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为何说当年慈禧放弃君主立宪制改革,不但误己,而且误国误民?

为何说当年慈禧放弃君主立宪制改革,不但误己,而且误国误民?

2020-08-18 17:32阅读(187)

为何说当年慈禧放弃君主立宪制改革,不但误己,而且误国误民?:慈禧大权兴盛时带着私心,后来想改力不从心,各?私心泛滥,导致晚清瘓散。帝制断传,军阀混战。:-

1

慈禧大权兴盛时带着\"私\"心,后来想改力不从心,各?私\"心泛滥,导致晚清瘓散。帝制断传,军阀混战。

2

很高兴受到邀请回答这个问题:你提的这个问题的意思应该是,慈禧为什么要放弃君主立宪制改革,其实清王朝一直到灭亡的时候体制上也没有进行改革。

我准备从这几个方面来回答你的问题:什么是君主立宪制、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样的、慈禧为什么放弃改革。

什么是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主要有两种体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一、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主要特征是:君主权力大于议会,也就是还保留点君主的权力,像现在的泰国。

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主要特征是:议会说了算,君主就是个摆设。例如:英国的议会制。

当时的历史背景

1900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实在是扛不住了,八国联军刚把清朝糟蹋完,又签订了辛丑条约,可谓灾难深重。到12月的时候,一帮留洋的人就劝慈禧改革,意思是既保留君主、又改了革,还能延续大清统治。

慈禧太后刚开始被忽悠了,确实倾向于改革的,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慈禧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和九年循序渐进实行宪政的时间表。但是后来慈禧老太后一看不对,他们想夺我的权,主要是那帮维新派和光绪帝操之过急,导致老太太用荣禄反扑,结果失败了。我想说慈禧天后也是为了自保、顽固派又吹风、加上光绪、维新派、老外都在那里蠢蠢欲动,不能全怪慈禧。

慈禧为什么放弃改革。

我觉慈禧放弃改革主要有几个原因:

1、个人局限性,上学少、外面的世界没看过,基本算土鳖。

2、顽固派天天吓慈禧、吹风,让慈禧对改革没啥兴趣。

3、光绪帝和维新派操之过急是个大问题,让慈禧受到了现实的威胁。

4、洋人的鼓噪也让慈禧老太后不爽。

5、人民的觉悟没提高,改革的土壤没形成。

6、体制悲剧,一个老太太说了算,郁闷呐!

7、其实慈禧同意估计也不行,我们国家自古以来都搞,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那一套。

最后我想说,其实我们特别适合君主立宪制的体制,因为我们中国人的皇权思想太重,有个皇帝天天在京城坐着也是好事情,这样就断了后面人的念想了,免得大家想着办法、拐弯抹角的想当土鳖皇帝。

3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我们经常说慈禧(1835-1908)是清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其罪过固然多多,特别是甲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时的决策失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慈禧逃难回来,面对清王朝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不得不痛定思痛,1900年12月,慈禧发布《变法诏书》,推行新政,进行各方面的改革。

清末新政,我们常称赞维新派勇于变革。但若论实际,康有为党人除了架着光绪帝乱发变法诏书,几乎没做成一件实务。长达十年的清末新政,具有明确的现代化导向,在全国范围都产生了实质性的改变。我们今日仍可感受到的经济、教育、司法、军政等诸多现代化成果,大多发端于慈禧晚年推行的新政。

慈禧推行新政,虽是出于维持清朝统治的考虑,但不能认为她没有改革诚意。她曾召见主张改良的清末状元张謇(1853-1926)。张謇问她推行“改革是真还是假”;慈禧说“因不好才改良,改革还有假的不成”。慈禧与大臣谈及官场腐败、改革的困难时,多次感伤落泪,她在《变法诏书》中也说:“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

和既无政治经验又缺乏改革智慧的光绪及康有为党人不同,慈禧深有政治权谋,掌控清朝大权近五十年,使帝国维持着一个政治重心。而这对保持朝廷对改革进程的有效控制,至关重要。慈禧之后便因为失去了对改革进程的有效控制,出现了“弱国家”状态和几十年的混乱。

顺应世界大势,慈禧认同了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和九年循序渐进实行宪政的时间表。《钦定宪法大纲》仍将大权统于朝廷,皇帝之下,立法权在国会,行政权在内阁,司法权在各级法院,至时中国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考虑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意识形态的情况,不能简单批评慈禧拖延推进宪政。参照其它国家宪政改革的历程,清朝如能在九年内实现了君主立宪制改革,应该是非常了不得的进展了。

慈禧撒手西去时(1908年10月22日),中国知识阶层和士绅商民的主流,知道急剧变革的负面效应,还是希望和平渐进,建立君主立宪。如果在慈禧能更早一些转变对改革的态度,或慈禧之后有一个明智持重一些的执政班子,清朝是有可能完成君主立宪制改革的。

君主立宪制在晚清灭亡前曾被提出过两次,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极力劝谏光绪奉行此制,光绪也是个开明的君主,没像慈禧那般计较自己的得失,甚至还大力推崇变法。可惜当时的政治格局还不具备变法的条件,单说慈禧这个拦路虎,就能把变法扼杀在摇篮里,更遑论君主立宪制了。


君主立宪制看似保留了皇权,但却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大相径庭。君主立宪制讲究宪法至上,哪怕尊贵如一国国君,也要在宪法的框架内活动,一旦触犯了法律,也会和平民一样接受制裁。纵观我国五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权何时屈于法律之下?在我国,皇帝叫天子,如同神一般的存在,凌驾于一切权力之上,这样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与君主立宪制的思想水火不容,变法以失败告终也就没必要大惊小怪了。

4

问题所说的放弃君主立宪制改革,指的是戊戌变法了。

首先我们要了解到,戊戌变法本身是个很不靠谱的变法,所以说慈禧放弃了改革就是误国误民并不准确。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戊戌变法不靠谱。

第一点,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仅仅靠光绪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还有几个有志青年商量出来的治国方法,并不敢恭维能对清朝有多大帮助。这种单一的从上而下的改革,老百姓甚至都不知道戊戌变法是怎么回事,没有群众的支持,谈何变法。

第二点,康有为等人想模仿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模式,但清朝跟日本情况差别很大。日本地少人少,做改革就像小公司调整方向一样,相对灵活。但清朝就好比大型公司,封建主义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实行了几千年,想要快速改革谈何容易。康有为甚至提出“三年而宏观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这种理想主义的口号,不根据自身情况而实行的改革,注定不能成功。

第三点,改革的领导者都不靠谱。光绪是个软弱且毫无政治手腕的平庸皇帝,他一生都被慈禧压制,没有实权,也就是个傀儡。想有所建树很难。康有为作为戊戌变法的发起人之一,更是不靠谱,很多人都把他定义为是个大忽悠。被慈禧通缉后,跑到日本骗吃骗喝。所以,戊戌变法的领导班子就不靠谱,谈何成功。

第四点,清朝已经风雨飘摇,变法根本改变不了灭亡的结局。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清朝灭亡是1912年,距离灭亡也就十几年时间了,这十几年清朝很难有大的改变。其实,从鸦片战争开始,清朝就是在靠着历史惯性又多活了半个多世纪。

所以,慈禧放弃与不放弃改革,对清朝走向灭亡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大清被搅成一团浑水,跟慈禧的专政也有很大关系。一个只顾贪图享乐,顽固不冥的慈禧,加上一个不靠谱的光绪,大清不亡才怪。

5

先说结论,慈禧这批晚清的最终负责人放弃了君主立宪制度,确实误自己,误国误民。但他们放弃,或者说拖延,那是必然的选择:

第一,不要用今人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

要按你说的这种想法,那么,三皇五帝时,就可以搞资本主义了,那为啥不搞,还是原始社会,连奴隶社会也没进入了。

这是因为生产力、认知水平等综合的判断。你不能要求原始社会的人,看到在上飞的飞机,跟我们一样,脱口而出:飞机。

他们以为,就是入侵的可怕巨鸟、怪兽。

慈禧也一样,你说君主立宪制,比现在的好一百倍。可在她看来,却不是这么回事儿。

第二,你说是救国强大国家,慈禧认为是严重削弱她的权力。

本来,国家大凡小事,她一个人说了算,下边的,全得听她的,她错了,也得听她的。可是,一君言立宪,你得听宪法和议会的,她说了,不算了。

这不仅是她受不了,她背后的整个贵族集团,也受不了啊。自己家的国家,自己作不了主了,却要交给一群汉族的大臣来做主。

这怎么能行?

第三,所谓不破不立,破在当时太难。

清朝末年的情况很复杂,但总之,还是拒绝现代化的封建贵族占据主导,有一点儿新派感觉的,也是投降到封建贵族阵营当中的。而新派,或者主张现代化的,不是毫无权力,就是假现代化之名,自己敛败的。

你说,这样的情况,君主立宪制,那是观望者多,反对者多,支持者,却寥寥无几,就算有,也是完全无权利的书生,比如:康有为,梁启超等。

这就好比是一个董事会,明知道一个议案,60%的人会反对,30%的人观望弃权,10%的人支持,你为啥还要提交讨论呢。

所以,虽然误自己误国误民,但清朝的君主立宪制,绝对不能靠内部变革来,那肯定是破而后立,也就是后来的辛亥革命了。革命,没有不需要流血牺牲的。

6

伪命题 满清政府代表的封建腐朽没落固步自封的落后社会 君主立宪与否不会改变其本质 只有从根本铲除才能解放几千年的封建殖民地的精神枷锁 才能引入现代文明 强盛国家

7

答案可能会令你失望了,慈禧是满清朝廷八旗贵族们的代表,她并不是不想改革。但是改革的前提是,不能够影响到八旗贵族们的利益!一旦发生这些贵族们利益被损害?她也就不在是满清八旗贵族们代表了。

8

上天看到慈禧不改革,一条道路走下去,老祖宗章法不动,满请统治不动。。提前降下了个孙中山,他的任务就是推翻慈禧。最后推翻满清统治。,这是天灭慈禧。如果彻底改了,就不用推翻了。

9

即便实行了君主立宪制改革,也是要灭亡的。时代洪流必将荡涤陈腐,以摧古拉朽之上势滚滚向前。所以,不存在“不但误己,也是误国误民”之说。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