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得分情况,比如,是打撒了游兵残将还是完整的军队;是人口密集的城市还是较为偏远的村镇;面对的是盟军还是苏军;自己的身份是国防军还是党卫军等等。
的确,在人口密度小的村镇,难免有一些被打散的德军换了衣服顺势混入民间,甚至逃回家躲了起来。比如,我们的父辈第二季《冷杉溪》中,那个伯爵出身的上校,就躲在了自己的庄园里。但这是少数情况。
实际上,二战后期,主流还是成建制的投降,大都是德军与盟军和平谈妥,然后进行人数、武器的盘点交接。这种情况下,自己偷溜出队伍的可能性极小,德军军官还看着下属部队呢,不然少个一个两儿的,怎么向对方交待。
比如,下图,《兄弟连》,德军投降情形,穿着体面的国防军军官临走还热泪盈眶的进行了一番演讲,下面听讲话的官兵建制完整,排列有序。
还是《兄弟连》,国防军上校投降,穿着笔挺的包豪斯制服,高昂着头,交出配枪(对,就是让美国大兵魂牵梦绕的鲁格手枪),旁边的副官也是一副拽拽的表情。
1945年在6月10日,被困于挪威的25万德军(部分任务是看护制造核武器的重水资源)投降。这是最晚投降的一批,而且士兵们精神还不错,装备堪称一流,还特别完整,有的连保护膜都没有撕开过。
下图,1945年,挪威,德军投降时交出的各种武器,场面蔚为壮观。
排列整齐的反坦克炮。
Me.110重型战斗机。
这种情况,连武器都需要盘点的一清二楚,一枪一炮都登记在册,何况是一个个大活人呢。
此外,还有严格的身份排查制度,无论是盟军占领区还是苏联控制区,层层甄别,“查证件”的主要对象就是青壮年男性。假定真找到衣服换了,还挺合身,但是证件从哪里找?没有证件,身份不明,弄不好,在苏占区还真容易被抓住严刑拷打,当间谍给处理了。
而且,当战俘也得看跟谁,如果摊上盟军,待遇还是可以的。
国际法规定,一旦正规军放弃抵抗,自动受到日内瓦人权法条约保护,要提供饱饭,救治伤员,不能随意吓唬,还不许“强制劳动”。德国和以英美为主的盟军各国都加入了日内瓦协定,投降以后,一定程度上可以免于被虐待;
所以,当盟军战俘,比换上平民衣服去流离失所还要强。特别是飞行员,潜艇军官这种,都是好吃好喝的招待着。
下图,德军战俘在盟军战俘营的生活。
而且,盟军针对一般的普通士兵都是关一段时间,就发路费给放回家,当战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总的来看,对德国战俘最人道的是英军,美军差些。这个就匪夷所思了,英国在大轰炸下,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伤亡损失,跟德国算是国耻家仇;但美军只有国耻,没家仇。
然而,到了1945年4月-5月初,几个星期内,有数百万的德军成建制的投降美军。
此时,他们被视为美军的累赘——供给吃饭穿衣,每天光伙食费都是一笔巨大开销。于是,艾森豪威尔大笔一挥,整了个“莱茵大营”,让他们自生自灭,间接要了百万德军战俘的性命。
美军像赶牲口一样把德军战俘关进露天铁丝围栏,不提供食物和水,足足饿了他们3天,淘汰下了一批老弱病残,这样就不会浪费一口饭给垂死之人了。
之后,美军开始每天只给一顿饭。长期露天关押,风餐露宿,只有军官才有机会弄个帐篷遮风挡雨。结果,1945下半年,风景如画的莱茵河畔,满地都是污秽和没有人形的战俘。
这段不光彩的过往,胜利者美方自然给抹去了,而战后的联邦德国与美国成了“战略伙伴”,德国方面也自动忽略了这段历史。
不过,到了苏军手中,还不比莱茵大营,几乎都是拉到西伯利亚劳改营,劳动至死的下场。比如,德国军火大亨克虏伯家族的二公子,就在西伯利亚挖了六七年的矿,直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才给放回来的。
另外,德军的身份的多样性,也促使他们在选择当俘虏还是去逃亡。
正规军队,国防军,如果没有屠杀平民,随意虐俘的劣迹,基本没怎么重判。比如,古德里安,就判了三年,但是刑期没满就提前释放,指导重建西德军队了。
甚至党卫军中的武装党卫队(SS,主要执行作战任务),还有外籍军团,比如,维京师,西班牙志愿军“蓝色师团”等等,只要没犯下明显的反人道罪行(虐待战俘、屠杀无辜平民等等),也没有被判重刑。自然没必要躲藏,罪不至死,判几年就放出来了,但是一躲藏,躲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担惊受怕一辈子。
而其他的党卫军成员,比如,特别行动队、盖世太保、看守营等等,他们属于纳粹反人类罪行的主要参与者,往往选择在混乱中化妆逃窜。像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搞活体实验的“死亡医生”门格勒(下图),就是乔装打扮,通过教会辗转多国,跑到了巴西,顺利躲过了绞架。
不过,投降盟军的高层将领里面,最不值当的,要数国防军海军元帅邓尼茨了。接了希特勒两个多礼拜的班,处理好投降的烂摊子之后,被判了十年监禁。而且,不同于大多数提前释放的德国高层,邓尼茨扎扎实实的服满了10年,一天都没少关,直到刑期结束,1956年才给放出来。此时,连“马尔梅迪惨案”的指挥官,被判了终身监禁的约阿希姆·派普都提前释放了。
(下图,继任希特勒当元首的邓尼茨,向盟军投降照样穿的气派,把旁边的英国军官衬托的跟打杂的一般。)
邓尼茨的遭遇,除了狼群战术中各色U-Boot击毁了盟军大小3500艘舰船这类罪证外,据说,还跟他老人家刚烈的性格有关。
与施佩尔等人不断的高呼悔恨不同,邓尼茨多种场合表示,不后悔自己的作为,自己作为军人,就应该在战争中对工作尽心尽力,对国家忠诚,没有错。因为他认为:“没有人会尊敬放弃对国家的信念与责任者,无论是大或小的背叛。”
结果,这话一放出来,就被直接定义成了“危险人物”。实际上,无论是在监禁中,还是回家后,这个所谓的“危险人物”并没有表现出危险的一面。
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一些德军自身的荣誉感和普鲁士军人一直崇尚的“骑士精神”,也让他们不屑于脱下军装东躲西藏。在他们眼中,军装和那些十字勋章、绶带,连同被灌输的精神信仰,就是比生命还重要的“圣物”,抛弃军装,就是抛弃了国家。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