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汉书》以及《三国志》里均对十二金人有明确的记载。可见历史上十二金人不是传说,确实真实存在。

既然确有其物,那么十二金人去了哪里呢?我们就把历史的谜团进行层层剥笋,结合一些史料,仔细分析探讨一下:

说法一:作为随葬品藏于秦始皇陵墓。

十二金人是秦始皇消灭六国一统天下的象征,是他生前喜爱之物,好大喜功的秦始皇去世以后,被当成了随葬品埋入了秦始皇陵。由于秦始皇陵没有发掘,因此,十二金人是不是埋葬在秦始皇陵没有直接的证据。

说法二:项羽放火,焚毁在阿房宫里。

这个说法比较牵强。因十二金人是立于阿房宫的大殿前,楚人一炬,项羽一把大火烧毁了阿房宫,因此也有人说是十二金人和阿房宫一起都葬身火海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铜的熔点在900度以上,普通的大火是很难烧化的。因此这种说法不太靠谱。

说法三:董卓毁铜人,以铸小钱。

这个说法比较有可信度。《三国志?魏书?董卓传》明确记载了董卓毁掉铜人,铸造成五铢钱。凭董卓的为人,这种事他干的出来,汉武帝的陵墓不就是他盗取的吗。《后汉书》及《资治通鉴》都有董卓毁铜人铸铜钱的记载,这个说法应该比较实锤。

说法四:董卓毁十,苻坚毁二。

还有一种说法是董卓只毁掉十个铜人,自己就被吕布杀掉了。后来,剩下的两个被曹睿从长安迁往洛阳。到了前秦,苻坚一统北方,又运到长安销毁了。从这以后,再也没有关于铜人的记载。

其实,十二铜人在不在已经不重要了,为政者得民心,以苍生为念,何须铜人以慑天下。

最佳贡献者
2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九《孝灵皇帝下》:“董卓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取雒阳及长安铜人、钟虡、飞廉、铜马之属以铸之,由是货贱物贵,谷石至数万钱。”

这个记载应该是可信的。董卓就是个蛮汉子,不懂历史文物的珍贵之处,加之其要扩张要打仗还要享受,用钱的地方多了,被他熔铸为钱不稀奇。

3

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为了防止六国余孽复辟,便收集了天下兵刃铸造了12尊铜人。贾诩的《过秦论》中这样写到“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可是秦朝灭亡之后,秦始皇所铸的12铜人,却不见了踪影,成为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谜团,那么这12铜人究竟去了哪里,我们也许能从历史遗留的蛛丝马迹找到些许线索。

第一种就是西楚霸王项羽攻克咸阳之后,火烧阿房宫,十二铜人也跟着一起被烧毁,秦朝末年朝纲不振,群雄四起,西楚霸王项羽在攻入咸阳之后,阿房宫等来了楚霸王项羽,项羽军队入关后,看到这座奢华壮丽的宫殿,在看到秦王朝统治下百姓的贫苦生活,一怒之下将阿房宫纵火烧毁。后人对项羽火烧阿房宫这件事情深信不疑,也被无数的文人墨客挥笔书写过无数故事。这个说法一直流传,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有考古专家对这个说法提出了质疑,原因是经过考古专家的勘探和细致的研究,确定阿房宫并没有被火烧过的痕迹。而秦咸阳宫却有火烧过的痕迹,项羽当年烧的是秦咸阳宫而非阿房宫。

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应该指的是秦咸阳宫。经过专家的再次考证,发现阿房宫仅是建成了前殿的夯土台基的建筑,其它工程尚未动土。专家推断出一个大胆的结论,难道阿房宫当时并没有建成?

这毕竟是猜测,专家又结合了大量的历史古籍,以印证这一结论。阿房宫建造时间是公园前212年,但在公园前209年,出去寻求长生不老药的秦始皇在路上就病死了,这仅仅三年时间,这么巨大的工程,更何况当时还有始皇陵在建,阿房宫只建了东西北三面墙的夯土台基,是很有可能性的。所以就此来看,这项猜测并不一定为真存疑。

第二种猜测是是十二铜人毁于东汉末年,残暴的董卓用掉十个铸铜钱,另外两个是被草木皆兵的苻坚所销毁,也有说全被董卓所毁,这种说法源于《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的记载,“(董卓)悉椎破铜人、钟虡,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鑢。”除了《三国志》之外,《后汉书》和《资治通鉴》同样如此记载。“悉”显然有“全部”的意思在内,且董卓是用来铸造铜钱的,自然是越多越好。毁掉十坐之说,这种说法则源于《关中记》的记载,“董卓坏铜人,余二枚,徒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后石季龙徒之邺,苻坚又徙之长安而毁之。”也就是说,董卓将其中十座销毁铸成铜钱,而剩余的两个则被他下令迁到了长安清门里。之后,魏明帝曹叡又下令将两个铜人晕倒洛阳,但仅仅运到霸城,便因为金人实在太重,不得不放弃。到了东晋十六国时,后赵国君石虎又将这两个金人运到了邺城。最后,前秦苻坚又将这两个金人从邺城运回长安销毁。不过《关中记》并非正史,可信度要打折扣,《魏略》中虽然有提到两个铜人,但却并未记载是否为秦铜人。

不过,在我看来,既然董卓是要用铜人来铸造铜钱,岂会只用掉十座而留下两座?我认为十二座全部被董卓毁掉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最后一种说法是其实十二铜人并未被销毁,因为它是秦始皇最爱之物。陵墓建好之后,一直随同其他的金银珠宝一起陪葬。由于社会技术的原因,秦陵挖掘暂时不能进行,至于十二铜人到底在不在秦始皇的陵墓里,就无法轻易说清楚了。

4

秦始皇确实铸造了十二个巨型的铜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意思是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天下的兵器收缴上来,铸造成大钟架和十二座巨大的铜人。古代称铜为金,所以金人其实是铜人,这些铜人就放置在阿房宫的前面。

秦始皇为什么要铸铜人,这些铜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汉书》中记载:

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於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

意思是说,秦始皇二十六年,在临洮地区出现了十二个身高五丈的巨人,都穿着少数民族的服装。所以秦始皇照着这些巨人的样子铸造了十二个铜人,而且这些铜人应该都是跪坐的样子。

到了汉代,这些铜人被搬到了长乐宫大夏殿的前面。王莽时期,王莽曾梦到有五只铜人站起来。他想到铜人身上刻有“皇帝初兼天下”的字样,就命人把梦中站起来那五只铜人身上的字给凿掉了。

到了东汉末年。董卓在诸侯联军的讨伐下,挟持汉献帝由洛阳迁都长安,就打起了这些铜人的主意。《三国志》记载:

悉椎破铜人、锺鐻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

意思是说董卓把铜人和铜钟架毁掉,铸铜钱用了。《后汉书》中也有类似记载:

悉收洛阳及长安铜人、钟虚、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

而且明确说了,董卓毁掉的就是秦始皇铸造的铜人。还说秦始皇因为临洮出现巨人而铸造铜人,现在又被临洮人董卓毁掉,不论铸造铜人还是毁掉铜人都属于残暴的行为。

到这里应该很清楚了,铜人被董卓毁掉了,但是还没完,董卓可能没有把十二只铜人全部毁掉,原因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是还没来得及就被吕布杀了,也许是铜人太大了,不用全部毁掉就够用了,总之留下几个。因为到魏明帝曹睿的时候,长安还有铜人。《晋书》记载:

魏明帝青龙中,盛修宫室,西取长安金狄,承露盘盘折,声闻数十里,金狄泣,於是因留霸城。

金狄就是铜人,因为前面说过,铜人都穿狄服。这里的意思是说曹睿在洛阳大修宫殿,想把长安的幸存下来的铜人和盛露盘运到洛阳去,这个盛露盘是汉武帝铸造的仙人盛露盘。结果这些大家伙都太重了,盛露盘在半路上摔坏了,响声传出数十里,而铜人竟然流出来眼泪。曹睿也没办法,只得把铜人留在了霸城这个地方。霸城距离现在的西安不远,那里还曾有过叫做铜人原的地名,据说就是当年铜人留下的地方。

关于董卓留下了几只铜人,有两种说法。主流的说法是两只,这两只铜人在后赵时期,被石虎运到了邺城,到前秦时又被苻坚搬回长安销毁。

另一说法是董卓毁掉了九只铜人,留下了三只。所以后来被石虎和苻坚搬来搬去的也是三只。只是最后苻坚毁掉的是两只,另外一只被愤怒的老百姓给推倒了陕北的黄河里。后来还有人见过铜人的头露出来。

还有一种说法,曹睿当年因为没能把铜人运到洛阳去,就自己铸造了两个铜翁仲(铜人像),如《晋书》记载他:

发铜铸为巨人二,号曰翁仲,置之司马门外。

而后来无论被苻坚毁掉的,还是被推到河里的,都是曹睿铸造的铜翁仲,而不是秦始皇铸造的铜人。那些曹睿没能搬走的铜人很可能还躺在铜人原的地下。

5

关于秦始皇铸造十二铜人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说法一:有一天,秦始皇做了一个梦,梦里面天象大变,昏暗无光,到处神魔鬼怪作乱,这时,突然出现一个道士,对始皇说:必须制作十二金人,才能坐稳江山,保证天下太平。所以,秦始皇醒来后,立马下令把全天下的兵器都收缴起来,在咸阳日夜赶工,铸成十二个铜人。有学者指出,秦始皇一生中比较听信方士的话,所以此种说法有一定的可信度。

十二铜人

说法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就已经在思考怎么让自己的江山长治久安,传至万世。秦始皇认为,之所有民众会造反,就是因为他们手里有兵器,所以必须想办法把民间的兵器都没收。

秦朝

秦始皇苦思冥想,贸然下令收缴兵器,又怕引起不必要的动乱,怎么办呢?他想了个办法,安排人做了一首童谣,“渠去一,显于金,百邪辟,百瑞生。”这首童谣的意思就是,要让天下太平,百姓安定,就必须把铁器都集中起来,铸成金器(在古时候铜器就是金器)。童谣正中秦始皇下怀,赶紧假借天意,颁布诏令,收缴民间所有兵器,铸成铜人,镇守在咸阳宫。

秦国

 二千多年过去了,十二铜人早就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不见,它们究竟去了哪里,是怎么消失的,一直以来都争论不休,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项羽攻进咸阳城的时候,一把大火把咸阳宫连同阿房宫烧了个精光,十二铜人自然也是毁于这场大火之中。这个说法从元朝开始流传,明朝的时候,有典籍正式记载,但是说法不可信。

秦兵

  2、有专家指出,十二铜人在汉代的时候,还是镇国之宝,矗立在宫廷,展示皇家威仪。在东汉末年,董卓乱京城,把十个铜人销毁,铸成了铜钱,剩余两个被他拖到长安城清门里。到了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让人把剩下的两个铜人运到洛阳。由于太重,难以搬运而终止了行动。后来苻坚统一北方后,把这两尊铜人运到长安进行销毁。至此,历经600多年的十二尊铜人全部被毁,渣都没有剩。

铜人。

 3、还有种说法,说十二铜人是秦始皇生前钟爱之物,故而把十二铜人当做陪葬品,放入秦始皇陵中,在地下守卫秦始皇。这个说法真假难辨,估计只能等有机会挖掘秦始皇陵才能揭晓了。

  不管怎么说,这十二铜人给人留下太多的谜团了,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遐想空间,卫斯理小说当中有一章,还讲到秦始皇铸造十二铜人,是为了方便和外星人联络,类似于机场的塔台。这也是脑洞大开,为我们提供绝妙幻想素材。

6

秦始皇陵的规模,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千米(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这时什么样的一个概念,丞相李斯则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

如此大的规模别说12个铜人不知去向,就是修建陵墓的几十万囚徒没有消息,也是没有任何悬念。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更好的统治,把各国的兵器进行登记收缴,然后铸成了传说中的12大铜人,当时的工艺也是叹为观止,如此巨大的铜人,制造过程就是人多也是非常艰难的。

铸成铜人的初衷一是因为有术士告诉秦始皇12巨人可以去百邪,镇守大秦天下,还有就是12个铜代表12地支,排放在阿房宫的门前,,代表着已经大一统的中国可以周而复始的运转下去,帝业用作,千秋万代。

其实在开头说的,正史里面对12铜人有明确的,铸成记载,但是具体的去向并没有记载,有很多愿意相信跟随秦始皇进入陵寝,愿意接受的原因就是因为真的进入陵寝的话,我们现代人可能还有见到的机会。

以现有的学者指出,十二铜人毁于东汉末董卓和前秦王符坚之手。汉末,董卓率兵攻入长安,将其中的10 个铜人销毁后铸成铜钱。剩下的两个被他迁到了长安城清门里。三国时魏明帝也曾命人运送铜人到洛阳,因为太重难以搬动而放弃。

还有就是项羽当年火烧阿房宫给一起毁了,但是支持这项说法很少,项羽再是暴君这么现成的军饷,项羽怎会舍得将他付之一炬,更何况当时项羽已经控制了咸阳,随时可取,并非攻城略地后的仓皇逃跑,所有支持此说法的甚少。

7

根据历史记载,十二铜人身高大约有16米之高,在十二铜人中,最小的也有30吨,最大的则有87吨之多,立在咸阳城非常的壮观。

后来经过专家的不懈努力,发现了十二铜人筑造土台,该土台位于咸阳市淳化县铁王乡梁武帝村甘泉宫遗址的两个大夯土台,土台底部周长都在200米以上,根据考古发现,史书上记载的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铸造十二铜人,确有其事,但是后世的我们却找不到十二铜人留下的痕迹,那这十二铜人究竟去了哪里了呢?史学界对此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西楚霸王项羽火烧阿房宫的时候,连同十二铜人一起烧毁,但是,小编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可靠,因为后面的考古发现,项羽根本没有火烧阿房宫,项羽烧的有可能是咸阳宫,因为项羽灭亡秦朝的时候,阿房宫还没有建起来,所以,这种说法小编觉得倒是可以排除。

第二种说法是东汉末年,董卓篡夺皇位,独掌朝政,为了铸造铜钱,就直接在这十二铜人身上取料,最后用掉了十个,还剩下两个,据说一个被安放在长安城内,另一个则被安放在长安城以东的灞城南,但是,考古学家依旧没有在这两个地方见到铜人的踪迹。

还有一种比较乐观的说法,有人们根据史料记载推测,认为12个铜人并没有被销毁。因为12个铜人是秦始皇生前的喜爱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工程完工后,12个铜人连同其他的精美珍宝一起随着秦始皇的死去被当作随葬品葬于陵墓中了。现在,由于一些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发掘工作暂时还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8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史书上,都对秦始皇铸造十二金人言之凿凿。秦始皇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加强中央集权,以弱天下之民。这十二金人是秦汉时期最大的青铜器,代表了当时铸造业的最高成就。那么,这十二金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十二金人最终都被毁坏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被毁坏的情形,各种书籍中记载的却是不一样,甚至彼此之间还相互矛盾,更加增加了后人论证的难度。

十二金人铸造好之后,最初是被安放在阿房宫前面。等到秦末大乱,项羽入关后,一把大火把阿房宫烧成灰烬,十二金人也就被埋在了废墟之下。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等到刘邦建立汉朝,国都由洛阳迁往长安后,十二金人被重新发掘,安放到了长乐宫前。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王莽时期,有了改变。因为王莽改制时,曾梦到金人由跪立改为站立,被王莽认为是不祥之兆。在王莽授意下,金人前面的铭文被破坏,但主体得到保全。

等到了东汉末年,各地割据势力逐渐形成。后来,董卓进入长安后,为了解决粮草问题,决定把十二金人融掉,铸成铜钱。等到第十个金人被毁坏后,董卓也被杀害。剩下的两个金人,又算逃过了一劫。

而到了曹魏时期,魏明帝想将这两尊金人运往洛阳。一来为了“祥瑞”,二来为了长生。只是金人的重量太重,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之后,金人才被运到灞桥附近。无奈之下,魏明帝曹叡只好放弃原先的打算。

此后,后赵皇帝石虎,为了装点门面,把金人运到邺。等到了后秦苻坚时,再次把金人由邺运会长安销毁。至此,十二金人已经全部被毁坏。

十二金人全部被毁坏,后人只能依据零星记载,去推断金人的作用、形态、形象以及重量等,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

9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始皇攻灭六国后,收缴天下兵器,熔铸成为十二座铜人,重达“千石”,放置于宫廷之中。然而,这十二座高大的铜人如今早已不知去向,那么它们到底去了哪里呢?

秦始皇曾熔铸十二座铜人,体型巨大且重量极重

关于这十二座铜人,《史记·秦始皇本纪》明确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而除此之外,《史记索隐》等史料同样对此有所记载。

在各种史料记载中,虽然关于铜人的称呼各有不同,例如钟鐻、金人、钟、金狄人、翁仲、铜人等,但却均表明这十二座铜人曾经是真实存在的。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名称,则主要是由铜人的特点造成的,例如因铜的颜色为黄色而被称为“金人”,又因空心而被称为“钟”,还因外形为夷狄人而被称为“金狄人”。

关于铜人的重量,史料中有“重各千石”(秦始皇本纪)、“钟小者皆千石也”(《三辅黄图校注》),“各重三十四万斤”和“各重二十四万斤”四种记载,不过如此庞大的铜像显然是无法具体称量的,因而这些基本都是估算数字。而根据这些史料换算,这十二座铜像最小的也应该在30吨以上,大的则重达87吨以上。

至于铜人的高度,虽然史料同样有“高三丈”、“坐高三丈”、“有大人长五丈”多种记载,但从史料的记载推断,这十二座铜人应该部分为坐姿(王莽曾梦见五枚铜人起立),而铜人身长五丈(约13.7米),坐高则为三丈(约8.12米),这便解释了这三个数字的来源。

从各种史料的记载来看,这十二座铜人不仅体型巨大,而且重量极重。那么,如此巨大的十二座铜人,为何最终不翼而飞,它们又都去了哪里呢?

铜人下落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中最后一种最为可信

关于铜人的下落,从各种史料记载和后人推断来看,目前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种说法。

1、毁于项羽。秦末天下大乱,前207年刘邦和项羽先后杀入关中,秦朝就此灭亡。《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杀入关中之后,“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因此,有说法认为,秦始皇所铸的十二座铜人,要么被毁于这场持续了三个月的大火,要么被项羽所捣毁。原因在于,项羽因为国仇家恨,对秦国充满了仇恨,这种仇恨之下使得他痛恨秦国的一切,包括能够代表秦国的一切制度、标志,如此高大的十二座铜人,自然也就成为了项羽仇恨和发泄的对象,最终被项羽所毁。不过,这种说法虽然合理,但却缺乏直接证据的支撑。

2、埋入皇陵。这种观点认为,这十二座铜人作为秦始皇时期的标志,可以说一定程度彰显了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因而乃是秦始皇生前最为喜爱之物,为了死后继续享受这份荣耀,秦始皇在营建皇陵的时候,便将这十二座铜人和其他一些生前喜爱的珍宝,作为自己的随葬品一起埋入了皇陵。不过,这种说法同样缺乏有力的直接证据,但若是为真,或许未来我们还能有幸见到这十二座铜人重见天日。

3、毁于董卓。与前两种说法不同的是,这种说法史料上有着明确记载。东汉末年,董卓为了铸造铜钱,而将十二座铜人进行了熔铸,不同之处在于毁坏的数量到底是十二座还是十座。

  • 十二座全部被毁。这种说法源自于《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其中有载“(董卓)悉椎破铜人、钟虡,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鑢”,这种说法认为这里的“悉”有全部的意思,《后汉书》和《资治通鉴》同样持这种说法。

  • 仅毁坏了十座。这种说法源自于《关中记》,其中有载“董卓坏铜人,余二枚,徒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后石季龙徒之邺,苻坚又徙之长安而毁之”。即董卓将其中十座销毁铸成铜钱,而剩余的两座则被他迁到了长安清门里,后魏明帝曹叡本想将其运到洛阳,但运到霸城后便因铜人实在太重而放弃。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石虎又将这两座铜人运到邺城,后又被前秦苻坚运回长安销毁。

这两种说法中,因《关中记》并非正史,普遍认为可信度较低,《魏略》中虽然有提到两个铜人,但却并未记载是否为秦铜人。而且,董卓毁坏铜人本就是为了铸造铜钱,岂会只毁掉十座而留下两座?因此,我认为十二座全部被董卓毁掉的可能性要更大。

10

还不知道:秦始皇十二铜人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仅修建了长城与阿房宫这两个宏伟的建筑,在阿房宫前还立有十二尊霸气的高大铜人,可直到秦朝覆灭,历史上都鲜有关于十二铜人下落的记载,这些铜人到底去了哪里?如今它们是否存在?如果您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就让小编来为您从头揭秘。

image.png

  秦始皇堪称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他不仅统一了纷乱百年的战国,更是让华夏民族迈进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融合时期。他在兼并天下后,为了能够让国家迅速发展,保持自己政权的稳定性,秦始皇做了很多的举措,如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收缴世间兵器,以防天下再有异动。

  为了能够彰显自己的盛世之功,秦始皇还特意命人将收缴上来的兵器熔掉,铸成十二个铜人,雄壮威武的立在阿房宫前。据史料记载,这些铜人“高三丈,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image.png

  陈直《三辅黄图校注》三辅黄图卷之一: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铜人),高三丈,钟小者皆千石也。

  通过上面的资料,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虽然铜人大小不等,但是换算一下,这些铜人的高度起码有八米到十三米,重量也在三十吨到八十吨左右。

  为何到了后世,这些铜人却消失不见了呢?关于铜人消失的说法有很多,最靠谱的说法还是董卓毁铜人。据史料《魏志·董卓传》记载,东汉末年,由于十常侍之乱,大将军何进紧急召董卓进京,可没想到,自此之后董卓开始祸乱宫廷,一直把皇帝当作傀儡,闹得天下苦不堪言。

image.png

  董卓进京之后,便下令将长安城外的铜人熔掉,仅留下两座铜人,权当是给了汉帝面子,融出来的铜汁被铸成了铜钱,用于给董卓挥霍。这在《三国志·魏书·董卓传》有明确的证明:椎破铜人十及锺鐻,以铸小钱。

  靠着十个铜人熔出来的铜钱,董卓在长安吃香喝辣,快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也幸亏后来董卓被诛杀,不然剩下的两个铜人也逃脱不掉被熔掉的命运。

image.png

  这两个铜人后来的命运又当如何呢?此事还得从史料中大海捞针般的寻找。据史料记载,在三国时期,魏国的君主曹睿曾经下令,把剩下的两个铜人运到洛阳。可是,当劳工们将铜人运到灞城的时候,由于铜人的重量太重,导致无法行进,这才作罢。其实根据这段史料记载,我们还是能找到关于铜人的蛛丝马迹。

  对于铜人这种几十吨重的大家伙来说,若是靠着人力搬运,绝非易事。同时代典故曹冲称象,就告诉我们,一头大象都需要用分石法来进行称量,又何况这么大的铜人呢?因此,如果想要搬运铜人,就必须用滚木法一点点的行进,方才奏效。要严加说明的是,这种方法肯定也是临时起意,任何人都不敢向皇帝打包票,一定能将其运输到目的地,因此这两个铜人被分批搬运的可能性很大。

image.png

  对于皇帝的旨意,任何认都不敢怠慢,否则脑袋搬家是必然的,只要有一点人力所能搬运的希望,也不会将铜人被迫停在通往洛阳的路上。这就说明在灞城,劳工们遇到了人力不可抗的自然环境,比如天降暴雨,或者是铜人陷入低洼处难以拖出等状况。

  根据以上推断,我们就能知道,当年曹睿命令运输的铜人,很可能已经被埋在了灞城附近的河道中,另一个铜人由于无法运送,依然立在长安城内,只不过现在已经被历史的黄沙,埋在古长安城的遗址中了。

  对于上述的史实,《关中记》有这样的记载:董卓坏铜人,馀二枚,徙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

image.png

  对于这两个铜人如今还是否存在?小编觉得,如果在史书中,没有找到关于后人销毁这两个铜人的史料证据。那么即使过去了两千年,这么大的两块铜疙瘩,是不可能自我分解掉锈蚀,全部消失,故此它们依然存在的可能性自然很大。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机缘巧合之下,它们会在考古中被发现,到时候我们可以重新一睹秦始皇铜人的真容和风采。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