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儒家思想在当代的意义是什么?

儒家思想在当代的意义是什么?

2020-08-18 22:03阅读(80)

儒家思想在当代的意义是什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五个字,即“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对规范国家治理,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规范以诚信为基准的社会公平正义等:

1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五个字,即“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对规范国家治理,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规范以诚信为基准的社会公平正义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人人都能按这五个字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中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定能更进一步。

仁,是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一种包容之心,也是要求国家施仁政,得人心的一种宽容的治理体系。

义,是忠义,也是一种担当。义要求每个人都以国家大义,民族大义为重;也要求每个人都忠于所服务的企业和团体。有了义,企事业团队才能拧成一股绳,国民才能凝聚起最强大的力量,去建设我们美丽的国家。

礼,主要是一种谦恭之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谦逊、平等的人际交往关系。礼就要求不管你地位多高,在人际交往中,人人平等,都要按照社会基本准则来办事。

智,是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的能力,也是一种明辨是非、趋利避害的判断力。要求大家勤学习,明事理,不做错事。

信,是诚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要求每个人,每个企业,各级政府都要把诚信作为立业治国的基石。

2

儒家思想的传承,除去糟粕外,仍有许多精华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应该给予肯定。我认为儒家思想在关于人的问题上表现的积极作用更为突出。在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对于人生价值的内涵、类型、层次、标准等问题,都有充分而精辟的论述,这些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儒家思想的人生价值观包含着对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观点,包含着怎样做人,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的看法。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也与一定的自然环境发生联系。怎样做人,实质上就是怎样对待自己,以及怎样对待与自己构成相互作用的其他三组基本关系。这三组关系是: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正是通过对待自我、他人、民族和国家以及自然的关系而实现的。

1、关于人与自我的关系。

人与自我的关系是一个人格塑造的问题,人格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人品。什么是具有崇高人格的人,怎样才能达到和保持崇高的人格?这是古代思想家所热心讨论的一个中心问题,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人人应具有独立的意志,也就是肯定人人都具有独立人格。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所谓大丈夫的崇高人格,就是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动摇。庄子也提倡崇高人格,他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认为至人具有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独立精神和自主精神。庄子还提倡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主张从万物平等无差别,即没有价值区别的理念出发,超越自我,以与天地同在。儒家认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与道德价值、人格价值相比较,道德价值和人格价值更为重要,孔子的“杀身成仁”和孟子的“舍生取义”,就是儒家为了保全仁义道德价值而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典型表述,这些论述对后世深远影响。不难看出要正确对待自己,塑造崇高人格,最关键的就是要正确对侍生命与道德、人格的关系。一个人的人格尊严是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人格尊严超过了生命价值。

2、关于人与他人的关系。

人与他人的关系是关于人伦与群己的关系问题。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者提倡人与人应当互相亲爱,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并对人伦的准则与规范有着详细的论述。苟子论述人类合群的必要性时提出“群道”的概念,他认为,人所以能群,在于有职分与道义;合群是人类能够战胜万物的保证。苟子重视合群之道,强调对待他人的方法要得当,这就为妥善对待自己与他人、个体与群休的关系提供了社会学的依据。儒家思想的仁、礼、和、义、信,就是关于人与他人关系的准则与规范。“仁”,是孔子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其含义是“爱人”“泛爱众”。孔子解释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我具立,人我具达,也即是人人和谐。孔子提倡爱人,但又承认等级差别。墨子主张兼爱,谓“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若其室,认为应当不分远近亲疏地爱一切人。孔子的爱人和墨子的兼爱都表现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礼”是古代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孔子重视礼,说:“不知礼,无以立。”认为必须知礼才能自立,自立然后才能立人。他又说:“克己复礼为仁”主张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礼,以达到仁的境界。也即以礼待人,尊敬他人。应有的礼节、礼貌还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行为规则。儒家以“和”为价值的中心原则,“以他平他谓之和”,“和”是不同事物相互联系、会聚而得其平衡,也就是多样性的统一。此外“义”的基本意义是公正,公正是对待他人应有的规范。“信”则是诚实、信用、守信。认为朋友之间应当遵守信用。信用是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任何时代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3、关于个人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

民族是历史形成的一定人们组成的共同体,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汇合而成的统一体。国家既指政权,也指该政权治理范围内的国土和人民。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以关心社稷民生,维护民族独立和捍卫中华文化为基本内容的爱国主义传统,以爱国主义为人生的崇高价值。中国古代还提倡“忠”,忠的原则是对别人尽心尽责。到了汉代以后转义为对国君尽忠,强调对君主的绝对服从,以维护君主专制。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废除了君主,尽管对儒家思想的“忠”我们曾一度存在偏见,但是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大力提倡的“忠”,是忠于民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忠,是责任心、事业心的体现。忠于民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每一个国民的崇高职责。

4、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人应当怎样对待自然是入类社会必须首先和着重解决的问题,也是历来中国哲学探讨的一个根本问题。古代所论“天人之际”的“天”含义多样,一般是指自然界,“人”指人类,“天人之际”主要就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孟子最早提出“知性则知天”的天人统一思想,认为人性是天赋的,天与性相通,知性也就能知天。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数”说,宣传人体结构与天体结构相副的“天人相类”的观点。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强调天道与人性的统一。至于“天人之分”说,主要有苟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说法,含有征服自然的思想。再就是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说,认为天与人各有特殊的功能,自然界的自然规律与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是不同的。应当指出,“天人合一”说,是侧重于宣扬天人的统一,但并不排斥天人的区别,而承认区别正是强调统一的前提。此外,在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儒家思想还有“因任自然说”,即自然界是和谐美好的,应当排斥一切人为,以免破坏自然状态。“控制自然说”,即主张治理自然,利用万物以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相互协调说”,即要重视自然变化及其规律的客观性,掌握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作用,调节自然的变化,协助万物获得完满的成就。这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相辅相成的关系,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为最高理想。

综观上述四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关于人生价值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观点,它构成了互相联系的统一的人生价值观。正确对待自己是正确对待他人、民族和国家以及自然的基础,而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完满实现,又是通过正确处理与他人、民族和国家以及自然的关系体现出来的,这也就是说,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是统一的。




3

都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以史为鉴,认识自我。自从孔子以来,儒家的思想贯穿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已经深入骨髓。所以,儒家思想在当代的意义就是一面让我们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的镜子。

儒家的思想,有令人诟病的一方面。

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儒家思想长期的主导下,个人和群体的关系一直很不正常,没有西方文化所谓的“群己界限”。因此,在旧的传统中,追求个人自由的人几乎没有任何存活空间。人们经常以群体的名义进行道德绑架,使得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沉重的责任。

这样的后果是,缺乏自我意识的人们,会不自主地盲从与群体意志,没有道德判断能力,在暴行中集体狂欢;而那些对个人独立精神有所坚持的人们,在现实中则被称为不合群的“异类”,始终困难重重。

二十世纪初以来,虽然很多中国人认识到了这些根植于中国文化的病症,但“治病容易治心难”,一百多年过去了,至今这些病症仍然缠绕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

当然,儒家的思想也有其值得称道的一方面。最让人感同身受的就是,中国人在今年爆发的新冠疫情中所展现出的群体凝聚力。这种凝聚力的背后,是千百年来,中国儒家“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情怀。

回想当初武汉告急,在危急时刻,全国各地的医疗工作者,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不惧危险,克服困难,源源不断地驰援武汉。在这样的现象背后作为支撑的,不仅是国家的行政命令,更有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群体思想意识。在儒家的传统文化中,“兼济天下”是每个读书人的使命,面对危难时,儒生们几乎是抢着,或者至少是装出抢的样子去承担“济世”的责任。

这正应了北宋大儒张载的那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当然,儒家的这些优点,在有些受崇尚西方自由主义的读书人眼中,也可能是糟粕文化。他们认为,这样的思想让人不再需要独立精神,是统治者巩固自己权力的思想工具。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千年以来,儒生们都是在权力中反对权力,在体系中反对体系。但是,你必须要看到,这是因为儒家受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所困。其实,和西方的耶稣基督所倡导的爱相比,儒生的“以天下为己任”,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唯一不同的是,西方的救世主只有一个,而儒生们人人都励志成为救世主。因此,你不能因为走错了路,就去质疑一个目标的合理性。

人是群居动物,有了群体,就会有合作、争斗、博弈。因此,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总是复杂多变。事实上,现今人类的任何学派的理论思想都不能解决人类世界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儒家思想解决过很多问题,也制造了很多问题。我们不应该为了抵抗西方的意识形态,盲目地重新拾起那曾经让我们跌倒的旧思想;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因为曾经跌倒过,就全盘否定这流转于我们全身的文化血液。

通过儒家这面两千年历史的镜子,我们明白了自己文化中优势是什么,又缺失了什么,这就是它在当代的意义。

4

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5

儒家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构建当代社会谐社会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价值。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是“以德为体,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儒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其根本精神就是道德人文精神,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观。

一个国家在发展经济和繁荣经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的人民的精神力量的强大和高尚的道德约束,才能使国家实现长治久安。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天人和谐”在当代社会的具有突出的价值和积极意义。

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伦理思想和传统文化,其中最主要是“仁”和“和”,即和谐思想。当今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推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二、儒家思想强调与“礼” 与“仁”,提倡“仁者爱人”,以“礼”治国。“礼”与“仁”揭示了个人对国家的责任,个人对他人的义务。这一思想在政治上表现为无私奉献、清正廉洁、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这些对于当代社会维系社会秩序、保持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学派就提出了为政以德思想。现在我们国家提倡依法治国的同时,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所以道德教育对于治理好我国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四、儒家思想对当今我国教育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教育蓬勃发展,国民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在整个教育领域中普遍在应试教育、精英化教育,这忽视了学生得品德素质教育,我国教育出现的这些重大问题影响了整个国民素质。而造成这一问题的这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丢失了我国对传统文化中道德思想内容。如今提倡儒家思想,就是对如今我国教育上存在的问题的修正和弥补。

两千年来,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我国广大人民。儒家思想当然也有一些不适时宜的内容,例如“三纲”思想,在“五四”运动以后由于不适合时代要求而被淘汰,但“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的“五常”并没有丧失其价,在新的历史时期依然扮演着核心价值观的角色。

6

修心、修行,做人、做事。

儒不否认天性,但是更崇尚教化、学习和修心修行。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不知道就去请教,不会做就去求学。知之为知之,不知是不知,这是诚而知,有自知之明。直到教会了做事的原理,做事成功的标准,这算明白?不算!自己去做总有偏差,就像很多人不去做,平心静坐讨论总能头头是道,但真动手就束手束脚、磕磕绊绊,这是静则定、动则乱,这种要去事情中磨砺、修行才能圆融。圆融才是真明白,修行诚意贯彻始终,心念才不止于念,心念才能成物,才能做成现实。

念起于心,向心而行,行即念;诚意顺心,就是修心;顺心而动,就是修行。事情没有达到,想到就去做,正心诚意,人在事中磨,及至成功,就会知道“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我们要做的是自己,要成的是自己,修的道也是自己的道。千人千法,不过诚意自成;万物万道,终究一点“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不能贯彻始终,就做不成,做不成就等于没诞生。儒,就这样。

有人说:儒的仁是妇人之仁,儒的中庸是让人失去上进心。

但是这是真的懂了吗?

《礼记.大学》“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一个在“自新、新民、止于至善”方面无所不用其极的儒,会没有上进心?孔子评价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人做事不迁怒是中正,不贰过叫成长。

中庸,未发之中,发而皆中节,这是中庸。做得都合适,这是中庸。人要安于位置,才能做出成绩,成绩的不断累积,积少成多。这不是安于现实,不求上进,这叫务实。

儒的仁得结合《大学》,自新、新民,当仁不让。儒的义在中庸,义者,宜也。做事总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吧?不得宜,就是不义。

至于,曾子~子思~孟子一系,到后面的心学王阳明,贯彻的不就是八目吗?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面都太远,所以这一系是以正心诚意为本的,格物致知是手段,目的是慢慢循序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现在人,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的心意,心意都是混乱、迷茫的,做事如何坚定不移?意起于心、心而行、行就是意。意不诚、心不一、行自然乱;心不正、意就算诚、行也会有所差池。儒的根本不就是“发乎情、止于礼、自新、新民、止于至善”。

事情合不合适,做到才是真知。自新、新民终究是想到就去做,日复一日的自新,直到做到所知的最好。这也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讲究,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练自己,才能站的稳,才能靜亦定,动亦定。曾国藩的《挺经.内圣》“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思诚则神钦”,真要做到,离会做事,离自我强大的行动力、强大的内心也就不远了。

儒,终究是入世学派,是讲究务实的。心法在于维新向善(仁)、求做事合适的度(义)、遵守做事的准则(礼)、于事情的磨砺中检验所知,获取真知(智)、使自己心意如一精纯(信,诚、如一就是信。正心诚意、做到动亦定、靜亦定的知行合一,就是内诚于心、外信于行)。至于其他,意义就是使人坚定、如一的贯彻,直到成功。

另外,儒到现在也不是纯粹的儒了,在中华历史中,至少大一千年的时间里,儒释道三教并存,思想早就交融,以儒来论,以佛道入儒最后大成的也有不少,不要只是沉迷于各家不同的表诉,其实心法、修心的法门,儒释道三教是通的。至于简单?只留修心修行的原理,在儒则为儒、在道则为道,在佛则为佛,不过是将修心修行的基本原理和各家的实际相结合,形成的不同表诉,原理简单却表述万千。同末求本,才是正途,明于细而昧于巨,纠结于细节却忽视了原理心法,才是最大的不幸,路是自己的,所知必须践行才能成长,各人要的是成为自己,而不是按照模板成为某个特定的东西,所以表诉不一而足,知行合一,原理确是万变不离其宗。

知道、找到所有的合宜、合适,则“义”近于事物的道,义者,宜也。义近于道,则见真义,成矣。念在行,是事;行止,事成毕,则是物件,这是做事求真义,谋成功的道理。说到这,已经没什么好说了。

真要说意义,修心、修行、做人、做事,仅此而已。

7

简单点说:

政治,自治,统治,这三份足(思想的成熟),是经营的总慧基础。

以上三足对应的有:

智慧,思想,文化;

天文,人性,事理。

儒家学说,只不过是在这三界,万足需十系中的一系,一千禧,单片面文化。

任何单片文化,是没能掌握善良与邪恶间的自如主动定向的。当然是恶性发展着!

8

和谐之根!

9

儒家思想应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治世,一部分是处世。

顾名思义,治世是治理天下的原则和方略,这不是我们老百姓今天要探讨的;处世是日常如何跟人打交道的哲学,这是每一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无论是要治世还是要处世,首先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正念修身。所以儒家思想的另一个意义就是教我们如何正念,如何修身。

比如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要素仁、义、礼、智、信,就是教我们正念,说白了就是如何做才能算是一个君子,儒家尊奉的君子就是指值得尊重的人。也就是我们要将自己的品格按照这些价值和原则去修炼和检验,能够符合这些价值方能够成其为君子。

所以,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是,无论时空如何变化,无论如何时过境迁,人类都是向善的。而儒家思想对人的品格塑造和要求,是不会过时的。

他的治世和处世理念,是符合人性需要的,也有利于善念(也就是正念)的产生、滋长和发扬。

那么,儒家思想中关于人品塑造,与人相处的方法和理念在当代也是适用的,可以作为修身处世的生活哲学。

10

儒家思想在当代似乎有点单调,似乎要加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