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要弄清楚“人无癖者不可交”这句话是哪里来的。出处只有一处,是明朝散文家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是他用来赞叹自己的好朋友祁止祥的话。原文是这样的: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余友祁止祥有书画癖,有蹴鞠癖,有鼓钹癖,有鬼戏癖,有梨园癖。壬午,至南都,止祥出阿宝示余,余谓:  

“此西方迦陵鸟,何处得来?”

阿宝妖冶如蕊女,而娇痴无赖,故作涩勒,不肯着人。如食橄榄,咽涩无味,而韵在回甘;如吃烟酒,鲠詰无奈,而软同沾醉。初如可厌,而过即思之。止祥精音律,咬钉嚼铁,一字百磨,口口亲授,阿宝辈皆能曲通主意。乙酉,南都失守,止祥奔归,遇土贼,刀剑加颈,性命可倾,阿宝是宝。丙戌,以监军驻台州,乱民卤掠,止祥囊箧都尽,阿宝沿途唱曲,以膳主人。及归,刚半月,又挟之远去。止祥去妻子如脱屣耳,独以娈童崽子为性命,其癖如此。

这主要是写了祁止祥爱好娈童的“癖好”,他和他的娈童阿宝,遇到南都失守,土贼拿刀架在脖子上,其他东西都可以给土贼,阿宝还是留下了。走到台州,行李盘缠都被乱民抢走,靠阿宝沿途唱曲卖艺养活,也活了下来。等走回到家,不过半月,又带着阿宝四处远游了。

张岱最后这句话很关键,“止祥去妻子如脱屣耳,独以娈童崽子为性命,其癖如此。”也就是说,祁止祥老婆孩子都可以不要,但娈童是离不了的,癖好就是这么深。

那么,张岱所说的那两句话——“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就是在赞美朋友。为什么他要赞美一个爱娈童爱到这个地步,连家都要了的朋友呢?因为他自己也是这样。

张岱是明末清初人,经历了国破家亡,对政治相对冷感,不事科举,不求仕进,著述终老,过着半隐居生活,一辈子的时间,都拿来玩了。偏偏张岱年轻时又是世家公子,高祖张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曾祖张元忭,隆庆五年(1571年)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官至广西参议。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

张岱是正儿八经的官宦人家出身,家底很厚,家学渊源很深,所以也玩得起,还自己给自己写墓志铭,在墓志铭里总结自己“。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爱好如此广泛,又都非一般人家爱好得起,足见张岱在玩上下的功夫之深。这既是晚明时冲上奢侈颓放的社会风气的体现,也是张岱自己世家公子的追求。

到了清朝,张岱避世之后,与仕途毫无干系,除了日常看书做学问写文章,也就剩下玩了,玩既是乐趣,也是他逃避现实的手段。

脱离了具体语境来分析一句话,那都是耍流氓,补充完这些背景信息,我们来看张岱为什么要说“人无癖者不可交”。

首先,是因为张岱爱玩,不爱玩的人当然“不可交”了,连共同话题都没有。而且不仅仅是不爱玩的人,就是玩的不好、不高明的人也不可交,露怯,最好的玩家从来都是爱己所爱爱到成痴、成癖的程度,这很好理解。

其次,张岱讨厌官场习气,这可以想见。为什么官二代里从商、爱玩的多?从小耳濡目染都是官场中事,自然逆反。什么样的人最无癖?官场中人。官场风气,推崇四平八稳、无欲则刚,不露破绽,这是职业要求,但一个人如果当了官,自己不自觉就变成了这样,那真是太入戏了,这样的人张岱自然讨厌。

与此相比,有癖好的人,弱点一目了然,你把一个LOL玩家的符文融了,把守望屁股的玩家账号封了,你看会怎么样?

再次,张岱这两句话,有自己的人生经验在内,是从自己个人的生命体验出发。这句话的出处《陶庵梦忆》是张岱晚年的回忆文字。他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写道:“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面前不得说梦矣。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他把人生比喻成一场大梦,如今梦要醒了,对自己的一生做一点小小的整理工作,在其中有关交友的部分,得出了一个“人无癖者不可交”的结论,如此而已。如果非要将这句话当做交朋友的圭臬,那请先有张岱那么多钱,那样的家学,那样的朋友,那样的才华。

最后,还有一点必须要说,题主说:“跟一个完美的人在一起,不是更能向他学习吗?”这句话就拿衣服了。历史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就从来没有存在过完美的人。如果他看起来特别完美,要么你离他比较远,关系不近,看不清楚,要么他是装的,而且演技高超。岳不群完美吧,切了吧,林仙儿完美吧,演砸了吧。

再说人生不过区区几十年,如何可能完美,能做好一两件事已经难能可贵了不是?祝今日头条的所有读者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

为什么古人说“人无癖,不可交”?

说这话的张岱,是个痴人。出身优渥,少年有才,正正一纨绔子弟。不过时逢乱世,一生未仕,到老潦倒穷困。不过好在什么都玩过,名利于他似浮云,倒是潜心做学问,所著颇丰。

他以小品见长,被称作“小品圣手”,只凭《湖心亭看雪》一篇,便可称天下无敌。

这句话是出自他的《陶庵梦忆》中的《祁止祥癖》: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具体内容就不说了,其实这是张公子写自己朋友祁止祥有喜爱娈童的怪癖,“止祥去妻子如脱屣耳,独以娈童崽子为性命,其癖如此。”抛妻弃子像脱鞋一样,唯独对娈童崽子看得比性命还重。这搁主流观点来看,就是个要不得的下家。

可是张公子本人也是个纨绔子弟啊,所以在他眼中,有这样癖好的朋友倒是真性情。朋友在逃难遇险的时候,娈童也不离不弃,卖唱养活主子。从这个角度来看呢,确实也还有情有义。

所以他认为祁止祥还行,能当朋友,并记录了下来。开篇就是这两句,其意总领整篇短文,讲的是交友之道。

原句意思大概如此,不过这几句话到了今天,也有发展和引申。

一是真的没癖好的人

有种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高冷淡然。这样的人,自然在朋友交往中是不讨喜的,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但真的有个淡如水的君子和你相谈,是很没有意思的事情。用李逵的话说,那是“淡出鸟来”。世人皆爱热闹,爱情投意合,对高冷范大多不会强行往上凑,自然难得交朋友。

而且这种人由于极度淡泊,也意味着对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的看破和辜负,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属于另类。不是不可交,他也不见得有意伤害你,只是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看事情和人的角度和普通人不一样,也就不必对任何事情负责。

这种人很少,少到几乎可以说没有。当然,爱好和癖好还是有所不同,他可能喜欢某件事或者东西,但是没有到癖好的程度。

二是假装没癖好的人

这种人就多了。也不一定是假装淡泊,有很多人都说对钱没兴趣,有几个真没兴趣的?如果一个人对钱真的没兴趣,那么他一定对别的东西感兴趣。一个正常人是有需求的,单身汉想老婆,穷人想钱,富人想名,名人想权,权者想流芳百世。

只要是正常人,都会有爱好,而这种爱好加深就是癖好,就是瑕疵,就是可以被别人抓在手中的软肋。

而一个人如果看上去像个完人,没有任何癖好,或者说缺点,那么这人十有八九在装,同时心中早就做好了其他打算。他要的东西,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就像前面有个回答说的几个人合伙做生意,结果那个平时看上去最大方,最不计较的人却卷款逃跑,害死了其他的伙伴。

人有七情六欲,不大可能没有喜好,只不过有些人藏得深,而这些藏得深的人一开始就不是来和你交朋友的,当然“不可交”。

其实这和“水至清则无鱼”也是一个道理。

清汤寡水的友谊,普通人当然不爱喝。

3

古人有云:“人无癖,不可交”。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特殊的癖好,此人一定不好打交道,言外之意这个人没有朋友。

说这话的古人名叫张岱,明清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又称“浙东四大史家”。

(张岱)

张岱的文章言简意赅,短小精悍和现在小品文很相似,因此有“小品圣手”之称。

估计和现在的“段子手”差不多。

张岱是一个富家子弟,家境殷实。按照传统观念来说,一个风趣幽默加上不差钱的纨绔子弟,往往都是一个会“玩”的人。

事实却也如此,张岱在“玩”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因此他的朋友和他一样,都有特殊的癖好。

比如他的朋友祁止祥有喜爱娈童的怪癖,甚至不惜抛弃老婆。

这让张岱万分欣赏,逢人便道:“人无癖,不可交也”,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张岱《陶庵梦忆》

古人为什么这样说呢?有道理吗?

这句话如果出在张岱的语境中,确实有道理。

就拿他的朋友祁止祥来说吧,能够达到抛弃老婆而独爱“男童”的境界,这种癖好一般人还真做不到。

这从侧面也说明他的朋友是个重情重义之人,这种人可以托付终身。

无独有偶,民国时期上海滩流氓大亨杜月笙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不喝酒不抽烟的男人,不可以托付终身”,其实就是说“这种男人不可交也”。

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爱好,这个人的朋友圈很窄,甚至没有朋友。

比如一个人如果不喜欢喝酒,那么他就会喜欢女人,如果不喜欢女人,那么就会贪财,如果他不贪财才那么他……

反正这个人得有一项癖好。

假如一个人没有任何癖好,这个人就不能和别人发生共鸣。在别人眼里,这个人要么怪异,要么就是完美,要么就是不食人间烟火,也就是人们排斥这种人,是大多数人中的异类。

讲真这样的人当“领导”的都不待见。

在历史上有这样的例子,汉朝时期的丞相萧何大家都知道吧?汉初三杰之一,为刘邦管理后方,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

(萧何)

萧何就是一个完美的人,既不贪又不色。当时刘邦在前线打仗,萧何在后方负责军队的供给,他的角色和丞相诸葛亮差不多。

到后来刘邦逐渐对萧何产生了疑心,因为萧何掌握着他的命脉,要命的是萧何是那样完美,没有任何癖好,假如萧何造反,刘邦连家就没了。

于是刘邦产生了顾虑,每次打仗以后都会派人亲自赏给萧何点东西。

到后来萧何身边的谋士对萧何说:“你知道主公为什么总是派人来看你吗?”萧何说“不知道”。

谋士说:“这是主公对你产生了怀疑,防止你造反”。

萧何大吃一惊,急忙问“我该怎么办呢?”

谋士说:“你身上没有任何缺点,没任何癖好,这是主公猜疑你的地方,你现在马上在你的家乡置办大批的田产,一定要压价购买”。

萧何问为什么这样做呢?谋士说“你一定要表现出贪婪爱财的癖好,让乡亲们骂你,这个办法就叫‘自污脱身’之计。

萧何依言而行,在前线的刘邦得到消息后哈哈大笑道:“原来萧何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有贪婪爱财的癖好,朕可以安枕无忧矣!”

大家看到了吧?领导都不喜欢没癖好的官员。

推而广之,人有一种向恶的心理,比如一些女孩子喜欢和“坏孩子”交朋友,而那些善良完美的男孩儿却孤独一身,这难道不说明问题吗?

有一句话叫做敬而远之,完美的人能够得到人们内心的尊重,但没有人愿意和他们亲近交朋友。

文/秉烛读春秋

4

针对题目中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这个“古人”是谁?这句话的原话是什么?说这句话的人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毕竟现代人喜欢动则就是古人说,可实际上很多话未必是古人说的,例如一些谚语、俗语等等;

而且就算是古人说的,经过了千百年的流传发展,意思肯定也会多少发生改变,甚至完全不一样了。例如那句经常被男同胞们引用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就是个大大的误会。

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什么了?它的核心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出自明末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张岱的《陶庵梦忆》中。这是张岱写于晚年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被成为明代的一部“清明上河图”,主要反映了晚明时期江浙一带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表现的是贵族子弟的闲情逸致和浪漫生活。

如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句话其实是作者追忆往事后的一种感慨或者议论。一般而言,人们在追忆往事时,那些美好的、值得留恋的东西肯定会被有意无意地保存下来。而这句话应该就是作者过往生活中的一个感慨。如此,这句话的核心应该在“深情”二字上。这样的话,这句话强调的就是“交朋友要交深情之人,而一个人如果无癖就不可交,因为他对物不深情,对人自然也不深情”;

其次,张岱口中的“癖”和“深情”有什么联系?

为什么“无癖”就“不深情”了?这就要联系张岱的原意来理解了。他在文中的这句话是用来赞叹自己的好朋友祁止祥的。赞扬他什么呢?“深情”!对谁?“娈童”。“娈童”是什么?从南北朝开始,娈字与童搭配,专指被达官贵人当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也就是说:张岱用这句话赞美的是一个为了娈童而抛妻弃子的朋友。在他的观念里,一个人如果有了一个癖好,可以连家庭都抛弃,这样的人其实是很深情的。

他为什么会有这种价值观呢?因为他自己也有这种癖好,是个很会玩的公子哥。张岱出身官宦世家,家境很好,因此对仕途、政治什么的丝毫不感兴趣,整日过着风流浪漫的士大夫生活。他生前甚至给自己写好了《墓志铭》。

在《墓志铭》中,他说自己:“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所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好“娈童”,他的朋友自然也好“娈童”。

在他的观念里,如果是可交的朋友,最起码要有一样的爱好。而且,不论这个爱好是什么,一定要十分用心。哪怕这个爱好很怪异,也无所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张岱心中,他把朋友间的兴趣爱好当成了是否可以交的标准。而不论这个爱好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有一个癖好,就会是个深情之人,就值得交往。

再次,张岱这样讲并不是说他本人的品性有什么严重问题。事实上,张岱不是个纨绔子弟,很有才华,一生都专心著述,崇尚自由,厌恶官场;

作为一个官宦子弟,张岱好吃好玩,在明末也是出了名的。但人家家境好,这些本无可厚非。事实上,从张岱的经历和个性上来看,这句话其实是他对晚明官场圆滑世故风气的一种深深厌恶。

那些在官场上八面玲珑的人,无欲无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似乎一点毛病也没有。可实际上,这样的人最虚伪也最不讲情谊。一旦翻脸无情,反而最可怕。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有没有?有!他们看起来和谁都很好,不轻易表露喜怒哀乐,即不跟人亲近,又不会与人疏远,永远一副和和气气的样子,让人根本看不透他的喜好。在平时的相处中,这样的人从来不会求人。同时,他们也不会轻易帮助别人,当然更别提深交了。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理解为: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缺点。只要这些缺点无伤大雅,不关乎人品道德,就是可以交往的一个人如果给人的感觉是十全十美的,那他一定是有问题的,是不能够交往的。

最后,对于张岱的这种择友观,我们要辩证发展地看待;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价值观。晚明时期,社会风气奢靡颓放,作为官宦子弟,张岱以”有无癖好“作为朋友是否可以深交的标准,是那个时代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历史局限性。对于现代人而言,当然不能完全照搬了。

再者,在张岱眼中无伤大雅的“癖好娈童”搁在现代社会,那可是严重的刑事犯罪。毕竟时代不一样了。至少,这个“癖好”要符合现代社会的法制和法规。

那么,他这句话对现代人而言,有无合理的地方?有!那就是,在择友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和自己三观一致的人,比如生活习惯,人生信念,待人处事方式等等。这些和身份地位是没有关系的。而且,这个三观要正!

另外就是,人活在世上,多多少少还是要有一些爱好的,无论这个爱好是大是小,都是人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如果一个人什么也不喜欢,什么也不想做,对生活没有一点追求,这样的人当然也不适合做朋友。交友要交有趣的人热爱生活的人!

5

这句话应该出自明末清初的史学家、文学家张岱所著的《陶庵梦忆》,原文是“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一个人若没有任何癖好,这个人是不值得交往的,因为对待事物已无情感可言,才会出现无任何喜好的情况,对物如此对人亦如此,对人无情之人同样不值得交往,无情之人不会懂得珍惜别人的真情,也不会懂得对另人付出真情。

无癖之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自己内心的强烈压抑,每个人都需要情感的宣泄,癖好就是一种很好的宣泄途径,过分的压抑自己,很容易造成性格上出现问题,不是伤害自己,就是伤害别人,所以与这种人的交往要特别小心。

还有一种情况,一个表面上没有任何癖好的人,也有可能是一个很会伪装自己的人,这种人会把自己真正的欲望隐藏起来,因为这种人的欲望可能会对别人造成伤害。这种人是真正虚伪之人,这种人是绝对要远离的。

只能说古人的很多传世名言真的很有智慧,内含着很多人与人交往的真谛,值得细细品尝和体会。

6

古人指的是明末清初史学家、文学家张岱,其在《陶庵梦忆》中书:“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这句话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嗜好,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眼前空无一物,才疏学浅,心浮气躁,无真情可言。推物及人,对物如此,对人能好到那里?这样的人,当然不值得交往。

张岱其人、其生平这里不必赘述。私以为有癖之人是性情中人,无癖之人过于清冷,这样的人适合做合伙人、智囊团,却不适合作朋友。

癖一字为癖好、嗜好,多为贬义。特定语境有特定解释,在这里,我们癖单指爱好、喜好。试想,一个不喜吃、不爱穿、不听曲、不视剧的人,他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恐怕不只是按部就班那么简单了,也不单纯是枯燥可以形容的了。

与这样的人交朋友,交什么呢?吃饭聊天,没有话题!?喝酒放松,一个人喝!?想要八卦一下,对方也不知所云。这完全是独角戏啊,虽然观众,但是观众却似外星来客般完全无法沟通。

如此交友,不如不交!

丰子恺先生小文《蛙鼓》中写:夏夜暑热难眠的父子到野外夜游。四周青蛙的鸣声好似管弦乐队的大合奏。“近处的咯咯咯咯,远处的咕咕咕咕。合起来如风雨声,如潮水声。闭目静听,又好像千军万马奔腾而来的声音。”

这就是生活的诱人之处,随性淡然,处处都充满着趣味。交友也是一样,放松亲近的朋友关系才是最让人向往的。

7

乍看“癖”字,是个病字边旁,就像癌症,难免谈“癖”色变,人们常以为是个贬义词。

其实不然,“癖”指的是因习惯形成的对某种事物的偏好、嗜好、癖好。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只是个中性词。

人生在世,生也易,活也易,生活不易;人活一生,有爱好,有追求,就是癖好。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山中独吟》一诗中云:

人各有一癖,

我癖在章句。

万缘皆已消,

此病独未去。

明朝公安三袁的袁宏道是万历年的进士,他极力反对复古,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他在《瓶史·好事》一文中说:

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

晚明文学家张岱,精茶艺鉴赏,尚老庄之道,喜清雅幽静。和贾宝玉一样不事科举仕途,终身著述,精文章,工诗词,被人公认为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他在《陶庵梦忆》一文中说: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清朝文学家张潮说的更形象:

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

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

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

据说近代上海滩大佬杜月笙也说:不抽烟不喝酒的人很自私,不可深交。和前述文坛大咖,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如出一辙。

又据说林元帅向来严肃,不苟言笑,终生只开过一句玩笑。有一次他问部下:你吸烟吗?部下答:不吸。他又问:你喝酒吗?部下答:不喝。他再问:你嫖娼吗?部下答:不嫖。

他笑道:不吸烟不喝酒不嫖娼,你还做个男人干什么?

为什么如此多的大咖大佬都主张“人无癖,不可交”呢?

因为没有癖好,对什么都没兴趣,自然对人也没有感情,生活中没有真心,对人能好到哪里?这样的人,当然不值得交往。

因为没有癖好,生活必然乏味无趣,成大事者,不仅在事业上壮怀激烈,平时生活中通常不拘小节,亦有爱物成痴之癖。

因为没有癖好,往往在生活中锱铢必较患得患失,唯恐自己吃亏破了钱财,老话说:财聚人散,斤斤计较的人岂可深交。

因为没有癖好,或拒绝琴棋书画,或不沾杜康清友,或厌烦诗和远方,这样的人如行尸走肉了无生趣,有什么可交的呢?

王朔、贾平凹等著名作家好像都说过,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可以没有趣味。

所谓的趣味,就是人要有一些“癖好”,因为人是群居动物,是社会关系的综合,人人都有一二癖好,才能构建一种和谐有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如此,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这个鸭梨山大的社会,才会多一份乐趣,少一些枯燥;多一份快乐,少一些痛苦;多一份真心,少一些虚情。

人无癖,不可交——诚哉斯言。

和有癖的人交往,坦诚相见,雅俗共赏,三观相符,如此,人们才会活出精彩人生。

8
要解释任何一句话,都不可脱离原文,断章取义。想要弄清楚为什么古人说“人无癖,不可交”,就先要弄清这句话的出处与本意。

出处

明代张岱在《陶庵梦忆·祁止祥癖》中写道:"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喜好,则不可深交,因为他难以付出真情。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缺点,看起来完美无瑕,也不可深交,因为太过完美的人或多或少有些装,不够率真。
张岱的好朋友祁止祥就是一个有许多癖好的人,“余友祁止祥有书画癖,有蹴鞠癖,有鼓钹癖,有鬼戏癖,有梨园癖”。
而张岱自己,虽生在世宦之家,却处在明清更替之际,在动荡中不求仕途,醉心著述与吃喝玩乐,他曾给自己写墓志铭:“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张岱的“好”与祁止祥的“癖”,皆是对自己个性的张扬。二人因为有共同的爱好,就有了许多共同语言,久而久之,成为深交。“人无癖,不可交”,这是张岱总结出的交友之道,后来广泛流传,成为被大众认可的交友准则。
为何没有癖好的人就不能深交呢?原因有三点。

01人无癖,无真我

清代张潮在《幽梦影》里说:“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
人的爱好,就像山上的泉水、石头上的青苔、乔木上的藤萝,是自身的一部分,不可缺少。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则显示不出真我。
李白好酒,世人皆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因为李白,带上了飘飘仙气。而李白因为酒,“斗酒诗百篇”,成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诗仙。
苏轼爱美食,甚至自创东坡肉,让原本一文不值的猪肉迅速火遍全国。大文豪爱吃,却谁也不会觉得这个癖好难以启齿,反而觉得可爱。人都有口腹之欲,苏轼光明正大地吃,反而比那些说着不吃不吃,结果真香的人要真实许多。
李白的酒,苏轼的美食,都让这些人们只可远观的偶像多了几分烟火气息。酒与美食,都是他们真性情的体现。

02人无癖,则无趣

梁启超曾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如果一个人没有兴趣爱好,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那别人如何与他交流呢?
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共同爱好,自然不能成为知音。
试想,如果钟子期听不懂俞伯牙的琴音,他们还能成为知音吗?如果不管俞伯牙弹奏什么乐曲,钟子期都只会拍手叫好,只怕俞伯牙会觉得自己在对牛弹琴。
要与一个人有共同语言,前提就是自己得有这方面的爱好,比如前文提到的张岱和祁止祥。
就像现代人追星,追的都是有“吃货”、“实力派”、“单纯”等人设的明星,他们有自己在某方面的特色,但绝不是“完美”人设。因为,完美,就是一种无趣,没有特色。别人讨论的任何话题都可以有他,也都可以没有他。

03人无癖,不成精

白居易云:“人皆有一癖,我癖在书章”。对文学的执著,让白居易终成“诗魔”。
郑板桥一生都在画竹、兰、石,不知倦意。他自己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四十年如一日,才有闻名天下的《墨竹图》。
喜欢一件事,就不遗余力地去做。坚定了自己的追求,就用一辈子去做。任何成功,都是人们对自己兴趣的刻苦专研。

袁宏道说:“世人但有殊癖,终生不易,便是名士”。人因良癖而建业,癖因人而可爱。

每个人都想成为更好地自己,自然更乐意和志同道合的人交往,这有利于一起上进。

小结

三叶草以为,人无癖不可交,有坏癖更不可交。交友,一看真心,二看人品,最后看志趣相投。
有时候,交错朋友就跟结错婚一样可怕。所以,交朋友一定要用心去看。如果已有好友,维护友情最好的方法,是以真心换真心。
9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至察则无徒 ,水至清则无鱼;此乃古训。

人,除了自然属性以外(有感情、会思维的高级动物),更多的则是社会属性;换言之,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如果能够成功扮演各种角色而没有瑕疵的,那就是“完人“。

那么,问题来了有这样的“完人”吗?有“人见人爱.”的@大众情人”吗?

遗憾的是,这样的人是没有的;古今中外,概莫例外。

古代帝王有吗?那些“千古一帝”是“完人”吗?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还是乾隆?

那些文臣武将有完人吗?比如管仲、张良、诸葛亮?岳飞、文天祥?曾国藩、李鸿章?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谓“臭味相投”也;人与人的交往无非就是,一,类聚;二,互补。完全没有确定瑕疵的人,如果有,那么谁又会与他交往呢?谁“敢”和他交往吗?

自举一个国外的例子,比如说美国现任总统川普。此人当然离.“完人”的标准相差甚远;但是就是因为此人的“嘴炮”,反而被认为是“接地气”,铁杆粉丝就有四千多万。

还有法国总统马克龙,能够竞选当了总统应该是人品没有任何问题,可就是有人认为马克龙不应该找一个“祖母”作妻子;当然,因为这一点,马克龙得到大量的女性选民的支持。

认吃五谷杂粮,当然就有七情六欲;否则就是“伪君子”。

10

太完美,有时候只能让我们去仰望,从而保持距离,因为完美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自我,和这样的“完美”的人交往,不是平等的关系,而是单向的,更像是仰慕,依附,或者仅仅是一种理想化的形象。喜欢完美的人,实际上是喜欢那个没缺陷的自己,你看到的完美,实际上是被自我选择过的,他的身上可能正巧存在你所缺乏的特质和能力,正巧拥有你所期望的状态或是品格,你看了这些,而忽视了其他部分,所以你会觉得一个人完美。

“有癖”之人,更接近一个真实的状态,和这样的人交往,实际上就是一种平等,互相的交往。人际关系相处中有一个技能叫做“自我暴露”,尤其是暴露自己的某些缺陷,某些不足,或者和对方相同的囧事的时候,反而会增加对方对你的喜爱程度。为什么自我暴露有效?一个是通常人们在信任以及感到安全的情况下才会进行自我暴露,当别人对你进行自我暴露的时候,其实一种表示你值得信任,或者是值得和你交谈的信号,所以一个在你面前表现为十分完美的人,有可能根本是不信任你的。其次,自我暴露让会两个人感到更多的相似点,尤其是当两个人在自我暴露相似经历或者特点的时候,和自己有相似点的人,总是会更被偏爱和喜欢。

当题主说,跟一个完美的人在一起才是能更好地向他学习的时候,实际上可能是对自我不满的一种反向投射,自己所没有的,在别人的身上被放大体现,与其说这样的一种心态能引发人们改变自己,积极学习,不如说更会让我们无奈和无力,看到别人的优秀总比自己努力变得优秀要容易。所以,有癖之人,恰能更好地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射出自己的特点,甚至和那个人一起去学习,一起去变得更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