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基本观点是,以《三国演义》而论,在诸葛亮的神话论里,马谡并非无能,诸葛亮也并非全然无查。正是街亭之失、马谡之用,却也是给诸葛亮强出祁山伐魏无功多了一个不能顺应天时佐证。
马谡无能么?并非如此
马谡归蜀之后,作为诸葛亮的参军,在几次重要的战略决策也起了相当大作用。
马谡报丧,在诸葛军中亮相的展示确实给了诸葛亮很深的印象,他对诸葛亮平定南蛮做出了很好的战略判断,所谓,“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也正是这样的平定战略,诸葛亮才有“幼常足知吾肺腑也!”评语。
正是马谡,给了诸葛亮这样的攻心方略,才有后世称道的,诸葛亮七擒七纵心战,让南蛮臣服的故事。
谡曰:“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自此,马谡也基本以诸葛亮心腹另外,还有一件事,也是可以证明马谡还是有相当的能力的。
其后,曹丕死,托孤与曹真、司马懿等,随后曹睿即位,司马懿练兵。这让诸葛亮深为忧虑,并“大惊”,并称其为“必为蜀中之大患”,并称“不如先起兵伐之。”
马谡此时便正好出现,做出了不宜立刻出兵的建议,并献离间计与诸葛亮,除掉司马懿。
……今丞相平南方回,军马疲敝,只宜存恤,岂可复远征?…… 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虽然曹真等人上奏认为这是诸葛亮的离间计,但还是最终曹睿还是让司马懿削职为民。
正因如此,诸葛亮不费刀兵,就先去掉了司马懿这心头大患,随之,其才写下千古流传的《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自此,诸葛亮才开始履行他对于刘备的承诺,六出祁山,直至星落五丈原。
不得不说,马谡这一离间计来的正是时候,这才让诸葛亮可以以此为契机,征伐曹魏,来履行恢复中原的大志、大愿。
正因为马谡这些出众的参谋表现,才让诸葛内心中对于其大赞,引为知己。
诸葛亮并非无查,他做了相应部署
《三国演义》八十五回,刘备托孤,特意屏退左右,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勇”。
诸葛亮难道忘记了?没忘,他记着呢。
刘备,对马谡之评,这肯定是作者的伏笔之用。
……先主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傍。先主令且退。谡退出,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
另外,巧合的是,在街亭之战中,蜀汉马谡方的另一个主角-王平,也在本战之前留下了一处伏笔,就是也作为副将辅助曹魏徐晃在汉中争夺战中,同样对于徐晃有一次苦谏,劝其不要学昔日韩信背汉水一战。
正是这位王平,在街亭之战中,才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虽然不能挽救街亭战的战略失败的结果,但是其在战术上,两次救了魏延。虽然说魏延最终不能摆脱因杨魏之争被疑杀的结局,但至少其在五虎上将俱亡的情况,为蜀国最值得的倚靠的智勇良将。
如果说诸葛亮对马谡无查,忘掉先主刘备的评点,那么就不会在派将马谡的时候,又另加上了王平为辅,高翔、魏延也作为战略支援。同时并特意叮嘱王平“我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
可见,对于马谡,诸葛亮并不放心,仅此一地,便用了一位为副,两位为辅的部署。尤其对于王平,特意叮嘱要道,不要居山而驻。显然诸葛亮知道以前,王平在徐晃军中时,有过对与战场形势良好判断能力,并非死用兵书(劝谏徐晃不要背水一战)。这其实就是对于马谡没有实战应变的怀疑。
至于诸葛亮明知马谡战场不可大用,却偏要大用,大概也是因为其太相信马谡对于自己部署的执行力度了吧。
结语
以上论述,都以《三国演义》内容分析,不依如《三国志》传史所叙。
所谓人非完人,孰能无过。诸葛亮神话的破灭,街亭之战就是开始。但也因为街亭之失,又给了诸葛亮写出真真假假《空城计》这一千古绝唱的机会。
马谡有其败,败在其过于自信于自己从未实战的战略,他可以成为战略大家,战场战术对决他来说就属于跨学科了。
诸葛亮也有其败,他的败,在于不能顺应天时,强行伐魏,劳民伤财。而街亭之失,反而让诸葛亮更贴近真实,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确实不是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