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大型历史剧《康熙王朝》的朋友肯定对康熙巡视长城,无意中发现张廷玉诗句那一幕印象深刻。
这首诗一反常态,没有像历朝历代文人墨客那样歌颂长城的功德,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对长城进行思考,一句“百世英雄百世梦,万里长城万里空”直接表明对长城真正的看法。
长城真正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首先要说明的是长城有防御价值,并且在古代抵御游牧民族入侵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很明显,一个朝代能否抵御住游牧民族南下并不是依赖一条看似雄伟的长城,而是看这个朝代这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大部分都是明朝在原先长城的基础上扩建修缮的。明朝初期,永乐大帝可以重镇汉家雄风,跨长城驱千里,痛击阿鲁台。
即使在《明实录》中满篇劣迹的明武宗也能远盾千里,在游牧民族面前耀武扬威。
而叩门天子朱祁镇时期却沦为阶下囚美名其曰“天子被狩”,朱载坖时期鞑靼俺答竟能跨过河套,直逼京师,在外围烧杀抢掠,最后逼迫明朝开放边关贸易,美名其曰“俺答封贡”。
1644年清军入关之前还有五次入关行动,严重的时候竟然直接进入山东,刃藩王,掠物资,俘获大量人口出关。带领这些物资和人口在芦(卢)沟桥上大摇大摆的渡河十天,沿途明军和前来勤王的军队竟然没有一个敢出城阻击一下。
取长城精神,弃长城思维
这些时候长城的作用何在?所以说长城真正能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长城真正发挥的作用不过相当于高速公路上的一条减速带而已。明朝的长城不仅没有抵御住游牧民族的南下,反而把自己的领土疆域牢牢的框定在长城之内,更丧失了开疆扩土的武力精神,只能用一句“天子守国门”自我安慰。
康熙曾经下令清朝后世之君永远不得修长城,其实这和康熙时期下令清朝只减赋永不加赋一样,提前为天下百姓吃了一个定心丸,把历朝历代受苦受难的苍生从长城这项大工程中解放出来,颇有一番收买人心的味道。清朝没有必要大修长城
同时,古代大修长城主要是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明朝大修长城是为了抵御蒙古族南下,而皇太子时期蒙古帝国的最后一任大汉就已经臣服清朝,当察哈尔林丹汗的儿子双手奉上传国玉玺时蒙古帝国便永远消失,蒙古各部落已经变成一盘散沙。
常言道,明修长城清修庙,清朝几代人通过满蒙联姻,二者利益已经融为一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劳民伤财的大修长城远远没有在避暑山庄和蒙古亲王把酒言欢联络关系来的轻巧。其实说清朝没有修长城也是不准确的,康熙之后还是对长城进行了些许修缮,只是没有像明朝那样用举国之力就为打造一条防御游牧民族南下的城墙。
长城真正的作用依赖于国家的强弱
可以看出,清朝没有必要重新修缮已经合格的长城,而长城能不能抵御住游牧民族的入侵和长城本身的关系并不大,长城已经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主要还是看这个朝代的整体实力。
如今,长城已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是我们在国际上打出的一张响亮名片,长城代表着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捍卫领土的决心,已不再是冷兵器时代的重要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