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禅对于诸葛亮的态度应该是按照刘备的遗嘱所交代的一样,“父事丞相”就是刘禅对待诸葛亮的态度,但毕竟已为君臣关系,并非刘备在位一样,因此尊敬中带有些任性,任性中带有些钦佩,钦佩中带有一些害怕。

放权授任

“封亮武乡候,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便“开府治事”,也就是在朝廷之外的丞相府,军国大计皆从此出,这种待遇放眼三国时期,也就曹操对于献帝才有过,但有史可鉴诸葛亮的品行并非擅权之辈,故而开府一事应为后主所授权,从此看出,刘禅放权于诸葛亮,一为信任,二为倚仗。

“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先帝托以天下,以勖朕躬。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从诸葛亮北伐时刘禅所下诏书中不难看出,刘禅牢记刘备之托,授以诸葛亮军国大事,并毫无顾忌的给予兵权,这是建立在君臣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作为一国之君,将国家内外大事一并交给诸葛亮打理,很多人会归为刘禅的无能之举,但根据《魏略》的记载,“琬卒,禅乃自摄国事”,说明刘禅是可以自己掌权的,哪怕是能力有限,但权力是要收回的,那么在诸葛亮时期的放权现象,我们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无限的信任和倚仗。

生后事

诸葛亮在世之时,刘禅“以父事之”,放权是相信也是真把诸葛亮当父亲一样依靠,而诸葛亮死后刘禅也没有改变这种态度。

自诸葛亮死后,丞相府长史蒋琬领尚书令一职,也就标志着蜀汉政权正式废“丞相”一职,即从此以后不设丞相,也是对诸葛亮最大的尊敬,表明后世之辈再没有超过诸葛亮地位的臣下;为诸葛亮立庙,这个事情看着不算什么,但放眼大汉历史,没有哪个皇帝给臣下立庙的,这也是个先例,也表明了刘禅对诸葛亮的尊敬。而重用诸葛瞻,以女儿嫁给诸葛瞻也都表明了刘禅对诸葛亮一生功绩的肯定。

“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三国志.后主传》

更改年号,陈寿在《三国志》中将此举动定义为“考之古意,体理为违”。但我们作为现代人来看,建兴元年至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为后主奉献了十二年,而刘禅于建兴十五年直接更改为了章武三年,离诸葛亮死去刚好三年整,以汉朝的孝制,守孝为三年,那么这里是否有一定的联系不敢定论,但个人觉得这个改年号的举动就是为了诸葛亮而做的。

后主的解脱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三国志.后主传》

在诸葛亮死后,蜀汉后期的黄皓弄权,也是蜀汉走向衰败的一个因素,这也侧面反应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刘禅在诸葛亮时期,对于诸葛亮信任也好,尊敬也罢,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被诸葛亮压制了,作为一个皇帝,几乎没有政绩,蜀国全凭借诸葛亮支撑,那么刘禅内心的压抑感不会没有,先主曾有“取而代之”的托孤言论,刘禅面对蜀国诸葛亮独断的局面,即会害怕,也会压抑。

因此诸葛亮死的时候,刘禅内心是会失落,也会恐惧,因为蜀汉的顶梁柱没了,他要收拾残局,魏延“反叛”,杨仪揽权,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原来就不用考虑,而丞相走了,留下的蒋琬、杨仪、费祎如何用也成了难题,因此刘禅是失落的。但当这批人把政事理顺以后,刘禅是开心的,终于没有了丞相,压抑许久的一国之君也终于有了话语权,在这一点上,刘禅才会越来越贪图娱乐事业,正如刚上大一的学生,挣脱高中压抑苦闷的学习生活一般,放肆的挥霍青春。

因此,刘禅对诸葛亮的态度是尊敬的,倾佩的,听从的,害怕的。

最佳贡献者
2

刘禅对诸葛亮的真实态度应该是“敬而远之”

刘备的遗嘱是想要他的儿子以像“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主要目的是想“套”住诸葛亮,保住他儿子的“皇位”。

刘禅不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但他绝对是一个聪明的人。他对他老爹的遗嘱理解应该是非常透彻的,他清楚地知道,他只有依靠诸葛亮才能保住他的“龙椅”。基本上,诸葛亮说的任何话他都听,诸葛亮做的任何决定他都支持,虽然从内心中他不一定赞同,如出祁山征讨魏国,虽有想法,但他绝不反对诸葛亮的决定。因为他太明白了,一旦诸葛亮“撂挑子”,他的小日子可不好过。所以,刘禅对诸葛亮是“敬重”的

刘禅还有一个聪明之处在于,他希望诸葛亮离开身边,他就可以自由发挥他的“皇帝”作用了。因为,有诸葛亮在身边,这个“父亲”会经常谆谆教导于他,想让他像他的老爹一样,有英雄大志,可偏偏刘禅却没有那样的想法,他只想在他的皇位上安逸度过,很像极了现在的成都人。所以,他希望诸葛亮最好不在身边,对诸葛亮接连出祁山打仗,虽然耗费国力,但也是乐于接受。只要他不在身边“烦我”就行了,至于你能不能打羸,实则不是刘禅关心的事。所以,刘禅对诸葛亮是尽量“远之”的

3

谢谢头条君邀请。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我想从一件小事,来带领大家读懂刘禅对诸葛的态度。

稀奇事儿,刘禅竟然坚决反对诸葛亮立庙!

话说,自刘备去世后,后主刘禅即位。在蜀汉后期,不得不提诸葛亮这一存在,作为蜀汉丞相,诸葛亮是内揽政事,外掌军权。举国上下,可谓是大事小事一把抓,难怪刘备去世前,还叮嘱诸葛亮说,如果刘阿斗不可扶,你便取而代之吧。不过,诸葛的忠心,也得到了时间的验证,呕心沥血,为了蜀汉的事业,最终却英年早逝。

诸葛辞世,可谓是举国皆哀,毕竟,是诸葛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三分天下,而后更是让蜀地国力昌盛、百姓安居乐业,过上了一段太平年。于是乎,诸葛死后,无数的民众、官员,是纷纷上表刘禅,说,给诸葛丞相立个庙宇吧?让我们也好有个地方祭祀诸葛,怀念一下诸葛。然后,出乎大家的意料,后主刘禅在几番思考之后,竟然决然地拒绝掉了这个提议。

何为立庙?历史上老规矩是什么样的?

何为立庙?早上殷商时期,古人们,就会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后代子孙永远祭祀的先王,贴别追上一个庙号,以展示永远立庙祭祀的心意。注意,这里特指的是先王,也就是当过皇帝的,并且,还是有大功的皇帝,比如创基立业的、功高一世的、中兴王朝的等等。而一般的皇帝,只能在死后的一段时间内,享受独立的庙宇,以供后人祭祀,而过段时间后,这个独立的庙宇,还要被拆掉,而皇帝的牌位,也将被放入太庙,和其他老祖宗们放在一起。

而臣子,亘古至今,从没有单独建庙的,正统的做法,对建立了不世功勋的,一般给予配享太庙的殊荣,也就是说,在祭祀的皇帝老祖宗的太庙里,划出一小块地方,专门给功臣们使用,这样,大家在祭祀皇帝老祖宗们的同时,也可以顺带祭祀一下功臣们。

那么,就难怪刘禅不愿意给诸葛单独立庙了。不然你什么意思?诸葛都享受皇帝的待遇了,那我算个啥?傀儡吗?

迫于无奈,承认立庙的事实,但决不能放在成都

历史的发展,总是会打人脸的。这不,刘禅的脸不久后,就被狠狠地打了。

皇帝说,不准建诸葛庙祭祀。好吧,那么官方建庙是不可能了,毕竟是开了金口了。但是,挡不住蜀汉的普通老百姓啊,老百姓不懂什么是庙号,又有什么讲究,只是单纯地觉得,诸葛好呀,他在的时候,为老百姓做了实事,让老百姓得了实惠。那么如今诸葛走了,我们祭祀一番,也是应该的。

于是,各地的私庙便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东家的村子里,西家的道路旁,密密麻麻,而且时不时有人点个蜡烛、插个香,可谓是香火不断。这局面可就有点打人脸了啊。于是乎,不久后,有官员就提出了,众多私庙,也太不成体统了,要不,咱还是官方出面建个诸葛庙,统一一下比较好啊。可是,刘禅还是如往常的态度,坚决不同意,直到有人提议,诸葛庙可以不设在成都,可以放在其他诸葛生前奋斗过的地方,比如五丈原、定军山。

总之,刘禅对诸葛的态度,是剪不断、理还乱,各种复杂,既有感激、又有崇拜,还有那么一丝丝的忌惮。

不一样的精彩三国,欢迎关注头条号!

4

两者都有吧,刘备夷陵兵败后,一病不起,临死前,把刘禅兄弟叫到身边,特意嘱咐他们,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刘备托孤于诸葛亮之时,向诸葛亮说,刘禅可保则保,如果实在不堪,可自立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吓坏了,哭诉到,愿效毕生之力,尽忠贞之节。




刘禅继位时才十七岁,刘禅虽然平庸,好在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非治国之才,明白诸葛亮在安邦治国方面比他强太多,所以让诸葛亮开府治事,成立自己的小朝廷,又让诸葛亮领益州牧,从此诸葛亮军政大权一把抓,蜀中一切事务皆咸决于亮。



诸葛亮上任后,先是深入不毛之地,南征孟获,平定四方,然后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每天兢兢业业,这些刘禅都看在眼里,心里很是感动,对诸葛亮更加信认,放手让诸葛亮去做,从不干涉,这也是他能给诸葛亮的最大恩惠了。



诸葛亮一心为公,生活也很简朴,努力团结各方力量,为蜀国效力,并没有拉邦结派,孤立刘禅,虽然把大权交给了诸葛亮,刘禅的话诸葛亮还是言听计从的,君臣之间并没有不和谐之处。



诸葛亮为了先帝遗愿,开始率军北伐,真正在成都的日子很少,一般都在汉中整顿军队,北伐曹魏,刘禅在成都做安稳皇帝,也许这正是刘禅想要的生活。

至于刘禅是不是怕诸葛亮,还是有一点的,诸葛亮大权在握,蜀中已无人制衡,一旦谋反,必会天翻地覆,他的位子也就不保了,但是怕也没有办法,只好放手去睹一把,睹诸葛亮不会反,结果他睹对了。



诸葛亮死后,刘禅把权力收了回来,让大将军掌管军队,尚书令掌管政务,不再设丞相一职,因为丞相的权力太大了,足可以颠覆社稷,他后怕呀!刘禅虽没有刘备之英明睿智,但却遗传了刘备的识人之能,他还是比较会用人的,在诸葛亮死后,没有任意胡为,宠信奸佞,而是任用董允,蒋琬,费祎等,他们与诸葛亮并称蜀汉四相,让蜀国得以延续。足以见刘禅并没有电视时演的那样不靠谱,

5


刘禅对诸葛亮的态度非常复杂,既有尊重,也有恐惧,并且害怕的成分更多一点。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刘禅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话语权,他没有能力反抗,就只好作出一副顺从的样子。

当诸葛亮死后,刘禅表面上非常痛心,实际上内心是非常高兴的。从这以后丞相的职务在蜀汉就形同虚设,刘禅把大权控制到了自己的手中。

但刘禅又不得不作出尊重诸葛亮的样子,按照诸葛亮的安排进行人事布局。这一切都是出自于稳定朝局的需要,并不是他的本意。

但这一切都是权宜之计,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刘禅对诸葛亮没有任何办法,对朝政大事也没有什么话语权。但他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重用身边的宦官黄皓。

黄皓就是刘禅的替身和打手,就是要为刘禅做他想做而不敢做的事。这就是诸葛亮想处罚黄皓,却又得不到刘禅支持的原因。

真实的刘禅并不像历史书上写的那样愚蠢,更不可能是扶不起的阿斗。在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还能维持几十年,就足以证明他的能力是不容小觑的。

曹操架空汉献帝,曹丕篡权夺位,这两件事肯定会触动刘禅的内心。他需要诸葛亮帮他打理朝政,但不允许诸葛亮威胁到他的皇位,这就是他内心的矛盾之处。

表面上刘禅非常重视诸葛亮的儿子和他留下的大臣,实际上在内心深处对他们是比较疏远的。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临死的时候说“内不能制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说明他手中并没有什么权力。

并且能够证明刘禅基本上已经控制了蜀汉的政权,并且他的控制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他对本地势力和外来的班底采取了平衡的政策,让他们相互争斗,为自己所用。

这一切都证明了一点,刘禅对诸葛亮是不放心的,内心深处的复杂程度类似于刘邦对韩信且怜且惧。皇帝就是孤家寡人,不能把任何一个人放在心上,只能利用,不能信任。

6

刘禅对诸葛亮,敬而远之,用而防之。帝王之术也。诸葛亮死后,刘禅秋后算帐。似乎说明一切。

7

刘禅是蜀国的最后一任皇帝,诸葛亮是蜀国的丞相,然二人之间还有一层特殊的关系,那就是刘备在永安托孤的时候,让刘禅认诸葛亮为相父,不过当时刘备的托孤的人还有一位那就是李严,


这件事情在《三国志 先主传》中有过记载: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按常理来说刘禅不应该对诸葛亮有任何的抱怨,并且自己也是认下了这个相父,那么刘禅对其的真实态度是什么样子呢?

首先来说刘禅上位后,对诸葛亮的做法

永安托孤之后,刘备病死,刘禅继位,上位之后他需要面对很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刘备对刘禅说:对待诸葛亮一定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在《三国志 诸葛亮传》中有过记载:事之入父。


刘备又对诸葛亮说:如果他的才能不够,你可以选择取代他。《三国志 诸葛亮传》中记载: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禅上位后,封诸葛亮武乡侯,赋予了诸葛亮极高的地位,从表明上来看刘禅对诸葛亮还是不错的,并且可以开府自治,刘备在位的时候,丞相是没有这个权利的,这一制度是对相权的一种提升,表明刘禅是非常相信自己的相父,


不可能夺取自己的皇位,当然诸葛亮也用自己的忠诚,来回报刘禅。

并赐封诸葛亮益州牧,刘禅这样做便是要告知天下,蜀国的实际掌权人是诸葛亮,诸葛亮的地位现在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可以替代,丞相属于中央官员,而从大层次上讲益州的行政级别是地方,因此全国的行政机构全部掌握在了诸葛亮手中,


当然这也是刘禅愿意下放这个权利的。据《三国志 后主传》记载刘禅曾对诸葛亮说过这样的话: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然诸葛亮的权利也是非常之大,不然《三国志 诸葛亮传》中也不会记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其次来说诸葛亮死后,刘禅的做法

从刘禅上位后,我们可以看出刘禅对于自己的相父是非常尊敬的,给予其极高的威望,但我相信内心中的刘禅绝对不是这么想的,从诸葛亮死后葬在定军山后,不立庙,并且规定平民不能祭祀。不过这项决定很多人反对,但不论说什么刘禅都不同意。据《三国志 后主传》中记载:后主不从。

从这一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刘禅的态度是非常强硬的,甚至可以认为此时的刘禅是憎恨诸葛亮的。

诸葛亮死后,丞相制度被废,北伐国策被废,这些是不是都可以说是刘禅认为自己真正的做了一次皇帝呢?刘禅登基时不过十七八岁,从登基开始就得听从先皇的命令,尊重诸葛亮,并且给予其极高的地位,以及权利。

诸葛亮是如何回报他的呢?选择责骂刘禅。简单拿《出师表》来说,不长的出师表,居然一直是在提先帝,他认为刘禅的才能差刘备远了,事实证明也是如此的,但是你诸葛亮能一直说吗?


显然是不可以的,莫不说刘禅任何一直正常人每日听这样的话,也是会烦的,何况当时的刘禅还是一个少年。


这便直接导致了刘禅的反感,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刘禅根本没有的掌权的机会,据《三国志 后主传》记载:亮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诸葛亮认为刘禅还是一个小孩子,根本没有掌控国家的能力,对于这种想法,我认为是错误的。

刘禅没有实践的机会,怎么才能做出重大的功绩呢?显然是不可能的,诸葛亮死后,刘禅掌控全局的时候,对吴国的建交也是做出重大贡献的,所以说刘禅是有能力的,只不过在诸葛亮的羽翼包裹下没有展现才能的机会,刘禅怎么能不恨诸葛亮呢?

综上所述:刘禅表明功夫做的非常充足,让天下人认为自己已经将全部的权利交给诸葛亮,贬低自己就是一个没有才能的人,没有相父我刘禅就是没有将蜀国继续经营下去的本事,而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自己的真正的执政生涯,蜀国面临着内忧外患,


从刘禅的选择以及做出的事情,可以看出刘禅是有能力的一个人,只不过是没有机会施展。因此我的结论是刘禅从内心中对诸葛亮是憎恨的,并非表面上的崇拜以及尊敬。

8

文:鱼包历史课(原创不易 请点右上角关注)

看完我的回答大约需要3-4分钟,希望您觉得值得,谢谢。

谢邀。这是一个没有结果的问题,因为一个人的心里的态度,是无法揣摩和记录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刘禅的一些实际作为来看出来他对诸葛亮的真实态度。

第一,深知诸葛亮是不可替代的

诸葛亮死后,刘禅拿掉了丞相这个职位,一方面是刘禅在收回权力,可是另一方面,刘禅心理非常清楚诸葛亮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可以替代,也没有人可以相比。

第二,诛杀李邈,诛杀一颗小人之心

诸葛亮死后,朝堂上下一片哀恸,李邈在这时上书了,他说诸葛亮在身边集中了强大的军队,时常怀有狼顾虎视之心。刘禅怎么做的?诛杀。刘禅不容任何人诋毁诸葛亮。

第三,厚待诸葛瞻

且不管诸葛瞻能力如何,是否使用诸葛瞻,如何使用诸葛瞻,权力在刘禅手里。即便我们看到诸葛瞻的能力不能算是突出,但是刘禅一直非常看重诸葛瞻,他的心里一直有诸葛亮的位置。

最后,刘禅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诸葛瞻,从而两家结亲,不得不说原因在于诸葛亮。

第四,最终统一立庙

在成都为诸葛亮立庙这个决定做出来并不容易,大汉四百年五次先例。给诸葛亮立庙会不会影响刘禅自己的威信?会不会影响刘禅的统治者形象?刘禅一定都考虑过,但还是决定为诸葛亮立庙。并且就立在刘备旁边。

以上刘禅的作为无疑体现一点,对于诸葛亮他是绝对尊敬的,这是不能作假的。下面我将诸葛亮和历史上两个人做对比。

第一,诸葛亮对比霍光

同样的权臣统掌大权,同样的主少国疑,同样的出将入相,可是霍光体现的是骄奢至极,对皇帝行废立之事。霍光一人得道,整个家族鸡犬升天。而诸葛亮,毫无废立之心,不拥家族,不置产业,不过几块薄田而已。

第二,诸葛亮对比张居正

同样的大权在手,同样的人事任命权唯一,同样的帝师,可是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后发现他生活极度奢侈,和那些教育自己的大道理全然不符。于是万历皇帝之前对张居正有多敬重,之后就有多愤恨。而诸葛亮呢?表里如一,忠信如一,勤俭如一。

邓艾乒临城下,刘家皇帝放弃基业投降,诸葛亮子孙则以死全满门忠烈,刘禅对于诸葛家还能要求什么?


原创码字着实不易,你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欢迎跟我一起读诗书,学历史。点个赞,就像是跟我击个掌。

9

直接做个类比就能明白刘禅对诸葛亮的真实心理了。刘禅就好比汉献帝,诸葛亮好比曹操。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你说汉献帝对曹操的真实心理是什么样的?


汉献帝也知道大汉离开曹丞相就玩不转,还是策划了董承衣带诏、伏后伏完事件想要了曹操的命,后来还被迫娶了曹操的三个女儿。傀儡皇帝的悲哀献帝懂,刘禅也懂,虽然他收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为驸马未必是被迫。


虽然诸葛亮死后刘禅捏着鼻子给了一个忠武侯的谥号,可废除丞相一职以及拒绝为诸葛建庙的请求还是表明了他的真实态度,后来勉强于诸葛死后29年在沔阳建了庙。


刘禅对诸葛亮的态度,还可从后者怎么对待前者的加以反推。诸葛亮为丞相、益州牧、首都特别行政区老大司隶校尉,开府治事,还在出师表中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意思就是全都我说了算呗,一口一个先帝,对已经21岁的刘禅训孙子一样,刘禅又不傻,你说会爽吗?

刘禅大智若愚,为维护统治面子上做的还可以,没进行清算,实乃诸葛之大幸也。


喜欢点个赞,请关注@司马砸光

10

刘禅对诸葛亮的态度是极度依赖,在诸葛亮面前就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诸葛亮对刘禅的态度也一样,苦口婆心,把刘禅看作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其中的原因有三:


一是诸葛亮的忠君思想。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贤臣贤相的典型,有浓厚的忠君思想。他认为,既然刘禅是君,自己是臣,就应该竭尽全力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是刘备的托孤之情。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是一种非常融洽的君臣关系,甚至可以用鱼和水的关系来比喻。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让刘禅以相父之礼对待诸葛亮。诸葛亮以也把刘禅像自己的儿子一样。


三是蜀汉的正统地位。在魏蜀吴三国鼎立过程中,只有蜀继承了汉的国号,以汉朝的延续者自居。口号就是统一天下,恢复大汉王朝。诸葛亮以此为终生政治理想,为刘禅打天下就是为自己的理想而战。

俗话说,爱屋及乌。诸葛亮明知道刘禅是个庸主,辅助这样的皇上很有可能是徒劳无功。但他别无选择,只能像慈父和管家一样,苦口婆心劝谏,希望刘禅能够尽快长大,实现先主刘备的遗愿。但由于他们之间微妙的君臣关系,打又打不得,说又说不得,只能暗自操劳,终于把自己累死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