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没什么后果,除了虱子多点之外,只要那条尾巴一样的辫子留着,前面头发多少并没有想象中的这么严重。现在留存的那些清末时期的照片,贫民百姓头发乱糟糟的有的是,也没见怎么着。

老舍的经典之作《茶馆》中,就有鲜活的人物写照,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一个个都是油光瓦亮的大辫儿,前面刮得瓜皮亮;可是卖姑娘的穷人,前面的头发耷拉到额头下面都擀了毡了。

但是当年强迫剃发的时候跟清末时期肯定是有所不同的,那个时候是金钱鼠尾头,会有官府派人挑着挑子免费给你剃头,你不想剃也可以,但是这颗脑袋就别想要了。

到了晚中期,也就没这么严苛了,到了清晚期,就更没人管了,你没钱理发就没钱理发呗,谁也不会管你。虽然没人管,但这条辫子却留在了老百姓心里,就如阿Q说的,没了辫子还算个人吗?

最佳贡献者
2

脏脏,气味重,寄生虫多是肯定的,但穷人都如此,见惯不惯,习以为常了。

男人的辫子太长,难拆难洗,洗后又要编织,麻烦,故懒得洗了。

也许有人抵触不满这种清政府规定的发式模型,故不善自为之。

3

先看一下清朝皇帝为什么要求换人都留辫子呢。

1636年11月,皇太极在满清内部的高级会议上,曾经这样讲道:辽国金国和蒙古都曾经数次击败中原政权,甚至统一汉人政府。但他们都学习了汉人文化,继承了汉人的陋习,最后导致了亡国。

最后皇太极这样强调,后金子孙必须坚强,抵制的民族被汉化,凡加入后金的汉人必须移风易俗,剔发易服。

1644年,清兵入关,后来又占领了全国,剔发易服就成了基本国策。强制要求关内各族人民踢成满族的发式。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之下,清洗了大批反清的抵抗人员。

在清朝初年,为了抵抗这个政策,大批的南方汉人奋起反抗。可歌可泣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描述的就是汉人的反清故事,以及清朝对汉人的血腥屠杀和镇压。

最开始的发型非常难看,被人称为是金钱鼠尾式。就是说头发留成从前大一点的尺寸,梳成一条小辫,其他的全部剃光。

到了清朝中后期,为了更加美观,发型变化就比较多,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电视剧里面的留半头的发型就是后来出现的新式发型。

民间老百姓没有什么钱,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按照标准的模式去剃头。

但并不会有什么危险,因为满清政府要的是汉人的臣服,从形式上看,要的是汉人头上的辫子。

只要有辫子在,就基本默认你对满清的统治是认可的,你是清朝子民。

在历史上没有洗发水,辫子又很长,洗头发是非常复杂的事,普通的民众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天天洗头发的。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头发蓬乱,头发剃的不干净,甚至满头虱子,都是非常正常,非常常见的事。

留辫子给人生活和工作都带来很大麻烦,尤其是底层的普通劳动人民。

到了民国时期,愚蠢的底层劳动人民,甚至包括一些知识分子,都把辫子当成了自己的命根子,不愿意剃掉。

民国的大师辜鸿铭先生说:我的辫子在头上,你们的辫子在心里。头上的辫子易除,心中的辫子难解。

明朝的王阳明先生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大概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作为现代人,我们也要时刻警惕别让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侵占我们的心灵,时刻保持与时俱进,让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都走在时代前列。

4

不管在哪个朝代,也不管是不是因为贫穷,不剃头发就会一点点长长啊!

说到后果,那必然是很严重的咯!

笔者百度了一下,在清代,满洲贵族为了统治其他各族人民,官方规定留发应为"金钱鼠尾"样式,即头顶只留面积相当一枚铜钱大小的头发,其余全部剃光,更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说法。这种发式必然要求至少每月得理一次发。如果因为贫穷,长时间没剃头,那就等着被砍头吧。如果不想被砍头,剃度出家应该也是个好办法!

5

还没有长长自己就剃了,古人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头发长了都去理发店请人专门理发,在古代大多数人都是自己理发,一般都比较简单,用剪刀、镰刀等刀具自己或者请人帮忙刮下就是了,在清代只要把前面的刮短就行了,又不一定要像光头那样!

6

这个问题在现今谈论起来是挺轻松,但是在清朝的时候,真实后果是很严重的。所谓是留发不留头,留发会被砍头的,在严格时期长时间不剃头被查到就会被砍头。

清朝的剃发令

剃发令,是指明末清初时期清政府在“君犹父也,民犹子也”,要求“父子一体”,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的政策。

刚入关的少数民族政权在统治的最初阶段极不稳定,与其让不满的情绪持续蔓延以致尾大不掉,不如让这种抵抗集中爆发,再用士气正盛的武装力量予以剪除、扫荡。

“削发令”作为一种催化手段,应运而生。

与之同时,“削发”成了汉族百姓绝对臣服的标志,“贯彻削发”也成了衡量汉族大臣忠贞程度的试金石。

不过剃头不像是我们看到的那个样子,比如清朝宫廷剧中除了需要扎辩子都是增光发亮的,而是类似现在我们的寸头那样。并不是完全剃光的。

清军于西元1644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

1645年6月15日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

“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清朝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之一,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

不剃发会怎么办呢?

看前文也知道,不剃头就是死,但是这是清朝统治的初期,是比较严格的。不剃发就是死,刚开始也因此发生过许多惨案,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因此死了的人是成千上万。

在清朝初期,剃发令规定头顶只有金钱大小一片头发,大约手指粗细的小辫子,能穿过清铜钱的方孔才算合格。大于一钱就要处死。

之后过了200多年逐渐演化为剃半个头。清朝时期男子的发式经历了数次演变,顺治以前为金钱鼠尾。顺治初年进入中期,开始流行猪尾。清末演变为半光头。 满族女人童年时期也是需要剃发的,在成年婚嫁后才可留发。

清完成统一之后,剃发的重要性开始下降。从康熙朝开始,剃发的管束开始降低,尤其是圣祖康熙帝向来以“宽仁”的形象示人。

朕以为俗不能骤变,当潜移而默导之。

从此之后,因剃发不和规定的被处死的惨案就开始减少了。但是头发还是需要剃,只是各地剃发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民间要求则随着统一战争的结束和官僚体制的腐化日渐松弛。

不过,清代对官员要求依然始终很严,包括新疆地区的伯克也要剃发易服以示归顺。

但是万一没钱理发怎么办?

清朝剃发也是要收费的,虽然有规定说不要钱,但是不给钱谁给你剃发呢!那会的剃头匠名为“待诏”,国家每天给发二十文工资,其余需要自己想办法。

最早开始剃发一般是十几文钱,最多二十文钱,之后慢慢涨到了四十文钱。要是不想花钱剃发就让自己的亲人给剃发。要是亲人也没有就互相给剃发,这样就变相的省钱了,头发也剃了。

如果在不剃发就是要强制剃发了。那会专门有一种职业就是“待诏剃发”的匠人,百姓称称作“逮着”。就是国家给他们发钱,他们抓人强制剃发,领着发的钱就要干抓人剃发的事。

如果抓住了还不剃发的话就只能死了。

中有一人,臣默窥其蓄发。及至公署,亲自去帽验看。本生吕可兴,果然全发未剃。

一位朝廷的官员下去视差,所有人在道路两旁迎接,但是其中一个人引起了注意,最终检查看见头发未剃。

立刻枭首,以彰国法。

最后的结果就是被砍头了,看看以后谁在不剃头,说国法严明。

之后有一位百姓没有剃头发,这位百姓姓郭,但是当地的章县令知道后,没有杀他而是给这位姓郭的百姓剃了头。并且放了,之后被湖广总督上报要求严惩。

郭农夫予以斩首,章文登予以革职。

最终结果就是这位姓郭的百姓被斩首,而这位姓章的县令也被革职了。可见对于剃发在一定的时期内是很严格的,地方官员也挺积极,因为不管的话,官职不保。

“留发不留头”真不是一句玩笑话。


文/历史紫陌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是紫陌,阅后喜欢就留个关注吧。欢迎留言、点赞、转发。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7

在清代因为贫穷长时间没剃头会有什么后果?首先长时间不剃头,则头发会越来越长,头发一长,自然就要清洗,而在清代处在那个封建社会思想不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人都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观念下,都会选择蓄发,这样一来,头发一长打理起来就比较麻烦,加上清朝时期的人们都是留辫子,清洗的时候就要解开辫子,这个过程都是很繁琐,所以很多人都是很久才会清洗一次。所以长时间的没剃头和清洗,就会导致头发有一股浓浓的酸臭味,而且还会生跳蚤,极不卫生。所以现在的文明社会,思想比较开放和进步,人人都注意卫生,都会经常理发和清洗。




8

我是刀笔小吏张押司,我来回答。

清代不剃头的后果得分时代。

如果是在清朝刚入关的时候,后果很严重,不剃头就得杀头。

当时有句话叫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说白了,就是头发和脑袋二选一。

当然了,如果你是道士,那就可以不剃头。

如果是晚清时代。

不剃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虽然“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祖训还在,但是真正遵守的也没多少人了。

这个时候别说不剃头,剪辫子的都有。

你看那时候的留学生,都把辫子剪掉了。

回国后,有的还装个假辫子,有的干脆就是西装革履小分头。

还有军队里也是,不少士兵也把边子剪掉了,然后留个光头。

其实照法律来说,这也是不允许的,但是朝廷已经默认了。

在当时,剪辫子这个事情已经是可大可小了。一般也没人追究,可要是朝廷故意找茬的话,那也确实不好过关。

9

先看一下清朝皇帝为什么要求换人都留辫子呢。

1636年11月,皇太极在满清内部的高级会议上,曾经这样讲道:辽国金国和蒙古都曾经数次击败中原政权,甚至统一汉人政府。但他们都学习了汉人文化,继承了汉人的陋习,最后导致了亡国。

最后皇太极这样强调,后金子孙必须坚强,抵制的民族被汉化,凡加入后金的汉人必须移风易俗,剔发易服。

1644年,清兵入关,后来又占领了全国,剔发易服就成了基本国策。强制要求关内各族人民踢成满族的发式。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之下,清洗了大批反清的抵抗人员。

在清朝初年,为了抵抗这个政策,大批的南方汉人奋起反抗。可歌可泣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描述的就是汉人的反清故事,以及清朝对汉人的血腥屠杀和镇压。

最开始的发型非常难看,被人称为是金钱鼠尾式。就是说头发留成从前大一点的尺寸,梳成一条小辫,其他的全部剃光。

到了清朝中后期,为了更加美观,发型变化就比较多,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电视剧里面的留半头的发型就是后来出现的新式发型。

民间老百姓没有什么钱,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按照标准的模式去剃头。

但并不会有什么危险,因为满清政府要的是汉人的臣服,从形式上看,要的是汉人头上的辫子。

只要有辫子在,就基本默认你对满清的统治是认可的,你是清朝子民。

在历史上没有洗发水,辫子又很长,洗头发是非常复杂的事,普通的民众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天天洗头发的。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头发蓬乱,头发剃的不干净,甚至满头虱子,都是非常正常,非常常见的事。

留辫子给人生活和工作都带来很大麻烦,尤其是底层的普通劳动人民。

到了民国时期,愚蠢的底层劳动人民,甚至包括一些知识分子,都把辫子当成了自己的命根子,不愿意剃掉。

民国的大师辜鸿铭先生说:我的辫子在头上,你们的辫子在心里。头上的辫子易除,心中的辫子难解。

明朝的王阳明先生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大概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作为现代人,我们也要时刻警惕别让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侵占我们的心灵,时刻保持与时俱进,让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都走在时代前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