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字希直,号正学先生,浙江宁海人。方孝孺算是书香门第,长大之后师从一代大儒宋濂。宋濂是朱元璋当年最器重的文人之一,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里面,选了一篇他的《东阳马生序》,相比大家都很熟悉。宋濂对方孝孺这个弟子赞不绝口,直接把他比喻成为鸟中的凤凰,在《送方生还宁海并序》这篇文章里面,宋濂对方孝孺的夸奖简直到了外人看不下去的地步,说实话,铁锤文史也是第一次见到有人,这么夸自己的学生的。我截取中间一段,大家自己感受一下宋濂大师对弟子方孝孺爱不释手的风采。
你看这个方孝孺,读书聪明,文章也写的好。宋濂说自己四年没见面,方孝孺在学问上就有了巨大的进步,如果再过四年,真不知道这个学生会厉害到什么程度!欧阳修、苏东坡那样的水平咱们不敢和他们比,其他那些读书人如果跟方孝孺比一比,那简直就是没得比了。老宋还说了,我今天说这样的话,有人肯定认为我老宋是在说大话,可是二十年后你们再来看方孝孺,就会知道我老宋没有言过其实。
在一向崇尚内敛的古代文人士大夫里面,像这样可劲儿的夸自己学生的,宋濂算是独一份儿了。
那么,是宋濂过于宠溺这个爱徒了吗?可能还真不是,因为随着岁月的增长,方孝孺的文名的确是名满天下。后来有人称赞他是“程朱复出”,甚至“当时文章第一人”。
既然是当世文章第一人,皇帝怎么可能不知道他呢?
于是在方孝孺25岁的时候,朱元璋亲自诏见方孝孺,看见方孝孺的气度风采之后,朱元璋回头对他的皇孙,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说:
此庄士,当老其才辅汝。
就是说,这是一个庄重可用之才,我要让他再历练的成熟一点,将来辅助你的事业。
于是,尽管方孝孺深受朱元璋赏识,可是居然就被闲置了整整十年!这十年方孝孺的道德文章自然还是与日俱增。又过了十年,35岁的方孝孺再一次被朱元璋诏见。尽管这个时候的方孝孺早已经是名满天下,朱元璋还是不予重用,给了一个汉中府学教授的闲职。两年之后,蜀王朱椿把方孝孺请到家中,当世子的老师。
你说大家都说方孝孺好,为什么朱元璋就是不重用他呢?
铁锤文史分析,这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原因。
朱元璋走的是杀人如麻的霸道,方孝孺是一代大儒,走的治国路线肯定是圣人王道。
大家尿不到一壶里面去,这台戏,没有办法唱。
可是你要说朱元璋认为方孝孺无能,那也是大错特错了。
因为朱元璋临死之前,特地留下托孤遗诏:
遗令先召孝孺。
所以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继位之后发出的第二道诏书,就是马上让方孝孺进京。
你说,朱元璋为什么临死之前留下旨意,要让孙子当皇帝之后重用方孝孺呢?
跟前面说的其实是一个道理,朱元璋自己走的是杀人如麻的霸道,把明朝开国重臣武将已经收拾的一干二净,国内外姓再也没有什么人可以威胁老朱家的江山了,这个时候,自然只需要一个守成之君,就可以千秋万代当皇帝啦。
最适合辅佐守成之君的,不就是像方孝孺这样的儒家大师吗。
方孝孺进京之后,先是九品芝麻官,翰林侍讲,第二年,升到五品,侍讲学士。开始参与皇帝的日常政务,据说建文帝非常倚重方先生,朝廷各种政策都要咨询方孝孺。
看起来,宋濂老师的预测即将成为现实,得意门生方孝孺的好日子来了!
第二部分,方孝孺之死
朱元璋的如意算盘打得滴水不漏,可是千算万算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燕王朱棣这么狠。异姓权臣被朱元璋团灭,可是自家儿子却开始同室操戈,唐朝的悲剧,再一次在明朝上演。
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建文帝据说是烧死在皇宫之内,也有传说逃亡海外,郑和七下西洋,传闻动机之一就是永乐皇帝让他一路散发寻人启事,想找到这个神秘消失的侄子。
朱棣坐在了龙椅之上,需要一个人为他撰写诏书,普天之下,没有谁比方孝孺在知识分子中间更有影响力;可是普天之下,恐怕也没有一个人,像方孝孺这样的硬气。方孝孺作为建文帝的遗臣殉难。清朝人修的《明史》,大致就是如此记载。但是这不是关于方孝孺之死最早的记载,最早记载是《奉天靖难记》,这本书是永乐初年的时候出版,主要是提篡位的朱棣说好话的,所以在这本书里面,方孝孺被丑化的不成样子。
上叹日:“小子无知 ,乃至此乎?”时有执方孝孺来献。 上指烟焰处谓方孝孺曰 :为也 ! 放(疑为 ‘汝’字误笔)死有余 辜 !”方孝孺稽首祈哀乞怜。 遂命收之...戮于市
在这本书里面,方孝孺是被抓获的,看见燕王朱棣,方孝孺还摇尾乞怜,随后被朱棣给宰了。
你觉得方孝孺会是这样的人吗?
到了成化年间李贤撰写《天顺日录》时 ,对方孝孺殉难事迹的记载开始详细起来 。 文庙过江之日,初即位 ,欲诏示天下,问姚广孝举代草者,曰:“必须方孝孺。”召之数次,不来 。 以势逼之 ,不得已,孝孺持斩衰而行见 。 文庙即命草诏 ,乃举声大哭 曰:“将何为辞?”敕左右禁其哭 ,授以笔 ,即投之地,曰 :“有死而已,诏 不可草 。”文庙大怒 ,以凌迟之刑刑之 ,遂夷其族 。
在这段记载里面,出现了朱棣和方孝孺的对话,也提到了方孝孺满门抄斩的夷族之祸。
这算是比较可信的方孝孺之死的记载。
第三部分:灭十族之说从何而起
那么方孝孺被朱棣灭了十族的传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根据目前的考证,最早说出灭十族故事的,是祝允明。也就是和唐伯虎并列江南四大才子的祝枝山老师!
祝枝山写了一部书叫做《野记》,又叫《枝山野记》,一看名字是不是就很野?里面记载:
文皇既即位 ,问广孝谁可草诏 。 广孝以方对 ,遂召之 。 数往返 ,方竟不行 ,乃 强持之入 ,方被斩衰行哭 。 既至 ,令视草 ,大号詈 ,不从 。 强 搦管 ,掷去 ,语益厉 ,曰:“不过夷我九族耳 !”上怒曰:“吾夷尔十族 !”左右问何一族 ,上 日:“朋友亦族 也。”于是尽其九族之命 ,而大搜天下为方友者杀之。
你看,这个故事,就和今天大家经常看到的版本差不多了。朱棣坐天下,让方孝孺写诏书,方孝孺不理不睬,被掐着脖子带到朱棣面前。方孝孺脖子一梗:大不了灭我九族!朱棣脖子一梗:老子灭你十族!连你的朋友都灭掉!
团灭!
可是,江南才子祝枝山,为什么要编写这个团灭的故事呢?那得从《野记》这部书说起,《野记》这本书,是以劝惩为目的的杂说笔记。除了方孝孺灭十族的故事,还记载了关于方孝孺的另外一个故事。
方孝孺的父亲准备给家里先祖迁移祖坟,头一天晚上梦见一位老人求情,希望迁坟的日子宽限几天,好让他们家族有时间搬迁。第二天迁坟的时候,方孝孺父亲在祖坟里发现一窝蛇,身为儒生的方父认为梦中所见都是怪力乱神,一把火烧光了蛇窝。当晚老人梦中再现,怒斥方孝孺父亲出手狠辣,不留活口,表示自己一定要报仇雪恨。
后来方孝孺出生,聪明绝顶,最奇怪的一点,方孝孺的舌头是分叉的,就像蛇的舌头一样。最后惹出这一出满门抄斩,一家不留活口的大祸。
人们认为这是因果循环之报应。
知道了吧,祝枝山的《野记》,是这种风格的文章,为了宣扬这些思想而创作,在历史事实上面并不讲究,当不得真滴。
但是以前在苏州娄门内有蛇王庙,每年四月十二日为蛇王生日,香火旺盛,据说蛇王就是方孝孺。“殿上供方夫妇金身,高三尺许,作明代装,皆朝服。”(郭则沄《洞灵小志》卷三)由此可见,传说之间也有关联性,身为苏州人的祝枝山,可能会受到这些民间传说的影响,这是题外话,姑且不谈。
第四部分 方孝孺为何而死
那么从方孝孺的立场来说,他慷慨赴死,难道真的就是为了报效建文帝知遇之恩吗?
没有那么简单。
铁锤文史认为,方孝孺赴死,不仅仅是殉君,更是殉道。他是为了心中的儒家之道而死。
前面说过的,方孝孺名满天下,被称为道德文章第一人,被称为是和颜回孟子朱熹这样的圣人并驾齐驱的人物。
这样的人物,必定是一个理性主义者。
方孝孺的理想是什么呢?说出来大家不要笑:
每兴伤今崇古之思 , 积之既多, 发为言语。 道政 事 , 必曰伊 尹周 公 ; 论道德 , 必曰孔盂颜闵。 寝而思者 , 此 数君子也 ; 坐而诵者 , 此数君子。 用心一入乎此 ,犹恐流于过高 , 如古狂人 , 而不适于用 。 是以深自制抑 ,若中无丝毫学者。
方孝孺,是一个以恢复孔孟之道为己任的读书人,是一个把自己比作伊尹和周公的读书人。
方孝孺还是天下读书人的士林领袖,身负众望。
只有具备这样宏大志向的人,才会慷慨赴死,不惧刀锋。那些丑化方孝孺摇尾乞怜的人实在是可怜之极。那些认为方孝孺是一个迂腐愚忠的人,也没有真正理解这个读书人的内心世界。
如果说真的有人“从道不从君”的话,方孝孺就是这样的人。
总结一下:方孝孺被灭十族,出自民间野史,没有确实证据。方孝孺之死,是从道不从君的伟大殉道,是凸显知识分子不畏权贵高贵气节的个案,值得被历史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