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明朝没有灭亡,明朝的内阁是否有可能发展为君主立宪制?无论回答能或者不能都会有人反对,但是我不喜欢两面讨好给出模棱两可的回答。个人认为是能发展为君主立宪制。首先说明一个问题,明末崇祯帝一个很狼狈的一个事那就是缺银子,没钱给前线的士兵发军饷,经常半年一年的不发一次。有的说大明亡于白银短缺,来自美洲的白银少了,其实大明是不缺银子的,在明末那种天灾人祸关外有满清关内有农民军的情况下,其实更多的银子是被皇亲权贵大地主大商人给囤起来了。1644年,当李自成的农民军进北京之际,崇祯帝放下架子苦苦哀求大臣们捐款,一共才捐出20万银子,还没太监捐的多,当时的内阁首辅魏藻德捐了500两,崇祯的岳父周奎捐了2万两,还哭着闹着从他女儿周皇后那里要了5000两,最后李自成来了从周奎那里光银子就搜出了50多万两,在严刑拷打之下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从这些人手中搜出了有7000多万两白银,真是个讽刺。
其实缺银子只是表面的,重要的是物资和粮食,没有物资和粮食,那银子只是银子,一种贵金属而已。明末的气候异常,灾荒严重,然而造成明末崇祯帝十分狼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祖宗朱元璋造成的。朱元璋是刚猛的,但是他唯独对自己的子孙太仁慈了,他对大臣、对故交、对妻妾,都冷血无情,唯有在自己的子孙面前,他却满面慈祥,温柔体贴得无以复加。朱元璋生怕自己死后,自己的子孙饿着冻着,为此他绞尽脑汁地设计了一套制度,从洪武三年开始,陆续分封诸皇子为亲王,封自己唯一的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并规定了一套严格的封藩制度,皇子封亲王,亲王之长子世袭亲王,其余诸子全封郡王,郡王之长子世袭郡王,其余诸子全封镇国将军,如此一直到奉国中尉,奉国中尉之子全部世袭奉国中尉,不再降等。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位后,规定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明宗室所有成员不得从事任何职业,全部由国家供养。这一制度被明朝历代皇帝奉为万世不变的祖训,一直延续至明末。
由于明宗室成员不能从事任何职业,对于宗室皇族尤其是各个藩王,生孩子就成了唯一的娱乐活动,并且多生孩子还能增加收入,因为多生一个孩子,国家就按等级多发放一份俸禄。于是从明代中后期开始,皇族们展开了激烈的生殖竞赛,各地王爷们在床上拼命播撒种子,为了多生孩子招纳妻妾,强抢民女。大明弘治五年底,山西巡抚杨澄向皇帝汇报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居住在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又一次刷新了朱元璋家族的生育纪录,截至这年8月,他已生育子女共94名,他的长子的儿女总量也达到了70人,在王府的家宴上,兄弟之间都得经人介绍才能互相认识。在大明皇帝朱佑樘看这份奏章时也只能苦笑着摇摇头。到了明正德初年,山西庆成王府终于弄不清自己家的人口了,焦虑地向皇帝上奏:“本府宗支数多,各将军所生子女或冒报岁数,无凭查考,乞令各将军府查报。”
到明末,据说明宗室人口已达百万之巨,这令大明各级政府简直苦不堪言。然而对于大明人数最广大的远支宗室而言,由于不能从事任何职业,仅靠微薄的俸禄,其实日子也不美好。最美好的应该是近支皇族和上层宗室。对于大明没有解决的问题,农民军给解决了。农民军把气都撒到了明朝宗室的头上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军对大明皇族可谓相当严酷,史书中涉及王府在兵锋下的遭遇,所用的词都是“尽”、“皆”等词汇,张献忠攻占常德,“荣王宗室殆尽”,明朝宗室成员,可谓哀鸿遍野。明末时,大明皇族是被屠杀最严重的群体。
大明宗室这一问题在被农民军用比较另类的方式解决后,如果运气在崇祯帝这边,大明能熬的过时间,把关外满清的锐气熬下去,或者在1644年北京城不爆发鼠疫,或者崇祯帝灵活一点与北京城外的李自成的农民军议和等等吧。只要熬得过去,大明就可很快恢复元气,并且当时大明的江南地区的资本主义萌芽已经萌的很厉害了。明朝的君权相权制约机制已经发展的完善了,明朝首辅可以不执行皇帝的旨意。明朝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这祖孙二人,一个沉迷于修仙一个懒得出奇,经常是常年不上朝,但是明朝的行政机制一样运转,据说英国的君主立宪就是借鉴的明朝,不知道是真是假。那么按照这个趋势,明朝就非常有可能形成君主立宪制。
就算是明朝没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君主立宪制,那么在后来西方列强的刺激下,也会像日本在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后施行明治维新一样建立君主立宪制。我们不去探讨清朝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具体原因,从宏观上讲,清朝是女真军事贵族建立起来的封建政权,带有浓厚的奴隶制残余,大清朝只有一个主子那就是皇帝,其余的全是奴才,把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了顶峰。而明朝则是不同,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两个朝代的土壤是不同的。两件事最难,历史最难假设,未来最难预测,因为有无数的偶然性,正如明朝的灭亡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