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太祖赵匡胤在其弟赵光义(后来的宋太宗)等人的协助下,发动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举夺取了后周天下。

北宋王朝建立后,因拥立太祖有功,赵光义被封为开封府伊兼中书令,后又加封晋王,位在宰相之上。

赵匡胤代周建宋后,为了防止五代十国割据混乱、攻伐不断局面的再现,采取了一系列“偃武修文”的措施,加强了封建专制与君主集权,建立了由皇帝直接掌控的庞大军队和为数众多的官僚机构。

为避免开国功臣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隐患,赵匡胤委婉诱导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赵彦辉、张令铎等拥立有功的悍将,以温和的语言劝他们交出兵权,出守藩镇,再赐给其大量的金银财宝,以多购良田美宅,为子孙创下享用不尽的家业和福泽。石守信等闻言恍然大悟,第二天便主动上表称病请辞,要求解除兵权。太祖欣然颔首同意,并罢黜了他们的军职。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这样做,君臣之间果然相互不再猜疑,上下相安。在历代开基帝王中,赵匡胤虽得位不正,有恃强凌弱、欺负孤儿寡母之嫌,但军汉出身的他为人还算豁朗大气,至少没有大肆屠戮功臣,干那“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敌破臣亡”的龌龊事。

随后,赵匡胤以同样的手法罢免了镇守各地的节度使。为避免“君弱臣强”的局面再度出现,宋太祖又在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一职,以削弱相权,并改变之前由皇帝和宰相共同商讨朝政大事的规矩,改由皇帝批阅,再交给宰相按旨意处理。

宋太祖赵匡胤偃武修文,力倡文教,尊重读书人,开两宋养士三百年(两宋共享国祚319年)之先河,他甚至以文制武,导致军人地位低下,虽然宋朝军队因此遭抑,战力不堪,但北宋人文繁盛,商品经济异常发达,民众安居乐业,这个国家在赵匡胤的带领下似乎即将进入一个花团锦簇的太平盛世。

后来,雄才大略的太祖赵匡胤还来不及完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夙愿,就不明不白地死去了。赵匡胤之死,诡谲异常,烛影斧声,迷雾重重,至今仍是一桩难解的历史悬案。

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继位为宋太宗。太宗赵光义之上位历来有争议,但他基本承袭了其兄的治国理念和规章制度,并开始完成老哥未竟的统一大业,他先发兵逼迫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吴越王钱镠献土归降,再挥兵攻克太原,一举灭掉了北汉。

到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东征西讨,南攻北伐,终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灭掉北汉后,宋太宗乘势御驾北伐,企图收复五代时被后晋“儿皇帝”石敬瑭献给契丹(辽,)的幽云十六州,经数场恶战,均被辽军击败,丧师败北,自己还差点被俘。幽云十六州是宋人心中永远的痛。匡胤、光义两兄弟均以收复幽云为己任,只可惜匡胤英年早逝,光义功亏一篑。

此后,收复幽云的计划被迫搁浅。宋太宗“兴文教,抑武事”,加强文官治国。他命人编纂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三大类图书典籍。他非常重视文化事业,北宋之所以文学昌盛,文曲星辈出,甚至可以与盛唐相提并论,他老人家功莫大焉。

同时,为了巩固其统治,宋太宗还进一步削夺藩镇的兵权、财权与司法权,取消了节度使统领州郡的权力,下令天下所有军州全都直隶朝廷,在宋太祖打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他还继续执行宋太祖与民生息、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并逐步完善了太祖草创的各项规章制度。在他执政期间,北宋王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鼎盛局面,奠定并夯实了宋王朝统治中国三百多年的物质、文化基础。他和宋太祖一样,都是北宋王朝的创业之君。

论军事能力,赵匡胤称帝后南北用兵,灭后蜀,灭南汉,平定南唐,逼降两浙和福建的十五州一军,一举统一了南方。若不是他在不久后死去,敢怕是燕云十六州都会被善于用兵的宋太祖收复。论行政和治国能力,则喜爱读书、善于用人、文韬武略的宋太宗赵光义要稍微比“稍逊风骚”的宋太祖强些。

【插图源自网络】【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最佳贡献者
2

赵匡胤与赵光义兄弟俩总体上都是中国历史上能力不错的皇帝,赵匡胤算是超一流皇帝,赵光义也至少是一流皇帝,区别在于两人的风格不同,赵匡胤是比较堂堂正正的英雄,而赵光义是为了成功不择手段的奸雄。

赵匡胤即使篡夺后周的江山,也采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样迫不得已的方式,对后周皇室也仁至义尽,没有像历史上很多王朝那样对前朝皇族斩尽杀绝。赵匡胤灭后蜀灭南唐等虽然有些仗势欺人,但也算大势所趋,也没有对这些亡国之君斩尽杀绝。而赵光义为了夺取最高权力,害死了大哥赵匡胤及他的两个儿子,还害死了弟弟赵廷美,因为觊觎后蜀亡国之君宠爱的花蕊夫人,赵光义因为得不到宁愿亲手杀了她。为了霸占南唐亡国之君李煜的小周后,赵光义毒死李煜强暴了小周后。

3

飞赵沧海为你解答赵氏兄弟谁的治国才能更高。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在伟人眼里,宋太祖是和各位名帝并列的,可见,赵匡胤的才能与威望。有人会说,这是为了诗词的押韵而为之,如果是这样,那为何不换为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呢?

个人经历孕育了厚积薄发

无论从治国才能还是为人做事上,赵匡胤其实都要远远胜出赵光义不少。年少时的赵匡胤便游历天下,熟睹和体味了人世冷暖和民间疾苦,直面群雄割据带来的战乱造成的民不聊生给他的冲击,这为他以后得国后制定恤民安邦的国策打下了好的基础。

赵匡胤得位于后周柴氏,被人诟病欺负柴氏孤儿寡母,但这都掩不住赵匡胤自身的优秀,后周世宗柴荣率军南征北战所向披雳,很大原因在于赵匡胤的骁勇善战,攻无不克。

赵匡胤年少时便投身行伍,从底层一步步凭着军功升之殿前都点检,掌控禁军,成为手握重兵的实权人物。

从成长经历来说,这不是生在温室长于父母膝下的赵光义所能比的。从个人才能来说,一个能从底层全凭个人打拼升之掌权重臣,没有卓越的个人能力是做不到的。

制国韬略,奠定三百年繁华

即位后的赵匡胤,综合形势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方针,先后平定南汉、后蜀、荆湖、南唐等分裂各国,统一了中原地区。结束了中原大地纷乱割据一百多年的战乱局面。让社会稳定,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赵匡胤以宽大仁厚来对待前朝官员,稳定了朝局及地方各势力,集拢了民心。

开创性的设立官、职、遣分离制度,使官员的权力得到管控,只有实际派遣任务才有实权,否则只有虚衔。领着和官位相对的奉禄,这种方法化解了重臣成为权臣给政权带来的隐患,一面也安抚了这部分大臣。

面对自唐后期以来的混乱不堪的史治及君弱臣强,中央软弱而地方强势造成社会动乱的根源,赵匡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制弊良方就是强干弱枝、偃文抑武、权力制衡

在中央 他把朝政体制总体划分为政事、军务和财政三大中枢机构,三者平权互不牵涉,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三大中枢机构分别对应为中书省、枢密院、三司使,分管政事、军事及财政。设立这三大中枢分割相权,宰相不能过问枢密院和三司使的业务。在政事上还设立多位参知政事,也就是副相,进一步分割相权,规避一相独大局面。

在地方 对地方长官的委任常以临时委任,官职上也是以知某州或判某州称谓。本职还是在中央。在地方上还设立转运使,专门负责地方的财政收入向中央输送,也就是把财权从地方剥离。设立通判对地方长官进行牵制,以钳制地方长官专权,抑制势力过大。地方的司法人员也是由中央指派。这样,地方上的财权和司法权都被中央直接控制,很难再有作乱的机会。

军事改革 一是组建禁军和厢军,禁军主要负责对外作战护卫国家安全,也就是国防军,主要部署在开封附近,选拔制度严苛,所以,这个时期的禁军作战能力非常勇猛。

二是削弱武将的统兵权,各部将领日常只有军事训练的权力,没有调兵的权力,调派部队由枢密院负责。如果有战事发生,则由中央调派文臣担任一方统帅,实际作战的指挥权虽然仍是武将,但也只是临时指派。一旦战事结束,则撤消统兵权力。这样造成的结果,一是抑制了武将有手握重兵作乱的机会,二是,由于兵不知将,将不知兵,造成作战能力不高。

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

实行锁院:考生入住考院后,一经确定考官后,则进行封锁贡院,避免考生同外界发生联系,杜绝作弊行为发生。

封卷,即把考生写在考卷上的身份信息全部用封条进行密封,在批改完卷子后统一登记成绩时才能拆封,避免考生与考官有发生作弊的机会。这还不够,为了杜绝考生在卷子上用写暗号或作标记等行为作弊,赵匡胤甚至发明了派专门人员对所有考完的考卷进行统一誊抄,把誊抄的统一字迹的卷子交给考官阅卷,不给丝毫作弊的机会。

分院考试,对官宦子弟和平常百姓子弟分院考试,避免出现像唐朝那样的百分之九十多都是官员子弟中状元的情况。

开创殿试,赵匡胤亲自在朝殿上面试通过考试的考生,来选定状元。

这些改革举措以后都成为了各代的定制。

赵匡胤的这些种种举措,真正落实到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为国所用,也让科举制的优势得以真正发扬。

在经济文化上也是不贵余力的改革,兴修水利,疏浚运河,鼓励农业生产,降低农民税赋。在文化上奉行文以靖国,崇敬读书人,大力支持修攥图书,这些都让宋朝在经济文化上空前的繁荣。

赵匡胤立下的祖训,“不得杀害上书进言者”,这使得宋一朝能够广开言路,奠定了宋朝的国本,“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抑制了皇权的过于独大专横,也使得宋朝成为历朝里最为民主开放的朝代。在他的国策下,宋朝没有发生过像汉唐明频繁的外戚干政、太监乱权、地方割据暴乱的情况。国家也出现了长治久安,人民也能安居乐业享受太平。

这也就是为何,赵匡胤能并称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了!

赵光义在治国上也是位明君,虽然没有兄长那般雄才大略,其实北宋除了出现了像赵徽宗父子外,其他都能称得上贤君。赵光义的成就是守成,赵匡胤是宋朝的奠基者和开路人,赵光义要做的就是在兄长的即定方针下政策的执行和对一些政策的微调。这些,赵光义都还做得不错,维持了宋朝的经济文化继续繁荣的势头,做到了国泰民安,社会富足。

4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赵匡胤和赵光义都是谋朝篡位的好手,都是流氓,做人不厚道,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结果一位现世报,一位百年之后遭到报应。





赵匡胤秘密策划陈桥兵变可见其政治才能,趁大家没反应过来,先坐上皇位这第一把金交椅才说,然后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决心雪夜访赵普君臣二人定下先南后北的统一大业UI这南方诸国的平定宋朝国力大增,赵匡胤修建库房存储绫罗绸缎金银珠宝,准备从契丹手中购回燕云十六州这道中原的天然屏障,即便勾不回来,用百匹绫罗绸缎犒劳战士通过北伐一定能够收回燕云十六州,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成功收回兵权赵匡胤深知开封易攻难守,想要钱都洛阳引起赵光义的不满坚决反对,赵匡胤只好妥协,不料百年之后,开封被金人攻破掳走大宋朝的两位皇帝,



赵光义文治武功都赶不上赵匡胤,两次北伐的失败,使大宋朝错失统一天下的机会,赵光义不知道战争的严酷性,还瞎指挥,赵光义偃武修文的国策就是个大错误,强大的国家没有强大的军队保驾护航是行不通的科威特强大不,被伊拉克一夜之间占领所以国家建设必须两手都要硬西方世界别有用心的炒作宋朝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看门人的收入都比西方贵族高,意欲何为,要我们重蹈宋朝的悲剧,简直痴心妄想




赵匡胤的治国才能比赵光义高很多。




5

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治国才能对比。

赵匡胤生平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人 ,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枢密使郭威,投身行伍。他受后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后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恭帝禅位。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他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除此之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谥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赵光义生平

赵光义(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赵光义在位共二十一年,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对比:

赵匡胤在位16年,50岁猝死。34岁之前一直跟随后周柴荣南征北战。陈桥兵变也可以看出赵匡胤的野心和手腕。柴荣死前数月,也就是959年,柴荣在行军路上,审阅各地所上文书,得到一只皮口袋,袋中有一块三尺多长的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柴荣感到这件事十分奇怪。当时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柴荣卧病回京,命赵匡胤任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接替张永德。同年,柴荣驾崩,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后周恭帝)继位,赵匡胤改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笔者猜想柴荣之死很有可能是赵光义的阴谋毒害。

960年,赵匡胤家传消息,说北汉大举入侵,骗的兵权,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赵匡胤显示政治手腕,“杯酒释兵权”,中央集权,平定南方。

976年,赵匡胤召见赵匡义进宫,这一夜,烛影斧声,赵匡胤薨。

赵光义在位22年,59岁病死。37岁即位。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主要推手。赵匡义的野心极大。同时也是一位权术高手和阴谋家,更是用毒暗杀的高手。

宋太宗朝与北方辽国契丹政权、西北夏州党项政权间的战争频发。为了更好地控制与驾驭出征将帅,宋太宗开始实行“将从中御”的政策,授予出征将帅应对谋略、攻守计划,或授以阵图以指挥前线将帅作战。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宋太宗朝“将从中御”政策施行效果并不尽理想。 赵光义对辽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均以失败告终。两次北伐中,军粮需求量大、百姓不堪重负;幽州及其周边遭遇兵燹,军粮供给受限;军粮征调地域较广、转输难度大。军粮供应的困境限制了宋军的军事行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赵光义两次北伐的失败。 几次边陲防线的失利、后方起义的爆发遏制了北宋进一步开辟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转为重内虚外。

评价:①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②不择手段,急于登台。③赵匡义小人之言。

综上所述:政治才能,赵光义强于赵匡胤;军事才能,赵匡胤强于赵光义;文化:赵光义强于赵光义;品性:赵匡胤强于赵光义。但是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和唐太宗齐名的雄主,综合来说是远远强于赵匡义的。

6


要说行军打仗,那么赵光义拍马也赶不上自己哥哥赵匡胤,但是要说治理国家,赵光义确实要比他大哥高明一些。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其实是五代中后期很正常的操作,事实上地方节度使的军力从后唐庄宗大杀魏博牙兵以及家属后,真正能威胁到中央的地方武装只剩下太原。

这是因为作为以沙陀人为主的代北军事集团来说,太原有特殊的意义。

但是从后汉开始,中央禁军实力已经不是太原一镇可以媲美的了,这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个是从李嗣源开始后唐、后晋、后汉三代都在不停强化侍卫亲军(禁军)的力量;另一方面,随着石敬瑭、刘知节两代帝王从太原起家,大量代北武士跟着这两位皇帝进入中央腹地(主要是升官发财),这也变相削弱了太原作为地方势力的实力。

从后汉开始,把功成名就的禁军将领外派到地方“挣钱”就已经屡见不鲜,石守信等禁军将领甚至可能正期盼着赵匡胤把自己外派到地方去挣钱。

老实说,宋太祖死时北宋和之前五代没什么区别,至少当时人没觉得有区别,所以北宋史学家才会说赵匡胤去世时,社会环境“一如五代”。

真正让宋朝摆脱五代影响,重新成为一个正常朝代的,其实是赵光义。


赵光义主要做了以下这么几件事:

第一, 灭北汉

今天我们后人不觉得赵光义灭掉北汉有什么了不起,但事实上北汉存在意味着无论是后周还是北宋,在法理上并不完全占理,毕竟郭威、柴荣、赵匡胤都曾经是后汉的臣子。

而北汉如果有一天真“做大”了,挥师南下了,各地对“北汉”究竟有多抵制,这都是要存疑的。

所以灭北汉对于宋朝来说,是解决掉一个很大的隐患。类似于曹魏灭蜀汉,从此汉朝是彻底不可能“再兴”一个道理。

而且从军事上说,赵匡胤之所以没能解决北汉,主要是解决不了辽国援军问题,而赵光义则顺利的解决了辽国援助北汉军队,这也为赵光义灭掉北汉后直接北伐幽州埋下了伏笔。

第二, 两府三司制度是赵光义确立的

其实宋朝两府三司制度的影响并不比隋朝三省六部制度小,只不过因为是赵光义确立的,所以非专业人士不太清楚。

其实五代以来,宰相权力大量被枢密使侵占,皇帝更愿意和枢密使商量国家大事,然后让宰相去执行,宋太祖朝枢密使虽然权力没有五代那么大,但还是侵夺了一部分宰相权力。

一直到宋太宗时期才真正确立了两府(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立的制度。

第三, 大规模改革唐代科举,明清科举制度本身也是延续赵光义的政策

科举取士一直到宋代才真正成为士大夫进入朝廷的主要途径,而这就是在赵光义时期完成的,而且是赵光义有意这么做的。

赵光义首先大大的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两宋科举取士的人数是唐朝的4.5倍,源头就是从宋太宗“扩招”开始的。

其次,赵光义简化了科举的程序,唐代科举进士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真要授官必须经过吏部的考试或者挑选,在唐代考上进士几十年候补的有的是。宋太祖时期也依然延续唐代科举。

真正考上进士就立刻授予官职,这是赵光义做的改变,从此一直到清朝灭亡,进士及第即授官成为了惯例。

北宋一朝,通过科举成为宰相的占到宋朝宰相人数的92%,这大大高于唐代的78%。


第四, 立太子

这个之所以放在最后,不是因为不重要,而是因为太重要。

千万不要以为“立太子”有什么了不起,从晚唐被宦官拥立的唐昭宗傀儡太子开始算,一直到宋太祖去世,一共91年时间里五代和宋初没有一个明确的“太子”。

为什么五代到宋初91年不立太子,我之前详细说过,这里就简单说一下,因为五代是乱世,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没有真正稳定下来,大家对皇帝的看法还是“兵强马壮者为之”,所以不愿意明确立太子,也顾不上。

而宋太宗本人其实也深受五代遗风影响,其实本心不愿意立太子,但是不明确立太子,很容易造成清朝那种“九龙夺嫡”的情况,导致朝局不稳,所以宋太宗思前想后还是最终立了太子。

宋太宗立太子,不仅大臣们觉得心安,就是当时开封老百姓也纷纷称赞太子是“真社稷之主”,还惹得宋太宗发牢骚,觉得太子抢了他这个皇帝的风头。

其实老百姓之所以盛赞太子,不是因为太子有什么了不起,而是立太子这件事标志着宋朝告别了五代乱世,回归到正常王朝,那么老百姓也可以过安生日子了。

以上就是赵光义在内政上做的事情,其实赵光义仅一个科举扩招,进士直接授官就足够名留史册了,因为这两个举措影响了后面一千多年。

7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当然,毛主席的这首诗可不是为了夸他们。前半句只是为了给后半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来做铺垫。但是,能够在毛主席诗文中出现的封建君王不多,且都是鼎鼎大名的。赵匡胤能与“千古一帝”秦始皇、“汉武大帝”刘彻、“准千古一帝”李世民、“上帝之鞭”成吉思汗并驾齐驱,可见其能力是不凡的。

赵匡胤与赵匡义

赵匡胤,北宋开国皇帝,原为后周大将军,发动“陈桥兵变”之后,黄袍加身,篡夺政权,统一华夏。赵匡义为赵匡胤之弟,赵匡胤称帝之后,为了避名讳,改名为赵光义,登基之后改名为赵炅(jiong)。

首先,治国讲究“文治武功”,就武功来讲,赵匡胤肯定是碾压赵匡义的。这也是赵匡胤最大的功绩。

公元960年,赵匡胤登基称帝,建号建隆。而后利用15年时间,先后攻占荆湖、歼灭后蜀、南汉、南唐,实现了乱世一统。这也是继秦始皇扫清六合、隋文帝席卷八荒之后,又一次从分裂之中统一华夏。至此,除燕云十六州、北汉外,大的领土格局基本定格。(赵匡胤一直打算从契丹手中赎回燕云十六州,后突然离世,未能实践)

其次我们来说文治。

赵匡义继承的是赵匡胤的衣钵,其政治纲领上与赵匡胤也是大同小异。赵匡义最大的政治建树在于收复吴越地方、平定北汉,彻底终结五代十国。但这毕竟是承上启下,若是没有赵匡胤打下的政治基础,赵匡义又岂能如此轻易的得手。

对契丹人的态度上,赵匡胤与赵匡义不同。两人出发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燕云十六州”必定要拿回来,区别在于赵匡胤主张赎买,而赵匡义主张武力收复。结果赵匡义时期,两次对辽用兵,都以失败告终,迫不得已对契丹采取守势。

在基本政治格局方面,赵匡胤与赵匡义相似。赵匡胤出生行伍,最了解武将专权的后果,在两次“杯酒释兵权”之后,武将军权基本被盘剥一空,“重文轻武”的种子已经埋下。赵匡义时期,继续“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这一点,两人是相同的。

在经济建设方面

五代十国时期,经济建设缓慢,各国之间明枪暗箭,步调不统一,外加黄河几次泛灾改道,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赵匡胤统一华夏之后,加强防洪抗灾,大编辑植树造林,建立防洪带。赵匡胤对此十分重视,每年隔三差五的都会去巡视,所以效果显著。

其次,赵匡胤奖励农耕,轻徭薄赋。另外,也是较为重要的一点,在北宋时期,对重农抑商的制度有所松懈,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打破了原有市坊制度,出现夜市。百姓手中有了钱,生活自然美滋滋。所以,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宋朝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最接近“藏富于民”的社会时期。

赵匡胤的一系列举措,恢复了国家经济,国泰民安,百姓获得了久违的和平安乐。因此,赵匡胤时代亦被称之为“建隆盛世”。赵匡义继位之后,继续发展经济生产,让北宋人民生活更上一个台阶。

结束语:赵匡胤与赵匡义的政治举措、经济举措十分接近。赵匡胤为文武全才,赵匡义继承并发扬,成为后继明君,两人的治国才能,实在不能分出高下。若果实在要分,那自然是赵匡胤更胜一筹,毕竟赵匡义走的就是赵匡胤预先设计的路子。

【延伸】: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十六州具体指:幽州、顺州、儒州、檀州、蓟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妫州、武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云州。

燕云十六州自古隶属与中原王朝,在公元936年,时任后唐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起兵反后唐,为了获得契丹的支持,向契丹主动献媚,契丹派兵帮助石敬瑭建立后晋。后晋建立之后,石敬瑭自称为“儿皇帝”,与辽太宗建立“父子关系”。两年后,按照约定,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辽国。

直到1276年,忽必烈建立大元王朝之后,历经340年,“燕云十六州”才与中原大地再次相拥。

【拓展】:赵匡胤之死

赵匡胤之死,至今都是一个未解之谜。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湘山野录》记载的“烛影斧声”之说,赵匡义谋杀赵匡胤登上帝位。

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里,赵匡胤邀请弟弟赵匡义前来喝酒饮宴,晚上两人共寝一室,第二天就传来赵匡影暴毙的消息,年仅五十岁。二十一日,赵匡义登基称帝,是为宋太宗。

关于赵匡胤的死,史书上是寥寥几笔,野史是众说纷纭。究竟历史真相为何,怕是只有历史本身知道吧!

【文 / 楚南青史君】

【若有观点,欢迎评论。点赞关注,感激涕零!】



8

太祖军事厉害,治国一般;太宗治国不错,军事为零。

9

大宋之前的五代十国,中原混乱了五十多年,并且小国林立,各自为政,相互争战不已,致使民无聊生。

赵匡胤陈桥兵变以建宋,依赵普先易后难的战略,先后灭,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并为收回燕云十六州作出了大致的規化,完成了国家绝大部分的统一。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虽有利有弊,但在当时,对稳定政权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位期间,大宋的统治构架基本完成,施政措施趋于稳定,治理黄河,发展农业,减少税收,渐成新朝气象。毛主席唐宗宋祖并提,有其实呢。

而赵光义仗太祖余威,平北汉,降吴越,非其之能,对内斗狠,对外怀诈,战必输,攻必败。

宋之弱,始于赵光义,与其兄不可同日而语。

10

毛主席都说过唐宗宋祖,当然是宋太祖赵匡胤治国更高。

1、一个是开创之君,一个是守城子君。

用一个不恰当的例子,萧规曹随。西汉天下初定不久,丞相萧何身故,皇帝任命曹参当丞相,而萧何当丞相不像其他人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像平常一样,原来怎么处理还怎么处理。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史称"萧规曹随"。

2、没有杀无辜之人

什么是无辜,大战之间,敌对之间没有无辜,所谓无辜就是前朝皇室,还有和赵匡胤兄弟二人打天下的兵将。最有名的莫过于丹书铁券。这是赵匡胤赐予后周皇室柴氏一族的,只要不是谋反的罪名,死罪可赦,还不能动刑,谋反的罪名也只能诛其首恶。再有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提前解除了藩镇割据的出现。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