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然是东北野战军的雪耻之战“四战四平”,这个吉林省中部的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承载了林彪和东野干部战士太多的愤怒和压力,1946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保卫四平失利,伤亡8000余战斗骨干,含泪撤往松花江北。1947年6月东北野战军卷土重来,历经两周血战仍然未能攻克四平,战斗伤亡超过5000人,四平街,已经成为林彪心头的一根刺。



到1948年3月,吉林省范围内的蒋军已经完全被压缩到长春和四平等几个城市,连吉林市都放弃了,尤其是原驻四平的第71军刚刚整补完成,其军部和第87师、第91师就被陈诚调往了沈阳附近的新民县,编入了廖耀湘兵团。因此四平守敌仅剩下第88师及其一堆保安团约18000余人,且大多为新兵战斗力不强,战机于我非常有利。


此时蒋军原第71军军长陈明仁已经被陈诚拿下,换上来的是黄埔三期的刘安祺,在奉调率部开往辽宁之前,他对四平的形势非常悲观:“现在的四平就是一个没有盖上盖的棺材,要特别提高警惕加强防卫,否则就要被林彪吃掉”,而留下来守城的第88师师长彭锷根本满不在乎,认为东野九个月前在四平吃过大亏,轻易不会再来进攻,即便来了,以四平坚固的工事也完全守的住。



为了给第88师官兵打气,彭锷特别在军事会议上妄言:“我们师守四平是有把握的,因为我们的武器好工事坚固,万一情况不利时,长春的第一兵团和沈阳的第九兵团也会来帮助我们的”。就在彭锷大做白日梦的时候,东野一纵、三纵和七纵在李天佑的统一指挥下,于3月2日全线压来,迅即完成对四平的包围。


一纵司令员李天佑是憋着一股劲来的,三战四平的失利让他始终不能释怀,所以在四战四平战役中,他从根本上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集中优势兵力和炮火,先扫外围,稳扎稳打,有的时候这种“慢”反而是一种快。经过四天的战斗,东野部队扫清了四平外围的所有阵地,于3月8日兵临四平城下,在大雪中准备开始对第88师核心防御的城区发起总攻。



为求一击而中,李天佑命令部队进行了长达四天的战前准备,同时对四平城防仔细侦察,最终确定了作战方案:以东野一纵在城北实施主攻,三纵和在西南方向进行突破,而七纵在东南角杀入。为了保证突破口的火力优势,李天佑在城北集中了50多门75毫米以上口径的重炮,这也是三战四平得出来的教训:炮兵必须集中使用。


1948年3月12日清晨7点40分,雪后初晴,东北野战军三个纵队和一个独立师对四平发起总攻,各部奋勇向前,迅速突破城垣杀入纵深,敌人的阵地一个个被占领,战至傍晚,彭锷第88师就已经丢掉大部分城区,被压缩到四平东北角一线,只剩下晓东中学等两个据点。东野的这次复仇之战,果然非同反响,来的猛烈而准确,长春和沈阳之敌还未及出动,四平防御体系已然摇摇欲坠。



城市攻坚战,步炮有效结合是非常关键的战术,为此李天佑下令夜间停止进攻,部队转入战时休整以及调整炮兵位置,经过数小时准备,于3月13日天蒙蒙亮实施最后一击,在猛烈的火力支援下,东野一纵、三纵仅用两小时便结束战斗,至早上7时许,胜利攻克敌军最后两块阵地,四平宣告完全解放,第88师师长彭锷化装潜逃,所部完全就歼,这一战痛快淋漓,一雪前耻。


四战四平战役,东北野战军仅用23小时便结束战斗,全歼第71军88师和地方保安团等18000余人(毙伤4000余),缴获各种火炮197门和轻重机枪461挺,以及85辆汽车和大批军用物资。参战的东野各纵干部战士顿感扬眉吐气,因为他们曾经在这座城市倒下过许多战友、洒下无数鲜血,而今四平终于回到我军手中。更为关键的是,四平解放后,东北蒋军再不敢进行孤立防守,全部缩进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要点里面,为辽沈战役的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最佳贡献者
2

帅克认为当属孟良崮战役。这场战役被奉为战史中经典中之经典。

第一个经典之处在于:整编第74师是国军第1号主力。

74师从抗日硝烟中走来,是打出来的“铁血之师”,号称“五大主力之首”,是名副其实的王牌军、御林军。李延年甚至称:“国军像整编74师这样的部队不要多,只须10个,就能安邦定国了!”粟裕评价74师时说:“5军战斗力比74师稍差,与18军不相上下,各有所长。”看来,与这“三大主力”都交过手的粟裕评价应该是客观的,那就是整编第74师不愧为国民党头号主力。

第二个经典之处在于:有2个人没有想到74师会被歼灭,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毛泽东。

蒋介石哀叹74师全军覆没是“空前的大损失”,是“剿匪以来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大事”,“必须等到我们全军一番起死回生的改造之后,乃能作进一步打算”。毛泽东说:“歼灭74师,付出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一年后,毛泽东在城南庄接见粟裕时,还提及歼灭74师除了蒋介石没有想到,他也没有想到。

第三个经典之处在于:仅用三天便消灭了国军头号主力。

该役从1947年5月13日发起,16日结束。这比粟裕预想的时间要长一些。据阵中日记5月14日23时记载:粟令“务于今晚缩小包围圈,明日拂晓前3时发动总攻,以期尽可能于明日上午解决战斗”。这种战场态势,这种硬仗、险仗、恶仗,粟裕肯定希望愈早拿下愈好,愈早拿下愈主动。但74师是见过大阵仗的,有过血与火的经历,所以比预想的还要难打。张灵甫也不愧为蒋介石的爱将、不愧为国军的悍将,一直作“困兽斗”,直到16日下午才被全歼。

第四个经典之处在于:我军有4个纵队阻援住了外围敌10个整编师。

阻援部队即指左翼的第2纵队、第7纵队,右翼的第3纵队、第10纵队。打援对付的也都是国军的一些硬角色。比如左翼的第7军、第48师,号称“猴子军”,极为难缠难打;右翼的第5军、整编第11师更不肖说,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中的两个。可以说,打援的任务也不算轻。据阵中日记记载,5月14日22时,粟令3纵:“11师南援可能极大,务截断常路及新颜间交通,阻敌南援”。

第五个经典之处在于:我军有5个纵队对74师实施围歼。

即第1纵队、第4纵队、第6纵队、第8纵队、第9纵队。先说一下这五个纵队的司令员都是谁吧:按序列分别是叶飞、陶勇、王必成、王建安、许世友。可以说全都是响当当的名号。打硬仗必须派上能硬打的战将。特别是担负两翼穿插的第1纵队、第8纵队,不仅参与包打74师,还要对国军整编第25师、第83师形成对内对外正面,坚决阻其与74师靠拢会合。实际上,这两个师与74师也就几公里的距离,但这几公里就是始终无法逾越。主攻部队任务繁重且艰巨由此略见一斑。

第六个经典之处在于:王必成的6纵飞兵激渡,打出该纵历史上最漂亮一仗。

1947年5月12日16时,正在鲁南的6纵接陈毅、粟裕十万火急电报:“6纵回师昼夜兼程,飞兵向东北疾进,限14日夜间占领垛庄,断敌退路,完成战役合围……围歼整编第74师于孟良崮地区”。得令后素有“虎将”之称的王必成,立即率领6纵指战员2万多人,以一日一夜130公里的急行军向垛庄开进。先头部队提前8小时到达。张灵甫绝然没有想到6纵飞兵天将,不得不丢下重装备退缩至孟良崮负隅顽抗。

时间前推5个月,6纵在第二次涟水保卫战中吃了74师的亏,搞得王必成灰头土脸,甚至有些抬不起头来,只能向粟裕铮铮表态:打74师不能少了我们6纵。战场上需要不服输的血性将领。最终,打74师果然没少了6纵这支奇兵。最后,也是6纵击毙了张灵甫。陈毅、粟裕战后表扬说:“歼灭74师,6纵立了大功。”

总之,孟良崮战役,这一仗打得太突然,两天前华野还准备打的是第7军和第48师,作战命令都已下达,部队已经开始行动。但出现了战机,粟裕当机立断,转为挖歼第74师,不仅敌人想不到,就连自己的部队也想不到;这一仗打得太剧烈,与王牌军硬碰硬,自是一场血战。打到后来,部队全都打红了眼,哪有枪声就往哪冲,有些部队已失去了控制,其惨烈程度空前,是解放战争中有数几个最剧烈的战役之一;这一仗打得太传奇,后来军史界都喜欢用“虎口拔牙”,“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来形容这场仗,既形容这场战役的凶险,也形容这场战役是经典中之经典、传奇中之传奇。

3

四渡赤水之战。其计划之缜密,作战之灵活,指挥艺术之高超,不仅是军事史上的经典战役,让人叹为观止,而且毛主席本人也将这场战役当做自己生平“最得意之笔”。如果要用一句精炼的语言来概述它,那就是:“以巧妙而成功的掩护战术之下高度灵活的运动战。

战役背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不得不撤出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即长征。

长征初期,由于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使得红军的行军速度被大大拖慢,最后在湘江被国民党军团团围住。虽然红军浴血奋战,突破了敌军的包围圈,但自身也损失惨重,兵力由刚出发时的8万人锐减到3万人。

但是红军的实际指挥、德国顾问李德不顾红军损失大半的事实,仍然坚持向湘西前进,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而国民党已经集结了40万重兵围追堵截,如果继续按计划向湘西前进,无异于主动往国民党枪口上撞,随时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红军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在这个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同志的赞同。1935年1月7日,红军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召开了"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博古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的路线,开辟了革命的新局面。

一渡赤水

"遵义会议"召开后,虽然红军暂时得以喘息,但是危机仍然没有解除。在遵义会议上,根据刘伯承和聂荣臻二人的建议,中央红军放弃了在黔北建立根据地的计划,改为北上四川,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

1月19日,中央红军分为左、中、右三路纵队从遵义一带出发,向黔西北的土城地区进军,准备西渡赤水河进抵泸州,再经泸州渡过长江北上四川。

由于朱徳和刘伯承两人早年都在泸州有关系,而且群众基础较好,因此红军高层认为从泸州渡江北上并不是什么难题,关键是要抢占赤水河。在川、黔边界处围堵的川军也看到了这一点,调集了二十多个团的兵力前往土城堵截,“土城战役”爆发。

由于此战川军是为了堵住红军,不让红军进入自己的地盘,因此作战决心很大。1月28日,红3军团、红5军团、军委纵队、干部团、红1军团与川军郭勋祺和廖泽两个旅激战在一起。郭勋祺部号称是川军“模范师”,战斗力也十分强悍。过连续几个小时苦战,川军不但没有溃退,反而越来越多。毛泽东很快意识到出了问题,从抓获的俘虏番号中,他发现川军不是四个团六千多人,而是六个团一万多人,跟红军投入战斗的兵力相当,这和原来的预判不一样。

战斗一度打成交织态势,后来二师赶来增援,才暂时将川军击退。但是其余川军部队还在源源不断的赶来。毛泽东当即决定渡过赤水河,撤出战斗。

毛泽东料到川军郭勋祺部刚遭到重创,短时间内不敢再发起攻击,于是派出小股部队掩护,造成红军正在修整备战的假象。主力红军则于29日晨迅速从土城、淋滩、元厚三地顺利地渡过了赤水河。在此过程中,川军郭勋棋等部误以为中央红军29日仍将继续攻击,于是一心固守待援,不敢轻举妄动。这样一来,红军的三支掩护部队没费一枪一弹就完成了整个掩护撤离任务。

二渡赤水

红军渡过赤水后,来到了扎西,这里是川、滇两省交界处,地脊民贫,补给困难。在西南三省中,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部队相对较弱,比较好打。

此时虽然国民党的中央军已经尾随红军进入贵州,但是和红军经过几个月的鏖战后,同样疲惫不堪。因此,毛泽东决定,二渡赤水,打回遵义去,打中央军一个措手不及,夺取武器给养。

毛泽东利用五军团和九军团两个军团作为掩护撤离部队,向滇军猛烈进攻,造成中央红军要攻入云南腹地的错觉,主力则快速隐蔽地顺原路向贵州转移。国民党军为了堵截红军,在交通要道上设置了大量的碉堡,为了打乱敌人的碉堡防御计划,毛泽东采用了“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的“曲线运动战战术”,行军路线飘忽不定,让国民党军根本防不胜防。

红军二渡赤水,回师东进,大大出乎蒋介石的意料。蒋介石急忙令川军3个旅由扎西附近向东追击,黔军3个团从遵义向娄山关、桐梓增援,第1纵队2个师由黔西、贵阳地区向遵义疾进,企图阻止并围歼红军于娄山关或遵义以北地区。

在顺利渡过赤水后,毛泽东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以少量兵力沿赤水河东岸向北快速猛烈出击,将驻守土城的黔军第三旅第五团击溃,并且一路穷追,造成中央红军要由赤水河北出四川之势。蒋介石果然上当,命令贵州王家烈部亲率黔军前往堵截。“声东击西”的战术取得了预期效果,黔军和川军都被调动起来了,黔北腹地敌人兵力空虚,战机出现了。

毛泽东令三军团五师的十三团猛攻娄山关,十三团是红七军张云逸的老部队,战斗力很强,善长于打山地攻坚战,是红军的主力部队,在土城战役中,毛泽东和彭德怀两人都舍不得动用十三团。这回东进,毛泽东决定动用十三团首战娄山关,夺下这个黔北军事重镇。

娄山关告急后,蒋介石和刘湘才发现上了当,急令川军郭勋祺指挥的三个旅南下增援娄山关,但为时已晚,娄山关已被攻克,红军继续向遵义挺近。遵义战役历时5天,红军共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加8个团,俘敌约3000人,这是中央红军长征后最大的一次胜利。

三渡赤水

遵义的失守,使蒋介石大受刺激。3月3日,蒋介石亲自坐镇贵阳,部署围歼红军的作战计划,命令郭勋祺等部三个旅由北向南,周浑元部三个师由西向东,吴奇伟部由南向北围歼中央红军。

当时驻守娄山关的是红军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由于川军一路由娄山关东面绕道向板桥进逼,准备切断九军团的退路,而红五军团又过早地撤离与九军团接应的防线,向遵义方向转移,致使九军团处于远距离孤军作战的不利境地。因此,罗炳辉发出急电,请求撤出娄山关,军委只得同意罗炳辉的请求,放弃娄山关。

娄山关失守后,遵义没有了屏障,也不得不放弃。但是,接下来是打黔军还是打中央军,对此红军内部经过激烈的商讨,最后以毛泽东的意见获胜,集中兵力打击中央军周浑元部。

此时薛岳也意识到了毛泽东的目标重点锁定的是周浑元部,并电告周浑元要特别小心。周浑元和吴奇伟两部也深知在运动战中不是中央红军的对手,因此在同红军周旋中总是保持一定距离,不敢和中央红军正面接触。由于连续失掉了娄山关、遵义等地,蒋介石断定红军西去已成必然之势,并且最有可能是朝北面大坝方向前往赤水,于是电令周浑元退到鲁班场,并派出一部分兵力占领大坝,准备向茅坝或大坝方面追剿。

毛泽东意识到这是个消灭周浑元部,打破包围圈的绝好时机,令红军向鲁班场发起攻击。但是由于临战前红军高层指挥员意见不统一,导致战场的指挥与配合不协调,致使鲁班场一仗未能消灭周浑元部。

虽然鲁班场一战未能全歼周浑元部,但其已遭到重创。既然蒋介石和薛岳都认为红军一定会向西去,于是毛泽东干脆将计就计,第三次渡过赤水,并且派出战斗力最强的一军团二师五团伪装中央红军主力向古蔺方向进攻,将防守的川军击溃,造成中央红军又要北渡长江进入四川的样子,而红军主力则隐蔽在赤水河西岸待机东渡。

毛泽东的这个计划,连红军内部很多人也不知情,蒋介石从俘获的红军士兵口中得知:毛泽东的目标是要西出长江,然后到川西北,于是坚信无疑,这回红军西进四川一定是动真格的了。

3月15日蒋介石通电:“是匪急西窜无疑…”为了彻底围歼红军,蒋介石调动了川军、滇军、黔军以及中央军围困堵截,企图在古蔺一带全歼红军,他本人则坐镇贵阳。一切布置停当后,蒋介石沾沾自喜的电令全军:“以如许大兵,包围该匪于(古蔺一带)狭小地区,此乃聚歼匪之良机……剿匪成功,在此一举,勉之勉之!”

四渡赤水

就在蒋介石在贵阳静等捷报时,3月21日,毛泽东率红军主力第四次东渡赤水,向南急进。4月2日,中央红军以一部兵力佯攻息烽,主力进至狗场、扎佐地域,前锋逼近贵阳。这时,国民党军在贵阳及其周围地区只有4个团,兵力十分空虚。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惊恐万分,一面急令各部火速增援贵阳,一面令守城部队死守飞机场,准备随时逃跑。4月4日,红9军团击溃黔军5个团,歼其2000余人,自此,中央红军完全跳出了国民党包围圈,将几十万追兵甩在了身后。

四渡赤水,真正体现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指挥水平,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场亲自指挥的大规模战役,其展现出来的军事水平让国共两党都佩服万分。就连毛蒋介石都称赞和佩服毛泽东掩护战术的绝妙,蒋介石战后说道:“我看现在土匪唯一的长处,就是惯于运用掩护战术…他的掩护部队配置得非常之好,,,”在整个战役期间,蒋介石和他手下的高级将领陈诚、薛岳等几乎完全被红军牵着鼻子走,根本不知道红军下一步会去哪。这一仗也把薛岳打出阴影了,据蒋介石身边的高参李以劻说:“薛岳对毛泽东用兵,一向有所畏忌”

而在党内,大家对毛主席的军事水平也有了一次重新认识,在遵义会议中毛主席取得军事指挥权后,其实党内的很多人对毛泽东的军事水平都有所怀疑,真正承认和佩服毛泽东的人只是少数。就连张闻天对毛泽东的信任和支持也是摇摆不定,还一度想罢免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但是四渡赤水后,所有人都是打心里服了。遵义会议后,大家才开始知道毛主席懂军事,而四渡赤水后,才真正佩服他的军事天才。

4

我最喜欢的战役是淮海战役,这场战役也是我们的战神粟裕大将指挥的,以战略家的气魄联合第二野战军,集中了60万的兵力,动员了100万的民工支援前线,国民党部队呐。徐州绥署指挥五个兵团,三个绥靖区80万的部队,与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在长江以北展开决战。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为打赢这一仗,成立了总前委,由邓小平为书记,成员有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在总前委的领导下,在战神粟裕大将的指挥下,在人民群众支前民工100多万人的支援下。解放军以少胜多,先歼灭黄伯韬七兵团,然后中野和华东野战军将黄维十二兵团包围起来,消灭了五个军十二万余人。然后又回头在徐州陈官庄一带包围杜聿明集团邱乒泉二兵团,孙元良的十六兵团,李弥的八兵团30余万人并全歼之,整个淮海战役消灭国民党军22个军55万余人,从此结束了长江以北无战事的状况,加速了蒋介石集团的覆灭速度。






5

战争意味着流血自然能免则免,但如果一定要让我喜欢一场战争,那当属汉武帝攻伐大宛之战。这一战虽劳民伤财也造成了不小的伤亡,但的确打出了大汉王朝的威风和精气神。

大宛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盛产闻名于世的汗血宝马。汉武帝发动大宛之战,其初衷也的确是为了获得汗血宝马,毕竟马匹质量是影响骑兵战力的主要因素,汉武帝岂能不见猎心喜。只不过,汉武帝对于获取汗血宝马这件事,开始时的态度是比较温和的。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派使者车令带着二十万两黄金和一匹纯金铸成的金马,出使大宛换取汗血宝马。谁料到当时的大宛国王毋寡同样是个爱马狂,根本不稀罕车令带来的黄金,不同意交换。话说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使者,车令当时小脾气就受不了了,当面直接对着大宛国王骂骂咧咧,还打碎了金马扬长而去。

大宛国王好歹也是个王,岂能咽下这口窝囊气,当即命令手下的郁成王半路杀人夺宝,以致于事态从此一发不可收。汉武帝听到使者被杀当时勃然大怒:小小大宛国都欺负到我头上了,必须打得他跪下唱征服!

派谁去呢?因为当时汉朝有规定,没有军功的人不能封侯,汉武帝一直想给自己的大舅哥李广利封侯,这大宛正是送上门的战功。李广利由此被封为贰师将军,带着数千军队和一帮自愿参军的流氓地痞(郡国恶少年),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发了。

李广利满怀雄心壮志,但路上的情况却令他很不爽,沿途的西域国家知道他去攻打大宛,都不愿意提供后勤保障,李广利没办法就一个一个地挨着打,结果一直打到大宛境内郁成城(杀汉使那个郁成王的领地)时,已经只剩下几千人的疲惫之兵了。这样的军队自然无法攻城致胜,李广利只能退回敦煌,同时上书汉武帝请求罢兵。

很显然,大舅哥一点也不了解自己这位皇帝妹夫,汉武帝岂能就此善罢甘休,他告诉李广利:你要是敢踏进玉门关一步,我就要了你的脑袋。同时,汉武帝这次认真起来,除了调集正规军之外,把监狱里的罪犯、各地的流氓无赖等都集合起来,更有不少希望建功立业的平民也纷纷加入进来,共同组成了数万人的远征军。

不仅如此,这次的后勤保障也十分到位,仅运送粮食和军械的牲口就有数十万头。汉武帝此次是志在必得,居然连大宛城破之后挑选汗血宝马的相马师傅都挑好了。

这次李广利兵精粮足,腰杆子也硬了很多,沿途国家见到汉军的威仪也纷纷俯首,敢于抗拒天威的轮台,也被李广利攻破屠城。汉军到了大宛之后,将其都城重重包围并且切断了水源,同时连续攻城40多天,并且打破了都城的外城。

城内的大宛贵族们面对毫无希望的战争,心中对国王毋寡的怨气日益严重:你说你这不是没事找事吗,最后把大家都拉下水了!贵族们一商量,干脆杀了毋寡投降,毋寡的脑袋就这样被送到了李广利面前,同时还把汗血宝马都牵出来,让汉军随便挑。

李广利眼见得大功告成,当即选了三千多匹宝马,又立了新的大宛国王,最后撤军而去。

打仗这件事,打的就是精气神!汉武帝时期,也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战斗精神比较昂扬的时代!

喜欢请关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6

中国历史跨越五千年,有独一无二意义的战役也不在少数,我最喜欢的战役就是汉武帝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战。

大汉边患━━打不服的伊稚斜单于

汉武帝上台以后一改汉初的和亲政策,以及清净无为的黄老之术的基本国策,向匈奴发起了十几次的战役,其中漠南之战和河西战役沉重打击了匈奴,消灭了匈奴右部主力。

退到漠北的伊稚斜单于依然不甘心失败,在元狩三年率部袭击右北平和定襄,杀1000多汉人而后北返。这次终于激怒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双方都精心准备的一次战略大决战拉开序幕,这是一场硬碰硬的对决。

  • 匈奴右部被消灭后,还有大单于本部和左贤王部,实力依然不容小觑,伊稚斜单于也是处心积虑诱汉军主力北上,自己以逸待劳决战漠北,重现匈奴荣耀。
  • 元狩四年汉武帝下诏实行币制改革,盐铁专卖,为汉匈决战筹集物力和财力。汉武帝调集14万骑兵,战马14万匹,步兵10万人,由卫青、霍去病各领军五万,远征漠北,这一次汉武帝要一劳永逸的解除匈奴对大汉帝国的威胁。

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汉帝国大获全胜。

  • 此次漠北之战,霍去病以损失一万人的代价,一共俘获左贤王部署7万多人,匈奴左右贤王两只臂膀都被霍去病折断。
  • 卫青虽然遭遇了大单于本部,匈奴叫汉军人多随即撤退,卫青追击率部追击,但是无奈李广和赵食其部迷路,导致合围伊稚斜单于失败。依然取得了歼敌近20000人的战果。匈奴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南侵。

通过漠北大决战,匈奴边患问题基本解决,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收复西域诸国,丝绸之路无异于中国的地理大发现。成为中西交流的桥梁。影响直至2000多年后的今天。新中国在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规划。对于民族复兴起到了关键作用。

7

要说最喜欢的战役,我认为是人民解放军发起的渡江战役。因为这场战役,毫无悬念,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绝对优势,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经过辽沈、平津、淮海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达到400万,已经超过了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政权如日落西山,已经摇摇欲坠,1949年蒋介石下野,但他仍牢牢掌握着国民党的军政大权。由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其实李宗仁就是一个空壳子,他还妄图以长江天险据守,实现“划江而治”,提出和谈,派张治中北上北平,与我党谈判。张治中去和谈之前,还专门到浙江奉化请示蒋介石。

党中央毛主席做好了两种准备,一方面让周恩来与张治中进行谈判,一方面加紧渡江战役的组织筹划,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渡江战役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

当时,国民党军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上,共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蒋介石下野后,突然夜巡长江防线,发现防线司令李襄南和几名军官打牌,他帮李打牌赢钱后,说“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长江天险能否守住,全靠诸位仁兄了。”后来李襄南果然替蒋介石卖命到最后,在长江防线被突破之后自杀。

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后,和谈协议送交给蒋介石后,蒋介石大骂“文白(张治中)无能,丧权辱国”,4月20日,国民党李宗仁政府拒绝在和谈文件上签字。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当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 在西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占领了南京,把红旗插上了总统府上空。



在西柏坡的毛主席,得知喜讯后,欣然挥笔,写下了气吞山河的《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其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成为千古名句。

8

粟裕打的苏中战役:以3万之师对抗12万来敌,始终保持战略主动,七战七捷,反而歼灭5万。


此文甚长,需要对着地图耐心观看:


------------------------------------------------多图预警--------------------------------

一、对手:李默庵,下辖李天霞,王铁汉,黄百韬等等一票名将。

李默庵企图:大军分进合击,歼灭或者驱赶长江以北粟裕远离长江。


粟裕对策:靠前防御,主动出击,致人而不致于人。

二、具体经过:

1、宣泰之战:主动出击,先打黄百韬精锐之师。

在李默庵还在开会商议如何进军时,粟裕即已集中兵力,从海安向西直奔在宣家堡和泰兴驻防的李天霞两个团,为防止李天霞从泰州来援,粟裕安排大量打援部队。战斗在夜间打响,远在泰州的李天霞不惊反喜,以为可以防守反击,遂令两处守军坚守,不想事与愿违,宣家堡之敌首先被全歼,李默庵急调李振部渡江增援,粟裕却解围而去。

此战歼敌3000余人,下了关键的先手棋,给敌人以粟裕主力在西侧的假象,从此战开始,李默庵开始陷入战略被动,其与华中主力决战的企图落空。

2、如南路之战:长途奔袭,打残王铁汉。

宣泰之战后,李默庵见粟裕主力在西,遂决心拿下如皋,断掉粟裕后路,同时进军海安,逼粟裕回防,歼灭其于运动之中。可以说,李默庵不为小挫所动,耐心按计划行军的策略,军事素养还算过硬。可是他忽略了自己的对手是粟裕!

李默庵的计划是:以王铁汉部为主攻,2个旅在前,1个旅在后为预备队,直驱如皋,以朱志席旅为助攻,沿黄桥-如皋公路前进,李振部在其右后方跟进;同时,李天霞部沿泰州-姜堰公路,向海安方向进攻,以资策应。

然而粟裕却没有按李料想的那样迟迟东归,而是一部乘汽艇赶回如皋防守,主力一夜强行军五六十公里,向王铁汉后方直插,7月18日晚,各部迅速将王铁汉部分割包围在如皋县田肚里、宋家桥、杨花桥等地区。

李默庵得知铁汉被围,大出所料,此时别无他法,只得命令铁汉预备队紧急北进,同时令朱志席部绕过阻击部队加速向王铁汉靠拢。

然而,在如南路战斗中,粟裕兵力大于王铁汉部,经过激烈战斗,歼敌15000余人,而后又主动解围而去,同时放弃了如皋,部队消失在茫茫青纱帐中。

3、海安防御战:主力休整,防守部队重挫李振。

经过如南路战斗,王铁汉师被打残,已然无力攻打海安,李默庵只得动用二梯队,让李振的65师配属刘雨卿的21师一部,担任向北攻击海安的大任,同时,令李天霞部配属黄百韬的一个旅向东夹击海安。

李默庵此举,显然准备在海安与粟裕决一死战。

但是,粟裕不吃这套,海安看似粟裕的一个破绽,其实不过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好比河南,中国之中四通八达,看似肥肉,可是谁占了都是累赘,不图中国的四角而独占中原,只是四战之地,只会引来各方攻伐。

经过统一思想,粟裕命令:

1师、6师集中在海安东北地区休整补充,待机歼敌;7纵在海安外围打运动防御战。

海安防御战打了4天多,面对5万多敌人的轮番进攻,7纵以3千多人沉着应战,英勇抗击,杀伤3000余人,8月3日,7纵主动撤离战斗,海安防御战结束。

4、李堡战斗:抓住战机,痛打刘雨卿,再歼王铁汉。

李默庵拿下了如皋、海安、李堡后,各部纷纷报捷,认为粟裕损失二三万人,大势已去。李默庵分析,粟裕部向北撤退,一时不会有大的行动,即令部队沿泰州、姜堰、海安、李堡及角斜至海边建立东西防线,巩固已占领的地区。

8月6日,李默庵令李天霞仍撤回泰州;李振附刘雨卿的7旅驻守姜堰、海安,王铁汉的105旅继续向角斜发展。

8月9日,各部队都到达指定位置。为了保证105旅能集中兵力攻占角斜,李默庵命令驻海安的7旅派1个团到李堡接替105旅防务。

李默庵的频繁调动,给了粟裕在运动中歼敌的大好时机。粟裕立即集中主力,从敌人的末端入手,突破右翼,首歼李堡之敌。

8月10日夜,李堡内熙熙攘攘,接防部队和预向角斜进发的驻防部队拥挤不堪,我1师大胆进攻,经过激战,于11日全歼守敌。

这还不算完,从海安出发的增援部队以为战斗还在持续,在增援的路上又被我军伏击。至此,粟裕以伤亡900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半旅,毙伤3000余人,俘虏5000余人。

5、丁林战斗:大胆南下,打垮交警总队。

李堡战斗,使得李默庵损兵折将,难以建立直线型防御阵地,李只得退而求其次,以南通-如皋-海安-姜堰-泰州公路沿线为轴线,依托交通线构成防御前沿,清剿此线以南游击队,站稳根基以后,再行北进。

此时的粟裕,可以选择乘胜夺回海安,但敌人必定严阵以待,所以,他选择了另外的战线:打击李默庵的交通节点。

南通、如皋一线是李默庵暴露的侧翼,兵力相对薄弱,驻守的兵力为新调来的刘雨卿一部(川军)和交通警察总队(负责交通线沿线的清缴,不是交警,类似武警)。粟裕决心从这里打开缺口,钻到敌人肚子里去打,威胁其后方基地,打乱敌人部署,造成歼敌良机。

粟裕的战斗部署是:以1师一部进攻丁堰,主力准备打如皋援敌;6师一部进攻林梓,主力准备打南通来援之敌;7纵及军分区武装在海安、南通策应;5旅在丁堰北集结做预备队。

8月21日夜11点,丁堰、林梓战斗打响,出其不意,进展甚快。

22日上午,丁堰之敌不支,向西突围,大部被歼;下午,林梓之敌亦被全歼;晚,5旅投入战斗,趁胜向东陈扩大战果,守敌逃跑。

此次战斗,消灭敌5个交警大队和刘雨卿部1个营,3000余人,西进的门户已经洞开。

6、如黄战斗:攻黄(桥)救邵(伯),全歼朱志席,再打李振、王铁汉。

由于之前的李堡战斗和丁林战斗,都发生在如皋外围,眼看着自己的“掎角之势”被一个个拔除,如皋守将铁汉兄,连连向李默庵求救,要求增派人手守卫如皋。李默庵自然也看出如皋空虚,目前他手头可用之兵,只有驻扎在黄桥的朱志席旅,于是李令朱志席东进如皋,同时,由于担心朱志席旅途中被围,李又令铁汉和李振各派部队西出接应(这样的场面在以后的战斗中经常出现)。

这下,总该安全了吧!然而,前去接应朱志席的,还有粟裕的主力部队。

此时逢黄百韬进攻邵伯,粟裕得知黄百韬北上,马上采取“攻黄(桥)救邵(伯)"之战术。他一边令新组建的10纵和地方武装在邵伯防御,一边将主力部队大踏步机动,由丁堰、林梓越沿黄公路向西开进,直逼黄桥,用攻其必救的方法,寻歼李默庵于运动之中,以解邵伯之围。

碰巧,遇见了朱志席,又碰巧,西出接应的部队晃晃悠悠,和平行军。

粟裕当机立断,先阻铁汉打朱志席,再回头痛殴铁汉。由此8月26日到27日,粟裕顺利歼灭两处出城之敌,接着又乘胜夺取了黄桥,至此,如黄路战斗结束,粟裕共歼灭李默庵两个半旅,毙伤5000余人,俘虏旅长以下官兵1.2万余人。

7、邵伯防御战:坚守却敌,吓退黄百韬。

如黄路战斗进行时,邵伯保卫战也在激烈地进行着。黄百韬从8月23日一直打到26日,邵伯阵地仍屹立未动,黄却损兵折将2000余人。当天黄昏,黄百韬得悉朱志席在泰兴县分界被歼。他感到侧后受到严重威胁,再打下去凶多吉少,命令所部全部退返江都县仙女庙、宜陵一线。至此,苏中战役的最后一战邵伯防御战胜利结束。


试问,除了粟裕,谁还能有这样精彩的操作?

9

关于这个问题,小生讲史来说一说。

(1)官渡之战,它发生于建安六年即公元200年,是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第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参战双方为11万人的袁绍军和2万人的曹操军,最终以曹军伤亡八千人大败袁军。

影响:官渡之战后,袁绍、曹操双方的军事力量发生逆转,从而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2)赤壁之战,发生于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也是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第二场,同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作战双方为孙刘联军5万和曹军20余万,最终孙刘联军大获全胜,而曹军伤亡过半。

影响:赤壁之战的失利直接导致曹操丧失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从而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3)夷陵之战,东汉末年三大战役最后一场,发生于公元221年,是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五郡而与东吴孙权进行的一场战役,它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役。

影响:夷陵之战使新兴蜀汉国力大衰,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终极局面。

在小生看来,三场战役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有了官渡之战后曹操实力的增强,才发展出孙刘联合大战曹操的赤壁之战,最后又以蜀汉刘备与东吴孙权争夺荆州彻底奠定三国鼎立局面;所以,这三大战役谈不上喜欢,毕竟凡是战役就有流血、牺牲,不过它对三国鼎立的局面却是影响深远,值得一提!








10

淝水之战吧,如果失败,少数民族第一次占领全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