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弄清楚在古代,官驿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它究竟是类似于近现代“邮局”这样的信息传递机构呢,还是类似于“宾馆”这样的接待机构呢? 追溯到天福官驿最早的修建年代(唐朝)之前的朝代,我们发现,早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了“驿传合一”的制度。“驿”代替了以往所有的“邮”、“亭”、“传”驿的任务包罗万象,既负责国家公文书信的传递,又传达紧急军事情报,还兼管接送官员、怀柔少数民族、平息内乱、追捕罪犯、灾区慰抚和押送犯人等各种事务,有时还管理贡品运输和其他小件物品的运输。 由此可见,在公元619年天福官驿修建之时,我国早已经实现了“驿”“传”的合一。
也就是说,天福官驿作为一个地方官驿不仅承担着“邮局”的功能,还同时承担着“宾馆”的作用,甚至还承担了押送犯人和贡品运输等职能。 那么,像天福官驿这样的驿站当时全国有多少呢?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的关联呢?我们知道,到了隋唐时期,驿已经遍布全国,像一面大网似地密布在全国交通大路上。而根据《大唐六典》的记载,最盛时全国有水驿 260 个,陆驿 1297 个。
驿站与驿站之间紧密相连,终于形成了一张点、线、面多管齐下的交通巨网。 可是,在这张网中,天福官驿又占据着怎样的位置呢?要解开天福官驿的身世之谜,还得从天福官驿的地理位置上来寻找线索。
翻阅唐朝时期的古籍记载,我们在著名散文家柳宗元的《馆驿使壁记》一文中了解到,“当时以首都长安为中心,全国有七条重要的放射状的驿道,通往全国各地。”从每一条路线所经之地和天福官驿位于“涪州”和“黔州”之间可以排除了其他六条,并最终确定“天福官驿”应该位于自长安至荆州、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奉节县)、忠州等四川云贵地区这条驿道上。 从如此条理分明的驿站层级和路线设置来看,唐朝的邮驿制度必定是十分成熟了的。
这不仅保证了当时邮传的效率,使上面的政令能及时到达全国各地,而且也使地方动态能及时放映到朝廷。例如,若是地方有叛乱发生,朝廷就能及时收到信息,并迅速派兵镇压,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然而,如此庞大的邮驿网络必定需要大量的邮驿人员,据说,那时全国专门从事驿务的员工共有 20000 多人,其中驿夫 17000 人,是一支十分庞大的邮政队伍。而且,根据不同的驿站等级,驿丁的配备数目也各不相同。
这样一来,势必需要大量经费来维持驿站的正常运转。 那么,在旅游业还未开发的古代的武隆,像天福官驿这样的地方驿站,又是靠什么来维持运转的呢?原来,唐朝统治者曾专门颁布法令规定,全国各地的邮驿机构,各有不等的驿产,以保证邮驿活动的正常开支。而这些驿产就包括了驿舍、驿田、驿马、驿船和有关邮驿工具、日常办公用品和馆舍的食宿所需等等。除了这些以外,唐政府每年固定会给各驿站一定的经费补助。
有资料表明,唐政府每年会从全国各地收上驿税约 150 万贯左右,平均下来,分到每个驿站经费约有1100 贯。因此,这样看来,沿途从事传送政府文书的官员待遇是优厚的,连基层邮驿一站之长的驿长,也能过上较为悠闲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