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倘若也先具备这个实力,相信他一定会南下攻取北京,灭明而自代,杀不杀朱祁镇不是他南下的先决条件。

也先是所谓“大元”中央政权的地方割据势力——瓦剌部的首领,因实力和势力之故,“大元”大汗奉为太师之职以示笼络,大明皇帝封为敬顺王怀柔,类似于汉末时期袁绍或曹操类人物。

在也先的政治盘算中,虽然有亡明以自代的规划,但哪是在消灭了“大元”国内其他地方势力并夺取汗位后的事情,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壮大自己的势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断侵扰眀边明境,不单纯为攻城掠地,其主要目的在于抢劫物资钱财养兵肥己,所以,他在“土木堡”之变中俘虏了朱祁镇后十分高兴,自认为找到了进钱的门路,“奇货可居”,结果大明朝于谦没给他机会,在这情况下,如果贸然杀了朱祁镇不但对他没有任何实际好处,反而得罪了一个强邻,失去了道义,与其长期战略和当前利益相悖相害, 所以,倒不如将朱祁镇放回,不但可以站上道义制高点,讨好朱祁镇,还可以制造敌手内部纷争,可谓“一箭多雕”、“一举三得”,居心十分险恶。

也先父子是极具智慧和能力的政治家,在其努力拼搏下,也先最后终于夺取了全蒙“大可汗”之位,作为蒙古草原上“非黄金家族”,十分不易,虚名非浪得。




最佳贡献者
2

有句俗话说,做人留一面,日后好相见。这句话也适用于当时的情况,瓦剌虽然在也先的领导下,在土木堡重创了明军,但是当也先率领大军准备南下时,他得思考另外一个问题,虽然此时的瓦剌军队士气鼎盛,但是真要和大明拼死一搏,胜算又有几成。

也先

不过话又说回来,王振不肯给瓦剌使团过多赏赐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瓦剌为了报复大明率领军队南下袭扰,最开始双方发生摩擦,瓦剌方面无非是想要多获取点好处,最后朱祁镇要亲征瓦剌,这完全在明朝和瓦剌的预料之外。

本来按照明朝出军的阵容,要把瓦剌击退是足够的,但是朱祁镇就是个问题儿童,在王振的鼓动下御驾亲征,占有优势兵力的情况下还是打输了,自己也被俘虏了,对于瓦剌来说,俘虏明英宗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

明英宗朱祁镇

本来明军败了,瓦剌就可以提出要和明军谈判,要点赔款,朱祁镇被抓了之后,瓦剌方面的筹码更大了,如果双方能坐下来谈判,瓦剌方面肯定还会要大明割让几座城池,甚至是更加苛刻的条件,所以当也先见到了朱祁镇后,也先对朱祁镇行了君臣之礼,好吃好喝伺候着。

接着瓦剌方面就以护送朱祁镇回京为由,南下直取大明都城北京。如果按照也先的预想,大明的皇帝都在自己手上,大明就只是待宰的羔羊,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也先不但不能杀了朱祁镇,还得确保朱祁镇的安全。

但是让也先没有想到的是,大明朝廷以于谦为首的应急小组竟然拒绝接收朱祁镇,更让也先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明朝竟然宣布朱祁钰登基称帝,那么自己手上的朱祁镇算是啥呢?

于谦

大军好不容易到了北京城外,总不能就这样回去吧,好在最初北京城的防御也不是很强,如果运气好点把北京城打下来,那么还是能搜刮到不少财物的,至于朱祁镇虽然已经没啥用了,但是好歹也是大明的太上皇,还是有利用价值的,另外此时的朱祁镇说是被大明抛弃了也不为过,所以也先杀不杀他意义都不大。

不过很快也先就会发觉,没有杀死朱祁镇是个非常明智的决定,在于谦的指挥下,各地军队逐渐往北京集结,北京城久攻不破,瓦剌只能撤军,朱祁钰登基之后本来也没觉得自己能做多久,结果北京保卫战竟然打赢了,大权在握,他突然想起自己的哥哥还在瓦剌手里。

在后来明军和瓦剌的交战中,也先逐渐发现现任的明朝皇帝比自己还想弄死朱祁镇,随着瓦剌军队逐渐陷入劣势后,也先更不敢让朱祁镇出现意外了,他想把朱祁镇送回去,朱祁钰又不接收,而朱祁镇在瓦剌手上,不论被谁弄死,明朝和瓦剌的梁子就解不开了,也先没有办法,只能带着朱祁镇逃回了大漠。

还好在明朝还是有大臣记得朱祁镇的,后来朱祁钰迫于无奈让李实、杨善出使瓦剌,也先见大明来人了,得知这两人有意要迎回朱祁镇,也先终于能扔了这个烫手的山芋了,热烈欢送朱祁镇回国。

所以也先不杀朱祁镇,最开始是想用朱祁镇勒索大明,后来迫于形势不能杀朱祁镇,瓦剌也不具备实力打下北京城,没必要杀了朱祁镇和大明决一死战。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

1、为了朝政的稳固,明朝大臣已经共同推举钺王朱祁钰继承皇位,遥尊明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此时的朱祁镇已经不是皇帝,能发挥的作用已经极少,但是也先最终却没有将朱祁镇杀死,甚至最后还将其送回。

▲土木堡之变被列为明朝隐藏最深的秘密

2、也先最开始与明朝相约的是,明朝进攻财物,然后瓦剌将明英宗送回。明朝凑齐了财物,将其送去瓦剌。也先尝到了甜头,因而毁弃了与明朝的约定。他也没有杀死明英宗,而是想要继续凭借明英宗向大明勒索财物。这个想法,即使到后来景泰帝继位,明英宗成为太上皇后也没有放弃。明英宗成为太上皇后,也先还多次带着他来到明朝边境,向守边将领勒索财物,虽然遭到了拒绝,但是却没有让也先放弃这一种打算。

也先捉住朱祁镇后,就将其挟制去攻打北京城。一国之君被外敌俘虏,能够使明朝士气低落,而也先所率的瓦剌部则能携余威一举攻破北京城。虽然后来也先的这个想法,因为于谦等诸位大臣的誓死抵抗而告终。

▲明英宗 剧照

明英宗成为太上皇之后,也先其实也有过将明英宗杀死的打算的,但是后来遭到了也先的亲弟弟伯颜帖木儿的反对。而伯颜帖木儿反对杀死明英宗也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伯颜帖木儿打算挟持明英宗,进而攻打南京,以明朝留都之名,携天子以令诸侯,分割明朝天下,与北方抗击。第二种说法是,明英宗名虽然被俘,但是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帝王风度,引得瓦剌许多人都对其钦佩不已,甚至主动保护他。其中就有伯颜帖木儿。

4

当年土木堡事件也先为什么不杀了朱祁镇然后一举南下拿下北京呢?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大举入侵明境,王振撺掇朱祁镇亲征。由于大太监王振的胡乱指挥,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击败,二十万明军精锐毁于一旦。

英宗朱祁镇在此战中被瓦剌俘获,土木堡已经离着京城很近了,太师也先为何没有杀掉朱祁镇,然后直接进攻京城?

一、也先也需要时间

史料记载:

“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英国公张辅,奉宁侯陈瀛,驸马都尉并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野,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死,帝北狩。”

正统十四年八月,也先击溃明军,英国公张辅、尚书王佐等大批高级官员被杀,二十万大军毁于一旦。对于大明,这是一次接近于灭国的灾难,对于瓦剌,这是一次难得的大胜,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数十万大军被击溃,丢失的物资装备无以计数,这笔巨大的财富成了瓦剌的囊中之物,要消化这些物资装备,需要一些时间。另外,瓦剌此次进攻的目的和往常类似,主要是为了“打草谷”,也就是抢钱、抢东西。

其次,由于朱祁镇的镇定自若,让瓦剌人不敢小瞧,最后惊动了高层,朱祁镇才被俘获。如果朱祁镇慌忙跑路,很容易死于乱军之中,那就谈不到什么俘虏问题了。明廷的那些高层官员就是死在乱军之中,几乎没有生还,可见朱祁镇的运气还是很不错。

胜利之后,也先作为首领,也需要时间筹划一下,下一步的计划该怎么走,本想搂草打兔子,却捞着个大象。不仅大胜,还把明朝的皇帝抓住了,对于朱祁镇的处置问题,他们也需要时间商议。

史料记载:

“十月一日,也先挟持英宗到大同。五日,下诏要诸王勤王。八日,于谦提督各营兵,石亨及诸将分守九门。九日,也先攻陷紫荆关,孙祥战死。京师戒严。”

到了十月,也许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八月到十月近两个月,给了明廷宝贵的时间,而在如此大规模战争中,两个月的时间也不算长。对于瓦剌来说,他们并没有延误太长时间,假若当时明廷已经黔驴技穷,两个月的时间也无法反败为胜。

二、留着朱祁镇利大于弊

也先抓住朱祁镇之后,对其处理意见也分为两种,有的人说直接杀掉朱祁镇,有些人则要求留着,就算一个普通人来考虑,也清楚留着比杀了要好。

瓦剌可以利用朱祁镇要挟明朝给钱给东西,可以用朱祁镇做挡箭牌,逼明朝守将打开城门。所谓擒贼先擒王就是如此,无论如何,只要朱祁镇还活着,能发挥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史料记载:

“是日,皇太后遣使赍重宝文绮,载以八骑,皇后钱氏尽括宫中物佐之,诣也先营请还车驾。不报。”

暂且不说当时明廷的反应,钱皇后得知皇帝被俘,可是心急如焚,为了救回朱祁镇,钱皇后几乎把能找到的所有财物都送给了也先。不说多寡,单此一项,瓦剌就只赚不赔,好在当时明廷及时让朱祁钰坐上了皇位,才保证了政权的稳固。

如果由于皇帝被俘,明廷出现内讧,那结果可不堪设想。在进攻大同的时候,也先曾用朱祁镇威胁守将开门,明朝的守将当然不敢随意开城门。

换个角度看,如果也先杀掉了朱祁镇,那么大明和瓦剌将结下不死不休的仇恨,俗话说“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万一瓦剌大军在北京城下无法击败对手,想再次求和就比较困难了,想来也先也明白这个道理

三、明朝实力尚存

朱祁镇被俘后,满朝震惊,面对危机明廷并没有束手待毙,核心指挥系统高速运转,马上进行相应部署。朱祁镇被俘后,太后马上要求郕王朱祁钰监国。八月十九日,运通州的粮食到京城,两畿、山东、河南备倭军,带粮入京守卫。八月二十一日,于谦任职兵部尚书。八月二十二日,朱见深立为太子。八月二十三日,抄没王振家。

八月二十五日,都督石亨被任命总领京师部队。八月二十八日,告诫边境守将,瓦剌拿皇帝来威胁,不得随意出兵。九月六日,朱祁钰即皇帝位,朱祁镇成为了太上皇。这一些措施及时且高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朱祁钰就接替了皇位,稳定了大局。

强盛王朝之所以强大,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令畅通,当时的明廷就是以这种高效率在运转,可以证明,大明帝国仍然强悍异常。

史料记载:

“前后征调,皆谦独运。当军马倥偬,变在俄顷,谦目视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机宜。僚吏受成,相顾骇服。”

国家危难之际,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朱祁钰即刻授予于谦统领全国兵马的大权。当时几乎所有的命令都出自于谦一人,命令发出,下属立刻执行,所有人都被于谦的果决、魄力所折服。

一方于谦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不仅有能力,还对国家忠贞不二。另一方面,说明明帝国的实力尚存,仁宣之治堪比汉朝的文景之治,大明国力不会仅因为一次失败就一蹶不振。

如果当时的大明没有相应的实力,于谦不可能在短短两个月内,调集了二十万大军勤王,并且物资装备一应俱全,这明显不是瓦剌可以应付的。

虽说在土木堡明军输得惨不忍睹,而在短时间内,明军仍能集结强大的战力。从北京保卫战的结果就可以看出,几乎是一边倒的局面,从接战斗到最后结束,瓦剌也没有占到一点便宜。单单从军队战斗力看,明军仍占据优势。

所以太师也先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如果留下朱祁镇,万一哪天需要讲和,还能留个余地,只要把朱祁镇送回去,还能增加个印象分。在强大的明朝面前,瓦剌也不敢太过嚣张,留下朱祁镇才是最佳选择。

事实上,也先的决定是正确的,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明军接连打败瓦剌,无奈之下,也先决定把朱祁镇还给大明,以求和:

“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

朱祁镇当然愿意回来,但朱祁钰不愿意啊,本打算派人去探查虚实,结果杨善这个人也是倒霉催的,竟然把朱祁镇迎了回来。

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5

侃天侃地侃历史,大家好,我是隔壁老刘讲历史,对于这个问题我有我想表达我的观点。

杀朱祁镇毫无意义

活着的皇帝才是皇帝,死了的皇帝,就只是一具尸体。

为什么这么说呢,是有根据的。遍观中国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皇帝,只要政权还在,死了一个马上就能再立一个,换句话说:皇帝死了,马上就能再立一个,想当皇帝的皇亲国戚,有资格当皇帝的,能从天安门排到五环。举几个例子:董卓杀汉少帝刘辨,立汉献帝刘协。北宋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俘虏,大臣们见事已如此,立赵构(宋高宗)为帝,建立南宋。从北宋被俘皇帝这里就能看出杀皇帝是没有用的。

杀了朱祁镇只会导致明朝的同仇敌忾,并不能导致大明产生太大的混乱,基本除了打击士气以外没有一点用。

活着的朱祁镇还有用

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朱祁镇死了,那么大明皇室和权臣马上就会再立一个皇帝,朱祁镇的兄弟,儿子,想做皇帝的多着呢,他们巴不得朱祁镇被杀,好让自己有机会当上皇帝。

而不杀皇帝呢,这下明朝上下慌了,老皇帝没死,没人敢立新皇帝,万一这边刚立,转眼朱祁镇被放回来怎么办。天不可二日,皇帝也不能有两个。而不立新皇帝也不行,没人指挥了啊,虽然皇帝可能是个挂件,但这个挂件没了,整个国家机器也没法运转了。

也先这里抓着朱祁镇不放,又不杀他,这样明朝投鼠忌器,不敢动手。而也先的部落也有了一张长期饭票,没钱了就逼着朱祁镇写信回去要钱,明朝还不得不给。活着的朱祁镇还是比死了的朱祁镇有用。

为什么不南下拿下北京

这个问题有意思,我们来分析一下双方信息。也先所在的瓦刺是蒙古部落的一个分支,大概也就几万人。俘虏朱祁镇还是运气大于实力,朱祁镇本身没有军事才能,御驾亲征把权利都给了身边的太监,而太监也不会打仗啊,他只看到自己二十万人,敌人几万人,这一对比,不是随便赢吗?但是战争不是数字的对比,他一顿瞎指挥以后果然作茧自缚。

再看明朝,带甲百万,这不是吹牛的,几处军营加起来肯定有这个数字。朱祁镇被抓了,现在明朝是于谦在做事,这个人是个狠点子,北京保卫战把瓦刺打得鸡飞狗跳,一点便宜没占到。

也就是说不是瓦刺不想拿下北京,是实力不允许啊,侥幸赢了一局,遇到会打仗的,马上就不行了。瓦刺在北京保卫战之后也明白了双方实力差距,南下拿下北京城不可能了。

杀了朱祁镇没用,南下又打不过,还不如留着朱祁镇,既可以做长期饭票,万一明朝打来了,还可以用作挡箭牌,何乐而不为呀!

6

正统十四年,瓦剌太师也先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宠臣王振的“唆使”之下,决定率领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结果,由于指挥不当,明军不仅伤亡惨重,更是在土木堡大败,明英宗朱祁镇惨遭俘虏。消息传到北京,整个大明上下陷入一片恐慌。

有人会问:此时也先为什么不直接杀掉朱祁镇,然后再一举拿下北京呢?

“活的”朱祁镇比“死的”朱祁镇更有价值。

蒙古瓦剌也先能够生擒明英宗朱祁镇,可以说是其在“土木堡之变”事件中最大的收获。皇帝被俘虏,这对于整个大明来说是一个极为沉重的打击。不论是对于大明军队士气上的打击,还是对于大明朝局的影响,都是可以动摇大明王朝基业的“利器”。

蒙古瓦剌有明英宗朱祁镇这个“价值连城”的人质在手,有以下几个好处。

  • 第一,可以以此为要挟,向大明索取大量的财物和利益。这也是也先不断骚扰入侵大明的根本目的之一。
  • 第二,可以用朱祁镇掣肘大明朝不敢轻举妄动。自朱元璋时期开始,大明对于北元蒙古残余势力的打击始终没有中断。毕竟在整体国力上蒙古远不及大明,更别说只是区区一个瓦剌也先。
  • 第三,引起大明朝内部动乱,也先及蒙古可以有机可乘。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朱祁镇被俘虏必然会引起大明对于皇位的传承问题。面对皇位的诱惑,保不齐会引发大明内部矛盾和斗争,这将会是也先以及蒙古重新入主中原的契机。

如果也先贸然杀掉朱祁镇,那么不仅达不到其发动入侵战争的目的,无利可图。将整个大明王朝“激怒”的同时,也会让大明完全放开手脚,没有顾忌。非但没有达到“内部分化”大明的目的,甚至还会直接把对手“凝成一股绳”,这样的话也先绝对是自取灭亡。

也先不具备南下拿下北京的实力。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打仗很多时候并不只是单纯的兵力对抗,还涉及到谋略、指挥、后勤补给等方方面面综合因素。也先能够在土木堡击溃明军,并不代表也先的军队实力远在明军之上。很大程度上跟明军的错误指挥有直接影响,属于不战自溃。

也先没有进一步南下拿下北京,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1、没有攻打北京的准备。

也先能够取得土木堡大捷,俘虏明英宗朱祁镇,已经是极为幸运的事情,甚至可以说远远超出了也先的预期。也先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只不过是为了谋取更多的财富和利益,并不是真的想要颠覆大明朝。

  • 2 、也先自身实力不足。

也先的瓦剌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支。其在蒙古内部都还未完成统一,可见其自身的实力和威望等等还有较大的欠缺。攘外必先安内,也先若真的有意拿下北京取大明而代之,那也是其彻底统一蒙古之后要考虑的事情。在当时的局势下,也先并不具备那个实力。

  • 3、攻破北京城并不实际。

北京城是明成祖朱棣的“发家之地”,后朱棣迁都至此,成就“天子守国门”。朱棣迁都北京自然是有着充分的考量。不管是北京城自身的牢固工事,还是附近的驻防军队,都是拱卫北京城的保障。土木堡虽然距离北京城不算远,但也先想要从土木堡直接打到北京,以也先的实力基本上没有可能,更不要说攻破北京城。

也先虽然做不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完全可以利用朱祁镇谋取最大的利益。这已经是当时也先最好的选择。相反,如果也先真的“不自量力”先杀朱祁镇,再举兵南下北京,那么等到他的唯有覆灭。

我是月关略萌,个人浅见以供参考。

7

土木堡亊件,是一个偶然事件,俘虏朱祁镇是也先很意外的收获。也先攻打大明的目的是为了让边境贸易重开,而不是杀掉大明皇帝,攻下北京城。以也先当时的实力和大明的实力相对比,也先也没有这个能力。

土木堡事件的来龙去脉。

也先为什么要攻打大明。

蒙古是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需要用茶来分解体内积累的脂肪。而茶叶只产于关内,关外只有大草原。另外,食盐,铁器,丝绸和瓷器等,都是草原民族必需的物质。

大明朝庭为了防止蒙古人势力过大,对这些物质控制的相当严格。而蒙古人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就会用战争来解决。

蒙古人获得这些物质的渠道有三种,一是通贡,就是双方统治阶层的使团来往。二是普通民众依靠的昌边境的贸易,但是明庭对边贸控制很严,每年只能开若干次。三是走私。

也先统治蒙古期间和大明的摩擦越来越严重,直至,明庭关闭了和蒙古人的贸易。

公元1449年七月,也先分四路大军开始攻打大明,想以此逼明庭重开边贸。

朱祁镇在王振的鼓动下,御驾亲征,结果在一系列阴差阳错之下,发生了土木堡事件,朱祁镇被俘。

大明的一系列做法打乱了也先的思路。

朱祁镇被大明抛弃了。

俘虏了朱祁镇后也先是喜出望外如获至宝,满意为可以要胁明庭重开边贸,再不济也可以此获得一笔财物。

然而,也先的计划落空了。这年的九月份,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王登基了。朱祁镇成了也先手中的一块鸡肋。朱祁镇被大明抛弃了。

这个时侯,朱祁镇的存在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一个人。所以,也先杀了他己毫无意义,只能徒增大明的愤怒。

那么,也先为什么不南下一举拿下北京呢?

这个时期的蒙古,远非成吉思汗当初了。大明建国后一直把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作为打击对象。虽然,瓦剌部重新征服了漠北高原,但是,蒙古各部依然是一种松散的联盟。

也先虽然从他父亲手中接过了领导权,但是,无论是心胸,谋略和才具,也先都稍嫌不足。另外,他的军事实力也不足以撼动大明,这一点,从土木堡事件中双方实力的对比就能看出来。

明军跟随朱祁镇亲征的军队有20万人,大明的军队总数有100多万人。也先带领的骑兵只有3万人,加上阿剌率领的另外一支军队2万人,总数也只有区区5万人。如果,不是指挥不力,土木堡亊件是不可能发生的。

也先的军事实力,远远达不到问鼎中原的能力。

所以,也先不敢杀朱祁镇,也不可能南下攻取北京城。

8

这个问题应该分两个部分:为什么也先不杀朱祁镇?为什么也先不率军一举南下拿下北京?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一、为什么也先不杀了朱祁镇?

第一、也先不敢。朱祁镇是大明朝的皇帝、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主人,虽然在“土木堡之战”中明军大败,明军精锐全军覆没,但是也先也必须承认当时的瓦剌实力还在大明之下,如果杀掉朱祁镇只会使大明朝上下同仇敌忾,团结起来为朱祁镇报仇。

第二、奇货可居。对于也先来说,活着的朱祁镇可能对他更有用,他们认为可以挟持朱祁镇劫掠大明,可以用朱祁镇来号令明朝臣子,以达到兵不血刃就得到巨大利益的目的,可惜的是明朝反应比较快,朱祁镇被俘后几天,大明朝廷就下令守边将领不要搭理朱祁镇,并且很快确立了新的皇帝朱祁钰,朱祁镇成了“太上皇”,没用了!

第三、也先不能。也先虽然基本上执掌了蒙古帝国大权,但只是帝国的太师、淮王而不是大汗,大汗是脱脱不花,而此时蒙古国名义上是大明的臣属,杀朱祁镇就是弑君,道义上不允许。况且也先这个时候正和大汗脱脱不花明争暗斗抢夺权利,以脱脱不花为首的一派是不同意也先杀死朱祁镇的,甚至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也反对杀死朱祁镇。史书上记载:也先准备杀死朱祁镇的时候,正逢雷雨交加,一个炸雷劈死了也先的坐骑,这时候朱祁镇居住的营帐里也有异状发生,也先不敢轻举妄动了(对古人来说,天人感应,这是老天不允许也先杀朱祁镇,在我看来真实性不高)。

不管到底是什么原因吧,也先没有杀死朱祁镇。

二、也先为什么不率军南下一举拿下北京?原因也很简单:

首先、实力不够。实力不够这一点是很明显的,不管是从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各方面,大明朝都是碾压蒙古瓦剌部的,虽然一时失利,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更何况大明远未到濒死的地步,也先还在整军准备南下的时候,大明已经从各方面做好准备,稳定人心另立新君、传诏边关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号召各地精锐勤王,大明的国防动员能力超出了也先的反应速度。也先很快就发现他的军队对大明没有必胜把握。

其次、内忧未平。我们上面说过,这个时候的蒙古国内部内忧未定,虽然也先基本掌控了局势,但是大汗脱脱不花显然不想束手就擒,也在积极筹划抢夺权力,已经谋划与大明议和撤回自己的军队,也先出征在外不仅要随时注意稳固后方,防止后院失火,还要防备自己的盟军突然倒戈(后来果然内斗爆发)。

第三、明朝力抗。大明朝此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没有退路的时候反而生命力、战斗力更顽强,朱祁钰也发挥出色,稳固朝局安定人心、重用贤臣整肃内部、调集重兵顽强战斗,最终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此后又几次击败也先的军队,挫败了也先的企图。

因此,也先想要携“土木堡之战”大胜的气势一举拿下北京城的想法正式宣告失败破产,双方罢兵言和的结局已经确定。

所以,也先综合考虑没有杀死明英宗朱祁镇,也没能一举拿下北京城。双方议和之后,朱祁镇在也先看来就是个烫手的山芋,想要赶紧送出去,就这样,被俘一年多之后,朱祁镇又回到了大明国都北京城。

9

不杀朱祁镇是因为他有用,主要用处有两个,一是诈钱,二是叩关。

也先为了大明能拿钱,第二天就放了一个俘虏回大明报信,告诉朝廷朱祁镇在他手里。还别说,他达到了目的,朝廷没有出钱,后宫出了,钱皇后把所有后宫的钱都给了也先。但也只有这一次,从那以后,也先再也没有从大明拿到一分钱,还负责了他一年的生活费。

也先还想利用朱祁镇的皇帝身份,打开边关的大门,他好长驱直入。这也只是他想想而已,不要说大明很快就立了一个新皇帝,就是没有立新帝的时候,边关将士也没有一个人打开城门,要知道,这是要抗压力,担风险的。但大家都知道,放进也先 ,后果更可怕。

杀到北京也先是一直都想的,可是,这不是杀了朱祁镇就能办到的。

10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当年土木堡之变,也先为什么不杀了明英宗呢?我认为也先有三种考虑,其一,留着英宗,在南下攻明时,也先可以挟天子以令明军,这样就可以兵不血刃的取得大明江山了,可令也先没想到的是,于谦居然另立皇帝,让也先的计划功亏一篑。其二,留着英宗可以在攻打北京城时,以震慑明军,让明军军心混乱,这样也先的胜算更大一些,不过也先也打错了算盘。其三,不杀英宗,也是为了给明朝勒索一些财务和权益。少数民族很多都是以掠财为主导,所以就留下了英宗,可是也先遇到了对手,被于谦等人一一破解,最终时隔一年,把英宗送了回来,原本打算让明朝内部争权,动乱。讽刺的是还没等到明朝的夺位之变,也先的瓦剌就分裂了。我的回答完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