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沿岸的三国和苏联之间有着血海深仇,苏联对这三个国家造成的伤害非常之大,这才是这三个国家率先脱离苏联并且加入欧盟和北约的原因。
原本俄罗斯沙皇的罗曼采夫家族同时担任了俄罗斯沙皇、立陶宛大公爵、爱沙尼亚沙皇和拉脱维亚沙皇职务,但俄罗斯和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是不同的国家,沙皇只不过是兼任这些国家的领导人。
一九一七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后,罗曼采夫家族被打倒,新建立的政权允许这三个国家独立。随后爆发的十月革命面临着非常大的国际压力,也承认了这一结果。波罗的海沿岸的这三个国家也加入了国际联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
幸福的日子总是太短暂,二十年后的一九三九年苏联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和希特勒瓜分了波兰,斯大林派出军队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的三国。
这三个国家加在一块只有十七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也不过几百万。斯大林派出了几十万军队对付他们,很快就占领了三个国家,并且扶持了自己的傀儡政权。
这三个国家的政府工作人员和社会上层都遭到了斯大林的疯狂屠杀,这就激起了这三个国家人民的强烈仇恨。苏德战争爆发后,这三个国家的人民就帮助德国攻打苏联。
二战结束后,苏联重新占领了这三个国家。随后就出现了20多万人逃离的悲惨景象,超过80%的人都死在了半路上,只有几千人逃到了海外。
随后斯大林在这三个国家推行了新的政策,一方面把本地的青壮年劳力流放到西伯利亚,另一方面又借口当地的劳动力不足,把上百万的俄罗斯人移民到这里,把这里俄罗斯化。
只有立陶宛除外,立陶宛共和国第一书记司涅丘克斯拒绝接受大规模的俄罗斯移民。目前立陶宛只有大约5%的俄罗斯人,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都有大约25%的俄罗斯人。
在苏联政府的高压下,西方社会始终不放弃对这三个国家的渗透。爱沙尼亚和芬兰之间原来就属于同一个民族,来自芬兰的自由主义开始在爱沙尼亚传播。
1988年6月,爱沙尼亚成立了一个人们阵线的组织,全部有权否决前苏联制定的法律。1989年5月,立陶宛也通过了谋求独立的决议。就在这一年的8月23日,也就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50周年纪念日,这三个国家有200万人举行了大游行,坚决脱离苏联。
1989年12月,立陶宛宣布不再接受莫斯科领导。一九九零年三月十一日,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随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宣布跟进。戈尔巴乔夫派出军队干预,但大势已去。
1991年上半年,这三个国家举行了全民公决,在民众的支持下,三个国家都宣布正式独立。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国内有很多俄罗斯人反对独立,这两个国家就拒绝承认俄罗斯移民的合法身份,目前有大约五十万人俄罗斯移民成了黑户口。
独立后的波罗地海三国迅速推进了市场化改革,摆脱了对俄罗斯经济的依赖。随后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先后加入了欧盟和北约,脱离了俄罗斯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