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要是清朝的时候中西方差距更大了。

第一,明朝虽然也禁海,但是没有这么严格,沿海有不少城市都可以进行海外贸易,这就需要一定的水师战船维护秩序打击走私收取关税。而清朝的禁海非常严格,仅限广州十三行与外国进行通商,清朝水师属于临时组建的,战斗力和装备落后。



第二,明朝的时候,西方还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中西方开始拉开差距但并不大。清朝的时候,经过一百多年的闭关锁国,清朝近代化举步不前甚至倒退,而西方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了更加先进的社会制度,经过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大提升,军队装备也得到迅速发展和更新换代,两百年的此消彼长,清朝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最佳贡献者
2

1、社会制度差距;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那一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彻底转变为一个近代工业化国家,而同时期的清朝仍旧是落后的农业国家。



此外,西方国家在鸦片战争前,就已经确立为资本主义制度,国民素质飞跃提升;而同时期清朝还处于封建制度统治下,百姓中绝大部分是文盲,封建愚昧思想盛行。这样的社会制度差距,使得清朝无法从生产力和组织力上坚持与工业化的西方作战。



2、武器差距;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中,清军装备与英军相比,差距是相当明显的。尤其是水师,当时正是大英帝国皇家海军的鼎盛时代。战争中,英军最小的战舰阿勒琴号的火力,都比清军广东水师旗舰的火力强。

当年英军进攻虎门炮台时,英军军舰的舰炮能打到清军阵地,而清军的火炮却打不到英舰。



单兵装备到差距同样较大。当时的英军是一支全火器部队,而且还配备更先进的野战炮。而同期的清军大部分还使用大刀长矛。

3、战术和兵员差距;

当时西方军队是完全的近代化部队,指挥战术同样比还处于冷兵器时代的清军要先进。火枪阵作战、炮步结合攻坚,在西方已经相当成熟。而反观清军,不仅战术落后,军队体制的僵化和腐败,使得当时的清军还远不如过去。



此外,西方军队的基层军官都是近代军事学院培养的,普通士兵也是接受系统训练的职业化军人。进攻章法有序,即面对复杂情况,西方军队的职业化也能让他们快速适应,并形成强大战斗力。

反观清军,八旗基本都成了玩鸟的大爷,绿营兵也多半是混饭吃的喽啰。即便是个别敢战能战部队,士兵的素质也极差,不仅是文盲,而且还没有多少职业化的军事训练。



加之清军武备废弛,鸦片战争前夕,东南沿海炮台兵勇不齐,大炮生锈,枪械失修。因此,清军面对西方压倒性的火力打压,基本就阵脚大乱,然后不是溃败,就是被团灭。

这样的军事实力和社会制度之下,清朝即便空有四万万百姓,徒有数十万大军,也完全不是西方列强的对手。

3

中国朝代因为共同规律,习惯放一起共谈,比如先秦、两汉、隋唐、宋元、明清……其清虽为八旗建立,政治上却承袭明制(既明制基础上修修补补,避免了明的党争、财政匮乏,又改土归流、摊丁入亩、加深文字狱……其承接关系太浓重)。

另一共同点是处于世界近代史开始时期:爱新觉罗祖上为沙俄逼迫东迁的通古斯人,沙俄人在明末亦抵达京师,因相隔草原,与明无冲突;海上葡萄牙武装商人嘉靖年侵占澳门,惨胜的广东官员默认未上报;西班牙稍晚,且主对吕宋,直到贸易为台南荷兰人所阻才又开基隆据点;荷兰武装商人则万历年到来,曾学习葡萄牙占澎湖之举,后为惨胜明官员提示而立足台南。此时根本没有所谓的大败西方侵略者事例,直到明朝灭亡。

中国政治唐后陷入守内虚外境地,儒家同样高举外圣内王的旗帜,对外入侵实际没很强报复心(谁说儒家早期有血性的自己掌嘴,仅提示贤良文学那帮子人)。加上明蒙对峙两百年,东南倭乱,再后金崛起,东南海疆的西方入侵更比不上倭乱,对比北方更是小打小闹,故而不曾重视。但如果说大败西方侵略者,也谈不上。十七世纪的大败侵略者事例仅为郑成功收复台湾与雅克萨之战两个。(都是康熙活着时候的事,明灭几十年了)

明末西方殖民者到来,处于大航海时代,建立据点,主贸易,其中葡萄牙西班牙是跑马圈地,为此得不偿失,很快为英法荷后来居上,其殖民行动更侧重与商贸。这段时期主要是贵金属购买原料,等清末却是西方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再商贸就是输出工业品交换原料。(工业文明是碾压农业文明,比如甲午年未完成产业革命的日本,顶多拿下三个半岛一个岛就差点累趴下,但进入到二次产业革命后,就可以把明里暗里得到支持的中国打对穿,建立南洋大陆桥来)。明官员为了帽子可以放弃河套、可以默认澳门变成堡垒、可以拱手送出台湾,所以丧权辱国的事没那么不可接受。

清末明末对比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清的丧权辱国,换到明亦同样如此,这是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就是近代三座大山,换朝不换性。帝国主义—清末列强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弱肉强食,推行霸权;封建主义—儒家拒绝一切变革,儒生清流拒绝科学列入科举科目,拒绝工匠商人为伍等,同样封建士绅拒绝不打粮食的土地无关的事。官僚买办主义—欺上瞒下侵吞国利,所有政策为官僚服务,兵过如梳,匪过如篦,官过如剃)。

明朝的灭亡是大汉族主义的灭亡,是儒家理想国的灭亡,所谓的明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国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的口号,却成为束缚自己的工具。作为新时代的人有必要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多民族共同发展,尤其作为国人,认清民族主义的危害,同样认清中国对比周边的特殊,半岛日本都是单民族国家,其发展理念明显跟国内差别。

4

因为,大明朝300年的经济、科技水平远远领先欧洲,造船业更是世界一流。

史料记载,公元1400年郑和率舰队下西洋时,欧洲还很落后、非洲更是荒蛮。郑和舰队的宝船更是世界造船史上的奇迹!它长160多米,宽近60米,吨位已达2000吨。这样宝船有60多艘,而500吨级的船也先后造了千余艘。郑和七下西洋,每次舰队都是船数百、人数万,全球当之无愧的无敌舰队。



但是到了公元1644年,明朝被李自成灭了,八旗兵进入北京建立大清朝时,欧洲大不列颠岛上同时也爆发了英国工业革命,那个叫瓦特的青年把欧洲带入蒸汽机时代,西方列强很快进入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而中国又延续了清王朝300年的封建社会,更保守、封闭、落后。列强的蒸汽机铁甲炮舰,一次次洞开中国大门。清末搞洋务运动,从英国买铁甲舰,建北洋水师,中兴图强……最后还是甲午惨败,割地赔款!

5

晚清的时候,中国面对的西方,是一个在社会各方面都全面胜过自己的对手。

具体到战争上,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不仅仅在军事装备上有优势,同时在军队管理体制,后勤保障上也有巨大的优势。这些优势不是靠人数就可以简单平衡的。比如鸦片战争的时候,很多驻守在沿岸的官兵,已经得知战争爆发的情况下,依然不做充分的战前准备。有的军官不屑于了解英军的实际情况,却在未开战之前就将请功的表文写好,战事不利的时候又不尽力抵抗,反而率先逃亡。以这样的官兵素质,数量上的优势也不可能转化成军事上的优势。

从后勤保障上,晚清政府与英国也不在同一水平上。从中世纪晚期开始,欧洲国家就开始以国债方式筹集军费,使得军费的筹措非常快速和便捷。而且可以把战争时期的财政压力,分摊到和平时期。反观清政府,对这种方式一无所知。军费主要依赖于临时性中央调拨和地方筹集。筹集的时间长,效率低。所以每一次战争对于清政府的财政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后勤保障对于战争的影响是决定性。所以说从后勤层面上就决定了清政府不可能获胜。

另外,情报系统的运作其实对战争的走向也有很大的影响。而这方面清代对英国是空白,英国自乾隆时期开始,就以出使的名义搜集情报。19世纪20年代,英国人就秘密在广州派驻了领事,并以广州为基地,搜集了大量情报。这种具体能力上的差异自然也影响了战争的结果。

总之,人数不是影响战争结果的唯一因素,也不是决定性因素。有些人认为如果当时几十万官兵,众志成城以死报国,可能会改变战争的结局。关键问题就在于这个前提条件在当时的现实环境下是不可能发生的。侥幸得胜,也不会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大趋势。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