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秦始皇曾命徐福率三千童男女东渡寻找长生不老的药引,却从此再未回到中原,长生不老之说终成幻影。无独有偶,中国古代帝王都执念于长生,但就连神算鬼谷子都难逃一死,更别说芸芸众生。要说起追寻长生不老的根源,一部分是帝王们想要千秋万岁地掌控至权,而另一部分则是因为对生命长寿的渴望。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八十三个朝代,共有五百五十九个帝王,而其中八十岁以上寿终正寝的皇帝只有九位,七十岁以上的有十一位,六十岁以上的有三十岁位。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长寿皇帝的数量寥寥无几,相较于今天,大多数皇帝还没到退休年龄就魂归西天。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帝王们自然开始寻求长生不老的秘密。但长生不老终究是美梦泡影,而为什么历朝历代皇帝大多都不长寿?抛开健康养生一说,其根本还是因为权力更迭所致。
一、 比皇帝还难做的是太子,比太子还难做的是成功上位后的太子
帝王之家的争斗惨烈程度不亚于相权、党阀之争,光是著名关于权力更迭的流血事件,就有玄武门之变、靖难之役、九子夺嫡等,更别提那些智力夺嫡的阴暗政变,这样的情况直到清王朝秘密立储制度的出现才有所减轻。皇帝的不长寿,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来自权力更迭以及事件后续带来影响。
众所皆知,古代的立储制度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但规矩是规矩,若所有人都遵循规矩,也就不会出现如此多的东宫之变。嫡长子只是个称谓,并没有指名道姓必须是谁,因此让本来板上钉钉的事情增加了不确定性。所以即使太子已定,其余人还是可以通过改动排队人的数量的方式,来争夺太子之位。这种“改动”或是政治上的扳倒,或是生命上的抹灭。
好不容易成功即位的太子并不是从此高枕无忧,凭借自身力量登上皇位的太子只是小部分,大部分都借助了外界力量,如朝廷站队、后宫等。太子是以后继承大统之人,在这样巨大的诱惑面前,将相重臣,嫔妃外戚一一抛出自己手中的筹码。因此新帝即位后,君臣之争、外戚干政的现象频繁衍生,皇帝不仅要权衡利益,还要提防当年未成功上位的其他候选人。因果的循环加深了这种弊端,倘若利益分配发生矛盾,外界因素足以威胁到政权,甚至是皇帝本身。
权力更迭牵连的不仅仅是实时性的政治活动,还会对后世政治格局带来巨大影响。作为帝王面对的问题,不仅是天下苍生,还有关于自身以及皇位安全的保证。所以说皇帝一生的工作都是在处理政务以及巩固皇权,稍加懈怠,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等待着他们的只有覆灭。
二、 兢兢业业为事业而心力交瘁,劳模皇帝的短暂岁月
令人庆幸的是,上位的皇帝们大多都是在其位谋其职,抗过了一系列利益集团的夺权事件,昏庸无能之辈占少数,但这也是皇帝为何寿命偏短的原因之一。
上面提到政权格局足以威胁皇位,英明决策的皇帝们很快想出了对策,那就是将大部分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千年下来,皇帝们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得不将权力分配出去,直到朱元璋的出现。
朱元璋创立大明王朝,从乞丐到皇帝的阶级晋升可谓是传奇,除开开局模式,朱元璋即位之后的政治改革也是让人瞠目结舌,比如废除丞相制度。全国上下要处理的政务何其多,而皇帝的精力有限,所以他不得不找一个人来帮忙,这个过程中权力就被分配出去。丞相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员,他的权力比重随着皇帝的托付越来越大,进而威胁皇权,千百年来,皇权与相权之争从未停止。
朱元璋直接从根源上切断相权的出现,的确很大程度上避免政治格局带来的不利,但全国政务全因此全压在了皇帝一人身上。据统计,从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八天内,朱元璋就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件事情,这个数字足以让今天的我们都为之胆寒。
朱棣即位后,还能勉强跟上太祖工作进程,但类似朱元璋、朱棣这种劳模皇帝并不多,为了减轻工作压力,明朝在随后设立了内阁。令人讽刺的是,内阁除了名字与丞相相异,其余的一切和丞相都没有什么区别,且内阁的权力甚至要大于前朝的任何丞相,相权之争演变成了文官集团与皇位的分庭抗礼,于皇帝的威胁反而更大。
就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一事件中,我们可以得知皇帝的日常工作量是庞大的。可朱元璋、朱棣那是天生神力,在没有助手的情况下还能保证工作的完成,但其他皇帝们在面对如此大的工作量下,就算有助手都够呛。
所以说,这皇帝也是一件苦差事,前有太子一路走来的心理阴影,后有各种权利、工作的压迫,要说到底有多苦,看看皇帝们寿终正寝的平均年龄就可知一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