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由四阿哥胤禛牵头办理的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最终其实是真的办砸了。

四阿哥胤禛不仅是没能追回多少国库的亏空,反而挑起了皇子之间,以及朝廷文武大臣之间的矛盾,甚至是逼死了康熙的莫逆之交的老臣魏东亭。

更严重的是,这个差事办下来,四阿哥胤禛就真的成了一个“刻薄寡恩”的冷面王,一个彻头彻尾的“孤臣”。同时康熙对四阿哥胤禛的看法也开始颇有微词,那一句“你这个人一向以精明自诩”,透着康熙对四阿哥胤禛的蔑视和不满。

康熙的不满,只是告诉胤禛,这一次你的精明用错地方了。对于四阿哥胤禛铁面无私,办事尽心尽力毫不顾忌自己的得失,一心为自己分忧解难,康熙还是非常满意的。

其实,四阿哥胤禛所追求的应该就是这样一个效果,不惜把自己也搭进去,让康熙看看在追比国库欠款这个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安危的大是大非面前,所有的人都是如何表现和表演的,最重要的是太子的表演。

当然,四阿哥胤禛在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上,肯定是用力过猛,并且发力点和目的都不是奔着“收回国库欠款”的目标去的。胤禛的这个心思,康熙是看清楚了。

早在四阿哥胤禛在康熙面前主动请缨“追比国库欠款”并表态“大不了当一个孤臣”的时候,大概康熙就很清楚,胤禛是奔着“捅马蜂窝”去的,所以,他没有同意胤禛提出的让十三阿哥胤祥帮自己办理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的请求,反而提醒胤禛“听说你带回来了一个'孤臣'?”——他说的那个孤臣就是田文镜。

康熙的意思很清楚,你想干什么我很明白,但不能拿十三阿哥胤祥当枪使,当垫背。你带回来的那个田文镜可以。其实,无论是康熙还是胤禛都知道,国库的钱款要想追回来实在是太难,但是不追,就会越来越严重,国库永远亏空,最关键的是由此造成的“吏治腐败”和不把江山社稷当回事的风气是康熙更担心的。

同样,四阿哥胤禛也很清楚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绝对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办好的可能性很小,得罪朝廷上下大批官员乃至皇亲国戚几乎就是必然。但他的师爷邬思道告诉他:正因为如此,这个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会给自己树立众多敌人的差事,才是需要胤禛拿出勇气来承担。

因为和得罪所谓朝廷群臣比较起来,得到康熙的认可,甚至是信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向康熙表忠心的机会——苟利社稷,虽千万人吾往矣。而康熙看上的正是这一点。

所以,四阿哥胤禛在追比国库欠款的这件事上所采取的就是“坚决不妥协,不让步,不留情”的极端手段,这个手段的急先锋就是那个胤禛从扬州带回来的“孤臣”田文镜。

田文镜的性格就是一根筋,不仅如此,这位非进士出身的官员,尽管是尽心尽力,清正廉洁,嫉恶如仇,但是依然得不到哪怕是“清流们”的认可,所以,田文镜对于“清流集团”没有任何好感,借着催还国库欠款用尽挖苦刻薄和诛心的语言和态度极尽羞辱为了“合群”只欠一两银子的老状元就不奇怪了。

田文镜非常清楚他的主子胤禛在追比国库欠款差事当中给他巨大的权力的用意,所以,几乎所有的“得罪人”的事,所有“背骂名”的事, 所有“当恶人”的事基本上都有他一人来做,他的这种做法甚至是引起了十三阿哥胤祥对他四哥的不满。

但是,胤禛没有料到的是两件事,正因为这两件事的发生,才导致胤禛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最终不了了之,相当于追讨失败,尽管这在胤禛的意料之中,但是田文镜的被撤差并撵出京城,以及康熙的那句“你一向以精明自诩”的评语,让胤禛也感到沮丧。

第一件事,就是康熙的发小,老臣魏东亭因为欠国库巨款无法清还而四阿哥胤禛限期还款(不还就抄家)毫不留情的强硬态度,把魏东亭逼到了绝境,他不愿意给康熙添麻烦,更不愿意让康熙丢脸,所以选择了自杀,打算“一死百了”。

对于魏东亭之死,康熙很心痛,他非常清楚魏东亭所欠国库银两的重要原因是自己几次江南之行魏东亭因为接驾花费过大。他觉得这个四阿哥胤禛在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上太过操切,太过铁面无私(没有人情味),并且发力点(拿魏东亭开刀)是有问题的。

第二件事是康熙因为魏东亭之死以及朝中的老臣们为此产生的针对四阿哥胤禛的追比国库欠款的“严酷无情”产生的严重不满,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一方面通过动用自己的“私房钱”替那些老臣们还款,另一方面想通过太子胤礽告诉胤禛,不要过于操切,要稳当些,避免矛盾激化。

但是,太子胤礽却借着康熙让他过问一下这个事情的机会,当了一次老好人:他一方面阻止了康熙替老臣们还款,另一方面宣布可以暂缓还款(以两年为限),其实这就相当于“釜底抽薪”,无论是康熙下决心借着这个国库欠款“整顿吏治”,还是四阿哥胤禛想“六亲不认”的逼所有人表演,都在这“两年为限”的面前“灰飞烟灭”,所以,康熙也只能感叹“两年,还能说什么呢?”。

尽管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不了了之,但是康熙却必须要做两件事 。

第一是通过罢黜田文镜并贬到陕西当个小知县来平息胤禛因为“六亲不认”导致朝廷上下的文武大臣的不满情绪。这似乎是在当初就已经想好了的事情。

第二就是康熙必须要给胤禛一个教训,他对胤禛选择魏东亭作为发力点并由此逼死魏东亭这件事是非常的不满意,他从胤禛的这个举动上看出了胤禛不惜绑架自己也要捅马蜂窝的心思,而康熙并不是很赞同胤禛的做法。

所以,康熙在处置了田文镜之后,立刻就当堂点出几个个欠款不还的大臣并很清楚的指出其欠款不还的恶意,以及拿国库银两谋取私利的恶行,并当场拿下。

康熙此举告诉胤禛,我知道的你会不知道?你为什么要拿魏东亭开刀,自己好好想清楚。

康熙告诉四阿哥胤禛: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这一次却该查的没查,不该查却往死里查,弄得不该死的死了,该办的没有办。

胤禛十分惶恐,但是,康熙并没有继续深究,只是点到为止,看见胤禛有了惶恐的态度,也就“雷声大雨点小”的对胤禛“罚俸一年”——这就相当于“不赏不罚”。

其实康熙还是奖赏了胤禛的,但这个奖赏是通过提拔重用年羹尧来体现的。

通过对田文镜的罢贬来对胤禛进行“警示”——办事不要过于操切,心态不要过于阴暗。

通过对年羹尧的升迁来对胤禛进行“肯定”——赞赏敢于做“孤臣”的决心和胆量,欣赏“为君分忧”的态度和行为。

康熙的水平真的很高。

最佳贡献者
2

胤禛在江南筹赈,勇于担当,办事果断,能力突出,解决了朝廷燃眉之急,深得康熙的认可。


可是这次追比户部欠款问题上,胤禛还是轻敌冒进了。
这次胤禛同样启用了田文镜,田文镜在江南处理贪腐,能力突出;筹集赈灾物资,立竿见影。而在追比国库欠款的问题上,田文镜当街顶撞皇子;为了一两欠银羞辱老状元;甚至逼死魏东亭,等等。让胤禟以及桑配,邓元方,图伦绅等人当做把柄,进行疯狂攻击,致使追比国库欠款之事流产,还要让康熙亲自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这单单是因为田文镜处事操切导致的吗?不然,康熙其实对国库为什么有如此亏空心知肚明。但是这里面有太多无法自辩的成分在里面。

而邬思道替胤禛分析的三种人,胤禛就算一开始不明白,听完分析后应该也是非常明确的。但是胤禛这次处理还是有意无意没有触及两股势力的根本,一股势力就是太子胤礽,另一股就是八王集团。


避开胤礽,一来胤礽的确通过买卖实缺把亏欠的银子给补齐了;二来如果直接将矛头指向胤礽的更多同党,这就面临自己和胤礽的直接撕破脸,而此刻胤禛还是表面上的胤礽一党。


没有触及胤禩集团的根本,
其实胤禩下面的党羽的情况更加庞大与复杂。而胤禩在表面上又能撇得干干净净。也就是说,这些人更是滑得像泥鳅,无处下手。

而事实上这两股势力,是康熙希望胤禛去动一动的。但是胤禛却拿魏东亭这样的老家伙们开刀。


一开始康熙的确为了支持胤禛追比欠款,在魏东亭欠款的事情上,没有出门调停,反而示意魏东亭赶紧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不要留人以柄。然而康熙也没料到的是魏东亭是真没钱,而且魏东亭为了家人,为了不使康熙为难,竟然没有来求康熙,自杀了。

这事情让康熙十分内疚,因为一帮老兄弟看到魏东亭如此下场,兔死狐悲,一起来找康熙。所以康熙拿了内帑银子替这帮老家伙们还了欠款。

这一场追比户部欠款最终变成了康熙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情。


而当桑配,邓元方,图伦绅等人当庭和十阿哥一唱一和来攻击田文镜的时候。康熙清楚地指出了,桑配借了户部十万两银子到民间放高利贷,每月坐收五千两;邓元方、图伦绅二人挪借国库的钱,又利用漕运的船做买卖,每次进项都在万两以上。

这些人才是应该去查处,追比欠款的,而胤禛却没有追查,却盯着魏东亭这些人不放。

所以康熙才道:“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这一次呢?该查的,该追的都查了吗?有些可以缓一缓,你却不能量情度势,弄的不该死的死了,该办的,没有去办。”

这句话充分体现出康熙对胤禛的不满。同时康熙也意识到,”敌人”过于狡猾,追比国库欠款不是朝夕之功,这是一个长远的事情。


所以烂摊子要收拾好,必要地打压一下胤禩集团,十阿哥关进宗人府,圈禁半年;桑配,邓元方,图伦绅等三人拔名夺顶,交都察院和刑部严加审讯!(意思是不要以为我年纪大了,什么都不知道。)革去田文镜户部核查处的差事,到陕西做个知县,限三日离京(一来变相保护起来,二来继续历练);胤禛罚俸一年,权作交待。

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胤禩又开始自作聪明了,不但要去替胤禛求情,请康熙宽恕;还开始挖胤禛墙角,保举年羹尧做四川提督。不过这是后话了。斗争在进一步深入。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3

那是康熙看破了胤禛的小算盘。

我只解析权谋,不站立场。

对于清缴国库欠银这件差事,胤禛开始是很犹豫的,不愿意接手。但邬先生却极力建议胤禛接下这个差事。

邬先生真实的目的就是把胤禛推到夺嫡之路上。因为接手了这个差事,就肯定要把大多数的朝臣和许多兄弟们都得罪光了。



在朝中有八爷党的势力,有太子党的势力,还有老三胤祉和老大胤禵的势力,统统都必须要得罪了。胤禛再想在朝中立足,就没有办法结党了,只能靠自己,重新构建自己的势力,要想不参与夺嫡,肯定是不行了。人都得罪光了,你还能做臣子在朝廷立足吗?任何一个别的兄弟登上皇位,都会拿你开刀,以安群臣。

胤禛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邬先生建议他接差,他仍然是犹豫的,他还没有确认前景如何,也不愿意过早暴露夺嫡的心思,所以就打了哈哈,遮掩了过去。

但当康熙召见的时候,胤禛醒悟过来了,因为通过清缴欠款,他就能够摸清诸位皇子在朝中的实力,利用他们之间的争斗,激化矛盾,打破平衡,他是完全可以找到破局点的。现有的格局被打破了,他夺嫡的机会自然就来了。

来看看胤禛在清缴欠款的过程中所用的手段,确实是非常的高明。



一、对付群臣

清欠工作一开始,田文镜就拿只欠一两银子的老状元大开杀戒,剖心掏肺,骂了个狗血淋头。

这个意思很明白,告诉群臣们,我根本就不怕得罪你们,这次,我就专门要得罪你们的。

第二步,拿老大胤禵的属下立威,不但不顾情面要得罪你们,还是软的硬的都不吃,文的武的都不怕。

这就为清缴欠款的工作定下一个基调,不讲半点情面,不徇半分私情。

注意了,真的是不徇私情?

不是,这是故意露出一个破绽,让人来咬,咬谁?

咬太子胤礽。



二、对付太子胤礽

太子胤礽也很希望老四胤禛能接手这个差事,因为他借了户部四十万两银子还不上。太子胤礽的欠账都挂在刑部黄体仁和肖国兴的头上,而他认为,胤禛是他的人,听他的话,可以暂缓清欠。

太子胤礽就把胤禛叫到一边,给了他一份名单,让胤禛暂免清缴刑部几个官员的欠款。

胤禛马上就明白了。他表面上答应,却悄悄把这个太子欠款的消息泄露给了八爷党。

八爷党为了攀咬太子,就利用了这个信息,一货两卖。

八爷党第一步,先把这个消息通过门人传递给了皇长子胤禵的门人。

胤禵的门人立即向老大胤禵汇报了这个信息,胤禵开始大喜,因为他与太子胤礽是死对头,这下他抓住了胤礽的把柄。但胤禵也很精明,他迅速反应过来,追问消息的来源,得知是老八传递过来的,他省悟过来了“好你个老八,明知我与太子不和,你是想让我与太子相互相绞杀,你坐收渔翁之利!”

但他能不能置之不理呢?不能。

老八更狡猾,因为这个消息是通过老大的门人传递过来的。现在的形势就成了这样:老大的门人都知道了这个信息,大家都看到了老大胤禵手中握着一付同花顺的大牌,如果胤禵敢弃牌不打,他的门人们就会马上对他丧失信心,再也不会扶持这种窝囊废。

所以老大胤禵这付牌不打也得打,不打就伤了自己。

但老大胤禵不能轻易让老八利用啊,老八扔过来这付明牌,他要暗打。

怎么暗打?即然太子胤礽让老四暂免清欠,说明他确实还不起钱,还不起钱太子就必须去找钱,盯紧了他找钱的动作,就能抓住漏洞。

后来,他果然抓住了太子胤礽卖官鬻爵的要害。

八爷党第二步,把这个消息又透露给了还不清欠款的魏东亭,让魏老爷子去闹事。

胤禛透露太子欠款的消息一箭双雕了。

消息即然走露,那么太子欠款就必须要还,老四胤禛理所当然地催他还钱。而消息怎么走露的?两处走向都指向了老八胤禩,两党的矛盾就被激化了。

本来老八想让老大与太子鹬蚌相争,结果这么一来,成了三虎互斗,让胤禛就趁火打劫了。

太子不得不想办法还款,他还了,老大胤禔也就不能不还,老三胤祉也还了,就剩下八爷党中的老十胤俄了。



三、对付老八胤禩

老十胤俄还不起钱,老八和老九当然明白,但他们故意不帮老十还清。为什么?

因为老八和老九很容易还清,如果老十再还清了,那就等于当众宣布八爷党的态度:八爷党支持还款。

八爷党是很有势力的,领头的都还清了,下面的人还不跟着还清吗?

本来八爷胤禩不接手这个差事,就是为了自己不得罪人,让老四胤禛去得罪人,清款难度越大,老四的清欠的手段就越狠,得罪的人就越多,得罪的程度就越深。

如果八爷党还清了,其他人就松了手,老四轻松完成任务,还白捡个亲王当,老八还白白当了回臂助。

这当然不行。

所以不能帮老十还清,让他去闹事。

老十胤俄当然心里清楚老九的计划,知道自己当了炮灰,他也不傻,他也要想办法摆脱困境。

老十胤俄先修戏台搞工程,想利用工程项目的水份抵赖,但被老四发现,停了他的工。

老十又联结百官抵抗,但老四胤禛下决心要得罪人,不怕百官联合闹事,这个办法也泡汤了。

老十胤俄干脆摆开货摊卖家当。还殴打田文镜,把老九老十也拖下浑水。因为这样一来,康熙必然知道内情,老八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

胤禛与田文镜定下个苦肉计,故意激怒了了老十胤俄。老十破罐子破摔,殴打田文镜,犯下大罪。

这下子胤禛就又拿住了老八胤禩的把柄。如果他不替他老十还债,老四胤禛就以殴打朝廷命官为理由,上报康熙,必然要追究老十的罪责,而老八将颜面尽失,康熙会立刻瞧破老八的真实企图,情况就严重了。

但是侠肝义胆的老十三胤祥赶到,他看出了胤禛的计策,却不忍心看着田文镜受苦,就阻止了事态的发展。他把田文镜抬回府中,还很生气地责备了胤禛。

但田文镜的一句话“四爷是不想把你也牵连进来”,这句话就暴露了老四胤禛的苦肉计,而在十三爷府中伺候的下人乔姐是老八胤禩的眼线,发觉情况不对,就把消息透露给了老八。这下老八明白了,原来这是胤禛的苦肉计,就下定决心不给老十胤俄还款。

但是,四爷胤禛会不明白十三爷府中布满了眼线,这样的消息会走漏?

胤禛明白得很,他的这个苦肉计就是故意走漏的。

这个计策走漏了,八爷党就认为已经识破了四爷的苦肉计,就更加坚定了不还款的决心。而老四胤禛就是希望他们不要替老十还款。因为老十不还款,这个问题必须反映到康熙那里去。

康熙当然很清楚这是一条苦肉计,而康熙则会更清楚老八不给老十还款的真实目的。那么胤禛就能不费唇舌地把老八的真面目展示给康熙看。

这招数绝不绝?



再来说说康熙的真实目的。

康熙目的仅仅是为了银子吗? 当然不是的。

康熙四十六年,长江汛情,灾鸿遍野,国库空虚,救灾无钱可使。胤禛靠着各种手段总算勉强抵挡过去。 但这种情况能持续下去吗?

当时户部连五十万两救灾银子都拿不出来,万一边境发生战事,后果不堪设想。 康熙悬下重赏,追回库银,加封“亲王”,如此重的赏额,也没人愿意干。

为什么没人干,因为所有的皇亲国戚,朝廷官员都欠款! 这差使不要说能不能办成,就算办成了,所有的人也就都得罪光了。 人都得罪完了,亲王的帽子还有什么意义呢?

国库缺钱,众人欠款不还,这件事情的本质是什么?是官僚与皇权争利!

这种政治结构必须要改变。但康熙在自己手中能改变吗?

老爷子有私心啊。一、年岁不饶人。二、珍惜自己的名声。三、自己手中不想有大的乱局。

那么,我们明白了,实质上,清缴欠款是皇权与官僚群体的一次较量,是各阶层利益重新分配的试探性调整,是政治体制变动的一次尝试,也是对未来的改革所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与阻碍的一次摸排和预估,同时,也为了将来的改革总结经验,寻找办法,积蓄人才和力量!

清缴户部欠款难度巨大,牵连的人员多,地位高,范围广,数额大,头绪乱,关系复杂,原因众多,局面混乱。 能从这趟混水里走出来,需要有得罪人的勇气,需要有坚强的意志,需要有超人的智慧和雷厉风行的手段。

也就是说,承担这次清欠任务的人,将成为未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领导者、组织者和践行者。

这样的人必须成为孤臣,而孤臣,再进一步可就是寡人了。

而未来想改变这种艰难政治格局的人,必须掌握一种力量――皇权。

大家清楚了,康熙在内心中根本就没有认为这件事情在短期内能够顺利办成,但只要用心去办,目的就达到了。 而接受这个差事的人,将成为考察和培养的目标。

所以,当四爷胤禛犹豫不定之际,邬先生力劝他接下这个差事。 为父分忧,为兄解难,为国担责。这正是康熙最看重的。

这个差事看起来糟糕,得罪了很多人,但有一个好处――符合康熙的心愿。 这才是重点。

即然清欠没有成功,康熙也不在意这件事情能否真的办成,那他对胤禛说“你一向自诩精明”又是什么意思呢?

在剧中,康熙把几个官员问罪,非常清楚地当众说出这些官员欠款的用途,收入和各种不法行径。一条条,一笔笔,确凿而清晰。

这是在告诉胤禛,你那些所谓的精明算计,我都清楚得很!

胤禛当时就懵了。赶紧请罪,不要这个亲王了,自请贬职罚俸。



但康熙并不在意这些。他把田文镜贬到远方,是告诉胤禛:玩心眼可以,玩小聪明也没有问题,但这些谋划,你可别和下臣去联结,这些人只能利用。你要懂得自己的贵重。

4

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诸位皇子第一次出场就赶上了江南赈灾,这次赈灾可以说老四胤禛出尽了风头。随后胤禛又接下了追缴户部欠款一事,结果以失败告终。

那么老四胤禛为什么会失败?康熙帝又为何说他“一向以精明自诩”?

一、

在江南赈灾一事上,老四胤禛亲力亲为,利用聪明才智化解一道道难题,最终圆满的完成任务,深得康熙帝的认可!

可是到了追缴户部欠款一事上,老四胤禛却遇到了太多难题,最终任务夭折。那么老四胤禛为什么在这件事情上失败了呢?他到底败在了哪里?

老四胤禛败在了四个方面:

首先,在启用的人员上面出现了问题。

江南赈灾,老四胤禛主要任用人员是田文镜,这个人刚正不阿,同时也不近人情,面对灾情的时候,对官员顶撞尚有效,可是在追缴欠款上面仍然使用这一套的话,就不适用了。

其实很好理解,百万灾民其实就是百万义民,如果赈灾不力,最终这场黄河决堤可能决的就是紫禁城的堤了,在这种大是大非上面,是没有官员敢阻拦的,所以,启用办事铁面无私的田文镜十分有效。

可是在追缴欠款方面,则就不同了,他们确实是借了户部的银子,但也是按照正常的手续办理的借款。需要根据还款能力的不同来区分对待,可是田文镜却没有这样做!

他当街顶撞皇子,这已经是大忌;后面又因为一两银子而侮辱老状元;再后来没有合理处理好魏东亭的问题,导致功臣魏东亭自杀身亡,这对康熙帝来说实在是有点过了!

二、

老四胤禛犯的第二个错误就是不能一碗水端平:

其实在他接下这个活的时候,邬思道就已经帮他分析过了,欠款的一共分三类人:

第一类人:这一类人其实并不占大头,甚至可以说是清官,因为平时的俸禄不够花的,在京城当官又应酬多,没办法,所以必须借款生活,但是数额比较少,不属于重点追缴的对象,且占比较少。

第二类人:这一类人也不占大头,数量比较少,大部分是因为把钱花在了朝廷或者康熙帝身上,对国家有功,大部分有偿还能力,但也不乏魏东亭一类还不上的。

第三类人:这类人最可恶,是贪得无厌型的,看见别人借了,自己也要借,数额也不少,这才是四阿哥要追剿的重点。

显而易见,康熙帝也能分析的出来,他真正想让老四胤禛查的其实是第三类人!

有人说,不对啊,杨角风你前面说他一碗水没有端平,后面又说他没有按照康熙帝的意思办第三类人,这不是矛盾吗?

不矛盾!

其实,老四胤禛表面上是一视同仁,同时出击追缴欠款,但其实他走偏了。其中欠款中最主要的是两个势力集团,一个是太子胤礽一伙,一个是老八胤禩一伙。

康熙帝希望老四胤禛搅合的是这两伙人,可是老四胤禛名义上是太子胤礽的人,所以对这一派并没有过于追究。而老八胤禩一伙又比较狡猾,一时抓不到什么切实有效的办法,结果只能拿魏东亭一类不该死死追究的人下手,所谓一碗水没有端平。

三、

老四胤禛犯的第三个错误就是没能正确理解康熙帝的“孤臣”意思:

在追缴户部欠款之前,老四胤禛曾经跟康熙帝有过一次谈话,谈话的主题思想就是康熙帝希望老四胤禛能做一名孤臣。

老四胤禛理解的孤臣就是孤家寡人,要的是特立独行,只要抓住了理,就不顾任何情面,有点类似于得理不饶人的意味。

正因为他得到了康熙帝的孤臣嘱咐,才觉得理在自己这边,谁让你们欠款的呢?

逼的老十变卖家产,逼的太子买卖官员实缺,逼的魏东亭自杀……

如果魏东亭不自杀,这件事还不至于落得失败的地步,而魏东亭最后一次努力就是找到了跟老四胤禛关系最好的老十三胤祥。

胤祥听说了事情经过,马上去找老四胤禛,可惜,老四胤禛太想做孤臣了,连对他最好的老十三胤祥都不见,失去了这次机会。

而康熙帝因为跟老四胤禛提了孤臣一事,一开始只能无条件的支持他追缴欠款,甚至示意魏东亭配合一下,赶紧还钱。岂不知魏东亭是真没钱,如果康熙帝知道他真没钱,绝对会叫停老四紧抓魏东亭不放的。

最后跟魏东亭同样情况的老人们都来找康熙帝了,哭哭啼啼的,康熙帝实在无奈,拿了内帑银子替他们还了欠款!

所以孤臣的名号让老四胤禛把能得罪的人全部得罪了,真的快成为孤臣了。

四、

老四胤禛第四个错误就是情报工作做的实在不咋地:

如果他的情报工作做的相当到位,那么就不会不知道哪些人可以好好追,哪些人可以缓一缓,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该抓的没抓,该缓的没缓。

其实这些问题康熙帝清楚的很,他一直在背后观察老四胤禛的表现,虽然他在判断魏东亭的问题上出现了差错,或许也是魏东亭不想麻烦康熙帝,故意报喜不报忧吧!

但在其他人员上面,康熙帝的情报就比老四胤禛详细的多!

比如后来桑配,图伦绅、邓元方和十阿哥等人当众一唱一和的来攻击田文镜的时候。康熙帝就当场揭穿了他们,桑配一共借了十万两银子,结果是拿去放贷了,每月光利息就进账五千两。邓元方、图伦绅二人就更过分了,拿着国库的钱,却在经营漕运的生意,每次收入都在万两以上。

而这些情报本该由老四胤禛提供给康熙帝才对,由此可见老四胤禛的情报工作实在做的不咋地。

难怪最后康熙帝对老四胤禛说:

“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这一次呢?该查的,该追的都查了吗?有些可以缓一缓,你却不能量情度势,弄的不该死的死了,该办的,没有去办。”

这句话既是批评老四胤禛,也是给他提个醒,要做孤臣可不是真的让你做一个孤独的人,敌人还是非常狡猾的,情报工作要做到位,不要被人家牵着鼻子走,这次我能帮你收拾烂摊子,以后呢?

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康熙帝为了培养老四胤禛,不惜牺牲掉大臣的命啊,这个代价何其大也,这种魄力又这么势不可挡!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5

《雍正王朝》第6期

刘和平写的《雍正王朝》中,康熙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你向来以精明自许,可这一次呢,该追的,该查的,你都追了查了吗?而有些可以缓一缓的,你却不会量情度势,弄得不该死的死了,而该办的却漏了网!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原话是这样的:

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这一次呢,该查的,该追的,都查了吗?有些可以缓一缓的,你却不会量情度势,弄得不该死的死了,该办的没有去办。

不是很懂刘和平的《雍正王朝》已经是根据二月河的《雍正皇帝》改编的,为什么电视剧又要对刘和平的剧本再改,不过只是稍微改动,意思大体不变,自许自诩都没毛病,请朋友们不要再挑我的错别字了。

康熙这么说是怎么回事呢?胤禛刚刚从江南筹款赈灾回来,就接了追缴国库欠款的差事,康熙为此还专门和胤禛谈话,很欣赏胤禛甘为孤臣的意愿,但是又不愿意让十三爷胤祥和胤禛一起办差,康熙的这个态度反映两个问题:

第一,胤禛甘为孤臣,不怕得罪人,这一点是康熙欣赏的,也默认此事非得用雷霆手段方能解决;

第二,这件事情很难办,因此不让胤祥参与,因为胤祥重情义,关键时刻下不了手,肯定不能办好这件事。

后来胤禛果然遇到层层阻挠,但还是很强硬地执行追缴欠款的差事。魏东亭是个清官,康熙两次南巡住在他家花费了不少银子,魏东亭的儿子又是个败家子,于是借了国库35万两银子。魏东亭不堪重负,自尽身亡。

很多官员一时之间无法还清欠款,于是聚众到康熙那里去闹,康熙不得不拿出自己的体己银子帮一部分大臣还款。这还不是最主要的,九爷十爷等皇室贵胄竟然当街叫卖,实在是有损形象,康熙气得不行。

国库欠款只追缴到三成,太子强行出面,说欠款分两年还清,第一年还一半,第二年再还一半,胤禛气得直跺脚,追缴国库欠款的事情就此不了了之。

第二天康熙叫了大起,主要说清还国库欠款的事情。康熙对胤禛这次办差的表现是不满意的,但是对太子更不满意,上来就说:

昨天,太子在户部宣布所有欠款的官员以两年为期清还欠款,朕还能说什么话呢?

言外之意就是,欠款还未追回,太子擅自终止清还欠款,收买了一大批人心,我心里很不爽,但是话已经说出口,就先这样吧。

接着因十爷当街卖家当有失朝廷体面,当街鞭打朝廷命官,借国库的钱盖戏楼修园子等事将十阿哥圈禁半年;因田文镜做事过于严苛,为一两银子羞辱老状元将其革职,贬为知县。

接着又严惩桑佩,图伦升和邓元芳,桑佩借国库的银子放高利贷,图伦升、邓元芳借国库的钱,又利用漕运谋取暴利,当场革职严审。

于是胤禛开始请罪:

儿臣在户部清理债务一月有余,竟未能查出他们的劣行,是儿臣失职,儿臣自请处分。

接着就是康熙对胤禛的批评了。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此次胤禛追缴欠款,康熙对胤禛并不满意,原因康熙自己也说得很清楚:像桑佩、图伦升和邓元芳这种挪用公款发财的蛀虫,应当严惩不贷,胤禛没有查出来;像魏东亭这种,借钱是因为康熙南巡住在他家,情有可原,应该缓一缓,却逼得太紧,以致魏东亭上吊自尽。

要知道魏东亭跟了康熙几十年,深得康熙信任,康熙南巡两次住他家足以说明康熙和魏东亭关系非同一般,虽说胤禛秉公执法没有错,魏东亭自尽也是因为他不善持家,儿子败家,但胤禛趟了这趟浑水,到底撇不清关系。

康熙晚年喜欢以宽仁治国,说难听点就是怠政,不愿意看到像官员集体找他求情、皇子当街叫卖等等比较难堪的局面,更不希望看到不该死的人死了,因此在朝堂上批评胤禛,而且话还说得比较重。

我个人反复地看了几遍《雍正王朝》,绝对的铁杆粉丝,但是每次看到这一段,尤其是“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批评就批评了,为什么非要说胤禛“精明”,我个人的看法是,不必过于咬文嚼字,也不必每一句台词都去深挖背后的意思,就是康熙认为胤禛之前办差办得都不错,但是这一次却没有办好,仅此而已,别无他意。也许二月河跟刘和平本人也未必说得出“精明”是何意。

作为领导,越是批评你,说明越是看中你。这件事并不影响康熙将大位传给胤禛,从康熙临终前对胤禛说的话就能看出,康熙知道自己对下面纵容过度,希望胤禛整顿吏治,匡补他的过失。

6

  • 康熙皇帝说四阿哥胤禛这些话,是在电视剧《雍正王朝》第六集。说这些话的时候,是因为四阿哥胤禛牵头办理的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最后由于太子的昏头作出了两年还清的决定,因此一场轰轰烈烈的追比欠款的运动失败了。
  • 而这次失败让康熙非常失望,不但是对太子的失望,还包括对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等诸位皇子。康熙的失望有三条原因

1)对皇太子的失望,没有心中主见,不知道什么是治国。

韩非子有句著名的论断:“臣制其财,则主失德”。如果一个国家的皇帝失去了对财权的控制,那么就会变成无德之人。说白了就是不能带给下面的人好处,那么人心也就散了。

而国库里没有钱,对一个国家来说基本上就是破产的征兆。因为很多事情做不了,很容易引起天下大乱。康熙看到了这一点,四阿哥胤禛也看到了这一点。但太子却没看到这一点。

所以追比国库欠款十万火急,是头等大事。相对于死几个官员来说,天下百姓不反,有饭吃才是根基所在。官员死了没关系,总会有人补上。这一点太子没看明白。

所以对康熙来说,一个帝王首先要明白,做任何国家大事,没有钱是做不成的。而国库里没钱,太子竟然在追比欠款的关键时刻制止了,这样的太子根本治理不好国家。

2)对四阿哥胤禛办事缺乏手段的不耐烦。

这时候的康熙还是心向太子的,至少心里还是想把太子培养出来。所以对于四爷还没那么看重,只是觉得老四是个做事的人,但手段过于单一,就知道用权力威逼。没把事情办好。

所以康熙皇帝很不耐烦,认为这些事情还要我来教吗!所以现场就露了一手。先是桑佩借了10万两银子放债。康熙对此事早已知晓,他没有下手的原因是,要让老四去处理。结果四爷压根就没有往这方面努力。

还有图论升、邓元芳借国库的钱做生意。每次都有1万两的收入。但要帐的老四还是不知道。所以康熙才表达对老四的不满。说老四是“自诩精明”。

康熙一出手就把欠账的分成几等。第一等,就是真穷的,借了一点银子,可以缓缓。第二等,是皇子,实在弄不动康熙会下手。所以康熙把老十圈禁宗人府就是给老四看。第三等,才是老四真正要把钱弄出来的,就是这些贪官污吏。

对康熙来说,贪官污吏的欠款最好要回来啊,因为他们做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只要想查,浑身上下都是把柄,老四竟然不会利用,还把事情办的这么艰难。所以康熙这是敲打老四,并且给老四做示范。告诉老四,利用手中的权力威逼,那是“傻大粗”,高手要学会用手段,伤人于无形之间。

所以康熙对老四还是比较满意,就是对他的蛮干有些不满。现场示范,手把手教。老四学的很快,后来《百官行档》的时候,老四展现出来了卓越的手段,让康熙很满意。

3)对老八的强烈不满!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康熙对老四没有抱什么期望,倒是对老八期望非常大!老八号成八贤王,在皇子当中又非常会处关系,有领袖气质。老九,老十,老十四都对老八俯首听命。

按理来说,在这次追比欠款中,老八应该看的很清楚当前的局势,至少应该帮老四一把。让老九老十把欠的钱还了,起一个模范带头作用。这也让康熙另眼相看。因为追比欠款事关大清生死存亡。

但让康熙大跌眼镜的是,老八不但不帮忙,反而指使老十大闹了一翻。追比欠款是老四在办差,老四是为国做事,而老八却坚定拆台。完全没有一点是非观!这让康熙非常失望。

也就是从这一次起,老八在康熙的心中就是一个结党营私的小人。没有一点是非观和大局观。所以康熙非常愤怒,当场圈禁了老十,给老八警告。

另外在说老四“自诩精明”的时候,未尝不是说给老八听,你老八那么聪明的人,怎么就看不到大局,就看到一些蝇营狗苟的东西。算什么贤王,算什么精明。

综上所述:这一次国库追比欠款的事情,康熙本来自己可以搞定。但他却没有做,而是让皇子做,他在旁边看戏。本来他就对太子不满,所以太子的表现并没有引起康熙的格外注意。

所以当康熙看到太子的表现之后,没有丝毫奇怪,这本是在意料之中的。

对老四也没有多大的吃惊,只是觉得老四的办事方式单一,没有手段,不知道自己的主攻对象。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现场示范,教老四做事。

但对老八是非常失望,看似老八没什么损失,但这一次却是康熙对老八考验,老八连一个小考都过不了。受苦受累的事老四在做,老八只负责敲一下边鼓,就这还弄砸了。所以说康熙说“自诩精明”,其实是一语双关。可惜老八从头到尾都没有听明白!

7

康熙的这句“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实则是在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告诫胤禛性情上存在的急躁短板。

江南赈灾、监修受损河堤,胤禛、胤禛在扬州雷厉风行,替朝廷解决了一次燃眉之急。对于胤禛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品行,康熙打心底里是赞同的。

胤禛为人的确如康熙所说的那样,很有些精明的手段。比如老八、老九他们鼓动皇子阿哥、朝廷百官到城门口,凑份子设酒宴,还用上了皇帝才配用的一套排场仪式。然而胤禛不仅一眼就瞧出了这是有人给自己下套,而且面对兄弟、百官的盛情敬酒,胤禛均能巧妙得一一回绝。

只不过知子莫若父,康熙对胤禛急躁的性情,还是有些不放心。于是盘算着将追缴国库欠款的差事,交托给胤禛来干,自己则在背后借这次契机,再好好仔细得观察一下这个儿子的优劣短长。

为了更好得单独考察胤禛,康熙特意不让胤祥参与到这次的追缴户部欠款。表面上对胤禛解释是要让他当一个真正的“孤臣”,实际上是为了让胤禛独自一人放开手脚得发挥能力。

然而,胤禛首先在用人上,就显得缺乏考虑。他向康熙举荐的田文镜,与胤禛一样,也是一个热情满满却办事操切的急性子。

果然,这个认死理的田文镜,办差开局就纠缠在了状元陈文胜的那一两欠银的辩论上,实打实得给了他一顿思想教育。可见田文镜在区分轻重缓急、办事目的层面,缺乏足够的认识。你有这么多的心思和力气花在吵架上,干嘛不抓紧时间去想想怎样追缴库银上呢?

康熙的意思,是在对借款官员详细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分类区别安排追缴的先后秩序。比如像魏东亭那样的,可以缓一缓通融一下。而像邓元芳、图伦升那些拿国库的银子,在外头做生意、放高利贷的吉奸诈之徒,则是应该重重予以打击,甚至趁此机会清除出官僚队伍的害群之马。

可胤禛呢?大致用的是“一刀切”的手法。按照欠款金额的排序,胤禛对魏东亭、十阿哥胤?、三阿哥胤祉三个的催欠最为急迫。整个过程中,不仅缺乏足够详细的欠款原因调查,而且一味得将前来帮魏东亭求情的胤祥拒之门外,最终一不小心搞出了魏东亭上吊自杀的政治影响。

情形果然如康熙预料的那样,胤禛因为急躁,最后办砸了追缴国库欠款的差事。

康熙治理国家几十年,对于朝廷盘根错节的负责情形,他深知一味地讲原则、占领道德制高点也是行不通,还是需要足够多的弹性政治智慧。而四阿哥胤禛身上,恰恰缺的就是处理复杂事务的灵活性。

8

康熙评价雍正是“以精明自诩”,这是在肯定雍正办事态度的同时,对于他办事方法的批评。

雍正和十三爷胤祥江南筹款赈灾,逼迫江南的盐商富户们捐款,帮助康熙解决了朝廷所面临的眼前危机,也将这次的灾情顺利的渡了过去。而雍正也凭借江南此行的功劳,被康熙加封为雍郡王。也正是因为雍正很好的完成了这次筹款赈灾的任务,并且在期间便显出了极强的原则性和办事头脑,才为康熙所赏识信任,进而将这次追比户部欠款的任务交给了雍正。

可是雍正太过于看中康熙对于他“孤臣”的希望和要求了,只想着追款,而忘记了康熙的“仁心”和他一直崇尚的“圣人恕道”。

雍正接上了追比户部欠款的差事之后,随即带着田文镜和年羹尧进驻户部,在几乎没有任何策略和方法研讨的情况下,马上开始了追比工作。

如果雍正能够静下心来,先对宗室和官员的欠款情况进行调查,就可以将所有欠款的官员按照邬思道的提示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就是确实因为俸禄不高,而自己又不肯贪腐,迫于生计造成了亏空。隆科多就是这样的典型。

第二类,就是随波逐流,将向户部借款视为与朝臣站在统一战线上的行为。老状元陈文胜就是这样的代表。

第三类,就是借钱挪作他用的。这样的情况有很多,三阿哥胤祉借钱为了修书,十阿哥借钱是为了盖戏楼,魏东亭借钱是为了填补为朝廷支出的窟窿,桑配,图伦绅、邓元方等人则是借钱当做本金去赚钱盈利了。


这些人当中,向桑配,图伦绅、邓元方这样的人是典型的欺君罔上,罪不容诛,如果雍正早一点察觉他们真是借钱目的就不会让他们如此逍遥横行;对于魏东亭、三阿哥胤祉这样的,确实借钱有难言之瘾的,也没有及时的了解反馈,区别对待;而田文镜对于老状元陈文胜近乎于羞辱式的逼债,让这些随大流借钱的人也产生了极大的抵制情绪。

可以说,正是因为方法上面的错误,不仅没有让雍正在追比户部欠款上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反而却造成了影响极坏的事件发生。

魏东亭自杀身亡、老功臣到康熙那里苦难求情、十阿哥又带人当街变卖家当,这些都让朝廷和康熙的颜面扫地,而欠款却没有真正的追上来。更为关键的是,雍正在不调查清楚背后利益关系的基础上逼迫太子党手下的黄体仁、肖国兴等人还账,直接导致了太子胤礽卖官鬻爵的事情发生,直接牵动了朝局的发展。

所以,这才有了康熙对于雍正的那段评价:


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这一次呢,该查的,该追的,都查了吗?有些可以缓一缓的,你却不会量情度势,弄得不该死的死了,该办的没有去办。


康熙在评价雍正是以“精明自诩”的同时,也是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太子胤礽和八阿哥胤禩。

康熙对于太子在这次追比户部欠款前后的表现是非常失望的。

太子一年四万两的体己银子不够花,还要到国库借钱,成为这次户部欠款的最大欠债人,为了填补上这个窟窿,又不惜卖官鬻爵,筹钱还债。之后更是提出了分两年还款的提案,将康熙的计划彻底打破。

康熙本来是想指望着雍正通过这次户部欠款的追缴,充实国库已备不时之需,但是太子的行动非但不是对于康熙的支持,反而成为了雍正追比欠款的掣肘。特别是最后提出的两年还清的方案,让康熙之前宁可自讨腰包,也要让国库充实起来的举动彻底成为了鸡肋,雍正这么多天来苦苦相逼的成果也随即付之东流,国库还是依然的空虚,王朝依旧面临着危机,而太子的行为和举动要承担极大的责任。

对于八阿哥胤禩,康熙对其不仅仅是失望,还有极度的厌恶。

户部落下如此的亏空,谁是第一责任人,必然是之前主管户部的八阿哥胤禩。

而康熙追比户部欠款的开始,八阿哥就是采取了一种典型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首先是辞掉了户部主管阿哥的职务,用这样推卸责任的方式掩盖自己的错误;之后便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去协助雍正追比欠款,挽回自己的过失,而是用挑破离间的方式来继续制造着矛盾;而对于自己下面的官员和十阿哥等人也不去积极劝阻还款,反而出现了皇子和百官当街变卖家当的闹剧。

可以说康熙将这一切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而在批评四阿哥同时,对于八阿哥胤禩也充满了愤恨和厌恶之情,尽管没有表现出来,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康熙已经确定不会将八阿哥作为自己的继位候选人了。

9

如果光光就《雍正王朝》这一段来看,康熙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批评阿哥胤禛。纵观整部《雍正王朝》康熙在这时候这样说是为了培养老四,让老四改掉一些性子,更符合做一位帝王已经把他基本上认定为接班人了。以下是红雨的一些见解。

用孤臣,朝堂显威

追缴国库欠款,康熙确实是要找一位孤臣替他背锅,他在朝堂上处理了桑佩,郑元芳,图伦升三人。这个三个人都欠国库欠款,但是胤禛没有查到,康熙这一手是在“杀鸡给猴看”。他要告诉朝廷百官和众位阿哥,我虽然年老,但是心里跟明镜似的,你们不要想糊弄我。胤禛马上认错,自请削去郡王爵位,因为自己失职了。八阿哥这时候为四阿哥求情,可算正中康熙下怀。因为康熙心里觉得胤禛办事还是不错。所以他先批评胤禛“一向自诩精明”接着说了他不知道变通,“有些人,有些事是可以缓一缓的”,但是他没有,最后“弄的该死的没死,不该死的死了”。

东亭自尽,帝王内疚

追缴国库欠款一事,确实由于四阿哥的激进,田文镜的无情,弄得怨声载道。一众朝廷命官当街变卖古董,当朝阿哥当街殴打朝廷命官,尤其是康熙皇帝的发小魏东亭一条白绫上吊自尽。这人一老呀,就容易念及旧情,希望儿孙满堂,老友在侧。要说魏东亭的死康熙心里,有什么不舒服那是必然的。电视剧中有一个细节,康熙在吹黑管,无意中又回忆起了魏东亭对他的死是十分愧疚的。旁边的太监李德全连忙劝阻,怕康熙坏了身子,可见康熙对于这件事,不是没少提起过。所以康熙在朝堂上说,“不该死的死了,该死却没有死。”百官亲自到畅春园去告四阿哥胤禛的状,找康熙的麻烦当然这些事被康熙一番谈话化解。

培养接班人,有意提点

第二个我们说一下培养接班人的事。在第20集康熙传位胤禛时候说“朕把这千斤重担交付与你,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做事过于急躁,待人又欠宽仁。”尤其最后一句“善待你的兄弟,善待你的臣民”。康熙知道胤禛一上位肯定是要整顿吏治,解决国库问题,推行新政会有一干人阻碍,康熙怕冷面的四阿哥一怒之下都杀了,造成朝政动荡,所以劝他善待,遇事冷静,忍下来想一想。追缴国库欠款后,康熙大体上认可了四阿哥胤禛,想培养他,自然要一语中的的批评他的急躁,希望他慢慢改进。

所以红雨说八阿哥的求情正中康熙下怀,面对胤禛自请削去爵位。康熙一方面批评了胤禛的冒进,指出了他的缺点,又给文武百官一个交代,对四阿哥进行了一个不轻不重的处罚,罚俸一年。同时又向朝中百官宣布了,自己其实什么都知道,你们就不要乱说话。可以说是“一石三鸟。”康熙说四阿哥自诩精明是为了培养接班人,也是给百官一个交代,并不是讽刺而是关爱。

文/红雨说历史

10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追缴国库欠款可以说是诸位阿哥的第一次争锋。老四负责追缴国库失败以后,康熙如此评价他一向以精明自诩,其实一是在提醒他再精明也有遗漏的时候,比如要搞好情报工作。二是意思是你的小动作我都清楚,不要以为自己是真的精明。

康熙四十六年黄河发大水,户部存银不足五十万两无力赈灾,最后还是靠着老四和老十三下江南筹款赈灾。因此事后康熙觉得国库空虚,要求收回官员借户部的银子,并且要选一位皇子来担任,只要收回来大部分就可以封为亲王。

其实追缴国库欠款是康熙的一次试探和政治再平衡,因为当初发现国库存银不足五十万两以后,康熙大为震惊,说这么多年将国事交给了太子和诸位阿哥,结果搞成这样还谁也不知道。说明晚年的康熙比较怠政,将国事主要交给了太子和诸位阿哥,结果一团糟。所以赈灾过后,康熙就想通过收回国库欠款看看局势到底如何,几位阿哥是什么表现。没有指望着全部收回国库欠款,想着只要收回大部分就好了。

然而康熙还是把情况想的太好了。

下面宋安之来具体说说好好一个追缴国库欠款如何成为几位阿哥的夺嫡战场。


追缴国库欠款过程中,几位阿哥勾心斗角为了夺嫡是不顾国家利益。其中身为太子一党的老四,在江南赈灾时出尽了风头,这次又负责追缴国库,自然成为其他人的靶子。而太子的胤礽更是几方势力的共同敌人。

为了打击太子胤礽,八爷党先后两次利用老大。第一次老八使老大知道了太子的欠款情况,老大巧妙的散布消息使被追急了的魏东亭第二天去户部闹,结果太子欠款被曝光。第二次太子要买官,老八又通过户部官员告诉了老大,老大当时负责当值,借着职务之便使康熙知道了太子买官的事情。对太子越来越失望。

而另一边,为了对付老四。(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八爷党的老九先是教唆魏东亭为首的欠款大臣去迎接从江南回来的老四,想着通过劝酒使老四答应宽限宽限,使其还没有正式接这个差事就搞砸了一半。

老九明明有钱,之后却对魏东亭是见死不救,逼得魏东亭四处求情。又教唆魏东亭找老十三求情,想让老十三求老四来扰乱局势,老四当然是没同意。最后魏东亭没办法之下只能自尽了事。然后又不惜利用老十,不替老十还款,使老十跑到前门大街当众变卖家产殴打田文镜。

老四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身为太子一党的人,不想动摇了太子的根本,答应了太子暂时不追缴的几个人名单。

老四想对八爷党下手,也就一个性格鲁莽的老十有欠款,颇有一些无从下手。同时因为情报的问题,对于一些真正的有钱不还的了解不清楚,加之魏东亭因为真的没钱还款而急的上蹿下跳,所以拿魏东亭开刀,最后真的没钱的魏东亭只能一死了之。

就这样本来好好一场追缴国库的事情,几位阿哥不说兄弟同心,最起码不拖后腿也可以追回大部分欠款,却因为夺嫡对于太子是找到破绽就往死里出手。同时见不得老四顺利完成任务,搞的乌烟瘴气的。

最后康熙彻底失望,在发现太子买官以后,叫来太子说了说追缴国库的破事,示意太子出面停止这件事。同时让太子自己审核一下官员是否真的有资格外放任职,敲打了一番太子。

这时候太子再次猪一般的表现了,停止追缴国库时,为了拉拢人心竟然不惜当众打了自己一党老四的脸。


就这样乌烟瘴气的追缴国库彻底落幕。

接下来朝会时康熙先是说太子停止了追缴国库,自己还能怎么说呢就这样了。先把停止追缴国库这个事推太子身上,总之不能是自己叫停。(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然后田文镜被贬为陕西知县限三日内离京,其实也算是一种保护。之后又处理了有钱不还为富不仁的桑佩、图伦升、邓元方三位大臣,康熙的意思很明显,朝廷局势我是一清二楚的,你们这些人贪了多少别以为没人知道,不要过分了,不然都把你们给收拾了,一切还在我的掌控之中。

这时候老四的表情有着些许尴尬,心里应该在想,自己竟然不知道这些,情报来源太不准确了。

康熙接下来就说起来了:“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这一次呢?该查的,该追的都查了吗?有些可以缓一缓,你却不能量情度势,弄的不该死的死了,该办的,没有去办。”

康熙的意思其实很明显了,一是你一向精明自诩,这次怎么是该查的不查,可以缓缓的却逼死了呢,就是情报来源太少了,就这样还精明自诩好意思吗。二是老四跟太子那点小动作,康熙应该知道,所以这样说借此敲打老四一番。

康熙可以说是主要是提醒老四情报的重要性。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自江南赈灾和追缴国库欠款来,康熙算是看清楚了,几位阿哥为了夺嫡是置国事于不顾,就知道勾心斗角。而太子也是外强中干烂泥扶不上墙。也就一个老四还干点实事,所以有意栽培一番!

第104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