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11月1日,山东黄崖山发生了一起被晚清政府定义为聚众叛乱的事件,清政府的出兵镇压,直接导致了官兵和黄崖山民发生暴力冲突,最终致使上万民众遭到官兵的屠戮。
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这起事件的定义一直争执不下。是什么致使民众大规模的“叛乱”?为何如此多的普通民众会遭到屠戮?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农民起义?
据清史记载,这次反叛事件的主谋是一位叫张积中的人。看似是他导致了近万人的死伤,但其实不然。
张积中本是扬州的一个地主官僚,他家族里好多人都在清政府当差,而且职位还不低。他的兄长张纪功,更是在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全家殉职,连独子都没能留下。
最后清政府深受感动,便把张纪功的世袭爵位传给了他侄子(因为只剩下侄子了),也就是背锅侠张纪中的儿子。
张积中因为家族的关系,自己本人也和朝廷的诸多官员关系紧密。这样看来,张积中完全没有反叛朝廷的理由啊。
张积中家里是地主官僚,起义根本就不是张积中在扬州的时候。因为家境殷实,所以不用为生活烦恼。张积中因为没别的事情做,自己对一些怪力乱神之事颇感兴趣。
▲太古学代表人而当时在扬州又有一位“炼气辟谷,符篆役鬼”颇为出名的人,叫周星垣(周太谷)。这个周星垣其实也就是新儒家学派——太谷学的创始人。
张积中学的也正是早期的太谷学。因为太谷学基于儒家思想,但是比儒家学派多了很多想象力,诸如羽化登仙什么的,颇具吸引力。所以很多乡绅与官员也都纷纷加入。
当时太平天国攻克扬州,张积中的儿子在山东做后补知县,于是他举家迁到山东。他到山东之后,认识了一个黄崖庄的生员,这个人十分崇拜他,还把自己的房子割出一部分给张积中安置自己的家人。
后来因为山东有捻军活动,张积中迁了几次地方还是受到干扰,后来干脆在山上和村民们建了一个石寨。捻军主要活动在江苏山东一带,和太平天国一样都被清政府视为大患。
为了防止叛军与匪盗的侵扰,张积中开始扩修山寨、买武器、训练使徒、武装山寨。虽然有一定的武装,但是张积中的做法不同于水泊梁山。因为张积中比较有钱,山寨的建立与强化都是自费的。
周围的民众们都觉得张积中的山寨比较靠谱,很多人都跑到他的山寨里避难。张积中本人也很善良,毕竟太谷学也是儒家学派的变种,强调良知与实行。
他不仅接受前来逃难的村民乡绅,还接济民众,让弟子在山上提供粥食,在山下提供热水,进山避难的人他都提供饮食。此外他还在山上设医药局,施药治病。结果远近的民众来他这儿的越来越多。张积中倒是很淡定,基本上来者不拒。虽然来的也有一些不是什么好人,但是张积中相信教育能够唤醒他们的良知。于是在山上讲学,五天讲一次。还创办了刊物,方便大家学习。
因为张积中本人的原因,以及太谷学的吸引力,寨子里也有很多乡绅(有钱人)和被贬的官僚(知识分子),包括他被革职的堂兄,最后都来到黄崖山寨去了。因为有这么一批人,黄崖山寨有一段时间以富足闻名山东。
因为富足,所以山寨的防御机制也越发复杂,除了自己原有的武装力量,张积中还得到了当地民兵的帮助。加之山寨地势的优势,曾成功地抵御了一次匪徒的袭击。
慢慢地,寨子的势力越来越大,后来想进寨子的人都要把自己身上的资产交一半给张积中才能入籍。张积中利用这些钱财广开商铺,赚得的钱财用以填补寨子的支出。
虽然张积中有时会举行一些奇奇怪怪的太谷派祭祀活动,但从整体上看,黄崖山寨已经成为了一个有着独立的教育、经济、武装系统的社会团体。也并没有做出什么危害社会的行为,但为什么还是会被镇压呢?
清政府第一次注意到这个寨子的时候,派探子查看,得到的结果是,张积中以礼性教人,住在那儿的人都种地读书,很安稳。于是也就没有管。
清政府第二次注意到这个寨子的时候却出了问题。当时捻军对山东的骚扰颇为猖獗,朝廷调查后发现黄崖山寨疑似和捻军有所勾结(主要是因为张积中什么人都收),于是派人去调查。过去调查的官兵被寨子里的人误认为是强盗,寨子里的人开枪自保,打伤了几个官兵。这着实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最终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山东巡抚觉得黄崖山寨里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这些人若是起义,铁定和洪秀全那些乡野匹夫不一样,威胁之大让他觉得就算这不是起义,也有镇压的必要。
加上后来的考证发现,当时的山东官场已是死水一潭,很久都没出过什么政绩了,政府腐败、官场污浊,想要升迁基本上要靠镇压起义得到功名往上爬,晚清重臣李鸿章与左宗棠二人就是靠着镇压捻军最终上位成功。
山东巡抚觉得这是个机会,虽然不一定是起义,但究竟是不是,还是他自己说了算。黄崖山寨官兵来攻,寨中山民拼死抵抗,数千人遭到屠杀,坠崖者更不在少数。
寨中千人均拼死抵抗无人投降,即便是被抓到的人,也都大义凌然,毫不惧死。最后被屠的只剩下妇女儿童400余人,也都是视死如归。而张积中本人和他的亲属,最终在讲学的地方自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