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孔子为什么说“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为什么说“苛政猛于虎也”?

2020-08-19 12:02阅读(70)

孔子为什么说“苛政猛于虎也”?:意思是: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深恶痛绝以及对受压迫人民的同情。政:政治。统治者的

1

意思是: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深恶痛绝以及对受压迫人民的同情。

政:政治。统治者的苛刻统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恶暴虐。

苛政:指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残酷压迫剥削的统治,包括政令、赋税等。

出自:春秋孔子《礼记·檀弓下》

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

(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扩展资料:

此句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

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

意思是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

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即君王推行仁政,对老百姓好,老百姓自然就会拥护您的领导,心甘情愿的为您牺牲也在所不惜。

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这则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2

“苛政猛于虎也”出自《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和弟子子路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当地没有苛捐杂税,但虎患严重,妇女的舅舅、丈夫与儿子都亡于虎口,即使发生这样的惨剧,妇女也不愿离开此地。说明苛刻的政令、繁重的赋役等比猛虎还可怕。

唐朝诗人朝愈的《捕蛇者说》也是揭露苛政对百姓的危害性,妇人的丈夫与儿子都亡于毒蛇之口,只因捉一条毒蛇可免一年赋税劳役。

封建社会时期,当昏君主政或者军阀混战时,沉重的赋税劳役令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苛政的危害性主要有:

  • 沉重的赋税,令百姓无收入。封建社会时期,老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守着一亩三分地或者租地主的土地劳作生活。沉重的赋税令百姓苦不堪言,某些朝代,一年三四次征收赋税。百姓的收成上缴赋税,租地主田地的百姓还要上缴租金,一年收成基本上没了。如果遇到灾荒年,颗粒无收,有田的百姓卖田,没田的百姓卖儿。土地兼并也越来越严重,士族与地主的土地越来越多,富者越富,穷者越穷。苛政是封建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进行剥削统治的主要手段。
  • 严重的劳役令家庭减少劳动力。封建社会,士族有特权,不用服劳役。老百姓每年都要服劳役,被朝廷安排去修水利,皇陵,边关要塞,长城等。如果遇到战祸时期,朝廷捉壮丁从军,基本上十去九亡。唐代大诗人杜甫《石壕吏》。

原文: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讲得就是朝廷抓壮丁对老百姓的伤害。严重的劳役使老百姓家庭的劳动力减少,生活更加苦不堪言,生活悲惨。

封建社会,有些封建王朝,赋税与劳役严重,百姓生活艰苦,导致官逼民反的事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是朝廷的苛政导致,老百姓没饭吃,活不下去,只能造反。

“苛政猛于虎”实质是封建社会,苛刻的政令,沉重的劳役赋税比恶虎还可怕,使老百姓生活艰辛,苦不堪言。

3

苟政猛于虎也”意思是苟刻的政策比猛虎还可怕、残暴。

此语出自《礼记·檀弓下》,据说孔子远游路过泰山,看到一个妇人在墓前哭的很悲惨,孔子就让子路去问,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为何哭的如此伤心,妇人说:“是的,以前我的公公被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吃了”。孔子问:“你们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妇女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回头告诉学生:“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严苟无道的政策让百姓惧怕不已,即使生活在猛兽出没的地方也不搬去苟税众多的安全区域,那里比吃人的猛虎还可怕。

孔子主张仁道,反对暴政,暴政不仅让百姓的生活水生火热,而且还会使得朝纲不稳直至崩坏。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秦朝就是因为暴政而导致二世而亡的国家。

秦始皇时期有着非常繁重的徭役,据大致推算,秦时人口大概有2000万, 修筑长城派遣了30万,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派遣了70多万;

南戍五岭用了50万人,加上修驰道以及其它多多少少的徭役总人数加起来有两百多万,再加上兵役将近100万,有300多万人,几乎占总人口20%,并且由于繁重的徭役死去的人不计其数,路边白骨累累,这是多么的触目惊心。

秦朝的刑法非常残忍,有名的五马分尸、黥面、什伍之法等,把百姓害的逃到山中生活。

苟政猛于虎。

二代而亡的隋朝也是暴政,三征高句丽让百姓死伤惨重,建造行宫让百姓民不聊生

杨广三征高句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据史料记载杨广一征用了“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其餽运者倍之”。

这在古代可是亘古未有的,再加上两倍的民夫,人数直达300多万,简直恐怖,之后的二征60多万和三征又是300多万,惊人的数字;而且这些人回来的十不存一,战死居多,还有一部分被高句丽当做奴隶对待,苦不堪言。杨广的昏庸暴虐让人毛骨悚然。

苟政猛于虎。

杨广为了行乐在各地建造了行宫并且征召秀女,如晋阳宫、汾阳宫、江都宫等,这些地方的建造抽调了大量的民夫,没工钱的那种,资源也是强取豪夺来的,使得各地怨气冲天。

“苟政猛于虎也”,只有施行仁政,国家才会强大,百姓才会爱戴,反之国将不国。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观点,希望我的解答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更好的观点,希望不吝赐教,加关注讨论。@清风徐去

4

在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也讲到了这个事情,里面重点突出了永州之蛇的特点。开头至“无御之者”,极力刻画出蛇的毒性异常,令人闻之色变。接下来至“杀三虫”写出了蛇的功用异常。而这也是造成永州捕蛇者命运悲剧的重要原因:封建统治者征集异蛇,每年征收两次,可以抵消应缴纳的租税。



作者仅用“争奔走”三个字,就写出了永州百姓争先恐后、冒死捕蛇的情形。百姓惧怕原因即繁重的赋役。文末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衬托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



文章从多角度进行对比,从各层面揭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死亡与生存的对比:文章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乡邻的痛苦是“旦旦有是”;而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诸多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题。



柳宗元写《捕蛇者说》,旨在说明“ 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 。文本借事明道,溶理于事,因事说理,以蛇毒与赋毒相对举而成文。

《捕蛇者说》原文: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5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意思是说:一个国家实行横征暴敛,对于老百姓来说比吃人的老虎还厉害啊!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隋朝本来国库殷实,到炀帝杨广执政时,他喜欢搞面子工程,据说京都每根树都用珀金纸包住,每当夜幕降临京城街上到处,火树银花;大修宫殿、庙宇。还对外用兵,很快国库空虚。为了到杭州、苏州考察、游玩。他决定从京城到杭州修一条人工河,真是举全国之力,老百姓有钱出钱,没钱去工地干苦力。天下百姓个个苦不堪言,真是人神共怒。在李渊父子的率领下,四方农民揭杆而起,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

唐朝建立后,执政者汲取隋朝失败教训。实行仁政,以民为本:任人唯贤,实行科举。广开言路,輕瑶薄赋,让百姓修养生息,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据说:太宗时,全国刑事案件才15起,废除了酷刑,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唐朝也出现了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因此,一个国家的君主是实行苛政还是仁政,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6

当时孔子带着子路等学生游说列国,在过泰山之侧时,见到了一女子哭倒在一座新坟前,孔子派子路去问,那伤心痛哭的女人向他诉说了自己的悲惨遭遇: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是今吾子又死焉?子路于是就又问她:为什么不逃离这个危险的虎窝呢?那女人回答令人痛心:无苛政!意思是说这个地方虽然非常危险痛苦,但这里却没有残酷的统治!听了这话,孔子非常沉痛地告诫他的学生们: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意思是说,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恶啊!

7

《苛政猛于虎》一文记载于《礼记·檀弓下》中。据说,有一次,孔子驾车从泰山脚下经过,突然远远地听见一阵哭声。孔子有些好奇,就在车上站起身来,扶着车前的横木,仔细听这哭声。接着,他们循声找去,发现路旁的山坡上有一堆坟墓,一个妇人正在墓前放声痛哭。

见那妇人哭得伤心欲绝,孔子很是同情她,想知道她有什么不幸的遭遇。于是,孔子就叫徒弟子路去帮他询问。子路作为传声筒,走到妇人跟前,代孔子发问:“听您的哭声,好像碰到过很多的伤心事啊?”那个妇人抹了把眼泪,哽咽着说:“是啊,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吃了,现在连我的孩子也被老虎吃掉了。”

孔子听了更好奇了,也等不及再让弟子传话,远远地发问:“既然这里虎患如此严重,你们为什么不早些离开呢?”妇人面色沉痛地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听到她的回答,孔子感慨万分,郑重其事地对弟子们说:“年轻人要记住,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按照儒家的政治主张,君主应当施行德政、仁政,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护、爱戴。而泰山下的这次偶遇是一堂生动的现实教育课,从反面告诉他们苛政、暴政能把老百姓逼迫到何种地步。所以孔子叮嘱他的弟子记住这个妇人的眼泪和悲痛,记住苛政、暴政对老百姓的伤害。只有牢记了这些,他们以后出仕为官,才能辅佐君主,行德政而去暴政。

后来,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捕蛇者说》。和《苛政猛于虎》的故事一样,这篇文章也反映了百姓在苛捐杂税盘剥下悲惨的生活状况。

当时,柳宗元在永州做司马。永州出产一种异蛇,含有剧毒,伤人即死。但这种蛇的蛇肉风干后可以入药,官府因而征集这种异蛇。有一回,柳宗元采访了当地一个姓蒋的捕蛇者。据那人介绍,他们蒋家是捕蛇世家,祖孙三代都从事捕捉异蛇上交官府以抵充赋税的营生。但捕蛇是一项高风险行业,他的祖父、父亲先后死于蛇口,他自己也多次险些丧命。

柳宗元同情那人,就说:“要不我去跟地方官说一声,让你以后不用捕蛇,而是跟其他人一起缴纳赋税,怎么样?”

“您这不是在帮我,是在害我啊!”蒋姓人大惊失色,说,“为了催税,那些凶暴的官吏经常骚扰乡里,闹得鸡犬不宁。但我只要看到抓来的蛇还关在瓦罐里,就可以放心睡觉了。

一年当中,我只有两次捕蛇的时候会有生命危险,其余时间却能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生活在危险中呢?即使我今天就被蛇咬死,比起那些因为交不起税被催逼至死的乡邻,我已经多活了好些年了。”

柳宗元听了蒋姓人的话既悲伤又感慨。他说:“以前孔子讲‘苛政猛于虎’,我还不相信,以为这个世界不至于如此黑暗;现在亲身经历了,才知道苛政不但比老虎凶猛,还比毒蛇更毒啊。”

8

《礼记·檀弓下》中有《苛政猛于虎》一文

记载孔子和弟子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

当地虎患严重,可是因为有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以至于后来竟有多人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对着坟墓哭泣。

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后来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成语,意思就是反动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

孔子为何说苛政猛于虎,实际上是想表达当权者对老百姓施以苛刻的政令、繁重的赋税、劳役,使百姓苦不堪言。深刻揭露了封建暴政对人民的残害。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主张“仁”政,这一主张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义)、诚(信)、弟(悌)、智(知)、忠、礼、勇、恕、廉、温、恭、宽、良、耻、让、敏、惠等项内容

孔子所遇妇女宁被老虎咬死也不愿面对苛刻的暴政,可知当时统治者多么的残暴不仁,孔子的这一说法,符合他所主张的思想,而“仁”更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暴政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一种常态,底层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面对所看到的,实际上也是孔子对当时统治者所推行的治国理念的一种批判,苛政猛于虎。

9

“苛政猛于虎”出自《礼记·檀弓下》。据记载孔子和弟子子路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妇女对着坟墓哭泣。于是孔子就让弟子去问妇人为什么一个人在这里哭的如此悲伤,并且告诉她山中猛兽很多,非常危险。妇人说就是因为当地虎患严重,她们才在这儿居住的。她的公公被老虎吃了,后来她的丈夫又被老虎吃了,现在她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说因为其他地方有国君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甚至后来竟有多人连同她的亲人也被老虎咬死,也不愿意离开。孔子听后,就发出了“苛政猛于虎也”的感慨。后来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成语,意思就是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

其实这和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正好相反,那么是不是巧合呢?还是孔子为宣传他的主张而编撰的呢?我们且先说一下孔子的“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但是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群雄并起百家争鸣的时代。而且“礼崩乐坏”,各国讲究的是弱肉强食。谁的拳头大,谁就是老大。而孔子的“仁政”却宣扬以礼治国,以仁治国。但这却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明显格格不入,所以很多国君虽然很欣赏孔子的才华,但是孔子到死也未能得到重用。因为他的政治主张不适应时代大环境。

所以,孔子也许为宣扬他的“仁政”主张,让他的主张得到国君的重视,就自导自演了这样一个故事。




10

“苛政猛于虎”出自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礼记·檀弓下》,意思是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可怕。

原文如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译成白话文如下:孔子路过泰山边,一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把手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多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

孔子无论是讲学还是游说,都强调“仁”,突出“德治”,反对“苛政”规劝统治者善待百姓,

也就是当今提倡的“以人为本”。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即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中心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孔子以“仁”为核心理念,提出了以轻徭薄赋、惠民富民、宽猛相济、导之以德、尊贤使能、礼治德教等为主要内容的德政学说《论语为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也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