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羽及其神化

在许多古代历史人物中,关羽是人们最熟悉而且被神化了的人。从前,由城镇到乡村,到处有关帝庙,包括戏剧在内的各种文艺形式都广泛深入地传颂着“关公”的事迹。尤其是在戏剧中,关公戏成为专门行当,有独特的唱腔和服装道具。关羽受到人们无比的崇敬,享受着比任何神祇都旺盛的香火。

关羽在历史上是怎样一个人,又是怎样被神化的呢?

关羽(?——219年),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永济)人,生于东汉末年。曾与张飞共投刘备,一起镇压过黄巾起义。刘备与他们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这一奌在戏剧中发展成为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关羽“随先主(刘备)周旋,不避艰险”,对刘备一贯忠心耿耿,生死不渝。在刘备不得志的时候,关羽一度被曹操擒获,曹操用高爵厚禄来笼络他,封为汉寿亭候,但他仍然表示决不背弃刘备。以至曹操赞叹地说:“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在当时军阀混战之际,背主他投是很平常的事,曹操的许多部将都是“取于亡虏之内”,关羽能在危难时刻,义不背主,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仅反映关羽这阶段活动的戏剧就有《屯土山》(《约三事》)、《破壁观书》(《秉烛达旦》)、《白马坡》(《斩颜良》)、《战延津》(《诛文丑》)、《战汝南》、《月下斩貂蝉》、《灞桥挑袍》、《过五关》、《卧牛山》(《收周仓》)、《古城会》等一大批系列剧目,这里实际是将关羽当作最高忠义典范来加以艺术塑造。

关羽的历史活动对刘备影响最大的,还是镇守荊州这一段。荆州是刘备手中仅次于益州的第二个根据地。诸葛亮早在隆中对策时就分析了荆州在战略上的重要性,他指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东南,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他为刘备预定了统一中原路线,一条是“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一条是“将荊州之军,以问宛洛”。既要守住荆州,又要相机北伐,是刘备荆州守将的中心任务,这是关系到刘备集团生死存亡的重任。刘备将这一任务交给关羽,表明刘备对关羽的无比信任,关羽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关羽在荆州面对南北两个敌人,构成荆州争夺的三角关系。荆州在刘备手中,对孙权是一个来自上游的強大军事压力,因此势在必夺,甚至不惜破坏孙刘联合这一外交生命线。对曹操也比来自益州的威胁大的多,他也不愿关羽得志,最有效的对付办法,则莫若破坏孙刘联合,使关羽时刻有后顾之忧。关羽在最初处理这个问题时,无论外交和军事上,都曾收到较好效果。他遵照诸葛亮的决策,将荆州东部割给孙权,缓和了孙刘关系。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大举北伐,围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威震华夏”,甚至曹操都想迁都“以避其锐”。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关羽戏有《单刀会》、《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刮骨疗毒》等,足戏剧中关羽最阔气的阶段。

威震华夏是关羽军事成就的顶点,也是他悲剧的开始。曹操集团料到“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于是拉拢孙权从背后侧击关羽。关羽对这一奌原来有所戒备,曾在沿江一线留有重兵。但是孙权荆州守将吕蒙,也更熟悉关羽的弱点,他利用关羽的刚愎自用、骄傲轻敌和求功心切,假托有病而将荊州军务权交当时还不太知名的陆逊。关羽果然中计,不以陆逊为意,撒掉一部分荊州守军,后方空虚,江陵被吕蒙偷袭,关羽在从樊城回军途中,于临沮(今湖北南漳)被吕蒙军擒杀,荆州全部被孙权集团占领。由于与刘备集团存亡攸关的荆州被关羽失掉,所以过去人们多据此责难关羽,批评他冒险进军、破坏了孙刘联合又刚愎自用。这个分析不全对,关羽进军是执行诸葛亮的隆中决策,时机也不能说是不成熟,不能认为是冒险;说关羽刚愎自用当然有之;至于孙刘联合的破坏,主要责任还在于孙权,而不应全诿之关羽,这一奌又是关羽荊州之失的重要客观原因。新编历史剧《荆州之战》,在综合了从《水淹七军》到《走麦城》等系列剧目的基础上,出以新意,总结关羽荆州之失中主观错误的经验教训,是有意义的。但这只能认为是戏剧,据此来全面评价历史上的关羽,则失之于公平。

由上可见,历史上的关羽,就是刘备部下一员重要将领,以忠勇著称,当时人们对关羽的看法,都没有超出这个实际。与关羽同时人杨戏所著《季汉辅臣赞》说“关、张赳起,……雄壮虎烈”。比关羽晚一些的陈寿在《三国志》中评关羽“有国士之风”,为刘备“爪牙”之臣,与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世为虎臣”。实际上关羽的成就,不曾超过他同时代的某些人,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他沒有曹操和诸葛亮声望高。从西晋到北宋,人们一直将关羽当作虎将看待。不料到了北宋末年,死了八百多年的关羽,忽然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从宋徽宗时起,谥号由侯进而为王,成为“武圣”,与孔子的文庙并列。明万历时又进爵为帝,被敕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并赐陆秀夫、张世杰为其左右丞相,元帅由岳飞代,伽蓝为尉迟恭代。清代更屡封至“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头衔长达二十六字之多,抬到吓人程度。

作为历史上一员将领,关羽沒有岳飞那样的武功,可是岳飞却为他配祀;作为道德形象,他也远不如孔子那样“德配天地”,可是他却以一介武夫而与孔子并祀。对关羽死后这一地位变化,清代学者曾感到莫解。尤侗说:“公亦汉臣耳,而尊之曰帝,三国诸君安在哉”(《西堂杂俎》)?赵翼说:“何其寂寥于前,而显烁于后,岂鬼神之衰旺亦有数耶”(《陔余丛考》)?他们当然不能了解这个问题的实质,实际这里的关羽已不再是历史人物,而是变成神,变成了某种道德化身的偶像,这个关羽的岀现,只能从其社会基础来考察。

宋以后,随着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发展和专制主义的强化,封建社会基本矛盾也日趋激化,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出现新的形势。为维护封建统治,地主阶级一方面加紧利用国家机器进行镇压,一方面也加强了思想统治,于是出现了强调忠君、守节的理学,企图要求人们服膺封建的剥削和压迫,不要反抗。为此,地主阶级要求塑造一个体现这种忠义说教和显示精神威摄力量的化身,以实现地主阶级的统治意图,这就出现了武圣关羽这个偶像。为什么在这里选中了关羽?那是因为南宋偏安以后,处境很像三国时的刘备,因此极力强调刘备的炎汉正统,关羽对刘备的忠心不渝,正合乎武圣形象的需要。褒关羽,贬曹操,以至抑武则天,大体都从这时开始,正源于此。至于地主阶级为什么非由历史上来找偶像不可,那是因为现实中并不存在,而历史人物则是可以随心所欲来打扮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切死亡先辈的传统,好像噩梦一般,笼罩着活人的头脑。恰好在人们彷彿是一味从事于改造自己和周围事物,并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时,恰好在这样的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怯懦地运用魔法,求助于过去的亡灵,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服装,以便穿着这种古代的神圣服装,说着这种借用的语言,来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马恩选集》两卷集第一卷223页)。

地主阶级主要是通过两种手段来宣扬武圣关羽偶像。一是把它塑造成维护封建正统的忠义化身,来宣扬纲常伦理,在思想上麻痹劳动人民。清乾隆帝在敕封关羽上谕中就赞“关帝在当时力扶炎汉,志节凛然”(《清通典》)。尤侗赞关羽像说:“匪直也勇,匪直也智,其一心乎汉室者,盖曰窃取乎春秋之义”(《西堂杂俎》)。一是给关羽披上“伏魔”外衣,用以恐吓劳动人民,妄图防止农民反抗。翻开我国大量的地方志,凡有关帝庙记事的,差不多都有所谓“关公显圣”镇压人民反抗的谎言。遍布全国城乡的无数关帝庙,实际是封建地主阶级神权的“派出所”。地主阶级通过对关羽偶像的宣扬,确实收到了思想统治的效果,损害了劳动人民印斗争精神。

当然,仅仅是统治阶级的宣扬,还不足以说明关羽何以那样深入人心,实际上人民也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塑造关羽,尽管两者是宻切连系在一起的。人民不仅把关羽看作是武圣人,更看作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尤其如此。就是忠义,劳动人民也予以自己的内涵,当然这并不否认统治阶级的忠义说教在起主要作用。在反民族压廹斗争中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忠在人民中包含忠于民族的内容;义往往也成为劳动人民内部团结的思想基础,虽然这也是小生产者狭隘性的意识表现。正因为有这点,关羽形象有时也有鼓舞人民斗争作用的一面,因而获得人民崇敬。太平天国《天情道理书》中就以关羽为忠勇的榜样说“扫灭世间妖百万,英雄胜比汉关张”。清代义和团和许多反清结社都设有关帝像,宻室称为忠义堂,室中设桃枝,象征桃园结义。人民强调的是关羽的忠勇、正义精神,而且认为关羽是站在自己方面。人民之所以在斗争中有时也说明需要这一偶像,说明在沒有先进阶级领导时,其斗争手段与意识,还不能不带有原始性并受封建宗法思想的束缚。

如同对待关羽社会形象一样,对待关羽的艺术形象,也要全面分析。戏剧形象的关羽,既是武圣,又是英雄,关羽戏可以说是精华糟粕并存,瑕瑜互见。

时代变了,人们的思想感情也变了,封建地主阶级所塑造的关羽偶像,已随其阶级基础的消灭而一去不复返;就是广大人民也不需要以关羽那样的义气来保持人与人的关系。关羽的神圣外衣是被剥掉了,留在人们心目中的有关关羽的戏剧和故事,仍然有可汲取的东西。

最佳贡献者
2

关羽为人忠心可嘉,忠义可表。这是历代王朝所推崇的。关公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关公被立为人间的表率。

3

在儒家意识形态和道德教化领域的影响下,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听话。

关羽能成为圣人的核心自然是因为其忠义,而忠孝仁义本就是儒家礼制的核心。

礼制,既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专制政治的核心。

儒学和专制政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关羽成为圣人主要还是因为政治需求和思想教化。

专制社会的政治最需要的就是稳定,专制统治者最想要的便是稳固的统治地位。

而武圣人关羽的存在,就是忠和义的化身,也即是儒家礼制的要求。

笔者试图从儒家礼制思想在政治中的演化来说明这个问题,且看下文。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儒家学说算不得哲学,只能算政治学、伦理学以及两者二元合一的政治伦理学,当然也可以叫作政治哲学。

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中,在严格意义上可以算得上哲学的只有道家学说。

《庄子》和老子的《道德经》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哲学著作,对于《道德经》更准确的描述应当是政治哲学,也是对政治的理想论述。

老子所讲的无为,最终也是为了有为,叫作为无为;倒是庄子论述的才是脱离政治而返璞归真的无为。

作为政治哲学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实是礼制,无论是三纲五常还是四维八德都只是其外在表现形式,而礼制的核心内容便是忠孝仁义。


孔子的理想是恢复其理想中的礼制,他以仁作为礼制的核心表现形式,所以夫子曾言: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孟子作为继承儒家道统的第二位圣人,也提倡仁政,但他却是以义为核心,将义作为礼制的核心表现形式。

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孟两位圣贤分别将仁和义作为礼制的核心,也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展现形式。

仁和义一直在儒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忠和孝却在秦汉以后的专制社会后来居上,只因儒学与政治的媾和。


自古以来,中国的学术思想总是无法脱离政治,大都是为政治服务的。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勾画出一幅幅理想的政治蓝图。

秦以法得天下,汉以儒治天下。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的逐步崩塌,在秦汉统一天下后进入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

儒学本身就是适用于专制政治的学说,而要成为最高地位的学术思想还需要专制皇权作为依靠。

于是儒学开始向专制皇权靠拢,专制统治者利用儒学巩固其权力和统治地位,儒学依靠皇权成为举世无双的学术思想。

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了后世两千年里主流思想,从此儒学成为了专制社会的思想教化工具。

在儒学与专制皇权媾和以前,仁和义是儒学的核心内容,而后儒学中的忠和孝就超越了仁和义就成为了最为核心的内容。

这一切还是因为政治需要以及思想教化的影响。


专制社会的统治者最想要的是什么?是绝对的权力,是稳固的统治地位。

而获得绝对的权力和实现稳固地统治需要的是让人听话,那么如何让人听话?即在意识形态和道德教化领域宣扬忠孝仁义。

忠孝为主,仁义为次。

忠和孝,是让人自发的做到听话的最有力的武器。

中国专制王朝史上,历朝历代大都以孝治国。

孝为何如此重要?因为孝是忠的基础。

忠是专制社会的政治需求,一切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政治地位。

在儒家思想的教化下,一个人从小在忠孝仁义的熏陶下长大。

在家事父以孝,在朝事君以忠,忠孝成为二元合一的道德准则。


儒家学说是为政治服务的学说,教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最终还是以治国平天下为目的。

儒家提倡礼制,讲究忠孝仁义。

仁和义是对自身修养的要求,而忠和孝则多了一层政治因素。

礼制是为了划分地位和阶级,忠孝是为了巩固君王的统治。

孔子和孟子,分别讲仁和义当作礼制的行为规范。

而忠和孝,则更是专制社会中的礼制的行为规范了,臣事君以忠,子事父以孝,而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森严。

当忠孝合二为一之后,君和父便合二为一,臣和子又合二为一,臣子便事君父以忠孝。

儒家讲究有等级的爱,这既是礼制的要求,也迎合了专制皇权的政治需求。

在孔子那里,礼制只是其理想的政治蓝图,而在专制社会,礼制就成为了让人听话的思想教化的工具。


古代王朝多以孝治天下,因为孝是为了忠服务的,一切都是为了王权服务。

当忠孝合一之后,人们越服从于孝道,就越服从于忠君之道。

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切学术思想要想发扬光大都得依靠政治力量,最终都为政治所掌控,也为政治服务。

4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两大武圣,一个是姜太公,还有一个岳武穆。在大清之前,岳武穆还是独享尊荣。

大清王朝之后,顾忌岳武穆抗金事迹会影响金兵后人满清政府,就索性张扬关羽来代替岳武穆。

关羽熟读春秋,为人忠勇。追随刘备于乱世之中,无论贫穷还是富贵,都是不离不弃,没有异心。忠心耿耿,义薄云天。

在刘备生死未卜时,关羽身陷重围,仍大义凛然降汉不降曹。在曹操上马金丶下马银,赠赤兔丶送美人,封为汉寿亭侯,重恩不言谢,以斩颜良丶诛文丑来回报大恩,做到了大丈夫有恩必报的情怀。

在有了刘备消息后,关羽按照约定过五关丶斩六将,保护双嫂千里追寻。在张飞误会下百般阻拦也不改初心,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关羽弃富贵而忠义旧主,重义气而轻视财富,是帝王赏识的忠义将领。

关羽恩怨分明,在华容道不忍置曾经大恩于己的曹操于死地,情愿以身相报。也是王朝推崇的知恩图报丶有情有义的士为知己死的侠客精神。

如此一来,关云长被扶摇直上成了关帝庙的武圣,威震九州,名扬天下!

5

历史后长河中,中华民族向来有这样一个传统情怀,就是对感恩、报恩的人倍加赞誉和崇尚。

关羽能够为后人口口相传至演义至神化,其最关键点在于投了曹操而又舍弃曹操归于旧主。

本来关羽归曹,极被看重,前程富贵定会坦途一片。而得知刘备讯息后,挂印封金,千里寻兄,去找原来的老大。况且这时老大还在颠跛流离,贫危之时。一旦重归旧主,必将是又一番风霜雪雨,从头开始。

就是这一亮点,不仅让后世低层感怀,高层更是艳羡。高层与低层在赞誉关羽行为上达成一致。

后世的高层为了弘扬这一美德,刻意再加鼓动,多次追封关羽谥号,以激励手下小弟,忠义千秋要以关羽为楷模,弃顺求折要以云长为榜样,再加上罗贯中《三国演义》尊刘立场的历史小说问世,关羽的美名不断扩扬。

本来百姓对知恩念初心,报恩怀旧主的情怀就挑指赞赏,上升到政治和道德传统,正好顺撇子。关羽念旧的重义之心自是更上升了高度。

连带他本来就算闪亮的斩颜良、淹七军,在后世中也更加闪亮。


6

关羽封神,主要开始的时间是在北宋徽宗年间开始的,因为执政者需要关羽的忠义形像来,引导人民对统治者的忠诚。

而后的1000年被历代帝王一直加持,直到清朝的雍正时期被封武圣,到清朝的光绪最后一次加封,关羽成为了享有26字的追谥,超过了满清皇帝的22个字,最终成就了关圣帝君的称号,这个官方对关羽加封的过程,而整个关羽的神化过程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民间的态度,三国过后,中华大地经历了,东西晋南北朝的混乱时代,中间更有五胡乱华的悲剧,人民逐渐怀念大汉朝及的大一统时代,及三国时间的众多英雄人物,而南朝更是 需要把蜀汉这个同为南方的政权正统化,在这过程中,慢慢的把蜀汉归为三国时期的正统政权,更是神化了蜀汉的核心人物诸葛亮,关羽等人物,就慢慢形成了民间关羽的信仰文化。

其次,戏剧的神化,在民间的信仰形成以后,人民跟据历史及传说,创作了很多戏剧的桥段,如《单刀会》《千里走单骑》《月下斩貂蝉》等,戏剧在民间的广为传唱,也给关帝信仰更加的进一步美化,及神化。

再其次,是明朝期间《三国演义》这个小说的对关羽的神化,更是一路加持,不止于民间,更堪文学殿堂。这更给关羽加上了正统,忠义之名。

所以如题,官方需要的忠义之名外,也有民间这些多方面的加持,最终才成就了关羽的关帝武圣的美名,民间更是处处关帝庙。

7

深层次原因就在于:

1、士大夫集团的爱屋及乌。

东晋南北朝、南宋、南明时期,士大夫因为偏安,所以对刘备集团非常有好感。

2、宗教神化。

道教将关羽奉为“关圣帝君”,即人们常说的“关帝”,为道教护法四帅。佛教对关云长的信仰只是限于供奉,并无祈祷、赞颂以及供奉仪轨。藏传佛教中有多位大师著有供赞仪轨,如章嘉大师、土观大师以及这世大宝法王、亚青寺阿秋仁波切等。多识仁波切也曾著关云长简略供赞。

3、百姓被戏曲文人洗脑。

北宋时期,市民阶层的精神文化需求导致戏曲大发展,三国尤其是关羽的戏曲非常多,关羽就被穷酸文人们不断美化。

4、以上三者的反作用力。导致王朝也继续吹捧。

所以,越到王朝末期,对关羽的追封就越厉害。光绪年最后一次追封,达到了超越清代皇帝22字的26个字追封,无非乞求关羽显灵庇护而已。

8

一是因为关羽的忠勇,在《三国演义》中进行了大幅度宣染。二是维护历代统治秩序价值观的需要!被封为武圣。

9

关羽能被称为武圣,并不是王朝的吹捧,而是有深层含义的。

历史上的三位武圣其实都是有一个共同点的。



姜尚,无论是辅佐姬昌,还是之后辅佐姬发,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推翻暴虐的商纣,建立一个新的政权,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安定的家园。

岳飞,衣冠南渡之后,南宋朝廷是暂时得到了安逸,可中原河北的百姓却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二圣被俘、疆域被占,而宋高宗却听信奸佞谗言,妄图与金兵和谈。

这所有的屈辱都让岳飞难以忍受,他要北伐,要收复失地,要拯救百姓,要迎回二圣,这是涉及民族尊严的大问题。



是不是感觉关羽的作为不能与姜尚、岳飞相比呢?那是你没真正的了解过关羽。

徐州兵败之后,关羽护着刘备的妻小,投降了曹操,这是义气。在得知刘备的去处之后,关羽立即离开曹操,回来了刘备身边。

曹操对关羽那么好,实力也比刘备强大许多,关羽为什么不跟着曹操呢?因为刘备的那句“匡扶汉室”。为了这句话,关羽、张飞两兄弟,跟随刘备出生入死,不惧危难。

可刘备在衣带诏事件前夕的逃跑行为,还是让关羽心中很是不爽的。二人再次相聚的时候,或许也并没有如影视剧中的那样抱在一起大哭一场。



博望坡之战,关张几乎没有具体的战绩,只有赵云生擒了夏侯兰。长坂坡之战,关羽前往江夏找刘琦搬救兵去了,也没有具体战绩可言。

刘备入川之后,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入川,留下关羽镇守荆州。这其实也是非常有深意的。

关羽、刘备再次相聚之后,若说刘备对关羽没有任何疑心,恐怕也不现实。但关羽之所以跟随刘备南征北战为的就是刘备的那句“匡扶汉之”,刘备对关羽忠心于汉室这点是深信不疑的。



忠于汉室,则曹操就是国贼,东吴就是割据势力。让真心忠于汉室的关羽镇守荆州是最合适的了,蜀汉没有人比关羽更适合这个职务了。

汉中之战后,刘备称汉中王,这一举措其实是引起很多人不满的。其中最不满的就是关羽了,其次是赵云。

刘备称汉中王无疑是官宣了自己割据势力的合法性,这是独立于东汉政权之外的另一个政权。这与“匡扶汉室”完全是相悖的。

当初关羽投降曹操,《三国演义》中有个约法三章,其中一条是:“降汉不降曹”,其实这是抹黑关羽的。降汉无疑是证明了刘备势力的不合法性,是独立于汉室之外的政权,不然就谈不上“降”字了。



而此时刘备称王的做法却是真正的成了独立于汉室之外的政权,此时的关羽对刘备是非常有成见的。

“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关羽这不是故意找茬吗?不错,不过他针对的不是黄忠,而是刘备。对刘备称王之后,内心不满的一种宣泄。

此后的关羽行为就有点反常了。

荆州虽然算不上四战之地,但东有孙权,北有曹操,战略地位比徐州还凶险万分。本来荆州的作用就是长期镇守,配合汉中的北伐行动,牵制襄樊、压制东吴。



可熟知谋略的关羽为何要北伐呢?虽然对关羽北伐原因没有明确记载,但基本可以推断出,此时的关羽应该是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匡扶汉室,因为他突然感觉刘备有点靠不住了。

如果仅以忠于蜀汉刘备而来,张飞、赵云貌似对刘备的忠诚度都要高于关羽,可这二人却成不了圣。

再看关羽的爵位,一个汉寿亭侯的爵位从始至终都未变过。刘备称王没有加封过,称帝之后也没有追谥过。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刘备是非常尊重关羽这个忠于汉室的美名的。

所有,关羽是忠于汉室的关羽,而并非是蜀汉割据政权的关羽。这就是他成为武圣的真正原因。

10

关羽之所以被称为“武圣”,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元代及以后统治者的推崇,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关羽的能力,而关于关羽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三国时期最快的男人

《三国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曹操派将军张辽和关羽为先锋率先进击,关羽跃马阵前,望见颜良麾盖(大将所乘戎车,设幢麾、张盖),直冲过去,在万众之中刺死颜良,斩其首级而归。”

这一段描述的是关羽斩颜良的全部经过,从中就可以看出关羽的勇猛。

在电视和演义中我们经常看到万军丛中取敌人首级如同探囊取物的故事,但真实的历史上做到这一点的人寥寥无几,而在万军丛中连斩敌方三位大将的唯有关羽。

二:三国时期忍耐力最强的男人

《三国志》记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这一段讲的是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关羽中了毒箭以后,奇痛无比,华佗建议刮骨疗毒,只有这样才能斩草除根。

要知道,在这个时候还没有麻醉药的出现,所以刮骨疗毒的时候关羽是完全清醒的,但关羽不光没有皱眉,而且是喝酒吃肉,谈笑风生,可见关羽的忍耐力之强。

所以这就是关羽被称为武圣的内在原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