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氏璧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后经历了秦、汉,再传魏、晋,最后经历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天下大乱,不知所终。

卞和献玉

和氏璧的最早记载,可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里面记述着“卞和献玉”的故事。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名相玉高手名叫卞和。有一天,卞和在楚国的荆山中发现了一块特殊的石头,经他仔细勘验之后,他发现这是一块很大的璞玉(在石中而尚未雕琢之玉)。这下卞和可高兴坏了,他急忙抱着这块璞玉,去国都面见当时的国君楚厉王,奉以此宝。

厉王听说有宝,便很高兴地接见了他,并命令宫廷里的玉工查验。谁知玉工查验之后,对厉王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惩罚卞和,命人砍去了他的左脚。

几年后,厉王逝世,武王继位。卞和心有不甘,便再次捧着这块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再次命玉工查验,玉工仍就说这只是一块石头。作为惩罚,武王命人砍去了卞和的右脚。

武王逝世后,文王继位。卞和抱着这块璞玉在荆山上痛哭了三天三夜。他并不是悲伤自己失去了双腿,而是感叹世间无人识得此宝。自己忠心献宝,却被当成了欺君小人。文王得知此事后,深受感动,为了辨识此玉真伪,他便命人剖开了此玉,果然是稀世珍宝。因为卞和,文王随之也赐这块玉名为“和氏璧”。

这就是和氏璧的出世。

宝玉归秦

和氏璧出世后,自然便成了楚国的国宝。除了重要场合之外,从不肯轻易示人的。后来楚赵联姻,和氏璧作为楚国的求婚礼物送给了战国。

公元前283年,秦国向赵国提出,愿以15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赵国知道其中有诈,便派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携璧出使秦国。后来蔺相如粉碎了秦国的阴谋,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

“和”就是和氏璧。虽然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秦国何时拥有了和氏璧。但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和氏璧便落入了秦人之手。

历代传承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皇帝以和氏璧为胚制造出了玉玺。后来刘邦灭秦,秦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两汉以后,至东汉末年,天下纷争,玉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后来传至魏晋,再至南朝,最终大隋统一,传入隋宫。

公元618年,隋朝灭亡。萧后带着皇孙政道,以及携带着传国玺远遁漠北突厥。

五代失落

唐朝建立后,初期是没有国宝传国玉玺和氏璧的。唐贞观四年,大将军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大胜而归。不久后,前隋萧后带着和氏璧回归中原,将玉玺献给了李唐。

唐朝末期天下大乱,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势。传国玉玺也从唐王朝转至后梁,最后转至后唐末帝李从珂手中。

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率兵攻陷洛阳,末帝李从珂将后宫嫔妃与宫中所用之物尽数焚毁,自此作为和氏璧的传国玉玺也神秘失踪了。

无法查找

宋、元、明、清时期,各地不断有“传国玉玺”涌现,但真真假假,无从分辨。或许里面有一颗是真的,或许没有。由于这种混淆视听,再加上年代久远,缺乏文献资料考证。现在我们几乎是无法找到真正的和氏璧了。它就像一个迷,永远淹没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


(文/若木 图/网络)

最佳贡献者
2

秦国时期,秦始皇将传国之宝和氏璧琢刻成了玉玺,也就是皇帝所使用的印章,玉玺象征着权力一直伴随着我国封建王朝统治者,直至五代十国时,玉玺失去踪影。

其实找到玉玺了,等于也就是找到了和氏璧。


3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等等。可以说是天下奇宝,价值连城。

和氏璧的由来

《和氏璧传》中有云“周有砥厄,宋有结缘,梁有悬愁,楚有和璞。”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玉璞,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历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便命名为和氏璧。

后续——完璧归赵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此事便为“完璧归赵”。

和氏璧——传国玉玺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封建主义王朝,和氏璧也随即由赵国落到了秦皇手中,秦皇命人将和氏璧打造为镇国玉玺,上面刻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但是《应氏汉官》、《皇甫世纪》记载“汉传国玉玺”字迹为“受命于天,既寿且康”。)这次何时比换了另一个身份,开启了另一段曲折蜿蜒的故事。

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传国玉玺复归秦。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及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刘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堂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

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

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国玺易主刘盆子。

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

王莽手举传国玉玺,让大臣信服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中平六年,何进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

后袁术拘吴氏,夺玺。

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

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传冉魏。

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印玺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隋炀帝孙杨政道及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后唐清泰四三年闰月辛巳辰时,后唐末帝李从珂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焚于玄武楼,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直到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

后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印玺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

皇太极灭了蒙古林丹汗,其后裔献出所谓元朝“传国玺”,上面刻着“皇帝之玺”。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极之“传国玉玺”。而乾隆时,清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后来清末,此玉玺存放沈阳故宫,不知所踪。

后来,开修黄河获得一块玉玺进献乾隆皇帝,乾隆考证为赝品。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就此,玉玺失踪于世,皇朝至此完,又将中国推入了新世纪。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扑朔迷离,“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

下落推测

有一种说法是说全国预期根本就没有流产下来,而是被秦始皇带进了秦始皇陵,但是在秦始皇陵无法打开,也就没有办法得到证实;另外一种说法是元朝的时候便以流失后世清朝所得之物实为赝品(基本已经得到证实);最后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明朝靖难之役时被建文帝带走,但是后来建文帝的下落也成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谜团,难以考证。其实传国玉玺在后世完全被当做了封建君权的象征,它的遗失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封建君主专制的灭亡。

4

首先要说一下和氏璧遗失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传国玉玺了。为什么呢?这就需要们来看一下和氏璧的由来。

春秋战国时的楚国,有个人叫卞和,他在荆山砍柴时发现一块璞玉,于是就把这块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当时的专家鉴别,专家得出的结论就是一块普通石头。厉王很生气下令砍去卞和左脚。到了楚武王登基,卞和再次带着宝玉去献,武王再次找专家鉴别,依然给出同样结论,便又砍掉了他的右脚。时光流逝,武王驾崩文王登基,传说卞和怀抱宝玉而泣于荆山脚下,三日三夜而不停,眼泪干涸以血代之。文王遣使询问,卞和说“我不是为自己所受的酷刑而悲伤,而是悲伤宝玉无人能识别”,于是文王让人打开玉石,发现里边果然是块稀世宝玉,并取名“和氏璧”。

后来由于战国七雄争霸,战火纷飞,和氏璧被赵国所得。历史上有名的成语“完璧归赵”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细节不多说,多数人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就是和氏璧的价值。史料记载:秦王愿用十五座城池换之。也产生了另外一个成语“价值连城”!也有可能秦王依仗自己强大的国力和军事实力根本不把赵国放在眼里,我得到和氏璧给你十五座城池又怎么样?最后灭了你还是一样的结果,可见和氏璧在当时的名气有多大。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秦王统一了六国,如愿以偿的得到了和氏璧,命令丞相李斯用小篆雕刻成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这一玉玺,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

传至西汉末年,传国玉玺被损坏一角,王莽让工匠用黄金镶好,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传至唐,太宗得之龙颜大悦!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历经五代十国、宋、靖康之难被金掳走,随后蒙古灭金,被元人所得。后来朱元璋攻破元都城大都,派人四处寻找没有下落,传国玉玺至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后来世面上有说在这里出现那里出现,考证后都是谣传,没有见到实物。

传国玉玺还能再次出现吗?欢迎大家一起讨论,谢谢!




5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代代相传。有人甚至还找到了用刻玺的边角料所制作的玉块。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权。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国玺落到了他的手中。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把玉璧作为汉朝的国印,从此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因小皇帝刘婴年幼,传国玺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让弟弟到长乐宫去要玉玺,皇太后气愤地把传国玺摔到地上,骂道:得这块亡国玺,看你兄弟有什么好下场!传国玺被摔缺了一角,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无济于事,还是留下了缺痕。

但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还比较详细。《晋书?舆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谱》等记载"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呢?目前有两种推测: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亥下(今安徽灵璧)。

关于和氏璧还能不能找到,那就要看是怎么去找,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块。还有一方面就是是民间力量去找,还是政府部门去找。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到能否找到的关键因数。

还有一点,目前和氏璧是否已经出土,还是说在谁的墓中。如果出土了,那肯定是在哪个收藏者的手中。这个是一个非常隐秘的。如果没有出土,那就要去研究历史,做出一定的推断。


6

和氏璧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传奇色彩的玉器,《将相和》里“完璧归赵”的“璧”,就是和氏璧。它也是我国历史上闻名的传国之宝,围绕它到现在还有种种未解之谜。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在《韩非子?和氏》一文中记载了和氏璧的故事。相传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采到一块被石头包着的玉璞。 他便拿去献给楚厉王,他让玉匠看,不识货的玉匠说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便以欺君之罪砍断了卞和的左脚。厉王死后,卞和又将它献给继位的楚武王,结果武王也以为是石头,砍去了卞和的右脚。到公元前689年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玉璞在楚山之下哭了三天三夜,哭得泪水干涸,双眼流血,才感动了楚文王。 文王派高明的玉匠剖开玉璞,发现的确是晶莹富丽的宝玉,便雕刻琢磨成璧赐名为“和氏璧”,楚文王把它视为国宝。现在南漳县城西去约75千米的巡检乡,荆山脚下有一个处于群山环抱之中的崖头就叫“抱璞岩”,相传卞和就是在这里得到玉璞的。和氏璧在楚国历代国君手里相传了 370多年。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各诸侯国都想把这块稀玉。后来,这块价值连城的稀 世之宝却几经辗转,据说在战 乱中失传,至今下落不明。流传最广的传说是赵国被强大的 秦国吞并时,和氏璧落到秦王贏政的手里。秦王命玉工破开 和氏璧,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 上面作皇帝的“国玺”。 秦始皇死后,赵高又利用和氏璧篡 权。传到刘邦时把璧作为汉朝传国玺。刘邦之后,玉玺又落 人王莽、孙坚、曹操、司马炎之手;在东晋、十六国时,争 夺玉玺非常激烈,先后为五 国所有;经历了南北朝、隋、唐一直到五代十国时,后唐的李天勖得到了它传到后唐末帝李从珂,但在石敬瑭攻洛阳时,李从珂拿着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了,石敬瑭攻入洛阳,和氏璧也从此下落不明。 那么和氏璧究竟是什么奇宝呢?从秦始皇郑重刻制以期传承万世的“传国玉玺”看,和氏璧是青玉的可能性较大。从大量的发现看秦人很喜欢深色的青玉,如凤翔南河 屯的两件玉璧、秦公大墓和益门秦墓中出土的刻纹璋形佩,这些作用重要、秦文化特点 鲜明的玉器均以深青色玉材制成,从秦俑坑中所出的石质马具和新发现的铠甲坑中的石 甲都选用青石上,也同样是秦人尚青玉的有力证据。 专家认为秦玉的青色有着很深的历 史文化含义,反映着秦地尚黑的悠久传统和秦人深沉不外露的民族性格。但著名的地质学家章鸿剑根据杜光庭《灵异记》所载和氏璧特征,认为它是产生于荆山地区的一种宝石性质的拉长石。《录异记》中说和氏璧“岁星之精,坠人荆山,化 而为玉。 侧而视之则碧,正而视之色白”,就是说和氏璧正侧面有不同颜色。拉长石的 晶体形态常呈板状或板柱状,一般为白色,玻璃光泽,在纹理面上沿一定方向有时可见 到美丽的蓝绿、紫红、金黄等色调的晕色,这种拉长石,当把它转动一定的方向,就出现碧绿和洁白的闪光。 但拉长石是硅酸盐长石族斜长石亚族中性斜长石中的一种,从价值上说它只是玉石家族中的普通一员,算不上是珠宝玉石中的上等精品和佳作,它怎么能有如此强大的魅力成为传国玉玺呢?还有人认为它是贵重的和阗玉璞玉,因为它色皮可以利用作俏色玉器。而且俏色玉器的制作,中国已有很久历史。 但和氏璧已经失踪,它究竟是什么仍是一个千古之迷。

7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按照历史记载,和氏肯定是不能找回,原因如下。

1.首先按照推断,和氏璧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从外表看起来像环形的经过精雕的美玉,而是只是经过简单粗加工很多地方还覆盖着原来的像鹅卵石一样的沉积物,不然为什么和氏璧的发现者楚国人卞和两次献宝,都被识别为“石头”而砍去双腿,直到第三次自己在野外哭了三天三夜,才被当时的文王召回重新鉴别才得以美玉。

2.继秦始皇登基之后,用和氏璧雕刻了传国玉玺,所以和氏璧应该在被用作雕刻传国玉玺的时候已经破坏原有形状了,后传国玉玺经过历代相传到后唐时彻底失踪,至今没有下落,所以从历史记录上看,传国玉玺是被人弄丢的而不是毁坏的,或许是埋在了国土的某一个地方,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传国玉玺会重见天日。






8

说起和氏璧的故事曲折离奇,几经反转被秦始皇得到,制成传国玉玺,命李斯用篆书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可惜的是此“传国玉玺”经汉、魏、北周、隋、唐、一直传到五代的后唐。后唐末帝李从珂被石敬瑭围困自焚而死后,下落不明,至今没有真正出现。

和氏璧来历确实有些神奇。据传春秋末期,楚国人汴和在荆山得到一块宝玉。汴和满怀赤诚地想献给楚厉王,这个楚厉王不识货而且无德,端详半天,认为是蒙骗的假货,砍掉汴和的左脚作为惩罚。

后来这个厉王死了,他的儿子楚武王继位,汴和又拄着拐杖去献宝。楚武王找来玉工们鉴别,哪知这些玉工都是滥竽充数的玉匠不识货,他们都认为是顽石而非宝玉,这个武王也是昏聩无德之人,又叫武士砍掉汴和右脚。

后来武王死了,文王继位。汴和死心眼不改初衷,就在文王经过的路边哭,一哭就是三昼夜,而且哭的很惨,甚至血泪都哭出来了。这个文王就动了恻隐之心,就派大臣去察看。就问他:“你为何长哭不止,是不是受到两次惩罚感到冤枉?”

汴和就说:“我痛失双腿没什么,伤心的是明明是宝玉被说成石头,明明是忠诚的臣民被说成骗子。”于是又献上璞玉。文王心软受了汴和感动,就命人凿开璞玉验看,果然里面是晶莹剔透、毫无瑕疵的硕大美玉。汴和受到文王的善待,并且给美玉起名“和氏璧”。

公元前333年,楚国吞灭越过。楚威王因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就把和氏璧赐给昭阳。可是这块和氏璧却神秘失踪,引起朝廷内外震惊,但终寻无果。几十年过去,和氏璧却在赵国出现,至于怎么会出现赵国已成谜局。

因为这块玉出名,秦国就假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蔺相如大智大勇,识破秦国奸计,舌战秦王,最终“完璧归赵”。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中国,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和氏璧,就把和氏璧雕刻成传国玉玺,就是国印。做了46天皇帝的秦二世胡亥在万分无奈之下,把传国玉玺交给了汉武帝刘邦,汉朝代代相传。

据《汉书》和《后汉书》记载,传国玉玺在西汉传承200年,到王莽篡位时,向两岁的皇帝刘婴索要传国玉玺。他的姑母皇后不甘心国印落入外人之手,一气之下把玉玺摔在地上,摔坏一角。王莽登基后把坏的一角用黄金修补上。

东汉光武皇帝刘秀打败王莽,夺回传国玉玺。后来在改朝换代中,玉玺从曹操手中转交汉献帝,然后又交给曹丕,到公元589年,陈朝被隋朝所灭,玉玺到了隋炀帝手中。贞观四年,携带玉玺外逃的隋炀帝孙子杨正道终于把玉玺交给了唐朝。

后来就像本文开篇说的那样,玉玺经北周、隋、唐,一直五代后唐。后唐末帝李从珂被石敬瑭围困自焚后,玉玺下落不明。后来的皇帝虽然大都声称发现传国玉玺证明自己受命于天,都是编造出来的骗人谎言。

1912年11月,冯玉祥发动兵变,把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宫。命令警察总监张璧和鹿钟麟等人寻找传国玉玺,没有结果。

传国玉玺无论从文物角度还是皇权角度都是无价之宝,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但愿早一天回归国家,完璧归华。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我相信一定会找到。

9

首先,我们要认识一下“璧”是什么制式的宝贝。璧,瑞玉环也。——《说文》。也就是说,中间有孔的圆环形。状如下图:

古人对于玉器的使用是有严格礼制规定的,《周礼·小行人》郑注:“享天子用璧”。享,就是祭祀的意思。说起来,璧的政治待遇是很高的,《周礼·春官》云:“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总之,它看起来就是很了不得的样子。

说到和氏璧,出现在历史上的传说主要有五次:

第一次,就是有名的楚人卞和的故事。为了向楚王证明和璞确是美玉,先后失去了左腿和右腿。我很纳闷,他为什么不打磨抛光以后再去献给楚王,非要去和楚王猜哑谜。大家都挺忙的!

和氏璧第二个故事就是有名的完璧归赵了。传说和氏璧是被当做嫁妆或彩礼,在楚赵联姻中来到了赵国。之后秦昭襄王抠搜的,想空手套白狼,结果蔺相如慧眼如炬,秦王的机灵没有抖成。

第三次,始皇一统六合,因和氏璧盛名在外,始皇遂将其作为传国玉玺,命丞相李斯上刻八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而后,各朝各代,互相流传。和氏璧成为政权象征!

第四个就是金镶玉的故事了。西汉末年,王莽篡位自立前,逼迫自己的姑姑,也就是当时孝元皇太后交出“和氏璧”。孝元太后一气之下将玉玺掷于地上,摔掉一角。后,王莽命人将黄金融化,以补残缺。

第五次,也是和氏璧最后一次在历史记载中出现。和氏璧一路流传,来到了后唐李存勖手中,这个伶官皇帝不像话,“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后唐传世不过三代,国灭。和氏璧就再未现世。一说是战争中遗失了,一说是毁于国灭时皇宫大火。

后来,乾隆年间有过许多人向皇帝献宝,声称发现了和氏璧。但和氏璧这个政治寓意极强的东西,很可能牵涉到满族政权正统性的问题。最后乾隆定性为,都是寓言,都是传说。此后,和氏璧随着年代的日渐久远,再被提起时,已经彻底成了传说故事了!

10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和最珍贵的一块宝玉石。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块玉石能珍贵到与它相提并论。

早在春秋时期,它就与“随侯之珠”一起并列为当时中国的两大奇珍。发现它的卞和也因为和氏璧而闻名古今。卞和不仅因为遭到楚厉王、楚武王的误解而失去了双脚,更因为楚文王听从了他的解释而剖开了璞石最终发现了这块宝玉,并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宝玉而获得了生命的价值。随着秦昭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取这块宝玉的故事流传开来,和氏璧的身价扶摇直上。最终被“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用作了传国玉玺,成为检验一个“帝王”是否正统的唯一标准。

“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广为流传,历史上对和氏璧的材质有各种猜测:有认为是和田羊脂白玉的,有认为是夜明珠的,也有认为是陕西蓝田玉的。

史书上称它“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把它放在黑暗处,它能熠熠发光,能除尘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称“夜光之璧”。

和氏璧和由它制成的传国玉玺在中国历史上断断续续流传了很长的时间,直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当时石敬塘引契丹军攻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玉玺就此失踪,再也不见了踪影。

从整个历史时期来看,和氏璧也出现过中途失踪的现象,后面又重回人民视野;从理论上来讲,一般的温度熔化和氏壁的可能性非常小,不排除后世有人将和氏璧珍藏了起来。我们始终期待,它能有重见天日的那一遭。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