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曾摘下身上的佩剑交给尉迟恭,让他去杀掉房玄龄和杜如晦。我们知道,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李世民的心腹大臣,后来还都当了李世民的宰相。为什么李世民却在玄武门事变发生前的节骨眼上,要杀掉自己的心腹大臣呢?
(李世民剧照)我们先回到历史的现场,把这件事讲一讲。
李建成和李元吉忌惮李世民身边人才很多。认为要想打败李世民,首先要把他身边的人才赶走。他们先是极力收买拉拢尉迟恭、段志玄等武将。可是这些武将都不受他们收买。接着,他们便决定把李世民身边的谋臣赶走。于是去向李渊告状,说房玄龄和杜如晦撺掇李世民干坏事。李渊非常生气,因此把这两个人从李世民身边赶开,把他们撵出京师,并且要求他们不准和李世民见面。
李建成和李元吉加紧打击李世民,不只是把房玄龄和杜如晦从李世民身边赶开,而且以突厥犯边为由,请求李渊让李元吉带兵攻打突厥,由此把李世民的军队划拨到李元吉名下,而且还把尉迟恭、秦琼、段志玄这些武将也调到李元吉名下。李元吉和李建成商量好,约李世民去给李元吉送别。在宴请的过程中,毒死李世民,并且以尉迟恭等人造反为由,抓捕并杀掉他们。
李世民因为有内线在李建成身边,所以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
当这些信息都汇聚到李世民那里来的时候,尉迟恭、长孙无忌都劝李世民当机立断,先下手为强,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可是李世民却不答应。他说兄弟相残是大悲剧,他不忍心这样做。后来他又说,就算要这样做,也要先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动手以后,这样他才不会理亏。
尉迟恭、长孙无忌等人好说歹说,李世民都不答应。最后,长孙无忌和尉迟恭等人都说,如果李世民还犹豫不决,不愿意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话,他们将离开李世民,不再追随李世民了。
(长孙无忌剧照)
这样一来,李世民的口气才有所松动。他说,去把房玄龄和杜如晦请来,大家再商量一下吧。
于是长孙无忌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可是这两个人却不来,并且说,因为李渊不准他们和李世民接触,所以他们不敢来。李世民听了这句话后,非常生气,对尉迟恭说,把他的佩剑拿去。如果房玄龄和杜如晦还不来,就把他们的脑袋砍下来见他。
这样,房玄龄和杜如晦才换上道士的衣服,到秦王府见李世民。接着商量好在玄武门发起行动。李世民也不再犹豫,一场惊心动魄的政变,就这样爆发了。
那么,本来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李世民的心腹大臣,可以说是和李世民站在一条船上的人,为什么李世民召集他们商量,他们却不来呢?同时为什么直到李世民说要杀他们的时候,他们才前来呢?
是不是他们被逐出秦王府后,变心了呢?
显然,他们的心并没有变。之所以秦王召见他们却不来,其实是长孙无忌和他们商量的策略。什么策略呢?
(房玄龄剧照)
一、逼李世民下定决心。
李世民当时确实有些犹豫不决。他之所以犹豫不决,并不是他顾及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其实,到了那个份上,李世民兄弟之间,已经没有什么骨肉之情了。李世民顾及的,是因为他先动手,会被时人议论,被后世批评。他想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动手后,他才动手。这样的话,他在道义上就站得住脚。
大臣们当然也知道李世民顾及这点。但是,却不能那样做。因为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动手后再动手,他们就没有必胜的把握了,而且还可能酿成战争。这显然是下下策。房玄龄等人不听宣,就是要逼迫李世民下定决心。
二、给李世民找个台阶。
也许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的心情,比任何人都强烈。毕竟之前李世民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在李建成身边安插眼线,比如收买玄武门的守将,比如养了八百死士。如果李世民不愿意发动政变,绝对不会做这些准备工作。做了这些准备工作,就说明李世民其实早就迫不及待了。
不过,李世民就算迫不及待,他也不能表现出迫不及待的样子。表现出了这种样子,对他的形象显然是不利的。所以,李世民必须要等台阶。而这些台阶,就是李世民的大臣们不断地劝说他,并且表示,如果他不去,就要离开他。当最后房玄龄和杜如晦都表示不去见他的时候,给李世民的台阶已经安放完善,只能李世民往下走了。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