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不能妄加评论
01
为什么要变法
王安石认为当时的朝廷面临四大危机:农民起义、外患威胁、财政困难和风气衰败。造成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度措施不对头,必须变法。
0101
农民起义多达400多次
根据《宋史》记载
965年(宋太祖乾德三年) 三月,绵州士兵起义,推全师雄为领袖。邛、蜀等十六州响应。 四月,遂州牙校王可僚结集州民起义。
966年(乾德四年) 阆州农民起义,围攻州城。 渝州农民以杜承褒为领袖,发动起义,攻占州城。
973年(开宝六年) 渠州农民万人在李仙领导下起义,攻入蓬州。
981年(太宗太平兴国六年) 绵州王禧等十人组织农民起义。
993年(淳化四年) 二月,永康军青城县农民约一百人在王小波领导下起义,提出“均贫富”的主张。起义军攻下青城,进而打到彭山,发展到万余人。 十二月,起义军在江原与宋军激战,获胜。王小波负伤牺牲。李顺领导起义农民,胜利攻下蜀州、邛州,调发大地主的财产粮食,分给当地贫民,起义军发展到数万人。
994车(淳化五年) 正月,李顺起义军攻占成都,建国号大蜀,立年号应运。农民军转战南北,发展到数十万人。农民军攻剑州和梓州,不下。 五月,宋军入成都。李顺在作战中牺牲。农民军三万人战死。 农民军在张余、吴蕴等领导下继续战斗。攻下嘉州,向东川进军。 十一月,吴蕴在眉州战死。九九五年(至道元年) 二月,张余在嘉州被捕牺牲。起义失败。
996年(至道二年) 五月,王鸬鹚领导起义军攻打邛、蜀二州,失败。
1000年(真宗咸平三年) 正月,益州(成都)士兵在赵延顺等领导下起义,攻占州城。起义军推王均为领袖,建立大蜀国,建年号化顺。彭州等地农民起义响应。起义军发展到数万人。 九月,成都失守。十月,王均率领起义军据守富顺。起义军战败,王均自杀牺牲。
1005年(景德二年) 逃亡兵士王长寿等百余人起义,攻打陈留,发展到五千余人。起义军在胙城遭到宋军镇压。
1007年(景德四年) 六月,宜州士兵在陈进领导下起义。起义军攻占柳州,在象州武仙县战败。陈进等起义领袖六十余人被捕牺牲。
1043年(仁宗庆历三年) 五月,沂州士兵百余人在王伦领导下发动起义,占据沂州城。起义军不断胜利发展,渡过淮水,攻占楚、真、扬、泰、滁等州,直抵和州。 七月,王伦在和州战败,被杀牺牲。 八月,陕西商州农民千余人在张海、郭邈山、党君子、范三、李宗等领导下起义。京西路各地农民响应。起义军自陕南经豫西,直抵襄、邓、均、郢等州。光化军士兵以邵兴为首,起义响应。九月,金州农民起义,攻入州城,夺取府库兵仗,分散钱帛给贫民。 十一月,邵兴在湑战败被杀。 十二月,张海等战败牺牲。
1044年(庆历四年) 八月,保州士兵起义,遭到镇压。
1047年(庆历七年) 十一月,王则领导贝州士兵和农民起义,占领贝州,建国号安阳。
1048年(庆历八年) 正月,宋军攻入贝州。王则、张峦、卜吉等英勇牺牲。
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 河北保甲起义。 澶州、魏州保甲与农民联合,发动起义。 澶州、滑州一带,以单安、王乞驴、张谢留等为首的保丁起义,进入卫州。
很多人在为宋朝唱赞歌,什么GDP全球第一,那是片面的,要真有那么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造反?
0102
外患威胁
辽国、西夏、吐蕃的威胁就一直没有停过。
1005年的《澶渊之盟》,规定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圣宗为弟,双方对等。但盟约又规定宋朝要向辽朝交纳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实际上辽朝的地位要优于宋朝。
1044年的“宋夏和议”,元昊向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绢13万匹、5万两银和2万斤茶叶,北宋付出岁币成为“君”,保一方“国泰民安”。
确实便宜。这个史称“澶渊之盟”的讨价还价,给双方换来了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北宋经济发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也要拜这和平所赐。和平,对各族人民都好。大宋统治者也再一次意识到,能靠花钱来解决的都不是问题。于是他们大把地撒银子,既赠友邦,也与家人。官员固然不断加薪,军队也不断扩容。结果是官员和军士组成了庞大的队伍,帝国的财政终于发生危机。
虽说暂时免除了边境的纷争,但不无疑也增加的人民的负担,直接导致了财政的困难。
0103
财政困难
最严重的问题是国库空虚。神宗继位三天,三司使韩绛等人,就给皇帝陛下交了一份财政状况报告,奏折里赫然写了八个字:
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也就是说,账上一文钱都没有。
0104
风气衰败
这就不用讲了,整个社会重文轻武,文官都是过着那种放荡的青楼生活,所以宋的花间艳词出名,是有原因的: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官居宰相一职的欧阳修都在填这样的词,
章台路,其实是古代夜总会的代名词,因为唐代长安歌女和舞女集中居住的地方就叫章台街。
整个大宋的文人的心不在国情,在闺情。风气能不败坏么?
02
先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好处
王安石变法有三方面内容。
第一,理财措施。理财措施的核心就一句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不增加老百姓的负担,但要增加国家的收入。
不打老百姓的主意,国家又要拿钱,这摆明了就是从有钱人身上动刀子。所以,他这个改革既属于调整阶级关系,也属于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01 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分两次贷款给农民,收成后加息20%还官,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相对于现在来说,20%利息太高了,现在都是千分之多少。你嫌高你可以不借,但是你要不跟政府借,只能向高利贷和地主借,那就是200%的利息。这样一来,“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这句话就把官僚地主搞惨了,这些人想盘剥百姓却没法盘剥了。
02 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意服役的人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生产时间。这样一来,原来可以不服役也不交钱的官僚地主,现在不服役就得交钱了。
03 农田水利法。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 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04 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每户土地的多少肥瘠收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官僚地主的土地肯定又多又肥,农民的土地又少又瘠,那就肥的多收、瘠的少收。
05 市易法。政府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市场,有个成语叫囤积居奇,本来是商人的敛财之道,现在等于政府在干这个事儿了。这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政府在夏季收购羽绒服二百块钱一件,免得你积压仓库,所以商人都把羽绒服卖给政府了。到冬季,政府以六百块钱卖出,政府挣四百。但如果商人卖,可能卖八百、九百、一千。因此这样的结果是政府得了钱,老百姓物价也能便宜点儿,商人吃亏了。
第二方面,是军事措施。
01保甲法。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每十家(后改为五家)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一家有两个男丁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战时编入军队抵御辽夏进攻,减少军队开支。这实际上就是民兵,是保卫本乡本土的,中国最适合这样的军队。因为有人说中国人轻家国而重乡土,勇于私斗,怯于公战。打架勇敢着呢,你看我媳妇一眼我跟你没完。外敌入侵就胆小,异族打过来了,我躲着。中国人自古的乡土观念,一出国,你四川的我也是四川的,你广东的我也广东的,没有说你中国我也中国的,组织的也是四川同乡会,绝不是中国同乡会,缺乏国家概念。所以民兵非常适合,你保卫的是你媳妇、你家乡。
02将兵法。禁军驻地固定,然后用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充实边防。
第三方面是教育措施。
改革科举,废明经,设明法。明经就是死记硬背的东西,没用。整顿太学,使学校成为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所以王安石的作用是通过变法,一定程度地扭转了社会危机。
03
王安石变法带来的好处
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从新法实施,到守旧派废罢新法,前后将近十五年时间。
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了一些限制,使中、上级官员、皇室减少了一些特权,而乡村上户地主和下户自耕农则减轻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封建国家也加强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
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最终被罢废。 客观上王安石的变法有利于社会进步。
04
为什么会失败
失败的原因是用人不当,危害百姓。所谓的危害百姓的利益,主要的原因是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其目的还是要保护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小时候砸缸的那个司马光当政,王安石的新法就被废除了。
因为中国一直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而儒家的政治主张是法先王。要尊重先朝和先王的规矩,动不动文中就会说:“根据太祖先法如何如何”,所谓的此一时,彼一时,不知道这些怎么想的,
你要改革,一般就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大逆不道。所以王安石是顶着雷变法。他明确表示,变法是本着这么一个原则——“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天变不足畏”,因为你王安石变法,你看地震了,7.9级,属于天变。 本来一些天灾之事如:蝗灾、水灾等等,硬与与变法强行关联。
“祖宗不足法”,祖宗之法以守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守何谈祖宗之法。
“人言不足恤” 大家都埋怨你,他们越埋怨证明我越正确,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他们也不惜编一些八卦消息来丑化王安石。
最大的支持者神宗病死后,年仅十岁的儿子赵煦即位,是为哲宗,其母宣仁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执政。此前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很大原因来源于宣仁太后阻挠,这次她掌权后遂援引司马光、文彦博等保守派到政府中,将各种反变法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司马光打着“以母改子”的旗号,反对新法。他把变法的责任都推给王安石,攻击“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
接着全盘否定了新法,诬蔑新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新法大部废除,许多旧法一一恢复。
与此同时,打击变法派。列为王安石等人亲党的变法派官员,全被贬黜。在对西夏的态度上则继承了熙宁以前的妥协政策,为偷安一时,把已收复的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割让给西夏。这些政策,将国家通过变法得来的钱财积蓄耗散殆尽。因这一事件发生在元年间,故史称“元更化”。所以后来把支持变法的一派人称为“元丰党人”,而反对变法的一派人则被称为“元党人”。从此,宋朝内部党争不断,朝政也更加混乱不堪。也为后来北宋灭亡埋下伏笔。
也不知司马光读了这么多的历史,难道不懂得富国强兵的重要性么,肯定不是,其实也只是为了自己一的利益。
其实与现在中国足球的情况很类似
改革的政策:
1、归化外外援,则伤害了那些占坑的本土球员,一看,抢饭碗来了,老子不给你传球,不鸟你,让你知难而退
2、降薪 那些领高薪的人就不干了,就会给俱乐部施压,能用的手段都用上。
3、U23保护,行把U23球员换上去,几分钟又换下来
4、你有钱归化、外援,其他人就要求限制每场球外援的数量。
所有的一切对策就是为了证明你的变法是错误的。
总结
居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王安石变化失败是必然的,这与王安石本人的性格没有多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