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实行了中朝、外朝制度,从而为汉成帝将宰相制改为三公制奠定了基础。而三公并重的局面,是到了汉哀帝时期,才正式确立。
汉武帝是一个迷恋权力的皇帝,自然是不愿意让相权掣肘皇权。田蚡、窦婴这些权相给汉武帝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不管是忠是奸,汉武帝都不喜欢有人这么管着他。
这是中朝、外朝制度出现的一个大前提,利用这次改革,汉朝皇帝的皇权,得到了空前提升,相权则被削弱了。
什么是中朝、外朝?设立原因是什么?
汉武帝是个喜欢折腾的皇帝,其实任何一次小小的改革都能够引起帝国巨大的变化。汉武帝却不厌其烦,总是喜欢挑战没有做过的事情。
当时他选择了一些亲信人员,组织成为了一个决策机构。这帮人可以直接与皇帝商讨事务,成为了帝国真正的核心,这就是中朝,又被称之为内朝。
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光顿首让曰“臣不如金日磾”日磾亦曰“臣外国人,不如光”上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及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受遗诏辅少主。---《汉书》
顾名思义,内朝就是里面的朝廷,属于国中之国,在权力的中心位置。成员一般有大司马、前后左右将军、侍中、常侍等等,他们出入宫禁相对自由,常常陪在汉武帝身边办公。
中朝的确立,使得宰相的权力被严重削弱,汉武帝通过任用这帮中朝的官员,从而壮大了自己手里的权力。
有了内朝,自然是有外朝的。相比较于内朝,外钞官员的权力则被大打折扣。外钞属于政府机构,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官职,看似地位崇高,可是却碰不到核心权力。
诸如丞相、御史大夫这些人,全部都是外朝官员。这帮人在朝中是以高官自居,过去也是大权在握,可是有了内朝以后,这帮人的权力则大打折扣。
中朝官员负责朝中大小事务的决策,而外朝官员负责将这些决策颁发到地方,由此可见,决策权已经落在了中朝官员的手里。
中朝出现以后,外朝官员失去了决策权,从而只能按照皇帝的命令来执行事务。所以说中朝官员基本已经凌驾于外朝官员之上。
而外朝官员中,曾经权倾朝野的宰相,此刻也已经成为了二流官员,失去了原来的大权。那么是什么促成了这件事呢?
其实这都是汉武帝一手安排的,中朝官员从级别上来说,并没有外朝官员高,但是权力比外朝官员大,起到了相互制衡的作用。
此外汉武帝利用中朝官员,沉痛地打击了宰相的权力,使得过去一家独大的相权,此刻逐渐受到了各种掣肘。这么一来皇权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三公制度的确立和三公并重的实现。
- 三公在周王朝时期,指的是太师、太傅和太保。这三种官职,其实是没有官署的,不过地位很高,和地方上的诸侯王并列。
- 在秦朝建立以后,三公又发生了变化,确立了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为三公。不过其中丞相的权势是最大的,三者地位并不相同。
- 西汉时期的三公,则在秦朝的基础上做了修改,变成了丞相、大司马和御史大夫。到了东汉时期,确立了我们非常熟悉的三公,那就是太尉、司徒和司空。
后世三公依旧还是有所改动,可以说每个朝代对三公的定义都是有一定差别的。不过一般提到三公指的都是东汉时期的太尉、司徒和司空。
汉武帝实行了中朝、外朝制度以后,到了汉成帝时期,情况又发生了转变。廷尉何武实在是太忙碌了,而且宰相的才能又十分平庸,使得朝中的事务大多都荒废了。
及成帝时,何武为九卿,建言“古者民朴事约,国之辅佐必得贤圣,然犹则天三光,备三公官,各有分职。今末俗之弊,政事烦多,宰相之材不能及古,而丞相独兼三公之事,所以久废而不治也。宜建三公官,定卿大夫之任,分职授政,以考功效”其后上以问师安昌侯张禹,禹以为然。---《汉书》
在这种情况下,何武上书,建议汉成帝设立三公。所以汉成帝就将大司马骠骑大将军改封为大司马、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再加上宰相,也就出现了西汉后期三公的雏形。
大司马和大司空,虽然俸禄上和宰相类似,可是在行政地位上,其实还没有确立同宰相相同的地位。
到了汉哀帝时期,宰相职权彻底被一分为三,分别分给了大司马、大司空和大司徒。当时的大司马卫将军董贤出任大司马、丞相孔光出任大司徒、御史大夫彭宣出任大司空。
三权分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三公制度正式取代了宰相制度。不过这个时候的西汉政权,已经走入了尾声,所以这一改革在加强皇权上,并没有起到多少作用。
夏四月,以大司马票骑将军为大司马,罢将军官。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封为列侯。益大司马、大司空奉如丞相。---《汉书》
这次的改革,其实不仅仅为了巩固皇权,而是为了改变汉成帝以来,朝纲崩塌、吏治混乱的局面。不仅仅是汉哀帝主张改革,更多是朝中官员们希望通过改革改变这一现状。
汉武帝的中朝、外朝制度,给了三公并重制度极大的启发。
三公的地位在历朝历代其实是不一样的,就算在同一个朝代,前中后三个时期,其实也有很大差别。
在西汉初期,三公地位并不平等,宰相一家独大,到了西汉中期大司马、御史大夫开始分宰相权力,到了西汉后期,宰相权位一分为三,三公地位相当。
而这一变化的起源,其实就是汉武帝对宰相制度的挑战。他受够了宰相一家独大的局面,凭什么皇权一家独大,下面还要有个相权作为掣肘?
为此他索性架空相权,将中朝官员的权力大为提升,以此遏制相权一家独大的局面。这个时候他没有想到将相权一分为三,而是在相权之外,再设立另外的权力机构。
后世的西汉皇帝,自然是从中得到了启发,相权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成为了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中朝官员逐渐走入朝堂,成为了瓜分相权的重要帮手。
三公并重制度的确立,正式瓦解了相权一家独大的局面。不过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总结:中朝官员的强横,为后世宦官乱政做好了铺垫。
中朝、外朝制度的确是限制了相权,可是又提拔出了一帮中朝的官员。除了大司马、前后左右将军、侍中外,还有常侍。
常侍大多数都是宦官,宦官参政的局面也因此而产生。为此东汉中后期,宦官参政基本上成为了常态,表面上遏制了三公的权力,实际上却成为了祸乱汉室的罪魁祸首。
参考资料:《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