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希特勒刚一上台,就展现了勃勃野心:他悍然撕毁了《凡尔赛条约》,整军备战,疯狂扩充武力,先后吞并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而且,希特勒和纳粹德国的野心也几乎摆在明面上,早在希特勒没上台之前,就曾将称霸欧洲的野心明晃晃的写在了自传《我的奋斗》之上。

然而,以英国、法国为首的欧洲老牌列强,却对希特勒的侵略行径置若罔闻,面对希特勒咄咄逼人的侵略行径,他们却步步退让,以牺牲欧洲小国的利益为代价,一步步的纵容德国的侵略行为。为什么二战前期英法等国频频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呢?

第一,英国、法国力不从心。虽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虽然依然是世界上殖民地最多的国家,但是,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战争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英国和法国的实力几乎消耗殆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的老本几乎被消耗一空,他们不但卖掉了10亿英镑的国外投资,甚至还欠下了美国44亿美元的债务。同时,随着美国的崛起和世界各地殖民地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英国内焦外困,人民对政府的不满也日益加重。

因此,对于二战前期的英国政府而言,解决国内问题和恢复国内经济,才是他们的首要任务。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攻势,此时的英国政府既无力、也无心应对。

而且,张伯伦政府也一直担心,如果与德国进行军备竞赛,将压垮本就十分脆弱的国家经济。因此,当时的英国政府一边大幅削减军事预算,一边“退守帝国”,将英国军事力量撤出欧洲大陆。

而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陆战主力的法国,情况更为糟糕。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虽然成为了战胜国,但却遭遇了2000多亿法郎的损失,小半个法国也成为一片废墟。历来以高利贷国家著称的法国已经变得负债累累。同时,与英国一样,法国也欠了美国高达40亿美元的债务。

因此,一战和二战期间,法国持续国力衰落,经济十分困难,政局也动荡不安,在1925年和1934年短短不到十年间,法国政府就换了17届之多。因此,法国面对纳粹德国,即使有心抵抗,也没有一个稳定的政府领导和足够的经济实力应对。

第二,不仅是巨大的财产和经济损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惨重的伤亡,也吓坏了英国和法国。英法虽然是世界上殖民地最大的两个列强,但是两国本土人口并不多,英国、法国当时不过4000万左右的人口,而两国仅在战场上死亡的人数就高达200万,其中英国有90万,法国为124万。而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军队受伤和普通平民的伤亡。

最重要的是,这200多万的死亡人数,全部是20多岁的青壮年,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法国几乎损失了一代人。两国人民也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重伤亡吓坏了,他们再也不想加入战争,并对任何将国家拖入战争的行为极为反感。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两国政府始终能够展开绥靖政策,却没有被群起反对的原因。因为作为民选政府,如果没有普遍民意的支持,两国的绥靖政策也不可能一直贯彻实施。

第三,则是英法两国包藏祸心,妄图以邻为壑。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之后,欧洲的资本主义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就产生了根本的对抗。

包括英法在内的西方列强,对于新生的苏联十分仇视,对于另一种制度的存在也感到惶恐不安。因此,他们千方百计地试图削弱苏联。而新崛起的德国,就被看成阻止共产主义威胁的最好武器。当时的英国国内,甚至喊出了“宁要希特勒,不要斯大林”的口号。可见英法等国对于苏联的敌视。

因此,英国和法国就开始打起了如意算盘:通过纵容纳粹德国不断东扩,并最终使德国与苏联爆发战争,显然对于他们是最理想的结果。而如果这两个野心勃勃的国家最终拼个两败俱伤,乃至同归于尽,简直再完美不过。

因此,英法两国坐山观虎斗,试图鹤蚌相争,渔翁得利,却没想到,德国和希特勒对他们的如意算盘洞若观火,而英法也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没进攻苏联之前,法国却先被灭亡,英国也在德国的空袭之下损失惨重,最终也没有逃得了被卷入战争的命运。

最佳贡献者
2

二战爆发之前,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对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采取着绥靖政策,主要表现在对一种对法西斯国家侵略他国的做法姑息纵容,不加以抵制。以牺牲他国的利益为代价,向这些侵略者妥协。

纵观一战之后二战之前的国际政治局势,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推行的绥靖政策并非是偶然,它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对于英国与法国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两国国力受到重创,英国主要表现在战后经济恢复十分的缓慢;而法国则表现在政局不稳。而为了维护其在世界霸权的地位,英国与法国便逐步推行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

其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此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出现矛盾与对立。面对这种对立,英法等西方国家极力阻止苏联对世界的影响,不惜纵容一战中战败的德国。当德国法西斯势力壮大之后,英国与法国又企图将法西斯势力引至苏联,达到“以德反苏,祸水东引”的目的。

在这种姑息与纵容的绥靖政策之下,我国东北地区受到到了日本的侵略,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而在欧洲,1938年的9月,英国、法国、德国与意大利四国在慕尼黑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英国与法国为了避免战争的爆发,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将部分领土割让给了德国。

3

二战前期,刚刚经历过历史上最大经济危机的欧洲国家,尤其是英法实在是不愿意再起战端。一战给英法两国留下经历的实在是太惨痛了。也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正是一战后,英法两国对德国敲骨吸髓班的榨取才让德国倍感屈辱。才会让纳粹崛起希特勒上台。上台以后的希特勒迅速地恢复了德国经济,希特勒就开始准备恢复德国昔日荣光,开始等待时机。而在经济上英法却是衰弱不堪,民生凋敝。

英法绥靖政策横行,关键是民意使然,一战惨痛,让英法两国民众痛恨一切战争,参加过一战士兵在这个时候。恰恰是社会的中间力量。他们的强烈抵制战争也让英法领导者不得不妥协,民众厌战情绪严重,也就是和平主义盛行。再就是两国执政者则希望只要自己当家的时候不打仗就行,为了选票自然是迎合民众的想法。普通民众强烈反对增加军费,为了执政当家,只要自己当政的时候不发生战争,去妥协,去避战,去牺牲别国的利益也未尝不可。英法大国的自私自利,其丑恶嘴脸由此可见一斑。那为何当希特勒侵略波兰的时候,英法字在1939年9月1日对德国宣战,标志着二战的开始呢?

英法先后牺牲了捷克,又牺牲了奥地利。希望以此满足希特勒的贪婪的欲望,但无奈的是希特勒肚皮太大,这点东西根本填补不满希特勒的欲望。希特勒也从英法的作为中看清了英法虚弱的本质,进而要求吞并波兰。野心都是逐步膨胀的,也是英法纵容的结果。牺牲小国的利益,来谋求英法自身的安全吞并捷克以后,英国首相张伯伦却大言不惭地对所有人说,我带回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德国从9月1日入侵到10月6日结束就完全占领波兰。英法两国仅仅是宣战,而没有任何实际军事行动(英法两国是当39年4月签订的保护波兰的条约)。

再就是英法两国的战略判断失误,英法一直相信希特勒在没有攻下苏联之前是不会向他们进攻的,同时英法又怕引火烧身。他们希望德国和苏联打仗,利用德国对抗苏联。而慕尼黑阴谋更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这种自私的行为不仅没有抵制和制裁德国的侵略野心,反而使德国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使法西斯国家更加猖狂。

做一个不恰当比喻,就好比一个车匪打劫,如果有一个大喊一声,也许谁也不会有损失。但实际上都这样想,只要不抢自己就好。但实际上这就是纵容这个匪徒(德国)。德法两国就怕担风险,厌战情绪高涨。总提来说,就是英法不想打仗。

当时,每个国家都是最大限度维护本国利益,由此我们必须永远铭记,国家的战略安全必须永远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寄希望于他国是可怕的,也许有一天就成为他国谈判的筹码。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4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二战前期,不仅英法,苏联也采取了绥靖政策,甚至与德国联合蚕食波兰。明明知道希特勒的野心,为什么还要一再忍让,牺牲小国利益,换取暂时的稳定?

↑绥靖政策

显然这不是过家家,一个国家,特别是还算的上西欧的大国,看似采取的如此低级的政策,无疑与其自身的情况息息相关。

西欧最早放眼世界的可能要属葡萄牙和荷兰,但真正开始实现现代化,并进行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当属英德法三国。从地理概括分析,德国的民族成分十分负责,一个日耳曼民族便面临着如此频繁的分分合合。也正因如此多的民族成分难以屡清,以至于德国战争不断,加之一战后战败埋下了侵略的祸根。

英国是一个小海岛,国土面积小,对外扩张性强,以至于二战以前,凭借着自身的船坚炮利,其殖民地遍及世界,可谓“日不落”了。英国的资产遍及全世界,这么一个虽然国土面积小,但财富如此多的大国,对战争自然是无比谨慎的。

↑张伯伦与希特勒

至于法国,其情况更为复杂,看似也是一个强国,但却有着天生的软弱性。

法国国土面积比英国大,处于内陆,且其小农经济顽固,与海岛英国情况迥异,在进入现代化的过程中也是历经三个大革命才勉强冲破了束缚。其发展相对于英国和德国而言,均较为落后,因此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往往以英国跟屁虫的身份追随其后。

对于英法两个国家可以这样看待,英国是害怕自己内伤,所以一再妥协,只要不危机自身怎样都可以。而法国则是怯懦胆小,因为自己根本不是德国的对手,这也正是德国在入侵法国之时,为什么法国不战而亡,立即组建流亡政府,即使有后期的戴高乐,也只是一直躲在英国的庇护下。而英国初期的纪伯伦等人确实顾虑之前的情况一直实行绥靖。丘吉尔上台后,一改之前的绥靖,对德宣战,才保住了英国,继而结成反法西斯联盟,最终赢得了二战。

↑“静坐战争”

绥靖政策害人,这一点都不假。但在绥靖实施过程中,确实个人有个人的考量,不为外人道。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何况国家呢?

5

近年,我国学术界对英法采取绥靖政策的研究和判断,有明显转变。。

法国的绥靖政策是追随英国的。按照我国史学界的传统观点,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祸水东引”,使德国将进攻矛头对准苏联。这种观点明显受到前苏联学术观点的影响,有着苏联为自己在二战前的政策进行辩护的明显痕迹。

今天,我国学术界对英国为什么要推行绥靖政策有了新的认识。例如,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在“重整军备和绥靖外交”的标题下提出,由于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长期停滞不前,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又使英国经济雪上加霜,因此面对德国的威胁,英国政府虽然重整军备,但因其国力已今非昔比,故不得不竭力避战求和,以外交力量弥补国防力量的不足,使英国经济从复苏走向繁荣。所以,英国对德国的扩张采取了绥靖政策。慕尼黑会议是英国对德绥靖的顶点。

也就是说,当今中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对以前认为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是为了“祸水东引”的观点,进行了明确修正。客观地说,绥靖政策对坚定希特勒发动战争的决心虽然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但它毕竟仅仅是英国政府对希特勒政权咄咄逼人态势的退让而不是支持,认为英国想挑起德国和苏联的战争以便“坐山观虎斗”的说法,缺乏历史依据。可以认为,协约国在凡尔赛和约中对德国加以严惩,战后又对德国予以扶持,最终养痈遗患这种对德政策的前后矛盾,才是使德国成为战争策源地的重要原因。

6

其实希特勒的胆量真没有这么大,野心也没有这么大,而最后将二战搞得这么疯狂,完全就是英国、法国给“惯”的,只要在希特勒任何一次领土要求的时候,英法只要说出一个:\"STOP\

7

绥靖政策是当时欧洲时代大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最终以英、法为主的协约国取得胜利而告终,但这场充斥着帝国主义集团利益抢夺的战争却造成了两败俱伤的结果:获胜的英、法、俄三国实力遭到严重削弱。

▲拥护希特勒的青年军

快速通过战后重建恢复帝国昔日荣光、保全欧洲霸主地位成了英法两国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但此时的国际格局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完全敌对的苏联趁机形成。

没过多久,持续了十二年之久的经济危机(大萧条)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而这也对英、法的战后重建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不甘放弃霸主地位的英国此时军备几乎处于空虚状态,但仍旧摆出一副老牌儿资本主义强国的姿态,企图通过毫无实力支撑的外交手段维系“日不落帝国”的颜面。

▲英国首相张伯伦(手拿帽子者)在希特勒的陪同下检阅德军

在彼时的英国政府眼中,奄奄一息的经济是导致大英帝国外强中干的主要原因,而此时如果继续发展军备只会进一步滞缓经济恢复的脚步;但身处欧洲大陆的法国则没有英国那般豁达,毕竟与德国接壤的地缘迫使其不得不建立必要的防范措施。

1935年,担任德国总理仅两年的希特勒公然撕毁一战后签署的《凡尔赛条约》,开始大规模的进行军备扩充:兵员招募、武器生产等一系列动作都让英法噤若寒蝉。与此同时,法西斯阵营的另外两个同伙:日本和意大利早就先于德国开始了扩张侵略。

▲希特勒的车经过狂热的人群

此时虚弱无力的英法为求自保,不得不纵容德国在撕毁《凡尔赛条约》后肆无忌惮的整军备战。1938年初,希特勒侵吞奥地利并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捷克斯洛伐克,因为后者无论是在进攻英法还是入侵苏联时,都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为了避免德国将战争的矛头对准自己,英法两国在德国吞并奥地利的当年与德国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作为交换,德国将会把枪口调转向苏联,而这也正是英法企图祸水东引的“慕尼黑阴谋”。

▲《慕尼黑协定》签署现场:前排左起: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最后一个我不认识

在英法看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不仅可以避免与德国发生正面战争,而且还可以利用德国来打压与自己意识形态敌对的苏联,可谓是一举两得。而《慕尼黑协定》签署也被认为是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

但随着德国在1939年闪击波兰的发生,英法痴心妄想的绥靖政策宣告失败,尤其是法国的沦陷更是标志着绥靖政策可以被彻底抛弃了!另外还有一个催生绥靖政策出现的重要历史背景:经历过一战后,欧洲民众普遍产生了强烈的厌战情绪。

我是军武最前哨!

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带来精彩内容!

8

感谢官方!感谢问答!


在二战爆发前夕,面对德国在欧洲的疯狂侵略,为何英法这两个昔日大国不加以阻止,难道就不怕烈火烧到自己身上吗?

说到底还是因为英法本身刚刚经历过一战的残酷,财力物力方面都遭到了极大的衰退,经济危机、实在养不起庞大的军队。所以英法当时实在是不想再次挑起战端。

在这样的情况下英法都希望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等小国,因为德国会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后,会见好就收。这样英法就可以避免战端。然而英法根本没有想到,德国的野心不仅只限于这几个小国,甚至永远没有只限于占领欧洲,可是疯狂到了要与日本瓜分全世界的野心。

前期英法两国根本不信任和苏联一起防备德国,而在德国吞并同苏联接壤的捷克斯洛伐克后,英法两国根本就是持着借德国恶心一下苏联的想法。然而英法就是持着这种态度,让德国在占领大半个欧洲后, 接的进攻法国。法国在象征性的抵抗40天后投降,而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借着英吉利海峡在苦苦面对着德国的进攻。

文末:总结一下,二战前期面对德国的疯狂扩张,英法两国不是不想阻止,而是实在是经不起战争,德国在希特勒上台后疯狂的发展经济、军事,在当时已经超过英法两国太多。而此时的英法两国经济、军事等方面还处于最薄弱阶段。英法两国也没有想到德国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后,紧接着会把枪口指向英法两国,所以才造成的德国在二战期间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

作者 : 感谢我们生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愿世界没有战争。

[二战前日本的实力有多强?] 私信回复:二战领取二战秘闻。

声明:本文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军器战位:关注每天为你讲解军事武器装备知识

9

二战前期,英法之所以采取绥靖政策,关键在于两点,第一点是经过一战的洗礼,英法各国人民反战,英法政府也不愿意参与其中,第二点则是包藏祸心,英法希望德军能够向东进攻苏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基本上都在法国比利时等国家,一战以堑壕铁丝网为主,士兵们面对机枪阵地的冲锋,经过扫射,就像割麦子一样纷纷倒下,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马恩河战役,交战的英法联军和德军都付出了数十万人的伤亡,其中凡尔登绞肉机,德军付出了43.3万人阵亡的巨大代价,法军则牺牲了54.3万人,而这只是一场战役的损失。

一战结束后,英法等国损失惨重,英国损失了90多万人,法国损失了120多万人,武器装备落后的俄国损失了300多万人,由于战场在法国等一些国家,无数的城市化为废墟,所以二战前期英法真心不想打仗。

第二点,德国在欧洲正式发起战争是1939年9月3日进攻波兰,德国是个祸害,必须有人收拾,英法决定交给苏联,实际上,英法也好,德国也罢,都仇恨苏联,二战前苏联曾与英法联系,想要组成反德国同盟,但是被英法拒绝了。德军进攻波兰时,在德国的西方边境线上,数百万英法联军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但是却坐视不管,任由波兰灭亡,英法的打算是德军灭亡波兰后进攻苏联,可惜事与愿违。

二战期间,英法两国有着太多次制止战争的机会,但是每一次都是因为私心而放弃了,德国出兵莱茵兰,英法不闻不问,德国想要苏台德,英法同意了,反正不是自己的领土。德国和平占领奥地利,英法认为理所当然,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却在西线无战事。英法两国人民固然值得提前,但也是活该。

10

二战时英法之所以对德国的侵略扩张行为实行所谓"绥靖″策略是有如下几点原因的。

1,害怕战争扩大使自己被卷入残酷的战争中去!因为二战暴发前后距离残酷的一战结束,不过二十余年的时间!一战时英法等国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由于大量新式武器的投入战场,使战争伤亡率暴增!造成的人员和物质损失空前巨大!可以说英法的胜利是惨胜。旧的战争伤害未远,新的战争又要来到,这对英法及至多数欧洲国家都是不能轻易接受的。因此对于英法来说若能用绥靖来延迟战争全面暴发就成了一个可能的选项!

2,一战时的惨烈战争,给英法等主要参战国的人民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巨大的伤亡和损失使人们极端厌恶战争!反战情绪高涨,而英法的"民选政府"都是靠选票才能上台的。所以不能不考虑民意、民心。在全民厌战的情况下参战,可能会导致政府垮台!政客们也不会允许这种情况的出现!

3,英法首脑对希特勒战略意图的误判!无论是达拉第还是张伯伦,都认为凭德国的实力,还不足以对英法严生致命威胁!至多希特勒也就是想恢复旧日德国的领土和权益罢了!从而一再对德退让,甚至不惜签订幕尼黑协议。以出卖別国换取自己的安全。

4,英法首脑以为即使德国有欲对己不利的企图也不会得逞。因为法国鉴于一战经验,早己耗费巨资沿法德边界修建了坚固的"马其诺防线″,而英国则有英吉利海峡这一天险保护。况且英法在欧洲大陆还有几十万重兵布防。因此在战略上和心理上产生了被动防守及侥幸心理!

5,英法及西方都把苏联视为洪水猛兽!都试图把德国的战争机器向东方诱导!企图使德苏互殴,互相削弱。自己坐收渔利!这才出现了其盟友波兰被暴打时,英法联军按兵不动的″静坐战争″奇观!

综上所述,正是这些因素使英法对德国在欧洲开始发动侵略战争时,自私的用绥靖政策应对!而其后果就是害人害己可悲又可耻,既末能延迟战争,又使自己因为战略被动而吃亏…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