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表里河山也称表里山河,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成语典故之一了吧,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是山西的历史地位。这个成语的意思分开解释,表里就是内外,就是说山西内有高山(太行吕梁),而外有大河(黄河)。

在山西地形图上可以看的比较直观,山西高处是山,基本可以归纳为太行山脉、吕梁山脉和中条山脉。在传唱度很广的《人说山西好风光》中,就有歌词唱到,“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而在太行和吕梁之间,夹着一川—汾河,汾河为山西带来了太原盆地、汾河谷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等。而环护着这两山的即是从天而来奔腾汹涌的母亲河--黄河。这就是山西称为表里山河的原因,而山西的政区图,也因自然地理而天然划分了西边西南以黄河和陕西河南为界,东边东南以太行山和河北河南为界。而北边的界其实是长城,长城也是在山脉之巅,所以整个山西的版图就是由地理而决定的边界。

可以说,表里河山是一个山西专属的成语,也是山西的一个雅称。但是,表里河山这种险要的地理位置使山西称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发祥地,但其实也给山西带了的发展的阻碍,正因为表里河山,地理阻碍很多,才造就了山西封闭落后的现状,如今的山西交通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善,未来的山西更是不可限量。

最佳贡献者
2

“表里山河”最早就是用来指的山西省,后来才被用来泛指那些地势险要的地区。我们知道,山西在春秋时期大体上属于晋国管辖,所有其古称才叫做“晋”。那么,为什么会有人称山西为“表里山河”呢?

其实,这个说法最早出自于《左传》。根据《左传》记载,晋国在春秋时期曾与楚国交战。晋人自豪地说我们內有大山(太行山)纵横,外有黄河作为屏障。即使我们打不过楚人,败退回来,也能依托“表里山河”来防守,这就是表里山河的最早的出处。

所谓的“表里山河”,其中的“表”是外面的意思,“里”就是内部的意思。“表里山河”就是形容当时的晋国(山西)外有黄河,内有太行,地势险要。因此,山西被称为“表里山河”的原因就是因为其地理位置易守难攻,所以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知道,山西的东部有太行山作为屏障,西面和南面被黄河环绕,北边是长城拱卫。此外,山西腹地还有吕梁山、中条山、汾水、漳水纵横交错。外有天险作为屏障,内有碧水盆地良田,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在冷兵器时代里,这样的地势是十分难以进攻的。

因此,后世常用“表里山河”或“山河表里”来形容易守难攻的地方,这就是指山西以外的地区了。例如元代作曲家张养浩就在《潼关怀古》里写道道“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其实就是用这个典故,来形容潼关的坚固。

3

准确地讲是“表里山河”而不是“表里河山”。这是从晋国当时所处的地缘结构而产生的成语,后来才衍生为专指山西的地貌特征,表即外、里即内,即外山内河,或称两山夹一川。

故事发生在春秋中期的前632年,上位不久的晋文公拉开架势与楚国展开春秋争霸首战一一城濮之战,起先晋文公尚有些犹豫,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意思是打罢,胜了天下诸侯归顺,即使败了,晋国外山内河,易守难攻,你还怕什么。果然一战而胜,还退避三舍,创造古代诱敌深入、两翼包抄的精典战例。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表里山河最初指的是春秋时期的晋国,而不是现在的山西,晋国从最初封地“河汾之东方百里”,到晋献公时期的“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大致范围包括“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内”,也就是山西境内临汾和运城两块盆地是晋国春秋中期的实控版图,也就是古河东之地,晋国拥有山西全境是文公之后历经五代君侯大肆扩张的结果。巅峰时期包河南、河北的一部分。


其实晋国的发迹地这两块盆地就是现在山西的缩影,三面环山、一面朝河,除了汾河注入黄河的那一角被黄河绕着,其余三面都被大山裹着。周王室选择这块地方封给他的本家是动了脑子的。

山西境内一共有六个主要盆地,由北至南分别是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另外加上东南角的“长治盆地”。除北部的两个盆地属桑干河流域外,其余被称为汾河谷地,这一串珍珠似的盆地被太行、吕梁两大山糸裹挟着纵贯南北,而山西的省界几乎都是大山大河划定,所以近代人们才用两千多年前古人描述晋国“表里山河”来形容现在山西的地貌特征。

4

山西为什么就要表里河山,做为山西人,我必须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看到“表里河山”这四个字就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他是专属于山西的一个雅称,这在全国所有省及自治区是独一无二的。


山西为什么会被称为“表里河山”或者“山河表里”呢?“表里”是指里外,或者是内外。山河当然好理解啦,就是有山有水。大家都知道,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西的地理位置东有太行山作为屏障,西和南面有祖国的母亲河黄河作为环抱,北边还有长城卫护。省内还有吕梁山中条山耸立,有汾河水,漳河水湲湲流淌。整个省形似一片树叶位于中国地势的第二个台阶,黄土高原上。对于京冀鲁豫等省居高临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古代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人曾有得晋地而俯瞰天下之说。


表里河山之称的山西省,还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构造,让它可以独立成国,自成一体。外有天险作为屏障,内有碧水盆地良田,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所以才有了“《人说山西好风光》”的优美歌声。“表里河山”真是名不虚传也!

我是“奔跑在明天”,祝大家网游快乐!

5

山西,在当下,很多人对这个省份的第一印象是“煤老板”,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是晋商的发源地,并且,因为山西的特殊地理位置,山西又被叫做“表里河山”。

对于中国历史来说,山西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多次改朝换代,都和山西息息相关,并且,一定因素上,也和“表里山河”的地理性关系很大。

表里河山的背景

将山西称之为表里山河,始于春秋时代。

西周周成王在位时期,曾把弟弟唐叔虞封到山西,唐叔虞成为诸侯国晋国的始祖。西周末年,晋国逐渐崛起,成为一方大国。

西周周幽王因犬戎之乱被杀以后,后继的东周天子无力维持西周时代的秩序,最终,导致春秋时代出现天子、霸主并存的两套体系——名义上天子依旧是诸侯共主,但实际上霸主来负责秩序维持工作。天子世袭罔替,而霸主,则由实力来决定。

霸主的出现,对于华夏文明的延续起到了保障作用——比如齐桓公时代,北方戎族南下,很多小的诸侯国面临亡国危机,是齐桓公以霸主身份,整合诸侯力量,将戎族阻挡了回去——齐桓公在位期间,齐国大政实际上有管仲处理。儒家的亚圣孟子曾多次表达对齐桓公和管仲的不满,认为他们的出现是对周礼的破坏,但是,孔子却认为:如果没有管仲,自己可能会沦为胡人统治。


晋国成为霸主是在晋文公时代。晋文公时代,觊觎中原事务的力量,主要有两股:一个是秦国。一个是楚国。

秦国和楚国虽然名义上都是周天子的诸侯,但是在华夏诸侯眼里,秦人和楚人却都是蛮夷。秦国虽然受到歧视,但名分上还表示自己是天子的诸侯,而楚国则很不客气的表示:我就是蛮夷。甚至楚国君主还公然以王自居,来表示自己和周天子地位相同。

秦国想要东进,插手中原事务,楚国则希望北上插手中原事务。

晋文公时代,秦穆公多次东征,都被晋国挡住,最终迫于现实,秦穆公转而称霸西戎,并且获得周天子的认可。

而楚国则不同。楚国实力之强大,让晋文公对于能否战胜楚国并无任何把握。因此,晋文公的大臣狐偃则劝告晋文公:晋国和楚国之间战争已经在所难免。这一战,如果晋国胜了,晋国的霸主地位就可以奠定,诸侯会来依附,但如果败了,晋国可以依靠“表里山河”自保。

所谓“表里山河”,指的是晋国(山西)外有太行山,内有黄河,山河险要,足以保障自己。

“表里山河”对历史影响

由于山西的特殊地理性,唐朝起家,以及五代十国时期,河东军阀不断推翻中原朝廷,都和占据山西,利用其地理优势有关。北宋初年,北宋灭亡北汉以后,宋太宗吸取前朝经验,担心有人继续割据太原自立不利于北宋统治,于是命人毁太原。最终,导致靖康之变期间,金兵得以轻易攻破太原,而后长驱直入灭亡北宋。

6

这里是熊二读史,一起来读山西历史。(本文约600字,阅读需时2分)

“表里山河”这个词诞生于两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当时南边的楚国向北入侵,晋国作为北方的大国,领导齐、秦、宋等诸侯国和楚国对峙。

因为晋文公前夜做了个不好的梦,所以就有些犹豫不定,这时候晋国重臣狐偃就来劝说晋文公重耳。

道:“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大意是:打吧,不要犹豫,如果打了胜仗,就在诸侯中立威了;就算打不赢,咱晋国有山河之险阻,也不至于亡国。

重耳听从了大臣的劝谏,决心出兵,于是在城濮用退避三之计把楚国打的打败,有效阻止了楚国的北犯。

这是“表里山河”的最早出处。

流传过程中又有“山河表里”“表里河山”等说法,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表里山河”最早是说明晋国所在的山西之地理位置易守难攻,因此就要从当时的晋、楚以及城濮之战这一阶段的历史形势来具体分析。

一、晋国地理位置分析

从晋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看,楚国想要北伐晋国,必然需要过黄河,穿过太行中条山。因此“表里山河”的河是指黄河;山就是指晋国南部的地理屏障太行、中条诸山。

二、晋都城地理位置分析

晋文公时晋国都城为绛,亦曰“翼”,为什么叫“翼”呢,就是因为此地处于中条、太岳两山之间,两山像翅膀一样守卫这晋国都城,因此叫“翼”。绛之东便为沁水。从都城的小环境来看,依然属于山河相隔,也可以说是“表里山河”。

“表里山河”的说法被世代沿袭,就成为山西地理地形特征的专属词。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熊二读史。

7

看到"表里山河"不禁让我想到了,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潼关地处陕西,内有华山四面环绕,外有黄河波涛汹涌,不过说到山西,更多的人想到的或许是"三晋"这个别称,然而"表里山河"也是山西的一个雅称,更多的是对山西地理位置的一个概括,山高河长,易守难攻,春秋时期儒家经典《左传》里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说的就是山西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

山西省,西、南两边紧靠黄河,东边是太行山,北边为大漠戈壁滩,这样的地理位置可称的上"顽固"二字,可以说"表里山河"这个词山西省当之无愧。

8

山西是“表里山河”,“表”是外,“里”是内,“表里山河”是形容山西外有黄河,内有太行,地势险要。

这个典故出自于《左传》。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与楚国争霸。晋楚城濮之战时双方争霸于中原地区,以魏国城濮展开大战。晋文公与宋、齐、秦等各国军队驻于城濮,楚军则背靠险要之地扎营。这时晋文公心里很犹豫,担心楚人凭险进攻,晋国大夫狐偃(字子犯,在晋文公作为晋国公子流亡时一直追随左右,是晋文公的舅舅)劝他说“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子犯这话的意思是说:当然要打这一仗。如果战胜了,诸侯们必定拥戴晋国。就算是打败了也没关系,大不了退回晋国,晋国外有黄河,内有大山,一定能防御。现在的山西省就在春秋时期晋国的范围之内,子犯说的“山”与“河”就是太行山和黄河。所以后来说山西是“表里山河”。

另外元代曲作家张养浩在《潼关怀古》里也写过,“山河表里潼关路。”这是说潼关以黄河为表,以华山为里,也是地势险要。这个视角显然是站在长安的角度说的。

所以说,“表里山河”是形容山西的地势险要,但并不是特指,也不是山西独有。

9

表,外也;里,内也。表里山河即外有大河,内有高山的意思。

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东端,南面隔黄河与河南省眺望。它的境内山河众多,东部是太行山脉,西部是吕梁山脉。两座山脉夹着串珠式的盆地,平原分布其中,即所谓的“两峡一川”的地形特征。山西境内的河流主要是向东流向的海河水系以及西南流向的黄河水系,其中黄河支流汾河是境内的第一大河。这样说来,用“表里山河”来形容山西省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然而,“表里山河”最早并不是来指山西省,而是远到春秋时期的晋国(主要分布在今山西省境内,就被沿用下来)。《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意思就是打吧,打赢了,一定可以得到诸侯(即称霸的意思),如果打不赢,晋国外有大河(指黄河),内有高山(指太行山和吕梁山),也不会有什么损失的。

后来,晋楚之间就发生了春秋时期一场著名的战役,城濮大战。晋国采取诱敌深入,两路包抄的战术,大胜楚国。晋文公凭此称霸中原。应了子犯的前半言。


假如当时晋国不幸吃了败仗,就像子犯后半言一样,应该也不会有大的损失。因为他们东有太行山之固,南有大河之险。都城绛北有黄河支流汾河作为天险,南有王屋山、中条山环伺,绝对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无怪乎元代词人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发出峰峦如聚,波涛如注,山河表里潼关路的感叹!

(图片来源于网络)

10

黄河万里天上来,一路向东撞上吕梁山后,又转头南下,分隔开秦晋两省。出壶口,下龙门,在郭襄遇上杨过的那个风陵渡,黄河再度向东,在地图上写下一个气势磅礴的“几”字。一条大河,再加上东边的太行山,勾勒出山西的基本轮廓。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