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是很多客学专家很忌讳的。因为他们一直认为,客家人是“最纯正的汉人”,经过九次迁徙到达贛闽粤交界山区。不承认是与畲族融合的共同体。

回到话题。1996年,笔者创作15集电视片《中国客家人》并与广东电视台合作拍摄。摄制组寻访了5个省58个县市上万个客家遗址和景点,查阅拍摄各地方志和史料近200万字。大量的事实证明,客家人是汉人南迁特别是南宋灭亡时臣民逃难到贛闽粤山区后,与畲族人融合而成的。这主要表现在地方志上。如福建汀州地方志(宋代)载:“(畲人)蓝氏母女惊见汉人饿馁路边,遂取米济之”。又如广东兴宁地方志载:“其乡皆畲人,女皆耙田耘收”。

据著名史学吕思远《中国民族史》载:“畬族与苗瑶同源,皆源于汉初武陵蛮。”武陵糸指湘西武陵山。公元前519年,楚国征伐蛮夷,在武陵山地区设置“黔中郡”辖13县。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偷袭楚都一郢,大肆屠城,迫使大批楚人逃难武陵山区。公元前212年,长沙国王吳芮因武陵人满为患,盗抢成风,遂命儿子吳阳率军征伐“武陵蛮”。武陵人“始散”。从上述情况可见,畲人是有楚人的血统的,也具有英勇顽强,重情好义的传统。值得一提的是,畬人从武陵山迁徙到赣南后,留下无数带畬字的地名。显示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因为“畲”字与楚王室专用字“今+酉”相通,义相近。

畲人祖先是楚人,楚人推翻秦王朝,建立大汉王朝。畲人又融合南宋亡人。所以,畲人自称“汉人”有一定道理。事实上,据《福建族谱》载,闽西大部分畲人家族都已汉谱姓氏,而且选择皇亲国戚。

最佳贡献者
2

李积庆(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写到:道光《平和县志》: “和邑深山穷谷中,旧有猺獞,椎髻跣足,以槃、篮、雷为姓。……闽省凡深山穷谷之处每多此种,错处汀、潮接壤之间。……土人称之曰“客”。漳州南靖县南坑高港村《曾氏崇本堂世谱》中,也记载“畲”( 客) 与汉的区别:蓝、雷者,即传记所称猺人是也,乃盘瓠之后,楚粤为盛。闽中唐宋以前亦在在有之。然多在深山穷谷中,又迁徙无常,故土人称之曰“客”,而彼称土人为其“河老”,为其自河南光州来,畏之也。凡三团左右有曰“畲客营”者,有曰“客仔寮”者,有曰“番仔寮”者,皆其旧址也。畲、客的共生关系可见一斑。直到清代后期“客”才开始成为客家族群的专用名词,主要因为当时社会经济的急剧变迁,促使闽西、粤东的客家人加强了这种自我意识认同的紧迫性。这又涉及“畲”( 客) 与广府、潮汕人族群边界冲突的历史,在族群危机下,客家精英通过不断虚构历史记忆,试图证明中原正统文化传承的合理性。可见以上所述的“畲区”变为“客区”,确实不能单纯以人口实质性迁移来解释,而应将其视为在汉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汉族的边界逐渐扩大、华夏边缘在东南的进一步扩张的结果。借用王明珂关于“羌在汉藏之间”的概念,我们似乎也可以“客在畲汉之间”来解释这个历史现象。民大部分转化为客家人了。

陈永海在《一个山区的族群标记: 畲“贼”之例》一文中指出,畲民与客家人出现分化的原因主要是文化转向的不同: 有一部分畲瑶人群坚持其盘瓠信仰仍为“畲”,另一部分人群则接受儒家的礼仪,转为客家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