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清王朝250年的统治中,对汉族人进行了残暴统治,甚至对中国人的精神力量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而这一切都与清朝百年的文字狱息息相关。

文字狱,即是因文生祸,钳制思想自由。清朝文字狱横行,其中康雍乾三朝甚为突出,在那个华丽的盛世外衣下,掩盖的却是极度的专制和黑暗。

文字狱鼎盛的历史原因

从顺治时期起,到乾隆时期,共历四朝,长达150多年,在此其间,文字狱不绝于缕。据史书记载,仅乾隆帝一朝,文字狱多达120起以上,即便是个疯子也没有被放过。在这100多起文字狱的背后,埋葬的是成百上千条人命,也是无数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历朝历代以来,文字狱一直存在,几乎没有断绝过,而发展到清朝时,文字狱也到达了顶峰。而在清朝如此兴盛,也是有其特殊的历史因素。

明末,李自成推翻了明朝,吴三桂则引清军入关,最终清朝统一天下,建立起最后一个封建一统的王朝。满清统治者能够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都是少见的。

故而从汉族的传统观念来看,清朝的崛起也被称作“乾坤反覆,中原陆沉”。这也就注定了在中原大地上,汉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华夏正统思想,是清朝统治者注定无法用武力夺得的。

明末清初,汉族知识分子具有着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反清意识,这个时期里面的各种著述里都流传深远。而对清朝统治者来说,这是巨大的一种潜在威胁坐。

于是为了巩固满清王朝的统治地位,统治者对汉族的反清思想防范十分严格,打击力度极大。乾隆时,更是发展到了病态的猜忌,想要彻底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

从顺治到乾隆年间,其中的大部分案件可能都有反清的性质,又或是被人蓄意罗织的反清罪状。由此可见,清朝文字狱的特殊历史背景便是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的持续存在。

因钱财而掀起的诬告之风

民族之间的矛盾是时代背景,那么诬告之风便是直接的导火线。这里所说的诬告并非是指官员之间的权力相斗,而是民间的风气。

据清朝记录在案的文字狱共有194起,而在这194起文字狱中,有25起是被诬陷的,而诬陷之人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市井小民。他们与被诬陷之人大多是没有渊源的,原因只是在于他们诬告的对象是士绅阶层,而其目的是敲诈钱财。

清朝时期人口逐渐增加,而土地却是逐步减少,人多地少,百姓生活也就无法保障,百姓也就把钱财看得极重。无法靠农业生产来果腹,就导致了一些胆大的刁民通过其他手段敛财活命。

于是在朝廷大兴文字狱之际,这些人开始告发士绅,并从中牟利,甚至还有了以文字狱为政策而背书的另类现象。

因为文字狱的一旦罪名落实,这些士绅便大多都被以谋反大逆罪论处,诸如凌迟、连坐等,处罚极重。

与此同时,朝廷为了发动群众进行举报,还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奖励,不仅对其授予官职、军职,就连罪犯的全部财产也会作为奖赏,送给这个举报者。

这些奖励政策极为容易让人产生误读:一旦举报并且抓获犯文字禁忌的士绅,也就可以升官发财了。

尽管清廷对于诬告陷害也有很多处罚,但是耐不住汉字的博大精深,一字多音、多义,还有比拟借喻的存在,即便是行文者无反逆之心,好事之人也可以从中挑出毛病来。

只要是有一个解释触动了朝廷的神经,那么就是成功的了。可见当时的文字诬陷基本是无成本,收益高的买卖,最终导致了清朝时期的诬告之风盛行。

众所周知,文字狱的危害是许多的,那么这其中有没有一点对于国家的好处存在呢?

是否真的百害而无一利?

文字狱的危害确实不少。首先,败坏官场风气;清朝时期,官员以科举入仕。一方面,作为文人,这些臣子也极有可能成为文字狱的牺牲品。而另一方面,作为官僚,他们又是文字狱的帮凶,甚至是制造者。

因此他们不愿意自己身死家破,又不愿因遵谕旨不力,不能严究他人的文字之责而获罪。如此循环往复,导致了清朝的官员向着谨小慎微、没有节操的方向发展。

满清时期的文字狱是随着统治的稳固而加深的,在统治稳定的时期,文字狱更是登峰造极。所以到了乾隆时期,更是无以附加的强化,导致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扭曲变形,甚至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奴才”文化!中国文人的气节更是每下愈况。

在近代的侵略战争中,涌现的许多卖国贼,又何尝没有这个缘故在其中呢?没有民族的气性,没有文化的气节,怎能够为国家的发展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呢。

文字狱造成的另外一个严重后果是大量文字书籍的泯灭。满清统治者收缴了全国藏书,一旦其中不利于满清的文献史实,都会被禁毁,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正史中,还要进行篡改和加工。乾隆时期,被销毁的历代史书典籍将近三千余种,多达六、七万卷以上。

第三,封建愚昧的满清统治导致了中国势力渐弱,落后于世界。在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之时,清朝却仍然顽固地紧闭着与西方交流的大门,还蛮横地推行着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利用文字狱这样的极端手段,禁锢思想,统制言论,以维护其封建统治。

于是最为直接的便是造成了当时中国整个社会的落后,从而拉大中西方的差距,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发展。

再来谈一谈这个好处,最为明显的便是对于封建君主专制加强的促进作用。

文字狱是盛世时期的产物,是统治者为了稳定政权、巩固统治的极端手段。无疑,文字狱确实使得统治者对于整个国家的思想文化控制大大加强,从而使得国家的发展更加稳定。

再者,文字狱的兴起使得当时的文人不敢发展新思想,于是转向研究一些古典诗经,社会风气也由此转为古雅。清朝时期对于前朝的文化遗产进行大量的整理,使得很多古典书籍再度普及,也为后人的研究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文学财富经验。

于是在这样背景下,清代考据学潜移默化地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在学术史上占具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小结

纵观古代王朝的盛世时期,不难发现,其中大都有着文人的血泪辛酸,这是出于大一统王朝统治需要。唯有在战乱之时,才是各家各派思想鸣放之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现象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

从以上种种分析来看,文字狱束缚了清朝的思想进

步,也造成了许多导致历史退步的危害。其中唯一令人感到慰籍的地方,或许便是让很多文人只能沉迷于研究古典诗书,有了很多新奇的发现,最终衍生出一个新的学术吧。

最佳贡献者
2

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文字狱,但是清朝的文字狱,无论数量还是其影响规模在中国历史上都非常罕见,据学者考证,清朝见诸于文献的文字狱有180宗以上,其中以乾隆朝最多。


清朝早期较大的文字狱,是康照时的庄廷珑刊刻《明史》案。到了雍正年间,文字狱案件比康熙时代增多了许多。



康熙晚年由于九子夺嫡,皇室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权利斗争。雍正皇帝即位之后,文字狱成为了其排除异己的手段,凡是对皇帝本人和朝廷政事有所不满或有所议论,往往就会被看成“非议朝政”、“诽谤君上”、严重者会被打成“蓄谋叛乱”的罪名。

雍正朝年羹尧原本是雍正宠臣,但是雍正帝认为年羹尧恃功弄权,“显露不臣之心”,下令赐其自尽。钱名世就因写诗歌颂年羹尧而触犯皇帝,“鼎钟名勒山河誓,番藏宜刊第二碑”这一句引起雍正不快,认为把功劳归于年羹尧这是对皇帝权威最大的冒犯,于是雍正亲自题匾“名教罪人”挂在钱家大门口,还命令众官写诗讥讽。


乾隆年间,大臣张廷玉和鄂尔泰朋党之争严重,乾隆帝担心此二人权势过大会影响皇权,于是乾隆帝一方面强化君权专制,一方面采取措施打击,文字狱就成了最好的武器,受害者就是胡中藻。乾隆帝在其诗集中找到“若能自主张,除是脱缰锁”、“一把心肠论浊清”、“虽然北风好,难用可如何”,这些诗句一旦润色就成了隐射满清的大逆不道之语,加上胡中藻曾出过试题“乾三爻不像龙”,更是有意诋毁乾隆帝。


封建时代皇帝的权威不容质疑,皇帝对于“奸恶”的权臣和朋党是不允许存在的,打击亵渎君王的行为,打击权臣势力,最核心的诉求就是让人们只忠于皇帝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文字狱这种武器在康雍乾三代君王手中运用的炉火纯青。



满清统治者无论哪位君王只要手下有人胆敢质疑皇权的合法性就会遭受灭顶之灾,满清帝王无论再怎么勤政爱民,只要出现涉及皇权统治的事情,无论是否捕风捉影,只要一点苗头不对就会无情镇压。



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清风明月原本是文人惯用的词句,但是放在清朝却受到了灭顶之灾,诗句主人吕留良被认定有映射清朝怀念明朝之意,其死后被雍正剖棺戮尸,子孙及门人等或戮尸,或斩首,或流徙为奴,遇害之惨烈,为清代文字狱之首。“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被雍正认定作者徐俊嘲讽满清统治者没文化,雍正下令抄家,将其定为“大不敬”罪名,斩立决。



这类案件无论作者是否有意映射还是出于无心都是无法求证的,清朝统治者和一些文学恶棍往往牵强附会,多方推求诗文以外含义,目的就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此等白色恐怖也萦绕在清代文人官僚头顶,也让他们感受到深深的恐惧。

军民一切利弊,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

清代文字狱的盛行和统治者的明文规定导致文人不敢有任何议论朝政的行为,只能埋头在书籍中咬文嚼字,逐渐思想僵化变成落后不开明。“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龚自珍这一句形象描述了清代文人对于文字狱的恐惧和沦为老书虫的无奈。

3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文字狱,是指因为文字的细故而构成的狱案,其形式是以文字作品获罪,具体说,就是当事人在其诗文等文字著作中,或某些言论中,流露出对现状不满的情绪,或触及当朝某方面忌讳的人和事,即根据其思想倾向甚至是捕风捉影而治罪。

一、清朝文字狱的原因

文字狱自秦以后屡屡发生、论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当属清朝了。清代文字狱泛滥自然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

清朝以满族主中原,按汉族传统观念视为“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在一部分知识分子当中有着相当激烈的民族敌忾情绪。大规模的抗清武装斗争虽然失败,但反清思想仍通过各种形式如文字作品在民间流传,并与以复明为目的的反清起事结合起来,使清廷坐卧不安。

这样,为巩固清朝的统治地位,对汉族反清复明思想防范必严,打击惟恐不力,到乾隆朝更发展到病态的疑惧和猜忌,必欲彻底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而后快。这足以说明清代文字狱泛滥是民族矛盾、民族斗争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



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看,明清时代是封建社会走向更成熟完备、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时代,因此文字狱自然远远超过以往历代王朝。

清代文字狱是从康熙朝正式肇始的。顺治朝时,与南明的武装斗争异常激烈,文化思想领域中的禁忌尚不苛严,在戎马倥偬之中清廷顾不上检查诗文作品的内容。对文化思想领域进行严密控制,是在统治比较稳定的康熙朝开始进行的。

明亡后,明代遗民特别是士大夫十分留恋故国,出于汉族文化为中心的传统华夏观念,对从关外入主的满族统治者充满敌意和惊惧,且以处在满族人统治之下为羞耻。这种排满、反清复明的情绪,不管以何种方式表现出来,一经清廷所察觉和怀疑便会遭不测之祸。

清廷以满族人为少数,处于人口众多的汉人之中,时有如履冰临渊之感,因此对汉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

清初最早的文字狱就是对当时流行的民族思想和反清意识的一种反应,是清廷为遏制反清复明思想而采取的镇压措施。

二、康熙时期相对宽松的文字环境

康熙朝60余年间,虽有骇人听闻的文字狱发生,但数量不多,文禁尚宽,与后来的雍正、乾隆两朝更为严厉的文字狱相比有显著不同。

康熙朝文字狱不超过10起,最大的案件是庄廷锐《明史》案和戴名世《南山集》案。这两个大案都是因作品中流露出眷念明朝的民族意识而遭到不幸。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少年天子亲政,结束了四辅臣时代,同时也控制了文字狱的恶性发展态势。



圣祖开始调整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康熙十二年诏命荐举山林隐逸,十七年开设博学鸿词科,十八年开《明史》馆。这样,宽文网之禁,成了对汉族知识分子新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

自圣祖亲政到《南山集》案发,在这40余年时间,只发生过起较为著名的朱方旦案,对知识界似乎无甚影响,怀柔和宽容知识分子的政策仍在贯彻执行。

当时,思想界十分活跃,有所谓违碍”之处的诗文著作陆续结集刊行,尤其是清初十分敏感的史学,有志于若述故明的史家都重新著述成书如计六奇的《明季南略》、《明季北略》,温睿临的《南疆逸史》都于此期间成书。更为甚者,民族情绪尤烈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天下大防有“华夏”和“夷狄”,而“夷狄”乃“异类”,“歼之不为不仁,夺之不为不义”等过激之辞清廷都末予追究。

为打消人们的顾虑,康熙朝规定:“凡旧刻文卷,有国讳勿禁;其清、明、夷、虏等字,则在史馆奉上谕,无避忌者。”圣祖的开明和宽容在清朝诸帝中可称是绝无仅有的。

不同于《明史案》的大开杀戒,《南山集案》圣祖很慎重,刑部的谳词“五上五折本”,最终除戴名世处斩之外,其余受株连者均从宽处置。当时圣祖为政尚宽,对戴名世《南山集》案虽很重视,但处置尚不苛严。

康熙朝圣祖在位61年,当时清廷尚未有借助文字狱镇压反清知识分子的政策意识,不少案件大多是起于汉族人之间的构陷和倾轧:圣祖对亲信李光地说:“你们相倾相害,满洲谁害汝?”言语尖锐,令人深省。偌大的文字狱,横加杀戮,违背圣祖“生一事不如省一事”的稳定方针。而且社会影响太大了,禁锢思想,抑制学术,扼杀人才,为害更甚。



三、雍正时期文字狱趋严

雍正朝13年(1723-1735年)中,文字狱远远超过康熙朝,据统计,有近20起狱案。其中以雍正六年立案追查吕留良诗文著作案为标志,分为前后不同的阶段。

前一阶段是作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手段而发生的,这与康熙朝明显不同,一般尚未带有镇压汉族知识分子反清思想和民族气节的性质。

而后一阶段的文字狱则表明,世宗已开始注意镇压那些具有潜在民族意识的汉族知识分子。

但后半期的文字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犯事人都没有政治主张,也与政治集团无关,完全是受了文字之累。文字狱主要是针对知识分子即士大夫阶层而进行的思想镇压。

由康熙朝开其端,至雍正朝日趋严厉。这表明随着皇权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的发展必然在文化领域强化思想统治,严控人们的思想。雍正朝大兴文字狱正好适应了这一政治需要。

四、乾隆时期大兴文字狱

乾隆朝的文字狱,时张时弛,此伏彼起,总的看来,主要集中在乾隆中期的30年间,至后期,随着清朝统治的完全巩固,文字狱也就基本停止了。

新政伊始,高宗想给人以万象更新的感觉。他对其父世宗为政峻严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以及不利于新君地位的巩固,对政局稳定潜伏的危险等,都有清醒的认识。



为了纠正世宗为政偏严的弊病,实现其“宽严相济”之道,高宗颇注意缓和官场中的紧张氛围,调整统治政策,以宽缓为基调,特别是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汉族知识分子思想意识等领域的禁锢。

另外,高宗正处于风华正茂之际,对政事不熟,治国能力尚欠功夫,故而兢兢业业,准恐失策,宵旰不遑,勤求至治”乾隆初年,全国政治形势相对稳定,经济状况良好,如“吴中谣”所称:“乾隆宝,增寿考;乾隆钱,万万年”在这些情况下,文字狱之不兴,实势使然。

1、乾隆时期文字狱发生的背景

高宗初政时文字狱虽未大兴,但鄂尔泰与张廷玉之间的门户之争,却为乾隆中期再掀文字狱高峰埋下了伏笔。

乾隆朝文字狱的引发,当以乾隆六年(1751年)发生的伪造孙嘉淦奏稿案为开端。孙嘉淦历任左都御史、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直隶及湖广总督等要职,以敢于直言苦谏著称。

乾隆十五七月,江西千总卢鲁生和守备刘时达合谋伪造了孙嘉淦指责高宗失误的奏稿,借此扰乱人心,从而达到扰乱高宗南巡的目的。



高宗乾隆十六年六月发现了流传到云南的伪造孙嘉淦奏稿,他顺藤摸瓜、在全国范围内追查伪稿的作者。结果,令高宗坐卧不宁的是,全国各省乃至西南土司地区,都有伪稿在暗中传抄转阅。直到乾隆十八年二月,高宗深感再追查下去于己不利,才下令将正犯卢鲁生凌迟,刘时达处斩,草草结案。

在追查、审讯伪稿案的1年零8个月中,高宗疑虑重重,时而怀疑伪稿是曾静余党所为,又怀疑是汉族读书人所为,也怀疑过是被杀的川陕总督张广泗的亲友故交在造谣生事,又觉得伪稿和湖北聚众起事的马朝柱的“伪诏书”及“伪檄文”相似,这些都使得他心神不宁。

总之,伪造孙嘉淦奏稿案,使高宗顿时感到有一股可怕的敌对和不满情绪在全国弥漫,尤其是对金川战事失利负有责任的川陕总督张广泗的供词:“但知皇上慈仁,不知皇上英武”,给他的触动更大,他开始对即位以来所实行的宽松政策进行反思。

他对臣工说:“朕闻之,深为抱愧。水懦而泛,亦朕所深戒!”高宗开始改变从宽缓转向严猛的为政方针。他对形势和政局作出新的估量后,决心大力强化对思想意识的控制。

他认为,这是关系到清朝安危的头等大事。他对伪稿案作出总结:¨此等奸徒,传播流言,涛张为幻,关系风俗人心者甚大,不可不为整饬"可以说,伪造孙嘉淦奏稿案对乾隆朝文字狱的兴起,生了可低估的重大影响。

2.乾隆朝文字狱的发展趋势

从彭家屏案开始,留存于民间的明末野史引起了高宗的高度警觉,他担忧这会影响清朝的统治秩序,开始考虑如何销毁一切悖逆书籍,由此引发了一场”禁书”运动。



与彭家屏案同时发生的还有段昌绪私藏吴三桂伪檄文案,10年以后即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又发生了蔡显《闲渔闲闲录》案和周华逆词案等,不一而足,这些构成乾隆朝第一个文字狱高峰。

乾隆朝第二个文字狱高峰,发生于乾隆四十二年至四十八年(1777-1783年),短短7年间,被记载下来的文字狱竟多达50余起,其密集程度,堪称中国古代文字狱之最。

在大兴文字狱中,高宗独创了一种“运动”,即动用整个国家机器查办、销毁某一种或几种禁书,必欲使一切不符合清朝统治思想的旧刻新编的禁书销毁殆尽。从乾隆四十二年(177年)起文字狱伴随着这种全国范围的雷厉风行的禁书运动而激增起来。

为了排除查办禁书的种种障碍,高宗在全国、特别是文化发达的江苏、浙江地区,掀起了挟仇诬陷的告讦之风。这个时期的文字狱都是因查办禁书引起的,其中多有藏书者畏罪自首或挟嫌诬告者,故文字狱当时又称“书祸”。

高宗发动禁书运动的目的,是想彻底消灭汉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中的“反清复明”的思想意识。为此目的,不惜望文生义、深文周纳。如徐述夔诗案,仅据“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两句“逆诗”就作为结案的罪证。



中国18世纪的知识分子正是在这种文化思想专制的淫威之下,不敢议论当代的现实问题,隐身于故纸堆中,窒息了思想,摧残了人才。龚自珍的诗句“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令人余悸尚存。

到了乾隆晚年,年高岁幕的高宗被奸佞权臣和珅弄权窃柄,已不能髙效能地统驭政局了,文字狱也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转而日趋衰落。

文字狱作为有清一代特殊的历史现象,有其必然性。满族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治人数众多、思想文化先进的汉族,其必然要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维护满族的统治利益,而汉人的反清复明思想又为文字狱的兴起提供了根据,从清末邹容《革命军》一书中的仇满情绪可见一斑。

当然,那些因文字而遭迫害的知识分子,其政治、学术观点并非完全正确。但这并不能说明文字狱有多大的合理性,它是封建专制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极端专制。

文字狱是清朝统治的最不光彩的一页记录。从其发端到其结束,持续了近百年。其持续之久,受害株连之多,处罚之惨,实属空前、文字狱的历史,完全反映了清朝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4

李凌:清朝的文化专制导致中国积弱贫穷。

文字狱,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专制手段,在历朝历代中都不罕见。比较有名如汉代的杨恽案件,宋代苏轼的乌台诗案,还有耳熟能详的水浒故事中宋江的题反诗一事。

然而,满清的文字狱案件,比历朝历代的总和加起来还要多,据统计总数在160——170起左右。其惩处结果的严酷,与其他时期的相比,也算是首屈一指的,案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牵连之广、杀戮之血腥,均称空前。

满清时期,文字狱频发连绵不断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民族矛盾,一是阶级矛盾:

其一,满清入主中原,从汉族的传统观念来讲,是以夷制华,是“昏天黑地,日月无光”,再加上满清在南下中原的过程中,丧心病狂的多次屠城,导致在以儒家文化为正宗的汉族知识分子中间有着相当剧烈的民族敌忾心情。

而满清统治者对明朝留下来的文人,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采取招抚办法,另一种是对不服统治的,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手段。俗话说“既想当彪子,又想立牌坊的”,于是掩耳盗铃般的文字狱就应运而生了。

其二,就是随着满清统治的进一步加强,一些政策的改变,使得满清和传统的汉人地主阶级之间进一步的合流,阶级矛盾发展的异常尖锐,层出不穷的农民起义大爆发就是最好的例证。

而反清思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字作品在民间流传,并与以恢复明朝为目的的反清斗争结合起来,使满族统治不得安宁。不断冲击封建统治秩序,对清政权构成的威胁日甚一日。

清初第一场文字狱是1660年的“张晋彦案”。顺治在其文章里发现一句“将明之才”,认为这话诡谲暧昧难以解释。那么就不要解释了,直接斩首。

文字狱使广大文人学者无所适从,于是不少人逃避现实,埋头于古纸堆中作考据性的学问,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不利于我国社会进步的发展和人才的进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弊政。

5

清代的文字狱,是统治者加强文化,思想统治的主要措施。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伴随着文字狱,发生了大量的冤假错案!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堵塞了言路,造成了科学进步的倒退。那是一个万马齐喑的时代!

发生的背景!主要是:由于统治者进一步加强皇权专制,但是同时随着清朝治统日益稳定带来的文官系统的壮大。以及士气绅阶层的抬头分割了其部分话语权!双方发生了冲突,士绅阶层反抗的方法主要就是通过文化舆论来和统治者博弈!借用文化高端姿态来弥补世俗统治上的不对等。虽然他们通过控制舆论来抗横皇权,但是当时正处于皇权专职的巅峰!他们是无力对抗整个国家机器的!随着统治者强有力的整治,他们屡战屡败!最后皇权进一步的加强,文官系统,和士绅阶层臣服于清场的统治者!

同时,也加速了清朝得衰落!盛世凋落,并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屈辱的近代史。




6

相信大家对清朝文字狱的相关一定不陌生,简言之,也叫清代文字狱。清朝文字狱给当时不少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造成了不少困扰,许多人冤死在自己无意之中写下的文字。而且清朝文字狱随着中原局势的稳定,变本加厉,许多名士因为统治者的捕风捉影惨死在清朝文字狱的冤案之中,大批的文字著作也被销毁。可以说,清朝文字狱给当时清朝的国力造成了阻塞,不然,避开文字狱,清朝或许能像盛唐一样,影响深远。>清朝文字狱的背景>清朝文字狱几乎贯穿了整个,源于时期,历经康、雍、乾三朝,时期,清朝文字狱最为猖狂。清朝由少数民族坐镇江山,因此对汉民族管束得极其严格。清朝初入中原,自皇帝开始,为了防止民间对清朝的诟病和讥讽,且当时不少民间武装组织联合反抗清朝的统治,叫嚣着要“反清复明”,这些行为使得清朝统治者十分恐惧。有句话叫,“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可见,舆论对于统治者的约束是十分巨大的。因此,统治者为了控制舆论,文字狱应运而生。自此,大清王朝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文字狱运动。>清朝文字狱的初衷就是为了加强统治者对思想和文化的控制,为了防止和镇压汉人和有识之士的反抗,统治者无所不用其极,大多数的清朝文字狱案件都是从一些作品中摘取字句来罗列罪名,除了少数的案件是事出有因之外 ,其他的清朝文字狱案件均是捕风捉影。一旦被发现,除了自己被冤杀,家人朋友还会受到株连。一时之间,风声鹤唳。>清朝文字狱产生的影响>清朝文字狱以维护自己的统治为目的,对那些不利于自己统治的思想、言论、著作进行严厉打击。>纵观整个古代历史,清朝文字狱的影响是空前绝后的。尤其是诸多的文人,对于清朝文字狱无所适从,只好选择逃避,埋头古书中做学问,但是却不敢发表自己的任何言论,害怕一不小心就被诛灭全家。此外,清朝官员大多数是科举入仕,清朝文字狱也败坏了官场风气。作为文人,他们可能是清朝文字狱的受害者;作为官员,他们简洁的成了清朝文字狱的帮凶或者是制造者。两难的境地之下,他们唯有小心翼翼的活着。清朝文字狱还使得整个笼罩在的氛围之中,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不敢提出思想,从而整个清朝的思想层次被禁锢在一个范围之内,阻碍了整个清朝乃至的进步。

时期文字狱

相信大家对清朝文字狱的相关一定不陌生,简言之,也叫清代文字狱。清朝文字狱给当时不少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造成了不少困扰,许多人冤死在自己无意之中写下的文字。而且清朝文字狱随着中原局势的稳定,变本加厉,许多名士因为统治者的捕风捉影惨死在清朝文字狱的冤案之中,大批的文字著作也被销毁。可以说,清朝文字狱给当时清朝的国力造成了阻塞,不然,避开文字狱,清朝或许能像盛唐一样,影响深远。

清朝文字狱的背景

清朝文字狱几乎贯穿了整个,源于时期,历经康、雍、乾三朝,时期,清朝文字狱最为猖狂。清朝由少数民族坐镇江山,因此对汉民族管束得极其严格。清朝初入中原,自皇帝开始,为了防止民间对清朝的诟病和讥讽,且当时不少民间武装组织联合反抗清朝的统治,叫嚣着要“反清复明”,这些行为使得清朝统治者十分恐惧。有句话叫,“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可见,舆论对于统治者的约束是十分巨大的。因此,统治者为了控制舆论,文字狱应运而生。自此,大清王朝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文字狱运动。

清朝时期文字狱

清朝文字狱的初衷就是为了加强统治者对思想和文化的控制,为了防止和镇压汉人和有识之士的反抗,统治者无所不用其极,大多数的清朝文字狱案件都是从一些作品中摘取字句来罗列罪名,除了少数的案件是事出有因之外 ,其他的清朝文字狱案件均是捕风捉影。一旦被发现,除了自己被冤杀,家人朋友还会受到株连。一时之间,风声鹤唳。

清朝文字狱产生的影响

清朝文字狱以维护自己的统治为目的,对那些不利于自己统治的思想、言论、著作进行严厉打击。

纵观整个古代历史,清朝文字狱的影响是空前绝后的。尤其是诸多的文人,对于清朝文字狱无所适从,只好选择逃避,埋头古书中做学问,但是却不敢发表自己的任何言论,害怕一不小心就被诛灭全家。此外,清朝官员大多数是科举入仕,清朝文字狱也败坏了官场风气。作为文人,他们可能是清朝文字狱的受害者;作为官员,他们简洁的成了清朝文字狱的帮凶或者是制造者。两难的境地之下,他们唯有小心翼翼的活着。清朝文字狱还使得整个笼罩在的氛围之中,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不敢提出思想,从而整个清朝的思想层次被禁锢在一个范围之内,阻碍了整个清朝乃至的进步。

7

清朝文字狱的背景

清朝文字狱几乎贯穿了整个康、雍、乾三朝

清朝由少数民族坐镇江山,因此对汉民族管束得极其严格。清朝初入中原,自皇帝开始,为了防止民间对清朝的诟病和讥讽,且当时不少民间武装组织联合反抗清朝的统治,叫嚣着要“反清复明”,这些行为使得清朝统治者十分恐惧。

有句话叫,“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可见,舆论对于统治者的约束是十分巨大的。

因此,统治者为了控制舆论,文字狱应运而生。自此,大清王朝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文字狱运动。

清朝文字狱的初衷就是为了加强统治者对思想和文化的控制,为了防止和镇压汉人和有识之士的反抗,统治者无所不用其极。

大多数的清朝文字狱案件都是从一些作品中摘取字句来罗列罪名,除了少数的案件是事出有因之外 ,其他的清朝文字狱案件均是捕风捉影。一旦被发现,除了自己被冤杀,家人朋友还会受到株连。一时之间,风声鹤唳。



8

满清统治者作为外来民族,面对人数占优,又有着先进文化的汉民族,他们是非常恐惧的,为了维稳,必须加强思想管控,尤其对汉人自古以来的“华夷之辩”很是头痛,于是开始剃发易服,开始了中国史上最严重的文字狱,徐骏一句“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居然被指思念明朝,蔑视清朝,按“大不敬”被处死!正是红楼梦里说的“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9

相信大家对清朝文字狱的相关一定不陌生,简言之,也叫清代文字狱。清朝文字狱给当时不少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造成了不少困扰,许多人冤死在自己无意之中写下的文字。而且清朝文字狱随着中原局势的稳定,变本加厉,许多名士因为统治者的捕风捉影惨死在清朝文字狱的冤案之中,大批的文字著作也被销毁。可以说,清朝文字狱给当时清朝的国力造成了阻塞,不然,避开文字狱,清朝或许能像盛唐一样,影响深远。>清朝文字狱的背景>清朝文字狱几乎贯穿了整个,源于时期,历经康、雍、乾三朝,时期,清朝文字狱最为猖狂。清朝由少数民族坐镇江山,因此对汉民族管束得极其严格。清朝初入中原,自皇帝开始,为了防止民间对清朝的诟病和讥讽,且当时不少民间武装组织联合反抗清朝的统治,叫嚣着要“反清复明”,这些行为使得清朝统治者十分恐惧。有句话叫,“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可见,舆论对于统治者的约束是十分巨大的。因此,统治者为了控制舆论,文字狱应运而生。自此,大清王朝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文字狱运动。>清朝文字狱的初衷就是为了加强统治者对思想和文化的控制,为了防止和镇压汉人和有识之士的反抗,统治者无所不用其极,大多数的清朝文字狱案件都是从一些作品中摘取字句来罗列罪名,除了少数的案件是事出有因之外 ,其他的清朝文字狱案件均是捕风捉影。一旦被发现,除了自己被冤杀,家人朋友还会受到株连。一时之间,风声鹤唳。>清朝文字狱产生的影响>清朝文字狱以维护自己的统治为目的,对那些不利于自己统治的思想、言论、著作进行严厉打击。>纵观整个古代历史,清朝文字狱的影响是空前绝后的。尤其是诸多的文人,对于清朝文字狱无所适从,只好选择逃避,埋头古书中做学问,但是却不敢发表自己的任何言论,害怕一不小心就被诛灭全家。此外,清朝官员大多数是科举入仕,清朝文字狱也败坏了官场风气。作为文人,他们可能是清朝文字狱的受害者;作为官员,他们简洁的成了清朝文字狱的帮凶或者是制造者。两难的境地之下,他们唯有小心翼翼的活着。清朝文字狱还使得整个笼罩在的氛围之中,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不敢提出思想,从而整个清朝的思想层次被禁锢在一个范围之内,阻碍了整个清朝乃至的进步。

时期文字狱

10

满清一朝,大兴文字狱,总计有180多次。其中,顺治7次,康熙12次,雍正帝17次,乾隆达130多次。

刑场

民国学者柳诒徵称:前代文人受祸之烈,殆未有若清代者。故雍乾以来,志节之士,荡然无存。稍一不慎,祸且不测。

抓人


一、原因

1.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清洗反清复明的思想

清朝初期,反清的运动络绎不绝,为了能加强满洲贵族的专治制度,对反清思想实行暴力打击,防范文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造反。

剃发

2.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文化上的自卑

满清起源于白山黑水,精神文化相对落后。故而,满清皇帝一方面热衷于学习汉文化,一方面又对汉文化极尽摧残,证明自己才是中华文化最优秀的代表。不光抓枪杆子,还把笔杆子也抓到自己手里,集道统、法统于一身。

乾隆


二、特点

残酷、涉及的人数多,涉及的官僚级别高,如沈德潜、查嗣庭等案,一般文字狱涉及的人员基本都是三到九族,上上下下能有几千人。

沈德潜


三、后果

1.圣朝特旨试贤良,一队夷齐下首阳——招安知识分子

要保护自己的权益,一定要加强对政权的管理,不许人们有言语上的,字面上的的不满,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科举考试

2.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钳制思想

大兴文字狱,使得一些文人不敢对社会现实进行言语的评论,扭曲了文化,禁锢了思想,而且严重造成了社会的闭塞。

著述

中国之所以在近代落后于西方,总是遭到列强的侵略和掠夺,科学文化的滞后,跟文字狱有密切的关系。

鸦片战争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