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朝以后,很难出现臣子造反成功的例子了。因为赵匡胤本身就是靠篡位夺得皇位,他也怕别人给他来这么一出。宋太祖虽然没能收复幽云十六州,但是对巩固赵家天下,可谓面面俱到。重文抑武、以文人治国、发展科举,给普通人上升的空间。明清两代,君权日益高度集中,很难出现能够威胁到皇权的大臣了。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废除宰相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设立三司分化敌方巡抚权利,加强中央集权。
明成祖朱棣
朱棣靖难成功即位之后,设立内阁,实际上内阁就好比官员养的幕僚而已,不过是皇帝的私人顾问。另外,朱棣复用朱元璋时期的特务机构东厂、锦衣卫。监视官吏。
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即位以后,由于明朝体制关系加上朱高炽、朱瞻基两位皇帝比较仁厚不像朱元璋、朱棣那么凶残,文官便有恃无恐,皇帝的私生活甚至都要干涉,虽然朱瞻基用心操劳国事,但他同时也有自己的爱好,喜欢斗蛐蛐,文官中甚至有人给朱瞻基起了个外号叫“蛐蛐皇帝”。由于文官经常干扰皇帝的决定,朱瞻基下令设立“内书房”,即选一些小太监读书,把太监拉入明朝的政治舞台。利用太监制衡文官。太监、文官形成对立局面,皇帝居中调停。此后,虽然有太监干政、但因为文官制衡的关系,始终不能威胁到皇帝地位。朱厚照用一张纸条便把不可一世的刘瑾收拾了,魏忠贤都称九千九百岁了,也不敢对天启皇帝怎么样,还盼着天启多活两年。当然也有罕见太监与文官联手,张居正和冯保便是。事实上如果不是张居正联手冯保,张居正的新政便实行不下去。朱瞻基此举也算是变相增加了皇权。
清朝基于明朝太监干政的局面改变了其政治体系由宗室代替了太监,另外由于清朝是满人建立的政权对汉人也颇为防范,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便是威吓天下人,实际上也威吓了对皇位有非分之想的满人,巩固清朝皇权。因为谁都知道这些人是被冤枉的。
康熙玄烨
康熙亲政以后,在宫内设立南书房,这样朝内便有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三足鼎立,互相制约彼此,最后集权于皇帝。
雍正胤禛
雍正即位之后,由于要对西北用兵,于是设立了军机处,协助自己处理军务,军机处官员由皇帝亲自选派,而军机处的官员都是兼职,军机处官员升转还是留在其原部门。有事发生时,雍正召见军机处官员,听取军机处意见,作出裁决,裁决不经过内阁直接下发给有关官员。所谓的军机大臣,其实担任的不过是传旨办事的奴才,皇帝对军机大臣授以政事机宜,天下庶务总归他一人处理。甚至其权利还不如明朝设立的内阁,明朝内阁有“封还”的权利,即对皇帝不合理旨意可以拒绝执行。
乾隆即位后,扩大军机处的人数从此军机处成为定制。清朝如此的制衡框架唯一一次被打破便是因为和珅,便是和珅担任军机处军机领班之时,因为同时担任军机大臣、内阁首席大学士、御前大臣、同时监管吏部、户部、刑部。其实,和珅同明朝的魏忠贤有点相似,他们的权利只是来自皇帝的信任,没有了皇帝得信任他们便什么都不是。都是在新皇帝即位后很快便被收拾,遇到的新皇帝都是能忍辱负重的主,崇祯对着魏忠贤说让自己都想作呕的话,让魏忠贤放松警惕,而嘉庆忍了四年,等乾隆驾崩之后才向和珅动手。甚至和珅都不如魏公公,当时敢和魏忠贤公开作对的人,魏公公绝对不会让他见到第二天的太阳。而和珅时期不同,时常有人公开同和珅作对,而和珅没办法处理掉对方,只能向乾隆上谗言。魏公公称九千岁九百岁,而和珅敢称一千岁吗?魏忠贤要比和珅优势大的多,都没能成功,更何况经历清朝多位国君巩固之后的皇权呢。
虽然康乾盛世已经有衰败的迹象,但但是清朝的政治、经济、甚至外交都十分有影响力的,也侧面印证了全国上下大体上还是拥护清王朝的。那时候,甚至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那时也只敢试探一下清朝,几十年后,才敢发起鸦片战争。那时候讲究一个出师有名,名正则言顺。百姓大体认可清王朝,和珅能以什么理由去造反呢?更何况当时有民间百姓对和珅是十分讨厌的,有民谣为证:“老和珅,万民恨。想篡位,修大坟。糟万金,倾黎民。沙河深,杀和珅。”
和珅的根就在北京,他那怕再有钱也不能在北京公开招兵买马吧。其实,当时和珅的最大机会便是拥立别的皇子为君,但是因为乾隆提前把皇位传给嘉庆,自己做太上皇,有效防止了出现像康熙时期出现的九子夺嫡的情况,因此和珅实际上没有任何机会。和珅甚至都算不上权臣,只不过是皇帝的高级秘书。乾隆宠信和珅,但同时也宠信阿桂,和珅便拿阿桂没办法,这就是和珅尴尬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