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语:左良玉是行伍出身,屡立战功,最后成为一个拥兵数十万之众的跋扈军阀。左良玉无所谓忠奸,但他对崇祯皇帝还是有一定感情的。当北京城破、崇祯上吊自杀以后,左良玉时常闭门痛哭,伤心欲绝。


左良玉是明朝末年的风云人物。他是个孤儿是他的叔叔把他养大的。成年之后,左良玉就从军了。

左良玉骁勇善战,武艺高强,尤其擅长骑射,能够左右开弓,百发百中。并且左良玉还有一个特点:“目不识书而多智谋”。因此,左良玉早期在辽东地区的战事中屡次立功,升为军官。

后来,左良玉被调到内地,专门镇压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

从此,左良玉大显身手,闻名天下。

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左良玉战绩非凡。很多农民军首领都死在他的手中,著名的农民军首领罗汝才、老回回马守应等人也都先后被左良玉打败过。

而左良玉和声名显赫的两大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张献忠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



左良玉跟张献忠作战,胜多败少,一度打得张献忠陷入穷途末路;左良玉可谓是张献忠的克星,基本上是逢张必胜。

而左良玉在和李自成会战时,则是败多胜少;尤其是1642年的朱仙镇大战,左良玉多年培养训练的精锐亲军,几乎都被李自成农民军斩杀殆尽。以致此役之后,左良玉一蹶不振,再也不复昔日之勇。

因此,李自成可以说是左良玉的克星。左良玉出战,逢闯必败。

在长期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中,左良玉深深洞悉了明朝政府的腐败,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他开始注重保存实力,拥兵自重;而对督抚大员们的檄调命令,经常是置之脑后,不予理睬。

以督师杨嗣昌为首的部分大臣都弹劾左良玉跋扈不法,纵兵抢掠,杀良冒功,要求朝廷惩办左良玉。

可是,由于朝廷此时由于将才调零,而左良玉曾数次大败农民军,崇祯皇帝认为左良玉人才难得,更兼左良玉手握重兵,军中广布亲信心腹;因此,崇祯皇帝就对左良玉姑息纵容,不予治罪,反而多方慰抚,希望左良玉能够力挽狂澜,消灭势力越发强大的农民起义军。

1644年春,李自成从西安出发,进攻北京。崇祯檄调左良玉率兵勤王。

此时的左良玉却无可奈何!朱祁镇大战后,左良玉的精锐部队损失惨重,所余无几了。他杀出重围,逃到湖广地区之后,为了恢复往日的荣光,就大肆搜罗残兵游勇,扩充军队。甚至于招降纳叛,广招农民军中的叛徒,以补充自己的实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扩充,左良玉拥有了二三十万之众,号称八十万大军,以此来恐吓要挟朝廷及地方官府,为其提供粮饷物资。

但是,左良玉心里很清楚,自己扩充的这支军队只不过是数量庞大而已,其实是一群乌合之众。一旦出战,迎击李自成的百战精锐,那绝对是不堪一击的。

所以,无论崇祯皇帝多么殷切企盼,左良玉都不敢率部北上勤王。

当北京城被李自成占领,崇祯皇帝自杀以后,左良玉感念崇祯皇帝对自己的厚爱,日夜痛哭,伤心不已。

说左良玉不忠,却也有失偏颇。左良玉不遵从朝廷诏令,他部下的将领很多是招降过来的农民军叛将,无法无天,左良玉也很难约束他们。崇祯皇帝死后,左良玉的部下将领纷给要求他率兵东下,占领江南,自成基业。

可是,左良玉并没有听取这个建议。为了安抚这些将领,避免战火祸乱江南,左良玉竟然公而忘私,把自己多年敛积的几百万家财拿出来,分给大家。

此举算是稳住了混乱的军心。

南明弘光朝廷建立后,弘光皇帝颁诏,给左良玉加官进爵。但是,左良玉却拒不接旨,不愿承认弘光朝廷。

后来,南明“假太子案”发生。消息传来,左良玉认为太子是真的。为了报答崇祯皇帝的恩情,左良玉立即统兵出征,进攻南京,拥立太子即位。

可惜,在进军途中,左良玉病死了,从此离开了历史舞台。

结语:左良玉其实就是一个拥兵自重、贪图权势、飞扬跋扈的大军阀。这样的人,无所谓忠,也无所谓奸,只不过是一个朝代末期的乱世枭雄而已。

有人说,左良玉投降了清军,当了汉奸,那可真是信口开河。

投降清军的是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左良玉死后,他的军队以左梦庚为主。可是,左良玉尚且不能有效地约束住部下,,何况他这不成器的儿子呢!

最终,乱哄哄的左部官兵,竟然以数十万之众可耻地向区区万余清兵投降了!

这可真是给九泉之下的左良玉脸上抹黑啊!

最佳贡献者
2

在很多影视剧里,左良玉都是一个文武双全、战功卓著、忠心耿耿的济世良将的形象。那到底有没有拥兵自重不听号令这回事呢?还是先来了解下左良玉其人吧!

左良玉(1599年-1645年),字昆山,明末山东临清人,明朝末年将领。行武出身,没有读过书。他初于辽东从军,自崇祯十二年在玛瑙山战胜张献忠之后,声名大振。官至平贼将军,太子少保,封南宁侯。

我们再来看看《明史》:左良玉以骁勇之材,频歼剧寇,遂拥强兵,骄亢自恣,缓则养寇以贻忧,急则弃甲以致溃。当时以不用命罪诸将者屡矣,而良玉偃蹇偾事,未正刑章,姑息酿患,是以卒至称兵犯阙而不顾也。从《明史》的记载来看,左良玉拥兵自重、不听号令,而且还骄横跋扈。

对于左良玉的骄亢,崇祯皇帝其实也心知肚明,可是没办法呀!想一想当时崇祯皇帝的处境,就明白为什么只能忍气吞声、姑息纵容了。崇祯虽然刚愎自用,但还不算糊涂。他的战略意图很清晰,集中重兵对付关外的满清,国内农民起义采用抚剿结合。

可他的猜忌心理实在太重,杀掉袁崇焕自毁长城,辽东战事危如累卵。对付农民起义又多次贻误战机,使得李自成、张献忠的部队坐大。崇祯确实也没有办法了,孙传庭战死后,能对付农民起义军的也就只有左良玉这些人了。所以他只得忍气吞声、姑息纵容,并且还得不断给左良玉加官晋爵,以笼络人心。

在李自成进攻北京时,左良玉手握几十万精兵,却没有火速北上、进京勤王,确实不是一个忠臣所为。左良玉归根到底,还是人品有问题。比起岳飞、文天祥这些人,那肯定是差得很远很远。

大家觉得好看,记得点赞和分享哟!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

明朝的江山是丢在谁的手里?不是崇祯皇帝,而是丢在了明朝那帮武将手里。这帮人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一直处于左右摇摆的状态,这还算不错的了。第二部分,索性就反叛明朝,投降了清朝,也就是大家俗称的汉奸。第三部分,是那些忠于明朝,可是实力不济的人。

这些人充当了明朝的官军主力,怎么能不丢天下呢?其中左良玉,那就是属于第一部分的那种人,始终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

你说他是个汉奸吧,可人家从来没有投降过满清。你说他一心为了明朝吧,可他在明朝亡国的时候,不仅没有出手挽救,反而拥兵自重,坐等时机。


左良玉是依靠张献忠、李自成发家致富的。

左良玉本来是没什么名气的,那么他为什么能成为明朝末年著名的军阀呢?主要因为两个人,一个就是大西军领袖张献忠,一个则是大顺军领袖李自成。

可以说正是这两个人,造就了左良玉。尤其是张献忠,但凡有左良玉在的地方,张献忠都是要吃瘪的,因为张献忠完全不是左良玉的对手。

为此张献忠这才把势力迁徙到四川去,以免和湖北的左良玉正面交锋。至于李自成,左良玉虽然打不过他,可是如果没有李自成的存在,左良玉也就不能够拥兵自重了。

李自成的部队和左良玉的部队在湖北长期对峙了多年,也正是利用了这些年的稳定时间,左良玉招揽了大量人马,号称拥有百万雄师。

湖北的每个山头上,号称都有他左良玉的人马,可见他的力量的确相当大。如果李自成当年没有派人南下到荆襄之地开辟新基地,那么也就没有左良玉做大做强的事情了。


左良玉不肯勤王,选择拥兵自重。

李自成大军从山西进入直隶,眼看着就要打进北京城了。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发出勤王令,希望各路大军前来勤王。

命令到了左良玉这里,他却一动不动。还假模假样地拟定了一份出战的计划上交给崇祯皇帝,可是这份计划尚未得到崇祯皇帝的批准,北京城就被攻陷了。

左良玉心里所期待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他手握数十万大军,坐拥荆襄之地,完全有资格成为一方诸侯了。

只要明朝灭亡,那么中华大地极有可能将会再次进入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到那个时候,左良玉说不定也能建立南唐这样的王朝。


为此左良玉不肯出兵相助,如果他真心要勤王的话,早就对李自成的部队发起进攻了,可惜他按兵不定,就是等着这一消息的到来。

然良玉自朱仙镇之败,精锐略尽,其后归者多乌合,军容虽壮,法令不复相慑。良玉家歼于许州,其在武昌,诸营优娼歌舞达旦,良玉块然独处,无姬侍。尝夜宴僚佐,召营妓十余人行酒,履濆交错,少焉左顾而欬,以次引出。宾客肃然,左右莫敢仰视。其统驭有体,为下所服多此类。而是时,良玉已老且病,无中原意矣。---《明史》

没想到的是,这个时候以史可法、马士英为首的南京朝廷,却在南京将福王朱由崧立为了皇帝,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权。

左良玉自立为王的想法终于宣告失败了,他把所有的怨恨都加在了弘光朝廷之上,所以根本就不听从弘光朝廷的调遣。


左良玉号称清君侧,实际上就是狗急跳墙。

左良玉表面上依附于弘光朝廷,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人家是老朱家的孩子,拥有继承权。可是实际上左良玉却丝毫都不听从朱由崧的调遣。

因为当时弘光朝廷被马士英和四镇军阀霸占着,如果左良玉投靠了他们,那么他们会不会来抢夺他的兵权呢?要知道四镇军阀加起来,人数都没法超过左良玉大军。

这个时候北方战局也发生了变化,李自成居然打不过多尔衮和吴三桂,结果兵败逃到了西安。这还没完,多铎和阿济格双管齐下,逼迫李自成的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李过带着从陕北绕道汉中去了。一路则由李自成自己带着逃亡到了湖北。

李自成这个老冤家来了,左良玉心里当然不是滋味。李自成到了这里一看,是手下败将左良玉,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打不过多尔衮,难道还打不过你左良玉?二话不说抄起家伙就跟左良玉打了一仗。左良玉未战先怯,根本就不是李自成的对手,结果就被李自成给逼走了。

李自成在后面一路追,左良玉在前面一路跑。左良玉逃跑的方向,那是朝着南京来的,美其名曰清君侧,因为左良玉认为马士英是奸臣。

其实左良玉这是被李自成逼得没办法了,只能选择逃跑。如果能攻占南京作为自己的基地,那是再好不过的了,这属于狗急跳墙的方略了。


狗急跳墙不成,被描绘成了大忠臣。

左良玉在后世很多文学作品里面,都被描写成为了一名大忠臣,一辈子为明朝尽忠职守,就算是死也是因为忧虑明朝的未来。

其实这哥们带兵清君侧,那就是为了灭了南明弘光政权,要是老天爷再给他十天半个月的时间,那他可能就会灭了南明,成为不折不扣的明朝叛臣。

良玉反意乃决,传檄讨马士英,自汉口达蕲州,列舟二百余里。良玉疾已剧,至九江,邀总督袁继咸入舟中,袖中出密谕,云自皇太子,劫诸将盟,继咸正辞拒之。部将郝效忠阴入城,纵火残其城而去。良玉望城中火光,曰:“予负袁公。”呕血数升,是夜死。时顺治二年四月也。诸将秘不发丧,共推其子梦庚为留后。七日,军东下,朝命黄得功渡江防剿。---《明史》

可是老天爷这时间点掐得就是很准,左良玉还没来得及赶往南京,半路上就病死了。他儿子左梦庚,想都没想,就投降了多铎,可见他们事先早就计划好了这件事。

左良玉狗急跳墙没能成功,结果反而成就了他的好名声,这也是让人醉醉的。不过他的兵马没有为明朝建功立业,反倒是成为了灭亡明朝的帮凶,这倒是真的。


总结:清朝的江山,是明朝的战将打下来的。

清朝那七八万八旗兵,要想灭了大明王朝,简直痴心妄想。其实他们是不断招降明朝将领,靠着明朝的军队,才打下了清朝的江山。

比如说吴三桂在山海关放清军入关,在一片石大战的时候,就已经消耗掉了李自成的主力,多尔衮算是捡了个漏。

此外,毛文龙手下的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带着红衣大炮投靠了大清,为大清攻城略地。洪承畴帮助清朝不断招降各处官员,郑芝龙为了三省王爵,不惜投降满清。明朝将领刘良佐和刘泽清想都没想就投降了满清。

这帮人要是能团结起来,那多尔衮根本就没办法进入关内。可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那么大局面他们就把控不住了。

参考资料:

《清史稿》

《明史》

4

左良玉字昆山,明朝山东临清人,自幼就是孤儿,由他叔父抚养长大。左良玉没读过书,基本上就是个文盲。但他从小爱习武,且学武颇有天分,射箭能左右开弓,百发百中。长到成年时,身形高大,仪表堂堂,乡人称他为"红脸大汉”。

十七岁时,因生活穷困,于是去从军。到了辽东当兵,当时蒙古人与女真人对明边关时有战事。他作战非常勇敢,虽然没读过书,却很有谋略,立了不少军功,几年后就被提拔成军官,二十多岁就当上了游击加都司衔的高级军宫。后来因朝廷拖欠军饷发生了宁远卫兵变,宁远卫十四营除祖大寿一营未反,其他营全都参予了此次兵变。晔变的兵士甚至绑架了前来劝解的巡抚毕自肃等人。后来是辽东督师袁崇焕亲自领兵平息叛乱,杀了为首叛乱的中军官,但身为右车营都司的左良玉因为没制止部下而被撤职。不久,袁崇焕让他官复原职,先后跟随曹文诏,尤世威等征战,后又归侍郎侯恂领导,侯恂非常赏识他,向朝廷保举他当上了总兵官。他也是成了独领一方的有军权的人。左良玉后来镇压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部队,互有胜负。他击败张献忠后以武昌为基地,招兵买马,军队发展很快有数十万人,他虽不识字,但很有谋略,军队中威信极高,牢牢将部队控制在手中。渐渐骄傲自满,飞扬跋扈起来。

李自成农民军势力发展很快,打下了西安,郑州,向北京进军。当时崇祯帝朱由俭内忧外患,对于千疮百孔的大明天下已无力掌控。当时,有大臣建议南下,去南京建都,实际上南京也是明朝三都之一。北京,南京,凤阳。可朝臣大都不答应,此事搁置下来了,等李闯大军打下通州直取北京时,崇祯已无南下退路。他紧急令坐拥数十万兵马的左良玉勤王。可左良玉领兵勤王,只是做做样子,每天行军慢慢通通,走到半路上,前方军报,京城已破,崇祯帝已于景山上吊自杀。左良玉放声大哭,全军致丧。实际上事后,左良玉马上回军武昌,依旧逍遥快活,过着独立王的生活。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7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5551b90d57f84f8aa9c94588c1f82434

5

左良玉是一个很复杂的人。

在40岁以前,左良玉一生的黄金年华都给与了抵御后金入侵的艰难苦战中。朝廷腐败不堪,军队赏罚不明,左良玉在辽东的日子也不好过,有时候穷得要跟兄弟们出去打家劫舍。因为穷,所以没有钱贿赂上官,尽管是立过不少战功,但升官却轮不到他,十几年刀头舔血的日子,也不过做到了一个中级军官——营都司。

后来因为误抢军资,要不是同伙邱磊够朋友,愿以独立承担罪名,可能他已经被杀头了。虽然丢了官,但幸好活了下来。

活下来了,也要继续生活,当了几十年兵,也只会杀人,后来托人求到了侯方域他爹候恂那里,投入其门下,这才有了复出的机会。

这个时候,崇祯继位了,而随着崇祯的继位,帝国的敌人不止后金陕北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左良玉开始了镇压起义军的军事生涯,也由此一步步壮大,在崇祯死后成为了南明政权中军事实力最强大的一支。

纵观左良玉在崇祯朝的活动,其实谈不上拥兵自重不听号令,他还是很乖的。跟明末绝大多数武将一样,敢杀敢拼,但也要分对象,立军功的同时又要保存实力,打仗的时候也不忘记发财。

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左良玉可以说是当时政府军所依仗至干城。但他的战绩却有些特别,那就是常胜,也常败。这也是左良玉聪明的地方,他在忽然胜忽然败的起伏中,一步步长成参天大树,使得朝廷离不开他。

明末的局面是复杂的,崇祯虽为皇帝,但他大部分时候,并不了解前线军队的具体情况,一场战争的结局,他所能知道的只有胜负,而没有更加详尽的内情。至于左良玉,他大概知道也只是一个很能打的武将,并不放在眼中。

纵观崇祯杀掉的人,其实大部分都是文臣,鲜有武将,袁崇焕、卢象升都是文臣。武将功劳再高,名声再大,他们与崇祯之间还隔着一个级别,像左良玉这样的武将再厉害,也都归于文臣的统制之下。

换言之,左良玉只要搞定他的领导,自然想做什么,也不会惊动崇祯了。

何况,左良玉在崇祯年间虽然奸滑,时战时败之中,使得自己实力不断壮大,但却是听朝廷号令的,叫打李自成就去打,让围张献忠就去围。只是他打的时候比较有选择性,打李自成的时候败绩多,但打张献忠的时候,差点就把他给干掉了。

左良玉真正拥兵自重,是南明弘光朝廷的事情了,也是崇祯死后,明朝的武将们才拥有了叫板朝廷的实力,压在他们身上200多年的国朝法度早已经被李自成给打烂了,自然乱世之中有兵才是大爷。

左良玉打主意其实跟当时南明诸将一个心思,依仗手中的兵,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实际利益,谁开的价码高,就支持谁,甚至于做一做“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也不是不可能,福建的郑芝龙后来不就这么干了么。

至于左良玉是忠是奸?

他自幼出身行伍,不曾读书,也不晓得什么国家大义,见惯了朝廷腐败,军队里面的勾当,学会的是生存的本事,打仗是他的技能和本事,也是挣钱发家致富掌握势力的路径,为谁打,怎么打,他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他对明朝的忠心,只在于这个朝廷能不能给他带来好处。

崇祯活着的时候,大明还是一个看起来完整的帝国,自然是他首选的抱大腿对象,镇压农民军,既成全了忠于大明的大义,又能够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好处,这算是公私两不误。

6

非常感谢邀请!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左良玉手握八十万大军,面对崇祯呼唤而不救,为何还被称为忠臣?

左良玉是明末将领,也是一位相对复杂的将领,因为其剿匪有功,曾为明廷立下汗马功劳。却也经常违抗圣令、放任士兵劫掠百姓,于是善恶忠奸难以下定论。

在左良玉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是叔叔抚养他长大,他身材修长、矫健勇猛,擅于骑射,是武将的好苗子。将在谋而不在勇,左良玉最厉害之处就善于带兵,这也是作为将领的重要素质,足智多谋的左良玉很会安抚士兵,令其甘愿以死效力。

这跟南梁名将陈庆之很像,陈庆之虽然武力值很低,却是个统兵高手,总能让士兵发挥最大战力,才成就了陈庆之的不世之功。

从军后的左良玉很快受到上层重视,崇祯四年,左良玉升任副将,在松山、杏山下与满清作战,论功排名第一。随后左良玉被派去镇压农民起义,随着战争的继续,左良玉也在积聚力量,他的部队数量也越来越多,成为明军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势力。

这种拥兵自重的现象在明代很少出现,源自统治者对军权的绝对控制,武将要私自调动部队很困难。明末乱世就不同了,战事频起,朝廷不得已只能增强武将的权力,况且很多时候明廷也开不出军饷,很多部队成了将领的私人武装。

当然,这些都无关痛痒,我们下面分析左良玉为何遭人诟病?

一、不听指挥

所谓军令如山,就是上级下令,部队必须无条件执行,只有这样指挥官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战斗力才能充分发挥。假若下属部队不服从上级命令,那就很危险了,有可能是兵变的前兆,也许是造反的预谋。

史料记载:

“应天巡抚张国维三檄良玉入山搜剿,不应,放兵掠妇女。”

崇祯十年,安庆传来警报,朝廷命令左良玉前去救援,左良玉不听,应天巡抚张国维三次要求左良玉出兵,左良玉还是不听。面对朝廷军令,左良玉置之不理,还纵兵掳掠妇女,奈何朝廷的控制力早就不复从前,左良玉手握重兵,朝廷只能安抚,不能强迫。

二、劫掠百姓

作为国家武装,最不地道的便是劫掠百姓。明末的大地上,起义军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而来,原因为何?

朝廷横征暴敛、自然灾害肆掠、地方官员作威作福,于是乎农民揭竿而起。

崇祯十五年,左良玉被李自成击败,退到武昌。左良玉向楚王索要二十万人的军饷,楚王不同意。为了粮饷,左良玉再次放任军兵劫掠纵火,武昌城中的火光甚至把江面都映红了。至此,军队和土匪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倒霉的还是那些无辜的平民百姓。

史料记载:

“良玉纵兵大掠,火光照江中。”

哪怕左良玉立过再大的功勋,灭过再多的盗匪,只此劫掠百姓一点,他就配不上“忠臣”的称号。

三、延误勤王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兵临城下,面对岌岌可危的北京城,只差临门一脚。崇祯下令天下兵马勤王,当时勤王部队除了吴三桂的关宁军,还有左良玉的军队。左良玉手下号称八十万军兵,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多,因为他的部队鱼龙混杂,加之军纪不严,有一战之力的部队也超不过十万。

就算如此,左良玉也是一股不能忽视的力量,面对勤王号令,左良玉磨磨唧唧,就是不起兵。一方面他对李自成有畏惧心理,毕竟他曾经在李自成手下吃过大亏,另一方面,左良玉年事已高,并且他对部队的战斗力也没有信心。

当然其中也有左良玉的私心,那就是保存实力,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手里有兵心里才不慌,假若他左良玉进京勤王,被李自成击败,失去军队的左良玉,就可能成了他人案板的鱼肉。

史料记载:

“十七年三月,诏封良玉为宁南伯,畀其子梦庚平贼将军印,功成世守武昌。”

为了让左良玉出兵救援,明廷也做了表态,封左良玉为宁南伯,给予他儿子左梦庚平贼将军印,如果勤王事成之后,左良玉父子可以时代守把武昌。这开出的筹码也算是很优厚,要官有官,要地有地。

到此阶段,崇祯也只能如此了,左良玉出不出兵他无法决定,这支部队的控制权早已不在崇祯手中,崇祯只能给予一定好处,希望左良玉能帮他一把。在给事中左懋第的督促下,左良玉拟定了一份出兵计划书,交了上去。

四、左良玉的可取之处

只是不论左良玉是否出兵,都为时已晚,李自成攻破了京城,崇祯在煤山自缢而亡,皇帝都死了,将领只能自寻生路。左良玉得知国破家亡,失声痛哭,我相信此时的左良玉是真的痛惜和后悔。

史料记载:

“良玉恸哭,誓不许。副将士秀奋曰:‘有不奉公令复言东下者,吾击之!’以巨舰置砲断江,众乃定。”

江南拥立新帝福王,很多将领想率兵东下,左良玉拒绝了,他要在武昌作为分界线阻击敌人,并将舰船横列江中,阻止敌人南下。从此可见,左良玉仍是明朝的臣子,他虽然没有胆子和李自成火拼,却在明亡后驻守阵地,也彰显出英雄豪气。

左良玉无论做过什么,但他没有背叛明王朝,这一点比吴三桂强了许多,如果左良玉投靠了满清或李自成任何一方,也就不会有什么忠奸的争议了。

况且以崇祯的做派,想令武将们忠贞不二,实在很难。袁崇焕一心报国,并无私心,取得两宁远、宁锦两次大捷,最后的结果却是凌迟处死。卢象升誓死抗清,却因崇祯的犹豫不决,死于满清屠刀之下,该有的荣誉一项也不给,杨嗣昌还刁难卢象升的家属,实在是让前线的将士们寒心。

崇祯的疑心病和不作为,也是左良玉不听军令的原因,难道王侯将相的命就是命,将领军兵的性命就不重要吗,这大概就是左良玉的想法。勤王不及时不是左良玉想背叛朝廷,只是他在考虑这个代价有多大,到底值不值得。

另外,在崇祯十一年,在许昌发生兵变,恰巧左良玉的家人都在许昌,在乱军之中全家被杀,只有儿子幸免于难。这样的结果谁能接受得了,谁能承受得了,也许左良玉会把家人的死归罪于朝廷,随即改变了很多。

当然,最终南明小朝廷也在各种内斗以及清朝军队(包括投降清军)的夹击之下,灭亡。而左良玉,后来起兵讨伐马士英,最终战况失利,又重病缠身,望着九江城的熊熊大火,吐血而亡。

总而言之,左良玉还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有私心和两面性,面对生死存亡,是尽忠报国还是苟且偷生,只有自己清楚。但有一点值得肯定的,那就是,他自始至终没有投降清朝,反而是他的儿子左梦庚最终率部投降了清军。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7

左良玉拥兵自重不听号令,崇祯却姑息纵容,事实是怎样的呢?(左良玉剧照)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良玉少孤,育于叔父。其贵也,不知其母姓。 ”左良玉他本生在战乱年代,从小便是孤儿,失去双亲后虽被叔叔收养,以至于长大后连自己母亲姓啥都不知道,甚是可怜!

再者,1638年崇祯十一年,许州兵变,他的老婆孩子以及叔叔一家被全被杀害,一时间左氏族人只剩他和他的儿子左梦庚 ,没有父母,失去老婆和孩子以及族人,这在现在人来看是多么可怜的人。

但没有了老婆他可以续弦,但是他佣兵自重,在崇祯最为难之时见死不救,于大明来说他便是罪人。

公元1634年,因陕西巡抚急于立功,草率的接受高迎祥的投降,以至于被围得李自成在车厢峡逃跑,本来是明军消灭李自成的绝佳机会,没想到李自成和高迎祥以“假投降真突围”的计谋救了自己一命。(车厢峡中的李自成与高迎祥剧照)

李自成兵突围后,主力部队还在,对他来说没有损失很多。而明军这边也抓紧商讨围攻李自成的部署。

李自成也不是吃素的,针对明军的围剿部署,他兵分三路,分别向明军进攻。李自成的起义军每个营士兵有好几万,他们兵力充足,又有足够的粮食,面对明军的围攻他们随采用轮番作战的策略,使得明军消耗很大。

因为明军兵力有限,粮食少,大多数还是步兵。李自成的起义军骑兵多,骑马一天行军几百里路,明军只能步行,一天走几十里,累得要死,更别提打仗,于是很多人都特别怕起义军,产生了畏敌情绪。

这样一来,本是联合围剿起义军的左良玉,却守着阵地不予主动出击,而是趁此机会收留很多投降过来的起义军,借此扩充自己的势力。另外,他还不服从当地督府的调兵,违抗上司命令,俨然一幅军阀的作风。

那么左良玉到底能不能打仗?答案是,他确实是打仗的一把好手。1634年12月,在磁山同(山东烟台),左良玉与起义军大战数十几个回合,追赶起义军100多里,可见他的战绩。

另外李继贞也说过:“良玉、李卑身经百战,位反在宠、朴下,恐闻而解体。”这是李继贞为左良玉打抱不平,有战功却没有相应的回报,从第三者的视角证明了他的打仗能力。
(李自成)

左良玉能打仗,但是失败之处就是对起义军“缓则养寇以贻忧,急则弃甲以致溃 ”,说白了就是姑息养奸,以至于错过了很多次消灭起义军的机会。

那么他是如何拥有这么多的兵呢?除了接受降兵之外,其中有一个细节指的注意。

根据《明史》记载,“目不知书,多智谋,抚士卒得其欢心,以故战辄有功。 ”左良玉虽然身材修长,面色待红有点像关羽的样貌,但是他大字不识一个,这是他很大的一个缺点,但并不影响他打仗,他的本领是笼络人心,讨得士兵欢心,因此这些士兵打起仗来都是很卖命,这也是他后来佣兵80万的一个细节。

左良玉假借太子密召之名,起兵东下,虽然表面上是忠君爱国,其实他是避重就轻,不愿意同南下的大顺军作战,目的就是保存自己的实力。

清代史学家徐鼒(zī)说过“亡明之天下者,左良玉也。论者咎其玛瑙山之养寇、朱仙镇之丧师。夫玛瑙山之养寇诚然;朱仙镇之败,岂良玉所愿出哉?”这是对左良玉的切实评价与良心的考问!
(崇祯自杀剧照)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左良玉是忠还是奸,崇祯要负一半的责任,毕竟他才是明朝的皇帝。崇祯作为一个皇帝,是要驾驭臣子,这就包括左良玉。太祖朱元璋虽打仗不及徐达、汤和等人,但是他能后驾驭这些将领,并且知人善任,这一点崇祯要学习他祖宗朱元璋。

虽然崇祯也是一个好皇帝,但就失败在用人上,他宠信文人宦官,难辨忠奸,先是听信谗言杀害袁崇焕,后有对左良玉的80万人马寄予厚望,以至于国破自杀,大明社稷毁于一旦。



参考文献:《明史·卷二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六十一》

8

谢谢问答的邀请,我是浮沉的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在大势已去的明朝末年,出现左良玉这样的人物也是理所应当的,完全就是时势所造就的。如果大明朝能够重整旗鼓,那么左良玉就是中兴大明的忠臣,但实际情况是大明朝已经无药可救,左良玉最终只能蜕变为了一名“奸臣”。

翻开史书,我们可以发现左良玉是一位靠自己的实力一步步打出来的将领。早年的左良玉作为大明朝的一员悍将,不管是勤王,还是剿贼一开始都非常卖力,这足以证明他就是大明朝的“忠臣”。

但是随着左良玉官越做越大,农民军也是越剿越多,为了保存实力且自己的私心也开始膨胀,他仗着自己手里的军队,多次不听朝廷号令,而崇祯皇帝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崇祯十四年(1641年),左良玉与督师杨嗣昌不和,在关键的时刻其按兵不动,坐视张献忠攻打重镇襄阳而导致杨嗣昌惊惧而亡。此时的左良玉可以说已经成为了拥兵自重的军阀,作为明朝为数不多几支还有战斗力的军队,明朝只能对其也只能进行安抚。

到了崇祯十五年(1642年),左良玉最后一次接受朝廷号令前往河南与农民军决战,他的军队在朱仙镇被李自成打的大败而归,自从之后左良玉再也不敢与李自成交战。在明王朝灭亡的1644年,左良玉被正式封为了宁南伯,算是承认了左良玉成为地方军阀的既成事实。一直到明王朝最终灭亡,号称有“八十万大军”的左良玉按兵不动,坐视明王朝的灭亡。

9

左良玉拥兵自重,并不是崇祯皇帝纵容的结果,而是因为东林党人把持了朝政,崇祯皇帝已经无法指挥控制军队了。

在大明王朝灭亡的前夕,崇祯说,文官每个人都该杀,因为文官们,也就是东林党,他们实际上是为江南的大地主和金融寡头们服务的。

其实,明朝晚期的武官,也都该杀,因为不捞钱的武官也没几个。文官勾结江南的金融寡头们捞钱,武官要么在辽东勾结蛮夷逆贼捞钱,要么在中原跟流民军玩捉放曹要钱。

左良玉原来在也在辽东和满清作战,因为兵变丢了官职。崇祯五年开始,按朝廷的命令,开始与流民军作战。

在与流民军作战的十几年里,左良玉玛瑙山养寇,朱仙镇丧师,勇于虐民,怯于大战。有钱的流民军首领,都能逃得一条性命,没钱的流民军都被杀得人仰马翻。不听朝廷调遣,所作所为全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

这样的将领,怎么谈得上是忠臣呢?


10

唉!明朝自英宗夺门之变以后的石亨事件以后就开始重文抑武,武将日益遭到压制,到了明朝晚期竟然出现同等品级的官员的情况下武将要向文官下跪的事情,武将无不心有怨气,左良玉之所以不听调遣固然有崇祯瞎指挥的因素(崇祯就是个宅男,一辈子没有离开紫禁城,对军事更是随便一想就下手诏严旨切责)但是之前的种种怨气也是主要原因,如左良玉少年的时候曾经是兵部尚书侯询的栾童(不明白的人自己百度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