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徐庶不再回归刘备,是因为他心中有愧,不愿再面对刘备。

一个人的生命非常短暂,没人想辜负自己的人生。只是世事难料,我们很多人在向往梦想的地方掉了队,过着自己最不愿意过的生活。

徐庶画像

徐庶也不例外,他错过最佳的机会,他失去了奋斗的心。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如下:

一、徐庶离开刘备不是被曹操所逼,是自己自愿的。

很多人以为《三国演义》是历史,其实它只是历史小说。小说就不免有虚构的地方,徐庶投靠曹操不是被人算计,而是他自己主动投靠的。

《三国演义》只是小说,不是历史。

原来真是的历史是这样的:诸葛亮出山后,徐庶还在刘备的队伍里。曹操南征,攻陷了樊城。徐庶母亲在难民里逃命,中途被曹军虏获。

徐庶为人孝顺,不忍心母亲受罪,于是自己提出要跟刘备诀别,投靠曹操。

刘备也没有强人所难,批准了徐庶的请求。徐庶对自己这种做法无法原谅,毕竟他心属刘备,现在他却不能为刘备尽忠尽责,自然非常难受。

人一旦错过最好的,就无法有奋斗的心了,更不愿面对过去。

二、刘备也不愿再次接纳徐庶。

刘备放走徐庶的一个原因,除了是为了营造自己是仁慈之主的影响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诸葛亮的存在。

诸葛亮实力远超徐庶

千万不要误会,诸葛亮跟徐庶是好朋友。只是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对他非常信任。徐庶的能力在诸葛亮之下,刘备根本不在乎失去徐庶。

既然徐庶已经投靠了曹操,刘备犯不着再次接纳他。因为古人很讲究节气,一旦跟随了某个主公,就不能轻易背叛,一旦背叛就不能回头。

三、徐庶故意消沉,名气不如以前。

徐庶投靠曹操后,在工作方面并不卖力,只是逢场作戏。

于是徐庶的名气不如以前,曹魏政权对他也不是很重用。直到曹丕篡位,徐庶才当了个御史中丞,不算高官。

既然徐庶名气不大了,刘备自然无法再听到他的消息,自然也不会想起他,更加谈不上想重新招揽徐庶。

小结

一个人一旦错过了,就无法回头。徐庶的悲剧在于事业和孝道产生了冲突,于是他选择了孝道,最终错过了自己人生的成功。

刘备知道徐庶的痛苦,所以相见痛苦不如不见,所以两人再无交集。

最佳贡献者
2

徐庶算的上三国时期最优秀的谋士之一,关于他的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也不发”,是我小时候便可以耳熟能详的话。他最后投奔了刘备,替他出谋划策,帮他解决了许多难题。正因为当时有徐庶的出现,蜀国才有了慢慢地发展。

随着蜀国的壮大,曹操才得知有位贤士之臣在辅佐刘备,这个人原来是一个名唤徐庶的人。曹操便下令抓来徐庶的母亲,逼迫徐庶就范。徐庶是一个特别孝顺之人,他得知自己的母亲被曹操所抓,徐庶认为这是威胁,所以立马起身向刘备辞去了军师一职。并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

徐庶赶到曹营后,母亲果然在,不过一切安好,他的母亲毫发无损,但是徐庶的母亲认为曹操是个奸臣,不愿自己的儿子为曹操效命,她将自己的儿子骂了个狗血淋头,最后自尽身亡了。这时的徐庶心灰意冷,发誓永不会为曹操谋一计。

徐庶之所以不再去投奔刘备,刘备也不再去请徐庶,首先因为徐庶知道,刘备有了比他更厉害的人诸葛亮,在文官上已经足够强大,他去也不会起太大的作用。刘备也觉得自己得了一个无比厉害之人诸葛亮,不再需要徐庶的帮助了。

其次,徐庶曾经发过毒誓,此生不会为曹操献计,因为他的母亲为此而丧命。只在赤壁之战庞统来实施计策时,他在暗地里还帮助过刘备一次。最后,像徐庶这样的志士之臣不会随意改变自己的初心,也就是说他不会随便更换领导人,不会如吕布那样,这是他们的傲气和气节。

以上所述,就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一些见解,不喜勿喷。

3

公元207年,曹操南下攻打荆州,刘表在曹操到达荆州前因病去世,其子刘琮在荆州豪强士族的支持下成为刘表的接班人,接管荆州,很快这些拥立刘琮继位的豪强士族开始逼迫刘琮向曹操投降,刘琮在压力之下无法坚持,于是选择了投降曹操,并且刘琮这一决定连驻守樊城的同盟刘备都没有通知。

当曹操大军到达荆州最北部边境新野县时,刘备得到曹操到达的消息,大吃一惊,刘备什么也顾,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向南逃,逃到南郡江陵城驻守以抵御曹军,在刘备渡过汉水到达襄阳时,刘备还想与刘琮在襄阳城见上一面,但刘琮不愿意见刘备,于是刘备继承南下,刘琮的手下及当地的百姓有十几万人跟随刘备一起向南逃。

徐庶

而徐庶以及徐庶的母亲就在这十几万百姓之中,徐庶本来是豫州颍川郡人,也就是今天河南省禹州市人,因为躲避战乱而南下逃到刘表主政的荆州,在当时,刘表主政的荆州内部无战事,相当对来显得非常和平与稳定,没有战乱,适合生活,所以徐庶及其母亲跟随一大批流民南下逃到荆州,这其中还包括诸葛亮的另外几个好友:崔州平、孟建、石韬,这几个人都是豫州人,也都是流民。

刘备南逃后,曹操得到消息,担心刘备提前占领了南郡江陵城,因此曹操派出五千虎豹骑骑兵日夜兼程追赶刘备,终于在长坂坡追上刘备,一场大战之后,刘备大败,只带着张飞、赵云及几十个随从向东边的江夏郡逃去,而那些跟随刘备一起南逃的十多万百姓,则被曹军俘虏,徐庶就是在这个时候离开刘备投靠曹操的,徐庶在离开刘备前,向刘备辞行。

徐庶之母

按照史书的记载,徐庶离开刘备而投靠曹操的原因是:因为徐庶的母亲被曹操俘虏,徐庶担心母亲的安危,因此选择离开刘备,投靠曹操

汉朝以孝汉国,孝是汉时的基本道德标准,因此徐庶为了母亲的安危离开刘备而投靠曹操是可以理解的行为,但是,汉朝的孝是排在忠君之后的,要首先忠君,然后再来谈孝,因此徐庶离开刘备是离开故君而投靠新君的行为,这是不忠的,自古忠孝两难全,因此也不苛责徐庶,他投靠曹操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再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曹操手下的五千虎豹骑突袭刘备手下的数千步军,这是一场力量并不对等的战争,刘备军肯定大败,再加刘备还带着十几万手无寸铁的百姓,这些百姓是自愿跟随刘备南逃的,而且大多是中原南下的流民,要知道在当时,能够稳定地住在自己的家乡,是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逃难的,这是乡情,也是人之常情。

徐庶辞别刘备

徐庶因为是刘备的谋士,所以他跟随刘备是安全的,但是他的母亲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要知道当时百姓可有十几万人,乱军之下,徐庶肯定与母亲被冲散了,徐庶逃了出来,他没有见到自己的母亲,因此第一反应就是被曹操俘虏了,曹操俘虏了十几万百姓,也不可能一个个来审问一番,肯定是一律迁回北方,当时又没有联络工具,因此徐庶是猜测其母亲被曹操俘虏,他也不知道母亲去了哪里。

而徐庶及其母亲都是豫州人,以曹操的处事方式,这些被俘虏的百姓,曹操肯定会迁到自己的地盘上去,因为这能充实当地人口,又能提供税收和徭役,两全其美,但是对于这些大多数从北方逃到南方的流民来说,他们能够活着回到自己的家乡,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毕竟人人都有乡土之情,当然徐庶也有。

刘备无奈

因此,徐庶离开刘备投靠曹操,除了母亲被俘虏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能回到自己的家乡生活,而免于漂泊,而继续跟随刘备,只能离自己家乡越来越远,所以徐庶投靠曹操

此外,徐庶离开刘备的时候,是刘备一生中艰难的时刻,十几万百姓被俘虏,数千士兵被打散,就连刘备自己的两个女儿也被曹纯所俘虏,刘备这个时候,心情肯定非常低落,情绪肯定非常不好,而且对于未来,刘备显然还不知道如何去面对,现在徐庶又向刘备提出离开,刘备肯定有些心灰意冷。

徐庶

当然了,刘备也不能强求,毕竟人各有志,徐庶虽然投靠了刘备,但在当时起的作用并不多,徐庶最大的作用就是向刘备介绍了诸葛亮,除此之外,史书再无记载,从徐庶的角度来看,离开刘备投靠曹操,对他来说人生的事业也更有前途,不要说什么“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那只是三国演义瞎编的,正史上的徐庶可不是这样,正史上的徐庶还以徐福的名字成为曹丕劝进表的人,能够进这个劝进表的人,在当时都算地位不错的人,而徐庶就是其中之一。

因此,徐庶离开刘备投靠曹操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就是:离开刘备投靠曹操,更有发展前途,曹操那边可是代表朝廷,又是势力最强,岗位最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也是人之常情,能够找一个更有前途的工作,无可厚非。

刘备与徐庶

很多事刘备也明白,而不方便说穿,当徐庶向刘备辞行时,估计刘备已经猜到了徐庶离开自己的三个理由,刘备无法拒绝徐庶,因为自己的未来都不知道在哪里,怎么好意思要求手下一心一意跟随自己呢?因此刘备同意了徐庶让他离开,但刘备的心底显然认定了徐庶此去将是两人终身的离别,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所以刘备既不挽留,也没有再请徐庶回来的意思。

当然刘备不请徐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刘备当时已经有了诸葛亮这个超级人才,诸葛亮能做的事,超过了徐庶的所有才能,刘备有一个诸葛亮就完全够了,在客观上,刘备也不需要徐庶了,至少在当时不需要。

4

关于徐庶为什么不回去刘备阵营,我们看看演义和正史,从两个版本分析。

首先,在三国演义中的徐庶是因为自己的母亲被曹操抓住了,曹操以此来威胁徐庶来自己身边。没想到的是徐庶的母亲很有气节,听说自己儿子被曹操骗来以后,自己大骂了徐庶一番自杀了,徐庶就很伤心。毕竟按照这么看曹操相当于是间接害死了徐庶母亲。当时徐庶从刘备身边走的时候,曾经回头来告诉刘备孔明就在附近隐居,如果能让卧龙为自己谋事,天下可定。

后来刘备从樊城撤退的时候,曹操就派徐庶来劝降刘备,但是徐庶只是把曹操的军情告诉了刘备,告诫他樊城是守不住的,赶快离开吧。然后刘备就挽留他,想让他回到自己身边,此时徐庶的老母亲已经自尽了,按理说徐庶其实是没有理由再留在曹营了,但是徐庶此时说了一番话:“某若不还,恐惹人笑。今老母已丧,抱恨终天。身虽在彼,誓不为设一谋,公有卧龙辅佐,何愁大业不成。庶请辞。

从中我们看出徐庶自己说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自己如果再归顺刘备,恐怕会被天下人耻笑,我们都知道这些名士们是非常看重气节的,所以这么来回的更换主公是不太好的。第二点就是徐庶自认为才能是比不上孔明的,其实在三国演义中也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诸葛,所以即时他回来了也是不会太得到重用,那么还不如留在曹操那边,起码能落下个好名声。

我们再看看正史上的徐庶,徐庶原名徐福,字元直,颍川长社县人曾经是刘备帐下的谋士,后归于曹操,仕于曹魏。刘备撤离樊城时,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所擒获,不过要注意。曹操并不是有意抓住徐庶母亲来让徐庶归顺,曹操军抓住徐庶母亲应该是一个意外。徐庶是因为担心自己母亲而自愿去投奔曹操的,而且投奔曹操以后并不是如民间传说一样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在魏文帝时期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我想大家差不多都知道御史中丞是个什么官职,大概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和御史扯上关系基本都是言官,那么你会任用一个一条计谋都不出的人吗?肯定是不会的。所以在正史上来说徐庶已经是投奔曹魏了,刘备没有道理再去请他回来。

另外再说一下,在太和二年,也就是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时候听说了徐庶和石韬官职都不高,还感叹了一下说难道曹魏谋士多的都不用重用徐庶和石韬了吗(石韬是徐庶在学习儒家时结识的,他俩是同郡人),此后几年,徐庶就病死了,现在彭城还有徐庶的碑。(下图为南漳徐庶庙)

5

【文殳子云】

刘备到荆州后,在长达七年时间内几乎没什么作为,而这期间除了原先跟随他从北方过来的文臣武将,徐庶是唯一帮他渡过这段时间的荆州大才。但这种情况在徐庶引荐的诸葛亮到来后逐渐发生变化,最终在曹操南征的时候,尤其是长坂坡最惨的时候,徐庶向刘备提出辞职,直接投奔曹操,这对刘备也是非常大的打击。所以,徐庶既回不去刘备阵营,刘备也不会去请徐庶


一、诸葛亮取代徐庶成为刘备新宠

诸葛亮出身琅玡诸葛氏,在荆州声名显著,即使长期隐居也不会影响他与荆州大族保持良好的关系,虽然人在乡野,眼却在朝野,而徐庶出身寒微,早年又有做贼经历,见到虎落平阳的豫州牧、左将军刘备,便主动投奔。

诸葛亮年纪轻,眼光高,常常以“管仲、乐毅”自比,这两位都是相国级的人物,被国君举国托付,因此也不急于一时,而是暗地观察,择良主而侍。相比之下,徐庶见刘备时已40多岁,当时都算是老年人了,更加渴望建功立业。

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后,刘备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下山,之后关系日渐密切,甚至忽视了关羽、张飞,引得二人十分不满,更别说徐庶会有别样的感受了。

  • 於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二、刘备无法为徐庶提供建功立业机会

刘备到荆州后,刘表虽然对他很好,但仍然暗地防备,派他到荆州北边的小城新野去防守,兵少粮寡,很难有什么作为。所以《三国演义》讲刘备感慨“髀肉复生,未建功业”也是非常契合实际的,作为军师的徐庶更只能做些修修补补的事务性工作,对于“仕进可至刺史郡守”的徐庶来说确实屈才。

公元前208年,曹操在完成北方整合后南下荆州,刘备被迫率众南下,但在长坂坡被曹操先锋军追上,刘备妻女失散,徐庶老母亲也被抓住。这时自然是刘备最困难的时候,而徐庶却以寻找老母为由向他辞行,这对刘备确实打击不小,但并没有撕破脸,于是徐庶和同郡石韬前往去找曹公了。

  • 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三、曹操是徐庶当时的最好选择

当时,汉朝恢复丞相制,曹操成为曹丞相,加上北方基本平定,又挟十数万军队南下荆州,刘琮不战而降,似乎天下一统指日可待。徐庶觉得这时候再不赌一把,日后再变换阵营就没什么前途。

而且,曹操对人才的衡量标准更加多元,一方面任用世家大族子弟,另一方面也不嫌弃寒族子弟,唯才是举,徐庶基于对个人能力的信心,认为到曹操阵营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后来,徐庶在曹丕劝进表上签上名字,不久成为曹魏的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属于高级官吏。

但是,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刘备在经历了7年低谷,赤壁之战后开始迅速翻身,2年占领荆州五郡,7年占领益州,10年占领汉中称王,势力达到顶峰。如果徐庶不辞职,想必会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6

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是,徐庶化名单福投靠刘备,作为刘备的第一位谋主,帮助刘备抵御了曹操的进攻,更是促使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徐庶对刘备阵营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徐庶因为老母亲被挟持,不得不委身进入曹营,在其母亲去世后,为什么没有回到刘备身边呢?原因有三!

首先,东汉末年的时代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各方势力的高级将领谋臣互通书信的人大有人在。那个时代,投降是家常便饭,魏国名将张郃张辽、文聘徐晃皆是降将,贾诩郭嘉也曾投靠他人,其他有名的投诚事件数不胜数,关羽张飞之死、吕布陈宫之乱,诸葛诞起义、马孟起入川等事件比比皆是,所以说徐庶既来之则安之,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其次,徐庶进曹营的首要目的便是赡养老母亲,而徐母的生卒年不详,可能徐母长寿,致使徐庶一直无法放心离开,更有可能,徐庶此时此刻已经有了家室,为了家室也不可轻易动身。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魏国距离蜀国道长路险,徐庶虽有武艺傍身,但是却要带着家眷闯过魏国层层关卡,而如今的蜀国文有诸葛亮法正,武有五虎魏延,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所以徐庶并无再回蜀国之心。

小四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仅个人观点!各位看官有何指教,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7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问题主要出在刘备和徐庶这两个人物身上,一个大仁大义、一个大忠大孝,自然就造成了徐庶不再回刘备集团,刘备也不会再去召唤徐庶了。

首先,我们大概回顾一下徐庶效忠刘备以及离开刘备的始末。

徐庶自小接受忠孝教育,打算在乱世中有所作为,以拯救黎民于水火,去投靠刘表,发现刘表徒有虚名,就去找水镜先生诉苦一番,这时候水镜先生告诉他大德大贤之人就在眼前,何必舍近求远。于是徐庶化名单福,在刘备毕竟之路上,用歌声成功引起刘备注意,被拜为军师。刘备因为有了徐庶,接连打败曹军,这下曹操不干了,绝不允许这么牛的人存在。程昱趁机煽风点火了,刘备这小子就那水平,主要是单福,不,是徐庶,他的才能十倍于我啊,把他诈来,刘备不足为虑。曹操着急了,你小子就别卖关子了,快说说怎么办。程昱坏坏一笑,我听说徐庶是个大孝子,丞相把他娘抓了,这边假借他妈的口气写封信,徐庶绝对恨不得插上翅膀飞过来。就这么着,徐庶方寸大乱,急急向刘备送别,也就有了长亭送别这一感人一幕。

那么,徐庶为什么要走呢?为了孝,对母亲的大孝。

程昱对徐庶的评价是“徐庶为人至孝”,孝到什么程度呢?徐庶是大智之人,稍稍冷静一下,必知书信有诈。司马徽从刘备口中得知徐庶因为母亲已离开刘备去往曹操处,第一反应就是徐庶中了曹操之计,司马徽素以看人眼光独到而著称,被司马徽极为看重的徐庶不可能不识曹操之计。我想徐庶要么是急火攻心,乱了方寸,真的没有看出是曹操之计,要么就是明知是计,为了能和母亲相聚,忠孝两难全,他毅然放弃了辅佐刘备这一政治选择。

那么,刘备又为何任由徐庶离开自己呢?

对于徐庶的离开,孙乾曾经劝过刘备,徐庶是大才,又熟知新野的战备状况,放他走,对己不利。刘备也深知其中利害,但为什么放徐庶走,他自己的话给出了答案。玄德曰: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吴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大仁大义是刘备真诚信奉的信条,这也是他深得人心的重要原因吧,所以说无论如何,他都会送徐庶离开。

经过以上分析,为何徐庶在其母死后不返回刘备处,刘备也不再召唤徐庶呢?

在徐庶看来,忠臣不事二主,更不能做反复的小人。

效忠刘备和离开刘备都是他自己的选择,但他心目中,只有刘备一个忠的对象,在离开刘备时,该为刘备做的,他都做了。一是承诺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自此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他也确实做到了,在赤壁之战中,他虽识破庞统的铁索连船之计,但并没有挑明,而是借机向曹操自请去长安防备马腾偷袭去了。自此以后,不管是在正史还是三国演义中,但没有徐庶的记载和出场。二是走马荐诸葛,向刘备推荐了堪比周之吕望、汉之张良的诸葛亮,并厚着脸皮亲自去游说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在他看来,回不回到刘备身边都已经是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政治理想了。

同时,徐母见到徐庶投奔曹操后,徐母大怒,认为徐庶白读了圣贤书,一来没有识破曹操之计,二来不懂得忠孝两难全,应先忠义而后孝道,愤然自尽了。徐庶羞愧难当,抛弃刘备在前,如果这时候再选择离开曹操,那真成反复小人了。

在刘备看来,他对徐庶已经是仁至义尽,无须再多的客套。

按照孙乾的说法,徐庶大才,不能为我所用,必为我所杀,但是刘备放走了徐庶,还是大摆宴席、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相对二泣。为了想多看一眼徐庶,甚至想让士卒把挡住徐庶远去方向的树木全部砍伐掉。作为君臣关系,刘备已经是仁至义尽了。再者,刘备不久之后,已得诸葛亮。这个时候,如果刘备趁徐母去世,再劝徐庶返回刘备集团,一来是已没有大的必要,毕竟已有诸葛亮辅佐,二来确实已经没有合适的理由,劝人背叛新主的做法,不符合刘备大仁大义的初衷。

总而言之,徐庶的大忠大孝和刘备的大仁大义,是三国演义弘扬的主旋律,长亭送别,催人泪下,大争之世,能有如何和谐的君臣关系,实属难能可贵,徐庶的忠臣不事二主,与让人唾弃的三姓家奴吕布等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徐庶反复于刘备和曹操之间,与吕布等人等何异呢?

8

207年曹操终于南下攻打荆州,曹操的大兵还未到荆州的城池下,荆州牧刘表就病逝了,于是刘表的儿子刘琮就登上了历史舞台,他接替了自己父亲荆州牧的职位成为了荆州新一任的话事人,当时用户刘琮上台的都是荆州的一些豪强,当时曹操的大军要攻打荆州已经传的沸沸扬扬了,那些豪强氏族害怕于是就劝说刘琮投降曹操,而刘琮就是个刚刚上位的人,他那里敢反抗这些豪强劣绅,于是只好投降曹操,而且很突然,就连刘备都不知道刘琮投降曹操了,到了后来曹操的大军南下了,刘备才知道刘琮投降了,当时刘备看到曹操的大军都惊了,他来不及做应对,只好带着人马继续向南边逃去,在路过襄阳的时候,刘备还想跟刘琮见上一面,只可惜刘琮本人不愿意见刘备,刘备只好继续南下,当时的刘备还带着荆州的几十万百姓一起向南逃去。

而徐庶和他的母亲就在荆州,因为当时的荆州在刘表的通知下,没有发生什么太大的战事和纷争,所以徐庶带着母亲来到了荆州,因为这里的人民安居乐业没有战乱,可刘琮的投降导致了这些无辜的百姓只好跟着刘备向南逃去,徐庶和他的母亲也在这浩浩荡荡的转移中。

当时的曹操还害怕转移过程中的刘备会占领南郡江陵城,还派出了自己的一只骑兵快马加鞭的赶去江陵,当时的刘备在长坂桥休息,而这些人也刚好在这里追上了刘备,刘备遂与之在这里发生了战斗,只可惜刘备不敌这只人马,只好又继续向孙策的地盘逃去,而其他的那些百姓就没那么幸运了,大多数都被曹操俘虏了,包括徐庶和他的母亲,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徐庶投靠了曹操,还告诉了刘备,诸葛亮的行踪,告诉刘备得到诸葛亮就能得到天下,于是才有了后面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自古忠孝难两全,为了母亲徐庶投靠了曹操,徐庶选择了孝道和不是忠君。再加上曹操占据的地方是徐庶的家乡,徐庶出来外面这么久了,相比也想要回去看看,刚好借此回去找母亲,回到那个他的家乡,所以刘备其实心里都懂,于是他放徐庶走,所以他后面自然不会请徐庶在回到这边。

徐庶走的时候,刘备其实处在一个最困难的时候,后来的刘备终于从困难中走了出来,而徐庶在刘备建设江山的时候不再,没有为刘备献出一点有用的计划,所以刘备在后来建立江山的时候,也没有选择去请徐庶回来为自己出谋划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刘备手下有天下第一谋士诸葛亮,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卧龙凤雏都被刘备收到帐下,只可惜庞统在落凤坡陨落,只剩下了诸葛亮,当时诸葛亮知足多谋,世人都知,而徐庶没有诸葛亮那样的智慧,对于刘备来说身边有诸葛亮就够了,所以他也不会在去请徐庶回来辅佐自己。

刘备其实心里很明白徐庶想要做什么,所以刘备放走了徐庶,也算是感谢他这么多年细心辅佐自己,在加上刘备手里有诸葛亮,所以徐庶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所以在后来刘备都没有去请徐庶回来。

9

原因有三点

第一点是徐庶看清了刘备并非心目中的仁德之主

徐庶投刘备时,刘备势单力薄,徐庶是因为他"仁德"的名声才跟随他的,徐庶在走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提醒他要把完成统一大业时时刻刻牢记心中,在那时徐庶的心里面,刘备就是救黎民于水火中的仁德之主。但在徐庶走后,刘备火烧新野,使得百姓流离失所,这恐怕不是一个仁德之主应该做的。刘备在逃离樊城时,发动流言,结果十几万军民随他一起逃难。如果没有十几万军民给他当盾牌的话,他可能早就被曹操抓住或者杀了。他带这十几万军民逃跑,既有了盾牌,又使自己仁德的名声传遍天下,而曹操既没抓到刘备,又给老百姓留下了一个魔鬼般的形象,为其以后争夺天下留下了一个不利因素。这种既损人又利己的事刘备做做的很漂亮,获得了预期的效果,绝大多数人都被蒙骗了,可像徐庶就没被骗倒,以徐庶的智慧他连周瑜火烧赤壁的计策都能看出来,刘备和曹操、孙权一样,都是打着各种幌子,只为争夺天下而实施都各种手段,怎么会不清楚这点呢?

第二点是徐庶在即将离开刘备去曹营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对刘备的重要性,一向被看作是智慧的化身了,徐庶如果重回刘备阵营,应该位居诸葛亮之下,以徐庶的性格,这恐怕是他未必可以忍受的。想那庞统到刘备手下后的下场,徐庶回去了又能怎么样呢?按徐庶的性格不应该也不想回去和诸葛亮争。

第三点是东汉末年都文人一般都很重视气节,很讲究做事从一而终

徐庶先投刘表,再投刘备,最后投曹操,如果再回刘备阵营,舆论对其评价如何?徐庶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因为曹操“名为丞相,实为汉贼”。他比较看重舆论名节,所以这是徐庶留在曹营不回刘备阵营的又一条理由

10

感谢作者提问,我是儒林野史,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关于徐庶为什么不再回刘备阵容,我认为主要有这几点。

  • 首先,咱们先看看徐庶怎么离开刘备的,这点大家耳熟能详,母亲被曹操抓住,徐庶担心母亲,辞别刘备,投奔曹操。而且正史也有明确记载,曹操抓了徐庶母亲,徐庶对刘备说,我本来想与将军您共图大业,但是,现在我母亲被抓走了,我心已乱,不能再给您谋划了,现在就与您告别。相当于为了目亲主动请辞,投奔曹操,在东汉末年,文人都很重视气节,徐庶先投刘表,再投刘备,现在又投奔曹操,虽说有点迫不得已,但如果再回刘备那里,即使别人嘴里不说,可心里也会觉得徐庶是个反复之人,这对于重视气节的徐庶来说应该是很顾忌的。这是第一点。
  • 其次,徐庶走后,诸葛亮成为刘备的军师,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刘备稳住局面,形成自己的势力,成为刘备身边最为信赖的智囊,无人能取代,而徐庶也看明白了这一点,即使自己重新回到刘备身边,也应该在诸葛亮之下,再加上庞统顶着凤雏之名投奔刘备后,却命丧落凤坡,回来当诸葛亮的手下,这对想大有作为的徐庶来说也是不得不慎重考虑的。
  • 第三点,徐庶当初投奔刘备时,刘备势单力薄,完全是因为刘备打着汉室正统和仁德的名声,徐庶才愿意跟随,帮他完成统一大业。但是当时曹刘交战,刘备兵败逃离樊城时,带着几万军民一起逃跑,真的是因为刘备仁义,数万民众自愿跟随?我看刘备也有别的目的,当时刘琮投降曹操,樊城相当于也属于曹操了,刘备打不过曹操,自己带着军队和亲信跑就行了,为什么要告诉普通民众呢?谁告诉的呢?因为刘备就想要这些人,有人才能发展经济,才有粮草打仗。再者刘备说过不忍心抛弃百姓自己离去,当曹操在长坂坡追上刘备时,刘备只带着诸葛亮,张飞等亲信逃跑了,此时刘备的仁德去哪了呢?通过这件事刘备更是仁德名声传遍天下,曹操虎狼之师残暴不仁,但是诸葛亮看出其中之意,只对刘备说了句“我主真乃仁慈之主也”,徐庶作为三国时期顶级谋士,焉能看不出来,刘备和曹操,孙权一样,也是打着仁德之名,打着匡扶汉室之名,实做争夺天下之事。既然徐庶看出刘备并非心目中的仁德之君,那在曹营还是在刘营有什么区别呢!

基于以上几点,我认为徐庶不会再回刘备阵营。徐庶作为三国顶级谋士,看到汉室衰落,三国纷争,各自为了争夺天下打出不同的口号,使普通民众常年深处水深火热的战争泥潭之中,深感自己的无力,改变不了这个局面,也无法阻挡历史的潮流,因此徐庶入曹营,不献一计,最后病死家中,也算善终。因此也有人说徐庶是三国最聪明的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