务与国内政治斗争紧密交织、打开通向战争后门的关键性一步,走上了在外交上与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结成联盟共同对敌,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争取实现美国世界领导地位的道路。
罗斯福总统总结说:租借法案带给美国的好处,不能用多少美元来评价,因为计算既要计算人的生命,也要包括物资资源。二战后继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也曾表示:“用在租借上的钱,无疑拯救了许多美国人的生命。每一个通过租借法得到装备去参战的俄国、英国或澳大利亚的士兵,都减少了我国青年的战争危险性。”
可以说,美国租借法案的战时运用,为美国的国家安全以及免受战后蹂躏,维持战后发展极为关键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工业体系和经济基础等方面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而这些正是美国在战后千疮百孔的世界中独领风骚的基础。可以说,“租借法案”是美国为实现其国家目标在战时的明智选择。
2.美、英欧洲战略比较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国家战略目标就是要取代战前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这一契机。美英之间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关系最为密切的盟国,在战争期间也有不少的战略分歧和矛盾,但是,美国利用这种关系,稳步地在与英国的矛盾斗争中消解了英国在战前所具有的优势地位,为美国国家战略目标铺平了道路。
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对英、美两国的利益造成了共同威胁。但由于两国在地理位置、经济、军事、政治利益等方面存在诸多的不同,所以也就决定了两国在战时和战后会追求不同的政治目标。英国是正在走向衰落的殖民帝国,它在欧洲所推行的战略路线,主要是为了维持它的传统势力范围和利益。但面对着军事力量逐渐膨胀起来的苏联,英国无法单独依靠自身的力量来保持昔日的辉煌,所以,在战争中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利用美国为自身利益服务。在打败德国和意大利的同时,也要求阻止和限制苏联势力的扩张。但美国有它自己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它们并不总是同英国一致。美国不仅在战时需要苏联的支持,在战后也需要苏联的合作。这也就决定了美英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分歧,同时也导致它们会推行了不同的对苏政策和战略。
3.美、英欧洲战略分歧
两国合作基本成功但矛盾重重。在欧洲战场上执行一条什么样的战略路线一直是两国全球战略争论的焦点。这一分歧从美国参战开始一直拖延到战争结束。具体来说:
就英国而言:
第一,现实背景。在西方对德作战的三大盟国之中,英国是最先卷入战争的。从1940年6月法国沦陷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英国单门独户支撑着控制了大半个欧洲资源并且与苏联的强大的德国的压力,英伦三岛岌岌可危,一千多年来第一次面临遭受入侵的威胁。第二,殖民地状况。英属各自治领、印度和其他殖民地,都不能给予有力的支援和及时的供应。所以法国沦陷后,英国依据它所面临的形势和自己的海军优势,确定了其基本的战略任务是保卫英伦三岛,保卫海上运输线。第三,历史传统。地中海及其周边地区是大英帝国传统的势力范围,埃及和苏伊士运河是帝国的“交通枢纽”。埃及的棉花、伊拉克的石油、印度的粮食、马来半岛的橡胶和锡,这些都是英国进行战争必不可少的战略物资,且都要经过苏伊士运河。
就美国而言:
第一,现实情况。美国参战时,战争已经进行了2年3个月。在欧洲,苏德战场吸引了德军的主力,英国在大西洋、中东和北非对轴心国进行了有效牵制;在远东和太平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拖住了日本陆军,所以美国实际上是第二线作战。第二,地理环境优越。美国的位置得天独厚,有着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天险做屏障,基本不用担心战火会殃及本土。战争不仅没有破坏美国经济,相反还刺激了美国经济,使其在战争中大发横财。第三,从历史传统上讲,美国社会对常备军的不重视,使得通常情况下美国在战争来临前才意识到兵源紧张。在强大的物资基础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保障下,罗斯福政府急于在欧洲打一场速战速决的歼灭战和正面进攻战。4.美、英欧洲战略目标的实现
就英国而言,在确保击败轴心国的同时,如何维护大英帝国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是丘吉尔首相念念不忘的。在他的意识里,除了法西斯敌人,防苏反共的立场也是他所执着追求而不愿放弃的。美国正式参战之前,战争局面对盟军不利,英国此时的军事目标与政治目标大致吻合,全力以赴对付德国,同时防止苏联抵抗崩溃或者与德军单独靖和。在盟军处境好转之后,英国战略中对战后政治目标追求比重逐渐增大,防苏情绪日渐高涨。
就美国而言,美国坚持渡海作战,除了国内政治需要以及反对英国以消耗战为目标的地中海战略以外,也是明显地追求政治目的。在美国整个全球战略之中,美苏关系是逐渐变化发展的。当盟国的战争前途模糊,处境艰难时,美国便集中力量帮助苏联抵抗德国的进攻,答应渡海作战的目的也就在于鼓舞苏联战斗意志,避免苏联崩溃和对德单独和谈。
随着苏联巨大攻势的展开和德国的逐渐败退,战时和战后苏联将在欧洲扩大影响,这是无法阻挡的,即苏联将取代欧洲大陆上由于德国的战败而形成的强势真空。苏联基于战后安全考虑,在东欧建立的势力范围,也并不完全受制于美英的阻挠。因此,美国采取了明智而又折中的办法,尽力将苏联的影响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使英、美、苏在战后保持某种力量的平衡,在政治和军事上与苏联实行必要的合作与妥协。罗斯福是希望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起作用,通过美国在其中起主导或决定作用的某种国际组织来施加美国的影响,但战后任何这类的国际组织如果排除了苏联的参与及合作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在罗斯福眼里,苏联是美国的重要合作伙伴。在远东太平洋战场,美国还迫切需要苏联在欧战结束之后,尽快加入对日作战,以减轻美国两线作战的压力。
美、英在世界反法西斯联合国家同盟体系中,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和矛盾双方。相对于老牌的殖民主义者英国而言,美国是后起之秀,是反殖民主义(旧殖民主义)的先锋。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英国热衷于战后欧洲版图的划分,罗斯福则把关心的重心放在国际秩序的重建上。
5.美、苏关系
美国战时美苏关系的处理,同样对美国实现其国家战略起到了重大作用。在战争中,美国明智地与不同制度的苏联结盟,为实现美国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性一步即赢得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苏战时的合作与战争后期的分裂,都与美国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意图有不解之缘。
在战争后期,美国的对外政策中表现出了愈加明显的理想主义,美苏合作意识远高于敌对意识。罗斯福在对丘吉尔有所保留的同时,对斯大林却持有信任感。按基辛格的观点,“罗斯福在丘吉尔身上找到了一位战时的亲密战友,而在斯大林身上,他看到了一位维持战后和平的伙伴。”罗斯福认为苏联不仅能作为战时盟友,也能作为在战后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合作者。德黑兰会议后,罗斯福曾表示:“我可以说和斯大林元帅相处甚好,他是一个兼具坚定决心,爱好幽默的人,我相信他是俄国心灵纯真的代表人;我也相信我们将和他以及俄国人民相处甚欢。”在雅尔塔会议讨论战后势力范围的划分时,罗斯福甚至是以迁就斯大林对领土扩张的要求,来鼓励他参与未来的世界新秩序。
但是,由于联合国家同盟体系中的美、英特殊关系的缘故,英国一直对苏联深怀戒心,丘吉尔深刻了解欧洲势力均衡的重要性。他认为德国被击败后,欧洲将产生势力真空,方便苏联趁虚而入,进行扩张,因此英国主张联合法、德、美等国一起制衡苏联。此时的美国是一心要与苏联合作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罗斯福的继任者杜鲁门总统起初也是一再重申罗斯福的信条,即战时盟国负有特殊义务维持团结一致,以便建立维持和平的国际秩序。然而波茨坦会议的结局使得罗斯福关于“四大警察”的构想基本破产。同时,苏联从战时直至战后,在对外关系上始终坚持扩张和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将其看作是维护自身安全的重要保障。苏联在东欧建立势力范围、干涉波兰、反对西方国家关于东欧国家自行选举的要求等一系列行动将美苏之间的矛盾公开化、表面化了。
6.美苏关系恶化的过程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恶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首先,在波兰问题上美国开始对苏强硬。美、英、苏三国改组波兰政府问题谈判陷入僵局。1945年4月23日,白宫召开秘密内阁会议,就波兰问题讨论对苏政策。最终,杜鲁门采纳了强硬路线。其次,美、苏战时同盟瓦解。1945年,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举行。7月26日,在未通知苏联的情况下,美、中、英发表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在1945年9月的伦敦五国外长会议失败后,杜鲁门宣布不再举行三巨头会议,战时同盟实际上也就彻底不存在了。再次,美、苏争夺伊朗和土耳其的斗争。二战期间,英、苏、美三国为保障波斯湾的供应线的安全,于1941年先后进入伊朗。1946年初,大部分英美军队撤走后,苏联则在伊朗北部苏占区正式成立亲苏的政府,并索取了伊朗北部的石油开采权。后来,迫于美国的压力,苏联于5月撤出伊朗。美国则立即通过经济、军事援助大举渗入伊朗。同时,美国还给土耳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将土耳其和地中海地区纳入到美国的势力范围内。此外,乔治·凯南的“遏制”政策。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电报,提出战后对苏政策和建议。他指出:“任何美国对苏政策的主要因素,必须是一种长期的、耐心然而坚定、并且时刻保持警惕的遏制俄国扩张倾向的政策。”最后,丘吉尔反共的“铁幕”演说最终将美、苏战时同盟的“临时友谊”击得粉碎。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由杜鲁门陪同,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城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反共演说。这一公开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形成了美、苏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对峙。
杜鲁门对其国务卿说,“我想我们不应该再妥协了,我己经厌倦笼络苏联了”。到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1950年,杜鲁门当局提出了在国家安全方面最具决定意义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声称:“对自由制度的蹂踊现在是世界范围的了,在现今力量两极分化的背景下,任何一地自由制度的失败,就是所有地方的失败。”至此,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到处插手,对国际局势造成重大的影响,外交成为美国政治挥之不去的重要内容。
这样,美国在战时处理美苏关系的过程中,实际上为美国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好了准备,即既利用苏联赢得战争,同时在战争后期也铺垫了战后与苏联争斗、实现美国争霸世界目标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