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学的魅力之一也还在于,它是一个不能去实验的学科。我们无法做到如同其他学科做实验那样进行历史的重现,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历史不容假设。他就在哪里。但是,我们又忍不住会去假设,去设想历史可能的发展路径。

清朝疆域图

具体到大清朝来说,我们假设没有洋鬼子的出现,历史会朝着什么方向演进呢?以前的朝代,亡国大体不过这么几种情形,一是外敌入侵,主要指的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二是权臣窃国,外戚或者其他的什么人。三是农民起义,来自底层的暴动导致社会重新洗牌。那么,这三种情况,在清朝的身上有没有可能会重演呢?我们逐一来说说吧。

清康熙皇帝画像

首先说说外敌入侵的事,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中原王朝都是亡命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比如北宋王朝就是被金朝人给消灭的,逃到南方的南宋后来又被蒙古人所消灭。明朝虽然没有直接亡于满族人之手,但是后来的大明江山还是被满洲人给夺取了。但是,对于大清朝来说,则是不存在这种问题。且不说他们本身就以射猎起家,就说他们在入中中原以后的事情吧。他们在夺取中原建立大清朝之后,并没有放松对北疆的经营,只不过不同于明朝的修建长城,而是与蒙古族结成了政治联盟,将八旗制度推广到了蒙古族之中。早在入关前,他们就已经征服了漠南蒙古,并且实现了与他们的联姻。后来清朝的很多皇后都是出自于蒙古族。后来在平定准格尔部之前,通过乌兰会盟将盟旗制度推广到漠北蒙古,消灭了准格尔以后控制了漠西蒙古。后来,康熙皇帝下令:“凡大清国君,当持王道,取民心,练兵马,永不筑长城!”康熙皇帝敢于这么说的底气在于他知道蒙古族就是大清朝的长城。事实上,满清三百年间,他们很好地控制了蒙古人,他们成功地将蒙古人化为了自己的长城。我好像记得余秋雨先生曾经有过一篇文章,名为《一个王朝的背影》大体说的就是这个事情。

乾隆皇帝画像

而且,北边的草原民族也并不是说天生就有侵略的秉性。自从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来,游牧与农耕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之间就需要进行产品交换。而在这种交换过程中,双方的地位并不对等。农耕民族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而游牧民族则不能做到。于是一旦当这种交换不能顺利进行的时候,游牧民族就会一次次地南下。在大清朝,中原农耕地区和北方草原地区之间的贸易始终得以顺利进行。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走西口,这不仅是一个贸易的问题,也是一个国家安全的问题。有了走西口的哥哥,才使得游牧民族完全可以不用发动战争就可以解决生活所需。于是我们看到清朝入关之后,尤其是清康熙之后,北方就再也没有成为朝廷的敌人。

所以,我们大体可以断言,如果没有洋鬼子的出现,清朝断然不会被北方的外地入侵而导致亡国。

其次,我们再来说说权臣窃国。权臣窃国在中国的历史上一再上演,王莽、曹操、司马懿、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高欢、宇文泰、杨坚、李渊、朱温、石敬瑭、赵匡胤……我们可以列出一长串的名单。但是,在大清朝,我们看不到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在历史上曾经一再上演的宦官专权和外戚专权,在大清朝基本绝迹。比如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四十多年,但并没有出现外戚专权的情况。虽然慈溪重新李莲英等宦官,但绝对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通过军机处、内阁等制度,皇帝牢牢地掌握着朝廷的权力。而且清朝的皇帝,大多比较勤政,比如清朝雍正皇帝在位十四年之中在奏折上批复了一千多万字。至于说地方,更不存在着反叛中央的能力。从三藩之乱以后,中央就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通过总督、巡抚,中央牢牢地将地方大权收归中央。地方上没有任何的自主性权限。清朝在各地的驻军,都是互不统属,而直属于中央的。他们之间也形成了相互牵制的局面。清朝的皇帝,始终牢牢地控制着军权。我们看到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了权臣窃国都是权臣掌握了军权。而在清朝,军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更加上到了清朝,皇帝大力鼓励理学,当然不是说他们都是理学的信徒,而是他们看重理学作为一种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忠君的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行为。至于少数民族地方土司们的一些叛乱行为,都是纤芥之疾,不足以对整个王朝构成威胁。

再次,我们来看看农民起义这条吧。在洋鬼子出现之前,大清朝已经遭遇过一次统治危机了。当时乾隆皇帝还在世,虽然他已经退位成为太上皇,但他还是看到了他的大清朝已经是外强中干。这就是波及好几个省的白莲教起义。大清朝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把白莲教镇压下去。在镇压完了白莲教之后,大清朝朝着原有的路向继续前进,朝廷上下都没有任何根本性的变革。整个王朝呈现出的是一派衰世景象。“衰世”是龚自珍发明的一个词汇,意思是表面上看起来和太平盛世很像,其实骨子里已经是腐化堕落,就差最后的一击。在白莲教之后,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在不断积累,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比如1813年,就爆发了天理教林清的起义,他们一度攻入皇宫,据说今天故宫隆宗门上还留有当年的箭头。假如没有洋鬼子的出现,恐怕农民起义也会在不远的将来发生。后来的太平天国事件,其实与洋鬼子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他们之所以能闹出那么大的声势,就是一次此前矛盾积累的总爆发。后来,清朝勉强把太平军镇压下去,但更进一步的矛盾积聚还在进行,很有可能会发生再次的爆发。

道光皇帝画像

不过,假如没有洋鬼子的到来,大清朝依然会朝着中国古代王朝的轨迹继续前进,最终因为矛盾积聚到一定程度而爆发。但是,我们看不到清朝被推翻之后,那些试图推翻清朝的人们会给出新的方案,他们即便是能推翻大清朝,他们大概还会建立起一个新的王朝,然后在王朝周期率里继续循环。

也就是说,假如没有洋鬼子的出现,我们今天大概还需要三叩九拜,我们脑袋后面可能不一定会有辫子,但女人可能还需要裹脚!

最佳贡献者
2

不请自来。

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列强救了满清一族,如果没有列强,满清会死得更快,死得更惨。

首先,要说王朝灭亡的历史周期律。

中国古代王朝不超过三百年的历史周期律不是空口说的,是指当王朝存在过一百年后发展到鼎盛时期,失去扩张能力后各种社会矛盾开始出现;过了二百年,矛盾就已经积累到相当严重的程度。这之后,随时可能改朝换代。

各种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口增长,带来人口平均密度加大,人均占有土地越来越少;

土地兼并,底层人民生存在死亡线上,失地农民无处转移;

政治腐败,官僚体系只余下税收的能力,加入利益集团共同压迫底层人民;

军队腐化,从军官到士兵同样受到影响,军队失去战斗力。

真正的亡国之兆只有一点,就是政治腐败。


这种情况下,可以推演一下王朝后期的常见情况。

一旦有天灾、人祸、外敌入侵,就会在局部出现灾民;

腐朽的官僚体系无力把问题消弭在萌芽状态。首先皇帝有可能不知道已经发生了灾荒,其次没有能力调集足够的粮食救灾,第三这些救灾粮在路上就会被官僚体系瓜分;

灾民得不到救灾粮食,就会形成流民或者逃户,一旦无处可逃,就会聚众生变,灾民变乱民;

事情闹大了就要调动军队镇压,而腐化的军队战斗力低下,民变就会继续扩散,雪球越滚越大,波及范围越来越广;

这时只能采取唐末或者满清后期的方法,放开对藩镇或者地方地主武装势力的束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压制甚至彻底消除民变;

但民变不会只有这么一次,藩镇或者地方武装割据势力也不会轻易的放弃军队,又形成了一个新的平衡,而且同样脆弱。这时,除非皇帝能够重新恢复中央权威,达成所谓的中兴,但政治的整体腐败又使这种努力失去效果,民变会继续产生。

多次循环下去,偶然性就变成必然性,或者是民变势力,或者是藩镇,或者是地方武装,都有可能推翻旧王朝,建立一个新王朝。


满清内忧严重程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

清朝时期人口达到四亿以上,人口密度和土地兼并程度远超历史上的其他朝代,不但平原地区全部被利用,连山区、沼泽都开垦出农田。以前朝代没有出现过的生态恶化也已经在清朝时期出现,中原的森林消失殆尽,明朝期间黄河只断流过两次,而清朝基本上年年断流;

满清政治和军队的腐化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来的都要早一些,也更严重一些,从康熙后期就已经很明显,必须依仗汉族士兵和官员来维持统治。

满清的中央集权专制最为严重,且为异族统治者。虽然没有明朝时期皇帝被文官架空的情况发生,但文官系统也不会向皇帝提出改善民生、治理国家的合理化建议,变成了皇帝和文官体系同流合污共同压榨百姓。

因此,满清时期底层百姓的生存压力是最大的,而满清只能勉强维持自身统治,无力也无法解决百姓生存问题,民变的发生是必然的。


列强救了满清全族。

中国古代王朝的灭亡大都与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有直接或间接关系,满清时期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但不排除西北少数民族的叛乱,这个可能就和民生无关了。

在镇压民变过程中,被重新武装起来的汉民族自然就会争取更多的权益,至少要第二次打着驱逐鞑虏的旗号去做这个事情,一次不行就来第二次,推翻满清的统治只是个时间问题。

新的王朝必定是汉民族为主的政权,但不排除是袁世凯这种原本在满清做过高官的人。为了保证新朝的合法性,就要对满清统治者进行清算,甚至会针对每一个满人。

全族屠灭不是不可能的。

而列强的存在,在清末为整个中华民族树立了一个共同的敌人。先是共同团结在满清周围对抗列强,像义和团这样的底层民众也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当满清实在不争气被推翻后,又不能对满清进行清算,避免对抗列强的力量遭到损失。所以,满清统治者最后的结局,在历朝历代是最好的,可以说是列强救了满清全族。


总之,任何一个王朝灭亡都是内因在起主要作用。而无论是列强也好,北方游牧民族也罢,都只是个诱因,或者是最后一击的执行者。解决不了底层百姓生存问题,解决不了政治整体腐败问题,王朝灭亡是必然的。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3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如果没碰到李鸿章嘴里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朝别说能传到溥仪、国祚延续二百七十年了,他们估计到咸丰、同治那里就可以休息了。

清朝,由于其统治者外来户的身份,以及初入关时的种种暴行,其统治一直是不太稳固的,所以他们才会拼命加压,把清朝打造成一个中国历史上最不自由、对百姓思想控制最深的封建王朝。

而弹簧压得越紧,弹起来也就越疼。清朝这么狠的压制,势必会积蓄足够的势能最后崩到他们自己。别的不说,太平天国就是明证。这么一支与乌合之众几乎无二、后期内斗还极凶的军队,竟然能打到天津,清军江南、江北两个大营几十万人居然就无可奈何,难道不是笑话吗?如果太平天国能力再强点,杨秀清、石达开等人能主持朝政再久一点,清朝真的估计就得完在他们手里。

而偏偏在这个时候,太平天国没能干掉清朝,不仅如此,它把士大夫阶层都赶去了清政府那里。而洋人对中国人的欺凌,更让整个中华民族不分满汉地站在了一起,对那些觊觎我们领土和财富的敌人一致抗争。

所以,若无洋人的欺侮,清朝这个早就行将就木的“破烂军舰”,恐怕早就得歇菜了。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4

谢邀。

首先,历史不能假设,凡假设的,都不是历史。

所以,既然非要假设清朝没有遇上“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那么就权当我们一起做一个沙盘推理,玩一局即时战略游戏,不能当真的。

和许多朋友的观点不同,我认为如果没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朝的国祚会延续更久一些。

什么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众所周知,这是李鸿章对晚清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的一个总判断,概括来说,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国际上,中国首次遭遇到器物比中国先进,制度上也极具优越性的外来文明,而且这个文明已经破门而入了;第二,国内,传统中国的“经学—制度—文明”的格局,已经十分僵化,无法像汉唐宋那样通过有限的改革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所以,要考虑排除掉“大变局”的影响的话,那就要假设:

第一,清代没有遭遇到外来文明的强烈挑战。仍然维持着朝贡体制下的国际格局。其实,清代并不是闭关锁国,清代高层与俄罗斯,以及通过今克什米尔等国与印度等都有密切联系,与欧美也有持续的贸易关系。即使没有大变局,这些情况也会存在。

第二,清代没有遭遇到“儒家—经学”为根本的文明制度的僵化和衰落。

好,在这种前提下,我个人判断:清代还将长期延续下去。这是因为:

第一,古代的王朝,很少有单纯因为农民起义而灭亡的,汉代的黄巾,唐代的黄巢,明代的李自成,都只是瓦解或灭亡了一部分中央政权。所以,清代即使遭遇到层出不穷的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等,也不会骤然灭亡。这是一个统计上的样本分析。

第二,太平天国运动造成了儒家汉族知识分子迅速团结,并站在了清廷的一边。假如没有上述我列举的两项“大变局”的条件,儒家还具有重要的感召力,那么,太平天国的战斗力就不会那么强。而曾国藩等汉族知识分子的感召力还会更强。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汉族士大夫逐渐掌握清廷的军权。

第三,总的判断:考虑到假如没有西方文明的进入,清廷就不会有开埠、通商等事情,也就不可能有海关税务的收入,那么清朝的财政收入将会持续走低。加上军权被汉族士大夫担任的督抚所陆续褫夺,那么,很有可能清廷的结局就是:朝廷长期存在,权力逐渐架空,在最后的强人——慈禧太后去世后,清廷将成为汉族士大夫的傀儡政权,并将长期存在。

5

大概挺不过276年,甚至有可能会更快一些。

为什么这么说呢?

清朝从建立开始,一直到灭亡,民变不断……

大清的天啊,从来都没有晴空万里过,难道是大清盛世不够好,这些刁民总要起来造反么?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台湾人吴球率领七人就反清复明了,(好有胆气!)结果被带回北京斩首。

康熙五十九年 (1720年)还是台湾,爆发了朱一贵起义,这次起义是台湾第一次大规模起义,这次起义最高峰的时候,起义军队伍规模达到了三十万人之多。(康熙内心OS:我不要脸的啊,好好的盛世日子你们不过偏偏要造反,居然有30万这么多的刁民!气煞朕也!)

从雍正十三年一直到乾隆元年,黔、湘地区的苗族人民一年接一年一次接一次起义,规模大的有三次,小暴动约三十余次。

雍正九年,还是台湾,台湾少数民族道卡斯族所在的大甲西社因为朝廷指派劳役过多,发动武装杀官造反,周边十余个少数民族村社响应参与,清军出动6000余军丁,配合上百船只才平定,结果是参与的村社全部被“灭村”。

乾隆四十六年 苏四十三起义 这个是青海的少数民族撒拉族同胞苏四十三不满官员徇私舞弊,率众起义。



乾隆五十一年 还是台湾 (台湾自古就有反清传统啊!)因为台湾知府取缔天地会,逮捕了天地会领袖林爽文的叔伯,于是爆发了林爽文起义,号称50万人响应。

嘉庆年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川楚白莲教起义 这次起义席卷四川、陕西、河南、湖北四省,清廷前后调动了十六省数十万军队参与平叛,导致十余名提督、总兵等高级武官及副将以下400余名中级武官阵亡。此次起义,彻底揭露了清廷八旗、绿营的腐朽无能,最后平定还是依靠了地方团练。



然后还有嘉庆十八年发生的著名的葵酉之变,就是天理教教众在紫禁城内宫女太监的接应下攻入紫禁城……

哎呀,我实在罗列不下去了,从康熙末年开始,不对如果认真算起来,其实从清朝入关开始,一直都有各种各样规模大小不一的反清起义,这些起义一直贯穿了大清朝的一生。嘉庆以后得道光年间也发生过很多次。

并不是说1840年以前的大清就说一片祥和、歌舞升平的景象。

或许有朋友会说那个朝代不爆发农民起义,可是大清的农民起义真的实在太频繁了,就是传说中路不拾遗,人民安居乐业的康乾盛世都爆发了几次大规模起义,难道是想当皇帝的野心刁民太多?

我不太愿意去对这些起义一一分析,我罗列出来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大清朝的压迫剥削并不比其他王朝少多少,甚至犹有过之,或许换种思路来想,如果不是欧洲列强打上门来,在强大外患的缘故下,引起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思考,或许大清在道光初年就坚持不住了,估计再坚持个十几年就遍地烽火了。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大家讨论交流,如果喜欢我的文章,顺手点个赞,关注也是极好的。

6

我的看法跟题主的预设立场恰恰相反。我认为,如果不是碰上“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清王朝可能会提前完蛋,而不是“还会延续多久”。

所谓“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语出晚清李鸿章。李氏说:“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这个所谓的“大变局”,其实就是指在西洋带动下的近代化。

近代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财政上的近代化即是指农业税的比重下降,而工商税的比重升至最重要地位。晚清在同治年间开始了财政的近代化转型。正是这一转型,挽救了清王朝,使其渡过难关。据倪玉平《晚清财政税收的近代化转型》的研究,“经过太平天国起义的打击,同治期间的田赋收入下降很快,征收总量不到道光时期的一半。与此相反,这一时期的厘金和关税却有了飞速增长,关税和厘金的征收数量均超过田赋,成为政府最为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从而导致根本上改变了清朝旧有的财政结构,即以田赋税收为主体的农业型财政税收结构,转变为以关税和厘金为代表的商业型税收结构。”

我以前曾说过,明王朝为什么会覆灭?因为爆发了李闯等民变。为什么明末民变会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天灾频仍而朝廷未能有效赈灾,亦不能及时平乱。为什么会无力赈灾与平乱?因为朝廷掏不出钱来。为什么财政没钱?因为明政府收不到多少工商税。为什么收不到工商税?因为明王朝对内敛、消极、迁就小农经济的财税制度已形成路径依赖。

清承明制,延续了这一套落后的财税体制。在晚清太平天国叛乱中,清王朝面临的危机要比晚明的大,但明王朝挺不过去而清王朝挺过去了,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荡平太平叛乱的过程中,清政府实现了财税的近代化转型。而这一财税的近代化转型,正是源于所谓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7

诚邀,如题。如果不是列强轰开了清朝的大门,窃以为清朝还可以存在很久很久,直到被下一个王朝取代,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是中国小农经济固有的稳定性。

什么是小农经济,就是一家人自己种田自给自足的经济,其实中国近千年以来一直都是这种经济模式,这种模式让每个家庭都各搞各的,除非有天灾人祸,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才会揭竿而起,清末并没有出现这种席卷全国的天灾。所以这种小农经济可以更长的维持,同时这种经济也会遏制资本主义的萌芽,因为百姓都在自家种地,没人去工厂工作,所以清朝被资本主义浪潮取代的可能性也很小。


其次是清朝的愚民政策

说起清朝的愚民政策,四库全书和八股取士是其中最出名的代表。所谓八股取士,就是让天下的聪明人读书人都进到八股的笼子里去 ,让他们研究咬文嚼字,不知社会大事。这样就把知识分子和农民区别开,没了知识分子领导的农民终究难以成气候。四库全书更是将中华几千年的珍贵典籍胡乱修改,凡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统统消灭,使得百姓对文化没了骨气,只知道服从。不得不说,这种政策对国家稳固倒是极为有利的。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8

清朝前期既有强权,又有勤奋之君,勉强还可以跟随历史的步伐前进,到了后期,可是形势为之大变。从各方面来讲,清朝都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有观点认为,清朝入主中原,没能推动历史的发展,反而耗尽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由此看来,大清的灭亡是历史使然,即使没有这样的问题,也会出现其他问题导致清朝退出历史舞台。

9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距离现代较近,各种史料也保存较齐全。因而与历代相比,知名度比较高。至于清朝的灭亡,部分人认为其与列强侵华,有很大的关系。

甚至有人说,如果清朝不是遇到列强侵华这种“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朝还会存在更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按照结果说话的误区。反过来讲,清朝如果没有遇到列强侵华,清朝更有可能提前结束。换句话说,列强侵华恰恰是帮助清朝延长了国祚。

清朝与前面的历朝历代,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清朝唯一的不同,是自明代后期引进的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得以全面种植,解决了广大人口的吃饭问题,增加了空前的人口,也创造了所谓的“康乾盛世”,也为清朝开疆扩土提供了基础。这种结果方便了清朝对社会的管理,也等于增强了清朝的威信。但这也造成了后代清朝的一个认知误区,误认为清朝是一个管理能力超强的朝代,高明胜过前朝。

但是实际上,清朝自清中业开始,各种问题即已经开始显现,土地兼并、贪污横行、防备松弛、民怨渐生,与明朝后期并无不同。因此,到乾隆朝时清朝各地即已爆发多次农民起义。到乾隆晚年、嘉庆初年甚至爆发了规模宏大、持续十来年、席卷长江中游和中原地区的苗民起义和白莲教大起义,基本已经动摇了清朝的国本。此后,又先后发生了天理教起义、捻军起义、太平军起义和西北回乱等各种不同规模的反清事件。

这些反清活动对清朝的打击是非常大的,而清朝并没有在这些内忧中有过中兴的痕迹,也没有明显的改变。按照这种情况,清朝正在一步步走向蒙元后尘。但是恰好,“千年未有之变局“来了,即列强来了。列强的到来,并没有助推清朝的灭亡,反而将清朝从鬼门关往回拉了一把。

列强入华,与历史上的外族入中原有本质的区别。与印美非不同的是,列强侵华的目的,不是要取代清朝,而是要掠夺中国的生产原料以及占有中国广大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扶持一个腐朽的清朝对列强最为有利。

此外,列强有数家,并非一家。他们内部也都不愿意看到对手的坐大,各怀鬼胎,互相牵制。列强中以领土为目标的日俄,也受到了其他列强各方的最大程度的干扰。因此,清朝在列强手上是安全的。

另一方面,列强入华,同时也导致清朝廷内部出现了自清初以来的大团结局面,汉臣得到重用,化解了极有可能出现的汉臣大夫另起灶炉的局面,国内矛盾也成功转化到列强身上。

而后,列强在中国划定势力范围,一定程度上,列强帮助清朝廷维护了该地的大局稳定。再则,清朝内部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可以通过向列强的贷款,筹措资金,购买武器等,保持朝廷对民间的绝对优势。

因此,清后期,列强入华以后,清朝庭还是那个清朝廷,实力甚至有可能有所增强。而民间,早已不是之前的民间,不仅被清朝廷压榨加深,民间实力也减弱了。

也因此,反对清朝廷的最终任务被放到了新生的留学生身上。

也因此,才有前文出现的,说“千年未有之变局”让清朝灭亡这种说法。非也。没有列强,清朝之少早亡几十年。

10

怕是要早亡50年。

自打乾隆开始,大清国的腐败问题就日益严重,很多国民的生活质量低下,面黄肌瘦者比比皆是,按照宋明的叫法就是流民遍布全国。吃不饱饭,饥民就会造反,自乾隆后期开始,规模庞大的白莲教起义席卷了半个中国,虽然最后被镇压了下去,但是农民反抗的火种却没有平息,此后断断续续的各地一直有各种农民起义。而清政府并没有像宋朝政府一样进行干预、调和,而是基本放任下去。到了嘉庆,皇帝也只是除掉了和珅,没有其他大动作。那大地主官僚的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民因为失去土地而战,国家也就如同明末一般越来越动荡。等到了道光执政的时候,已经几乎陷入无可挽回的局面,如果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洋务运动,大清怕是没有制约农民起义的实力了,而农民军的关注点也不会分散转移到“灭洋”上,给清政府以喘息之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