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认为最大的就是因为从隋朝开始高句丽就是悬在帝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对于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来说,要实现长久稳定的统一,那必须就清除高句丽这颗定时炸弹。

高句丽对东亚地区的霸权觊觎已久

高句丽人最早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西汉末年建国时定都于今天的吉林省集安市,行政区划归属于玄菟郡,民族分类属于濊貊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自强不息的高句丽人不断发展壮大,并在北魏拓跋焘和南朝刘义隆的时代迁都平壤,成为朝鲜半岛鼎立的三国之一。

另外两国,是百济和新罗。三国当中,高句丽受中华影响最大,文明程度最高,综合国力最强,处境也最微妙。东边的南朝和北朝,南边的新罗和百济,西边的日本,北边的靺鞨、室韦、契丹和突厥,都不是什么好相处的邻居。当然,高句丽自己并不省油,他们对东亚地区的霸权也觊觎已久。

因此,中国南北对峙之时,朝鲜半岛同样热闹非凡。大体上说,是高句丽联合新罗,百济勾结日本,在半岛长时间问鼎逐鹿征伐不已。

隋朝的统一以及之后大唐,使高句丽感到不安

高句丽、新罗、百济和日本,都争相与中华建立各种关系,甚至同时向南北两朝示好。中国的南方和北方也都不但来者不拒,而且尽量阻止对方与他方往来。但是隋文帝灭陈,却把平衡打破了。

首先感到不安的是高句丽。作为好不容易才独立出来的发展中国家,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跟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帝国接壤,绝不会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如果对方还跟南边的新罗或百济联手,自己面临的就将是灭顶之灾。

利用中华帝国动荡分裂之机干他一票的时代过去了。腹背受敌的高句丽必须找到同盟军,救亡图存。

他们想到了东突厥。于是准备与东突厥联盟。

结语

大业三年(607)六月,隋炀帝巡幸塞北,高句丽的使者也到了那里。启民可汗不敢隐瞒,向皇帝如实汇报。隋炀帝立即警觉起来:高句丽如果当真联盟东突厥,再裹胁契丹和靺鞨之众,势必成为帝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颗定时炸弹必须排除。

高句丽,则铁定地成为中华帝国的眼中钉。公元668年,也就是新罗依靠大唐兼并百济的八年之后,高句丽也被大唐联合新罗而灭亡。这时,唐高宗已经因病休假不问政事,执掌朝政的是皇后武则天。

武则天就更不会含糊了,她什么时候心慈手软过?

最佳贡献者
2

谢谢邀请!

唐朝为什么要攻打高句丽那?

要回答这个问题,应该看清三个问题?

一,高句丽是个大国么,对唐朝构成强烈的威胁么?

二,唐朝前面的隋朝,和高句丽的关系怎么样?对它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三,高句丽和其他的少数民族政权关系怎样?对唐朝的态度如何?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高句丽建国于公元前后,到五世纪初,开始迅速发展,是一个由扶余族人为主体建立的王国,建国后赶上我国的南北朝时期,所以有大量的汉族人逃到了境内,加快了经济、军事、甚至政治制度的发展。到了六世纪后期隋朝建立时,它已经是一个人口达到300万到500万,经济发达,政治制度优越的文明国家了!

隋朝开元十八年,高句丽王高元派兵万余人进攻隋朝,隋文帝杨坚派汉王杨谅带兵三十万,兵分五路讨伐高句丽,高句丽大败,国王高元罢兵请和,并且向隋朝皇帝称臣!

唐朝建立后,高祖时一直忙于统一天下,和应付强大的东突厥,所以无暇理会它,但是高句丽一直都是上串下跳,国王竟然派遣使节试图联合东突厥颉利可汗,与高句丽东西夹击大唐,使得唐朝君臣对它从无好感。幸亏东突厥在贞观四年,被唐军大将李靖、徐世绩突袭打败,才导致它的计划无法实现。但是它在东突厥灭亡后,竟然派出使节,联系西突厥,妄想故技重施,这样就彻底激怒了太宗皇帝,加上他势力强大,随时可以武装二三十万大军,所以太宗无于贞观十九年开始讨伐它,直到二十三年去世!

隋朝时,高句丽就一直不安分,仗着国力强大,试图挑战隋朝的亚洲霸主地位,在隋炀帝八年、九年、十年被隋军痛扁,随侥幸胜利,但是实力大损,基本被打残,直到三十年后贞观时,渊盖苏文上台才算勉强恢复元气。

隋朝时期,高句丽仗着地理优势,想挑战隋朝的宗主国身份,在被汉王杨谅痛击后,竟然联络百济、吐谷允合攻隋朝,被骄傲的隋炀帝探知后,为了灭敌于萌芽状态,隋炀帝很快于大业八年调集了百万大军进攻高句丽,但是由于粮草的原因,很快失败了。

第二年,隋炀帝杨广又调集了几十万大军和一百万民夫组成了第二次东征。由于大将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占据了大军的后方,导致了第二次东征也失败了,接着第三次也失败了!

所以说隋朝和高句丽的关系也很紧张,双方都想称为霸主,很不幸他失败了,隋朝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也损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造成了隋朝的灭亡

到了太宗后期,高句丽的实力从惨败中恢复过来,加上他在东突厥灭亡后,竟然派人联络日本、百济、甚至西突厥,想要击败,甚至打垮大唐,所以大唐更想消灭它,坐稳老大的宝座?


所以唐朝和高句丽的关系并不和睦,都想要治对方于死地,所以高宗皇帝才会拼命打它。

从隋文帝开始到太宗贞观早期,只要有机会,隋唐一直死磕高句丽,特别是渊盖苏文上台之后,统一军政大权,竟然又想联系东洋倭寇,打败大唐,想趁机称霸东亚,这也是立志做天可汗的太宗皇帝所不允许的!

所以,唐朝打高句丽,一方面是打击对手,想做老大。另一方面,是杜绝两个政权联合,抗击华夏。最后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经过连续打击,终于把敌人消灭在萌芽时期,确立了华夏身为世界之主的地位!

3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高兴的原因是我的家乡在东北,至今流传着鲜族人不嫁给姓薛的传说。

唐太宗为何坚定不移的讨伐高句丽主要是有这两个方面的原因的:

一、高句丽的疆域不小,占据东北和朝鲜半岛的一部分,是少数民族扶余人建立的政权。而中国自始皇帝一统天下以来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大一统的观念就深入人心,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是自东汉末年三分天下以后,中原王朝的势力衰弱,虽有三家归晋,但是好景不长,八王之乱及五胡乱华之后,中原地区又陷入了几百年的分裂割据时代。直到杨坚创立隋朝,结束南北朝分裂,中国又一次基本上完成了大一统。但是在北方仍然有割据政权高句丽存在,并且还有逐鹿中原的实力。隋朝想要一统,高句丽想要更多的领土,这样双方的矛盾就不可能被调和,必有一战。

二、从地理上上来说,高句丽的位置很有优势,并且这时候的高句丽已经过度到农耕政权,并且国内法律、制度渐渐完善,以文名立国(这是古代中原王朝的大忌,就是说这个时候高句丽是不同于那些异族政权的,而是可以和中原王朝争夺道统的国家)。并且这个时候高句丽占据东北,犹如一把利剑悬挂在中原王朝的头上,随时都能斩落下来。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只要不是昏庸之主,必然是寝食难安,时时刻刻都会去想如何解决这个大患。

于是高句丽经过多年的削弱以后,已经像个熟透的果子,只等着大唐的采摘。而薛仁贵与李绩、契苾何力、刘仁轨、郝处俊等人也达到了人生的最巅峰,共同为大唐摘取了这颗肥美的果实。

薛仁贵也再次把勇武绝伦的一面表现的淋漓尽致。

新城、今山之战,薛仁贵援助友军,横击高句丽军,大破敌军,斩首五万余级,占领南苏、木底、苍岩等重要据点;

扶余城,以少胜多,二(三)千劲卒逆击大破敌军,杀获万余人,占领扶余城等四十余城;

平壤城下,各路唐军会师,围攻月余后破城,高句丽被灭国,原高句丽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七千户人口尽属大唐。




4

因为从隋朝开始,高句丽就是悬在帝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高句丽人最早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西汉末年建国时定都于今天的吉林省集安市,行政区划归属于玄菟郡,民族分类属于濊貊系统。

高句丽自己并不省油,对东亚地区的霸权也觊觎已久。唐朝为了解除威胁、收复故土、拯救汉人而攻打高句丽。

隋炀帝三征高丽,死亡上百万人,其中有不少是关陇子弟,而皇族李家本身就是关陇贵族的一支,在三征高丽中也是死者众多。征服高丽,报仇,是关陇世家所有人的夙愿。

5

唐朝为什么非要把高句丽灭国?

唐灭高句丽之战,是7世纪发生在高句丽、百济和唐、新罗之间的战争。经过唐的长年征讨,加之高句丽内部发生纷争与灾害,最终高句丽被唐击败灭国。高句丽被灭后,唐朝建立安东都护府管理高句丽故地,高句丽纳入唐朝版图。

唐朝自贞观十八年开始征伐高句丽, 经过24年的征伐把高句丽灭国,那么,我们就来讲一讲大唐为什么非要灭掉高句丽不可呢?

首先,唐朝非要灭掉高句丽最根本的原因,是想要消除东北边患,维护本土的和平与安定。在与大唐开战之前的高句丽,经过隋朝征伐后的稳定发展已越发强大,虽然国力与大唐无法相提并论,但高句丽的人口数,和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都远远超过后来东北地区的政权,它把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整合在了一起,又拥有一支强大而英勇善战的军队,兵种齐全,装备精良,军事理论及战术思想先进,防御手段完备。如果放任高句丽继续发展,只要它一统朝鲜三国,立足东北,一旦中原陷入动乱,高句丽就可趁机南侵,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正摄友邻,确立霸主地位。唐朝时期,四夷威服,周围友邻都为唐朝马首是瞻,几乎都是年年来供、岁岁来朝。其中新罗就是唐朝的小弟,高句丽在渊盖苏文带领下对外扩张欲望异常膨胀,支持了百济,公然攻打新罗,也就意味着跟大唐作对。贞观十七年,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取新罗40余座城,并且与高句丽联合,图谋断绝新罗入朝之路,乞求唐朝出兵救援新罗。唐太宗随即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带诏书给高句丽,命令高句丽与百济停止军事行动,否则唐朝将要攻打他们。高句丽不从。高句丽不但与百济联兵,进攻新罗,还遣使前往漠北,挑唆薛延陀汗国与唐的关系,大有要抗衡唐朝之之势,唐朝不能容忍这种挑战权威的行为,随后,唐太宗决定对高句丽用兵,这其实是唐朝灭高句丽最直接的原因。

第三,收复故土。高句丽自西汉元帝建昭二年立国,至唐高宗总章元年灭亡,前后共经历705年。高句丽所占据的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之地, 本为中原王朝所有。战国时,燕国击败东胡,夺得辽东。汉武帝时,汉军灭卫氏朝鲜王国,夺得朝鲜半岛北部地区,设立四郡,当时的高句丽仅为汉朝的一个县。一直到西晋时,这一地区都是中国的郡县。五胡十六国时期,高句丽乘中原动荡之机,侵占了这些地方。在唐朝看来,这是完全非法的,唐朝理应把这一地区收复,而唐太宗出兵前也说得很明白:“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指明了收回故土的目的,这是大唐出兵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拯救滞留高句丽的汉人。隋朝时期,曾经四次大举出征高句丽,隋文帝一次,隋场帝三次,都以失败告终。这几次战争中,除许多隋军将士战死疆场外, 还有许多士兵被俘或散居高丽。唐高祖武德初年,就曾与高句丽交换战俘,获得汉人万余人, 可见隋末滞留高丽汉人之多。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 唐太宗遣职方郎中陈大德出使高丽,途中遇到大量汉人,被夹道围观。汉人的处境非常不乐观,没有固定的居所,还要受到高句丽官民的欺压和迫害。陈大德回唐后,将所见情况报告了唐太宗,太宗大为震怒,说:“高丽本四郡地耳,吾发卒数万攻辽东,彼必倾国救之,别遣舟师出东莱,自海道趋平壤,水陆合势,取之不难。”从话语间可以看出,为拯救滞留高丽的汉人,太宗已有了征伐高丽之意。

第五,高句丽修筑长城,与突厥联盟。隋朝时期,经过“四次隋高大战”隋军大败撤退之后,高句丽人把隋军阵亡将士的尸骸堆积起来,构成了一道毛骨悚然的“景观”,供其国人观赏,也有羞辱和挑衅大唐之意。

唐太宗继位不久便从使臣口中得知此事,义愤填膺,于贞观五年派人送去“隋高大战”中高句丽阵亡将士骸骨,同时寻回隋朝阵亡将士的骸骨,以回唐祭奠,不料寻回隋朝将士遗骸一事却引起了高句丽人的万分恐惧。高句丽随后只让唐使接回少数遗骸,又花费了巨大人工物力,开始在沿唐边境修筑了高丽长城,并与突厥建立了联盟,其霸占辽东和反唐之心昭然若揭。当时唐太宗虽然想立刻发兵攻打高句丽,但考虑到唐初经过连年战争,国家需要一段时期的休养生息,所以迟迟没有动手。

而最终,在上面所说种种原因的积累下,贞观十八年,经过十多年修整的大唐,发兵攻伐高句丽,拉开朝鲜半岛全面战争、高句丽覆灭的序幕。


6

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这个政权困扰了中国几十年,直到唐高宗时期才彻底解决。与高句丽的战争还成了隋朝二世而亡的一个导火索。

为何隋唐两代都要攻打高句丽呢?

一、地缘政治

高句丽最兴盛的时期,恰恰是朝鲜半岛的三国时期,其中高句丽横跨现在的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多数地区,而在半岛南端同时存在着新罗和百济两个国家。其中百济的盟友是日本,后来中(唐朝)日第一次战争就与百济有关,而新罗的盟友就是中原王朝。只有高句丽是独立存在的,它与东北的靺鞨(满族先祖)关系良好。

朝鲜三国中,新罗与高句丽关系一直很紧张,在两国的战争当中,新罗一般都居于下风。而在这种情况之下,它当然希望中原王朝能够伸出援手帮助自己,如果能够出兵灭掉高句丽,那最好不过了。因此新罗不断地向中原王朝提出请求帮助自己

二、勾结突厥

高句丽一直对中原王朝比较强硬,而它的主要做法就是与突厥眉来眼去,这也是隋炀帝要攻打高句丽的原因之一。到了唐朝初年,突厥人一直是唐帝国的主要威胁。如果突厥和高句丽狼狈为奸的话,这对中原王朝无疑是巨大的威胁。所以,在贞观初年,李世民先是对突厥动手,灭亡东突厥,压制西突厥,在沉重打击突厥之后,马上开始对高句丽的战争,虽然在太宗时期的战争胜多负少,但也没有彻底剿灭高句丽。

三、舐犊情深

李世民第一次攻打高句丽的时候,已经是贞观十九年了。就在两年前,晋王李治成为了帝国的继承人。太宗认为这个儿子年纪小,性格也比较软弱,为了给他留下一个稳定的江山,李世民决定为后代解决这个问题。

可惜,攻打高句丽的战线太长,这对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十分困难,虽然大唐多数时间都在取胜,但依然没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四、尘埃落定

在唐高宗时期,高句丽与靺鞨依然十分高调,他们多次侵略新罗,而百济也来凑热闹。唐朝打高句丽费劲,但打百济还是没啥问题的。

显庆五年(660年),唐将苏定方攻灭百济,这使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而朝鲜南部都成了唐朝的管辖地区。在其后近30年中,唐朝不断的对高句丽进行打击,终于在总章二年(669年)彻底平定了高句丽,当时其实已经是武则天执政了。

从隋朝到唐朝,中原王朝与高句丽的战争断断续续的持续了70年。其实用一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形容最为贴切。中原王朝谋求的是对东亚地区的控制,不能容忍旁边有强大的敌人出现,唐帝国干掉了突厥和高句丽,马上把精力放在了吐蕃上,一个强大的国家理应有这种气魄!

7

宋朝人死磕契丹、明朝人死磕女真,契丹和女真在哪里?他们都在东北。所以,大唐攻打高句丽,也是这个道理。到了唐以后,东北问题以及东胡问题,就是中央帝国的主要边地问题。

高句丽到底有多不好打

隋文帝万里长城万里战线,八道出击、横扫漠北,一仗下来就把突厥人打得哭爹喊娘。

历经隋末乱世,突厥再次成为草原霸主。公元626年8月,东突厥二十万大军席卷关中,饮马渭水河畔,逼着一代雄主李世民签下了渭水之盟。

李世民称之为渭水之耻,太宗不修宫殿、宿卫勤练弓马。三年后,公元629年11月,大唐六路出击、反击东突厥,一下就把东突厥这个草原雄主打在地上叫爸爸。

但是,东北的高句丽呢?

隋文帝举30万大军,海陆夹击,结果海上遇风、陆上遭雨,大隋无功而返。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都是百万规模的军事动员,结果高句丽自若而大隋崩溃。

李世民也是三征高句丽,确实把高句丽打得很疼,但是仍旧没有打死。公元648年,薛万彻领衔担当,大唐第三次征伐高句丽。但是这一次只是试探性攻击,因为大唐即将发动三十万规模的大征伐,四川伐木、江浙造船、山东搞辎重、河南征壮士。李世民势要在临终之前为后世子孙解决掉高句丽这个大麻烦。但是,大军未发身先死。

之后,就是唐高宗时期,大唐第四次征高丽(算上李世民那三次),一干就干了十多年。结果,大唐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高句丽就是打不下来。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死后,内部出现分类,大唐抓住战机,发动了第五次征高丽之战。直到这个时候,大唐才把高句丽彻底打死。

高句丽为什么不好打

从地理和文明上说,古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就是中原和草原的矛盾。

中原好理解,草原一般都被认为是北方草原。但是,这是一个误区,匈奴、柔然、突厥以蒙古,都是北方草原问题。但是,东胡、鲜卑、契丹和女真,他们也是草原问题,但不是北方草原问题,而是东北问题。权可把他们称之为东胡系,东胡系的主要特点就是游牧和农耕双重文明形态。

所以,东胡系总是在中原和草原打累了,然后再出手。两汉和匈奴打累了,鲜卑出手了。隋唐和突厥打累了,高句丽以及后来的契丹出手了。大宋跟契丹打累了,女真出手了。大明和蒙古打累了,女真人又来了。从这个逻辑线索看,东北问题严重不严重?

到了大唐的时候,东北问题已经彻底不能混同于草原问题了,它必须单独拿出来,成为一个新问题。

而之所以高句丽不好打,就是因为它是一个新问题,即东北问题。之所以东北问题不好解决,就是因为东胡系的双重文明形态。游牧文明,为他们提供了冷兵器时代的最强军事存在,即游牧骑兵。农耕文明,为他们提供了传统时代的最高制度文明,即中原政权。高句丽不是一个草原政权,而是一个进化中的中原政权。为了防范大唐的进攻,高句丽后期居然在东北修了一道长城,这哪是草原民族能干出的事情。

所以,高句丽真心不好打。

而东北这个地方,又是一个天然屏障。隋文帝伐突厥,八道出击;唐太宗伐突厥,六道出击。在万里战线上,多路并进,让你顾头不顾腚,最后集中到王庭直接干死你。但是,无论是谁伐高句丽,只能是两路出击,陆路必须得走今天的山海关;海路必须得从今天的山东渡海。所以,在战场上的关键局部,中央帝国根本无法取得碾压优势。

03.为何死磕高句丽不放

以上帝视角后之视前,也就是做一回后是诸葛亮:大宋不解决东北问题,因为有契丹太彪悍,后来怎么样?亡国了。大明解决不了东北问题,因为满清太厉害,后来怎么样?亡国了。

只要不解决东北问题,中央帝国就一定会被东北这个局部反噬。所以,凡是有雄心壮志的大帝国,就一定要解决东北问题。隋唐就是这样的帝国,所以,他们一定要死磕高句丽。

从当时的局部阶段着眼,就是放在隋唐时代来看待高句丽问题。

高句丽所在的东北地区,为什么能够在隋唐时代成为问题?汉武帝一顿老拳,就打得东胡部族跪地磕头叫爸爸,然后立即设置了汉四郡。隋唐比大汉差吗?不差,一点儿都不差。但为什么搞不定东北?因为东北也在进化、也在升级。那么,东北为什么能够进化升级?因为河北。在东汉以后,河北就成了中央帝国的经济重心。河北袁绍才是东汉乱世的最强诸侯。曹操能够称霸北方,是在就封邺城、控制河北之后。谁控制河北,谁就是王者。原因很简单,就是河北人多、钱多,华北大平原就是千里大粮仓。河北发展之后,一定会带动东北发展。东胡系掌握着战马资源,可以与河北进行物质交换,自然就会进化升级。

如果高句丽不被消灭,会是什么结果?你可别指望高句丽就窝在东北那个地方踏实呆着,它一定会向中原扩张影响。

高句丽是最高层级的政权形态,即传统的集权模式。同时,高句丽还握有冷兵器时代的最强军事存在,即游牧骑兵。当时,契丹等东胡系就是高句丽的附庸。而亦耕亦牧的东北大地,不仅提供了吃不完的粮食,而且还提供了用不完的战马。此外,还有朝鲜半岛这个农业基地的支持。讲到这里,你也就知道高句丽问题或东北问题,会发展出什么结果了。

如果高句丽是一个穿越的产物,那它就是大宋时期的大辽和大金、也是大明时期的满清,然而它却非要穿越到隋唐称雄。所以,大隋四征高句丽、大唐五征高句丽,中央帝国就是付出什么代价,也不能容许这个穿越的怪胎存在,高句丽必须死。

8

唐朝攻打高句丽有不得不打的理由:

1、报仇

隋炀帝三征高丽,死亡上百万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关陇子弟,而皇族李家本身就是关陇贵族的一支,在三征高丽中也是死众多。征服高丽,报仇,是关陇世家所有人的夙愿。

2、高句丽的壮大威胁到中原王朝

高句丽原来只是东北的一个落后部落,在南北朝时期趁中原大乱坐大,不断向中原扩张,占据了辽东等广大地区,对中原王朝形成了威胁,必须扼杀!否则就是第二个匈奴。

3、高句丽出现了文明的萌芽,对华夏文明形成了威胁

游牧民族对中原只有武力威胁,即使占据中原仍要被同化,就像五胡乱华,最后还是融入进华夏。而高句丽不同,它是农耕民族,并且隐隐形成了文明国家的雏形,这对华夏中原来说是心腹之患,如果高句丽进入中原,就不会是被同化,而是要同化我们了,这是非常危险的。

9

题主,我是老实人,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唐朝建立后,高句丽王高建武为了缓和双方关系,采取了积极与唐朝修好的策略,多次遣使与入贡。此时的唐朝因为国家初立,迫切需要休养生息,所以也对高句丽采取安抚的策略,册封高建武为高丽王,保持了表面的和平。但是双方都知道,这种和平是脆弱的,两国早晚必有一战。

唐朝为什么一定要揪住高句丽不放呢?这里面有多种原因。

首先,隋和唐都认为辽东之地,向来是中国的领土,不允许其发展成独立的国家。因为辽东在周朝是是箕子朝鲜,在汉朝是玄菟郡,只是趁汉末天下大乱时独立出去的。无论是隋或者唐,都秉承了汉朝那种中央王朝的地位,也有让四夷臣服的决心,所以就隋唐和高句丽双方来说,是太阳和星星的关系,“理无降尊俯同藩服”,不可能一直承认高句丽的独立身份。

其次,唐朝就算接受高句丽是藩属国,那么双方就要建立一种实质性的藩属关系。这种关系并不仅仅只是称臣纳贡,而是要高句丽派“质子”入唐。关于汉、唐质子问题,我前不久写过一篇单独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所谓“质子”,就是高句丽要把自己的王子派到长安当人质,并且要服从唐朝的各种诏令。而高句丽在这一点上一直阳奉阴违,一直不肯放弃自己在朝鲜半岛的霸主地位。而且高句丽还修筑了北起扶余,南到渤海、长达一千里的长城来防御唐朝,同时屯兵屯粮,为战争做准备。这在唐朝看来,是一种叛逆行为,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第三个原因就是朝鲜半岛存在三个国家,除了高句丽之外,新罗和百济都主动向唐朝寻求庇护,并且向唐朝派遣质子。都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相比之下,高句丽人的狂妄就深深的触怒了唐朝统治者。而且唐朝接受新罗和百济的质子,就有义务去保护这两个藩国的安全。而高句丽恰恰总是对这两个小兄弟侵扰不休,唐朝为了尽宗主国的义务,也需要对高句丽进行打击,去维护这种宗藩体制。

对于唐朝来说,如果对高句丽这种表面臣服、实质上独立的假藩国不闻不问,那么周边其他政权必然要效防高句丽。正如唐朝宰相温彦博说的那样:“不使背面,则四夷何所瞻仰?”如果放任不管,唐朝对周边民族和政权就失去了向心力和凝聚力,会对唐朝的地位造成严重的影响。

战争的正义性

客观上来说,唐朝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理由并不充分。从汉末以来,高句丽独立了400年,早已被魏晋南北朝的无数政权所承认,其实质已是一个主权国家。而唐朝对高句丽的战争,是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主权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是为了维护唐朝自己的利益的。但是这种正义或者非正义,是以现代国与国之间处理关系的原则来判断的,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并没有这样的标准。唐朝认为自己是收复汉朝的故地,而高句丽认为自己是保家卫国,双方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所以我们不能以现代的外交准则去讨论古代的战争性质。



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网络上看到不少人说这场战争的性质是非正义的,是侵略战争。其实得出这个结论的人,都是用现代国家之间的关系准则去要求古人,这是不公平的。

总体来说,唐朝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根本上来说是双方政治利益上的冲突。唐朝要维护宗藩体制的完整性,要保护自己的东北地区稳定,要对藩属国尽到宗主国的义务;而高句丽表面臣服唐朝,却屡次对唐朝的属国新罗和百济发动侵扰,并用修长城来表达自己的唐朝的敌意,想借此打消唐朝的出兵念头,任由自己在东北地区发展成为地区性霸主,进而能发展成能与唐朝分庭抗礼的政权。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也是双方爆发战争的根本原因。

10

百度知道

唐朝打过高句丽

唐朝是怎么攻打高句丽的?写回答有奖励

唐朝是怎么攻打高句丽的?

我来答有奖励共1条回答

北京创典文化LV.202020-01-01

666年,高句丽内乱,渊盖苏文死后,他的世子泉男生代为莫离支,莫离支相当于唐的兵部尚书兼中书令,权力很大,专政国事。但泉男生为二弟男建所逼,归降于唐。唐高宗派契毖何力、庞同善等出兵高句丽,援救泉男生。

不久,唐高宗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以后一年多时间,各战场捷报频传。李绩攻取高丽军事重镇新城(即现在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并趁势将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与此同时,薛仁贵在金山击破高句丽大军,斩首50000余人,攻下南苏、木底、苍岩等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师。

李绩等攻占夫余城,斩俘万余人,夫余川中40余城也望风归降。再战薛贺水,斩俘30000余人,乘胜攻占大行城(即现在辽宁省丹东西南娘娘城)。

668年的春夏,各路唐军会师推进到了鸭绿江地区。高句丽发兵抵抗,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唐军追击高丽军200多千米,攻拔辱夷城(即现在朝鲜永柔境)其他各城守军有的逃了,有的归降了唐朝。唐军一直攻至平壤城下,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生率首领98人出来投降。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都失败了。当年9月12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高句丽灭亡。唐朝平定高句丽后,分其境为9个都督府、42个州、100个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20000名镇守该地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