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若明朝没有灭亡,明朝的内阁是否有可能发展为君主立宪制?无论回答能或者不能都会有人反对,但是我不喜欢两面讨好给出模棱两可的回答。个人认为是能发展为君主立宪制。首先说明一个问题,明末崇祯帝一个很狼狈的一个事那就是缺银子,没钱给前线的士兵发军饷,经常半年一年的不发一次。有的说大明亡于白银短缺,来自美洲的白银少了,其实大明是不缺银子的,在明末那种天灾人祸关外有满清关内有农民军的情况下,其实更多的银子是被皇亲权贵大地主大商人给囤起来了。1644年,当李自成的农民军进北京之际,崇祯帝放下架子苦苦哀求大臣们捐款,一共才捐出20万银子,还没太监捐的多,当时的内阁首辅魏藻德捐了500两,崇祯的岳父周奎捐了2万两,还哭着闹着从他女儿周皇后那里要了5000两,最后李自成来了从周奎那里光银子就搜出了50多万两,在严刑拷打之下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从这些人手中搜出了有7000多万两白银,真是个讽刺。

其实缺银子只是表面的,重要的是物资和粮食,没有物资和粮食,那银子只是银子,一种贵金属而已。明末的气候异常,灾荒严重,然而造成明末崇祯帝十分狼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祖宗朱元璋造成的。朱元璋是刚猛的,但是他唯独对自己的子孙太仁慈了,他对大臣、对故交、对妻妾,都冷血无情,唯有在自己的子孙面前,他却满面慈祥,温柔体贴得无以复加。朱元璋生怕自己死后,自己的子孙饿着冻着,为此他绞尽脑汁地设计了一套制度,从洪武三年开始,陆续分封诸皇子为亲王,封自己唯一的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并规定了一套严格的封藩制度,皇子封亲王,亲王之长子世袭亲王,其余诸子全封郡王,郡王之长子世袭郡王,其余诸子全封镇国将军,如此一直到奉国中尉,奉国中尉之子全部世袭奉国中尉,不再降等。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位后,规定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明宗室所有成员不得从事任何职业,全部由国家供养。这一制度被明朝历代皇帝奉为万世不变的祖训,一直延续至明末。

由于明宗室成员不能从事任何职业,对于宗室皇族尤其是各个藩王,生孩子就成了唯一的娱乐活动,并且多生孩子还能增加收入,因为多生一个孩子,国家就按等级多发放一份俸禄。于是从明代中后期开始,皇族们展开了激烈的生殖竞赛,各地王爷们在床上拼命播撒种子,为了多生孩子招纳妻妾,强抢民女。大明弘治五年底,山西巡抚杨澄向皇帝汇报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居住在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又一次刷新了朱元璋家族的生育纪录,截至这年8月,他已生育子女共94名,他的长子的儿女总量也达到了70人,在王府的家宴上,兄弟之间都得经人介绍才能互相认识。在大明皇帝朱佑樘看这份奏章时也只能苦笑着摇摇头。到了明正德初年,山西庆成王府终于弄不清自己家的人口了,焦虑地向皇帝上奏:“本府宗支数多,各将军所生子女或冒报岁数,无凭查考,乞令各将军府查报。”

到明末,据说明宗室人口已达百万之巨,这令大明各级政府简直苦不堪言。然而对于大明人数最广大的远支宗室而言,由于不能从事任何职业,仅靠微薄的俸禄,其实日子也不美好。最美好的应该是近支皇族和上层宗室。对于大明没有解决的问题,农民军给解决了。农民军把气都撒到了明朝宗室的头上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军对大明皇族可谓相当严酷,史书中涉及王府在兵锋下的遭遇,所用的词都是“尽”、“皆”等词汇,张献忠攻占常德,“荣王宗室殆尽”,明朝宗室成员,可谓哀鸿遍野。明末时,大明皇族是被屠杀最严重的群体。

大明宗室这一问题在被农民军用比较另类的方式解决后,如果运气在崇祯帝这边,大明能熬的过时间,把关外满清的锐气熬下去,或者在1644年北京城不爆发鼠疫,或者崇祯帝灵活一点与北京城外的李自成的农民军议和等等吧。只要熬得过去,大明就可很快恢复元气,并且当时大明的江南地区的资本主义萌芽已经萌的很厉害了。明朝的君权相权制约机制已经发展的完善了,明朝首辅可以不执行皇帝的旨意。明朝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这祖孙二人,一个沉迷于修仙一个懒得出奇,经常是常年不上朝,但是明朝的行政机制一样运转,据说英国的君主立宪就是借鉴的明朝,不知道是真是假。那么按照这个趋势,明朝就非常有可能形成君主立宪制。

就算是明朝没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君主立宪制,那么在后来西方列强的刺激下,也会像日本在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后施行明治维新一样建立君主立宪制。我们不去探讨清朝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具体原因,从宏观上讲,清朝是女真军事贵族建立起来的封建政权,带有浓厚的奴隶制残余,大清朝只有一个主子那就是皇帝,其余的全是奴才,把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了顶峰。而明朝则是不同,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两个朝代的土壤是不同的。两件事最难,历史最难假设,未来最难预测,因为有无数的偶然性,正如明朝的灭亡那样。

最佳贡献者
2

哇塞!这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哦!我愿意相信——如果明朝不灭亡,真的会发展成君主立宪制滴!

明朝是1644年灭亡的!那就是说,明朝还会延续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甚至更久啦!还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噢!这二三百年的历史,由明朝来延续也许会是另外一幅历史情形……

首先,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丝织业中心苏杭等地的私营手工业中已经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即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其发展的程度也决定了中国能否发展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也就是说,从根源的角度来说,中国具有进入君主立宪制的根本因子……

其次,中国在1644年前后(即明末清初),出现了进步的启蒙思想家(如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他们在儒家思想体系内,对传统儒学进行了反思批判。

如,质疑孔子的独尊地位,批判理学的虚伪……认为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限制君权,改造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农工商皆本思想等等……

可惜的是,上述启蒙思想不占主流,仅仅是呐喊,尚末超出儒学体系,仅仅是对君主专制的改造,没有提出取而代之的政治构想。但毕竟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如果假以时日(也许需要一二百年时间),上述进步的启蒙思想进一步发展,能够进一步理论化、体系化,进而能够与传统的儒家思想分庭抗礼,甚至逐渐占据主流思潮,从而为中国的社会改革提供相对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动员……

再有,明朝虽然实行过海禁、闭关政策,但是并没有禁绝对外贸易往来,新航路开辟后,中西贸易往来仍然继续发展,西方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旺盛,中国依然是世界贸易中心之一。……

明朝中后期,伴随新航路开辟,西学东渐,像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知识传教法、儒学化、中国化的传播方式也必将继续,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更多的活力。……

而且,如果明朝不灭亡!……崇祯帝拯救明朝成功……其继任者势必励精图治,调整政策,伴随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初步启蒙思想的发展,中国文官制度的演变,中国绝对君主制是有可能发展成为有限君主制滴,即君主立宪制。

当然,历史是没有假设、如果的!上述的假设如果,不过是说明:如果没有西方工业列强的殖民侵略截断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正常进程。中国也必将伴随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由传统的农耕社会缓慢地进入到近代的工业社会……

鸦片战争的发生,西方工业列强的殖民侵略,一方面,截断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正常进程,使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反封建社会的深渊,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传播了西方的工业文明,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社会转型,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但是,中国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是以深重的民族耻辱换来的历史性进步,更是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的结果。……

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近代化,争取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伟大历程!……

3

作者:金满楼

对于这个问题,简单的回答就三个字:想多了!

明朝内阁制建于永乐元年,也就是明成祖时期,其选派入值文渊阁的七人(解缙、黄淮、胡广、胡俨、杨荣、金幼孜、杨士奇),金幼孜即本人先祖。

从这个角度来说,笔者来答这个问题最合适不过了。

但是,尽管如此,笔者还是不得不给明粉爱好者们泼一瓢凉水,什么明朝内阁制发展下去会成为现代内阁制,甚至成为英国那样的君宪制国家,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很简单的道理,明朝搞内阁制是为了削夺沿袭已久的宰相权力,是为了加强皇帝的集权而不是分散皇帝的权力,如果连这个都看不到,岂不荒谬!

当然,这也难怪有些人看走眼了或抱有幻想,那就是明朝的皇帝奇葩比较多,比如不上朝不理政还活得久的嘉靖、万历,还有正统、正德之类的。

正因为这些皇帝渎职、怠政,这才使得明朝内阁承担了皇帝的责任,有名的首辅权臣,如其中有名的首辅如张居正如严嵩等,给人的错觉是内阁权力很大,甚至可以约束皇帝。

但是,很遗憾的告诉大家,这不过是因为明朝皇帝渎职怠政造成的假象罢了。

事实非常清楚,从皇权制度上说,皇帝才是至高的权威。只要皇帝一句话,什么内阁、什么首辅都等于零,而这是由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结构决定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明内阁比同于西方现代政治制度的内阁、假想内阁首辅能够约束皇帝,无疑是一种白日梦呓。

太简单不过的例子,崇祯的强势就是明证,管理内阁也好首辅也罢,哪能顶不过皇帝一句话呢?

如果说内阁真的有制度约束力,碰到崇祯这种稍微强势的皇帝就立刻土崩瓦解,更何况是朱元璋、朱棣、康熙、雍正、乾隆这种有为之君呢?

还轮得到你什么内阁、什么首辅说话的份?这不是找死嘛?还奢谈什么制度约束?

以此而言,明清皇帝通过设立内阁制、军机处是加强了皇权,而不是相反。

换句话说,很多明朝爱好者所陶醉的所谓明内阁是什么西方君宪制的萌芽,好了,该醒醒上班、上学去了。

4

绝对不会发展为君主立宪,君主立宪是虚君,责任内阁负责实际军政事务,进行决策;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帮助皇帝处理军政问题,为皇帝决策提供意见。

你说这能一样吗?

1、君主立宪是虚君

英国在光荣革命就是通过不流血的方式实现了虚君,在之后漫长的时间里实现了责任内阁制。让女王成为国家的吉祥福。

内阁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而负责的多数党代表诸多利益群体。

最终各方形成平衡,治理国家。

(英国内阁是决策机构)

2、明朝内阁是皇帝秘书处

在历史上,许多人认为明朝内阁就不能算政府机构,这个见解基本没错。

明朝内阁是什么?最初就是皇帝的顾问,皇帝选一帮有文化的人在旁边,平时就是抄录、

收发文件。等有困惑的时候,咨询、讨论。

内阁在后来虽然权力扩大,和司礼监一块构成了皇帝办公室一个是秘书部门、一个是综合性部门

(这个表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是决策辅佐机构)

前者负责草拟文书、确定方略。后者负责审核、通过及其他方面。

其他的六部是业务部门。

这么下来,内阁、司礼监的最高负责人是皇帝。显然不可能构成责任内阁制,将君王架空。

在内阁最强势的时代,即张居正时期,也需要和司礼监冯保、内廷太后合作。在这种情况下才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虚君。

指望内阁能获得军政大权,太难了。

(皇帝和他的大臣们)

总结:

相对而言,英国内阁更像一个自下而上的机构;大明内阁就是皇帝秘书处,依附于皇权,负责处理实际政务。

参考文献:

范毅. 明初政治改革视角下的内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徐剑. 明后期武人的政治参与[D].华中师范大学,2014.

潘才高升. 明代内书堂考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2.

李龙. 严嵩内阁阁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

时江玲. 明朝嘉靖至万历前期的内阁首辅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

闫利军. 嘉隆万时期的阁部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09.

韦荣建. 论英国内阁制度形成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0.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5

我觉得可以这样说,明朝的内阁不可能单独发展为君主立宪制,因为君主立宪制毕竟是西方的政治制度,中国没有通过法案来限制君主权力的先例。

而当明朝的内阁制应对西方列强的挑战之时,与清朝的中枢权力体系相比,更容易转型为君主立宪制,为什么这么说呢?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后,废除了丞相制度,并立下规矩,后世子孙不得恢复丞相制度,“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淩迟,全家处死。”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表面上看是加强了君主专制,但是他万万没想到,至明英宗时,形成了内阁票拟制度,到了明宪宗成化年间,明朝的内阁制度正式走向完善,明朝历史上最著名的内阁大学士有杨士奇、杨荣、杨溥、徐阶、张居正等人。

(明英宗画像)

明朝的内阁拥有票拟权,但是票拟权必须与披红权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相权,而披红权往往掌握在宦官的手里,这与以前的丞相所拥有的权力,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而且明朝的内阁至始至终都不是一级正式的行政机关,“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本质上来讲还是皇帝的秘书班子。

(明朝皇帝召见群臣)

但是,明朝的内阁制与清朝的内阁制相比,却具有一些优势,清朝的内阁也承袭明朝的制度,拥有票拟权,但是权力非常小,特别是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以后,内阁毫无决策权了,变成了一个办事机构了,军国大事一般在军机处内部决策,但是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常常跪受笔录,而且军机处并不是一个正式的行政机构,军机大臣都是兼职性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一切事权归于皇帝,这就是为什么清朝皇帝比明朝皇帝勤快的原因,这是制度决定的。

(雍正皇帝画像)

明朝皇帝可以把披红权交给太监,票拟权归于内阁,自己当一个闲人,而清朝皇帝,事无巨细,必须亲自批阅奏折,这些事情除了皇帝能办理,其他人不能办理。那么,在面对西方列强的时候,这种中枢权力体系不容易转型为君主立宪制,皇帝的权力太大了,没有人可以限制他的权力,而在明朝,皇帝常常不干事,权力交给了内阁和司礼监,这样有利于内阁制约皇帝的权力。

在中国古代,哪种中枢权力体系,最容易转型为君主立宪制呢?按容易程度排列,分别是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中书省制,然后是明朝的内阁制,而清朝的内阁制与军机处最不容易转型。

6

首先,内阁制是一种政体形式,而君主立宪制是一种国体,两者之间不是必然的关系。

明朝的内阁也不同与英国的内阁制不同,明朝的内阁其实就是皇帝的智囊集团,充当皇帝的秘书,提供事情解决方案,也就是票拟权,但是最后能否生效则在于皇帝是否批红,就是决定权。

只有到了万历初年的时候,张居正将内阁制发展到巅峰,张居正提出的票拟基本都能通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张居正就有绝对的权力,而是当时万历皇帝太小,加上太后支持。在崇祯年间,十七年,被免职的内阁大学士多达五十多人,可见,皇帝想换你还不是玩一样。

也就是说明朝的内阁制是内阁权力来源于皇帝,由皇帝任命,并且对皇帝负责。英国的内阁则是建立在君主立宪的基础上,君主的权力已经被架空,内阁议会产生(议会下议院中的多数当组成),对议会负责。所以从根本与明朝的内阁就不一样。

再说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的核心是权力来源于宪法,这才叫立宪,宪法由议会制定,议会才是国家的权力来源,而国王就是一个摆设,内阁的首相成为国家政治体制的运转核心。

也就是说,君主立宪否定了“君权神授”这样的思想,而明朝或者整个中国封建王权的核心都来自于君权神授,皇帝的权力大于一切,从秦始皇一直到清朝,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都是君主加强集权,中央加强集权的过程,怎么会允许君权衰退的情况出现,到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更是标志着君主皇权达到巅峰的标志。

君主立宪的核心,就是宪法和议会,在中国古代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律,皇帝遇到大事,还经常来一个天下大赦,法外开恩什么的,这根本就是皇权凌驾于法律的时代。

而且,作为国家权力运转的议会也并不存在,在中国两千年皇权里,貌似只出现过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这样的权力机关,经过顺治和康熙、雍正的努力几下就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给架空了。

就是到了民国,有了议会,国民党党首宋教仁半路就被枪杀,选大总统的时候,袁世凯更是派军队带着枪进入会场,可见,议会只是一种形式罢了。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域广阔的封建国家,因此需要高度的中央集权与至高无上的皇权来维持国家的稳定,所以,中国不存在君主立宪也不存在责任内阁制的土壤。

假如明朝真的开设议会,并且实行君主立宪制,那么你认为中国的议会会如何构成,想都不用想,肯定是王公大臣官员地主豪绅,代表最底层人民群众的农民会进入议会吗?肯定进不去,那么议会的讨论的只能是如何收更多的农业税,如何控制农民的人身自由,如何更快的进行土地兼并。议会的主题永远是,地主联合富商如何更多更快更好的压榨老百姓!

这样的君主立宪是你期待的吗?

7


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先进的内阁制度也是让人后人怀念不已。

很多人都觉得内阁很有可能发展为君主立宪制,其实认真来探讨一番,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下面宋安之来给大家大概说说。

其实纵观中国的历史,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是一个帝王集权的过程。

像周朝那样就是周武王联合了一群部族的首领也就是诸侯推翻了商朝的统治。

这时期的周天子说白了就是诸多部族中最强大的一族,类似于部落联盟推选的盟主一般。周天子的权力有些松散。

到了秦始皇时代,他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称之为皇帝不单单是改变了一个称呼,而是代表着中央集权的巨大成功。

比如说秦朝没有分封诸侯,只有郡县制就是集权的体现之一。

秦朝之后的历朝历代也是一直致力于中央集权。

像汉唐时代官员可以坐而论道,到了宋朝百官之首宰相面对皇帝都没有坐下的权力。(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发展到明清以后官员基本上就是跪着了。

所以明清被称之为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

有人说这是中国奴才化的过程,其实准确来说这是中央集权的表现之一。百官随着皇帝权威的越来越大,只能是从坐着到站着最后是跪着了。

所以说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央集权是一个主线,而中央集权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使皇帝一人的权力越来越大,达到真正的独断乾坤和言出法随。


再说说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说白了就是分散君权。

类似于几个家族或者几大利益集团共治天下一般。

像英国最初就是这样以王室为主加之其他贵族共治一般。只不过一战以后,随着贵族子弟大量的战死,支持王室的力量大为削弱。

英国王室仅有不多的权力也慢慢被剥夺,发展到今天只是成为了一国的精神象征罢了。

中国的东晋时代就最接近这种共治状态,开国初期甚至是“王与马共天下”。(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也就是门阀政治的巅峰,不过最后随着东晋没有收复北方疆域还有灭亡代表着这种制度的失败和不可取之处。

也就是说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本质是加强皇帝一人的权力。而君主立宪制的本质是慢慢的分散君权甚至最后架空君权。

两者压根是背道而驰,所以说内阁这种制度即使是明朝不灭亡也绝无可能发展成为君主立宪制的。

还有一种微乎其乎的可能就是,明朝是存在了276年而亡的,如果明朝不灭亡说明了打破了王朝不过三百年的魔咒。毕竟自古以来的魔咒都打破了,也有那么点可能实现君主立宪制!

谢谢观看,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8

肯定不能。

在明朝,内阁的权力的确有时候很大,但这往往建立在皇帝本人怠政的基础上,比如嘉靖号称有20年不上朝,万历则更夸张的有30年不上朝。在天启帝的时代,天启帝那么爱在后宫做木匠活,如果不是魏忠贤如此会抢权,大明朝的天下照样是内阁说得算。

但是,一旦换上一个爱事必躬亲的皇帝,比如说崇祯皇帝,内阁的权力就大大缩小,首辅频繁被换,在位十七年换了几十位首辅,还杀了几个。在这种连生命权都保证不了的情况下,再说内阁权力有多大就是自欺欺人了吧。

从表象上看,在西方近代的君主立宪制之下,西方内阁的权力和明朝某些时期的确很相像,但如上所说,西方君主立宪制的虚君制是得到制度保障的,立宪立宪,你首先要确立个宪法,再去谈君主权力受限制才有意义。在明朝语境之下,的确有时候君主不太管事,内阁权限很大,但这个权力结构哪里有什么“立宪”支持啊,只是君主主动而为罢了,碰到一个像崇祯这样想收权的皇帝,这个脆弱的权力结构马上就散架了。

在中国历史上,时有皇帝权力被架空的状况,但这大多只是权力斗争的结果,和“君主立宪“没有半毛钱关系。你难道可以说因为汉献帝没有权力,是“虚君”,权力都在曹操所掌控的“内阁”(那时候没有内阁,只有霸府)手中,所以汉献帝就时代很接近“君主立宪”制了?

这明显很荒谬对吧?明朝的内阁制的表面强大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事实上,明清恰恰是中国历史上君权最张扬,相权最小的时代,与其说明朝内阁制接近君主立宪制,那还不如说西汉、唐朝特别是宋朝更接近了呢?大宋朝可是有“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传统的。

9

其实就是四个字,天方夜谭。

君主立宪制下的内阁属于责任内阁,跟明朝的内阁是两回事。在这里先科普一下什么叫君主立宪,君主立宪说直白点就是法治,全国上至君主下至平民都要依法行事。至于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虽然各个君主立宪制国家细节上有所不同,其实也大同小异,都是选出代议制议会和对议会责任内阁,同时还要选出不受内阁和议会管辖的最高法院大法官,为了防止其中一家权力过大,还要进行分权制衡,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明朝的内阁属于君主专制的产物,这个内阁说到底不过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和西方负责行政的责任内阁压根就是两回事。更何况明朝连一部宪法和一套完整得法律体系都没有,君主立宪实在是想多了。

同理,西方能发展出君主立宪制同资产阶级的兴起不无关系,而资产阶级的产生是以西方商业文明以及封建制度有关。资产阶级和封建领主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君主的侵害,因此必须要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君主的权力范围以及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以法律作为契约来维系这种关系。当然,契约精神也是一个法治社会必不可少的元素。

反观明朝这种皇权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王朝,根本没有西方君主立宪的基础,有的只不过是把全国老百姓驯化成农奴以及官吏这种高级奴隶,更遑论法治、契约、以及分权制衡了。所以明朝能发展出君主立宪这种说法,真是可笑至极。

10

不可能。

虽然同样名字都叫做“内阁”,但此内阁并非彼内阁。明朝的内阁和英国的内阁完全不是一码事。

谈到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必然伴随着责任内阁。责任内阁的根本问题就是权力来源问题。现代国家的君主立宪的基本原则就是内阁的权力来源于国会,对国会负责。于国王(皇帝)只是名义上的负责关系,并无实际的权力统属关系。

所以君主立宪的基础是国会,国会的权力基础是民主制。以明朝的政治结构,没有外力影响或者重大变故的话,一千年都发展不出责任内阁制。

明朝的内阁首辅及阁员,由皇帝任命,对皇帝且只对皇帝负责。所以明朝屡次出现过如万安,严嵩,温体仁这样迎合皇帝有术治国理政无方的内阁首辅。而英国首相(或日本等君主立宪国家)是由国会多数党的党魁担任的,是经过党内角逐和民主票选选出来的,并不需要迎合任何人,能力是第一位的。

更重要的是——明朝的内阁,没有决定权。

万历朝的内阁首辅叶向高曾经感叹过,内阁大臣,有宰相的名义,却根本没有宰相的实权。因为内阁上面还有一个机构——司礼监。

明朝内阁虽然有权,但是有的只是建议权,并没有决定权。只不过大多数时候皇帝并不会否决建议而已。但归根到底,明朝内阁并不能形成任何一封命令。内阁只能对奏章进行批注,被称作叫“票拟”,票拟只有通过了司礼监的批准才能形成命令,司礼监的批准被称作“批红”。这是内阁的有名无实之处。

从这看来,明朝的内阁只是皇帝的一个高级秘书处而已,和独立自主的责任内阁完全不同,几乎不可能发展为责任内阁。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