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司马家族篡位时,大部分曹魏老臣的后代都不想保卫曹家。而且,大部分曹魏老臣的后代其实也没能力保卫曹家。

一、不想保护

曹丕登基后,出于稳固皇权的目的,对所有近支皇族,比如曹植、曹彰等,都进行了政治打压。而他的这一举措也导致整个曹氏近支皇族出现了人才断层问题。

近支皇族都被打压了,那么谁来维护曹氏江山呢?曹丕想到了夏侯氏、曹仁、曹真、曹休等远支皇族。终曹丕一世,曹魏军事力量都掌握在这些远支皇族手里。



▲曹魏皇权之下,以大司马权力最大,大将军其次。三公只是虚职。

按照曹丕的设想,近支皇族可能会篡位,而远支皇族概率相对较低。所以他很放心把权力交给这些人手上。但是,曹休、曹真这些远防亲戚和曹丕一样,都是短命鬼,而且子孙还不堪大用。因而到了曹叡时代,远支皇族也出现了人才断档,无人可用的地步。

我们知道,曹叡时代正好是诸葛亮北伐的高峰期,蜀汉接连发动北伐,孙权也适时对曹魏发动攻势。面对敌人咄咄逼人的架势,曹叡必须把军权交出,交给了司马懿、满宠这类有能力外姓士族掌握。否则,江山社稷就完蛋了。

所以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士族们开始接触到了兵权。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士族们品尝到了权力带来的愉悦感。

曹叡去世前夕,估计是他意识到了军权不能为外人所掌控。于是他决定收权,把一部分权力交给了远支皇族出身的曹爽。让曹爽和司马懿相互制衡,以确保曹芳的皇位稳固。

曹爽是曹真长子。他这个人有没有本事,不好评价。但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曹叡让他和司马懿共同辅政,绝对是看走了眼。

因为曹魏的政治结构很简单,就是皇帝与士族共治天下,只要与士族搞好平衡,朝廷就能相对稳固。曹丕时代,曹叡时代,在这方面做的都还算及格。但是到了曹芳时代,由于曹爽的进一步收权,平衡被打破了。

而平衡一旦被打破,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士族开始与皇权离心离德。

其实我们回顾一下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前的历史就可以发现,无论曹丕、曹叡怎么削近支皇族,曹爽怎么削司马懿一家人,士族们都没有吭声。

因为在士族们看来,近支皇族被削,与他们没关系。司马懿被削,那也是他权力太大了导致的结果,削司马懿,也跟他们没怎么关系。反正自己也没权,削不到自己头上来。

但当曹爽把魔爪伸向其它士族群体后,大家这才发现,曹爽的野心很大,他是要把士族一锅端。再不反制曹爽,大家都没得玩。于是士族们也就纷纷站在了司马懿一边。

而从这个时候开始,士族对曹魏的忠诚,其实就不存在了。

比如当时的颍川荀氏。由于荀彧是被曹操害死的,荀氏本来就对曹家怀有恨意,本来跟曹家的关系就不好。而曹爽现在又无差别的打压士族,伤害到了他们的利益。他们怎么可能还支持曹家呢?司马氏篡位前后,荀彧的儿子荀顗打一开始就站台司马氏。曹氏大权沦落,这在荀顗看来,是天道有轮回,你曹家也有今天?

还比如弘农杨氏。由于杨修被杀,杨氏的族长杨彪与曹家关系一直就很僵。曹丕多次想缓和关系,但杨彪根本就不领情,到死都不做曹魏的官。所以杨氏一族与曹家的关系其实也很一般。曹氏大权沦落,这在杨家人看来,也是天道有轮回,关我屁事。

再比如说河东贾氏,颍川种氏,高唐华氏和东海王朗。虽然他们与曹家无仇无怨,但问题是贾逵、钟繇、华歆、王朗这些人,本来就是一帮投机分子。他们的政治主张是谁当皇帝都可以,谁当皇帝都就跟谁联姻,谁当皇帝他们都劝进,争当开国功臣。

在他们的心里,根本不存在皇位只能由曹家人坐的概念。所以曹家大权旁落,在他们后代的眼里自然也只是汉献帝禅让的重演。汉家四百年江山都能让,在位才四十余年的曹家凭什么不能让呢?(曹丕当年被这些人扶上位时,应该没想过这些人的后代,也用同样的方式抛弃了曹氏)

▲如果历史上的王朗真是被骂死的,我想曹家后人应该会很解气吧

另外,有人站台司马氏,自然就有人反对司马氏。比如高平陵政变后,王凌、文钦、诸葛诞等人就起兵反对司马氏专权。不过,他们反对司马氏,不是为了做曹家的忠臣,而是他们认为司马氏能篡权,自己也可以。他们想取代司马氏,来一把黑吃黑。

从以上种种列举就可以看出,曹魏政权的根基打一开始就不稳固。大部分重臣都是顺风表忠心,逆风挖墙角。从始至终都没有几个人愿意为曹家出头。


二,没能力保卫

老臣们的二代除了不想保卫曹家外,其实相当一部分官二代也没能力保卫曹家。因为当政权稳固后,一个人的上位要论资排辈,官二代们年轻,没资历,也没有才华(相当于父辈),很多人都没能掌握实权。

比如说程昱的儿子程武、程延;贾诩的儿子贾穆、贾访、贾玑;郭嘉的儿子郭奕。在历史上都是默默无闻,官职最高的人也就是太守。像他们这类人,不管是帮忙造反,还是阻挠司马氏篡位,其实都起不到什么大用。

还比如一票老将的儿子。张辽儿子张虎,官职只到偏将军,在当时属于第五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校级军官;于禁、徐晃、张郃的儿子更惨,于圭、徐霸、张雄根本就没有当过官,只有爵位。这就可想而知,这帮人相比于父辈是混得有多寒碜。

典韦的儿子典满,许褚儿子许仪,李典的儿子李祯同上,也都是草包。尤其是许仪,他在司马昭伐蜀期间(灭亡蜀汉的那次),因为没有及时修补道路,居然被钟繇的儿子钟会下令斩了。可叹他爹许褚那么骁勇,儿子居然死的如此憋屈。

与以上凡夫俗子相比,乐进的儿子乐綝是最争气的,封亭侯,官至扬州刺史。然而他是支持司马师的。他跟王朗的儿子王肃,贾逵的儿子贾充,华歆的儿子华表,庞德的儿子旁会等人一样,打一开始抛弃了曹氏。

当然,大部分官二代是草包,不等于所有的二代都是草包。毌丘兴的儿子毌丘俭,陈群的儿子陈泰就是当时的杰出人物。司马师废黜曹芳时,毌丘俭起兵护驾,但因为是孤军奋战,所以很快就被司马师消灭。(毌丘俭报答曹叡的知遇之恩)

陈泰有点本事,在西北跟姜维互有胜负,他也有点良心,政治上同情曹氏,坚决反对司马昭弑君。但是,他的政治智商不够。该出手时不出手,等到司马昭大权独揽之后,他再去骂司马昭不忠,要求杀贾充。可这又有什么用呢?

或许在别人看来,当年曹丕、曹叡对他们陈家那么好,可连陈群的儿子都不清君侧,我们又凭什么当这个出头鸟呢?后来陈泰被排挤,郁郁而终,曹氏的江山就是没人能遏制司马氏,真的该灭亡了。

最佳贡献者
2

不是不出来帮你,实在是帮不了。因为老臣们已经被打趴下了。

头一个我们就要说一说曹操的堂弟曹洪,他是曾经救过曹操的人,按理说也可以成为此后曹室权力的捍卫者,可使你知道曹丕是如何对待曹洪吗?曹洪可是当时著名的大富豪兼铁公鸡,当年曹丕就曾向他借钱,曹洪说你还小不能养成乱花钱的习惯,于是就没借给他,结果曹丕即位之后,头一个要对付的就是曹洪。多亏老妈卞太后尚在,出来臭骂一顿儿媳妇郭皇后,说假如曹洪今天死,明天我就让皇帝废了你。在郭皇后的请求之下,曹洪才得以免于一死。

老实说曹丕这么干,实在让老臣子们很寒心,要知道当年曹洪可是救过曹操的人,结果曹操一死,儿子就如此无情!

同时因为曹彰、曹植的缘故,曹丕也确实对很多姓曹的同族不放心,曹仁和夏侯惇名义上官位很高,其实没有太大的实权,而且俩人年纪也大了,没多久便相继去世。

曹丕真任用的,其实只有曹真和曹休。结果到了曹睿年代,曹休被东吴陆逊打得片甲不留,因此惭狠不已,痈发于背,不久即薨。至于曹真,则并非真正的曹家人,其实他姓秦,是曹操认领的义子。而就是曹真,在曹休死后成为执掌曹魏兵权的大司马,策划了一套数路并进的伐蜀计划,结果是遭遇雨季,大军在栈道之上,走得实在太慢,一个月才走到半截路程,最终只能无疾而终。最终曹真,就是因为这次失败的军事行动而惭愧生病,随后一命呜呼。

而在文臣这边,曹丕剩下两个大佬:一个陈群,另一个便是司马懿。陈群是荀彧的女婿,真可谓德才兼备,而且他先后在刘备、吕布、曹操三家都干过,这三人对他的评价都很高,这就真的很难得了。如果他的寿命足够长,司马懿便无法超过他,但可惜陈群在237年便去世了。

除了这些中央大佬之外,在当时的一线,还有张郃这样的名将,他也是足以压制司马懿的。曹叡也颇为欣赏他,可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张郃遭到司马懿的忌惮,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后期,当蜀军撤退,张郃认为诸葛亮一定设下了埋伏,然而一直以颇有智慧自居的司马懿,却强行逼迫张郃追击,结果便是张郃被诸葛亮的伏兵射中右膝,不治而死。

所以等到曹芳即位之际,身边能用的人,居然只剩下了曹爽,而曹爽又是一个草包,没三两下就被司马懿干掉,这个时候,你说整个曹魏政权,哪里还有什么老臣和老臣的后代能抵抗司马懿的权势。司马懿最后的时光,敢于出来挑战的,居然是当年上演美人计杀董卓的东汉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凌,而正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优柔寡断的王凌最终被司马懿轻松搞定。

而在此之后,曹魏就根本没什么人可以抵挡司马家的权势了。司马懿死后,曹芳曾与大臣许允策划,在司马昭请辞之际将他杀死,而后用司马昭的兵去攻打司马师。暗号就是臣子们说出“青头鸡“三字,曹芳即在诏书上画押(青头鸡就是鸭,谐音:押),诛杀司马昭。但真的司马昭进见之际,参与此次谋划的优人(即皇家剧团演员)唱 了半天“青头鸡“,曹芳却害怕不敢动手。中书令李丰和张皇后的父亲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更遭司马师灭族,于是皇帝曹芳,彻底失去实权,最终遭废黜。

在此之后,曹魏天下,便彻底成为了司马的囊中之物。

3

分析一下有两个原因:1、曹魏的政权也本来是来路不正;2、这些老臣要说有感情也是对曹丕、曹操有感情。到了曹芳即位时,已经没有多大少感情因素了。


曹魏的政权也本来是来路不正

曹操带领一帮人打天下,在世时虽然大权在握,始终还是让献帝当皇帝,没有篡位。但是曹操死后,终于干了曹操不敢干的事。

实际上当时也是有汉臣不爽的,包括曹操的老部下,只是屈服于曹家的势力,不敢做声而已。

延康元年(220)十月,汉献帝下诏书宣布退位,把皇位禅让给曹丕。曹丕先是故作推辞,在“三让”之后才答应接受。曹丕在离许都不远的颍川郡颍阴的繁阳筑祭坛,并登坛即位,这就是魏文帝。

禅让就是指在位君主自愿主动地让位与他人,是一种和平实现权力更迭的方式。

禅让据说是沿袭了远古部落首领尧让位于比自己儿子更贤能的舜,后来舜又让位于禹的故事。不过这是产生于战国时代的一个传说,不知是否真有其事。要说类似的和平更迭政权的例子,西汉末期王莽的篡汉立新就是一例。但是王莽的时候没有搞禅让的仪式,因此,曹丕成了历史上第一个通过禅让仪式即位的皇帝。

关键曹丕得逞后还洋洋得意的说:“看来远古的禅让也就这么回事”。

曹丕虽然受禅即位当上了皇帝,身边却没有一个亲兄弟,想依靠的大臣又未必绝对忠诚,都是这样的一些人物,曹丕不能不说是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曹操生前把当皇帝比作是让他坐在炉火之上,曹操所说的正是曹丕面临的这个困境。既然举行了禅让的仪式,自己的行动就应该像个天子。而且从禅让的道理上来说,让出皇位的一方也是贤能的天子,想杀掉又不行的。

这些老臣要说有感情也是对曹丕、曹操有感情。到了曹芳即位时,已经没有多大少感情因素了。

只可惜,无论是曹丕,还是魏明帝寿命太短了,来不及培养自己的忠实大臣,就死了,明帝(239)去世的,离曹丕即位已经19年,不是每个大臣都能像司马懿那样活那么久。辅佐曹芳的曹爽能力又不咋地,而司马懿早已暗中培植了自己的势力,所以到了曹芳即位时,哪还有什么感情因素呢!

加上,曹丕即位时,对自己地亲兄弟就差赶尽杀绝了,家族内部是没有人援助的。当时,还是有亲信桓范劝曹爽带皇帝去许都,以天子之名号召全国对抗司马懿,可是曹爽自己没把握住,选择了投降。

分析

汉臣不会保卫曹家,曹臣在到曹芳时期,估计厉害的也没几个剩下了,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再则就是司马家的势力已经起来了。所以,不会有什么老臣来保卫曹家。

4

当司马炎篡权,逼魏元帝曹奂退位禅让时,魏国朝中已经几乎没有所谓的老臣后代了,当然没有人站出来保卫曹家了,一切要从高平陵事变开始说起。


高平陵事变

魏明帝曹叡临终托孤,将年幼的新帝曹芳托付给司马懿和曹爽,司马懿掌管兵权,曹爽辅政,两人一同辅佐曹芳。曹爽及其亲信代表的就是忠于曹家的臣子,司马懿则是另一方势力,双方对立。

高平陵事变时,司马懿控制朝廷所有武库及重要部门,并以太后的名义宣布曹爽的诸多罪名。消息传来,曹爽一时方寸大乱,同时司马懿多次派人劝降,然后曹爽投降了,却幻想着最多削去官职,仍能保命。可最后,曹爽和他的亲信都被以谋反之罪诛灭三族。

经过高平陵事变,曹氏宗族在朝廷的势力已经清除,此后,司马懿多次提拔亲信、心腹,这就逐渐造成了司马氏谋反时的顺利。


曹爽与司马懿

新帝曹芳年幼,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佐,一个辅政,一个掌军,双方无论谁强大起来,对幼帝曹芳来说都是巨大的威胁,曹操一支的帝位早就岌岌可危。我们来看一下两股势力的领头人。

曹爽起初占有优势,甚至夺了司马懿的军权,可也因此沾沾自喜,低估对方,给了司马懿有机可趁的同时,也得罪了不少人。高平陵事变时,曹爽胆小如鼠、优柔寡断、异想天开,听到司马懿以太后之名削他的官职,并以“清君侧”之名,捉拿他的消息时,曹爽吓得差点从马上摔下来,连是战是降也犹豫不决,甚至信了司马懿的话,以为投降了司马懿也不会杀他,顶多是削官回乡而已。这样胆小无能之辈辅佐幼帝曹芳,实在可笑


再看看司马懿,被夺军权时果断装病回家,降低对手的提防心;政变时的主力军是他豢养了十年之久的三千死士,处心积虑、隐忍多年;以和曹爽不对头的太后之名宣布曹爽的罪状,断了曹爽的退路;派人劝降曹爽,不战而屈人之兵;事后斩草除根,灭了曹爽及其亲信三族,清除曹氏所有势力,扶植司马氏的势力。这一整套操作下来行云流水、果断坚决,这才是真正的老谋深算、隐忍坚韧啊!


光对比这两个领头人的性格和才干就知道,只要司马家有反心,曹氏的魏国是肯定保不住的。再往后看曹家的后代帝王和司马氏的后人,虽然都没有出现特别有才能的人,但有了司马懿这位先人布好的大局,到了司马炎时,篡位才会顺顺利利,这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啊!

5

司马氏篡权是以高平陵之变为标志性事件的。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大锅觉得可以在时间上以高平陵之变为界,总体上划分为两个时期,来进行一个梳理和分析。


在高平陵之变前,曹魏元老势力不仅不存在要去“捍卫曹氏”的事,他们反而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同情者支持者甚至是参与者。这个时期,曹魏元老势力并没有认识到司马懿发动政变的真正目的,他们是“受蒙蔽”的;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的野心开始暴露,但是此时曹魏元老势力已经“悔之晚矣”。这个时期,总的来说曹魏元老势力表现得比较“无能为力”,但是仍然有一些“飞蛾扑火”式的“捍卫曹氏”的行动,但是没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一、高平陵之变前,“受蒙蔽”的曹魏元老


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前,除开一部分在政治态度上,本身就属于司马懿的党羽,是司马懿的“铁杆”,还有一部分则处于观望骑墙状态的之外。曹魏的元老势力总体上其实是把司马懿视为匡正社稷的英雄,对他寄予厚望的;换个角度也可以这样说,曹魏的元老势力其实是受到了司马懿的蒙蔽,在这个阶段他们大部分人都没有察觉到司马懿有代魏的野心。而出现这种政治气候的原因,就是曹爽专权


在高平陵之变前,曹爽独擅朝政,司马懿处于被压制的地位。应该这样说,司马懿的被压制其实本身就很具有代表性。司马懿本人就算是“曹魏元老”,在曹操时代就入仕曹魏政权,历经武帝、文帝和明帝三朝,又是曹芳朝的辅政大臣,是名副其实的“四朝元老”。在曹爽执政时期,和司马懿的命运一样,众多的曹魏元老都处于被压制的状态。


曹爽之所以会对这些曹魏勋旧进行打压,原因其实很简单。曹爽作为在魏明帝身后的政治新人,在曹魏朝堂上是没有什么根基的。他所能信任和任用的人,都来自于他那个小圈子。何宴、邓飏、丁谧和毕轨这些曹爽的亲信纷纷占据显要位置,本身就已经严重损害了曹魏元老势力的政治利益不说,他们还利用手中的职权大肆排挤曹魏元老势力


《三国志·孙礼传》:

“礼亮直不挠,爽弗便也,以为扬州刺史。”


类似曹爽排挤孙礼这样的事情还很多,毕轨“枉奏”卢毓使其免官,何宴“找茬”傅嘏,也让他“下课”。为了达到独掌禁军,方便控制朝政以专权的目的。就连在曹魏禁军系统资历甚高,历任中军、护军将军、领军将军这些重要职位的蒋济,也被曹爽的弟弟曹羲所排挤,只能出任太尉闲职。


很显然,曹爽的这种行为也违背了魏明帝临终的政治安排,具有强烈不合法的色彩。蒋济、高柔、孙礼和王观等人,都是高平陵之变的同情者和支持者。孙礼曾经对司马懿说,“本谓明公齐踪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下建万世之勋。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孙礼把司马懿比作伊尹和姜子牙,已经是近乎公开地鼓励司马懿应该采取“非常措施”来挽救“社稷将危,天下凶凶”的危局。

蒋济和高柔比起孙礼的“精神支持”来,则更进一步,他们还是高平陵之变的实际参与者。蒋济的参与被史家认为是高平陵之变能够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司马懿在发动政变后,让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并对他说“君为周勃矣。”可见,在曹魏元老的心目中,高平陵之变有如汉初铲除吕氏,匡扶刘氏的正义事业。


在这种情况下,曹魏元老势力实际上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同情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捍卫曹氏”了


二、高平陵之变后,“无能为力”的曹魏元老


曹魏元老势力支持司马懿发动政变铲除曹爽,结束曹爽集团的专权。然而,他们却并不支持司马懿代魏。清代学者王懋竑就曾经指出,“蒋济、高柔、孙礼、王观,皆魏之大臣,激于曹爽之专政而辅司马懿以诛爽。”王懋竑注意到了蒋济等人的出发点,仅仅是“激于曹爽之专政”而帮助司马懿诛灭曹爽。因为司马懿的食言诛杀曹爽,彻底地暴露了他本来的面目。那些忠于曹氏的力量,也感到十分后悔。但是,这个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了。只能说,这些人依然是忠于曹魏的,但是历史后来的走向,却又是这些曹魏元老“无能为力”,无法控制的了。

即便如此,忠于曹魏的势力,还是发动了一些飞蛾扑火式的“捍卫曹氏”的行动。


洛阳朝中有李丰预谋杀死司马师的政变图谋,在外地方军镇则有淮南三叛起兵讨伐司马氏。嘉平六年(254年)李丰和张缉试图发动诛杀司马师的政变,并计划事成之后让夏侯玄辅政,这算是曹魏元老势力在洛阳发动“捍卫曹氏”的最大“动作”了。但可惜的是,这个计划尚未付诸实施,就因为走漏风声被司马师绞杀了。


《三国志·夏侯玄传》:

“于是丰、玄、缉、敦、贤等皆夷三族,其馀亲属徙乐浪郡。”


夏侯玄之死是司马氏亡魏成晋之路上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标志着曹魏中枢仅存的忠曹势力彻底被消灭。

在地方的军镇也有反对司马氏的行动,其中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有“淮南三叛”。特别是毌丘俭的起事,性质是比较明确的,就是“捍卫曹氏”。然而,因为司马氏掌握了曹魏最为强大的中军,这些反对司马氏的地方军镇势力在军事力量上,总体来说相对较弱。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反对势力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所以这些反对的行动都没有成功。


总的来说,曹魏元老势力在司马氏控制了曹魏朝政之后,由于力量上的不足,再想“捍卫曹氏”,就显得比较“无能为力”了。

6

值得考虑的是你说的是高平陵之变还是篡夺皇位

先说第一个吧,高平陵之变发生在公元249年,那值得说道的就很多了,当时曹爽他兄弟几位是总领禁军。

但是士兵听不听你的又是一回事了,更令人可笑的是,他们兄弟三位当天一起去谒陵了,京城就成了群龙无首的状态,虽然桓范先生多次提醒他们,显然他们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没当回事。

当他们出城的时候,城里的人就开始行动了,已经在家装病两年,前几天已经快要“驾鹤”的司马懿突然病就好了,亲自带兵觐见郭太后。就在此时,宫城的正门——司马门,已被司马懿长子司马师所控制。但是问题来了,司马家是哪来的兵权呢?史载:

《晋书·景帝纪》:“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当然,首先是要保证自己政变的“合法性”,所以在得到了郭太后的诏书后,司马懿才派司徒高柔代理大将军职权(前大将军曹爽同志在城外)接管禁军,并关闭洛阳城门。

在当时,曹魏还是有忠臣的

例如:大司农桓范,在政变发生之后,他就带着自己大司农印出城投奔曹爽了(在城内纯属等死),在见到曹爽之后,他一针见血的给出了建议:号召天下勤王。

但是司马懿提前给皇帝上了个奏疏(曹爽也是看过了的),奏疏里说只是将他免官而已,事后还能“以侯归第”,和现在相比,就是不掌权了而已。不得不说,曹爽这么大的人了,官位之高,但是权谋水平在司马懿面前还是小学生啊!连空头支票都看不出来……

桓范怎么劝说,曹爽都是举棋不定,最后还是选择进京……曹爽随即被免官,两个月后,曹爽等人以谋逆之罪,被“夷三族”。(真是活该)

大司農桓範出赴爽,蔣濟言於帝曰:「智囊往矣。」帝曰:「爽與範內疏而智不及,駑馬戀短豆,必不能用也。」於是假司徒高柔節,行大將軍事,領爽營,謂柔曰:「君為周勃矣。」命太僕王觀行中領軍,攝羲營。帝親帥太尉蔣濟等勒兵出迎天子,屯于洛水浮橋,上奏曰:……爽不通奏,留車駕宿伊水南,伐樹為鹿角,發屯兵數千人以守。桓範果勸爽奉天子幸許昌,移檄徵天下兵。爽不能用,而夜遣侍中許允、尚書陳泰詣帝,觀望風旨。帝數其過失,事止免官。泰還以報爽,勸之通奏。帝又遣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諭爽,指洛水為誓,爽意信之。桓範等援引古今,諫說萬端。終不能從,乃曰:「司馬公正當欲奪吾權耳。吾得以侯還第,不失為富家翁。」範拊膺曰:「坐卿,滅吾族矣!」遂通帝奏。既而有司劾黃門張當,并發爽與何晏等反事,乃收爽兄弟及其黨與何晏、丁謐、鄧颺、畢軌、李勝、桓範等誅之。蔣濟曰:「曹真之勳,不可以不祀。」帝不聽。(《晉書·宣帝紀》)

总的来说,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还是有忠于曹魏的大臣的,不过是曹氏宗族自己没有把握机会,让它白白流失。

废魏帝时

魏国终于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了,然后皇帝发现:身边几乎都是司马家的人。

那还是说一下之前发生的事情吧,在高平陵之变之后,本来夏侯玄、张缉等人密谋除掉司马师,结果事情败露,他们几个被诛灭三族,完。(第一波结束)

毌丘俭和文钦起兵,被司马师领军平定。(第二波结束)

诸葛诞叛乱,被平定(第三波结束)

俗话说得好:“事不过三。”大魏的忠臣都挨个死了,那皇帝陛下您还指望哪来勤王呢?所以只得老老实实让位司马家……

只能说曹魏没把握住机会,最后玩火自焚。

7

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皇帝们为保护皇权而采取的各自不同的手段,都只是顾此失彼。宋太祖怕大臣们走他的老路,杯酒失兵权,但削弱了边防军事力量薄弱而导致亡国。明太宗朱元璋怕那些有功大臣们造反,把他们一个一个都杀了。而且封了全国各地的朱姓藩王,他放心了,这下天下可定了。小孙子明惠帝朱允文问他,如果同姓的藩王造反了怎么办?朱元璋语塞了,无奈地说一句,那就讨伐吧!结果明成祖朱棣果然造反了,朱允文身边连抵抗的大將都没了,一个末流的耿炳文不是朱棣对手。无招了,把朱元璋的画象打出来,朱棣暂退了,但这是缓宜之计。跑吧!朱允文的下落成了历史谜案,朱棣还是坐了天下。汉高朝刘邦也是封了许多刘姓王,后来这些藩王威胁了朝廷,晁错削藩是对的,但引来杀身之祸。杀了晁错还不行,吴国还是带头造反了,才有了周亚夫的平定七国之乱。从封藩到削藩,最后讨伐专着一条血腥的道路。

曹操在决定立嗣上犹豫不决,曹植太可爱了,只是软了点。曹丕怎样,決心难下,虽然最后还是立了,终归勉强。曹丕捏着汗取得嗣位,又当皇帝,报复开始了。四个同胞见弟,最先吓死了曹熊 ,夺了曹璋的兵权。曹璋这个被曹操称为“千里驹”的文武全才,因为怀疑他,终生压抑着他,再没发挥一点作为,活着跟死了一样。

最后,就要重重报复曹植了,要他七步成诗,做不出来就要杀了他。谁想他竞作成了,还讥讽了曹丕。再找个茬子还是有的,最后还是母亲搭了话饶了曹植不死。

曹丕迫害弟兄们以后,开始压迫曹氏宗亲的人了。尤其对曹植一直耿耿于怀,他还有号召力,不,所有姓曹的都有号召力,影响力。他把压制宗室的做法传给了儿子曹睿,曹睿认真执行着,尤其还一直紧紧盯着。

诸葛亮的反间计只所以成功,就是看到了曹魏的要害。用司马懿扶持曹植的旗号号召人心。曹睿慌了,爷爷当年怜惜小叔的影响力还在。曹睿压制宗室的手段依然强硬。

曹魏宗室的权力经过两代人的压制,大大削弱了,让司马懿钻了空子。既是还有一些宗室子弟,长期压抑下谁还敢冒逆反的罪名。夏候霸投降蜀国其实是避祸。

还有一点,是我的猜想吧!许多宗室的人在说反正曹魏的江山还是篡夺人家的,由它去吧!

8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司马家篡权的时候,曹操的哪些老臣后代都还有谁在,都属于谁的。

(一)

司马家篡权基本从曹芳开始,曹操在世的时候,司马家族,特别是司马懿只能算是一个很重要的将领而已,曹操是220年死的。

随后他的儿子曹丕继位,等到曹丕226年死的时候,司马懿已经作为抚军大将军受领遗诏,和曹家的曹真、曹休共同辅佐嗣主曹叡了。可见此时司马懿的地位很重要了。

曹叡死的时候是239年,传位曹芳,继续托孤司马懿辅佐,然后直到249年,司马懿成功发动高平陵事变,真正的将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家族。

(二)

所以,如果以249年为界限的话,我们将那些曹魏阵营熟悉的人物,比如八虎骑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纯、曹休、曹真、夏侯尚、曹洪,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

再包括其他的典韦、许褚、庞德、诸葛诞、司马师、曹彰等,就算加上谋士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徐庶等拿出来看看,我们看看还有谁在?

八虎骑、五子良将、谋士们全都没了,他们的后代你听说过谁是有名的?连张苞、关平这样水平的都没有把!

上面这么多人里面,只有诸葛诞和司马师还在,司马师是司马家族的,不用我多说吧,我们来看看诸葛诞。

(三)

诸葛诞是诸葛家族里水平最差的一个,如果蜀汉的诸葛亮是龙的话,东吴的诸葛瑾就是虎,而诸葛诞的水平就是狗。

但是作为刚才说的仅剩的人物,在司马懿死后,诸葛诞于257年起兵反对当时司马家族的司马昭,并得到东吴的支援,结果被司马家族的大将军司马胡奋斩杀,并被灭三族。

至此也标志着诸葛家族的彻底覆灭和司马家族的彻底胜利,毕竟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嘛。

所以你说说谁能站出来保卫曹家呢?

9

很简单。

1、曹魏老臣已经凋零。比如许褚张辽。

2、宗室无力。曹、夏侯两家人才不多。

3、世家渗透替换。世家可不比谯沛寒门军人一样忠于曹魏。

4、老臣的二代三代不出彩,也未必忠于曹魏,比如贾奎儿子贾充。

5、被司马懿欺骗,比如太尉蒋济。

10

司马家代魏,如果高手下棋,一步步的布好局,等最后图穷匕见的时候,一切都晚了。他们永远都是团结大多数人去对付一小撮,尤其是淮南三叛,往往这次平叛的人成了下次被平叛的。

从高平陵开始到淮南三叛,司马家就好像磨盘一下一次次的磨光了所有忠于曹家的人,期间还加上一次废帝一次弑君,剩下的就都是和司马家一条裤子的了。

其中最大的危机发生在淮南二叛,毌丘俭文钦虽然没有成功,但是闻鸯差点干掉司马师,如果司马师死在阵前,或者最后傅嘏没有投靠司马昭,司马家就烟消云散了。

而曹魏重臣的二代们,夏侯霸投蜀、夏侯玄被杀、陈泰(陈群的儿子)被气死、剩下的诸如傅嘏(傅巽的侄子)、钟会(钟繇的儿子)、贾充(贾逵的儿子)、乐綝(乐进的儿子)、许仪(许褚的儿子)全都投靠了司马家,经过司马家三代的温水煮青蛙,已经没有曹操时代老臣的后代不叛变革命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