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希特勒决定攻打苏联没有错,关键是时间选错了,最后还是寒冬提前,折戟莫斯科城下,如果从一开始,和张伯伦签订和约,得到捷克的苏台德地区以后,停止向波兰进攻,而是让苏联首先对波兰进攻,然后打着保护波兰主权的名义,联合波兰政府,迅速东进,借道波兰,直接向苏联进攻!看到这样的消息,英国的张伯伦,法国的贝当肯定是偷着乐(张伯伦签订协议的目的就是祸水东引让希特勒攻打苏联),而苏联根本就没有想到,希特勒会向苏联进攻(两者之间有互不侵犯条约,是一个准盟国关系),然后是兵败如山倒,希特勒直捣莫斯科,然后占领基辅,这个时候,可以号召日本夹击苏联,(日本还没有决定北上和南下,见到苏联不行,既然乐于痛打落水狗),苏联得不到美,英,法的援助,肯定是第一个亡国,希特勒,日本一下子得到二千万平方公里,也是需要几年时间的消化,然后再和英法争短长,则希特勒避免了两线作战,海军可以得到日本的帮助,而美国失去了参战的理由(日本不发动太平洋战争,不偷袭珍珠港),希特勒就可以赢得了二次大战!

最佳贡献者
2

不能单纯从纳粹德国进攻苏联这件事上来进行评价,而应该从希特勒的纳粹党发迹以及上台后领导德国进行军事扩张的全过程来评论。

在希特勒上台前,纳粹党在德国国内面临的最大对手就是德国共产党。翻阅资料即可知道,在希特勒1933年初通过贿赂德国总统兴登堡的儿子被任命为总理之前,纳粹党从来没有成为过德国议会的多数党。纳粹党在德国议会及各地区代表占比也是不及德共的。在担任总理以及不久担任元首以后,希特勒随即开始了对曾经政敌德共的打压。希特勒仇共、反苏的嘴脸此刻即已暴露了出来。在他的心底,最为仇视的对象除了犹太人就是共产党人了。尤其是对于苏联,不仅是他所仇恨的共产主义国家也是被他称为“劣等民族”的斯拉夫民族国家。但在德国疯狂扩军积蓄力量,羽翼尚未丰满之时,他还是假惺惺地与苏联和斯大林保持了表面上的友好相处。

自1938年3月吞并奥地利开始,希特勒拉开了他的法西斯战车横扫欧洲大戏的序幕。先是奥地利、而后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再是捷克斯洛伐克全境、随后全面闪击波兰、占领法国全境……在其开始军事扩张的前期,西方世界对于日益咄咄逼人的纳粹德国实际一直是采取一种妥协的“绥靖政策”。在吃掉波兰之前,英法对于其行为都是默许的。但人心不足蛇吞象,一心想要洗雪德国一战战败之耻的希特勒在不停英法劝阻和苏联一起完全吞并波兰后竟然挥兵西向绕过马奇诺防线灭亡了法国。至此,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和以英法以及后来的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可以说是完全撕破了脸。从军事战略上讲,在没有完全解决眼前敌人的情况下,无论如何是不能两面受敌的。在占领法国以后,德军虽然开展了对英国的大规模空袭,但一直未能逾越英吉利海峡对英国展开地面进攻。这时的德国当然不应该再主动出兵进攻苏联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然后,1942年6月22号的“巴巴罗萨计划”使得西欧战事未休的德国再次陷入了与苏联的鏖战。

客观地说,希特勒进攻苏联并不能说完全不对,只是他的时间节点选错了。对于苏联这头红色共产主义巨兽,西方世界一直是敌视并欲亡之而后快。如果希特勒在与西方翻脸之前即集中力量对付苏联,就可以很大程度借用西方的力量,甚至说服西方国家成为他的盟国,灭亡苏联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也不会使德国处在腹背受敌的被动境地。又或者,集中力量先消灭英国,大洋对岸奉行“孤立主义”政策的美国也会胆寒,更不可能敢于单独进攻欧洲西海岸了。这个时候的德国如果能够很好的整合全部欧洲占领区的资源进攻苏联,成功率也会大得多。以上两种策略希特勒都没有选择,他选择了一种与全世界为敌的方式。这或许就是法西斯的疯狂,也注定了法西斯德国最后的灭亡。

3

不考虑希特勒的恶魔属性,单纯从军事政治角度来看,德国攻打苏联的决定没错。不管战争胜负,这是德国所面临的“囚徒困境”的必然选择。历代德国的政治家们对于四战之地的悲催地缘政治,他们除了选择更加务实的外交政策外,彻底打破这个牢笼是一劳永逸的做法,也是德国成为世界级大国的唯一之路。


在海狮计划没有完全取得对英国的战略优势之前进攻苏联会造成两线作战,作为在一战过程当中受过此类经验教训的德国来说,这分明是一种战略赌博,但正如希特勒所说,他的一生都在赌博。

当德国人在欧洲快速扩张的时候,东方的苏联也没有闲着。自从与德国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后,苏联开始放开手脚,从北到南,建立起纵深超过200公里的缓冲前沿阵地。同时,苏联将大规模的兵团设置到前线突前的位置,在纵深领域并没有放置太多的机动预备部队。这种明明显有悖于和平状态的军事部署,也能够证明苏联在计划进行一场规模庞大的战争准备。

苏联管这种计划叫做“大雷雨计划”。对于德国和苏联来说,他们都意识到整个欧洲大陆不可能存在两个强权。不管是德国还是苏联,他们都面临着“囚徒困境”。他们被英国和美国以强势的海军封锁在欧亚大陆上,为了打破牢笼,德国和苏联必须要整合整个世界岛的实力,才能够应对这种封锁。在此之前,他们两个谁都没有办法保证对方会不会与英美媾合。如果他们中任何一个与英美谈和,对于另一方来说都是一个不可接受的结果。既然作为朋友,因为利益的原因最终选择了不信任,那么战争就将是不可避免的选择。

希特勒为了避免在与苏联作战的时候有后顾之忧,在敦克尔克撤退之后,曾经多次表达了与英国取得和平的意愿。当时的德国处于战略优势,从北海到地中海,德国占据了大西洋沿岸的几乎所有要塞和港口。在德国的海军和空军的压制下,英国没有办法与法国的海军合作作战。面对德国这个暴徒,失去了法国帮手的英国,从之前的看守变成了被德国封锁在西欧的局面。

如果英国同意德国的和平,那就意味着英国将放弃欧洲霸权。在德国取得整合欧洲所有资源之后,英国将会被欧洲边缘化。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欧洲是世界中心,失去欧洲,大英帝国也就不复存在。所以英国不管是出于任何考虑,都不会接受德国的和平条件。

德国的“海狮计划”其实是包括了,登陆英国本土的作战的。只是德国在空军失利、海军实力远不如英国的情况下,发起海上登陆作战风险太高最终选择放弃。在计划执行的前几个月,德国虽然损失惨重,但通过频繁的高强度的空战,英国的空军资源基本上已经耗尽。可是与敦刻尔克大撤退同样的吊诡的情况再次出现,希特勒在关键的时候转变了轰炸英国军事基地的做法,而通过轰炸伦敦、考文垂、曼彻斯特等英国大城市,希望摧毁英国的经济来迫使英国求和。这种做法使得英国空军得到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他们赶紧修整跑道,重新建设雷达基地,为英国持续抗战打下了基础。德国距离最终胜利,只有迟迟之遥。

当海狮计划执行了半年之后,希特勒发现损失越来越多,而战果越来越小,不得已叫停了计划。他原本打算在发起巴巴罗萨计划之后半年时间征服苏联,到那时再重新启动海狮计划。可是这场失败的军事行动并非一无所得,德国对英国频繁而惨烈的空袭行动,以及德国同期在北非战役和巴尔干半岛的军事行动,都成为了一种战略佯动,使得苏联误以为德国的战略方向仍然在北非、巴尔干和英国本土。德国趁机将大量的军事力量部署苏德边境,从而完成了达成战役突然性的准备工作。

虽然有来自国际社会的各种情报向斯大林显示德国有进攻苏联的迹象,但是斯大林丝毫不以为意,甚至是德国在进攻的前一天晚上,苏联还发出去了一整列车的小麦和铁矿石。这就是德国的战略佯动产生的功效。

当巴巴罗萨计划启动之后,丘吉尔兴奋地从办公桌上跳起来,询问财政部长,国库还有多少钱?以英国的欧洲事务处理经验来说,英国的危机已经过去了,德国和苏联的这场战争,正如当年拿破仑与俄国的战争一样,英国只需要充当资源提供者的角色就可以了。

所以,站在德国的立场上,他选择进攻苏联,是不得已为之。除了囚徒困境之外,德国的战争机器受制于资源。英国在全世界都有殖民地,印度的粮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兵源、刚果的铜矿、还有中东的石油,英国的战争资源和潜力非常强大,当年的“日不落帝国”并不是浪得虚名。英国没有完成战争准备前被德国打了一记闷棍,德国因此有了半年到一年的窗口期,来完成针对英国的长期作战计划。德国需要准备的及时铁矿石、煤、石油等资源的储备。

那么德国能够从哪些地方去获得这些战争资源呢?在当时的国际社会,苏联的乌克兰是欧洲有名的粮仓,还有顿巴斯的煤矿、高加索地区的石油,这些都是世界级的矿藏,而且已经形成了规模产量。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有苏联这么强大的资源储备,因此,希特勒要想称霸世界,与英美对抗,必须要击败苏联,哪怕苏联再怎么强大他也必须要这么做。

希特勒在执行上可以有另外一种选择。

从巴尔干半岛出兵,借道土耳其进攻英国所属的中东,切断苏伊士运河,进一步压迫英国求和。同时前锋前出到伊朗,从高加索山脉向俄国的高加索腹地攻击。由于俄国的主要军事,都部署在西线,在南线的军事部署相对薄弱。德军如果能够在南线完成战役突然性,这是一种世界级别的大范围迂回战略。

然而,执行这样的策略需要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土耳其和伊朗虽然在战争中保持中立,而且与德国的关系一直不错,但是他们能不能顺利借道德军也是在未知之数。希特勒的北非战役也不是很顺利,而且在中东地区击败英国,夺取他们的石油资源,必然会招致英国的全力反扑。同时,由于苏联在欧洲前线部署大比部队,德国分兵南下,能否在西线抗住苏联发起的大规模作战行动,也在未知之数。

德国在西线以擅长的闪击战初期获得了巨大的战果,几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然而,预想中的苏联求和信并没有如期到来,苏联的冰雪天气却提前到来了。德国在战前研究了俄罗斯100年的天气状况,认为1941年会是一份暖冬,结果却迎来了百年来最恶劣的一个冬天。德国士兵数万人被冻死,数十万人失去战斗力。德国在莫斯科城下的“台风行动”,虎头蛇尾,功亏一篑, 德国闪电战计划破产。战争陷入了希特勒一直极力想避免的消耗战和持久战。

在斯大林格勒之前,德军就已经差点崩溃,全靠着意志在撑。然而,精神原子弹不能救得了法西斯的命,希特勒以德国国运为筹码进行的豪赌,差点输掉了德国和德意志民族。

4

希特勒决定攻打苏联,历史证明是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导致纳粹德国面临东西两线作战,最终走向彻底灭亡。

但是站在美国英国为首的西方集团的角度看,希特勒集团的纳粹德国与斯大林集团的红色苏联两强火拼,对美国英国为首的西方集团绝对有利,为美国在二战以后成为世界霸主奠定了基础。

在希特勒决定攻打苏联之前,纳粹德国面临的形势其实是非常有利的,德军横扫欧洲大陆,逼迫法国投降,德国与意大利日本等轴心国不可一世,德国的主要敌人只剩下英国在孤军奋战,可以说希特勒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希特勒唯一的任务就是逼迫英国谈和或者投降。哪怕是打持久战,德国意大利占据欧洲大陆,面对困守英伦三岛的英国也是占据绝对优势的,无论如何希特勒的首要任务是解决英国问题,无论是逼迫英国议和还是投降。

而希特勒绝对不应该在没有解除英国威胁的情况下,就攻打苏联为自己树立新的敌人,把自己陷入东线两线作战的困境。

当时世界大局其实也是三国演义。美国英国为首的西方集团相当于曹魏,德国意大利日本的轴心国相当于蜀汉,苏联相当于孙吴。

因此希特勒在没有解决英国问题的情况下攻打苏联,如同刘备的蜀汉大举进攻孙吴的夷陵之战一样,让实力最强的美国坐收渔人之利,是明显的战略失误。

如果希特勒没有攻打苏联,可以说美国绝对不敢公开加入英国一方参战,即使参战没有苏联的帮助,美国英国也很难彻底打败德国意大利日本的轴心国。

退一步来说,即使美国加入英国一方与德国日本意大利的轴心国作战,已经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德国甚至可以联合苏联共同对抗美国,至少是势均力敌的局面。

因此希特勒最好的战略就是在美国参战之前逼迫英国投降,绝对不应该在解决英国问题之前挑起对苏联的战争。

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希特勒对苏联的闪电战成功,攻占莫斯科打垮苏联,但德国也会付出伤亡惨重的代价,何况是苏联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而且气候非常寒冷,德军想完全控制庞大的苏联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苏联永远不会屈服,德国无法彻底解除东线的战争。

因此希特勒的最好战略不是消灭苏联而是联合苏联共同对抗美国,在全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5

【asiavikin独立视角】

当然错了。不仅错了,还错得离谱。

因为原来不攻打苏联,从战略上讲,希特勒对付英国还只是一对一,而攻打苏联就让这个形势陡变为一对二。所以斯大林曾经百思不得其解:希特勒为什么要放弃如此有利的战略局面而寻求两面受敌?入侵苏联之前希特勒的处境几乎可以说是极为有利的。整个西欧大陆都是他的,他有大量的时间去消化被征服的法、比、荷、卢、挪威、丹麦等国。而且苏联至少在形式上是德国的盟友,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和一次大战后的干涉史,英美并不好拉拢社会主义的苏联。苏联就算养精蓄锐也不可能在五年之内对德国构成真正威胁,毕竟没有打仗,犯不着疯狂地涨军费。

而由于英国本土已经接近于被封锁,仅能维持本岛的空中优势,谈论反攻欧洲大陆则是痴人说梦。因此,希特勒德国有时间扩充其海军特别是潜艇部队以加强对英伦三岛的封锁。当然这种封锁是不可能完全掐断英美之间的联系。但总归比现实中的大西洋战役会更加持久。而控制了欧洲大陆的德国的战争潜力远比英国强大。时间长了,喷气式战斗机、导弹、雷达等装备逐渐成熟,对英吉利海峡的突破也未必没有影响。

另外,英国在地中海的优势几乎被隆美尔给搅黄了,而沙漠之狐一直受限于补给问题而难以大展拳脚。如果非洲军团在1941年之前就能有1943年在北非覆灭时的规模,英国人只怕早被撵出埃及了。那样的话,西班牙的弗朗哥没准也敢动动直布罗陀的脑筋了。英国只怕要更麻烦。地中海如果被德国控制了,意大利方向起码安全点,不至于出西西里的问题。

总之,攻打苏联是一招关键性的臭棋,走了之后就满盘皆输。当然,希特勒是看不到这一点的,他觉得打败苏联比跨过英吉利海峡更靠谱。毕竟苏联之前和芬兰那仗打得灰头土脸,极为丢人。所以他觉得自己有足够把握搞垮苏联再回过头去收拾英国。所以,希特勒是有战略头脑的赌徒但不是大师,最终赌徒赔了个干净,而大师们却在支配整个世界。

6

败了就是错误了。要先打下英国,再打苏联,因为英国是美国的依靠,他们两个国家背靠背,互相帮助是绝对的统一战线。如果把英国打败了,休整,恢复准备充分了再打苏联,可以减少美国出兵的风险。

7


毫无疑问,希特勒高估了德国、德军还有自己的能力和运气。低估了苏联的抵抗意志、凝聚力和战争潜力。

德国可以横扫西欧,那是因为西欧的国家都比较小。而且在德国的强大军事压力和捷报频传下,都吓破了胆,为了自保而各自为政,让德军有了各个击破的机会。所以除了法国和英国,在西欧德国原本就没有真正的对手,德军绕开法国倚仗的钢铁长城马其诺防线后,对法国发动的闪电战,让法国心理防线崩溃而举国投降,更加坚定、扩大了希特勒征服世界的野心和信心。

但是,苏联不是法国,更不是西欧小国。他是一个幅员辽阔,几乎可以比整个西欧还大的、具有高度组织力的布尔什维克执政的超级大国。而且斯大林已经完成了内部政治清洗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沙俄帝国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了中央集权和夯实了重工业基础,可以源源不断的提供人类资源和制造军事武器。

德国虽然整合了西欧,看上去比苏联经济、工业实力强大,但是毕竟西欧的人心是离散的,并不像苏联是一个垂直领导的真正整体。

最后的结果不言自明,德军势如破竹的闪电战,确实一时得手,但是随着纵深的不断加大、战线的不断拉长,苏军力量的不断集中于莫斯科,在斯大林格勒有效的抵御住了德军的肆虐之后,德国的所向披靡的闪电战全面破产了。

一旦用起来得心应手、无往不利已经成为德军倚仗的标准战法的闪电战被遏制,德国的将军们就有些不知所措了。希特勒也无法在狼穴中气定神闲,开始乱下指令,直接干预前线,撤换一线将领,这更加加速了德军的失败。

其实集团性的战争比规模、装备是一个指标,最重要的还是军心士气。一旦战无不胜的德军折戟沉沙于莫斯科城下,失败主义情绪开始像瘟疫一样蔓延,德军距离惨败已经不远了。

而苏联却因为自德军开战以来第一次遇到挫败而信心斗长,军心士气大振,加上主场优势,与德军正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这就更加助长了德军的失败形势。失去战争主动权、被苏联灭国已经是难以逃避的宿命。

其实德国的机会是既然拿下了西欧,就停止战争的脚步,好好整合,与苏联比凝聚力、组织力,利用西欧雄厚的工业基础建立强大帝国。与苏联、美国在时间上赛跑,只要时间一长,整合好了西欧的人心,加上得天独厚的经济、工业基础,那世界必将是西欧世纪。

8

历史证明,错了!没有什么说法——失败到国家都亡了的策略是对的。

9

国力无力支撑而采取的飞蛾扑火法。

10

希特勒决定攻打苏联并没有错误。

随着希特勒横扫欧洲大陆,东线战场上很少再发生陆地上的战争,可是英国的皇家海军实力远比德国海军强大,他们封锁了大陆,不允许战争物资进出,德国成为了困兽。

第一,众所周知,德军的强大在于出乎意料的闪电战,闪电战依靠的是庞大的坦克部队与空军力量,而坦克和飞机又依靠什么呢?依靠油料和钢铁等资源,一个欧洲大陆显然不满足军队需求,如果没有一个可靠的资源补给,德军将面临着灭顶之灾。

第二,英国皇家海军已将海面封锁,无法向外购置资源,而南方的非洲又是大片的英法殖民地,那是同为轴心国之一的意大利扩张的目标,出于同为轴心国的关系没办法下手,唯一的战争目标就是前苏联。

第三,前苏联在西方拥有大片的油田和产粮地,战略资源极为丰富,而在不久之前,前苏联发生了著名的大清洗运动,斯大林“洗”掉了大量优秀的军队指挥官,这使得苏联军队的实力大幅下降,我们可以在以后的苏联卫国战争初期发现苏军的战斗力的确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出于种种原因考虑,希特勒终于决定进攻苏联,进攻的重点目标恰恰就是苏联的油田和粮仓,恶魔的眼睛逐渐转向了东方。

大家如有其他见解,请于下方评论交流。可加我关注,了解更多奇趣新闻,记得点赞哟!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