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掌握第一个知识点,美国军队在二战期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参谋长联席会议”,1942年建立的同名机构只是陆海军参谋总长的简单碰头会,二战期间盟军的最高军事决策机构是“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且不设主席一职,参谋团共同向美英两国首脑负责;再掌握第二个知识点,美国空军原附属于陆军而存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正式成为独立军种。
(马歇尔)
正是基于以上二点,马歇尔将军在二战时期的美国军队中,是近乎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首先,美国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是罗斯福总统全球战略的坚定支持者,是战争期间一日离开不得的亲信幕僚;其次,尽管在传统上美国海军的地位似乎略高,但二战期间扩充起来的庞大陆军和地面作战,使马歇尔在“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中成为主导人物;最后,由于美国总统和国防部长都是文官,马歇尔实际已成为战争期间美国军队的现役一号人物。这个局面直到杜鲁门时期才被打破,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拥有了实质性权力,首任参联会主席是1949年就职的布莱德雷将军。
(艾森豪威尔)
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高潮阶段,亦即1944年盟军展开全面大反攻时,问题中这三位美国名将的关系是大略的等腰三角形: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身在华盛顿,站在军队中枢和罗斯福的身旁,是顶层的战争决策团队成员;艾森豪威尔是欧洲战区“美国军队”的老大,职务是“欧洲盟军最高司令、欧洲战区美军总司令”;而麦克阿瑟时任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是亚洲战场“美国陆军”的老大。
注意区别,艾森豪威尔作为欧洲盟军最高统帅,不仅统领着欧洲战场上的美国陆海军所有部队(含空军),还指挥着英国、法国、加拿大等盟国军队,在欧洲战场拥有绝对统帅权;但麦克阿瑟却只享有亚洲战场一半左右的权力,因为同时还存在着尼米兹将军任司令的太平洋战区,他与麦克阿瑟互相没有隶属关系,通通直接向罗斯福和参谋长会议负责。
其实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性格大度的马歇尔确实有意让麦克阿瑟跟艾森豪威尔一样,出任盟军太平洋战区最高统帅,但提案遭到了海军参谋长金上将的坚决反对,他坚持认为太平洋战争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海战,他无法接受由一位外行的陆军将领指挥海军舰队,于是才有了上述的折衷方案。结果是,麦克阿瑟的司令部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负责西太平洋方向上对日作战;尼米兹的司令部设在夏威夷,负责中太平洋方向上对日作战。
麦克阿瑟对这个战区划分严重不爽,他怒斥道:“(美国军方)在这场战争的所有错误决定中,最令人费解的恐怕就是没有在太平洋战场建立统一指挥,其结果是分散了力量,增加了伤亡和费用”。但鉴于美国陆海两军复杂的历史关系,麦克阿瑟是无力改变这一决定的。即便是日本投降时,特地将受降地点安排在“密苏里号”战列舰甲板而非东京,也是为了平衡海军的不满。
(尼米兹)
也就是说,二战美国军队在全球两大战场上共有三位前方军事统帅: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尼米兹,在美国“先欧后亚”的战略格局下,拥有欧洲战场绝对权力的艾森豪威尔显然更具份量;而麦克阿瑟和尼米兹则是共同位于太平洋战场上,麦克阿瑟指挥陆军部队,两栖作战时由海军提供舰船支援;尼米兹指挥太平洋舰队,两栖作战时拥有海军陆战队。理论上说,他们都是马歇尔的下级,尤其是艾森豪威尔和麦克阿瑟两位陆军将领,本身就直接隶属于陆军总参谋长指挥。
纳粹德国和日本分别投降后,艾森豪威尔和麦克阿瑟的职权才算彻底拉平,因为战争结束就没有海军什么事了,艾森豪威尔出任驻德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就任驻日美军总司令。1945年11月马歇尔提出辞职,而以艾森豪威尔继任陆军总参谋长,又成为了麦克阿瑟的上级,没办法,马歇尔就是器重和欣赏艾森豪威尔。
(罗斯福)
在1944年授予的首批六名五星上将中,罗斯福的特别顾问莱希(海军)排位第一,马歇尔第二,然后依次是欧内斯特·金(海军)、麦克阿瑟、尼米兹(海军)、艾森豪威尔。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排名,更多考虑的是陆海军之间的平衡和将领的资历。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爆发时,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的正式军衔不过是少将(临时上将),艾森豪威尔正式军衔才是个上校,1933年还曾在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手下打杂;而麦克阿瑟1925年就已获得少将军衔,是西点军校校长和前任陆军参谋长,1941年恢复现役时任美国远东军中将司令官。
怎奈罗斯福信任马歇尔,马歇尔又重视艾森豪威尔,因此在二战中两人迅速脱颖而出,职务直追并反超了麦克阿瑟。
1950年麦克阿瑟赶上了战争出任“联合国军总司令”,而另外二位又升官了,马歇尔已任国防部长,艾森豪威尔则出任北约欧洲盟军统帅,两人地位其实还是高于麦克阿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