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余好古,本问题回答如下:

成济是因为杀死曹魏皇帝高贵乡公曹髦,被权臣司马昭诛灭三族,当了替罪羊。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经父子三人掌控曹魏朝政,到司马昭时皇帝已基本成为傀儡。高贵乡公曹髦被立为皇帝以后,很不甘心被司马昭控制,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决定放手一搏,召集殿中宿卫讨伐司马昭。

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不敢抵抗,手下兵士也纷纷逃走。贾充带人迎战,但部下面对皇帝终究放不开手脚。太子舍人成济见势不妙,问贾充该怎么办。贾充道,司马公养你们,就是为了今日之事。于是成济下手,杀死曹髦。



曹髦虽然是傀儡,但毕竟还是名义上的皇帝,杀死皇帝是为弑君,舆论压力极大。司马昭想取而代之,希望的是把戏演足的禅让方式。贾充要成济下手,其实有点鲁莽,给司马昭挖了个大坑。毕竟当时忠于曹魏的势力还不可忽视,还没到予杀予夺的程度,此时必须要有所交代。所以司马昭还得惺惺作态,假意伤心痛哭,要追究责任。

反对派拿司马昭没办法,却敢于挑战其手下。陈泰就声明最起码也得杀贾充才能谢天下。贾充干了这档子事儿,其实也挺危险的,要是压力再大点,只怕也会被司马昭当成弃子。



但成济这种地位不高的人物,又是直接凶手,肯定是死路一条,必须用来背锅。

在事件发生时,成济误判形势,急于表现,冒天下之大不韪弑杀皇帝,以为能立大功,最后成为替罪羊。



当时情况下,成济自己确实处于极为危险的状态,介入到权力斗争中,委实是性命交关。这种时刻首先要考虑的恐怕是如何自保,而不是立功。

在曹髦已经孤注一掷的状况下,成济要保护自己,最好是将其控制住,但要保持基本的礼节。最后如何处理,留给司马昭来决定,这样既没有冒犯皇帝,又不违抗将令,至少不会留下多大的罪名,或许能够全身而退。

最佳贡献者
2

曹魏年轻皇帝曹髦与司马昭展开人心争夺,无奈司马家专权日久,朝中权贵,地方世家都唯其马首是瞻,皇帝才高八斗也于事无补,愤懑的曹髦吟写了一首潜龙诗后,抑止不住冲动,想以皇帝之尊驾御形势,亲自带领亲随几百人,打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诛杀司马昭,夺回曹家权柄,大队人马出宫,在儒家君臣尊卑观念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司马攸等人不敢与皇帝交战,遇者辟易,司马昭死党、中护军贾充见状率兵与曹髦大战于南面宫前,军士们还是有点怵,贾充转身对成济兄弟大喝“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日”,成济与其兄成倅立即抽出长戈上前刺杀曹髦,把他戳死。


成济时虽拜为太子舍人,实是一介武夫,以贾充马首是从,也是司马昭一党,见形势紧急,护主心切,冲动起来杀了皇帝。等到朝中大臣群情汹涌,陈群子陈泰坚决要司马昭斩杀贾充以谢天下,司马昭不愿意,把罪责推给成济兄弟,以弑君罪将他们满门抄斩。形势发展到这里,成济已经没有存活的可能,也逃不出都城,最多只能如《魏氏春秋》记载,成济兄弟不服罪,光着身子跑到屋顶,大骂司马昭和贾充,被军士现场格杀。(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成济想要活命,最好的时机是在南面宫殿时,不听贾充指使刺杀皇帝,一杀就一定会成为替罪羊,不管贾充会不会有事,他是必然有事的。其时司马昭篡位的时机还未到,如果时机也到了,倒是大功一件。可能在武夫成济兄弟心里,未必不会以为杀了皇帝,他的主人司马昭就会当了皇帝,他们就是大功臣,把事情简单化了,没想到司马家的根基和朝中派系的角力。(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不听贾充指使,就只能出工不出力,比如大喊上前,故意打败跑远,避开这一仗,贾充虽然会耿耿于怀,但秋后算帐不至于死,最多就是日后难以升迁,又或者用苦肉计,上前被曹髦捅一剑,护住要害接他一招,受伤又死不了,就可以开溜。总之,不能杀皇帝,这节点不是邀功博表现的时候,情况未明保存实力,方为上策。如果万一手欠,把皇帝喀嚓了,也没更好的办法,逃吧,逃到淮南,最好是出国,往东吴蜀汉都行,魏国不能待了,必然会全国通缉,就算不被抓,也会活得很艰难。(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成济如果灵活一点,也可以脑洞大开,反过来保护曹髦,太子舍人本应是皇帝的人,怎么可能帮权臣呢?然后半帮半拦的,把曹髦半扶半抱回宫,毕竟,以当时司马家的实力,实在没有必要杀皇帝,只要曹髦不要逼到司马昭无法后退,他的存在威胁不大。架回宫后,把皇帝保护软禁起来,一场大祸消于无形,这比杀皇帝功劳要大。

3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当前的历史背景。

公元258年,司马昭剿灭诸葛诞、文钦在淮南的起义后,立下滔天大功,经过司马家数代经营,其在魏国的权势已经至顶峰,要更进一步,除非是做皇帝了。

此时魏帝曹髦本就得国不正,是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废了曹芳后拥立的,此时曹髦怕司马昭也行废立之事,决定主动出击,干掉司马昭。

结果手下告密,曹髦率军到司马府时,司马昭手下的贾充率军阻挡,但曹髦以大义呵斥,贾充手下大都不敢上前,形势危急时,成济率亲卫上前杀死了皇帝。

了解了这段场景,再来看成济能不能活?成济作为司马昭手下的勇将,其实是个先锋官,他和兄长成倅曾经在剿灭淮南起义中担当诱饵的角色,可见苦事累事都是他们干,而且这兄弟俩胆子也大,忠心也足够。

在魏帝要干掉司马昭的时候,成济兄弟当然也是先锋,冲在最前面,此时大部分军士都不敢上前,形势已经危急万分。

退,魏帝得势后,势必干掉司马昭一党的人,成济兄弟作为司马家第一打手,诛九族都算轻的了。

进,杀魏帝后,还可能获得滔天大功,这俩愣头青当然不会想到事后会被当替罪羊了。

以他俩的情商,可能在当时的情况下,怎么混都是死路,不杀魏帝,他们做为先锋军,就形同于倒向了曹家,若司马昭最后获胜,还是会被清算。

以我判断,就算当前换个情商更高的,在那一时刻,除了率亲信亡命天涯,已无良策,至于能不能逃得掉,就只能说是九死一生了。

4

成济必须死,以他当时的情况,他没有任何选择,他只有死路一条。

帝(曹髦)遂帅僮仆数百,鼓噪而出。文王(司马昭)弟屯骑校尉伷入,遇帝於东止车门,左右呵之,伷众奔走。中护军贾充又逆帝战於南阙下,帝自用剑。众欲退,太子舍人成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前刺帝,刃出於背。-《三国志》注引《汉晋春秋》

傀儡皇帝曹髦讨伐司马昭时,在场的最高领导是司马昭的心腹贾充,他的职务是中护军,中护军是曹魏的高级将领职务,负责选拔中下级军吏,同时还掌控晋军,地位非常重要。

而成济的职务是太子舍人,就是太子的随从、跟班。当时太子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也就是说成济是司马炎的秘书。

很显然,贾充的地位比成济高得多,成济需要听贾充的。贾充让成济杀曹髦,成济有两个选择:

1.拒绝贾充的命令。成济如果以“曹髦是天子,不可枉杀”为由,拒绝贾充的命令,那么他就是公然站在司马昭的对立面。因为当时曹髦已经和司马昭公开撕破脸了,如果成济维护曹髦,那就是公然挑衅司马昭,司马昭会放过成济吗?当然不会。

2.执行贾充的命令。按照史书的记载,成济当时就是这么选择的。成济执行贾充的命令杀了曹髦。最终司马昭以成济“弑君”为由,灭成济三族。

看到了吗,成济无论怎么选,都是死路一条。

成济弑君后,士族领袖陈泰要求司马昭杀贾充以谢天下,遭到司马昭的拒绝,司马昭只是把成济拖出来给砍了。

(司马昭)谓曰:"玄伯,天下其如我何?"泰曰:"惟腰斩贾充,微以谢天下。"帝曰:"卿更思其次。"泰曰:"但见其上。不见其次。"于是归罪成济而斩之。-《晋书·文帝纪》

在司马昭眼里,贾充是心腹之人,断然不可能给曹髦陪葬。至于成济这样的小角色,不好意思只能当炮灰了。

成济的死,只是因为他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无论当时他作何选择,司马昭一定会杀了他的。他毫无活路可言。

5

事实上,成济的死一半怪贾充,另一半怪自己,并不能怪司马昭过桥抽板。因为,当时贾充的确是给成济了命令,可这个命令根本就没有明确说要刺死曹髦啊!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对司马氏专权十分愤慨的曹髦,原本筹划要废黜司马昭的权位。但却遭王沈、王业两人泄密,让司马昭有所防备。曹髦闻讯便亲率宫中僮仆,准备直接攻打司马昭宅第。

结果,曹髦行至南阙时,被中护军贾充、和太子舍人成济率军阻挡。但两人手下的士兵眼看皇帝冲来,都畏惧不前。见此情况,成济便询问上司贾充该怎么办。贾充于是厉声说:“司马公平日养着你们干什么的!还用多问吗?”成济听到贾充这么说,二话不说便冲上去,用戈刺杀曹髦。

《晋纪》:成济问贾充曰:“事急矣。若之何?”充曰:“公畜养汝等,为今日之事也。夫何疑!”济曰:“然。”乃抽戈犯跸。


其实,贾充当时给成济的命令是摸棱两可的,他只是说要成济解决“今日之事”而已,可没有明说要结果掉曹髦本人,就看成济理解着去执行了。所以,成济根本没必要这么冲动,直接刺死曹髦。他要是聪明,就始终坚守“不伤及曹髦”这条底线来办事,只需要做到阻止曹髦继续前进即可。

再说,哪怕成济在这件事上出工不出力,连曹髦都阻挡不了。光凭曹髦手上那一百几十个僮仆,也伤不了司马昭半根毛发。因此,事后即便司马昭责怪下来,也没有杀成济的理由,最多也就削了他的官爵而已,怎么也不至于落得被诛三族的下场。可问题是,成济是个武人,他不会想到自己杀了曹髦需要承担怎样的后果。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姑且不讨论刺死曹髦究竟是不是司马昭的本意。即便是,成济也不应该如此冲动,如此愚蠢的冲上去刺杀曹髦。需知道这可是弑君,是大逆不道、株连九族的滔天大罪。事后,司马昭无论如何都必须要拿成济一族的性命,来平息众怒。

总的来说,成济之死不冤,而且也不能怪司马昭过桥抽板,毕竟他从头到尾都没说要杀掉曹髦。这本来就是贾充指挥不当和成济鲁莽行事的结果,只不过世上广为流传“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所以这个锅自然也就由司马昭来背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过客

6

成济是三国历史上最大的“背锅侠”,原本是为了向司马昭邀功而杀了皇帝,结果反而落得个人头落地的下场。成济是司马昭手下的部将,为了邀功杀害了魏废帝曹髦。

事后,司马昭卸磨杀驴,下令将成济兄弟斩杀,这就是最早的“枪打出头鸟”、“过河拆桥”的故事之一。只要成济老老实实的,别强出头,怎么也轮不到他死。

东汉末年,曹操、曹丕父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启了三分天下的时代。到了魏国的第四位皇帝曹髦在位时,司马家也学起了当年曹操的老路子,把魏国的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上。

公元249年,司马懿在自己去世的头两年,铲除了魏国权臣曹爽势力。司马懿死后,长子司马师专权。司马师认为魏国皇帝曹芳已不好控制,于是改立了宗室子弟曹髦为皇帝,这就是魏国第四位皇帝。不久后司马师也去世了,由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继续专权。

司马昭骄横跋扈,权倾朝野,让皇帝曹髦十分不满。当时有句话叫做,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思就是路人都看得出司马昭有篡位的野心,而曹髦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傀儡。

血气方刚的曹髦经常受到司马昭的欺负,他不甘心坐以待毙,想要先下手为强,除掉司马昭的势力。有一次,曹髦回到后宫,秘密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大臣商量计划,想杀掉司马昭。

当时朝廷里的军队都由司马昭控制,就连宫里也都是司马昭的耳目,真打起来曹髦占不到便宜。可是曹髦顾不得这么多了,他拔出自己宝剑,登上马车,带领着宫中宦官、奴仆等五百多人向司马昭的府第杀去。

曹髦虽然是一个傀儡皇帝,但毕竟也是魏国天子,所以一路上根本无人敢拦。司马昭的谋士贾充见状,心生一计,大声呼喊:平时司马公(指司马昭)待你们不薄,现在你们该怎么回报司马公呢?

司马昭的士兵们纷纷抖擞精神,大声回答到:愿为司马公死!然后向皇帝曹髦杀去。皇帝曹髦率领的毕竟只是没有战斗力的宦官和奴仆,一遇到正规军很快就溃败了。

在混乱之中,司马昭的部下成济挥舞着长戈将皇帝曹髦杀死。可怜的魏国皇帝曹髦,手无缚鸡之力,在成济面前还没折腾到一个回合就咽气了。

成济原本可以不出头,只要他沉住气,可是他贪功冒进,为了向主子司马昭邀功,居然带领部队攻杀了皇帝。这下子就捅了大篓子了,就连司马昭也保不住他了。对司马昭而言,成济只是一个棋子,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事后,野心家司马昭装作“老好人”,出来主持大局,一方面为死去的皇帝哭泣,积极办理后事,另一方面向众大臣询问解决此事的措施。人们纷纷要求司马昭严惩杀害皇帝曹髦的凶手。

司马昭迫于舆论的压力,直接将成济一家杀掉,这才平息了众怒。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成济原以为自己立下了大功,会得到许多奖赏,这辈子吃喝不愁,结果反而落得人头落地的下场。

7

个人认为,成济在接到命令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结局。除了死,别无二路。

接受命令的后果已经发生,敢对皇帝出手的人,任哪个统治者都不会留,这里不在赘述。

如果不接受呢?估计依然免不了一死。领导交给你的活不干,是不是心里还想着魏室?是不是来卧底的?如此以来,成济对司马氏的忠心就值得关注,或许成济还会被夸奖一下忠君,但估计过后就会被清理。

如果成济转投曹髦,依然活不下来,曹髦和司马氏之间的差距太大了,估计能搏个忠君爱国之名,不会有生存的希望。



8

直接杀皇帝是最蠢的,任务完成了,你也成替罪羊了。

不杀皇帝,能保命,但这辈子也就完了,打发到外地当个小兵当到死吧。这么重大的任务你都不敢下手,政治严重不正确啊,谁知道你私下里是不是皇帝的拥护者?

所以皇帝必须杀,不杀不行,再说了,有这么天大的功劳不去抢就是傻子了。但也决不能直接杀,必须制造不在现场的证明,只要不是众目睽睽之下让大家看见你杀了皇帝,事后怎么说都无所谓,反正事后搞调查肯定也是司马昭的人去调查,能调查出个毛线。

所以应该这么干:

1、首先,必须大吼一声:“有刺客,救驾!”

2、然后全军冲上去,将皇帝身边的人杀的干干净净。不要怕别人抢了功劳,冲上去的人越多越好,最好多的外边的人什么都看不见。

3、混乱中捡起一把皇帝手下人的刀,让自己的亲信打个掩护围个人墙,直接把皇帝捅了。

4、事后一口咬定自己亲眼看见是皇帝身边的刺客把皇帝干掉了,刺客又在混战中被乱刀砍死。现场人太多,自己想救驾都冲不进去。

5、记得先和自己的亲信们通好气,省的有目击者说漏嘴,以后记得找个机会把目击者全灭口。

如果做成这样,最后你顶多因为救驾不利被罚个俸禄,不仅不会死,以后还会升官发财。

第一,皇帝不是死在你手上,也就不是死在司马昭手上,所以司马昭不存在弑君问题,你肯定也不会被当做替罪羊。而且你只要一口咬定是刺客杀了皇帝,司马昭就算心知肚明,也不会杀你灭口,因为压根没什么好忌讳的,这事别人怀疑都没实证。

第二,既然皇帝是死在刺客手上,而你当时是去救驾的,那刺客肯定不会是司马昭派的,多半是司马昭的政敌派去隐藏在皇帝身边挑动皇帝起兵并在混战中刺杀皇帝企图栽赃在司马昭头上了。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司马昭正好可以乘机搞个大清洗,除掉一切反对者。

于是,你,成济,虽然救驾迟了,但皇帝死了,你和司马昭都没落下把柄,还给他送了一个极好的搞大清洗的借口,充分显示出了你的能力和对司马昭的忠心,简直就是人才啊。这种人不升官,什么人能升官?这种人不发财,什么人能发财?

9

成济想活下来不能,那就是服从贾充命令拦截皇帝曹髦,但只能生擒不能伤害。

司马昭没有杀曹髦的必要,废掉不听话的曹髦就行,换一个听话的做皇帝。贾充明显是加大了对曹髦的力度,反而让司马昭背骂名。

10

最佳答案:只要不刺出那一矛,就能保命,但是刺出以后,他就必死无疑。

当时的背景是:司马家离称帝只有一步之遥。但是为了统治地位的稳固,大力提倡道德礼制。不肯摘下伪善的遮羞布。

而魏帝曹髦性情刚烈,大有曹操之风。说出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名言后,带领宫人鼓噪呐喊,横冲直撞,要杀掉司马昭。这种丧失理智的情况下,杀掉他也许是最佳选择。所以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就怂恿太子舍人成济出手。

成济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不考虑边疆地区还有大量同情曹魏的武将。以及朝廷内部很多遵守礼法的文臣。犯上作乱这个大罪,他一个小小的舍人是无法承受的。

结果舆情汹汹,司马昭无法抵挡。只好丢卒保车,保住心腹贾充,让成济当了替罪羊。愚蠢的是成济死到临头还在房顶上顽抗,大声揭发司马昭和贾充。结果被乱箭射死。恼羞成怒的司马昭甚至下令诛杀其三族。

后续:成济事件和后续的司马家一系列伪善行为让时人深感羞耻。直接引发了影响后世的魏晋清谈之风。和李密那篇流传后世的《陈情表》。以及阮籍的《思旧赋》嵇康的绝版《广陵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