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从春秋五霸时期来看,齐国在齐桓公统治的时期是鼎盛时期,可作为五国之首。但事实上在这个阶段,无论是秦穆公还是晋文公,都展现了很强的统治能力,而5个国家相互对峙,也十分的精彩。但是放眼于当时的历史中,无论是齐国,晋国还是秦国都经历了很多的君主,不能说他们的霸业是一代而亡的。

秦国简述

话说回来,秦朝是秦国统一后的最终形态,不能与之前混为一谈。而到了最后,其实秦的力量远远大于了齐国,所以最终才能取得统一。其实琴一开始的势力没有多大,虽然相较于许多的诸侯小国有很强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但是比起齐国和晋国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秦国真正崛起得益于商鞅变法,但是那已经到了战国时期了,这个时候秦的经济,军事,国力迅速增长,开始使用计策和武力进行扩张,而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大部分来源于这一段时期,即秦统一六国的阶段。秦在这段时期内大放异彩,很多故事也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因为它是秦朝建立的开端,所以很多人都喜欢研究这部分的历史。

齐国简述

齐国在齐桓公时期达到了鼎盛,可以说在这个时期,齐桓公是中原的霸主,屡屡得到周朝天子的奖赏,让其他诸侯国望而却步。但是有趣的是齐桓公晚年的时候不作为了,就和唐代晚年的李隆基一样,老做一些糊涂事,直接导致了齐国的经济,政治大幅度下滑,而他的儿子们也都不争气,每日只知道相互争夺,勾心斗角。可惜齐桓公英明了一生,最后的结局竟然是饿死。此后就是各种党羽的互争,以田氏为主掀起了争夺君主位置的风暴,导致齐国难以平复,最终被崛起的秦消灭。

晋国简述

晋国鼎盛时期地盘十分的广,涵盖了如今的山西省全部,陕西省的不分,甚至部分河北,河南的土地都归属于晋。晋国因为两件事而衰落:

其一,是在晋文公死后,他的儿子继位,但是却封赏给了他的叔叔比自己所在城池还要大的地盘,这就违背了君臣之道,意味着他的叔叔能力比他要强,将来有可能取代他的位置,由此引发了一场争乱。

其二,虽然争乱平复了,但是在晋献公的时候,由于对骊姬的宠爱引发了一场大乱。正是由于此,晋国逐渐走向了衰落。这也是历史上红颜祸水有名的一个事件了,这里我们不过多叙述,大家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查阅。

总之这三个国家各有各的特色,经历的事情也完全不同,但是历史的规律是相似的,那就是愿意进步的一方总是可以留下,而固步自封,发生内乱的一方总是要被淘汰,秦的崛起在于统治者敢于改革,但是秦的灭亡在于它的残暴,这自然是后话了。

最佳贡献者
2

导入:平王东迁路茫茫,齐桓晋文称霸狂。秦穆楚庄意气扬,宋襄南柯梦一场。阖闾勾践遥相望,赵魏韩立春秋亡。——自赋诗一首。

春秋战国,是一个群英璀璨的年代。各路诸侯纷纷登台亮相。你争我夺,使得这场大戏高潮迭起,百看不厌。各种学说纷纷创立并且发展,为这场大戏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各类人物的奔走游说,则为这场大戏增加了不少看点。

和现在的很多戏剧一样,春秋战国这场大戏,也分为上集和下集。如果说,下集的主角,是后起之秀秦国的话,上集的主角,无疑是一个强大的老牌国家——晋国。



晋国

强大的晋国

晋国,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盛极一时的老牌诸侯国。说他老牌,因为它的首任国君,是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和同在春秋时期的盛极一时的秦郑两国相比,要早上两百多年。

当然,和齐楚两国相比,晋国慢发展了些,因为早期一直内乱频频。但是晋国内乱平定之后,发展速度并不慢。

在晋献公时期,也就是齐桓公称霸时期,晋国就已经是数一数二的大国了。有时候,晋献公都敢于不把齐桓公放在眼里,比如在齐桓公举行葵丘会盟的时候,晋献公就没有到。齐桓公也无可奈何。

 二十六年夏,齐桓公大会诸侯於葵丘。晋献公病,行後,未至,逢周之宰孔。宰孔曰:“齐桓公益骄,不务德而务远略,诸侯弗平。君弟毋会,毋如晋何。”献公亦病,复还归。——《史记.晋世家》

后来,晋国内乱再起,在外流浪多年的公子重耳回到晋国,稳定内政,发展实力,晋国开始了称霸之路。

一、南败楚国

早在晋国内乱频繁的时候,南方的楚国通过鲸吞蚕食,已经发展成了让人恐惧的江淮大鳄了。而且它正将血盆大口,对准中原地区。中原一向将楚国视为蛮夷,自然不愿被其征服。但是早先的共主周王已经实力大跌,无力立领导抗击楚国的重任了。挑起“尊王攘夷”大旗的齐桓公于是得以借着机会,称霸中原。

可是齐桓公死后,齐国就衰弱了。于是,晋文公重耳挑起抗击楚国的大旗。

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晋国联合秦、齐两国,与楚国及其仆从国陈、蔡、郑、许五国军队在城濮展开大规模会战,晋军佯装败退,引诱楚军全线追击。侧翼暴露,楚军因此左右两军被击溃,全线溃败。中原地区原先附楚的诸侯纷纷背叛楚国,投向晋国。

不久,晋文公在践土大会诸侯,成为一代霸主。

之后,晋国在晋成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时期,晋楚多次大战,晋国败少胜多,楚国北上中原的意图被遏制。晋国得以继续称霸中原。

二、西压秦国

秦国,是春秋时期的地处西方的一个大国。在晋国高速发展的晋献公时代,秦国也获得高速发展。两国的接触不可避免。

在晋文公时代,秦晋保持友好关系,但在晋文公死后,秦晋两国就多次兵戎相见了。特别是三次殽之战,秦国次大败,使得野心勃勃的秦穆公被迫将目光转向西戎,益国十二,辟地千里。

此后,秦晋多次大战,比如在前623年新城之战,前620年令狐之战,前619年的武城之战,前615年的河曲之战,前594年的辅氏之战,前578年的麻隧之战,前562年的栎之役,秦军败多胜少,被压制在关中地区。

三、东制齐国

齐国,是东方强国。在西周时期,齐国就曾经因为强大,没去朝见周王,被周王烹煮了。在齐桓公和管仲的领导下,齐国实力强大,称霸中原。

齐桓公死后,齐国衰弱。霸主之位,被迫让给晋国。但是,齐国雄厚的实力仍存。时不时吞并他国,挑战晋国的权威。甚至联合宿敌楚国,共同对抗晋国。

齐桓公

于是,为了维持晋国的霸业,晋国时不时攻打齐国,对齐国进行压制。在这方面,齐晋鞌之战 是齐晋之间最出名的一场会战。齐国大败,被迫承认晋国霸主地位。

所以,在春秋中后期,甚至可以说整个春秋时期,晋国是一个巨无霸的存在。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四代,东制齐,西压秦,南败楚,北伐狄,称霸中原近百年。

因此,有“春秋五霸,晋独占其四”的说法。

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而我们看看春秋时期的其他称霸的诸侯国:

郑国:郑庄公被称为“小霸”。庄公之后,郑国迅速衰落,后来,晋楚争霸的时候,称为晋楚两国的小弟和两国拉锯的战场。

齐国:齐桓公时期盛极一时。之后迅速衰落。被晋国压着打。

秦国:秦穆公时期曾经盛极一时。秦穆公死后,秦国霸业衰落,被晋国压制一百多年。

宋国:有争霸之名,没争霸的实力。所谓的“霸主”宋襄公,在别国眼中不值一提,之后宋国逐渐衰弱。

楚国:晋楚争霸近百年。楚国败多胜少,后来国势江河日下,被吴国攻破都城。

吴国:吴王阖闾,吴王夫差时期盛极一时。

越国:越王勾践称霸中原。之后逐渐衰弱。

那么,晋国为什么能称霸中原近百年,而秦齐等国为什么“富不过三代呢”?

晋国能持续称霸的原因

晋国能持续争霸,是因为晋国有条件,有实力,有雄心。其他国家都缺少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因素。

一、晋国称霸的条件。

1、地理条件

晋国自成立以来,一直处于发展壮大之中。多年的鲸吞蚕食,吞并小国,使得晋国拥有了广袤的国土。它北面戎狄,东连齐国。西接秦国,南临楚国。几乎完全占据黄河中游地区。是除了楚国之外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而且晋国的地理位置极佳。比如在西面,它控制着包括崤函之地河西地区。这是秦国的命脉。控制着这块地区,也就扼住秦国东出的咽喉。秦国因此被锁死在关中地区,近三百年不得东出。这也是秦国霸权衰弱的原因。


秦晋崤之战

而在东面,晋国相对齐国地势较高,形成居高临下之势。而且晋国国土面积较齐国大,基本扼住齐国向西发展的企图和希望。这也是齐国霸业受阻的原因。

向北,则是戎狄国家。一方面,有太行山等山脉作为依托,晋国能轻易挡住戎狄的侵略,另一个方面,晋国也在中原发展不顺利的时候,向北发展,扩张领土。

2、人口条件

晋国所在的黄河中游地区,是中国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早期中国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目前国内对晋国的人口的研究不多。单是有研究表明:晋文公时期的人口约在200万左右,而到了后期,几乎是翻了一倍,到达四百万左右。

人口是国力特别是军力的保证,晋国的众多的人口,是晋国能够长期称霸的保证。而在同一时期,能够与其匹敌的也就齐楚两大国。

3、“尊王攘夷”的影响

在春秋时期,虽然周王室的势力江河日下了,但是,周王毕竟代表着正统。周王室仍然受到表面的尊重。很多有实力的诸侯,仍然打着尊重周王的旗号行事。

在这方面,起了个头的是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口号就是他提出来的。

但是这个口号嚷得最久的却是晋国。得利最多的也是晋国。为什么,因为平王东迁的周王畿,也就是现在的洛阳,就在晋国的眼皮底下。所以,晋国能很好利用这个“周国”,以达到目的。

晋文公剧照

比如晋文公践土会盟,就让周王封他为伯。

五月丁未,献楚俘於周,驷介百乘,徒兵千。天子使王子虎命晋侯为伯,赐大辂,彤弓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珪瓚,虎贲三百人。晋侯三辞,然后稽首受之。周作晋文侯命:“王若曰:父义和,丕显文、武,能慎明德,昭登於上,布闻在下,维时上帝集厥命于文、武。恤朕身、继予一人永其在位。”於是晋文公称伯。癸亥,王子虎盟诸侯於王庭。——《史记.晋世家》

不仅如此,晋国与周王同为姬姓,是姬姓诸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对春秋时期仍然大量存在的姬姓诸国的号召力还是比较强大的。

二、晋国称霸的实力

1、经济实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对国家的外交、军事实力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而中国的古代,是一个农业的社会。农业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晋国占据了包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与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古一部的广大地区。

这里有我国四大平原之一——华北平原的绝大部分。它在古代一直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

农业的发达,也为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晋国早期的运城盆地一带,一直是晋国的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繁荣的地带。这是后来魏国能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是晋国能够长期坚持与楚国抗争的原因之一。

与之相比的是,秦国的关中平原和楚国的江汉平原,在当时还是荒凉之地。齐国虽然靠海,工商业发达,但是齐国的农业显然是块短板,远远不如晋国。

2、军事实力

众多的人口,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晋国发展军力提供了兵源和经济条件。

所以,在春秋时期,晋国一直是军事力量雄厚的国家。

在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等国家都号称是千乘之国。

那么,千盛到底有多少兵力呢?根据研究表明,春秋时期每辆战车会配有三位甲士,七十二名徒卒(徒步行走的士卒)。共七十五人,称为一乘。千乘之国大约有7.5万人。

而千乘之国只是一个概数。像晋国、楚国等国家可能不止。

比如在城濮之战中,晋国出动战车“七百乘”,楚国则出动更多。鞌之战齐国和晋国各自出动战车八百乘。如果是全国动员的话,应该不止一千乘。


春秋战国的战车

到了春秋后期,随着经济实力的发展,各国兵力增多。千乘之国已经有点弱了。像晋楚等国家都有四千乘之多的兵力。

三、晋国称霸的雄心

1、晋君称霸天下的雄心

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众多决定晋国持续称霸的原因中,晋国君主的雄心勃勃是第一位的。

正是因为有争霸天下的雄心,晋献公才野心勃勃,一举吞灭三十多个小国,使得晋国成为仅次于齐国的强国。



晋献公

正是因为有雄心壮志,晋文公才能在外颠沛流离十九年而没有泯灭心智,才在晋国国内改革内政,富国强兵。一举大败楚国。

正是因为有雄心壮志,晋襄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一代代野心勃勃,对内稳定晋国,对外接连击败秦齐楚等国,称霸中原。

2、晋国中期政局相对稳定。

不同于晋国早期曲沃代翼时的血雨腥风和骊姬之乱,以及后期的六卿的争权夺利的白热化。晋国中期的政局相对稳定。

这是因为在晋献公时期,为了防止曲沃代翼的再次发生,晋献公基本上把晋国的除了自己的儿子之外的公族全部诛杀殆尽。后来的骊姬之乱又让自己的儿子挂了大多数。只剩下晋文公一脉。而且晋国从来不用自己的公族子弟当官,造成“晋无公族”。也就不可能因为争夺王位而发生内乱了。

在这方面,齐国就做的不好。在齐桓公尸骨未寒之时,齐国多个公子就为了自己的王位而起了内讧,导致齐国宫廷政变频频,这也是齐国称霸一代就衰弱的原因。

但这不是说晋国的内部就很稳定了。相反,晋国国君将军队分为六支后,六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在晋国国内位高权重。轮流执政。他们在晋国国内争权夺利,甚至弑杀君主。拥兵自重。但是基本能做到一致对外。而且这个时候他们都在积蓄力量,斗争并没有到达白热化的阶段。晋国国内得以暂时平静。


结束语:晋国能持续称霸,是晋国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晋国的地理优势的必然结果。但更离不开晋国一代代君臣的努力。所谓的事在人为,在晋国争霸这件事上是最好的体现。不过晋国的强大,也让秦国的东出几无可能。还好三家分晋,不然天下就可能没有秦始皇什么事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参考资料:《史记》《左传》

3

周朝建立,天生晋国就是爵位比较高,领土比较大的诸侯国,是开国姬姓王室的本家,重用外姓人才,国力昌盛,走到一定时间,公室式微,造大权旁落,成了权臣把持朝政,如果没有三家分晋,晋国还会长久。

4

提起春秋时期,首先想到的是春秋五霸,那么围绕答主的问题,同样为春秋五霸的晋文公、秦缪公、齐桓公,为何只有晋文公的霸业可以延续百年,秦缪公和齐桓公却仅仅称霸一代,便从此衰落?

我们从两点来分析

首先,分析晋国的霸业为何可以持续百年

第一,晋国所处的位置占据中原大部分,晋国依靠着中原强大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实力在晋文公和后续几位君主的经营下,已经飞速发展,睥睨众国。

第二,春秋战国时期,君主是否贤明,对于一个诸侯国的整体实力存在较大的影响。晋文公之后,晋襄公时期先后在肴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继其父为中原霸主。晋景公时,晋国在邲之战中败给老对手楚国。不过,对于这一时期的晋国,却在鞌之战中大败齐国。在积蓄实力后,晋景公在位时的晋国还一度攻入楚国本土。晋厉公继位后连败秦、狄,并在鄢陵之战再败楚国,复霸天下。晋悼公时国势鼎盛军治万乘,独霸中原,达到晋国霸业的巅峰。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对于晋文公之后的历代君主,基本上都是非常有作为的。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战国末期的秦国君主身上,连续六代明君的经营,才使得秦始皇用9年时间扫平六国,统一天下。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齐国和秦国为何一代而衰

第一,还是从位置上来说,齐国地处山东最东部,西面有鲁国,宋国,想要往中原发展受限,后来齐国南部吴国和越国相继崛起,对齐国形成了不小的威胁,也彻底断了齐国复兴霸业的念头。而秦国地处西北,常期以来与戎狄等游牧民族相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都很落后,是不被中原主流认可的。秦穆公包括其后代也想过东进中原,无奈遇到了强大的对手——晋,几次交手,秦国被打的落花流水,于是老老实实做了晋国的小弟(如果不是后来三家分晋,统一天下的未必是秦国)

第二,再说说后代君主,齐国继齐桓公以后,内斗不断,后来更是田氏横行,最后“田氏代姜”,当然,这是后话,再说一下秦国,穆公之后秦国国君频繁更替(相对于穆公39年,不少是执政几年或十来年就死了),经历了康公,共公,恒公,景公,哀公,惠公,悼公,历公,躁公,怀公,期间内斗不断,又被晋国揍过,被西戎侵略过,民心离散,直到商鞅变法,秦国才一步步崛起。

好了,回答就到这里吧,谢谢您的阅读!

5

这其实是个误区,把秦朝、秦国混了了,两个不是一个东西。

秦国立国550多年,它的强盛有两个时期,一个是春秋初期的秦穆公时代,也就是晋文公、齐桓公时代。

那个时代的秦国,算是二等强国,仅次于楚国、齐国、晋国,但是在上百个诸侯国的春秋初期,那还是一流的强国了,排名前五完全没问题。

这段强盛持续了近百年,而后就是百年衰落了,基本无力踏足中原,跟中原强国争霸。

而到了战国中期的秦孝公时代,商鞅变法,秦国重新崛起,这段时间才是大多数看到的秦国历史,差不多180年左右。

齐国实际上也差不多,立国800多年,跟西周同生共死,怎么可能没有强盛呢?

齐国有两个时代,姜齐和田齐,也就是姜子牙的齐国和田常的齐国,大多数看的历史,比如齐威王,都是战国的田齐,也强大了一百多年吧?

都是立国数百年的诸侯国,其实走的路都是差不多的,谁也不比谁好、

6

晋国是春秋时期,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晋国国土面积第二,仅次于楚国,晋国人口五百多万,几乎占当时中国总人口的一半,当时秦国人口一百多万,齐国人口一百多万,楚国三百万。

齐国跟秦国一样,都太偏居一偶了,而晋国地处中原。

晋国独霸中原跟楚国独霸南方数百年是一样的道理,就是因为周围没有真正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后来晋国三分为韩赵魏,魏国仍然是霸主,战国后期,赵国成为惟一能和秦国抗衡的国家。


7

春秋时期,齐、秦、晋、楚、吴、越都曾称霸一时,其中齐国、晋国是公认霸主,秦国只在西方有威慑力,吴越只在南方征雄一时,有东方还是齐、晋的天下,而自从齐桓公以后,齐国内斗,停滞不前,辉煌不再,只有晋国能够一直保持霸主地位,这与晋国一直改革不无关系,其中的军事改革:作州兵、三军六卿制、军事学校让晋国有了俾倪天下的资本,哪怕是到春秋晚期,晋国任然是各国中实力最强王者,虽然最后韩赵魏三家分晋,但是不影响它曾今的辉煌。

春秋五霸中晋国能够扛过齐国的霸主大旗,从二流诸侯国,到霸主,并称霸百年,除了本身根苗正红,开国之主叔虞,是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在周朝分封制和宗法制下,晋国地盘、经济军事实力都很强,齐国和秦国这一点都没法比,晋国除了出身好,还特别自强,晋军改革让晋国霸业延续百年之久。

作州兵

失败是成功之母,公元前645年晋国输掉韩原之战后,“兵甲尽矣”,穷则思变,为了军事物质补给,,晋惠公的亲信吕甥鼓吹了军事改革,并于同年开始“作州兵”的军事改革。

春秋时期晋国的“州”,相当于今天的“乡”,晋国之前征兵,是只征居住在城里的“国人”,城外的“野人”是没有资格当兵的。作州兵则不再区分国人、野人,按照州来征兵,扩大了征兵基数。

三军六卿

到了晋文公(晋惠公哥哥)回国执政的时候,有了这么多兵源,晋文公为了资源最大化和最高效化,正式确立晋国“三军六卿”制度。

在西周时代,军队是礼仪制度的延伸,只有天子才能拥有六支军队,最大的诸侯国只能设立三支军队,中等诸侯国最多拥有二支军队,小的诸侯国只配拥有一支军队。

晋国刚开始只有二支军队,到了晋文公时代,扩大军队规模,先确定“三军六卿”制度。将每支军队由传统的12500人,扩大到25000人,三军分别是上军、中军、下军。每个军由军正和军佐,由六卿担任。其中中军军正为三军统帅,由国家执政正卿(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总理)担任(之前军队统帅为国君担任)三军75000人,和天子的六军人数相当了,和其他诸侯国军队上相比,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晋国也就有了称霸的实力,并且六卿轮流执政,保证了晋国没有腐化,一直与时俱进。

晋国版的黄埔军校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并不是军人多,战争就能赢。还是要靠战略、战术,最重要的是靠人,去规划、沟通、执行、调整、控制。而在夏商周时期,还没有军事学校,直到晋文公首创,虽然在今天看来比较原始,但是对当时来说,已经很先进了。

设立武官,并进行专业培训,武官从贵族的非嫡长子中挑选,来保卫国君,另一方面重视退役军人的培训,这种军事培训制度,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中层将领,这也很好的说明了,在那个名将辈出的年代,为什么晋国没有名将,却一直能够获得战争的胜利。

城濮之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了高素质的三军六卿,又碰上咄咄逼人的楚国,一场百年战争的序幕拉开。

《左传》云:春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后重耳反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避之。

城濮之战,晋文公兑现了对楚成王的承诺,退避三舍,舆论上赢得主动,形势上也赢得战机,以逸待劳,让楚军陷入自己的主战场:城濮。晋国的三军:上军、中军、下军都非常灵活,楚军三军:左军、中军、右军。左右俩军实力较弱,晋国中军猛攻楚军左军,下军把战车的马匹,蒙上虎皮,出其不意的猛攻楚军战斗力最差的右军。很快楚军左右俩军被击败,统帅子玉迅速下令中军逃离战场,最后只有中军得以保全,晋国获得压倒性的胜利,晋文公一站封神,打的楚国二十年不敢北上。





8

谢谢您的问题。


关于“为何晋国的霸业可以持续百年,而齐国、秦国称霸一代后就衰落”这个问题,我打算从齐国兴衰史、秦国兴衰史、综述三个方面开展分析。具体如下:




一、齐国兴衰

1.齐国的兴盛

齐国是周朝重要的封国,公元1000年前,姜太公帮助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邦,齐国建立,齐国位于今山东省。春秋时期,齐国在山东北部,经济富足,人民安居乐业,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宰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加强军队改革,扩充齐国的边疆,齐国的势力与日俱增。公元7世纪,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秋会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战国时期,齐国和秦国成为两大霸主。公元298年,齐国、韩国、魏国、赵国、中山国等五国联军进攻函谷关,秦国在五国的进攻下被迫退还韩国、魏国的土地,齐国成为了关东各国的盟主。


图:齐国版图


2.齐国的衰亡

公元前286年,秦国联合了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等五国共同伐齐,削弱了齐国的力量,齐国这时候开始走下坡路了。公元231年开始,秦国开始统一全国的战争,于公元221年吞并了齐国等六国,统一了中国,齐国就此灭亡。


图:秦灭六国的顺序


二、秦国的兴衰

1.秦国的兴盛

春秋时期,秦国发家的地盘属于最边缘的地方,刚开始的时候,秦国特别弱小,其他国家都不怎么待见,但是秦国却抓住机会,默默提升自己的综合国力。秦国后来参与中原的混战,成绩显著,秦穆公被列入“春秋五霸”。战国初期,秦国又经历了百年的衰落期,河西之地被魏国给攻占了。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变法让秦国开始富国强兵,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奠定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基础。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公元前316年兼并巴国和蜀国。秦国从公元前230年起,到灭齐为止,耗时10年陆续兼并了六国,并于公元前219年开始平定南方百越。从此,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进入了君主的帝国时代。


图:秦始皇


2.秦朝的衰败

(1)宦官专权,胡作非为。秦朝统一六国没多久,秦始皇就病逝,他的遗嘱是立公子扶苏为太子,只是宦官赵高是嬴政小儿子胡亥的老师,希望胡亥成为皇帝,好为自己谋求私利,所以他联合丞相李斯,擅自改变了秦始皇的遗愿,杀死扶苏,立胡亥为皇帝,胡亥登上皇位之后,宦官赵高掌控了实权。

(2)奉行苛政,民不聊生。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实施苛政,繁重的苛捐杂税和沉重劳役,民不聊生。特别是秦始皇后期以及秦二世胡亥即位之后,苛捐杂税和徭役更加深重,统治者大兴宫殿、长城等重要的工程设施,劳民伤财、国力减退,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开始了反抗,最为典型的就是陈胜吴广农民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百姓渴望有个领袖人物可以带他们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图:胡亥剧照


(3)焚书坑儒,禁锢思想。为了禁锢人们思想,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首先“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其次“隳名城,杀豪杰”。秦国的崛起,离不开商鞅、张仪、甘茂、穰侯、范雎、蔡泽、吕不韦、李斯这些人的献计献策,这些人都不是秦国人,但正是这些精英团队为秦朝披荆斩棘,秦朝才所向披靡。焚书坑儒这个事情,注定秦国不可能再凝聚出改革的精英人才,秦国本身没有非常优秀的人才,这个举措让天下英才寒心,阻断了精英团队为秦朝效力的通道。

(4)利益冲突,矛盾激化。秦始皇统一后废弃了沿用千年的分封制改为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形成,却严重侵害了“贵族利益”。灭掉秦朝的主力军项羽就是楚国贵族。


图:焚书坑儒


三、综述

其实齐国和秦国没有题目说的那么短暂,他们有一个较长的兴衰史,提问者之所以觉得齐国历史很短,可能是从齐国在春秋和战国初期争霸,到战国后期被秦国所灭,把这段历史单独拿出来分析,那就显得很短了,它的灭亡是偶然也是必然,就像狼对于羊来说,是强者,但是当狼遇到猛虎的时候,狼就是弱者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齐被秦所灭了。

其次,秦国为什么只有一世,我猜测提问者可能是把秦始皇统一六国到秦二世胡亥上位,到秦国灭亡这段历史单独拿出来分析,具体的原因我上面已经分析了,总之,就像一个脱离百姓的王朝,就像一个离开大树的苹果,撑不了多久,内部就开始腐败了。就像一只离开水的鱼,注定不会太久,因为每个朝代最兴盛的时候,都是很注重鱼水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大家好,我是梅溪沐雪客,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我写的,欢迎您的评论和探讨,谢谢。

9

春秋时代,王权没落,列强争霸成为时代主流。然而,即便是诸侯争霸,其实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能有资格去参与争霸的诸侯也不尽相同。


譬如,在春秋早期,堪称“小霸”的就有齐庄公、齐僖公、郑庄公、楚蚡冒等等;郑庄公之后,有资格参与争霸的有晋献公、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齐襄公、齐桓公等等;齐桓公之后,有资格参与争霸的有楚成王、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等等;晋文公之后,东周进入了晋、楚二强争霸格局,持续长达一百二十多年的时间;在晋、楚争霸晚期,吴、越先后崛起,吴王阖闾、吴王夫差、越王勾践、齐景公是这一时期积极参与争霸的重要人物。

由春秋争霸简史可看出,齐国在春秋初就号称“小霸”,春秋晚期齐景公趁晋国没落也曾当了十来年的“小霸”,但齐国最为辉煌时期还是齐桓公当政期间——成为东周第一位名副其实的霸主。可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就立刻陷入了五公子争位内乱,国力长期停滞不前,再也没能在东周当过霸主。


秦国在春秋初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其后经历数代与戎狄异族的拼死搏斗,逐渐占领渭河平原而强大起来。到秦穆公之时,他多次平定晋国内乱,并不断向西北扩张,一度称霸西戎。然而,秦穆公一生可谓“成也晋国,败也晋国”。因为平定晋乱,秦穆公得以闻名于东周;却又因强大晋国的存在,让秦国东扩进程戛然而止,秦穆公也始终未能夺得中原霸主之位。秦穆公去世后,秦国更是长期未能突破崤函天险,被晋国牢牢封锁在渭河平原之内!

纵观整个春秋,能在百年以上参与中原争霸的仅有晋、楚两个大国;齐、秦二国都是一代兴盛后就长期陷入沉寂状态。

为什么晋、楚两个大国能长期兴盛,而齐、秦二国却是只能一代兴盛?


崤之战被晋人偷袭战败后,秦穆公坚持使用败将百里孟明视,即便后来他在彭衙(今陕西白水东北)之战中再度败给晋军,依然用之不疑。最终,孟明视第三次伐晋,在王官(今山西闻喜南)之役打得晋人不敢出来迎战,彻底洗刷了崤之战失利的耻辱。


秦穆公在位期间,也许是秦国使用外来人才最为频繁的时代。在他执政早期,启用了贤相百里奚,并通过百里奚,又引入了蹇叔。此后,百里奚的儿子百里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蹇白乙丙都被秦穆公重用。到了秦穆公执政后期,因为东扩之路受阻,他又重用晋人由余,大伐西戎,开地千里。秦国能在秦穆公手中走向强大,不拘一格重用贤才是其中关键因素。

可在秦穆公死时,他却突然做出了一件不可思议的怪事:竟然令秦国良臣子舆氏三人陪自己殉葬!当时人对此评价道,“秦穆公当不上霸主是理所当然,死后竟然抛弃了民众!先王离世,往往留下法度,而秦穆公却夺走了百姓中的善人!”

殉葬制度恢复之后,后世秦国人才谁还敢轻易接近公室呢?万一被国君宠幸,国君死后要求自己殉葬,这到底是福份还是灾难?秦穆公以后,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很难再看到秦国人才有任何突出表现,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殉葬制度。特别在晋国阻止了秦国通往中原的道路后,异国人才投奔秦国的机会也大大减少,这更让秦国在人才选拔上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倒是因为晋国内乱,有不少晋人投奔到了秦国——但晋人士会宁愿放弃被秦康公重用的机会而返回晋国,焉知他不是害怕被秦人殉葬呢?


因此,秦国之所以在秦穆公之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关键在于秦国人才出现了断层。秦穆公临死前恢复殉葬制度,替后人留下了一个坏榜样,使得人才愈发不敢轻易在秦国出仕。

晋国的封锁让外部人才难以进入秦国,殉葬制度让内部人才不敢出头,秦国又怎么能得到快速发展?


相比较于秦穆公,齐桓公也以好用贤才闻名于世。

齐桓公夺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差点射死自己的管仲为相,并尊称管仲为“仲父”。除了管仲外,鲍叔牙、隰朋、宁戚、宾胥无、曹孙宿等人也是齐桓公身边的治世之才。可以说,早在齐桓公执政之初,身边已是人才济济。


可是,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之际,齐桓公却突然发觉身为东海大国,整个齐国居然都找不到管仲的继任者!管仲临终前,齐桓公特意来问谁可以接替,结果他能提出的候选人依然是鲍叔牙、隰朋、宁戚、宾胥无、曹孙宿等人,再也找不到其他人选,足以证明齐国政坛已多年不见新鲜血液了。

即便是在齐桓公这样的贤明国君之下,齐国政坛的官员都难以更新换代,就更不用说齐桓公以后的历代国君了。所以,除齐桓公外,直到春秋中晚期齐国才出现了另一位曾经重用贤人的国君——齐景公。人才在齐国长期不受重视,齐国又怎么可能再次参与中原争霸呢?

据说,在立国之初,齐人始祖姜尚就提出齐国治国之策是“尊贤尚功”。为什么在春秋时期仅有少数齐国国君能重视、重用人才呢?


个人以为,这是因为齐人对宗法制的变革不彻底。齐顷公之后,齐国政坛涌现的崔氏、庆氏、高氏、栾氏、陈氏、鲍氏等等大家族,除了陈、鲍二氏外,其余都是齐国公族。这些公族再加上齐国世袭上卿高氏与国氏,意味着齐国政坛高位长期被旧氏族与公族垄断,中下层人才难有出头之日。虽然有那么一两位国君能打破这一局面、重用贤才,却难以改变齐国政坛的大局。春秋中晚期时,“兵圣”孙武竟然到偏远的吴国出仕,足以证明齐国人才在国内有多么不受重视!

中下层人才长期无法晋升,这说明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阶层固化现象。因此,齐国国力长期停滞不前也就是情理之中事了。


相比较于齐、秦二国,晋、楚二国的人才选拔机制要灵活得多。

以同样没有对宗法制进行彻底变革的楚国为例,楚成王在位共四十六年,令尹却换了有五、六位之多。


楚成王时期著名的贤相子文,不但为政清廉,还是将楚国带出子元乱政低谷、重新走向复兴的大功臣。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功勋卓著的良相,在楚成王执政期间也是“三上三下”,无法终身霸占令尹之位。在子文晚年,还一次主动退位让贤,推让族弟子玉为令尹。虽然子文所托非人,但可见楚国并不像其他诸侯国一样,让令尹等等核心关键岗位实行终身制。只要令尹有失职,楚王随时可以撤换他,甚至杀死他!“仲父”管仲占据国相之位一直到死,楚国令尹却很少被一人终身垄断;虽然楚国令尹很多不是战死就是被楚王杀死,但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无疑是一大进步。因此,楚国核心岗位之职虽然很少由外族、外姓人才担任,可政坛关键岗位仍然能长期保证新鲜血液的出现。

比起楚国来,自从晋献公建立“无蓄公子”制度以来,晋国就在公室层面彻底变革了宗法制。从此以后,晋国发展就极度依赖异族、异姓人才。晋文公回国后,又逐步建立完善起六卿制度,更是让晋国政坛人才辈出,新鲜血液不断。因此,晋国虽然未能废除卿士职位终身制(还是有不少卿士主动退位,如士会、韩厥等人),但六卿制度建立起来后,关键岗位就能实现有序轮换,保持政坛不断有新人涌现。


所以,在晋、楚二国,其政坛核心管理岗位是能长期出现新人、不被少数家族垄断的。直到晋、楚争霸后期,晋国卿族在经历多次政治斗争后慢慢集中在少数几大家族,楚国关键岗位箦愈发集中于王族,晋、楚两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阶层固化,这两国才逐步走向了没落。


因此,为什么晋、楚二国霸业能持续百年,而齐、秦强盛一代后就衰落?

从人才选拔制度上来说,是因为晋、楚两国的人才选拔制度能在更长时期内避免阶层固化。相反,齐、秦二国的人才选拔还处于人治阶段,国君贤明就可选贤任能,国君平庸则政坛人才难寻。


当然,晋、楚二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础也存在差异。楚国是在县制基础上建立起了相对集权的体系,人才选拔权利掌控在国君手中,国君能力差异依然决定着楚国人才质量的高低。晋国在六卿制度成型后建立起了相对分权的体系,人才选拔虽然仍国君由主导权,但他的选拔范围却是基本局限在卿族之内,一定时期内是在精英中选精英。这一差异的结果,就是晋国在晋楚争霸的一百二十多年里,绝大多数时期都处在上风。

10

我认为最主要还是地理因素决定的,齐秦两国都是偏居一隅,进可攻退可守。

反观晋国,处于中央属四战之地必须时刻自强以攻为守。晋国称霸时候和其余四霸都有冲突,它不可能灭掉其他大国,其他大国对他都有威胁。它一旦衰弱就会被各大国蚕食,所以最后三家分晋。最后赵魏韩也被秦国所灭。

齐秦守得时候是在积蓄力量,进而可以兼并六国。灭六国是秦非齐就是其他原因所在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