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刚一上台,就展现了勃勃野心:他悍然撕毁了《凡尔赛条约》,整军备战,疯狂扩充武力,先后吞并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而且,希特勒和纳粹德国的野心也几乎摆在明面上,早在希特勒没上台之前,就曾将称霸欧洲的野心明晃晃的写在了自传《我的奋斗》之上。
然而,以英国、法国为首的欧洲老牌列强,却对希特勒的侵略行径置若罔闻,面对希特勒咄咄逼人的侵略行径,他们却步步退让,以牺牲欧洲小国的利益为代价,一步步的纵容德国的侵略行为。为什么二战前期英法等国频频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呢?第一,英国、法国力不从心。虽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虽然依然是世界上殖民地最多的国家,但是,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战争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英国和法国的实力几乎消耗殆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的老本几乎被消耗一空,他们不但卖掉了10亿英镑的国外投资,甚至还欠下了美国44亿美元的债务。同时,随着美国的崛起和世界各地殖民地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英国内焦外困,人民对政府的不满也日益加重。因此,对于二战前期的英国政府而言,解决国内问题和恢复国内经济,才是他们的首要任务。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攻势,此时的英国政府既无力、也无心应对。
而且,张伯伦政府也一直担心,如果与德国进行军备竞赛,将压垮本就十分脆弱的国家经济。因此,当时的英国政府一边大幅削减军事预算,一边“退守帝国”,将英国军事力量撤出欧洲大陆。而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陆战主力的法国,情况更为糟糕。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虽然成为了战胜国,但却遭遇了2000多亿法郎的损失,小半个法国也成为一片废墟。历来以高利贷国家著称的法国已经变得负债累累。同时,与英国一样,法国也欠了美国高达40亿美元的债务。
因此,一战和二战期间,法国持续国力衰落,经济十分困难,政局也动荡不安,在1925年和1934年短短不到十年间,法国政府就换了17届之多。因此,法国面对纳粹德国,即使有心抵抗,也没有一个稳定的政府领导和足够的经济实力应对。第二,不仅是巨大的财产和经济损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惨重的伤亡,也吓坏了英国和法国。英法虽然是世界上殖民地最大的两个列强,但是两国本土人口并不多,英国、法国当时不过4000万左右的人口,而两国仅在战场上死亡的人数就高达200万,其中英国有90万,法国为124万。而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军队受伤和普通平民的伤亡。
最重要的是,这200多万的死亡人数,全部是20多岁的青壮年,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法国几乎损失了一代人。两国人民也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重伤亡吓坏了,他们再也不想加入战争,并对任何将国家拖入战争的行为极为反感。其实这也是为什么两国政府始终能够展开绥靖政策,却没有被群起反对的原因。因为作为民选政府,如果没有普遍民意的支持,两国的绥靖政策也不可能一直贯彻实施。
第三,则是英法两国包藏祸心,妄图以邻为壑。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之后,欧洲的资本主义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就产生了根本的对抗。
包括英法在内的西方列强,对于新生的苏联十分仇视,对于另一种制度的存在也感到惶恐不安。因此,他们千方百计地试图削弱苏联。而新崛起的德国,就被看成阻止共产主义威胁的最好武器。当时的英国国内,甚至喊出了“宁要希特勒,不要斯大林”的口号。可见英法等国对于苏联的敌视。因此,英国和法国就开始打起了如意算盘:通过纵容纳粹德国不断东扩,并最终使德国与苏联爆发战争,显然对于他们是最理想的结果。而如果这两个野心勃勃的国家最终拼个两败俱伤,乃至同归于尽,简直再完美不过。
因此,英法两国坐山观虎斗,试图鹤蚌相争,渔翁得利,却没想到,德国和希特勒对他们的如意算盘洞若观火,而英法也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没进攻苏联之前,法国却先被灭亡,英国也在德国的空袭之下损失惨重,最终也没有逃得了被卷入战争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