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关羽攻打樊城、襄阳被曹军击败,退兵时遭东吴斩杀。显然,这不可能是刘备借刀杀人。
至于不可能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羽出兵攻打樊的原因
虽然现在有不少观点认为,关羽出兵攻打樊城是他个人好大喜功、意气用事、一时冲动。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与刘备在汉中对峙数月之后,终于支持不住而退兵,刘备取得了汉中之战的全面胜利。因此,刘备进位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就在这一年,关羽突然率兵攻打曹仁驻守的樊城,然而曹仁因兵力不足(史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坚守不战,向曹操求援。
就在两军对峙的时候,魏军派于禁、庞德两员猛将支援曹仁,当时正是秋天,雨季来临,关羽巧妙地利用了这一自然天候,水淹七军,迫降了于禁,斩杀了庞德。关羽也因此战一举成名,威震华夏。
取得空前的胜利之后,周边的小股强盗势力都主动接受关羽的整编,成为关羽手下的将士。就连曹军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等,都投降到了关羽麾下。
此时的刘备拥有了荆州四郡、益州及汉中,实现了《隆中对》战略目标的第一步。同时,进位了汉中王,东西两条战线已有效衔接,东三郡与荆州四郡也呈遥相呼应之势,蜀国形势一片大好,军士个个士气高涨、信心十足,而刘备本人也意气风发,不趁势实施下一步战略目标,更待何时?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不是开玩笑,古代统治高层对将领及军事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几万人马的长途作战,军需物资的征集筹备,绝非个人行为。
况且别忘了当时的南郡太守(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是糜芳,糜芳虽然最后被迫投降,但作为刘备的小舅子,此前对刘备可谓忠心耿耿。即便关羽一身傲气,不把糜芳放在眼里,但如果胆敢私自出兵的话,作为太守的糜芳估计也不是吃素的。
所以我们先肯定,关羽出兵是在执行刘备的命令,是在践行《隆中对》的战略规划。
荆州守将关羽在蜀国的地位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从攻曹仁於樊。——《三国志》
假节,是乱世使臣的一种特殊身份,凡是持有假节的使臣,象征着皇帝亲监,某些言行甚至可以代表皇帝。如果武将授予假节,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将在外,君令有所不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处理军事布署。
如果再加一个”钺“,那就更不得了,假节钺的武将,可以私自斩杀持假节的使臣和违反军令的将士,在军事上,拥有自行发动战争的权利,这种权利与后世所谓的先斩后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东汉末年一直到后面的三国时期,获得假节钺的武将屈指可数,比如东汉董卓、曹操,这两个人挟天子,严格来说完全是自己给自己封的,而关羽的假节钺却是刘备亲授的。诸葛亮一生,最大的殊荣也不过是假节,和关羽的假节钺比起来还低了一个档次。而东吴孙权手下,从未授予过武将假节钺。
可想而知,刘备心目中对关羽的信任程度和认可程度有多高。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身为南郡太守的糜芳,仍然被关羽所鄙视。关羽高傲是事实,但人家有高傲的实力。
荆州的战略地位以及关羽与荆州的关联
或许正是关羽在刘备心目中的分量非常重,关羽才会成为驻守荆州的不二人选。
荆州是《隆中对》策略实施的第一步,是《隆中对》得以实施的起点,也是刘备挖到的第一桶金,同时也是《隆中对》后续步骤能否顺利实施的保障和依托。
魏、蜀、吴三国均占有荆州一部分,曹魏要一统天下,征伐南方,荆州是最佳的桥头堡;东吴割据江东,要想扩大战略纵深,也必须先占荆州再行北上;而对于刘备来说,要想获得逐鹿中原的参与权,荆州之地也是必须要占据的。
荆州往北是襄阳,这是扼守进出中原的咽喉所在,不然曹操在得知关羽水淹七军后,为何第一反应便是商议迁都?
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三国志》
因为深谙军事的曹操很明白,一旦荆州、襄阳失陷,一马平川的中原地带将无险可守。
因此,从当时的局势来说,魏、蜀、吴三国,谁占据了荆州,谁便拥有了获胜的筹码;反之,谁失去荆州,谁就很可能会提前灭亡。
正因为荆州对三国的重要性,刘备才会破天荒地授矛关羽假节钺,一是因为信任,二是因为荆、益两州相据甚远,古时交通不便,军令的传递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局,所以才赋予了关羽随机应变处置军务的权利。
因此,作为荆州守将的关羽,他的性命与荆州之地是紧密相连的,关羽败亡,荆州必然不保。刘备如此器重和信任关羽,而荆州之地对于刘备集团又是如此重要,怎么可能通过借刀杀人的方式除掉他?显然,刘备借刀杀人的说法没有充足的理由和依据,因为刘备不可能做这种自掘坟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