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在现今谈论起来是挺轻松,但是在清朝的时候,真实后果是很严重的。所谓是留发不留头,留发会被砍头的,在严格时期长时间不剃头被查到就会被砍头。
清朝的剃发令
剃发令,是指明末清初时期清政府在“君犹父也,民犹子也”,要求“父子一体”,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的政策。
刚入关的少数民族政权在统治的最初阶段极不稳定,与其让不满的情绪持续蔓延以致尾大不掉,不如让这种抵抗集中爆发,再用士气正盛的武装力量予以剪除、扫荡。
“削发令”作为一种催化手段,应运而生。
与之同时,“削发”成了汉族百姓绝对臣服的标志,“贯彻削发”也成了衡量汉族大臣忠贞程度的试金石。
不过剃头不像是我们看到的那个样子,比如清朝宫廷剧中除了需要扎辩子都是增光发亮的,而是类似现在我们的寸头那样。并不是完全剃光的。
清军于西元1644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
1645年6月15日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
“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清朝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之一,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
不剃发会怎么办呢?
看前文也知道,不剃头就是死,但是这是清朝统治的初期,是比较严格的。不剃发就是死,刚开始也因此发生过许多惨案,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因此死了的人是成千上万。
在清朝初期,剃发令规定头顶只有金钱大小一片头发,大约手指粗细的小辫子,能穿过清铜钱的方孔才算合格。大于一钱就要处死。
之后过了200多年逐渐演化为剃半个头。清朝时期男子的发式经历了数次演变,顺治以前为金钱鼠尾。顺治初年进入中期,开始流行猪尾。清末演变为半光头。 满族女人童年时期也是需要剃发的,在成年婚嫁后才可留发。
清完成统一之后,剃发的重要性开始下降。从康熙朝开始,剃发的管束开始降低,尤其是圣祖康熙帝向来以“宽仁”的形象示人。
朕以为俗不能骤变,当潜移而默导之。
从此之后,因剃发不和规定的被处死的惨案就开始减少了。但是头发还是需要剃,只是各地剃发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民间要求则随着统一战争的结束和官僚体制的腐化日渐松弛。
不过,清代对官员要求依然始终很严,包括新疆地区的伯克也要剃发易服以示归顺。
但是万一没钱理发怎么办?
清朝剃发也是要收费的,虽然有规定说不要钱,但是不给钱谁给你剃发呢!那会的剃头匠名为“待诏”,国家每天给发二十文工资,其余需要自己想办法。
最早开始剃发一般是十几文钱,最多二十文钱,之后慢慢涨到了四十文钱。要是不想花钱剃发就让自己的亲人给剃发。要是亲人也没有就互相给剃发,这样就变相的省钱了,头发也剃了。
如果在不剃发就是要强制剃发了。那会专门有一种职业就是“待诏剃发”的匠人,百姓称称作“逮着”。就是国家给他们发钱,他们抓人强制剃发,领着发的钱就要干抓人剃发的事。
如果抓住了还不剃发的话就只能死了。
中有一人,臣默窥其蓄发。及至公署,亲自去帽验看。本生吕可兴,果然全发未剃。
一位朝廷的官员下去视差,所有人在道路两旁迎接,但是其中一个人引起了注意,最终检查看见头发未剃。
立刻枭首,以彰国法。
最后的结果就是被砍头了,看看以后谁在不剃头,说国法严明。
之后有一位百姓没有剃头发,这位百姓姓郭,但是当地的章县令知道后,没有杀他而是给这位姓郭的百姓剃了头。并且放了,之后被湖广总督上报要求严惩。
郭农夫予以斩首,章文登予以革职。
最终结果就是这位姓郭的百姓被斩首,而这位姓章的县令也被革职了。可见对于剃发在一定的时期内是很严格的,地方官员也挺积极,因为不管的话,官职不保。
“留发不留头”真不是一句玩笑话。
文/历史紫陌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是紫陌,阅后喜欢就留个关注吧。欢迎留言、点赞、转发。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