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过大型历史剧《康熙王朝》的朋友肯定对康熙巡视长城,无意中发现张廷玉诗句那一幕印象深刻。

这首诗一反常态,没有像历朝历代文人墨客那样歌颂长城的功德,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对长城进行思考,一句“百世英雄百世梦,万里长城万里空”直接表明对长城真正的看法。

长城真正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首先要说明的是长城有防御价值,并且在古代抵御游牧民族入侵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很明显,一个朝代能否抵御住游牧民族南下并不是依赖一条看似雄伟的长城,而是看这个朝代这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大部分都是明朝在原先长城的基础上扩建修缮的。明朝初期,永乐大帝可以重镇汉家雄风,跨长城驱千里,痛击阿鲁台。

即使在《明实录》中满篇劣迹的明武宗也能远盾千里,在游牧民族面前耀武扬威。

而叩门天子朱祁镇时期却沦为阶下囚美名其曰“天子被狩”,朱载坖时期鞑靼俺答竟能跨过河套,直逼京师,在外围烧杀抢掠,最后逼迫明朝开放边关贸易,美名其曰“俺答封贡”。

1644年清军入关之前还有五次入关行动,严重的时候竟然直接进入山东,刃藩王,掠物资,俘获大量人口出关。带领这些物资和人口在芦(卢)沟桥上大摇大摆的渡河十天,沿途明军和前来勤王的军队竟然没有一个敢出城阻击一下。

取长城精神,弃长城思维

这些时候长城的作用何在?所以说长城真正能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长城真正发挥的作用不过相当于高速公路上的一条减速带而已。明朝的长城不仅没有抵御住游牧民族的南下,反而把自己的领土疆域牢牢的框定在长城之内,更丧失了开疆扩土的武力精神,只能用一句“天子守国门”自我安慰。

康熙曾经下令清朝后世之君永远不得修长城,其实这和康熙时期下令清朝只减赋永不加赋一样,提前为天下百姓吃了一个定心丸,把历朝历代受苦受难的苍生从长城这项大工程中解放出来,颇有一番收买人心的味道。

清朝没有必要大修长城

同时,古代大修长城主要是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明朝大修长城是为了抵御蒙古族南下,而皇太子时期蒙古帝国的最后一任大汉就已经臣服清朝,当察哈尔林丹汗的儿子双手奉上传国玉玺时蒙古帝国便永远消失,蒙古各部落已经变成一盘散沙。

常言道,明修长城清修庙,清朝几代人通过满蒙联姻,二者利益已经融为一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劳民伤财的大修长城远远没有在避暑山庄和蒙古亲王把酒言欢联络关系来的轻巧。

其实说清朝没有修长城也是不准确的,康熙之后还是对长城进行了些许修缮,只是没有像明朝那样用举国之力就为打造一条防御游牧民族南下的城墙。

长城真正的作用依赖于国家的强弱

可以看出,清朝没有必要重新修缮已经合格的长城,而长城能不能抵御住游牧民族的入侵和长城本身的关系并不大,长城已经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主要还是看这个朝代的整体实力。

如今,长城已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是我们在国际上打出的一张响亮名片,长城代表着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捍卫领土的决心,已不再是冷兵器时代的重要防线。

最佳贡献者
2

万里长城万里空这句话不是康熙说的,而是出至清代张廷玉的诗,原诗如下:

南来北往走西东,人生杳杳在其中,天也来空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公。

夜静听得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钟,从头仔细思量起,便是南柯一梦中。

一场辛苦一场空,死后还归泥土中,身归泥土气随风,一片顽皮化臭胧。

在身置得万倾田,死后只得三步地,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沉舟侧畔轻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在这个诗里,“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意思是:中国历朝历代虽然都有长城,但它们最终都灭亡了。因此,这里非但没有贬低长城,反而还说明长城对各个朝代都是非常重要的。

由此,长城的防御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长城太长了,没法保证每一个点都派兵驻守。因此,长城更重要的是它预警的功能,长城上的烽火台就是这个作用。当敌军到来时,就点燃烽火台,让军队知道有敌人入侵,就立刻前去迎战或者阻击。当军队在长城外作战时,长城还可以有运兵和运粮的功能。

总之,只有军队强大才是王道。如果军队落后的话,光有长城是没什么用的,朝代也是无法逃脱灭亡的命运的。

3

在古代,游牧民族的骑兵有强大的机动力,不期而至迅速劫掠然后消失,农耕民族的步兵很难展开有效防御。长城作为综合军事防御设施,对游击劫掠行为的遏制效果实在太明显了。

但到了清代情况有所变化,张廷玉说“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

康熙也持类似的观点: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大意是修长城徒耗国力,守长城也是个麻烦。过去的几个朝代修长城也没解决边患,该亡国还是亡国。国家安定关键是解决人心向背的问题。

大体来说,满族八旗军战斗力强悍,康熙所在时期满人入关时间不长,更相信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再具体一点,康熙之所以要废弃长城,和多伦会盟事件有关。1691年,康熙帝为加强北方边防和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在多伦与蒙古各部贵族进行了会盟。在蒙古各主要部落推行了盟旗制度,将内外蒙古首次真正纳入了中原大一统王朝的有效管辖之中,中国北部实现了空前的统一。在此情况下,长城的军事作用基本已经丧失,基于此康熙帝才做出了废弃长城的决策。

4

万里长城万里空出自清代名臣张廷玉的诗,康熙巡视长城时,看到了这首写在长城上的诗,很认可张廷玉的观点。在康熙看来,王朝的兴亡不是一段城墙能挡的住的,明朝几乎年年修长城也没挡住大清的入关,而清朝只用了联姻和册封等手段,就把明前中期的死敌蒙古人,变成了自己北方的屏障。在我个人看来,很赞同康熙和张廷的观点,理由如下:

长城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没起到作用。

自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大胜匈奴,收复北方大片领土后,就建起长城抵御匈奴,后来又将秦燕赵三国原修的长城连了起来,使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长达万里,但长城的修建不但没让秦王朝千秋万代,反而因为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农民起义,导致秦二世而亡,著名的民间故事《孟姜女》就是讲述了那段历史。

汉朝建立后也是大修长城,但汉高祖刘邦还是没能挡住匈奴,被围白登山,差点做了匈奴的俘虏。汉朝自这起开始以和亲的形式来安抚匈奴,以求达到争取时间,巩固王朝的目地。经过文景之治,汉朝强大了起来,于是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汉军大胜匈奴,收复了长城以北大片失地,匈奴大伤元气,至此东西两汉四百年把北方游牧民族压的死死的,可见王朝强大,长城是风景,是内墙。西晋时的八王之乱严重消弱了国力,于是又出现了五胡乱华,长城在这时根本没起到防御作用。隋唐的统一王朝的建立后,唐朝的领土西至中亚,北到贝加尔湖,向长城以北扩张了一千多公里,然而北宋和明朝后期腐败的统治,却没有因为长城的坚固避免亡国,都被兴起的北方游牧民族灭亡,可见长城对于王朝的兴亡没起到作用。

长城只是历代帝王的心理安慰,对北方游牧民族无效。

上面已经说了王朝强大,长城就是风景,是内墙,对北方少数民族来说,中原王朝强大就是他们的恶梦,他们长城以北的地盘就是中原王朝的地盘,他们只能选择归顺。当中原王朝衰弱时,长城形同虚设,他们照样进来烧杀抢夺,甚至灭亡中原王朝。就如同二战时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在德国迂回攻击下,形同虚设。

结语:自秦始皇统一全国修建长城起,中原王朝并没有因为长城的坚固而避免亡国,相反因修建长城造成了百姓沉重的负担,而导致百姓起义被推翻,而当中原王朝强大时,长城就成了内地的风景,而不是边境。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往往都是在中原王朝衰弱时才入侵中原,而此时的长城的长城就形同虚设,没有一点作用,宋朝和明朝的灭亡就是这个道理,国家的兴亡并不是一段墙能决定的,而在于统治阶级是否实行仁政,长城背负了太多的责任,但往往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5

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是贯穿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最早的修筑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到了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弱,诸侯混战,北方的秦国、赵国、燕国都在边境修筑了绵长的长城。到秦朝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将各国的长城都连了起来,万里长城由此而来。也是自此开始,历朝历代基本上都会对长城进行修建,像汉朝、晋朝、北魏、隋朝、两宋、明朝都曾修建长城以抵御外族入侵,而其中以明朝花费的力气最大,现存的长城大多也都是明长城。仔细算算,没有修建长城的大一统王朝也只有唐朝、元朝和清朝了。



清朝康熙帝时期的大臣张廷玉有一首诗叫《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出清朝对修筑长城并不上心,这是为何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长城的功能,自古以来修筑长城都是为了抵御北方外族入侵,而清朝本就发家于东北,入主中原后又收服了蒙古,历经三代皇帝平定了准噶尔,到乾隆时期清朝北方已无大患,长城所处的位置也不在清朝的边境,也就没有必要去修建了。



实际上长城能够发挥的作用也十分小,明朝是除秦朝以外又一个举全国之力修筑长城的王朝,然而明朝并没有能防范住北方的入侵。比如1644年清军入关前其实还有五次入关行动。1629年皇太极率军绕道蒙古第一次入关,打到了北京城下,袁崇焕就是在这次战争中被多疑的崇祯帝冤杀的;1634年皇太极率军兵分四路再次破关而入,只不过这次做的都是些抢掠的事;1636年皇太极的弟弟阿济格率军第三次入关,攻克12城;1638年多尔衮率军第四次入关,打到了山东,济南城被清军屠杀烧毁一空;1642年皇太极的哥哥阿巴泰第五次率军入关,俘获三十多万人口。而在清军这五次入关南侵的时间里,出城阻击的明军极少,长城根本没有起到防御作用。当然这也说明一个王朝想要抵抗北方外族入侵,光靠长城是不够的,还需要国家整体的军事实力来支撑。



康熙帝也是看到了长城的软肋之处,所以下令“永不修长城”,这也让百姓松了一口气。要知道修建长城对于帝王来说可能是件了不起的成就,但对于百姓来说就是沉重的劳役,康熙帝此举不仅安抚了人心,也体现出他对清朝军事实力的自信。

当然清朝不修长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必要去修,毕竟蒙古已经被清朝几代帝王通过联姻而收服了,历朝历代的北方大患已消,蒙古与满清皇室一荣俱荣,劳民伤财的修建长城还不如省点钱去修建几座宫殿呢。

现如今的长城也早就失去了他当初的作用,不再用来抵御外敌,仅作参观用,长城也将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下去。


6

有道理,奏始皇本想用万里长城保护国土不爱侵犯,结果后来元朝统一中国,明后清军入关,建立大清,虽有长城,但终证明、强大的军力才是真正的万里长城,康熙帝正是看到了这个关键问题。

7

个人认为有防御漏洞,毕竟那么长,运粮食进去费时间,机动性也不强,一个烟台就几个人

8

从历史上看,长城确实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没有抵挡住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大地的侵扰。西汉早期,汉朝皇帝需要通过和亲来避免匈奴的入侵;唐朝时期,突厥一直骚扰边境;北宋被契丹压制,南宋更是灭于蒙古的铁骑之下;明朝又花费很大力气修长城,也不免被鞑靼侵略。由此可见,万里长城万里空,真是这么回事。各朝各代的统治者都把长城作为一堵城墙,以为城墙修的结实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殊不知再厚的城墙,也有被攻破的时候。最坚固的城墙,其实是人心,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作为清王朝统治者的康熙,前半生一直在打仗,也打了很多胜仗,他觉得武力可以征服天下,可是后来,天下基本和平了,不用打仗了,但是新的问题依旧不断,吏治腐败,国库亏空,朝堂上官员们结党营私,王府里阿哥们争权夺位。康熙对于治国理政有了新的认识,维护国家统一不是修一座长城就一劳永逸了,而是要靠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康熙才会觉得“万里长城万里空”。

9

有,而且很重要!帝王诗句以文人文学角度用空写其伟大和肯定其历史地位!

10

清朝财务一直亏空,不建长城建园林。康乾雍三代建圆明园是故宫的四倍。即便乾隆时期钱也不够花。那个时期全世界钱都不够花,有的国家借钱做国防,有的国家自己享受了。

清朝国土扩大了,机构却萎缩了。有其他原因有,主要是财务问题。康熙说这话是一句无奈的话,不仅不建长城城池都没维修。城池不维修你武器不升级吗?没钱呀。好不容易裁撤机构卖官鬻爵的钱又用来享受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